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戏是鬼谷子关于弥补缝隙的一种方法。任何事物都会出现缝隙,小的缝隙会酿成大的缝隙。而缝隙的出现是有征兆的,故要防微杜渐,在缝隙的萌芽状态时就要处理掉。消除缝隙的方法很多,既可镇压,也可以疏导,总之,只要能够消除缝隙,什么方法都可以大胆地采用。不过,有时候缝隙表现得还不太明显,甚至还没有被人发现,这时就要求我们必须耐住性子等待缝隙的明朗化,然后等到恰当的时机一举消除掉。
之一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译文】
万物都有自然发展的规律,万事都有聚合分离的法则。有时离得很近反而不能觉察,离得远的却能知晓。离得近却不能觉察,是没有考察他的言辞;离得远却可以知晓,是因为追溯过去并验证了将来。
【事典】
留犊去母
刘据是武帝的太子,可惜早死,这样太子的位置便暂时空了出来。武帝每想到自己年事已高,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便大伤脑筋。儿子太多也是麻烦事,选不好接班人难免手足相残。已经成人的儿子大都封王在外,而且个个野心勃勃,互不相让,立谁为太子也难保
平安无事。只有最小的弗陵还是个孩子,同谁都没有矛盾,武帝便决定立他为太子。
弗陵是钩弋夫人所生。汉武帝有一次出巡河间,见有紫气盈空,术士说这里必有奇女子。武帝派人查访,果然发现赵家有一小女,艳丽绝伦,但双手得一怪病,拳头弯曲合拢,扳扯不开。武帝亲自前往探视,报告果然不假。武帝命侍从扳扯此女的两个拳头,没有一个人能分开。没想到武帝亲自动手扳扯,竟随手而解。不仅双手分开,双拳也自动展开。更令人惊奇的是掌中还握有两个玉器,众人惊异不止。汉武帝认为奇货可居,便命令将这位奇女子载入后车,带回宫中,称她为钩弋夫人,别名拳夫人,倍加宠幸。过了一年,拳夫人怀孕,十四个月生弗陵。
武帝既然下决心传位给小儿子,便着手为这个娃娃安排后事。他先物色了几位托孤大臣,然后又决意杀掉钩弋夫人。钩弋夫人是武帝宠妃,而且正值青春妙龄无故杀掉自然可惜,但留着她又怕日后兴妖作怪,干预弗陵的政事。为了小儿子稳坐江山,武帝也只好忍痛割爱了。
有一次钩大夫人接驾时掉了一个管子,武帝乘机翻脸,令左右侍女把她牵出下狱。钩犬夫人自从入宫以来,从未受过如此冤枉,免不了哭哭啼啼,临去尚频频回头。武帝见她如此模样,心里也觉可怜,不忍心见她的愁眉泪眼,便急声催促:“快走快走,你就别想再活了。”紧接着武帝又下了一道“赐死”的诏书,可叹一代红颜,只因儿子要当皇帝,竟落得个无端受戮的结局。
武帝事后问左右大臣:“外人有没有议论此事?”左右回答说:“许多人都说陛下要立小儿子为太子,为什么要把他母亲杀掉呢?”武帝长叹一声说:“这帮愚蠢无知的家伙,他们怎能知道我的想法?从来国家出现祸乱,大多都是由主少母壮引起的,你们忘了吕后的事了吗?”
李谈献计解秦围
公元前259年,秦军围困赵圈首都邯郸。赵国贵族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楚国派了,春申君率兵来救赵国,魏国信陵君也假传魏三的命令夺得晋鄙的兵权,前往救赵。援军未到,而秦军加紧围困邯郸,邯郸危急,准备投降,平原君为此忧心忡忡。
邯郸旅舍官吏的儿子李谈对平原君说:“您不担心赵国灭亡吗?现在邯郸的百姓用死人骨头当柴烧,交换孩子烹食充饥,可以说是困苦至极了,而您的后宫还有一百多名妇女,她们身穿绫罗绸缎,厨房里有吃剩的鱼肉。兵士百姓武器都用完了,有人砍下头做长矛戟,而您的宝器钟磬仍然好好地保存着。如果秦攻破赵,您哪能有这些?如果赵国能够得以保全,您还怕不能拥有这些吗?您如果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妇人编人士卒当中,分别做些工作,再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犒劳困苦的士兵,正在这关键之时,人们是很容易感激您的恩惠的。”
平原君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就按李谈的计谋做了,立刻有三千名勇士站出来,决心以死报国。他们跟着李谈奔赴前线与秦军作战,秦军因而退却三十里。适逢楚、魏援军来到,秦军便罢兵撤退了。
刘邦封侯平众怒
刘邦大胜项羽以后,凯旋洛阳,论功行赏。首先封了吕后的两个兄长吕泽、吕释之。接着又封了萧何、张良、项伯、周勃、樊哙、灌婴等人。然后,又封了吕泽、吕释之的两个部将,为7800户和户。这样一来,刘邦的封赏就不公平了。因为吕泽、吕释之部将的功劳,怎么也比不上曹参、陈平、韩信的功劳大。而且萧何的封户不过8000户,而吕后兄长的部将却有了7800户,这显然不公平。
有一天,刘邦发现大臣们在下朝之后,三个一伙,五个一堆,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便问张良,他们在议论什么?张良告诉刘邦,他们打算造反。因为,皇上封赏不公,他们出生入死为陛下打江山,好不容易等到论功行赏的这一天,可是现在受封的却没有他们。刘邦听了此话,感到十分害怕,便问张良有什么办法没有?张良问:“不知陛下平常最憎恨谁,大家都知道的。”刘邦说:“有。这个人就是雍齿。他仗着是最早跟我出来的同乡,几次跟我过不去,还把我第一个立足点搞丢了。我几次想杀了他,因为他功多,所以一直不忍心下手。”张良笑着说:“请下令马上先封雍齿,广示群臣,大家见到被你讨厌的雍齿也得到封赏,就都会放心了。”
