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投资行为都有风险,重要的不是祈求风险不发生,而是及早进行观察、研究,提前做好准备,特别是保持财务稳健,面对突发事件妥善加以处理。
★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
当产物意外险公司以浮存金成本来判定公司好坏时,很少有公司的成绩可以令人感到满意。而有趣的是,不像一些产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规模或品牌并非保险公司获利的关键。事实上许多最大、最有名的保险公司其成绩表现大多平平。这个行业最要紧的是承保的纪律原则,真正成功的公司必须坚守以下三项重要原则。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一生的投资态度是小心、谨慎。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以说这也是伯克希尔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道理很简单,做任何事情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以钱为代表的投资就更是如此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用浮存金成本高低来判断财产保险公司好坏时,很少有保险公司的业绩表现是令人感到满意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在其它产业中规模和品牌都是获利的关键因素,可是在保险行业却并非如此。并且事实证明,有许多最大、最有名的保险公司的业绩表现都是乏善可陈的。所以投资者千万要记住,这个行业中最重要的要遵守承保纪律,真正成功的保险公司都必须记住三项重要原则。
究竟是怎样三条原则呢?巴菲特阐述说:一是保险公司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接受投保,不必追求市场占有率;二是要严格限制保险业务内容,确保企业不会因为发生单一的意外及其连带事件发生破产倒闭的风险;三是如果保险业务涉及道德风险,不管这样的业务盈利前景多么诱人都不能接。要知道,与任何有道德问题的人打交道,事后证明其成本和风险要比想象中的高得多。
应该说,从保险公司这个特定角度看,如果能做到上述三条,确实能从最大限度上保证企业经营的无风险。
巴菲特检讨说,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就可以看出通用再保险公司在上述第一条、第二条原则方面执行得相当差,不是忽略就是低估了大规模恐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设定费率和评估累积可能造成的风险方面存在问题。而实际上,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承保因素,遗憾的是过去并没有加以应有重视。
举例来说,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业务在制定价格时,通常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只预期可能发生的飓风、火灾、爆炸、地震等自然灾害,谁也不会想到会发生“9·11”这样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这说明什么呢?这实际上就表明所有从业人员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那就是在注重过去经验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到真正暴露的风险。在面对这样一个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时,保险公司并没有为此收到任何一分钱保费。
一方面,过去的经验对保险公司的绝大多数业务来说可能会是最有用的出发点。例如保险公司在承保某一地方的地震风险时,就绝对必须了解过去100年来当地发生的规模在一定级别以上的地震次数。虽然这种信息并不能确切告诉你明年发生地震的概率大小,但显而易见这种参考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面对大范围地震灾害保险时,就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有时候这种“经验主义”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深受其害。例如在某企业投保董事及经理人责任保险时,如果参考过去几年中的股市表现,这时候就会发现,如果前几年股市高涨,那么这种责任保险发生重大损失的比例非常低;可与此同时,伴随着股市高涨企业做假账的舞弊行为也通常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一旦需要作出对董事及经理人责任保险的赔偿,连被告都很难找到,因为你不知道要告谁。
而这时候的保险公司能不能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呢?巴菲特认为完全可以。例如当股市高涨的时候,保险公司就应该特别关注保险客户中有没有离谱的公开稀释股份、业绩操纵、连环信式的股票拉抬以及其它一些无聊举措。这种发现并不是很困难的,通常这时候会有大量的这种行为出笼。一旦等到将来股价暴跌,所有这些罪恶行为都会一一暴露无遗。而到了那时候需要保险公司理赔时,数额高达几千亿美元的损失会让投资人一败涂地。这些损失究竟由小额投资者还是大型保险公司承担,陪审团的观点通常不利于保险公司。所以只要出现一个这样的大案,保险公司就会吃不了兜着走;而如果保险公司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功课,当初在承接业务时就可以提高费率,即使造成损失,也可以通过有力证据最终转败为胜,避免发生理赔损失。
正是由于巴菲特善于从常识中嗅出投资风险,所以在2001年以前伯克希尔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负值。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爆发后,伯克希尔公司持有的可口可乐和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亏损,伯克希尔公司的年收益下跌到7%左右,账面价值下跌了6.2%,但仍然好于标准·普尔500指数11.9%的下跌幅度。不过,这一局面到第二年就有了巨大变化。2002年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账面价值就增长了10%,而当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下跌幅度高达22%,两者可谓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这方面,巴菲特的最大经验是当初投资股票时就要选择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8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个人的经验和观察得到的结论是,“你划的是一条怎样的船,更胜于你怎样去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他看来,一家优秀企业及其明星经理人自然会从全方位角度去规避任何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防患于未然。
