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与众不同的身份是,他既是首席执行官又是公司大股东,所以他比其他首席执行官更有动力去追求管理费用的降低,虽然这不一定是最关键的。
★费用低早就成为公司传统
查理跟我这么多年观察下来的结果是,企业总部的高成本与公司的绩效改善之间可以说完全没有关系。事实上我们认为,组织越简单、成本越低的公司运作起来会比那些拥有庞大官僚组织的公司更有效率得多。就这点而言,我们相当佩服Wal-Mart、Nucor、Dover、GEICO与Golden West等公司。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认为,把管理费用降到最低程度是每个企业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这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原因,还在于效率问题。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查理·芒格和他这么多年来观察得到的结果是,企业总部的高成本运作和该公司的绩效改善之间可以说完全没关系;不但如此,事实上他们还认为,公司组织越简单、成本越低的企业,会比那些拥有庞大官僚组织的企业更有效率得多。从这一点上来说,他非常佩沃尔玛公司(Wal-Mart)、纽柯公司(Nucor)、多佛尔公司(Dover)、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与金西公司(Golden West)等。
了解到这一点容易看出,为什么伯克希尔公司能够把管理费用降低到最低程度,并且伯克希尔公司购并的企业对象也都具备这样的低成本运作特征、低成本运作的企业更愿意奔向伯克希尔公司怀抱了。说到底这就是一种企业文化,一种企业之间的惺惺相惜。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年伯克希尔公司给美国联邦政府交纳的所得税金额高达44亿美元、向美国政府申报的文件页数多达9386页,可是公司总部却一共只有19位工作人员,公司总部的所有支出包括员工福利、两个办公场所费用在内也只有353.1978万美元,可见公司在费用开支方面是如何节省。
他说,企业界许多重要人物对政府开销颇有意见,指责这些官僚体系不把纳税人的钱当钱看待,可与此同时这些高层管理人员在公司财务上也因为所用的钱不要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来而表现出同样的陋习。
他举例说,他在担任所罗门投资银行董事时看到的一个小故事就能说明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该银行专门聘请了一位理发师每个星期上门为高层管理人员服务一次,同时还有一位专门修指甲的人。后来银行为了压缩费用开支提出接受这项服务的人员必须自掏腰包,其中就有一位高层主管立即要求该理发师从原来的每星期给他修一次面改成三个星期一次了。
巴菲特非常了解个中关系,所以在伯克希尔公司压缩费用开支方面很早就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以身作则,不但一切费用从简,而且几乎所有项目都自费,这样就带动了其他所有高层主管人员的仿效,至少是不能随便报销费用了。
他开玩笑说,除了伯克希尔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外,他还在19个企业担任董事职务。有意思的是,其中只有一家公司让他担任酬薪委员会委员,其他18家公司不用说不敢让他担任这一职务了,甚至把他看作像伤寒病菌一样躲之不及。
而即使在担任酬薪委员会的这家公司,在制定公司首席执行官薪水标准等关键因素上,他的意见一提出来就会立刻遭到否决。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这位独立董事“过于独立”了。那些寄希望于提高自己酬薪水平的首席执行官及其董事们,既要经验丰富的他在公司费用开支方面把好关,又要避免他在涉及到自身利益上进行阻挠。不用说,这真可谓是另一个版本的“叶公好龙”故事了。
而在伯克希尔公司则完全不同,由于伯克希尔公司特定的组织关系和私人性质,巴菲特在公司管理和费用决定中拥有一言九鼎的权力和威望。当然,巴菲特首先在这方面非常自觉,不想以公肥私,在其他高层管理人员面前拿不到话柄。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伯克希尔公司的酬薪委员会成员只有一位,那就是巴菲特。换句话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40多家最重要的子公司的所有首席执行官,其酬薪高低和奖励方案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这要占用他多少工作时间呢?巴菲特的回答是“几乎没有”。