刘邦为封雍齿,大摆酒宴,一时间,将领们鼓掌欢迎,众人都感到不会有什么后患降临了。
施惠、行赏本是为了用臣和诱臣的,倘若不能及时,便会使臣属沮丧失望,难以发挥激励和诱导臣属的作用。秦末楚汉相争,实力相对弱小的刘邦之所以能够最终战胜“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羽在施惠驭臣方面的失策。项羽在臣属有功当封爵时,却舍不得及时施惠,以致部将纷纷背离。相比之下,刘邦就要聪明得多。当其部将韩信率兵平定齐国并自请立为“假齐王”时,刘邦克制内心的恼火,假意埋怨:“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迅速封韩信做了真齐王。这一招果然安抚稳定了韩信,驱使他为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而拼死卖命。
选择施惠的对象对于施惠的效果也有重要的影响。按理应是论功行赏,但由于刘邦封赏不均,以致众将要造反。在这危险时刻,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首先封自己最讨厌的雍齿,大家见到被刘邦最讨厌的雍齿也得到封赏,觉得自己也有了指望,于是人人都放心了。一场大乱就此消弭了。
之二
【原文】
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译文】
巇,也就是罅。罅是由小的裂缝开始,像山涧发展成大裂隙一样。裂隙事先都有征兆,可以用抵的方法而堵塞,可以用抵的方法而使之退却,可以用抵的方法而使之停止,可以用抵的方法而使之消失,可以用抵的方法而获得成功,这就是抵巇之术堵塞缝隙的道理。
【事典】
玄武门事变
唐高祖李渊有三个儿子。长子建成,深沉冷静、仁厚宽博;次子世民,勇毅果决、胆识过人,尤其善于捕捉时机,全力搏击;三子元吉性格暴躁,但也很勇猛。这三个儿子中,要数李世民最有才干。在太原时,他二十不足,见隋朝倾危,便暗中放财,交结才俊之士,有重定天下之心。在策划起兵的过程中,李渊深藏不露,李世民总是积极催促,显露出野心勃勃的个性。按照立长制度规定,唐高祖立建成为太子,又封世民为秦王,封元吉为齐王。太子建成常住长安城,在唐高祖身边协助处理军国大事,秦王李世民则常在外面带兵打仗。
太子镇中,而其他皇子分领兵权这是中国的一种历史传统。这一策略有其显著的优点,就是太子和中央政权各个部门的关系及与朝廷各大巨的关系比较稳固;也有其显著的弱点,就是太子不可能建立显著的功勋,只能依靠人为的政治安排和公认的“立嫡以长”的道德原则来维系他的地位。当其他皇子功劳太大时,太子的地位难免受到影响。而唐初的皇室,又有特殊的情况:李渊本人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又畏惧战争的劳苦,李元吉的才干有限,这就使得李渊过多地依靠次子李世民。而李世民不但才识过人,而且雄心勃勃,正好利用这样的机会,不辞辛苦,甘冒风险,争城夺地,一次又一次立下大功,威望日增,盖过了李建成。太子建成担心秦王世民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和齐王元吉一起千方百计地要削弱除掉世民。
建成和元吉一方面在宫中尽量讨好后妃,让后妃在高祖面前为他们说话,并中伤世民,使高祖减少对世民的重用;另一方面又竭力拉拢朝中和地方上的一些大臣,以扩大自己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李世民由于征战有功,又善于待人,也深受一些大臣的拥戴,在他的秦王府内还聚集了一批忠心为他效力的文武干将,并在地方上培植了自己的势力。由此,围绕着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权力之争,在唐朝统治阶层内部形成了两大集团。双方都想瓦解削弱对方。太子多次拉拢秦王府的人,都没有成功。而秦王却使太子集团中的一些人逐渐倾向自己,为自己效力。在唐王朝的统治地位相当稳定后,太子和秦王争夺皇位的斗争就更加激烈、更加明朗化了。
一天下午,太子请秦王到东宫赴宴。席间,太子和齐王元吉不断称颂秦王世民的武功,频频劝酒。席间,秦王忽然觉得头晕目眩,两腿发软,情知中毒,站立起来想走,却倒在地上。太子忙令人把世民送到秦王府,后经抢救,幸免于死。太子为达到目的,又怂恿皇帝想方设法对世民下毒手。
