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但真正能坦然承认自己不懂的人却不多。巴菲特正因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圈范围有多大,并且不熟不做,才能趋利避害的。
★小心谨慎自然有它的道理
不过我必须强调,不懂高科技一点都不会让我感到沮丧,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很多产业是查理跟我自认没有什么特殊的经验。举例来说,专利权评估、工厂制程与地区发展前景等我们就一窍不通,所以我们从来不会想要在这些领域妄下评论。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时坚持不熟不做的原则,认为既然是投资,那么小心、谨慎一些就总有它的道理。如果贸然进入自己不懂的领域,那才叫有风险呢。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之所以从来不买高科技股票,原因就在于自己没能力分辨出在这些高科技企业中到底哪家公司拥有长远竞争优势,所以干脆通通不买。
他说,不懂高科技股票一点都不会让自己感到沮丧。因为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产业是他和查理·芒格缺乏经验的,例如在专利权评估、工厂生产过程、地区发展前景等方面他们就一窍不通,所以从来没想到要在这些方面做评论。
回顾伯克希尔公司的成功,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经验的话,他觉得还是自己能够在有竞争优势的范围内把事情尽量做好,了解自己的能力圈范围究竟有多大;对于一些发展变化快的行业和企业,如果要他去评判其长期经营远景,就明显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至于别人宣称有能力进行这样的预测,他一点也不会羡慕,更不会学习。
他说,如果伯克希尔公司坚持只投资自己所了解的领域,即使将来偏离了轨道也是不小心造成的,不必非得找出一种什么合理的解释来。更不用说,仅仅是寻找能力范围内可以做的项目,伯克希尔公司就应接不暇了。
巴菲特的这种“自知之明”深深融进了他的个人性格。由于这种小心、谨慎、保守甚至固执,伯克希尔公司避免了许多投资陷阱直至毁灭性打击,当然也因此失去一些非常好的投资机会。但他认为,没有谁能遇到所有良好的投资机会并把它们牢牢抓在手中。
巴菲特的这种性格可以从以下事情中看出来。他每天从家里出发,不到5分钟就会到达他简陋的办公室。如果再继续往前走5分钟,就可以到奥玛哈市中心了。他的观点是,家里住得离办公室近一点不仅能减少路途时间,更能远离麻烦。
他常说的一种观点是,如果附近的饭店就有卖汉堡包和你喜欢吃的牛排,那为什么还要四处去找另一家饭店呢?
美国华尔街金融家马歇尔·温柏格有一次和巴菲特共进晚餐,他们去了纽约一家老鲁宾三明治熟食店,巴菲特要了一块很特殊的夹火腿干酪三明治。几天后,两人又一块出去吃饭了,巴菲特说我们还是去那家饭店吧。马歇尔·温柏格说,咦,我们前几天不是刚刚在那里吃过吗?巴菲特回答说,是呀,既然这样,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冒险呢?我们不是都非常清楚我们想吃什么吗?马歇尔·温柏格摇了摇头说,如果按照你这样的逻辑那不是我们每次吃饭都要去那家饭店了?巴菲特毫不客气地说,是呀,为什么不可以呢?
