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没有财政预算的,至多只有一些暗箱操作的财政计划。
从会计发展史看,“预算”这一名词起源于英国,后来通过日本传入到中国。1895年,清代驻日公使王遵宪在他刊行的《日本国志》一书中最早是这样介绍西方预算制度的:“泰西理财之法,预计一岁之入,某物课税若干,一一普告于众,名曰预算。及其支用已毕,又计一岁支出,某项费若干,某款费若干,亦一一普告于众,名曰决算。其征敛有致,出纳有程,其支销各有实数,于预计之数无所增,于实用之数不能滥,取之于民,布之于民;既公且明,上下平信。”并且介绍说,“日本仿泰西治国之法,每岁出入,书之于表,表示于民。”
这种财政开支有预算、有决算,并且还要把政府预决算向社会公开的做法,是中国传统财政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所以在当时引发一阵轰动。尤其是驻英公使郭嵩焘认为,英国正是由于有这种先进的财政制度,才会使得万众一心、国富民强,更是在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反响。
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封建王朝一直实行的是秘密财政,政府收支数据和方向只有皇帝和高级大臣才知道。并且,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财政就分为皇室财政和政府财政两大块,即使政府高级官员也可能只是略知政府财政收支,皇帝拥有生死予夺大权,谁敢冒杀头危险泄漏一丁点儿秘密或者怀着某种好奇心去打听他家的“私人账本”呢!例如,宋代就规定,皇室财政管理者如果对外透露收支情况,一律是要杀头的。
所以,唐代有的皇帝把政府财政全权交给太监管理,就连高官大臣也是全都蒙在鼓里的;明代李自成打进皇宫后,一看皇帝小金库里有几千万两银子,这样的小金库就是这些高官大臣谁也不知道的。当时人们都有一种最朴素的想法:缴纳“皇粮”“国税”是子民的义务,但是一旦缴上去后“皇帝(政府)”怎么用、够不够,就不用“我等百姓”操心了。[1]
鉴于这一国情,南北朝时期西魏的苏绰从公元前51世纪至公元前31世纪仰韶文化的朱墨两色花纹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在记账、户籍中使用的“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这就多少有点像今天用蓝色墨水记账、红色墨水冲账、红字更正法的做法了。
正是由此开始,今天耳熟能详的“赤字”概念如“财政赤字”、“预算赤字”、“赤字预算”等词语随之出现了。因为红色墨水专门记“出”,而无论是“只出不进”还是“出大于进”就都意味着亏本;并且,这种“赤字”多用来描述财政计划,表示一个财政年度内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表示这部分支出所形成的社会购买力并没有相应的社会产品作为物质保证。所以,正确的财政原则应当是“量入为出”、“略有赤字”;除非发生战争、严重自然灾害等意外导致财政收支严重失衡,一般不主张预算赤字,否则为弥补财政赤字不得不要增发纸币,就必定会造成通货膨胀。
后来,这一记账方法又演变为“红头文件”的做法。具体地说是:朝廷(泛指上级)下发的文书用红色(朱标),下级上报的文书用黑色(墨标),这种做法一直沿用了近1500年,直到现在依然能看到影子。只不过,现在的文件无论是下发还是上报全都采用大红标题、红色印章了,所以才称为“红头文件”的。严格地说,红头文件并不是法律概念。
不过,这种朱出墨入记账法也有问题,那就是账面上红黑颜色夹杂令人眼花缭乱,反而容易出错,这是导致古代中式账簿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乱账、糊涂账的原因之一;当然,也不排除有人趁机故意使坏、中饱私囊。
[1]梁发芾:《预算公开百年梦》,载《中国经营报》,2010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