李渊郊外打猎,要世民陪驾前往,暗中叫部下给世民配一匹烈马。当世民纵马操弓追赶一头鹿时,烈马野性大发,把世民甩下马来,险些摔死。时值突厥人攻城掠地,太子荐齐士元吉代替世民督军北征,并调秦王集团的尉迟敬德等同行,又挑选秦王帐下的精锐士卒去充实元吉的军队。临出征时,太子东宫的人暗中向世民告密说:“太子和齐王商量,待太子和秦王在昆明池给齐王饯行时,派壮士把秦王拉出杀于帐下,同时杀掉尉迟敬德等人。”世民于是和谋臣长孙无忌等商量,无忌主张趁早下手。世民说:“我早知祸在朝夕,我是要想等他先发难,然后以义去讨伐他。”接着,又召房玄龄等人商议,都主张立即采取行动。尉迟敬德说:“等太子动手时,我们就无法应付了,如不立即采取行动,我就去落草为寇,免被杀头。”最后秦王说:“既然如此,我也不好违反大家的意思。”于是秦王立刻派一千余人于深夜埋伏在玄武门内外。第二天早上,太子和齐王骑着马,带领卫士进人玄武门,在他们登向临湖殿时,发现埋伏着秦王的部队,连忙返身奔向玄武门,但玄武门已被紧紧关闭,伏兵尽起,杀死了太子和齐王。太子东宫的卫队二千余骑闻讯赶来,一场混战。尉迟敬德用长矛挑着太子的人头向太子的卫队说:“我们奉皇帝陛下的命令,杀了太子和齐王。我们只杀罪魁祸首,你们赶快停止厮杀。”于是太子东宫的将士纷纷逃散或放下武器。
由于秦王处处表现出对太子的忍让而被逼动手,所以博得舆论的同情。他对太子集团的文臣武将,又同样给以礼遇和任用,所以深得朝臣的拥戴。数日后,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向朝臣宣布:“自今以后,军内大小诸事,都交由太子处理,然后奏我知道。”从此,李世民实际掌握了皇帝的一切权力,第二年正式登基,改元贞观。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开始。在他的统治下,中国发展成一个繁盛而强大的帝国。
田文论功服吴起
魏王设置丞相官职,任命田文为丞相。吴起认为自己的功劳比田文大,理应自己做丞相。因此心中很不服气,对田文轻蔑地说:“让我和你比比功劳,行吗?”
田文说:“可以。”
吴起说:“率领三军,使士卒乐于牺牲,敌对的国家不敢打魏国的主意,你和我比哪个行?”
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又说:“管理众官,使广大的百姓团结一心,辛勤劳作,让兵库粮食装得满满的,你和我比哪个行?”
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再说:“防守西河,使野心勃勃的泰国不敢向东进犯,让韩、赵两国亲附魏国,你和我比怎么样?”
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不满地说:“既然你承认了更好。这三方面你都赶不上我,可是位次却在我之上,这是为什么?”
田文说:“大王年幼,国人心存怀疑,众大臣尚未心服,老百姓还不信任,正当这种时候,把国政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
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你。”
田文说:“这就是我位次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这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对他十分佩服,再也不会向他挑衅了。
谅毅圆滑救场
秦国进攻魏国,占领了宁邑,各诸侯国都派使者去表示祝贺。
赵惠文王也派使节去秦国祝贺,来回跑了三趟,仍然没有见到秦王,赵王十分担心,对左右大臣们说:“以秦国的强大,又取得了宁邑,足以钳制齐、赵两国。各诸侯国都去祝贺,只有我国派去的使节不被接见,这表明秦国一定会进攻赵国。我们应该怎么办?”
大臣们说:“使者前后三趟都不被接见的原因,一定是我们派去的使者不称职。有个叫谅毅的人,是赵国有名的能言善辩之士,大王您可以派他去试试。”
这样,谅毅就接受了赵王的任命出使秦国。
到达秦国后,谅毅上书秦王,说:“大王您占领宁邑,扩展了疆土,各诸侯国都来祝贺。敝国的国君也为此而高兴,不敢安然无动于衷,派遣臣子向您献上礼物,前后三次都没能见到您。使者如果没有什么过失的话,我希望大王您不要中断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使者如有过失,希望大王能指出来。”
秦王派使者回答谅毅说:“我所希望的是,赵国的使者无论大小事情都听从我的命令,这样我才接受国书和礼物;如果不听从我的命令,就请使者回国去吧。”
谅毅又说:“我这次来贵国,本来就想顺从贵国的旨意,怎么会拒绝您呢!大王如果有什么指令的话,我愿意接受并完成它,决不敢有半点犹豫。”于是,秦王就接见了使者谅毅,对他说:“赵豹和平原君两人好几次故意耍弄我,赵国如果能杀了这两个人,则秦、赵关系依旧;如果不杀掉他们,我就会率领各诸侯国的车队前往邯郸城下听命于赵王。”
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敝国君主的嫡亲母弟,就像大王与叶阳君、泾阳君的关系一样。大王您以孝道治理国家的贤名远扬天下,只要有合体的衣服,美味的食物,没有不分给叶阳君和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穿着打扮、器物车马没有和大王您不一样的。我听说过,如果倾覆鸟巢毁掉鸟卵,凤凰就不会飞临了;如果杀死母兽焚烧幼仔,麒麟也就不会再来临。现在我接受大王的命令还报敝君,敝君害怕大王的威严,不敢不按大王的命令去做,那不就伤了华阳君、泾阳君的心吗?”
