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账簿最早被称为“册”(因为它刻在竹简上),后来称为“简册”(因为它刻在木片上),然后才有“籍”“籍书”“簿书”“帐”等不同名称。西周时会计账簿就已经开始采用中式三账了。
所谓“三账”,指的是这种会计账簿的骨干是“草流”“细流”“总清”这三本账。其中,草流也叫底账,是最基础的流水账,它强调的是随时随地做记录,发挥的是原始凭证作用,有点相当于今天的日记账;细流是将在草流上经过整理后的账目规规距距地摘抄下来,它的重点在于整理、转记,有点相当于今天的各种分类账;总清是在细流基础上定期归纳、整理后抄录下来的,它的重点在于归类、整理,一般一个账页只记一个事项,当然这就很像今天的总账账簿了。
中式三账从西周开始经历了上千年历史,到南北朝、宋元时得到极大的发展,清代得到完善。成熟的中式三账体系中,草流和细流账簿一般分为银钱流水簿、进货流水簿、批发流水簿、门市流水簿、其他流水簿等;相应地,总清账簿也有银钱总清簿、进货总清簿、批发总清簿、门市总清簿、其他总清簿等。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有用红纸写的名叫“红账”的会计报告,用于贴在墙上张榜公布。
中式三账到清代的四脚账时达到顶峰。这时候的草流,依然主要是各种备忘录;而细流则包括序时账如“日清簿”“银清簿”“货清簿”等,其中货清簿又可分为“进货簿”和“销货簿”;总清则有“交关总”(如外埠总簿,内埠总簿)、“货总”(如进货总簿,销货总簿)、“杂项总簿”(损益总簿,费用总簿,股本总簿等);红账(或叫“结册”)则有“损益表”(称为“彩项结册”)、“资产负债表”(称为“存除结册”)。
与中式三账相比,西方国家采用的“西式三账”可以说大同小异。以8世纪的中式三账与15世纪的威尼斯式西式三账相比,主要区别有三点:一是中式三账中的草流、细流、总清、红账,在西式三账中的名称分别叫草账、分类账、总账、两表;二是中式三账从草流经过整理、转记到细流,而西式三账从草账到分类账转记时要区分借和贷;三是中式三账从细流到总清用的是单式记账法,而西式三账从分类账到总账用的是复式记账法。
但随着后来经济、制度的不同,两者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大。尤其是到了元明清时期,一方面是西方会计在突飞猛进,另一方面是中国会计停滞不前,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应于中国明孝宗弘治时期的1494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卢卡·帕乔利在威尼斯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在会计发展史上则更是具有里程碑作用。[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落差呢?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程度和制度不同所造成的。10世纪至11世纪西欧的封建化过程已基本完成,12世纪至13世纪在一些城市国家已经出现工商业中心城市,13世纪至14世纪以威尼斯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已经形成,14世纪至15世纪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非人格化的制度保证大大促进了借贷复式记账的发展。卢卡·帕乔利在该书第一章中就称“商人是共和国的支柱”。可是在中国,封建统治者却在一直推行抑商政策,什么都想用人格化的“关系”来摆平,这就使得中国在15世纪中叶开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也导致东西方会计原来的那种先进与落后整个被颠倒。
[1]这本书奠定了卢卡·帕乔利“近代会计之父”的地位。他一生中至少出版过11部著作,其中两部最有名,另一部是《神圣比例》。而后一本书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该书所有插图都是达·芬奇画的。卢卡·帕乔利是达·芬奇的数学老师和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