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发明的复式记账(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935 字 2个月前

复式记账的出现,是会计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德国诗人歌德曾在他的诗中这样称赞道:复式记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发明。为什么?因为没有复式记账,也就没有会计学。

复式记账和单式记账是相对而言的。单式记账的主要特点是:平时只记载现金的收付和各种往来,并不涉及财产的增减与损益;期末采取实地盘点和估价方法来编制财产目录;期末财产总值减去期初财产总值便是本期损益。而复式记账的主要特点是:平时会对每一笔会计事项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加以反映,并确保会计等式平衡;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账户记录进行试算平衡,以验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期末要根据实地清查各项财产的盘存清单,调整账目,确保账实相符。

美国会计学者A·C利特尔顿,在他的著作《一九○○年前的会计发展》中,曾经提出了复式会计产生的以下七大要素:一是文字以及由文字形成的书写方法的产生,二是算术的产生,三是私有财产制度的产生,四是货币经济的产生,五是信贷的产生,六是商业的产生,七是资本的产生。在这其中,前面三个要素是最基本的,并且同样也是单式记账法产生的前提;而直到出现了“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就最终成了催生复式记账法的临门一脚。换句话说就是,复式记账法产生的基本前提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二是单式记账法打下的基础。

复式记账法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欧洲大航海时期。

欧洲大航海也称“地理大发现”,由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这一人类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时间段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正好对应于中国的明代(1368-1644)。环球航行和海上贸易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单靠个人或某个企业已经完全无能为力,所以必须有借贷;并且,这时候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放贷的银行家。这样,也就产生了静态反映资产负债表的会计等式(会计第一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借来的资金形成了企业资金流入的来源之一,同时,流入的资金还可能是企业收入或股东投入;同样的道理,企业流出的资金也不一定就非得是耗费,除了成本费用支出,还可能是还贷或分红,这样,就对“收入”和“费用”的定义提出了范围更大、概念更为明确的要求,于是出现了静态反映利润表的会计等式(会计第二等式):“收入-费用=利润”。

这两个等式相结合,就覆盖了会计核算的六个主要方面,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会计六要素,从而把会计核算内容从过去只核算事物的自然属性扩大到了权属关系。复式记账法的出现,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形成。

顺便插一句:上面提到的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的产生,从萌芽到接近于完备状态,前后历时约300年(从13世纪初至15世纪末),并且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才最终奠定了复式借贷记账法的基础:一是佛罗伦萨式复式记账的“萌芽阶段”,时间是1211年至1340年,二是热那亚式复式记账的“改良阶段”,时间是1340年至1494年,三是威尼斯式复式记账的“完备阶段”,时间是1494年至1854年。

最新研究表明,更早的复式记账法或许出现在韩国。在韩国高丽王朝(918-1392)期间,松岛(今朝鲜开城,当时是高丽王朝首都)地区的商人就已经在使用一种十分独特的会计方法了,名叫“四介松都治簿法”。它同样分为资产(韩国人叫“捧次”,Bong-cha)、负债(韩国人称为“给次”,Gueb-cha)、利润与损失四个部分,结构上很像200年之后意大利的复式记账法。“四介”的本来含义是指组成记账活动的四根支柱,账簿分为日记账、总分类账(用于登记销售的账簿称为“他给长册”,用于登记采购的账簿称为“外上长册”)、总账(称为“会计册”)。

到了13世纪至16世纪,意大利北方城市掀起了一股簿记变革热,从而形成以复式记账为标志的产权簿记思想体系,会计发展进入新阶段,从而发生了从古代会计向近代会计的根本性转变。

顺便一提的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逐渐把中国封建王朝经济甩在了后面,也渐渐拉大了借贷复式记账法出现后中式会计与西式会计之间的差距。

目前公认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300年间即1650年左右至1949年间,中式会计的发展几乎是停滞不前的;但如果由此就认定复式记账法完全是从国外引进的,也不一定符合事实。因为在此期间,中式会计虽然固步自封,但其本身还是在像蜗牛一样蠕动着前行的。郭道扬认为,当时中式会计中的三脚账就属于一种不完全的复式记账法,处在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过渡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