秦王说:“你说的有道理,但以后不能让他们再参与赵国政事。”
谅毅说:“敝国君主,对自己的弟弟没有严加教育,以致损伤了与贵国的交情,我国会贬斥他们,不让再参与政事,以符合贵国的心愿。”
秦王听了这番话才高兴了,于是接受了谅毅所献的礼品,并隆重地款待谅毅。
之三
【原文】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译文】
事情有了危险的征兆,圣人可以觉察出来,能够独自发挥应有的作用。顺应变化分析事物,善于使用计谋,在细微之处认识预防。事情初起时如秋毫之末那样微小,发展起来可以形成震动泰山的效果。当圣人向外施以教化时,事物出现微小细微的变化,都可以利用抵巇之术。抵巇堵塞缝隙,就是一种道术。
【事典】
“甘露”酿成了苦酒
唐文宗为了铲除宦官势力,便同李训、舒元舆、韩约等众大臣秘密制定了一个重大行动计划,试图将宦官一网打尽。
公元835年11月的一天,唐文宗按照李训的事先安排,登上策定殿,文武百官都来朝贺。这时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殿奏道:“启禀陛下,左金吾大厅后院的石榴树上,昨天晚上承接了甘露。“甘露”为甜美的露水。古人迷信,认为降甘露天下就会太平。宰相李训、舒元舆立即率百官向文宗致贺,并请文宗亲自前住一观。文宗立即同意。当文宗坐软轿来到含元殿时,先命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到左金吾后院察看。李训等察看回来奏报:“我和众人去查看过了,不像是真正的甘露,暂不可向全国宣布。”文宗故作惊讶地说道:“难道有假?”随即命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全体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宦官走后,李训急忙叫王燔等率军士百余人手执兵器,埋伏在丹凤门外待命动手宦官头目仇士良、鱼弘志来到左金吾大厅后院,院子里已埋了了伏兵,用幕布遮住。不料事到临头,韩约却害怕起来,脸色难看,汗流不止。仇士良见状生疑道:“将军为何这个样子?”韩约结结巴巴地无法回答。
恰在这时,一阵风吹来,掀起了幕布,露出了伏兵。仇士良一见大惊,急忙往外跑。守卫士兵急忙关门,被仇士良大声喝斥住,门没关上,仇士良奔到含元殿,报告文宗发生兵变。李训看见,急呼金吾士卒:“快上殿保护皇上,每人赏钱百缉。”仇士良对文宗道:“事情紧急,请皇上立即回宫!”他不由分说,便把文宗架上软轿,叫人抬上就走。李训拉住软轿大声说:“我奏请朝政还没有完,陛下不可回宫!”这时,等候在外面的几百名士兵冲了进来,朝宦官乱杀乱砍,宦官当即死伤数十人。仇士良却护着软轿,把文宗抬进了宣政门。李训仍然抓住软轿不放,宦官仇郗士荣乘机挥拳猛击李训胸部,将他打翻在地。文宗的软轿进入宣政门后,仇士良立即命人将门关闭。其他文武百官见状吓得各自走散。
随后,仇士良打起“讨伐贼党”的旗帜,大肆屠杀官员、吏卒,死伤两千余人。仇士良又派千余骑兵追杀逃亡官员,把宰相舒元舆和其他官员腰斩在长安的独柳树下。李训在逃亡的路上被擒,自杀身死。结果,一场消灭宦官的“甘露之变”,却演变成一幕百官自道杀害的苦酒。
当仇士良得知文宗参与了李训的密谋之后,十分愤恨。常在文宗面前出语不逊。文宗羞愧惧怕,不再作声。从此,文宗便被软禁,心灰意冷,渐渐连朝也懒得上了。他曾慨叹道:“今日受制于家奴,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受制于诸侯大臣。”文宗终因长期心情抑郁而死。
李牧之死
吕不韦离开秦国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做赵国的守相。这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丞相,我是尚书,十分了解秦国的军政大事。现在大王又让我做守相,熟悉了赵国的情况,我先把秦、赵两国的情况作一番比较,看一看谁会取胜。大王,赵国和秦国哪个强大?”
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
司空马又问:“两国谁的人口多?”
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
司空马又问:“秦国和赵国哪国更富足?”
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
司空马又问:“秦国和赵国哪国社会安定?”
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
司空马又问:“哪国的丞相更有才能?”
赵王说:“赵相不如秦相。”
司空马又问:“两国的武将相比,哪国的更有指挥才能?”
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
司空马又问:“两国的律令相比,哪国的更严明?”
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
司空马长出一口气,接着说:“赵国没有一件事情能超过秦国,赵国必亡无疑。”
赵王说:“您不远千里来到赵国教我治理国家,希望能听到您的计策。”
司空马说:“大王割让赵国的一半领土去贿赂秦国,秦国兵不血刃可得赵国半壁江山,一定十分高兴。秦国既怕赵国抵抗,又怕诸侯救援,肯定会乐意接受。秦国得到土地后就会撤出赵国,赵国依靠半壁江山仍可存活下去;秦国得到赵国的土地后更加强大。山东诸侯必然十分恐慌,赵国一旦灭亡就会危及自己,他们一定会惊惧不安,便会起兵救赵.那么,合纵抗秦的局面就会形成。我请求替大王联合其他诸侯,合纵抗秦。如果合纵告成,大王名义上失去了赵国半壁江山,实际上却得到六国的力量共同抗击秦国,灭亡秦国易如反掌呵。”
赵王说:“不久前,秦国发兵攻打赵国,我们割让了河间十二个县给秦国,军队也被削弱,仍然没能避免秦国的兵祸。如果再将赵国的半壁江山割让给秦国,秦国的力量就会更强,我国将无力自保,可能被灭亡。希望您能再想个主意。”
司空马说:“我一开始就在秦国从事文书工作,以后又做了小官吏,没有领兵打仗的经历,希望大王能出动全部军队由我率领去抗击秦军。”
赵王不愿任命司空马为将军。司空马说:“我出的主意大王不采用,看来我没法为大王服务了,希望能允许我离开赵国。”
司空马准备渡过平原津离开赵国。平原津令前来慰问他,并询问道:“秦军正在攻打赵国,贵客刚从赵国来,赵国的情况怎样?”
