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在股票操作中最擅长使用做空机制。这种所谓做空机制,说穿了就是:首先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如半年到一年间)慢慢地买入一个国家的货币或股票;然后当这种积累达到足够量的时候,突然在短时间内大肆抛售,这样就必然会形成一种市场恐慌;当大家纷纷加入到这种抛售行列中时,汇率或股票价格就会直线下跌。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银行会出面进行干预(主要是大肆买入),但由于这种恐慌性抛售所向披靡,即使动用国家力量也无法阻止其下跌,最终容易出现货币或股市崩溃局面。而到了这时候,索罗斯等投机基金再出面进行抄底,以最低价格买入这些货币和股票;等到汇率或股价出现回升时,这表明这种投资可以赚钱了。
当然,索罗斯除了从中赚钱以外,更能享受到一份刺激和“阴谋”得逞后的满足。虽然这种操作手法对大多数人来说风险太大,可是由于索罗斯预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所以胜算率高达十之八九。
例如,索罗斯卖空股票的一个经典案例是:为了达到卖空目的,他首先以每股120美元的价格借入1万股雅芳化妆品公司的股票,一段时间过后该股票价格开始狂跌,索罗斯在两年后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买回1万股,从中净赚每股100美元合计100万美元,两年间回报率高达5倍。
当然,这只是一种最简单的描述,其实际运作过程和情形要比这复杂得多。尤其是索罗斯更习惯于采取立体战略,即同时动用各种金融工具用于投机性冲击,只要运用得当,它的破坏力更强、收获也更大。
具体地说,这种立体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是利用即期外汇交易在现货市场上发动攻击
例如,利用现金和银行贷款或离岸市场融资,大量买入某种货币(当然主要是弱势货币)如泰国泰铢,等到手里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就对外大肆抛售,换取其它强势货币如美元或日元。
这种大肆抛售一定会引发跟风,从而形成市场恐慌,反过来引发更大的恐慌性抛售,促使泰铢大幅度贬值。
等到泰铢贬值到一定程度、跌无可跌时再逆势操作,大量买进。这样就不但扰乱了正常货币秩序,而且可以从中乱中取胜。
二是利用远期外汇交易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发动攻击
例如,索罗斯可以通过向当地银行购买大量的远期合约,卖空某种远期弱势货币如泰铢。这时候的泰国银行为了规避投资风险,一定会想方设法轧平货币头寸,在现货市场上出售泰铢以换取外币,而这就又为索罗斯的卖空泰铢远期合约起到了火上浇油作用。等到泰铢大幅度贬值后,索罗斯就可以用到期日相同、金额相同的泰铢多头远期合约,对前者进行对冲;或者在泰铢到期后,在现货市场上用外币换取泰铢进行交割。
通过这样的远期合约操作,索罗斯可以从中大获其利。
三是利用外汇期货和期权交易在市场上发动攻击
这种操作手法和远期外汇交易比较相似。
四是利用货币当局的干预进行投机
例如,索罗斯在发动对某种货币如泰铢的攻击时,泰国政府当局必定会入市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确保泰铢与美元之间的联系汇率制度。其主要方法有二:一是积极买入泰铢,吸纳市场流通量,促使泰铢汇率回升;二是提高短期贷款利率,实际上就是想要提高投机者的投机成本,让它们知难而退。
而这时候的索罗斯,正可以利用这种政府干预机会,在泰铢汇率被抬高的同时,利用利率互换合约,用固定利率来换取浮动利率,获取其中的差价。与此同时,由于本币利率上升会从股市中抽走资金、引发股市下跌,索罗斯还可以通过做空泰国股票从中进行牟利,一举两得。
上述几种手段同时使用,其杀伤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当然,上述各种方法中又有许多具体运用技巧,这里不再展开,可以说,其中许多学问一辈子也学不完。
在对冲基金做空操作时,不得不着重提到金融政策,尤其是其中的利率杠杆。由于金融炒家运用的是高杠杆操作方式,所以对利率、汇率的变动十分敏感;利率和汇率变动对他们的最终获利也有直接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利率或汇率变动并不是单向的,所以索罗斯等人在这方面会受到双重影响:做得好可以左右逢源,弄得不好也会两面受挫。
