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之初的14世纪,意大利已经成为世界商业中心。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1250年至1400年期间的意大利商业和金融簿记实务中,在意大利城邦已经出现了复式记账。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在威尼斯出版后,复式记账得到广泛普及,已经开始出现资产负债表(最初是余额表)和损益表;并且,为了便于分配利润,已经有定期结账了,只是会计还没有被看作是管理的工具。该书共分36章,系统论述了以威尼斯式簿记为代表的意大利复式记账理论和方法,以及三种主要账簿即日记账、分类账和总账的设置。
1607年,荷兰数学家西蒙·斯蒂文在继承和发展前者的基础上,出版了《数学惯例法》一书,其中同样充分体现了产权簿记的思想。所以,这一两百年在会计发展史上被誉为“卢卡·帕乔利与西蒙·斯蒂文时代”。
在卢卡·帕乔利已被称为近代会计之父的基础上,为什么会把西蒙·斯蒂文抬得这么高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他创立了以业主产权保障为核心的簿记学原理、方法和技术体系;二是针对财产权益问题,创建了人的拟人学说和物的拟人学说,奠定了近代簿记学理论基础;三是以产权要素为基础,确立了簿记学中的要素体系,创建了建立在簿记学基础上的产权簿记方程式;四是开始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理论为依据,从核算和管理两个角度来阐明簿记学原理;五是从维护业主财产所有权出发,来研究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簿记原理和实务,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1]
在接下来的17、18世纪,无论会计实务还是簿记理论中就到处流行着他们的观点,并且产生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
除了前面两位,当时的著名学者还有简·英平、萨瓦里、格拉夫、纽利海姆、波特、琼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学者是卢卡·帕乔利;影响最大的学派是佛兰芒会计学派。佛兰芒会计学派整整支配着整个16世纪,该学派最著名的两个人物便是一头一尾的简·英平和西蒙·斯蒂文。简·英平在会计方法和处理素材上与卢卡·帕乔利完全一致,并且他把威尼斯会计学派的知识进一步传播到了荷兰、法国和英国,第一个倡导在会计中设置余额账户,从而将会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西蒙·斯蒂文的簿记原理与“所有”(property)的开始和终结有关,被称为“二账户系统”理论先驱,并且他还把簿记延伸到公共管理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复式记账范围。
直到今天,对于会计初学者来说,最关键的仍然是掌握复式记账,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地会做会计分录,否则必将无从下手。
按照现行会计程序,会计核算(记账、算账、报账)的基本方法一共分为以下七个环节,分别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取其每一句话的第一个字的谐音组成一句顺口溜叫“是否天灯成彩编”。即使在电算化系统下,最关键的环节仍然是填制并审核会计凭证,其核心内容便是编制记账凭证;之后的数据输入和系统自动处理、信息(报表)输出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会计事项虽然庞杂,但常用的会计分录不过10多种,掌握起来不难的。
从这些方面看,同样能够证明卢卡·帕乔利与西蒙·斯蒂文总结出来的簿记原理对现代会计的重要性,称之为“一个时代”实不为过。
[1]郭道扬:《人类会计思想演进的历史起点》,载《会计研究》,2009年第8期,P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