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业品下乡,是解决市场疲软的一项战略性措施。那么,农村市场的潜力究竟多大?农民的消费需求有哪些特点?供销社开拓农村市场是否可以有所作为?为此,记者不久前到肇州县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农村消费市场确有潜力可挖,主要表现在农民仍有一定的结余购买力,消费需求较大,但由于过去农民出售农副产品不能及时得到现金收入,再加上适销对路商品较少,致使农村市场销售平平
从肇州县城乡居民的购买能力来看。据统计部门统计,上半年肇州县城乡居民货币收入近1.29亿元(其中农民总收入为0.76亿元),扣除非商品性支出,购买力总额近1.02亿元,已经实现的购买力为1.07亿元,超出按上半年货币收入计算的购买力0.05亿元。截至6月末,全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0.96亿元,手中现金0.1亿元,结余货币总额为1.06亿元,与上半年已经实现的购买力大体相当。当然,储蓄并不等于结余购买力,但如果引导得好,其中一部分还是能够变为现实购买力的。
再者,去年这个县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收入的一亿多元中,当年只拿到0.5亿元现金收入,到目前尚有20%的“白条”没有兑现。同时,今年农民手里光积压的羊毛就有六十多万公斤。如果这两个方面都能变成现金收入,农民的购买力还可以增加一大块。
从农民购买需求来看。肇州县是我省典型的农业县和非沿线县份之一,4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约占3/4。据对生活水平比较高的托古乡新化村调查,去年人均收入500元。全村512户现已拥有电视机和洗衣机各200台、收录机300台、小四轮46台。农民反映,家里该有的摆设差不多都买了,现在不少人家都还有两三千元存款,今后的消费顺序是:一保生产,二建住房,三改善饮食,四增加摆设。特别是农村“建房热”久而不衰,建材类商品销售仍然看旺。常用药品在农村销量也很大。上半年约占全县供销系统销售额的20%。因为农民考虑去医院看病不如自己买药便宜。农村人现在也很讲究穿着了,尤其年轻人更渴望能赶上时代“新潮流”,可是,现在购买喜庆商品和服装都得进城,农村没卖的,有时连应季服装也没有。
从供销社经营工业品现状来看。供销社的经营阵地主要在乡(镇)村。但是,近几年供销社的经营很不景气,因为个体商店遍布城乡各地。肇州县全县310个自然屯,平均每两个屯有一个供销部,而平均每一个屯就有两个个体商店;加上农村的购买力大量涌入城市,使供销社的商品销售额日益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1%,而个体商业则上升35%。究其原因,就供销社本身来说,一是适销对路品种少;二是经营管理不善;三是重效益轻服务。除了上述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
政策上缺少相应的保护措施,政府职能部门收费过多,一些商品实行专营、专供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供销社的主渠道作用
农副产品经营政策“春定秋变”,使供销社的资金紧上加紧。譬如,供销社去年春天与农民签订的6万亩高粱收购合同,因政策改变而作废了;10月份以前收购的3000吨葵花子,也由于12月份政策性调整,使三分之二的葵花子一直压到今年5月才出手。这就不能不造成供销社的资金周转不灵,紧上加紧。
一些政策厚国营、薄集体,使供销社亏损包袱越背越重,难以自救。供销社与国营商业同属主渠道,但是,政策规定却大不相同。例如,供销社的贷款利率就高于国营商业。仅此一项,肇州县供销社去年就多付利息60万元。有的还要受到加息和罚息处罚,这使那些“空壳”的供销社,更加积重难返。
政府职能部门的某些行为,加重了供销社的负担。各种各样的摊派、名目繁多的检查,使供销社难以承受。据一个基层供销社反映,验一杆秤收费5元,一年验了4次,比买一杆秤还贵;收取劳动力管理费人均1年近50元;营业员“乙肝检查”人均25元,等等,而这些支出又不能入账。
工业品经营受专营、专供品种制约和利差影响,使供销社的经营门路由宽变窄。不但烟、酒、食盐等实行专营、专供,而且有些放开的品种,如麻袋、轮胎、化工产品、水泥、玻璃等,有不少地方也不允许供销社经营。至于那些畅销品,更难摆到供销社的柜台上。这就使供销社的这个“主渠道”越变越窄。
商品销售差价率多年不变,而商品流通费却逐年提高,尤其是农村路途偏远,费用增多,使他们的经营常常处于亏损的边缘。即使经营比较好的肇州县,从13.5%的综合毛利率中扣除各种必要的经营费用外,纯利率最多也只有1.5%,经营稍有不慎,就是负效益。而个体商店则多数不受上述限制。由于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今年上半年,肇州县二井乡17个供销社网点销售工业品100万元,略有亏损;而47个个体商店则销售130万元,赢利26万元。
据了解,肇州县13个基层社去年以前均无亏损,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到今年上半年已有6个亏损,亏损额20万元,盈亏大体相抵。
但在外部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也有不少供销经营情况好的,肇州县二井供销社中就有半数供销部实现了时间、效益双过半。这些单位用自己的实践证明——
工业品经营的好坏,关键还在于工作。农村市场相当广阔,供销社不仅在挖掘潜在购买力上能够有所作为,而且在引导农民致富、不断增加新的购买力上,可以继续大显身手
在肇州县供销系统中,工业品经营比较好的单位,他们都有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把销售当作活化资金、调整结构的中心环节来抓,利用当地信息快、情况熟的特有优势跟踪购买力,走街串户,带样推销或预约销售。为了扩大销售,他们根据具体情况,以不同形式进行承包经营,明确责任,兑现奖罚,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为了解决多年来形成的不合理库存和资金占用问题,他们翻箱倒柜,不惜降价处理有问题的商品,不怕把库存卖光,把压死的资金变活,尽快投入周转。在进货渠道上,他们抓住生产厂家和批发部门商品压库的契机,以及时交付销货款为条件,广泛开展信用赊销业务,不仅解决了进货资金不足问题,而且增加了适销商品来源。同时加强销售服务,以当面安装、调试、售后保修、保换保退等种种办法,吸引了大量购买力。
肇州县的一些基层供销社,还采取以工业品与农民等价交换农副产品的办法来扩大销售。全县供销社系统收购的3000吨葵花子中三分之一是用100万元工业品换来的,县土产公司还用杂骨换出两百多箱肥皂。
此外,采取提前预告、定点定时带工业品下乡赶集等办法,也可以扩大一块营业额。
肇州县供销社还积极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仅推广玉米地套种红芸豆一项,就为农民增收两三千万元。去年为农民的股金保息分红,又使农民增收57万元。这不仅壮大了农民的经济实力,而且也为供销社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
(1990年9月3日《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