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收购企业强调该企业必须具备长期竞争力,认为这比眼前的短期获利更重要。在他看来,这是确保企业及其股东得到稳定回报的经济护城河。
★经济护城河是竞争力的代名词
每一天,通过无数种方式,我们下属每一家企业的竞争地位要么变得更强,要么变得更弱。如果我们让客户更加愉悦、消除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改善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的竞争力就会更强;但如果我们对待客户时冷淡或者容忍不必要的费用,成本不断上升,我们的竞争力就会萎缩。就每一天而言我们行为的影响难以察觉,但天长日久所累积的影响后果之巨大就难以估计。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伯克希尔公司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只投资有经济护城河的股票。这些股票不但原来就有一条较宽的经济护城河,而且还善于不断挖掘并拓宽经济护城河。尤其是伯克希尔公司后期所收购的企业,这一特征非常明显。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企业每天都在通过不同方式调整其竞争地位,要么变得更加坚强,要么变得更加脆弱——如果企业能让客户更加愉快,不断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不断改善产品和服务,企业竞争力就会越来越强;相反如果对客户的服务态度冷淡,或者无法控制不必要的费用上升,企业竞争力就会越来越萎缩。从某一天来看这样的变化难以察觉,可是久而久之这种变化之大就难以估量了。
他说,如果这种变化趋势能够导致企业长期竞争地位得到改善,这种现象就可以称之为“加宽经济护城河”,而这对于想要打造10年甚至20年以后依然屹立于企业之林的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毫无疑问,每家企业都希望能够在短期内赚到尽可能多的钱,可是这种盈利目标如果与企业拓宽经济护城河的长期目标相冲突,就应当优先考虑后者。否则,公司管理层因为要实现短期盈利目标而置成本、客户满意度、品牌吸引力于不顾作出了糟糕决策,以后再出色的努力也难以弥补由此造成的伤害。看一看美国汽车行业和航空公司新的经理人上任后总要处理前任留下的一大堆问题,并且经常处于进退两难局面,就知道什么是前车之鉴了。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任何一家企业要想获得稳定、持久的发展,都必须非常注重不断拓宽经济护城河,这比眼前能赚多少钱更重要。这种道理颇有一点像中国俗话中所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大约可以从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中国的工商企业开张过去总喜欢选择在每个月的逢“8”日子,希冀追求短期内的生意兴隆;而现在多选择在每个月的逢“9”日子,更注重长期竞争力的培养。这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多少能说明这种潜意识中发生的变化。
在巴菲特看来,经济护城河就是企业竞争力的代名词。企业有没有竞争力,这种竞争力究竟有多大,关键看它有没有一条经济护城河、这条经济护城河有多宽?同样的道理,企业竞争力是不是领先于同行、是不是继续扩大,也可以从该企业的经济护城河是不是在拓宽上看出来。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对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在拓宽经济护城河方面所做的努力赞赏有加。
他说,这些经理人非常专注于拓宽经济护城河,并且在这方面表现得才华横溢,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们对企业充满热忱。而这时候巴菲特要做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既然这些经理人在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以前就已经管理了这家公司很长一段时间,那么巴菲特接下来唯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服务,使他们专心致志地继续朝着原来的方向前进。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就提到他是如何提供这种服务的。他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有家坐落在以色列的艾斯卡公司(ISCAI)专门生产小型碳化合金切割工具,这种工具能够给庞大而昂贵的工作机床大大提高生产率。然而要知道,该公司的碳化物原料(钨)却一直是在中国开采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艾斯卡公司首先要把原料钨从中国运到以色列,然后在那里加工成产品。2007年末艾斯卡公司干脆在中国大连开办了一家大型工厂,这就相当于把这些聪明的大脑从以色列搬到了中国产钨的地方。结果不言自明,艾斯卡公司的成本下降了、经济护城河变得更宽了。
作为企业竞争力的代名词,经济护城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甚至是其他企业很难学习和模仿的地方。例如上篇提到的一步分作两步走的避税法,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经济护城河,因为它能通过推迟纳税让企业拥有更多可以实际运作的流动资金。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这样想了:既然伯克希尔公司本身就是一家拥有经济护城河的企业,并且由巴菲特在掌舵,那么闭着眼睛购买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就行了。这不但是巴菲特不主张的,事实上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归根到底,伯克希尔公司在不断拓宽经济护城河,这种好处并不一定能最终分享到投资者手里。
举个例子来说,伯克希尔公司作为法人企业纳税负担高达35%,比个人投资股票20%的纳税额要高得多,所以巴菲特会尽量减少股票买卖来推迟纳税时间的到来。无论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价格多高,只要不卖出股票,伯克希尔公司就没有什么风险,拥有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最多的巴菲特也没什么投资风险,因为他不需要马上缴纳高额税金。
