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哈市部分企业兼并结果再次验证了这一点。哈药集团、印刷机厂和制锅总厂等企业兼并其他企业后,均收到良好效果,兼并与被兼并企业都焕发生机。但据许多企业反映,兼并需要条件,一是企业必须考虑自身的实际能力,不能搞拉郎配;二是企业兼并顺利进行,离不开政府部门支持。
到目前为止,在哈尔滨市经营权、产权转让服务中心和体改委的努力工作下,全市已有165户企业兼并了208户企业。不少兼并取得成功的企业的经验表明,这些企业在兼并过程中不搞硬凑合,他们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有利于优势产品的成龙配套、有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为原则,找准双方利益的结合点,重在优势重组。
哈药集团从1988年开始先后兼并13户企业,其中跨行业6户,集体企业11户。这些被兼并企业多数比较弱小,只能搞点为大厂配套产品,但因其生产规模小,保证不了大厂需要,又没有能力进行自我改造。这些企业被兼并后,厂房、设备、人员被集中使用,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年利润都在100万元以上。其中药用包装材料厂被制药三厂兼并后,不仅解决了原厂改造问题,提高了配套生产能力,而且使制药三厂降低了包装成本,在全国蜂王浆大战中占据优势,至今销量不减。北方制药厂是集体企业,有好项目,但因生产条件差而无法施展,1989年兼并国有企业省医疗设备厂后,厂房扩大,产品慢慢成型,开先后搞起了4个可上高科技产品的合资企业。中药二厂也是如此,双黄连粉针研制成功后,因厂小人少施展不开,去年兼并其他企业后,产量剧增,今年前8个月实现利税比去年同期增长73%,目前又有四五个新产品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哈二锅炉厂在基本停产成为亏损大户的情况下,忍痛将一分厂让别的企业兼并,用得到的330万元兼并费进行技术改造,购进原材料,上了新产品,现在已恢复了三分之一的生产能力,还给职工买了2辆通勤大客车,预计到年底可扭亏为平。制锅总厂去年兼并一家铁路砖厂后,从拥挤的居民区迁到新厂,不仅扩大了传统产品的生产能力,而且上了两个新产品,增加了出口货源。印刷机厂去年兼并连续亏损10年的第一机床厂后,扩大了两个厂子的优势产品生产能力,销售收入明显增加,今年利税预计可比去年增加50%。
据有关方面介绍,哈市企业兼并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有的企业对兼并可行性缺乏充分论证,盲目行事,兼并后产品结构调整困难,不能做到优势互补,致使一些企业兼并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反而消弱了原有优势。有4家企业兼并后现已双双陷入困境。其中有一户企业由于班子领导不力等原因,多次丧失市场机遇,连自己搞的全国独家产品都被别人抢了先,越干越萎缩。二是一些部门支持不够。有的企业反映,兼并后手续十分烦琐,有一个企业在批准兼并后,上项目光办手续前后整整用了10个月时间;还有一个企业光厂房改造计划就用3个人跑了2个月,办基建开工证又用去2个月,前后共盖了18个公章,等办完手续已过了施工的黄金季节;有一个企业拿着市长办公会纪要去办手续,仍然得反复报材料,反复审批,光某局局长就先后签了4次字才办下手续来。有些优势企业虽有心通过兼并扩大再生产,但苦于兼并后办基建、技改项目等手续不顺,收费多,积极性严重受挫。有一个企业光交各种费用就花了二十多万元;有一个部门给企业挂一个牌子收费150元,另一个部门给企业办手续复印件3张纸收费400元,还有一个部门收厂房改造资料档案保管押金3万元。谈到这些问题,企业负责人既不敢暴露自己名字,也不敢披露对方姓名,只能自吞苦水。不少企业一致反映改革不能孤军作战,即使优势企业也各有难题,需要政府支持。他们希望市里对兼并双方助推一把,不要吃不上饭时无人问津,刚有能力端起饭碗各部门就“齐抓共管”。
(1992年11月10日《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