司空马说赵王不用他的计谋,赵国肯定会灭亡。
平原津令问:“您估计,赵国何时灭亡?”
司空马说:“赵国任用武安君李牧为将,尚可支持一年;如果没有了武安君,不出半年就会灭亡。赵王有个宠臣叫韩仓,他曲意奉迎,和赵王交往十分密切,又妒贤嫉能。现在赵国危急万分,赵王一旦听信他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
韩仓果然诋毁武安君李牧,赵王就派人接替了武安君的职务。
武安君李牧回到国都,赵王派韩仓指斥李牧说:“将军打了胜仗,大王向您敬酒贺功,可将军在回敬大王时。却双手紧握匕首,图谋刺杀大王,罪该死。”
李牧说:“我双手因病伸不直。虽然身体高大,但手臂很短,摸不到地上,我怕起居不便犯了不敬之罪,就让木匠做了一副木杖接在手上。大王如果不信,我拿出来让您看看。”于是他将假手从袖子中伸出,像个木撅,用布条缠着,并说:“希望您进宫向大王说明情况。”
韩仓说:“我奉大王之命,赐将军死,不予赦免。我不敢多言。”
于是,李牧朝北向赵王遥叩拜谢,抽出宝剑准备自杀,又转念一想:“做臣子的不能在宫中自杀。”于是他很快地走出内宫门,又出了外宫门,用右手举起剑准备自杀,可因为手臂很短,无法触及咽喉,他只好用口衔着剑头将剑柄倚在门柱上,自刺而死。
武安君李牧死后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赵国灭亡后,平原津令每次见到朋友,就会叹息:“唉呀,司空马!”他认为司空马被秦国逐出,不是没有头脑;离开赵国,也不是没有本领;赵国失去了司空马,国家也随之灭亡了。国家之所以灭亡,不是没有贤才,而是不起用贤才!
外示南讨意在谋迁
在南北朝时,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是一件大事,但这件事的实施却费尽了周折。
当时北魏的国都是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地处偏远,地瘠民贫,孝文帝要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迁都就势在必行。但鲜卑族世世代代住在这里,说到迁都谈何容易,于是孝文帝便想到了一个“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谋略。因为迁都可以反对,但南征是没有人敢反对的。
公元493年夏季的一天,他把大臣们集中到明堂进行斋戒.命令太常卿王堪进行占卜,预测南伐之事是否可行,占卜的结果,得一“革”卦。孝文帝十分高兴当即宣布,南下伐齐,群臣一听,一时间谁也不敢反对。于是,发布檄文,征召兵士,声势造得轰轰烈烈,不明真相的人.还真以为孝文帝要大举南征呢。
8月,大军从平城出发。也是天意如此,从平城到洛阳.一路上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9月到达洛阳,士兵个个精疲力竭。不少人还染上了可怕的瘟疫。休息几天之后,下令军队继续南进。然而**雨不止,路途遥远,人马疲惫。孝文帝就此时机提出迁都洛阳问题,问王公大臣们以为如何?在朝廷议策时,同意迁都就站在左边,不同意迁都的站在右边。这时只见前南安王拓跋桢站出来说:“如今陛下要光大王业,停止南征,迁都中土,这是千秋不朽的大业,也是我们群臣的心愿,苍生的大幸。”他这样一说,大家齐呼“万岁”。孝文帝迁都洛阳就这样决定了下来。
孝文帝导演的这场迁都戏,终于降下帷幕。当初,他虽然谋虑着要迁都,但俗话说安土难迁,上上下下都眷恋旧土,阻力太大。他于是打出了南征的旗号(这是谁也不敢反对的),以行南迁之实,终于获得成功。
孝文帝以南征制造机会,再乘机迁都。这样,使疲惫的士兵得到了休息,顺乎其心,就势迁都就不费周折了。这里除运用了其他权术外。主要运用了抵巇术:寻找可利用的机会,谋划抵塞缝隙。
之四
【原文】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译文】
天下分崩离析,上面没有圣明的君主,公侯丧失道德,那么进谗言干坏事的小人就会出现,贤良的人得不到任用,圣人逃跑隐藏,贪图利益和弄虚作假的人兴风作浪,君主和臣下之间出现猜疑,国家土崩瓦解,互相攻击射杀,父子关系离散,甚至反目为仇,这就是国家大乱的征兆。圣人发现这些萌芽征兆,就会采取抵巇之术堵塞裂隙。天下还具备治理的基础就以抵巇方法堵塞缝隙,天下不可治理就用抵巇的方法获得它。或者堵塞缝隙,或者得到天下,或者恢复天下,或者取代天下。传说中上古五帝之时,是以抵巇之术堵塞天下,上古三王之时,是以抵巇之术得到天下。诸侯之间互相用抵巇之术争夺的很多。那时,善于运用抵巇之术者就处于上位。
【事典】
孔镛大义说峒人
明孝宗年间,孔镛被任命为田州知府。到任才三天,州内的车队全都被调动到别处去了。这时,峒族人突然进犯州城,情况危急。
孔镛问大家该怎么办,众人都提议关起城门来固守。孔镛却说:
“这座城孤立无援,内部又空虚,守城能坚持几天?只有因势利导,用朝廷的恩威去说服他们,也许他们会自动退兵。”
大家都觉得这样做很难成功,不过是新到任太守的高谈阔论。
孔镛说:
“不这样,我们又能做些什么?难道就在这里束手待毙吗?”