有意思的是,纽约市有家熟食店干脆把一种三明治以巴菲特命名,菜单上注明是“奥玛哈圣贤”。这就是巴菲特最喜欢吃的面包中间夹一块煎鸡蛋,上面放一块烧牛肉,然后再涂一层蛋黄酱的那种三明治。
巴菲特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演讲时说,投资上他最大的失误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有做什么,因为他的小心谨慎和犹豫不决,错过了能够赚取几十亿美元的投资机会。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从来不去碰那些自己不懂的生意,而是专门关注那些自己能够理解的生意。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伯克希尔公司错过了从微软公司身上赚大钱的机会,但这没什么可遗憾的,因为他一开始就不懂微软公司的业务。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过失败经历,总是沉溺于对过去的回忆中既改变不了现实又毫无意义,因为每个人只能活在现在。也许你确实可以从你过去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但归根到底你还是要坚持小心翼翼地只做你自己懂的生意,避免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外投资。
那么怎样才能小心翼翼呢?他介绍说,当你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不妨对着镜子问问自己:我以每股××美元的价格买入××股票的理由是什么?这种买入理由必须充分,否则就不能买,这才能证明你的投资行为是理性的。如果你只是在晚会上听到别人提起过这个股票如何如何好,这样的理由就远远不充分;也不能仅仅从一些技术指标上去加以判断如成交量、每股盈利或其他方面。
应该说,巴菲特的这种投资策略与普通散户买卖股票的要求还是有所不同的,即使与其他私募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相比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通常是针对那些经营业绩不佳的企业买断股权,然后通过高额奖励措施激励派驻在该公司的经营团队使其充满强烈热情和冲劲,然后希望通过短短的几年(通常是2~6年)营运走上轨道,最终转手卖出,从而从中获利。
而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的目的是长期持有,虽然有时候也会转手出卖,但这主要是为短期资金找出路而采取的一种“财务投资”,并不是真正的“事业投资”。明白了这一点,读者就比较容易理解巴菲特的投资思维为什么要“不熟不做”了,因为这里不允许有任何赌博行为。
【启示录】
只做自己熟悉的事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你做这件事的成功率会更高。但偏偏这样一个简单道理许多投资者记不住或做不到,仅仅因为一句道听途说,他们就会把资金砸向完全不了解的股票,这无疑是赌博。
★只在自己擅长的区域内击球
前几天,我在有线电视上看到了泰德·威廉姆斯的节目,他提到一本讲授击球的教材,我在后来也读了这本书。他在访谈节目中提到一幅击球空间的图片,他把整个击球区上部的空间划分成很多小的立方体,在他最擅长的位置上,该空间上标出“0.400”。这表明只要他在这个空间内挥棒击球,成功概率可以达到0.400。但是在击球区内,如果垂直高度低于上述空间或水平面内超过该空间投影面,击中球的概率就会下降到0.260。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认为,投资股票首先得弄清楚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这样的股票就不能去碰。这就像打棒球一样,只有当球出现在自己最擅长的区域内,这时候挥棒击球的成功率才高。
1997年,微软公司高级执行官杰夫·雷克斯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给巴菲特,请他考虑一下是否愿意投资微软公司的软件产业。
当时的巴菲特并不怎么用电脑,有时候要一星期才查看一次电子邮箱,所以过了许久才看到这封电子邮件并回信。在信中,他用内布拉斯加一支橄榄球队做比喻,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投资理念。
他说,爱斯基摩人橄榄球队虽然实力雄厚,可是却问题缠身。在场上比赛时,如果教练不在那里大声叫喊,比赛的队员们就根本不知道教练在干什么。像这样的情况,怎么希望它能发生奇迹呢?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伯克希尔公司之所以不投资微软公司,不是钱的问题。按理说,微软公司在通讯领域拥有这么多特权,除了能想到它的结果是增长以外,几乎想不出还有其他任何答案。事实上,当初投资者投入的点点滴滴都已经得到了回报,并且创造出了巨大财富,如同涓涓细流汇入亚马逊河一样,可与此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如何才能保持目前的股票价格一直往上走。