举个例子来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金融管理局通过提高港元利率来捍卫港元,这对金融炒家来说就既是利好消息,也是利空消息。换句话说就是,金融炒家在这种港元利率提高中既能获利也会造成亏损。
具体地说是,在港元利率提高过程中,卖空港元的炒家会受到打击。因为对于大多数金融炒家来说,要想狙击港元,手中原本都没有港元或者原来拥有的港元规模不够大,所以这时候必定要借进港元来卖出,即用美元来买入港元然后卖出。这样对于他们来说,手中借用的港元很多,这些港元当然是要付利息的,而现在港元利率提高了,炒家的炒作成本也就相应上升了,获利空间减少了。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
那么,为什么说港元利率提高对炒家来说也是一种利好消息呢?原来,这些炒家采用的是立体战术,既涉及到港元即期买卖,又涉及到港元期货合约买卖。
在港元期货合约买卖中,这两种货币一共涉及到四个“率”。例如在炒作港元时,就必然会涉及到港元和美元的四个“率”,这就是港元和美元的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即期利率、远期利率。
如果这四个“率”之间彼此保持一种平衡关系就没什么问题,否则就一定会存在着套利机会,也就是有可能让投机者从“买低卖高”中获取差价。当然,这种“买低卖高”行为又会反过来调整过去的不均衡关系,从而使得这种套利机会慢慢缩小甚至消失。
所以在金融学上,一般要求能考虑到三个月期的这四个“率”能保持一种均衡关系,时间再长就不容易看清楚了,这一理论在教科书上称为“利率平价说”。因为这种均衡关系的存在,所以,如果知道其中的三个因素就可以推导出第四个因素,像通过计算公式一样算出来。
例如,如果现在知道三个月期的美元和港元即期利率、美元兑港元的即期汇率,那么就可以从这种均衡关系中计算出远期汇率“应该是”多少,这种远期汇率称为“隐含远期汇率”。意思是说,这是一种“锁定价格”。不过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说法,并不一定就是三个月后的实际即期汇率。
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如果你现在拿100港元去换美元,可以换到多少美元?然后把这些美元存入银行,三个月期的本利和理论上就应该是这100港元本利和可以换到的美元数额。后者的汇率就“应当”是三个月期的远期汇率。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港元利率提高了(美元利率并没提高),这时候就会促使金融炒家改变操作方式:不在即期市场炒卖港元(因为这时候即期市场上炒作港元的成本提高了)而改为在远期市场上炒卖(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现在不用支付现款,可以把这种利率提高的操作风险向后推迟三个月。如果到时候港元贬值了,他就从中赚钱了)。
那么,这种港元利率提高除了迫使炒家推迟交割时间以外,还能从什么途径获利呢?这里面的花样还是很多的。
举个例子来说,就在港元利率提高的同时,两个月期、三个月期、六个月期、一年期的远期汇率也会发生相应调整。假如现在一个月过去了,炒家完全可能会在这时候买进两个月期的远期港元合约来对冲原来卖出的三个月期的远期合约(这时候因为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所以买入的这两个月期与原来卖出的三个月期合约到期时间相同)。在这样的一买一卖之间,炒家就很好地锁定了投机利润,因为采用杠杆交易,所以投机利润还可能非常可观。
在这里,远期合约价格与即期价格之间是密切相关的,金融炒家在炒作远期合约时,打击的实际上是即期市场价格,可以起到声东击西作用。
举个例子来说,金融炒家在卖出远期港元合约时,对手(通常是银行)需要从即期市场上买进美元以备将来支付之用。而大家都在买美元,美元利率就必然会被抬高、港元利率相应被压低;港元利率压低了,吸引力就会减弱,从而引发更多的人抛售港元;而这时候香港政府要想保持港元稳定,就会提高港元利率,而这又正好上了卖出远期港元合约的金融炒家的当。
容易看出,这里面的关系可以说错综复杂,一般人听听就要听迷糊了,更谈不上实际操作。可是对于索罗斯这样的投机高手来说,他们最擅长这一行,并且自身拥有或者至少能动员庞大的基金规模一起来搅动这个市场,所以胜算把握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