§流水账是怎么来的(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629 字 2个月前

所谓“流水账”,会计上的正式名称叫序时账或序时登记簿。通俗地说,就是把每天的经济事项按照时间发生先后顺序一笔笔地记录下来。今天,最常见的流水账是银行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

本书前面提到的草流,就是古代典型的流水账。之所以称为流水账,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它是序时登记的,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经济业务,不分类别、只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加以记录。用这种顺叙方式进行记录,最大的好处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如果能注意剪裁得当,同样可以做到重点突出。俗话说“时间如流水”,所以,称之为流水账是很贴切的。

二是商人喜欢图吉利,总希望自己的财源能够如三江四海不竭之流水,所以很乐意使用这一名称,使得这一名称很快就能推广开来。

最早是《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范蠡非常注重“勤进快销”的商业原则,“货勿留,无敢居贵……财币欲其行如流水。”意思是说,只要商品周转速度够快,财富就能像流水一样通达天下。当然,这还只是指货物及钱财周转,还没有用到记账上去。

草流最早出现在秦代。那时候的会计记录是刻在竹简上的,文字非常精炼,所以“账页”并不多,一般需要间隔一段时间(通常是一个月)再编纂成册。为了成册时不至于凌乱,所以每一笔经济事项的开头首先是要记上日期,这样才便于成册时能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唐代时,这种流水账不仅在官厅会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已经流入民间,有的还按照收入、支出分为两卷。为了标示,也为了图个吉利,封面上常常会看到用朱笔写着“流水”字样。直到今天,现金进出仍然经常会被称之为“流水”。

到了宋代,这种流水账已经发展成了“流水日记账”,所有基础簿账都要求按照序时、连续的原则进行登记。

元代时,这种流水账所用的账簿俗称“腰格通天条账”。账页上居中一条横线称之为“腰格”,好像在人的裤腰带位置,上半部分称为“收方”,记收入类账目;下半部分称为“付方”,记支出类账目。与腰格垂直着的几条红线,称之为“天条”。两条红线之间称为“行”,每一行记录一笔经济业务,完全遵守序时登记的原则。

明代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所以流水日记账在民间商人中开始得到广泛运用,称之为“日流”、“细流”、“清流”、“二流”、“流水总登”、“日积月累”、“堆金积玉”、“铁板流水”等。名称虽然多种多样,但实际上指的都是一回事。

清代时,随着钱庄业得到蓬勃发展,流水账的设置和记录也日趋完善。一般钱庄除了“外账房”要记录流水账,“钱房”和“洋房”(合称“两房”)也是要记录流水账的,并且要分别进行循字流水、环字流水,最终要求相互能够对得上。其中,最典型的是典当行中的流水账,要求做到“以日为纲,以时为序,随手登记,细致不遗。”

直到1938年龚懋德在上海创办“公信账簿印刷厂”、分工商两类设计全套西式账册,现金账、分类账等西方会计簿据一应俱全了,中式账簿连同流水账才逐渐从市场上消失。[1]

[1]杨良成:《带你见证流水账的来历与演变》,载《中国会计报》,2015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