那么,这些酬薪方案又是不是公平、合理呢?他说,这可以从过去42年来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首席执行官没有一个想跳槽中得到证明。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的奖励制度非常丰厚,可是方案设计却非常简单,同时兼顾公平,并且力求避免出现投机心态。
当然,巴菲特的这种观点和做法很容易遭到他人反对。2004年6月20日,全球第一CEO、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在澳大利亚演讲中反驳说,“想通过立法来限制CEO的薪酬简直荒唐可笑。限制这个,又限制那个,为什么不干脆限制创新呢?”“限制CEO的薪酬,就像告诉皇家马德里俱乐部应该付给贝克汉姆多少钱一样荒谬。”这显然是冲着巴菲特的观点来的。
可是,巴菲特固执己见,不甘示弱。因为归根到底,杰克·韦尔奇与巴菲特的立场观点之所以截然对立,究其原因在于他们代表着的是美国两大实力阶层:前者是掌握着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公司管理层,后者是作为资本所有者们的公司股东。从巴菲特和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角度看,他的观念和做法无可厚非,也是广大中小投资者所赞赏的。
【启示录】
公司最高决策层对包括自己酬薪水平在内的费用开支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日后公司的管理费用水平高低。对于股东来说,这方面的费用当然是越低越好,并且最好要形成这样一种公司文化。
★总部行政费用只有同行1%
在纳税之后,公司总部的费用总额占公司净资产还不到2个基点(万分之二)。尽管如此查理还是认为费用支出的比例太高,责怪我使用伯克希尔的公司飞机——“不可原谅者”号(后来改为“不可或缺者”号,现在则叫“总裁飞机”号)……我们的税后运营成本已经降至资本金的0.5个基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共同基金的运营成本都是125个基点,这意味着他们的费用比例(费用/资本金)是我们公司的250倍。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认为,投资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一定要看它的成本费用有没有压缩到最低程度。道理很简单,销售收入创造的不都是利润,而费用成本所侵占的一定是利润,而且是纯利润。
关于这一点,巴菲特在考察投资对象时是这样,他掌管的伯克希尔公司更是以身作则——公司总部的费用比例只有同行的1%左右。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纳税后公司总部的费用总额占公司净资产比例还不到2个基点(1个基点是万分之一)。他在1998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年会上又提到,伯克希尔公司的税后运营成本已经降到资本金的0.5个基点,而许多同行在这方面的费用比例高达125个基点,相当于自己的250倍。
与此相应的是,伯克希尔公司的大量工作都是在总部完成的。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这个小小的团队创造出了许多奇迹:当年他们处理了与8个企业收购活动有关的全部细节,实施了广泛监督,编制了大量的纳税申报表(多达4896页),顺利举办了一场门票数量为2.5万张的股东年会,并把资料准确送达股东指定的3660家慈善机构,完成了400亿美元销售收入、拥有30多万名股东这样的一家大公司需要做的一切日常工作。
那么,巴菲特及伯克希尔公司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巴菲特始终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把管理费用降到最低。1951年巴菲特有限公司成立时,除了他自己经常到城里去劝说别人加入合伙公司所发生的少量差旅费外,公司几乎没有其他费用。公司的办公地点就在他家楼上,这当然是要付房租的,但房租费用支出是很正常的。
公司成立时,为了把更多的钱投入企业运作,巴菲特只花0.49美元买了一本账簿,唯一的奢侈品是一台手动打字机。巴菲特非常清楚,投资获利越多他个人从中分得的也就越多。正如1963年他写给父母的信中所说的那样,金钱的增长带给了他很多快乐。
资料表明,从1962年伯克希尔公司办公地点搬到基威特(Kiewit)大厦后,1963年到1969年公司解散之前,伯克希尔公司每年的房租从3947美元增加到5823美元,应交税款和债券认购书等费用从900美元增加到994美元。巴菲特在1969年1月22日的企业备忘录中高兴地写道:“至少费用增长还没有完全失去控制。”
在这里,巴菲特说得太谦虚了,岂止是“没有完全失去控制”?实际上是控制得太好了。要知道,1969年时该公司的资产总额就已超过1亿美元,而上述费用加起来还不到1万美元,不到万分之一!