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对于频繁买卖股票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如果不能在高位卖出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伯克希尔公司损失的仅仅是65%的差价利润,而个人投资者损失的却是80%的差价利润。
【启示录】
经济护城河是企业竞争力的代名词。企业有没有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有多大,关键就是看它有没有一条经济护城河、这条经济护城河有多宽。不少经济护城河是企业独有的,这是更应该重视的地方。
★伟大的股票必须有经济护城河
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要有一道“护城河”来保护投资获得很好的回报。但资本主义的“动力学”使得任何能赚取高额回报的生意“城堡”,都会受到竞争者重复不断的攻击。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既然经济护城河是企业竞争力的象征,那么在巴菲特眼里一家“伟大的公司”理所当然必须拥有经济护城河就是很好理解的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要有这样一道经济护城河,来确保投资能够获得很好的回报。可是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唯利是图的赚钱“动力学”,使得任何能够赚取高额回报的生意“城堡”都会受到竞争者不断重复的攻击、模仿。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任何企业拥有一条无法逾越的经济护城河,就是该企业获取成功的根本。这种经济护城河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像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好事多超市这样的低成本价格竞争,以及可口可乐公司、吉列公司、美国运通公司这样享誉全球的强大品牌,都是这种表现形式。
巴菲特认为,企业的经济护城河要不断挖掘、拓宽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否则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背景下很可能会被对手超越。而伯克希尔公司考察这种“持续性”的评判标准,就是业务发展的一贯“确定性”。这也是读者了解的巴菲特投资股票为什么要排除那些他自己看不懂的、处于快速发展中的行业的原因所在。
巴菲特认为,对于快速发展行业中的这些企业,其未来如何发展他缺乏把握,如果该企业过去确实拥有一条难以逾越的经济护城河,可是由于行业发展过快而遭到竞争对手的“创造性破坏”,那么这种需要不断重复开挖的护城河实际上就等于没有护城河。
除了行业发展变化迅速不好控制外,巴菲特还排除了那些只能依靠某个明星经理人才能生存下去的企业。
他承认,明星经理人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但显而易见,如果要想在“一棵树上吊死”也是十分危险的。如果该企业的经济护城河就是拥有这位明星经理人,那么该企业一旦失去这位明星经理人,就表明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护城河。在巴菲特看来,这样的企业虽然拥有一条经济护城河,而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对象就是那些在稳定行业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如果它的成长速度迅速,当然会更理想;如果没有很快的成长速度,只要这种长期竞争优势岿然不动,这样的长期投资也是值得的。他说,真正伟大的投资不但能够从有形资产中获得巨大回报,而且在任何持续期内都能做到不用在收益中拿出很大一部分再投资就能维持其高回报率。
平时,巴菲特经常告诫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要求他们把自己的企业想象成一座城堡,想一想这座城堡四周有没有一条护城河保护它。并且他还说,不但要有这样一条护城河而且越深越好,最好还要在里面养几条凶恶的鳄鱼,以提高安全系数。有了这重重保障,你的企业才能安全、稳健地发展下去,并且得到良好的收益。
巴菲特曾经总结道,他的成功经验就是避开风险。他的原话是:“我们不一定要杀死恶龙。只需躲它远一点,我们就可以做得很好。”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经济护城河的重要性。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巴菲特的这种观点。例如职业投资人布鲁斯·杰克逊(Bruce Jackson)认为,巴菲特的成功经验是注重于价值投资而不是价格投资。因为巴菲特从来不根据股票市场价格涨跌来买卖股票,他钟情的投资项目都是那些具有长期经济愿景、并且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企业。
当初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公司时,一般人都觉得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太高、没有投资价值了,可是巴菲特更看重的是该公司在饮料领域中的霸主地位。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到如今,伯克希尔公司拥有一系列具有这种特征的企业,最典型的是可口可乐公司、康菲石油公司、吉列公司等。
那么,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策略和经济护城河策略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其实,两者具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可以通过经济护城河来得到提高和保护,而具有经济护城河的企业其内在价值通常会更高。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伯克希尔公司在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基本上安然无恙,因为它有一条深深的经济护城河保护着——总体来看,在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70多家企业中,除了汽车保险公司吉科公司(Geico)的盈利水平下降得厉害外,其他企业的运营都无大碍,与美国华尔街上那些四面楚歌的投资人相比,巴菲特完全无愧于“最伟大投资人”的称号。
【启示录】