“就算这样,可谁去合适呢?”
他们都清楚峒人的习性,他们不会按照汉人的规矩办事,一不高兴,不管什么来使不来使,先杀了再说。
“当然是我去。”孔镛说,“我是这里的太守,我不去,谁去?”
“大人,不可呀!”众人齐声劝阻。但孔镛已经命人备马,吩咐打开城门放他出去。
城门打开了,城外的围兵以为是军队出来交战,却只见一个当官的,骑着一匹马慢腾腾地走出来,没有兵,只有两个随从牵着马。
峒人大声喝道:
“什么人,你是来送死的吗?”
孔镛说:
“我是这里新来的太守,我要见你们的头领,请带我到寨子里去。”
峒人带着孔镛进入林子,孔镛的随从就已溜掉了一个。等到进入峒人的地界,另一个随从也不知什么时候溜了。到了首领的寨子,峒兵列出刀枪,让孔镛从下面经过。
孔镛站在寨子里,看着站在一边的峒人首领说:
“我是新任的太守,是你们的父母官,请拿座位来,你们也好参见。”
首领一摆手,下面人就把一个座塌放在地中间。孔镛坐下,又说:
“各位请靠前些吧。”
众人不知不觉向前靠了几步。
峒人首领问:“你叫什么?”
孔镛说:
“我姓孔,就叫我孔太守吧。”
首领惊奇地问:
“你姓孔,是孔圣人的子孙吗?”
孔镛回答说是,这些峒人都一齐下拜。
孔镛对大家说:
“我本知你们是良民,但由于饥寒所迫,才聚集在这里,求得个免于一死。前任官员不体谅你们,动不动就用军队来镇压,想把你们剿尽杀绝。我现在奉朝廷的命令来做你们的父母官,我把你们看成是晚辈,怎么忍心杀害你们呢?你们如果真能听从我的话,我将宽恕你们的罪过。你们可以送我回州府,我把粮食、布匹发给你们,你们以后就不要再出来抢掠了。你们如果不听从我的话,可以杀掉我,但是接着就会有官兵向你们兴师问罪,一切后果就由你们来承担了。”
峒人被孔太守的胆量惊呆了,说:要是真的像你说的那样体恤我们,在你任太守期间,我们绝不再骚扰进犯州城。”
孔镐说:“我一言为定,你们又何必多疑?”。
于是,众人再次拜谢。
峒族人道谢而归。后来峒族人就不再做扰民的事了。
姚贾以理服秦王
四国结成合纵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六十余人商议对策。
秦王问:“四国联合起来,准备进攻秦国。但当下我们财政困难,老百姓尚未动员起来,应该如何应付目前的局面?”大臣们没有人回答。
姚贾对秦王说:“我愿意出使四国,让他们放弃进攻秦国的打算,按兵不动。”于是秦王让他带领一百辆车子的车队,携带一千斤黄金,身着秦王赏赐的衣服,头戴秦王封赠的帽子,腰佩秦王奉送的宝剑,去出使四国。
姚贾此行,非常成功地让四国放弃了进攻秦国的打算,并和他们建立了友好关系。秦王十分高兴,封给姚贾食邑一千户,并拜他为上卿。
韩国特使韩非在秦王面前诋毁姚贾,说:“姚贾携带珍珠宝玉,南去出使了楚、吴,北去出使了燕、赵,经历了三年时间,但这四个国家未必真心实意和秦国结盟,而珠宝却已经进了四国王宫。这实际上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和国宝,私自结交诸侯。希望大王明察。姚贾起初是魏国的守门人,还偷过人家的东西;他后来在赵国做官,却被驱逐出境。大王任用这样一个守门人、魏国的大盗、赵国的逐臣,来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是很难激励臣下的。”
秦王将姚贾召到宫里问道:“我听说你用我的钱私自结交诸侯,有这事吗?”
姚贾说:“有这事。”
秦王说:“你还有脸面再见我吗?”
