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核算和仓库盘点是十分重要而又出现很早的一种会计方法。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产品有了较多剩余后,会计概念上的存货及其核算萌芽就出现了。并且,会计计量单位也开始从实物向数量过渡,具体阶段出现在公元前31世纪之前。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就推出了一种名叫“黄钟黍”的计量单位。这种计量方法虽然很粗糙,但寸、尺、丈这些计量单位及其10进制一直沿用到现在,并且还通过黄钟黍进一步确定了合、升、斗、斛等体积计量单位,这就是存货核算和仓库盘点时要用到的。
周代时,《周礼》记载,财物保管工作由“小宰”(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审计署)主管,下属的“宰夫”则相当于审计署特派员。特派员在各地检查账目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要进行存货盘点(临时盘库),但具体采用什么方法现在还不得而知。这表明,当时的会计核算部门(司会)就和财物保管部门已经分开,并且除此以外还有单独的审计稽核部门了。
春秋时已经出现专门的仓储保管制度,在中央设一级专仓,地方上设有二级大仓。范蠡在江苏无锡贩卖陶器,就非常注重仓储和货物周转,并且已经懂得“勤进快销”的商业原则,这就又势必离不开需要经常用到准确的库存盘点。
秦代时,《仓律》和《效律》上都记载说,当时的盘点制度有临时盘点和年终盘点两大类,前者主要发生在官员交接时,后者则是为了岁计而展开的。主要盘点方法是粮草以“积”(1万石)为单位,钱币以“畚”为单位,盘查后要盖上仓库保管官员和抽查者印章,以明确经济责任。
从西汉开始,历代都非常重视储备粮仓的建设。因为粮食是古代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社稷稳定的重要保障,所以有关粮物出入和盘点的制度都十分严格。而中式会计的财物盘点制度,也正是从秦汉开始形成的。
到了宋代,财物盘点制度比过去更先进了。宋太祖时规定,凡是州官到任都必须亲自检阅分管账簿,盘查清点官物。并且官库中已经用上了今天仓库中卡片账的那种“牙钱”,内藏库存放的财物每1000个用一个牙钱做标记,不同的财物种类对应的牙钱标记颜色都不一样,两者之间的对应规则只有皇帝本人和少数几个官员才知道。
这样一来,经过登记后的各种颜色的牙钱用专门的盒子收藏起来,直接存放在皇帝身边,就能随时抽查库吏有没有搞鬼。从这个角度看,牙钱和卡片账的区别在于:现在的仓库卡片账是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财物的保管和进出;而牙钱则是保密的,是用来抽查对账的。所以,宋太宗把这个方法视为传家之宝,晚年时经常向儿子赵恒(后来的宋真宗)传授秘诀说,在内库管理方面,只要把这个办法保持下去就可以高枕无忧了。[1]
换句话说,这种存货核算和仓库盘点制度在那时候已经常态化,而不仅仅是临时盘点加年终盘点了。例如在明代,就一律要求“盘点见数”,即账实相符;必须有盘点表,称之为“盘点清册”,并且这种清单会像会计报告那样分成年度的、季度的、月度的,并有官员交接时的临时盘点,种类可谓十分丰富。
清代时的仓储管理是分环节、分类别进行的,方法有逐类盘点、抽查盘点、交叉盘点三种,并且还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突击抽查:一是1756年(乾隆21年)主要针对宫廷范围内进行的,二是1782年(乾隆4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大盘查。[2]
在国外,从考古发掘看,古代波斯帝国首都波斯波利斯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记载的泥制碑牌上,就已经有了关于存货的明确记载,并且手续完备、条理清晰。当时的存货管理人直接代表着国王,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资源都是国王的。这些存货品种有食物、商品和原料等,对面粉、肉类、酒类等的消耗都有明确记录,并且还有国王个人、其他同伴、同僚、下属使用数据的具体分类账,每个存货项目成本通通都记录在泥制空白账页上。
那么,这种泥账具体怎么制作呢?首先,仓库保管员将黏土用力地、紧紧地压在木板上,直至呈扁平状,制成一张碑牌;然后,一旁的监督者在碑牌的另一面上盖章,以示确认;最后,送去与其他会计记录一起储藏。储藏时,先用特殊的钉子为每一块泥制碑牌做标志,然后由存货管理人在外部密封后盖章,以示确认。移交结束后,由接收人在底部或背部盖上接收人印章。这种手续就很像今天会计凭证的交接了。
俗话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泥账当然是不便于保存的,这一点古人也知道,所以他们对每张碑牌都做了备份。通常是一份“正本”(原件),一份“副本”(复制件),这就又像今天开票时的一式两份了。原件留在本地保管,而复制件则要送往首都,这就又相当于今天的会计报表一份自留、另一份报告给上级主管了。
因为保管的存货数量并不少,所以当时的人会分门别类地把它们存在不同地方。考古学家猜测,其分类依据是不同的时间和场所,因为在这些标签上都有存货名称、文档存放场所、经办人姓名、接收日期等。
[1]康均、王涛:《北宋时期的仓储管理与会计制度》,载《财会学习》2006年第4期。
[2]杨良成:《我国古代的财物盘点制度漫谈》,载《财会信报》,2014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