【启示录】
“小心驶得万年船”、“宁可慢些也要稳些”这样的话投资者听得多了,可是在面对股市剧烈波动时就往往忘得一干二净,不但看不到风险,而且还会勇敢地参与其中去“搏傻”。不用说,这正是投资大忌。
★平时就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
在这件事情上,我是彻头彻尾地错了。通用再保险公司已经在文化和实务上出现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根本不为管理层所知——对于我来说更是一无所知:整个公司对业务产品的定价完全是不恰当的。一旦恐怖分子对美国发起大规模核武器攻击的话,通用再保险公司所积累起来的风险足以让它们万劫不复。当然,这种情况的灾难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保险公司有责任把自己所承受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便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而事实却是,通用再保险根本就是不可靠的,仅仅世界贸易中心的袭击事件就险些让它们崩溃。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认为,从事保险业务几十年的经验表明,保险业务中存在着某些不可动摇的规律,所以投资保险业一定要保守。就通用再保险公司而言,当初在收购该公司时他还没发现公司业务质量出现下滑迹象,而一碰到“9·11”恐怖袭击事件,就差一点被崩溃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3年来,整个公司对业务产品的定价是完全不恰当的。2001年爆发了“9·11”恐怖袭击,如果哪一天再发生大规模核武器攻击的话,那简直是一件万劫不复的事。所以一定要从常识中嗅出投资风险,把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那么,巴菲特是如何考虑并做到这一点的呢?在伯克希尔公司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后,巴菲特得以有机会深入考察通用再保险公司,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并着手开始加以解决。
例如,通用再保险公司通过提供4亿美元贷款,进入了人寿保险业务市场,而这些人寿保单远远超过它们拥有的现金价值。也就是说,这些人中大多数生命已经屈指可数或者说不再需要投保了,这势必会导致公司经营业务的风险性。
通用再保险公司的业务部门之一伦敦通用斯塔尔国际保险公司,由于受大通曼哈顿银行的欺骗诱导为11部影片提供了风险极高的保险,并且为票房收入和几部动画片融资提供担保,造成了巨额损失。
伯克希尔公司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的最初几年累计亏损达80亿美元,这让巴菲特十分震怒。巴菲特曾经公开宣称,他对通用再保险公司管理层的工作感到失望,并且完全失去信心。可以说巴菲特的脾气特好,并且非常尊重明星经理人,他的这种表态过去从来就没有过。
早在伯克希尔公司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进行的机构重组中,巴菲特就提议乔·布兰登担任通用再保险公司北美分公司及其他两个重要的全球性业务机构首席执行官,实际上这是为了将来接通用再保险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隆·福格森退休的班,隆·福格森也深知这一点。
隆·福格森说,通用再保险公司在伯克希尔公司旗下运作3年,保险业务一直低迷不振,对此他个人应承担完全责任。但有一点他不同意巴菲特的观点,那就是通用再保险公司有一个非常有天赋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完全有能力带领公司继续前进,巴菲特不应对此失望。事实最终证明隆·福格森的判断是正确的。
2001年隆·福格森退休。针对2001年3月4日《金融》杂志发表的一篇题为“巴菲特:这一次的选择正确吗”一文,他于2001年3月25日在《商业周刊》上撰文指出,他的回答是肯定的,即伯克希尔公司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决策完全正确。
3年整顿期过去后,通用再保险公司终于在2002年第一季度出现少量利润,又可以给伯克希尔公司提供浮存金了。虽然总体上看通用再保险公司2002年仍然亏损了8800万美元,财务年报上还有13亿美元累计亏损,可是巴菲特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在当年末举行的晚会上他一反常态地直接宣布说“我们又回来了!”
他说,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他最初预测该事件将会给伯克希尔公司造成22.75亿美元的税前保险损失,其中通用再保险公司可能会为此承担17亿美元损失,伯克希尔公司的再保险公司可能要为此承担5.75亿美元保险损失。当然,由于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并且考虑到事故保险理赔的延后性,最终精确的损失数额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显示出来。
巴菲特由此总结说,这种大型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其实并不奇怪,以后还会有类似事件发生,并且规模也可能会比这次大得多。现在的问题是,作为保险公司来说,应当及早考虑到这种人为灾难的损失和代价,否则就是很不明智的。说实话,整个保险行业以前从来就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恐怖袭击,并且需要以这种方式承担保险责任,“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所以他为此提出3条基本原则:一是只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够加以合理评价的交易风险,即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二是把业务范围限制在可以接受的区域内,即无论发生什么事件都不能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当流动;三是避免有可能涉及道德风险的交易,即不与道德有问题的人打交道。