当伯克希尔公司成为傲视全球的投资帝国时,它的总部工作人员也还只有15.8人。除了总裁巴菲特、副总裁查理·芒格以外,另有3名行政助理、1名财务总监、1名会计主管、1名税务主管、1名国际审计主管、1名助理会计主管、1名金融资产主管、0.8名税务部会计(因为每星期只工作4天,所以算作0.8人)、1名财务分析员、1名工资会计、1名助理出纳员、1名接待员。
需要提醒的是这还仅仅是最近几年的事:该公司1995年从11人增加到12人,1998年增加到12.8人,2000年增加到13.8人。
位于奥玛哈基威特大厦第14层的伯克希尔公司总部只有一间小会议室,以及几间可供10多个人使用的办公室。此外在其他地方还有一些办公场所,如专门供会计师小组负责监督保险公司业务以及承担大量数据处理工作的地方。但无论如何,公司的业务运作之简单超过任何人想象。
伯克希尔公司没有公司招牌,也没有公司标志,甚至没有任何标志性的东西,也很少开会。有一次巴菲特在接待一位来访者时说,如果有必要,这间董事会会议室就可以改成储藏室。即使在召开董事会期间他也要求关掉空调,以尽快结束会议。
巴菲特2002年11月14日对乔治顿大学MBA学生演讲时说,“我们不仅没有战略部,而且也没有战略。伯克希尔从来没有聘用过经济学家,即使我们收购一家聘用经济学家的企业,他们也会离开的。”
巴菲特没有随身秘书,也没有配备打字员。公司总部的电话每天总是响个不停,基本上都是索取公司年报或要求拜访或采访巴菲特、索要照片和要求捐赠的。在所有要求拜访巴菲特的人中,最终如愿以偿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一。
电话由专门的接待员接听,如果确有必要才会转到巴菲特那里。无论什么样的电话,也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处理起来都非常简单、干脆: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决不扯皮推诿。
即使巴菲特喜欢喝的可口可乐也都是他自己亲自去买的。当然,每次都要买许多,然后从家里搬回办公室。
试想,全球五百强企业中这样的公司总裁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了吧?
【启示录】
巴菲特认为,公司管理层只有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资本配置上,提高效率,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炫耀、奢侈、浪费,才能把成本和费用降低到最低程度,才能给投资者以最大程度的获利回报。
★最讨厌把时间浪费在喧闹上
另外还有一条1956年的基本原则现在看来倒还适用,那就是“我个人不敢保证绩效”。不过查理跟我可以向各位保证在持有Berkshire股票期间所得到的效益绝对会与我们本身的相同,我们不会靠领取奖金或股票选择权等方式使得我们所得到的利益优于各位。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企业管理费用高低与公司管理层的务实作风密切相关。公司管理层如果热衷于夸夸其谈、交际、务虚,管理费用就必然居高不下;相反,如果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不图虚名,则可以省下许多费用。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56年的一条基本原则现在看来倒还适用,那就是虽然巴菲特不敢保证每一位投资者的投资业绩,不过他和查理·芒格可以向大家保证,各位投资者在持有伯克希尔股票期间所得到的投资收益绝对会和他们相同。换句话说,作为公司最高管理层的他和查理·芒格,不会通过提高酬金、奖金或股票选择权等方式从中捞到额外好处。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由于他和伯克希尔公司所有投资者一样都要依靠公司分红才能得到获利回报,所以他会真正把伯克希尔公司当作自己的企业来对待,节省每一个铜板、努力提高业绩。可以看出,这也是巴菲特平时踏踏实实工作、把管理费用降到最低的动力之一,虽然他早已不需要靠它来谋生了。
事实上,巴菲特个人99%以上的财产都在伯克希尔公司里,他和妻子过去从来就没有出售过任何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以后也没有这样的打算。这颇有点像中国上市公司高层手中拥有的禁止流通的股份,只不过期限是“永远”罢了。不用说,如果哪家上市公司高层手中的股票也“永远”被禁止出售,并且他们没有超越一般员工所能得到的任何收入,同样会成为促使他们把管理费用降到最低的动力。
