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厅会计凭证的演进(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1046 字 2个月前

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本依据。尤其是在单式记账时代,会计记录的差错和遗漏很多,会计凭证对准确核算的影响作用更大。

在中国,从会计发展史看,官厅会计凭证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经济凭据阶段,二是原始凭证阶段,三是会计凭证引进改良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经济凭据阶段,时间跨度从夏代至春秋时期。

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所以会计记录仅仅是一种文字式的经济叙述,还没有把它们与账面记录联系在一起考虑。所以,这时候还不能称它们是会计凭证,只能说是经济凭据。虽然这些凭据已经分为收入和支出两大方面了,但由于当时都是刻记在竹木简牍上的,保存至今的尚未发现,所以,今天对夏、商时期的经济凭据缺乏有力佐证。

西周时期的经济凭据已经能起到某些原始会计凭证的作用了,那时候的经济凭据(原始凭证)叫“法”、“式法”、“书契”、“官契”、“木榜”等(到了春秋时期,又出现了“券”和“券书”的称呼)。无论是征税还是财政开支、委托加工,都要有这些凭证为依据,这就比较严格了。

第二个阶段是原始凭证阶段,时间跨度从战国时期到鸦片战争前的清代。

战国在继承西周、春秋两代沿用经济凭据的基础上,已经对这些凭据与账簿登记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些认识,于是开始把它从原来只作为财物收支的依据上升到作为登记账簿的原始凭证了。这些凭证被称为“书”,刻记在竹木简牍上,不再作为账簿登记、财物出入、官员交接的依据,而且还卷束成捆,保存起来用于以后核查,原始凭证的味道更浓了。

秦代的原始凭证已经分为收入和支出两大类,并且在支出类中还有专门用于报损的凭证。一些事关财物的凭证,都要刻写在小木板上,然后一分为二或一剖为三,相当于今天的一式两联或一式三联,上面有经办人和主管官员的印鉴等内容;其中,留存的一份就是记账凭证了。

汉代的经济凭证与秦代一样,也叫书或券;但除此之外,还有加盖官方印章或私章的官方律令,以及与收支相关的各种名籍等,也都用来作为记账凭证。更重要的是两点:一是这种券书被写进了法律,是受法律保护的,好像有点像今天《会计法》那样的要求;二是部分原始凭证上已经开始有编号了,这样更便于事后进行查核。

唐代的原始凭证称为“契”、“券”、“文符”、“符碟”、“印纸”、“令式”(支出命令)等。基层财务部门一般用木契,通常是雌雄两式,相当于今天的一式两联,也相当于20多年前中国还在使用的那种号牌——如果你去布店买布,店堂内上空会牵着一根粗铅丝,一头连着开票人员,一头连着收款柜台。小票一式三联,夹在一起滑给收款柜台;柜台收款后,再把开票联和顾客联以及找零通过这根铅丝退回来。这时候,你才能拿到顾客联和找零,同时把货提走。而这种方式,正是唐代发明的。这样做就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结合起来了,尤其是多联次原始凭证的使用,能够起到相互牵制作用,所以为后来每一朝代的统治者所欣赏。并且唐代的专用原始凭证格式统一、内容完整、手续完备,达到很高的使用水平。

宋代有三类原始凭证,一是收入类,如农赋税契、商业税契等,一式两联,一联纳税人持有,一联会计入账;二是支出类,三是报损类。此外还有订本式账簿类原始凭证,称为“券簿”,日常发生的支出直接就登记在券簿上,以此作为原始凭证,定期核销。20世纪80年代初,本书作者参加工作时单位里就有这样的券簿。当时的联络方式主要是从邮局寄信,一张邮票8分钱。传达室一下子从邮局购买20元邮票,邮局是不提供有税务章的正式发票的,只会在通用格式上盖上邮戳以示证明。这显然不符合财务报销的要求,于是寄信人在收发室寄信时,先要在登记簿上签个字,载明寄件人、时间、邮资、寄往何处等项,然后由传达室定期向财务报销。因为这20元邮票开支后面都附有签名,金额又小,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相当于原始凭证的作用;又有点像今天的“团购”。

元代的原始凭证仍然分为收入、付出、报损三大类,名称有“券”、“单”、“票”、“帖”、“状”五种。多数凭证的格式是统一的,加盖有官方印信,目的当然主要是防止发生舞弊行为。

明代在元代基础上的最大变化是,几乎所有收入和支出凭证都必须要有统一、合法的原始凭证了,以凭证来解除会计的经济责任——你看看,这些都是有原始依据的,不是我会计胡作非为,这样会计责任就轻了。

清代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在原始凭证的使用上,表面上还是相对规范和统一的,不但连续编号,而且还开始分环节设置专用原始凭证了。但由于政治腐败,所以这种方式往往流于形式,篡改凭证的现象很严重。

第三个阶段是会计凭证引进改良阶段,时间跨度从鸦片战争后的清代开始至民国时期。

光绪年间,清政府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范了各项收支凭证的统一票式,装订成册、长期保存。到了大清银行成立后,会计改良时对各项原始单据也作出了统一的规定。尤其是谢霖、孟森1907年在日本出版的《银行簿记学》中,不但介绍了日本银行会计的做法,而且还第一次把“传票(原始凭证)”的概念引入中国,对中华民国时期引进西式会计后明确把会计凭证划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两大类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