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一只真正伟大的股票)必然要有一条经济护城河来确保自己的竞争地位不受侵犯,确保自己及其股东能够得到合理的投资回报。并且,这条经济护城河还必须在不断拓宽、巩固。
★经济护城河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我给那些公司经理人的要求就是,让城墙更厚些,保护好它,拒竞争者于墙外。你可以通过服务、产品质量、价格、成本、专利、地理位置来达到目的。我寻找的就是这样的企业。那么,这样的企业又都在做什么生意呢?我要找到它们,就要从最简单的产品里找到那些(杰出的企业)。因为我没法预料到10年以后甲骨文、莲花或微软会发展成什么样。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企业当然需要有一条经济护城河来保护自己,但这种经济护城河并非实际生活中看到的那种单一河流,而可以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只要有助于企业提高长期竞争力的措施,都属于经济护城河范畴。
巴菲特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演讲时说,他所喜欢投资的企业类型是那种能够看得懂的生意。用这个标准来加以衡量,至少可以排除90%的企业。在剩下来10%他能够“看得懂”的生意里,他并不希望投资那些竞争者很容易进入的企业。换句话说,他喜欢投资的那些企业外面必须有个“城墙”(巴菲特有时候也把经济护城河比喻成经济城墙),由于有坚固的城墙作保护,居于城墙中间的城堡才可能是价值不菲的;同时,管理这个城堡的人又是精明、能干、负责任的,条件基本上就具备了。
他解释说,他需要的这种经济城墙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汽车保险行业中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就是以低成本作为它的经济城墙的。每一辆汽车都会购买汽车保险,而购买汽车保险就必须考虑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服务和成本。在消费者眼里,每家保险公司的服务基本上差不多,而这时候保险公司要能盈利,就必须从降低成本入手。根据这一特点,巴菲特投资保险公司首先会从成本最低的企业入手,认为低成本运营就是保险公司的经济城墙。
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城墙中,巴菲特喜欢那些城墙变得越来越厚的企业,因为这表明企业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他经常要求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要想尽办法让企业的经济城墙更厚一些,并且好好保护它,把竞争者拒之墙外。这种加固城墙的途径包括产品服务、质量、价格、成本、专利、地理位置等等。
虽然不断加宽经济城墙的措施多种多样,但巴菲特还是喜欢那种简单、自己能够看得懂的企业。他说,他会从那些最简单的产品业务中找到这样的企业,对于甲骨文公司、莲花公司、微软公司等高科技企业他就很难预料它们未来10年的发展。所以,无论这样的企业在其他投资者眼里多么好,他都会因为无法判断这些企业的经济城墙是变宽了还是变窄了而放弃对它们的投资。
虽然加宽经济城墙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巴菲特更喜欢那种经济城墙牢不可破、一成不变的企业。他举例说,可口可乐的产品和服务从1886年公司创立开始就没有什么变化,他能轻而易举地判断出该公司未来的经济城墙有多么牢固,他就喜欢这样的企业。
他特别提醒说,不要以为经济城墙一成不变的企业没什么了不起,恰恰相反,这些企业所经营的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业务。举个例子来说,30年前柯达公司的经济城墙就和可口可乐公司一样难以逾越,可是现在呢,柯达公司的经济城墙已经变得很薄了,越来越接近于富士公司。
巴菲特说,30年前无论个人消费者还是专业摄影师,拍照片会首先考虑购买柯达公司的胶卷。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想给只有6个月大的孩子拍一张照片,希望在今后的20年或者50年后照片不褪色,这时候你首先会想到柯达胶卷。因为柯达胶卷一再向你保证,它能做到20年或50年后你看到的这张照片依然是那么栩栩如生,而这一点对消费者来说是最重要的。
可是随着后来富士胶卷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赞助商,再加上其它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力地冲击了在人们心目中一直占据有利地位的柯达胶卷,柯达公司的经济城墙开始变薄了,富士公司的经济城墙开始增厚了,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慢慢变得平起平坐起来。
与柯达公司的经济城墙变得越来越薄相比,这个时期可口可乐公司的经济城墙变得越来越宽了。当然,你用肉眼不可能看到它们的经济城墙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但是当你每次看到可口可乐公司扩张到一个目前还不能盈利、但20年后一定会盈利的国家,你就理所当然地会想到该公司的经济城墙正在变得越来越宽。
所以巴菲特说,如果以10年为期,你就能看到某个企业的经济城墙在变得更窄还是更宽,从而作为自己的投资依据。只有当他能够判断10年以后该公司的经济城墙能够变得越来越宽,他才能购买这家企业的股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就不会出手。
从这点上看,读者就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巴菲特经常说即使纽约证券交易所从明天起关门5年他也不会感到担心了,因为他购买的企业都是那些以10年期来考察的,在其他散户眼里非常漫长的5年在这里只是一瞬间,就相当于过去了一个双休日,这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为了帮助理解,他举例说,就好比是他买下一家农场(巴菲特早期确实从他父亲手里买下一家农场,他自己也买过一家农场出租给他儿子,所以他举这个例子是信手拈来,并且有实际依据的),只要农场运转正常,即使在5年内他根本不知道这家农场值多少钱,都会感到同样高兴。或者说他买下了一座公寓群,如果这座公寓群的出租状况很好,他就根本不用去关心出售这家公寓群能得到多少回报。
【启示录】
巴菲特着眼于长远来考虑企业的经济护城河是变宽了还是变窄了,依据的实际上是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一个著名观点:你购买的股票实际上是企业的一部分。巴菲特认为,这才是投资的真正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