姚贾说:“曾参对父亲孝顺,天下人都愿意让他成为自己的儿子;伍子胥忠于吴王,天下的君主都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大臣;贞女巧于女红,天下人都想让她做自己的妻子。姚贾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姚贾不将珠宝送给四国诸侯,还能送给谁呢?假使姚贾对大王不忠,四国诸侯能相信我吗?夏桀听信谗言杀了良将,商纣听信谗言杀了忠臣,最后都身死国亡。现在大王听信谗言,忠臣将不复存在了。”
秦王说:“可你不过是个看门人,魏国的大盗,赵国的逐臣呵。”
姚贾说:“太公望吕尚,在齐国时被自己的老婆赶走,在朝歌时是个肉贩子,又是被子良赶走的家臣,在棘津时没有人雇他做工,但周文王却任用他成就了王业;管仲只是一个卑贱的商贩,在南阳时曾困顿不堪,后来在鲁国成了囚犯,但齐桓公却任用他,以至称霸诸侯;百里奚,是虞国的乞丐,相传只换了五张羊皮,但秦穆公任命他为相,征服了西戎;晋文公任用了中山大盗,取得了城濮之役的胜利。”
姚贾见说得秦王动了心,就继续说:“这四位智士,都曾有耻辱的历史,因而都遭到天下人的诽谤,明智的君主所以任用他们,是预见到他们可以建功立业。假如像卞随、务光、申屠狄那样洁身自好的人,大王难道能用他们吗?所以圣明的君主不计较人才的污点,不听信别人的谗言,只看他是否有为我所用的长处。所以,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人,即便有人诋毁他,君主也不要听信;有些人即使有很高的声望,但如果对国家没有半点可用之处,也不应该奖赏。这样一来就会让那些没有功劳的人不敢对大王有非分的要求。”
秦王说:“你说的有理。”于是,又重新重用姚贾。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孟尝君一度被齐闵王驱逐,后来重新回到齐国。
谭拾子去边境迎接他,问孟尝君:“您是不是很怨恨齐国的士大夫?”
孟尝君回答:“当然。”
谭拾子又问:“您是不是要杀掉他们以泄愤?”
孟尝君说:“当然。”
谭拾子就说:“世上有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有客观存在的规律,您知道吗?”
孟尝君说:“我不知道。”
谭拾子说:“不可避免的事情就是:人固有一死;客观存在的规律就是:您富贵了,别人就会来依附您,如果贫贱了,他们就会离开。这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和客观存在的规律。我就用市场打个比方吧!市场,早晨人很多,傍晚人就少了。这并不是人们早晨喜欢市场,到傍晚又憎恶它,而是有想得到的东西就前往,没有就离开。希望您不要再怨恨那些人了!”
孟尝君回来后就取出自己所怨恨的五百人的名单,全部销毁了,再也不想提及这件事情。
之五
【原文】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译文】
与天地有离合终始一样,裂隙逆乱总相伴随,不能不明察秋毫。能够以捭阖之道观察,并运用自如,就是圣人。圣人,就是天地的使者。世间没有裂隙需要抵塞,就深深地隐藏以等待时机;遇到裂隙出现需要抵塞,那么就为此谋划。可以打击之后予以堵塞恢复,也可以打击之后得到它。能够充分依据和运用抵巇之术,就可以为天地守住神祀。
【事典】
周金智平兵乱
冯侍郎对待下属十分苛刻,众人对他都非常不满。一天,诸军请冯侍郎批些军粮,但无论怎么说,冯侍郎就是不答应。他还对把总们说:
“快滚,再向我提出这种要求,我就要命人抽你们鞭子!”
把总们两手空空,一肚子怨气,回去对大家讲起了这件事,将士们都非常气愤:
“真是岂有此理!没有粮食,我们吃什么?!”
“走,找姓冯的算账去!”
士兵们对冯侍郎破口大骂,还把帅府团团围住。
宣府的总督是周金大人。他身体不好,正在休息,忽然他的部下都跑了来,对他说:
“大人,不好了!士兵们哗变,围住了帅府!”
周金坐起身来,问明了情况,说:
“有我在,不要惊慌!”
他也不换官服,穿着便装走出房门,坐在院门口,大声说:
“把总在吗?都给我进来!”
各位把总匆匆来见:
“大人,有何吩咐?”
周金当着那些士兵的面厉声呵斥:
“你们看看,这成什么样子!”
他又大声说:
“兵都是好兵,就是你们这些领兵的不好!如果不是你们这些当头的剥削,当兵的怎么会不自爱到这种地步?”
把总们不敢申辩,只是连连称是。
周金越说越生气:
“来人,用鞭子给我重重地打!看你们今后还敢不敢欺压士兵!”
士兵们听到周大人并未怪罪他们,气已经消了一半。又见把总们要受冤挨打,就一拥而入,跪在周金面前,为把总们求情:
“大人,不是他们剥削我们,而是冯侍郎贪利,不体恤我们士兵!”
周金命他们站起来,对他们陈说利害:
“你们用这种方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事情弄糟。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有司来解决,闹事没有任何益处。”士兵们高声说:
“我们听您的!”
他答应为士兵们解决难处,又叫人放了把总们,于是,一场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齐貌辨巧解芥蒂
靖郭君田婴特别欣赏齐貌辨,可是齐貌辨这个人有很多缺点,所以田婴的门客们都不喜欢他。
士尉为此劝谏田婴,但田婴不听,士尉就告辞离开了。
田婴的儿子田文也曾在私下里劝说父亲,田婴听了大怒。说:“如果能让齐貌辨先生满意,即使是牺牲了你们这帮人,毁坏了我们家,我也会没有任何怨言地去做!”于是,让齐貌辨住在最好的房子里,让自己宠爱的家童亲自为他赶车,早晚进奉食物。
过了几年,齐威王去世了,宣王即位。田婴和宣王的关系非常不好,于是他就辞去相位,回到封地薛邑,和齐貌辨一起留在那里。
过了没多长时间,齐貌辨去向田婴辞行,请求允许他去谒见宣王。田婴劝他:“大王很不喜欢我,您如果去了,一定会被杀掉。”
齐貌辨说:“我本来就没有想活着回来,我一定要去!”田婴没能阻止住他。
齐貌辨到了齐都。齐宣王听说后,就蓄怒而待。齐貌辨去谒见宣王,宣王问他:“你,就是靖郭君言听计从,十分欣赏的那个人吗?”
