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据是会计上十分重要的原始凭证,不能轻易毁灭。所以,历史上《战国策·齐策》里记载的一则“焚券市义”故事,历来是有争议的。
话说冯煖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田文(谥号孟尝君)门下的食客。有一次,齐相国田文贴出布告说,要招人替他到封邑薛城收债,有人推荐了冯煖,他也爽快地答应了。出发前,他对田文说,债收回来了要买什么带回来吗?田文说,你自己看着办吧,你看看我缺什么就随便买些什么吧!
冯煖到了薛地后,叫官吏把那些欠债的人全都召集起来还债,结果只收到利息10万,其他人都还不出。他用收到的这些钱买酒买肉招待所有欠债人,一边饮酒一边验对借条(书契)。当时的书契是刻写在竹木简牍上的,把放债款项、利率、双方签字等全部刻好后一剖为二,双方各执一片;收债、还债时两相核对,如果能严丝合缝,便能证明凭证不假。
话说冯谖等到把所有能够收到的欠债都收上来后,便对那些还不起债的人说,他来的时候田文告诉他,你们既然还不起债那就不用还了,说完就收回书契当众焚毁。那些穷人这时候那个感动呀,连呼“万岁”!
冯谖的这一做法,实际上就相当于私自豁免了这些穷人的债务。从所有者角度看,他并没有这个权力,所以他只能假称是田文体恤穷人要他这样做的。他当众焚券的举措,客观上开创了财务活动公开、透明的先河。
冯谖回去后,田文问他都买了些什么回来?他回答买来了“义”。他解释说,你整天对外放高利贷,害得穷人都还不起;现在我替你烧掉所有借据,人民都高呼你“万岁”,这就是替你收买人心啊。田文虽然很不开心,但木已成舟也没办法,于是气呼呼地说,你别说了,一边呆着去吧!
一年过去后,齐湣王感觉到来自田文功高盖主的威胁,随便找了个理由就要让田文挂印退隐。没办法,田文只好返回自己的封邑薛城。可是没想到,就在他离薛城还有百里之时,老百姓就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夹道欢迎他归来了,他这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冯煖当初的做法。
冯煖之后,从秦代开始才有正式的私人印鉴,并广泛应用于中式会计。而东汉造纸术发明后,因为印鉴可以盖在纸上了,所以开始在官厅会计中得到普遍应用,到了明清时期则广泛使用在票号和钱庄中了。
焚券市义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非常少见;相反,更多地是“深入挖掘”各种票据、伪造原始凭证入账,这在今天依然经常发生。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统帅曾国藩历时10年打败太平天国。就在手下纷纷弹冠相庆时,他却忧心忡忡起来了。因为仗虽然打赢了,可是接下来要报销这多达数千万两白银的军费开支就难了。清代原本实行中央集权式财政,收入分为“起运”与“存留”两部分;可是战乱期间却推出了财政改革,把财权和兵权都下放给地方,实际上是实行包干制度。而这样一来,曾国藩每年就都要向中央上报收支情况(称为“奏销”),这一制度十分严格,一旦发现造假行为将会受到严厉惩处。
曾国藩太清楚了,战乱期间物价飞涨,里面夹杂着许多假账,奏销这一关肯定通不过。于是他行贿户部郎中王文韶,王文韶联合兼管户部的大学士倭仁紧急请示恭亲王,建议免除曾国藩等将帅的奏销。最后,连夜起草文件,天亮之前紧急求见两宫太后,得到批准后立刻宣布进行“奏销改革”,一早就把圣旨用八百里加急发往江南,这才终于让曾国藩化险为夷。[1]而这一招,实际上与焚券市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1]雪珥:《湘军报账》,载《财会信报》,2012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