不难看出,巴菲特这里提出的这3条基本原则完全符合他的一贯做法和投资风格。只要切切实实贯彻执行,就能有效避免经营风险。
【启示录】
巴菲特认为,无论遇到怎样的重大事件都要确保财务稳健,这是避免经营投资风险的应有之义。为此,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各种最坏的打算,一条最简单的经验就是只做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事。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妥善处理
我们从事的巨灾保险业务本身属于保险业中变动最大的一种险种,从事这类业务,我们将保单卖给其它保险公司与再保公司,以分散其面临超大型意外灾害所可能承担的风险。事实上,伯克希尔是有经验的业者最喜爱往来的对象,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当有“大事”真正发生时,所有巨灾保险的承保业者都会面临财务实力的严峻挑战,而伯克希尔无疑是同业之最。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没有谁希望发生意外灾害,但既然发生了就要正确面对,妥善加以处理。换句话说,巴菲特善于从常识中嗅出投资风险来,虽然这能避免一部分投资风险的发生,却不能完全避开一些突发事件。这时候的危机公关是很重要的:做得好能够化险为夷,否则只会雪上加霜。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谈到巨灾保险伯克希尔公司的浮存金成本是有可能会突然大幅度上升的,究其原因在于公司所从事的巨灾保险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较大的保险业务。
伯克希尔公司从事这类业务是通过把保单卖给其他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以便在它们面临超大型意外灾害时能够帮助它们分散一部分风险。事实上,伯克希尔公司是这些保险公司最喜欢的投保对象。因为它们深深地知道,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大事”(巨大的意外灾害),同行中财务实力最强的伯克希尔公司是它们理想的救援对象。
毫无疑问,真正重大的自然灾害并不是每年都发生的,也不是永远不会发生。如果每年都发生,这种自然灾害也就够不上“重大”了;如果永远不会发生,当然也就用不着投保了。巨额灾害是一定会发生的,只不过不知道究竟在什么时候发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看到,伯克希尔公司的巨灾保险业务通常会在连续几年中赚大钱,然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突然发生重大损失。也就是说,开展这项业务究竟能不能赚钱、这项业务吸引力有多大,通常要在好几年后才能看出来。
保险业务中有这种巨额保险,其实所有投资项目中都有这样的“巨灾”发生。它不是不可能发生,只是不知道究竟在什么时候发生。这种“巨灾”发生后如果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把坏事变成好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雪上加霜,反而把企业和投资推到全军覆没的深渊。毫无疑问,巴菲特在这方面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行家里手。
1991年8月16日一条新闻消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标准·普尔公司把所罗门公司的信用等级降为:负值。”受此影响,所罗门公司的股票和债券狂跌不止,这时候该公司真正是到了破产的边缘。
引发这场丑闻的真实原因是,大型证券商所罗门公司的几位高级管理人员存在着违法交易并且没有上报。丑闻曝光后,公司高级管理层不得不作出集体辞职的决定。这时候他们认为,能够出面拯救这个烂摊子的唯一人选就是巴菲特了,虽然这时候外界对巴菲特还很少了解。
1991年8月16日早晨,他们用电话把巴菲特叫醒,请他立刻出任临时总裁。而拥有所罗门公司7亿美元股票的巴菲特,一听到消息后不得不马上就坐专用飞机从奥玛哈直接飞向新泽西州的所罗门公司总部。面对这错综复杂的一大堆问题,以及公司员工和客户的背叛,巴菲特立刻召开董事会,要求大家以公司声誉为重,如果公司没有了声誉,那么就真的一切都完了。
巴菲特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提名一位新的首席运营官以实施更加严格的内部控制,同时专门负责处理即将到来的罚款、诉讼以及一系列事务性工作;另一方面,他亲自去首都华盛顿,努力说服美国财政部长禁止公司继续从事高利润政府债券交易的规定,否则所罗门公司真的就没有多少选择余地了。经过巴菲特的这一番努力,财政部长最终撤销了这项禁令中的主要内容。
面对社会各界和新媒体的关注,巴菲特公开表示,如果我们仅仅撤掉几个人的职务,大家一定会认为我们是在敷衍了事。为此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们将留守在这里,直到大家满意为止!”
与此同时,巴菲特真的是说到做到。他向全球各地所罗门公司办事处的销售人员训话,一方面给他们鼓劲,另一方面要求大家不要“在边界线附近玩球,你们只要在球场中部打球,就可以做得很好……如果你们因为决策不当导致公司亏损,我会非常理解;如果你们损害公司声誉,我将会毫不留情。”
美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巴菲特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给予了应有信任。经过这场严峻考验后,所罗门公司的股票价格在下跌了1/3后终于开始止跌回稳了。
为了尽可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巴菲特的一大秘诀是只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做事,并且在收购企业时特别注重口口相传(熟人介绍),这样就自动剔除了90%以上的意外风险。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年该公司的购并活动无论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还是企业主管飞行公司,新客户的主要来源依然是老客户介绍。事实上,企业主管飞行公司专机部分所有权计划的新客户中,65%以上的比例是对业务感到非常满意的老客户推荐而来的。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不但没有推销成本,而且风险小。
【启示录】
谁都不愿意看到意外事故发生,但既然发生了就要正确面对,及时采取措施挽回不良影响,把它当作一件危机公关来处理。通过巴菲特对所罗门公司事件的处理,就能从中一窥他的处理艺术是很高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