齐貌辨回答说:“十分欣赏是事实,言听计从则未必。大王刚被立为太子时,我对靖郭君说:‘太子的相貌不太好,两腮过大,双目斜视,这种人肯定会背叛的。你不如废掉太子,另立卫姬生的郊师那小孩为太子。’靖郭君哭着说:‘不行!我不忍心这样做。’如果他按我的意见做了,就没有现在的祸患了。这是一件事情;我们这次到了薛邑,楚国的昭阳用几倍于薛的地盘与薛交换,我又建议:‘一定要答应!’靖郭君说:‘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薛邑之封,尽管与当今大王的关系不好,可如果失掉了薛邑,你让我如何对先王交代呢?况且薛邑有先王的宗庙,我又怎么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呢?’又没有听我的。这是第二件事。”
宣王听完这番话,长长地叹息了一声,面色平和,对齐貌辨说:“靖郭君居然对我这么好吗?我一点都不知道。您愿意替我去请靖郭君回来吗?”
齐貌辨答应:“遵命。”
田婴回到齐都,他穿着威王赏赐的衣服,戴着威王赏赐的帽子,佩带威王赏赐的宝剑。宣王亲自去城郊迎接他,一看到他就哭了。
田婴到来后,宣王就请求他出任相国。田婴推辞不干,最后不得已才接受了。过了七天,他又以有病为由坚辞,三天后才被宣王批准。
在当时,田婴真可谓能发现人才了,自己能了解人才,所以别人的非议也无法阻挠。这正是齐貌辨能舍弃生命,乐于奔走,为他解除患难的原因呀!
两次转机抵巇于前
田单是齐国人。当田单成为齐国第一功臣时,他不恃功骄傲,仍尽心尽力地帮助齐襄王处理朝政,致力于恢复民生,富国强兵。然而,齐襄王却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他终日忧虑重重,唯恐德高望重的、战功累累的田单有一天会篡夺王位。一次,田单因事渡淄水,见一老人趟水过河,上岸后因寒冷而瑟缩成一团便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给老人穿上。齐襄王听到此事.非常不快地说:“田单之施于人,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变也!”还有一次,由田单推荐给齐襄王的貂勃,奉命出使楚国,被楚王留住款待。数月不返。襄王身旁的几个佞臣乘机诬陷田单,说他“内抚百姓,外怀戎翟”。“其志欲为不善”。在佞臣挑唆下,齐襄王认为楚王是看在田单的面上才隆重接待貂勃,于是对田单更加忌恨,极欲除之。田单见状,不知所措。朝见襄王时。不得不“免冠、徒跣、肉袒而进”,以示赤诚之心。貂勃返国后,知道了这件事,激愤地对齐襄王说:“在燕人兴师袭齐的时候,大王弃国逃走。唯安平君‘以惴惴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人,禽(擒)其司马(即骑劫)而反(返)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如果那时安平君自立国王,谁能阻拦得了?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迎大王您恢复王位.表明他根本没有称王的野心,您凭什么去怀疑他呢?”齐襄王闻言,恍然大悟,于是杀佞臣,加封田单采邑万户,对其信任如初。
田单为相以后.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生活的富有和安逸,他的进取精神大为减弱,军事指挥能力也逐日下降了。一次,齐襄王命田单带兵攻狄(今山东博兴西北)。行前,田单去拜访鲁仲连。鲁仲连说:“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一听,生气地说:“臣以即墨破亡万乘之燕,复齐之墟.今攻狄而不下.何也?”遂不辞而去。果然不出所料,田单攻狄“三月不克”。他不得不回来向鲁仲连请教。鲁仲连说:“将军在即墨时,坐则织蒉(盛土用的草包),立则仗锸(掘土工具),……现在将军既拥有万户采邑,又有游乐之所,黄金玉带荣耀国内,有生活之乐,无必死之心,所以打仗不能取胜。”鲁仲连的快语直言,使田单猛然醒悟了。他马上振奋地说:“我过去的雄心壮志,又被先生激励起来了。”第二天,田单又拿出了即墨之战时的那种战斗精神,冒着擂石箭雨,亲自擂鼓助战。在他的带领下,齐国将士勇猛进攻,终于攻占了狄城。公元前265年,秦军攻赵,田单奉命率军救赵。打退了秦军。接着,田单又指挥赵军攻打燕国和韩国,连下数城。为赵国开拓了国土。赵王遂拜田单为相。
从以上可以看出。齐襄王由于心胸狭窄,疑忌心重,对德高望重、战功卓著的田单的所作所为总是持怀疑态度.担心他篡夺王位,再加上佞臣的诬陷,齐襄王对田单越发不信任,极欲除之。这时在齐襄王与田单之间出现了比较大的裂缝,貂勃发现后,立即进言齐襄王,使齐王醒悟,解除了疑虑和加害之心.对田单信任如初。这是貂勃对抵巇术的运用,治理、堵塞漏洞,让它恢复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