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告也叫财务会计报告、财务报告,是指对外提供的反映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会计报告的主体是会计报表;此外,还有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当然,这只是现在的说法,早期的会计报告都是用文字来进行叙述的。
从会计发展史看,会计报告是西汉时配合郡国向朝廷进贡出现的。因为当时的商品经济不够发达,剩余物质主要是用来进贡和纳税,很少有到市场上去互通有无的,所以当时的会计记录和报告也主要是用于进贡,包括地方向中央进贡、郡国向朝廷进贡等。
尤其是每个郡国每一次向朝廷进贡都是一件大事,所以总得首先要有一个“预算”造个清单吧,甚至需要提前几年做准备,看看我郡国究竟能够进贡些什么样的稀世珍宝(包括人,财,物)、并且又能控制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讨朝廷喜欢;而朝廷呢,也总会根据每个郡国的“国情”,或明或暗、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特殊的进贡要求来。西汉时,郡国向朝廷进贡产品时呈报的财务收支簿(会计报告的雏形),当时称之为“上计簿”。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同样能看到这种影子。比如说中秋节快到了,两个子女要去看看父母,便会预先通个电话约好什么时间去、送些什么样的礼物(这样才供需匹配),然后全家一起吃顿团圆饭。而父母呢也会直言相告,根据每个子女的家庭情况,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既各取所需,又不浪费。例如,两个子女商量好每人给父母1000元“过节费”;老母亲在电话里很可能会对条件较好的女儿说,“钱你就不必送了,我们两人的退休工资都用不完,你就带两瓶好酒、一条烟孝敬你老爸吧!”然后对条件稍差的儿子说,“钱你就不必送了,现在这年头赚两个钱也不容易,你就带盒月饼过来吧,还是去年的那种苏式月饼。大家晚饭后一起在院子里赏月,每人吃块月饼就算是过节了。”
直到15世纪开始,地中海沿岸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已经出现定期编制会计报告的需求;再加上企业寿命已经不仅超过一次特定商业冒险行为的期限,而且还超过企业股东个人的寿命。这时候,定期编制会计报告的必要性就凸现出来了,否则,股东们又怎么去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考核经营利润以及获取红利呢!不用说,税务部门和法律也会要求企业这么做。可以说,定期编制会计报告是进入近代会计与初步形成会计理论的前提。
例如,清代时查账主要就是查会计报告。康熙亲手缔造出一个太平盛世,却留下吏治腐败、国库亏空的严重后遗症。雍正登基之后仅仅一个月,就下达全面清查钱粮的命令,随后在全国开展了一项历时3年的、大规模的财政审计活动,查账簿、查报表,既整治腐败又充实国库。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曹家的由富而贫,正是这项审计导致的直接结果。
当时,曹雪芹的父辈江宁织造曹頫因亏空库银被查处,1723年(雍正元年)给户部打报告,请求用3年时间将亏欠库银补上,得到准许。一年后,雍正派两江总督查弼纳等人“回头看”,发现亏空依然巨大。曹頫一次次要求宽限赔付期限,都得到了雍正的准许,可是1727年勒索驿站钱财之事就不能再放过了,结果还牵带出暗中转移财物之事,最终迫使雍正新账旧账一起算,12月24日传旨抄家、没收所有财产。就这样,一个四次接驾帝王的极兴家族以家破人亡为归宿,当年曹雪芹12岁。[1]
[1]《〈红楼梦〉背后的审计故事》,中华财会网,2014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