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索罗斯的杀手锏是对冲基金。按理说对冲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在全球有很多,并不是唯独索罗斯有。既然这样,索罗斯又是凭什么才能从中脱颖而出的呢?他的秘诀是精准的双杀对冲。
先来看看对冲基金究竟是干什么的。
对冲基金也叫避险基金或套利基金。顾名思义,对冲基金就是指“风险已经对冲过了”的基金——它首先是一种基金,但又与互惠基金所拥有的安全、收益、增值理念有本质区别,因为它是一种免责市场投资基金。
对冲基金通过把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与金融组织结合起来,采用高风险投机手段来获取利润,所以它注定具有高风险,因为只有高风险才可能带来高获利;而同时它又要想方设法回避风险,因为只有把风险降到最低,这种高获利才能得到确保。
那么具体地说对冲基金采取的这些高风险投机手段有哪些呢?最常见的主要有卖空、杠杆操作、程序交易、互换交易、套利交易、衍生品种等,方式有对冲、换位、套头、套期等。
与传统投资中的防止投资风险、确保投资收益相比,这些手段和手法远远超出前者。并且,设立对冲基金的门槛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冲基金的投机风险。
所以在国外,证券管理机构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对普通投资者介入对冲基金是有严格限制的。限制介入的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个人投资门槛,二是投资人数规模。例如每一位投资者参与对冲基金时,年收入要达到多少,并且最低投资规模不能低于一定标准;每家对冲基金的投资人数不得超过多少;等等。
例如美国证券法规定,投资者如果以个人名义参加对冲基金,最近两年内的个人年收入不得低于20万美元;如果以家庭名义参加对冲基金,最近两年内夫妻年收入合计不得低于30万美元;如果以机构名义参加对冲基金,该机构净资产不得低于100万美元。一只对冲基金加入的投资者人数不得超过100人(日本的规定是不得超过50人);1996年以后扩大到不得超过500人,投资者个人拥有的投资证券价值不低于500万美元。
所谓的对冲是指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在买入这种股票的同时也卖出这种股票的看跌期权。
投资者买入这种股票,本来是看好这种股票的价格以后会上涨的,但这只是一种愿望,事实上该股票的价格最终究竟是涨是跌谁也说不准。
为了确保这只股票在将来价格下跌时也能有获利,至少是不至于亏损太多,所以就同时也买入这种股票的看跌期权。当这只股票将来的价格跌到投资者设定的期权限价时,持有者就可以把这只股票以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起到止损作用,把投资风险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这就叫对冲。
那么,基金管理人是如何来选定这样的股票呢?
一般来说,首先会确定几种特别看好的股票,买进这个行业中最看好的几只优质股;接下来会以相同比例,卖出该行业中最不看好的几只劣质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两手准备:将来如果这个行业表现不错,那么所选定的几支优质股票价格涨幅会超过同行业的几支劣质股,从而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如果这个行业表现不佳,那么所选定的几只劣质股票价格跌幅会小于优质股,这样,由于卖空股票所得到的利润也会大于买入优质股票下跌所造成的损失。
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比较保守的投资策略;但这种保守又是必须的,是为了减少亏损、降低投资风险所必须作出的选择。
研究资料表明,1999年到2002年间普通公共基金平均每年的损失高达11.7%,而对冲基金利用这种双杀对冲手段,同期的年获利率却高达11.2%,优势显而易见。
只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运用这种对冲操作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并不是普通投资者都能轻易驾驭的。不用说,这方面恰是基金操盘手的强项。
为什么说这不是普通投资者所能胜任的呢?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对冲基金可以充分利用杠杆作用来施展影响,普通股票投资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例如,对冲基金的放大作用一般可达20倍到200倍。要知道,对冲基金规模本身非常大,再加上这种放大作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易价格;而普通投资者由于势单力薄,这种影响作用微乎其微,对股市、汇市所造成的作用几乎忽略不计。
二是期权合约购买者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在交割日时如果执行价格不利于期权持有者,期权持有者可以不履行。
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期权购买者的风险;当然,与此同时也会诱使投资者进行更大的冒险行为。但不管怎么说,这对期权合约购买者来说,在止损方面就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普通投资者在购买股票、外汇时就没有这种选择权。