巴菲特在这封邮件中说,1996年12月公司年会之后他已经给比尔·盖茨写了一封信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实际上,贝尔公司也不可能没有比尔·盖茨这样的想法,它们让其他公司负责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而自己坐享其成。同样的垄断优势也体现在可口可乐饮料市场上,他相信只要将来人们没有发现可口可乐存在致癌物质,他敢百分之百地肯定可口可乐饮料市场的发展前景。
巴菲特承认,微软公司的市场地位比上面两大公司更加稳固,但是他仍然无法预知它的未来发展,而这正是他投资股票的一个重要方面。相比而言,他更愿意投资未来发展前景确定的上市公司。
他举例说,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中谈一本讨论击球的书,他后来也认真地读了这本书。这本书中把整个击球区上部空间划分为很多很多的小立方体,作者在他最擅长的位置上标明“0.400”,表明如果他在这个空间内挥棒击球成功率达到40.0%;而如果离开这个擅长的区域挥棒击球,成功率就要低得多,甚至根本没有击中的可能。
在这里,巴菲特的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确了,那就是他只有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内投资,才能确保这种投资取得合理的回报率;而微软公司这只股票显然不是他的“擅长区”。
巴菲特有一次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记者采访时说:“比尔·盖茨是我一个很好的朋友,我认为,他是我所见过的人当中最精明的一个。但是,我搞不懂这些小东西(电脑)是干什么的。”言外之意是,所以他才不主张去碰这样的高科技股票呢。
而比尔·盖茨也同样非常欣赏巴菲特,认为他很有头脑,不拘泥于传统,所以巴菲特堪称是他最喜欢的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的这一观点发表在1992年12月29日的《财富》杂志上。
巴菲特对此解释说,他们是“两个非同寻常的人”,但是他没有资格去判断比尔·盖茨的技术能力,只能说他的商业头脑非同一般。
他说,如果让比尔·盖茨经营一家卖热狗的摊位,他照样会成为“世界热狗之王”。可是他做的电脑这一行自己无论如何搞不懂,所以伯克希尔公司从来不投资电脑行业股票,他个人也只是象征性地购买了100股微软公司股票。
他说,每当他从电脑旁边经过时总担心会不会被电脑咬一口。他1995年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说,有一次他去比尔·盖茨那里取财务年报,比尔·盖茨为了让他搞清楚电脑是怎么回事,特地花9个小时向他介绍微软公司的经营情况。巴菲特说,他为此深受感动,所以在比尔·盖茨领着他参观完整个微软公司后掏钱买了100股微软公司股票。他特别强调,这是他个人而不是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电脑行业等高科技股不是他最擅长的投资区域,所以他不会用伯克希尔公司的钱去冒险投资该行业包括微软公司。而这里购买的100股微软公司股票属于他的个人投资,其投资风险理所当然由他个人来承担,与伯克希尔公司无关。所以,这并不意味着伯克希尔公司将来会投资微软公司或者与微软公司有什么业务来往。
后来巴菲特学会了使用电脑,并且经常利用电脑熟炼地上网、收发电子邮件、查看公司报表了,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在网上和比尔·盖茨一起玩桥牌,有时一玩就是一整天,而不是投资微软公司。
比尔·盖茨坦言道,在他写一本名为《未来之路》的书时,就是把对电脑技术几乎一窍不通的巴菲特想象成读者对象的。
【启示录】
要想提高投资成功率,就必须只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和股票。这和打棒球一样,不在自己有把握的击球区域内挥棒就很难保证成功率。巴菲特坦言自己看不懂高科技行业,所以不肯投资微软公司。
★大刀阔斧整合金融衍生产品
我们在2002年初开始变现通用再保险公司持有的有价证券,当时总共有23218份未结算合约,涉及884个交易对手(有些名字我根本读不出来,不过按照我的估计绝大多数的信用等级都不高)。从此以后,部门经理们在对待这些未结算合约的时候更谨慎,也更巧妙。但是在接近两年之后,公司仍然有7580份未结算合约,涉及453个交易对手。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认为,投资股票应该限定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不熟不做。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伯克希尔公司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后大刀阔斧地整合金融衍生产品上看出来。道理很简单,一方面,巴菲特对这些业务项目并不熟悉;另一方面,这些保险业务给通用再保险公司已经造成了巨大损失,需要加以清理、整合。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在2002年初开始变现通用再保险公司持有的有价证券,当时总共有23218份未结算合约,涉及到884个交易对手。经过两年努力,通用再保险公司仍然有7580份未结算合约,涉及到453个交易对手,但显而易见比原来好多了。
