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义轻利导致无证记账(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691 字 2个月前

与官厅会计相比,民间会计凭证的使用有着更大的自由度,这是中国民间会计早期长期落后于官厅会计、后期长期落后于西方会计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会计凭证角度看,可以说中国民间会计长期处于“无证记账”状态,这种落后情况直到清代末年才有所扭转。

从会计发展史看,民间会计凭证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一是经济凭据阶段,二是原始凭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经济凭据阶段,时间跨度为夏代至元代。

在这个阶段,这些事关经济事项的凭证起到的是一种凭据而不是记账凭证的作用,当时起凭证作用的是“草账”。就好比说,这些原始凭证都是存放在“业务科”、而不是交给“财务科”附在会计凭证后面的。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宣扬的“君子不言利”,表现在民间工商业中长期“重义轻利”,通俗地说就是过于讲义气。而一讲义气,就必然会不重视或故意忽略相关证据和凭证。就好比两个熟人之间借钱,在讲义气的情况下就不必或不好意思要借据了。没有借据,这笔借贷业务自然就少了最重要的原始凭证。在有些人看来,更重要的凭据是信义两字。还记得“信义值千金”这句古训吗,他们认为,如果借款人有信用,借了钱自然会按约偿还;否则,即使签了借据也没用。绝不要低估了这种传统习俗的力量,直到今天,这样的想法在熟人和亲朋好友之间依然比比皆是。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虽然签了借据,可是等到欠账归还后就双方当面把借据撕掉了,结果还是没有可供入账的原始凭证。

从某种角度看,“君子不言利”是统治者的愚民观点和自欺欺人,这是导致今天人们不能客观进行利益诉求和表述的核心原因之一。相反,如果是“君子明言利”,各种利益关系正确理顺了,许多事情反而好做而且效率更高。因为,正确的利益传导才会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和约束力。

本书前面多次提到,西周就出现了一种名叫“木榜”的买卖凭据,战国时叫“券书”或“券契”,连同汉代的“券约”,它们都相当于今天的一式两联或三联凭证,具有合同作用;但遗憾的是,这些都是作为经济凭据而不是记账凭证使用的,多是存放在“业务科”的。

到唐代时情况有了发展。当时的经济凭证有三类,分别是“契(契书)”、“券(券书)”和“帖”。在这其中,前两者主要起法律凭据作用,与会计记账没有多大关系;而后者“帖”则因为涉及到经济关系,如柜坊和质库的“存帖”、“取帖”等,必然要涉及到“人欠”和“欠人”,所以当然也就义不容辞地要更多地作为会计凭证来使用了。

宋代、元代与唐代差不多,虽然有部分经济凭证在作为会计凭证使用,但多数依然只能起到经济凭据作用,用于会计记账的仍然是草账。

第二个阶段是原始凭证阶段,时间跨度为明代至清代。

到了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经济凭据作为会计原始凭证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所以,从明代开始,在典当行、票号、钱庄、银号等规模较大的商号,在原先以草流代替原始凭证的同时,已经有部分经济凭据如进货凭据和销货凭据在作为原始凭证使用了。

直到出现龙门账和四脚账之后,原始凭证的使用范围扩大了,手续也更为完备。从原始凭证的签批、传递、审核、保管到事后稽查,不但比过去有大的进步,而且超过了官厅会计的要求。这是因为,这些私人商号的利益事关每一位老板,比概念模糊的官厅更清晰、更实在。到民国时,民间会计与官厅会计的水平已不相上下,包括在会计凭证的使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