三是期权的执行价格越是偏离期权的标的资产现货价格,对冲基金所从事的投机活动就越能带来机会和便利,这是普通投资不具备的。
综上所述,对冲基金和普通投资行为有很大区别,如果市场判断正确将会获得巨大收益;当然,如果判断错误,也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正因如此,在全球暴利一族中,有许多就来自于对冲基金的获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对冲基金已经从最初的这种原始操作演变为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运作,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方面有了新发展。
并且,不但投资活动极其复杂,投资杠杆也越来越高(可以利用反复抵押证券资产方式,在原始基金规模基础上扩大几倍、几十倍)。高杠杆率的运用,既扩大了获利空间,也增加了投资风险。
更普遍的是,这些对冲基金大多是私募基金,目的主要是回避法律对公募基金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严格要求,从而操作起来更隐蔽、更灵活。
从索罗斯的投资策略看,他最喜欢也最擅长的是卖空策略。
具体操作是,他首先在几个较大的股票上下大赌注,然后卖空。接下来如果形势发展如他所希望的那样股价猛跌,他就可以从中赚大钱。当然,他的这种下跌愿望并不一定会如期出现,所以在别人看来,他的这种卖空风险是很大的;但索罗斯显然不这么看,因为他在此以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对此胸有成竹。
事实证明,他的这些在别人眼里看来是巨大冒险的行为,到最后十有八九会如愿以偿。也正因如此,索罗斯才会成为金融大额,令人骇怕。
举个例子来说,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的前身双鹰基金,最早是1969年他和好友罗杰斯共同组建的。一方面是当时的基金规模还很小,另一方面是当时全球所有的对冲基金多不为人所关注,所以在公司成立后的几年间,索罗斯连同他的双鹰基金根本就不为人所知。可是索罗斯依然在认真地做功课,每天都要研究一大堆商业期刊和研究报告,以便从中寻找任何一点适合投资的蛛丝马迹。
1973年机会终于来了。当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侵略以色列,以色列由于武器落后而遭到惨败。索罗斯看到这种局面后马上联想到:美国的武器装备是不是也已经过时了呢?或者说其中有多少已经过时了呢?不管这个比例有多大,美国国防部是一定会花巨资来更新这些已经过时了的军事装备的,所以如果从现在开始我把更多投资用于购买拥有美国国防部订货合同的公司股票,将来一定会大赚一笔。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索罗斯的合作伙伴罗杰斯还专门去接触美国国防部官员,以及美国军工企业承包商,结果使得他们两人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于是,索罗斯基金大量投资诺斯罗普公司、联合飞机公司、格拉曼公司、洛克洛德公司等拥有美国国防部订货合同的公司股票。
事后证明,索罗斯的这种分析非常正确。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被动挨打,确实引发了以色列和美国重振军备的决心。索罗斯基金投资这些股票后,1974年中期就取得丰厚的获利回报。
1974年那时候索罗斯拥有大量的日本股票,有一天下午,日本东京的一位股票交易员告诉索罗斯说,日本人对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印象并不好。索罗斯当时正在打网球,他听说后马上联想到当时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的丑闻,立刻要求手下卖出这些股票。后来,尼克松果然因此下台了。这种敏感的政治态度和眼明手快的操作手法,是许多基金操盘手的基本功。如果是换了其他投资者,说不定还会等等看,至少不会这样果敢。
基金投资中的双杀对冲绝对离不开这样的信息判断和眼明手快。
话说2000年索罗斯在日本投资3亿美元,建立了一家Eifuku对冲基金,当时也曾经取得了不错的业绩,2002年回报率高达76%。2003年初,当其他投资者都在准备暂停投资专心度假时,Eifuku基金却一反常态地利用借来的股票和资金进行大手笔的杠杆投资。结果由于炒作过度,Eifuku基金在短短几个交易日内就暴跌98%,随后不得不宣布清盘。据估计,索罗斯在这家对冲基金身上损失1.8亿美元,即原来的3亿变成了1.2亿。
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就在索罗斯1998年精心指挥投机资金轮番进攻港元时,1998年3月刚刚出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如果香港有需要,中央政府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香港!”当时索罗斯也在兴致勃勃地一边收看电视一边喝茶,当他听到这句话时心中不免一惊,茶杯往地上一掉,他觉得自己麻烦大了。
这则故事虽然无从查考其真实性,但中国政府对刚刚回归祖国的香港抱有这种坚定支持的态度,是对索罗斯的巨大震慑。
所以说,索罗斯虽然擅长双杀对冲,但其根基主要还是全球各国的政治经济动态,这是决定他如何双杀对冲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