巴菲特实施这一举措的背景是什么呢?原来,1998年伯克希尔公司以160亿美元代价收购了通用再保险公司,巴菲特曾经为这一收购行动感到十分兴奋。他说,这桩收购业务所发生的协同效应将会使得伯克希尔公司和通用再保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拓展业务,而这是两家公司独立经营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所以,巴菲特在以6300万美元的现金红利支付了通用再保险公司原来实行的股票期权计划后,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地对以前那些管理人员说,以前你们关心的是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股票价格,因为这直接和你们的个人利益有关;而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收入就将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工作业绩啦。
巴菲特原以为,通用再保险公司接下来的经营业绩将会如他所愿,而实际上情况根本没他想的那么乐观。
在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前一年即1997年,该公司年销售额还有10亿美元左右,可是在并入伯克希尔公司后的1998年至2002年间,却发生了70亿美元的保险亏损。
从通用再保险公司非常广泛的保险业务范围分析,这些亏损额主要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承保船只和飞机险业务方面。
更让巴菲特感到难堪的是,通用再保险公司1999年收入出现下跌直接导致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市值低于面值。
巴菲特对此有些生气。2000年1月31日的《布里奇新闻》报道说,巴菲特认为这种情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他的意思是说,对于那些他原来不熟悉的公司衍生产品部门通通都要剥离出去。
从具体数据看,通用再保险公司的金融衍生产品部门2000年亏损0.63亿美元,2001年盈利0.11亿美元,2002年税前亏损1.73亿美元,2003年税前亏损0.99亿美元,这个部门由此成为巴菲特眼里的讨厌鬼。
2000年2月22日通用再保险公司正式对外宣布,它们正在对公司金融产品业务从战略角度进行权衡,以决定哪些部门和业务需要最终被剥离出去。
2001年通用再保险公司终于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决定把金融产品业务中可以控制的风险部分出售给摩根·斯坦利公司两位前高级管理人员,一位是皮特·汉考克,另一位是罗伯特·门多萨。
毫无疑问,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转嫁大部分交易风险,只让通用再保险公司承担其中一部分很小的经营风险,把自己经营不好的业务部分转交给懂行、有能力的部门或公司经营管理。
巴菲特的教子、通用再保险证券交易公司的马克·巴恩在一次讲话中说,对于通用再保险证券交易公司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把这些业务出售给皮特·汉考克和罗伯特·门多萨,他们所带来的资源能使通用再保险证券公司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继续拓展业务,有助于实现通用再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
而巴菲特认为,把业务出售给皮特·汉考克和罗伯特·门多萨最好不过了,他对此充满信心。因为在他眼里,皮特·汉考克和罗伯特·门多萨正是他认为的那种理想对象,他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永久性股东。
然而令巴菲特感到遗憾的是,在接下来的2002年初双方并没有就这个问题达成协议。所以,巴菲特最终不得不取消金融衍生产品部门,彻底放弃这项业务。
据摩根·斯坦利公司2003年10月20日公布的研究报告说,当时的伯克希尔公司通过通用再保险公司证券部经营的金融衍生产品大约有1.4万种。这项业务虽然在2002年就已经出现了税前亏损1.73亿美元,可是并不能保证未来不会继续亏损。测算表明,截止2002年末如果所有交易对方都出现违约的话,通用再保险公司的损失将会达到50亿美元左右,这可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巴菲特及时终止没有盈利把握、不熟悉的业务部门,把风险控制在合理、有效范围内,实在是一项明智之举。
【启示录】
巴菲特认为,通用再保险公司购并后一连出现大幅度亏损,主要原因是衍生产品业务不容易把握造成的,所以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整合。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同样可以理解为做自己熟悉的事,不熟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