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遭谴责的单式记账(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1005 字 2个月前

单式记账是最古老的记账方式,是人类“最先想到”的记账方式,也是后来孕育复式记账的**和卵子。

为什么会最先采用单式记账呢?一方面,当时的会计核算对象主要是物资,适合一笔笔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当时的财政税收是单向的,记账方法也只需要反映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除此以外就是,单式记账有一大好处,那就是用这种像口头汇报一样的叙述来反映经济事项,虽然显得啰里啰嗦,但却有足够的篇幅把问题说清楚,从而免遭“神”的谴责。

在中国,单式记账方法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是原始计量记录阶段,时间跨度主要在原始社会;二是文字叙述记录阶段,时间跨度主要是夏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三是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法,时间跨度是从秦汉至明清时期。

在原始社会的原始计量记录阶段,这种单式记账十分简单,就是事无巨细把所有事情一股脑儿按照时间顺序全都记录下来;并且都是采用一些符号来记录的。而究竟记的是什么,有时候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甚至连他自己过后都会忘了。所以,严格地说,这还不能叫记账,只能说是会计的萌芽或雏形状态。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书契,是原始计量记录向文字叙述记录阶段过渡的标志。

在文字叙述记录阶段,因为引入了文字,所以这种单式记账所采用的语言叙述开始复杂起来,目的主要是想把问题描述得更清楚些,但依然没有一定的记录规则,可以说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从商代甲骨文考古中可以发现,当时的每一笔经济事项都是以文字叙述方式记录下来的;并且,每一笔记录只反映一个方面,不会考虑到这项经济活动与其他方面还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而这正是单式记账最基本的特征。商代时这种叙述方式已经有所简化,一块竹木简牍上一般只叙述一件经济事项,就好像今天用手机发短信每条短信都有字数限制似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计算工具算筹的出现,文字比过去的象形文字有大的简化,所以会计记录方法开始简单并规则起来,正在向定式简明记录法过渡。

在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法阶段,也就是说从秦代开始,单式记账格式开始取代文字并固定下来,“入出会计记录法”已经成型;到了西汉时期已完全定型,一直用到明清时代都一成不变,可见其影响之深。

“入出记账法”也叫“收付记账法”,它以“入”“出”作为记账符号,以“入-出=余”作为会计计算基本公式,这便是三柱结算法的来历。

为什么入出记账法会叫收付记账法呢?战国至秦汉时期,当时的会计记账符号是“入”和“出”,所以称为“入出记账法”理所当然,其基本特征是“上入下出”。到了秦汉时期,因为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经济活动需要用钱币来进行计量了,所以记账符号开始变为“收”和“付”。它依然属于单式记账,基本特征仍然是沿用出入记账法的那种上收下付。从入出记账法向收付记账法演变,是中式会计得到初步发展的重要标志。

别看这种方法在今天看来过于简单或幼稚,但与之前那种单纯的文字叙述相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就好像今天在记录一项经济活动时,学过会计的人会用会计语言来表达,没有学过会计的人就只能像记日记那样一项项照实记录下来,两者之间在专业功底上会看得出有本质的区别。

这种记账方式可能会用草流来代替原始凭证,但只有原始凭证、没有记账凭证;会有简单的会计报告,却无法构成会计报告体系;同时,因为没有科学的分类核算,所以计算盈亏时只能算一下总的盈亏。

单式记账法在唐代得到了完善,主要体现在在序时记录时,局部会把相关账目联系在一起进行登录,从而使得整个账面更加条理清晰;并且,已经开始普遍使用会计体数字(如壹、贰、叁等)来防止篡改账目了。当然,这是指官厅会计,民间会计依然各行其是,但也已经强调账簿记录的简单明了了。尤其是民间会计中普遍设立“支出簿”,是一大进步。

宋代的单式记账法突出体现在账簿已经采用订本式。明清时期,由于工商业高度发达,民间会计核算水平已经超过官厅会计。

在国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印度等的单式记账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与中国相似,时间上也差不多,甚至比中国还要更早一些。例如,公元前256年古埃及成为古希腊的一个行省,这样,古埃及的责任户籍制度和纸草簿记技术便由此进入古希腊,并在古希腊普及开来,会计方法上也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当时古希腊有一位名叫芝诺(Zenon)的行政长官,有段时间还荣耀地被邀请为财政大臣阿波罗尼奥斯管理个人财产,原因就在于,他所记录的账目不但系统、完整,而且后面都附有原始单据,这样就便于查验真伪了。在此基础上,他还连贯地编制出了月报、年报、三年报,这为后来复式记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与上述这些国家相比,其他国家在单式记法上的进展不大。例如,13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银行簿记、14世纪德国的一些商业账簿,依然残留着叙述式记账法的痕迹。不过,这种落后情形很快就在十分科学的分栏式西式簿记记录冲击下**然无存,并且后来者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