所以巴菲特说,他和查理·芒格看到有那么多上市企业的公司管理层即使把企业搞得负债累累、亏损连连,个人收入依然旱涝保收并且非常丰厚,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感到相当无耻。
这些公司管理层在公开场合鼓励投资者高价买进他们的股票,然后他们自己却在暗中抛售自己拥有的股份或者干脆参与高抛低吸。在这些可耻的管理层眼里,投资者简直是他们的禁脔而不是合作伙伴,在这喧闹的背后他们一个个被填得肠肥脑满。
而对照自己呢,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特别强调成本意识。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该公司在压缩管理费用方面的榜样是一位刊登丈夫死讯的寡妇。这位寡妇去报社刊登讣文时,报社告诉她,这种广告是要按照字数多少收费的,所以她要求只刊登简简单单的3个字:“Fred死了”。报社提醒她说最少计费字数是7个字,这时候她马上又把它改成如下7个字:“Fred死了,售高球证”。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这位寡妇在节省广告费用方面做到了极致,非常值得所有公司管理层学习。当她得知最少计费字数是7个字时,干脆在本来很哀伤的讣告中增加转让丈夫生前使用的高尔夫会员卡信息,达到既没有增加额外费用又能变废为宝、开辟财源的目的。
巴菲特的这种风格是从小就养成的,并且作为一位美国公民,生活在美国这样一个自由社会,促使他能够在这方面“为所欲为”。反之,如果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人情交往的社会,他就未必能任性而为。不但会被所有人看作是怪物,而且必将处处碰壁。但说实话,这种务实作风却是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如果他成天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扑在接受各级领导接见、接待新闻媒体采访、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打交道上,热闹的背后必定是交际费用大增,最终损害全体股东权益。
在平时,巴菲特每天的工作时间极有规律,每天早上8点半到下午5点,用在打电话上的时间大约占1个半小时,其余时间就是用来阅读来信、各种文件资料,然后就是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喝可乐。
巴菲特非常喜欢阅读来信,这和中国企业家喜欢听汇报或从各种会议上获得信息截然相反。他经常是当助手还没来得及把信件转交给他时,自己就先去取了。如果他出差在外,助手每天晚上都要向他报告当天有哪些新来的信件。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阅读信件非常认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而且经常会用风趣、简短的语言进行答复。
走进伯克希尔公司总部,到处像图书馆那样安静。办公室门外挂着一块牌子:“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事实上也确实很少有人能走进巴菲特的办公室,包括伯克希尔控股公司的那些高级管理人员。巴菲特对自己的规定是每星期只约见很少的几个人,很少接待来访。
美国《货币》杂志记者加里·贝尔斯基曾经有一次打电话要求采访巴菲特就遭到拒绝。他不甘心,专门坐飞机来到伯克希尔公司总部楼下大厅,然后打电话联系,没想到得到的答复和以前一样。
这时候一位门卫在旁边听见了他打电话的内容,称赞他的这种方式比其他人要高明得多——与其到了楼上进不了门,还不如先打个电话试试看。于是他问门卫,贸然前来拜访巴菲特的人多不多?对方说,大概每天会有1个;又问,你认为像我这种情况他们会让我上楼吗?门卫说,肯定不会。回去后,加里·贝尔斯基用4页篇幅报道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题目是《巴菲特无视货币》。当然,这里的“货币”是指一本杂志。
【启示录】
企业最高决策者需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此巴菲特杜绝一切不必要的迎来客送和废话闲谈。这在大大降低一切不必要的管理费用的同时,也有效避免了无效信息的干扰,与许多同行形成了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