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部门分析:主要是“有个好的领导班子;推进企业改革;企业走向市场;强化企业管理”
同时指出:这些企业治本措施还不够明确,扭亏基础脆弱;应克服短期行为,把扭亏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企业有个好的领导班子、企业内部改革不断深化、走向市场步伐加大、企业管理加强,是哈尔滨市16户预算内工业企业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的关键性因素。有关部门分析,这仅是个良好的开端,这些企业能否继续保持增盈势头,以及解决企业扭亏与长远发展结合、促使亏损大户扭亏等问题仍是紧迫课题。
据有关部门调查,这16户工业企业由去年底亏损2608.6万元,转为今年上半年盈利156.9万元,其原因主要是企业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一是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在这16户企业中,领导班子重新调整的有6户。这16户企业的领导班子都敢于面对企业现实寻找扭亏途径,并果断决策,把企业职工的积极性调整到最佳点,使全厂上下形成扭亏合力。二是推进企业内部改革。这16户企业中半数以上的企业在“三项制度”改革上步子较大,在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打破干部和工人界限、奖金分配向一线职工和科技人员倾斜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有的还实行了全员风险抵押,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对扭亏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三是企业走向市场。这16户企业中,有12户是因市场变化而由盈变亏的。这些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与市场的对接度。其中有5户企业从市场需要出发进行了技术改造,有9户开发出71项新产品,有2户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这些企业都加强了销售工作。四是强化企业管理。各亏损企业几乎都存在管理粗放问题。这16户企业中有7户仅节能降耗就增加效益800多万元。哈尔滨第三水泥厂年用煤6万吨,过去购煤供需不见面,仅运费1年就多支出20多万元。现在该厂与煤矿建立了直接的供需关系,年节约费用48万元。
但是,按1991年末的口径计算,这16户企业仅占哈市亏损企业总数的10.81%,其亏损额占6.55%,基本属于中小型企业。在扭亏中,有些企业的素质并无质的提高,治本措施还不明确,扭亏增盈基础十分脆弱。其中有半数企业是由于市场变化、需求增长而拉动生产效益回升的。目前,这些企业受大环境影响,限产压库任务和涨价因素压力很大,给今后的生产经营增加了难度。有关部门认为,哈市下一步工业企业扭亏工作的重点是抓亏损大户,并要注意克服扭亏工作中的短期行为,把扭亏工作与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点放在提高企业素质、夯实企业基础上来。企业要在科技、市场、管理上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把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作为企业扭亏的根本措施来抓。
(1992年11月3日《黑龙江日报》一版右上角,合作者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