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揵是鬼谷子关于进献说辞和固守谋略的一种方法,主要论述了臣子与君主之间的关系。要使自己的说辞为对方所接受,一定要寻找突破口。尤其是臣子向君主提出建议,更要把握君主的内在情绪,造成君主接纳自己意见的内在情感基础,才能打动君主,采纳己见。当然,做臣子的还要善于运用计谋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从而将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之一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译文】
君主和臣子上下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远却关系亲密,有的距离近却关系很疏远,接近反而不被使用,离去反而容易被求取。每日在君主跟前不被使用,相隔很远却相思念。上下结交,一定是内心相吻,然后巩固,上下之间一开始就相连结。或交,或者是以金钱财物关系相结交,或者是以声色容颜相结交。君王采纳臣下意见,那么要进就可以进,想退就可以退,想疏远就可以疏远,想投靠就可以投靠,想离开就可以离开,想求取就可以求取,想思念就可以思念。就像土蜘蛛抚养后代,出入没有什么间隙,独往独来,没有什么阻止。
【事典】
深入浅出的奏折
范雎借助王稽来到秦国,他献书秦昭王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执掌政权,有战功的必然得到奖赏,有能耐的一定会被任用做官,功劳大的俸禄多,战功多的爵位高,能治理民众的官位高,没有才能的人也不敢去做官,有能耐的人才不会被埋没。假设我下面的话有道理,实行以后将有益于治理国家;如果不被采纳,那我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用处。
“常言说:‘平庸的君主奖赏自己亲爱的人而惩罚自己憎恶的人;贤明的君主则不然,奖赏一定要给予有功的人,刑罚一定要按罪行施加。’现在我的胸膛、腰脊难以承受刑罚之苦,怎么敢拿没有把握的事情在大王面前尝试呢?我虽然是个鄙贱而轻微的人,难道大王不认为保荐我的人是不会欺上的吗?
“我听说周有砥厄,宋有结禄,魏有悬黎,楚有和璞。这四块宝玉,都是从优秀的工匠手里漏掉的,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成为天下名玉。可是贤明的君主遗弃的人才,难道就对治理国家没有益处吗?我听说善于料理家族事务的人,在国内招聘管理人才,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在各诸侯国寻找贤德之士。正因为天下有明君贤主,所以诸侯才不可能独自占有能人贤士。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在于有些诸侯自损栋梁之才,导致人才流动。好的医生能预测病人的生死,贤明的君王会洞察事情的成败,有利就去做,有害则不做,心怀疑虑先试一试。这条原则,即使是尧、舜、禹、汤再生,也不能改变。
“一些至关重要的话,我不敢写在奏折上;而浅显的道义不值得听。我怀疑我自己愚蠢,说出的话不合大王的心思!或是会因为我出身低贱这些言辞不值得大王听!如果不是这样,我希望大王能在游玩观赏中赐给一点间隙,让我入宫拜见一下。”奏折献上后,秦王特别喜欢,感谢王稽的推荐,派人用车将范雎接来晤谈。
忠臣的苦心
国人都不喜欢吕仓。周文君听说国人不喜欢吕仓,心中闷闷不乐,自责道:“寡人一时不慎,选错了相国,铸成了大错。”他想换相国,但一时又没有合适的人选。
这时,一位老臣对周文君说:“主公近日闷闷不乐,心事很重,不知老臣能否替主公分忧?”
周文君说:“寡人任人惟贤,让吕仓出任相国。可国人对他不满,这岂不堪忧!”
老臣劝慰道:“主公过虑了。在一个国家里,百姓对于君臣总是有毁有誉的。这是正常现象,不足为怪。大凡忠臣,都是把毁谤留给自己,而让赞誉留给君王。想当年,宋平公妨碍农时,让百姓扔下地里的活儿为他建筑高台,老百姓怨气冲天,纷纷责怪他。这时,相国子罕见状,为了遮掩平公的过失,忙辞去相职,去做管理土木工程的司空,亲自执刑杖督工,于是,老百姓就憎恨子罕而喜欢平公了。子罕勇于揽过,可见忠臣用心之苦。”
见周文君面色和缓了,老臣接着说:“还有,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空前富强起来。于是,齐桓公开始过上了奢华的生活。他在后宫设了七条宫市,还在后宫藏了七百名妖艳的娇娃,供自己玩乐。国人见他如此,议论纷纷。管仲见了,忙在自己府内的后园中建起了名为‘三归’的豪华高台,借以转移百姓的视线,让百姓不再去注意桓公的事。为了国君,他宁愿自己受到毁伤。
“子罕和管仲身为名相,舍己保君,这是大忠。其目的是为了国家安定,从而牺牲了个人的名誉。《春秋》一书,所载弑君作乱之事数以百计,无一不是大臣受到百姓的赞誉所致,因此,大臣受到百姓赞誉,决不是好事。大臣深受赞誉,久之会势强震主,正如日积月累能积土成山一样。”
周文君听了,恍然大悟,转忧为喜,继续重用吕仓,而没有罢免他。
后来,韩国恃强凌弱,硬要周文君起用工师藉为相。
周文君不为所动。
置之死地而后生
田单准备攻打狄城,他前去拜见鲁仲连先生,鲁仲连说:“将军攻打狄城,是攻不破的。”
田单说:“我曾经用只有方圆五里内城、七里外城的即墨和一些残兵败将,打退了强大的燕军,收复了齐国故地。攻打一个小小的狄却攻不破,怎么会呢?”话音未落就上了车,也不作别,扬长而去。
田单攻打狄城,三个月也没能攻克。
齐国的小孩子唱着一首歌谣:“田单头戴簸箕一样大的帽子,用长剑拄着下巴。攻不克狄城,只好在梧丘安营扎寨。”田单有些担心,又去问鲁仲连:“先生曾预言我攻不下狄城,我想听听您的理由。”
鲁仲连说:“当初将军在即墨的时候,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一起编草筐,一同挖战壕,激励士卒说:‘能到哪里去呢?国家业已破亡,心情已经破碎,能回到哪里去呢?’那个时候,将军您有赴死的志气,士卒们也不抱生还的希望,可谓上下一心,听见您的这番话,没有不挥洒热泪奋勇请战的,这就是能够破燕的根本原因。可如今的将军您,东面有夜邑的封地,西边有临淄的饮宴享乐,腰间有黄金衣带,驰骋于淄、渑两水之间,尽情享受人生的快乐,再也没有必死的勇气,这就是不能取胜的原因。”
田单恍然大悟,发誓说:“我有决心!请先生记住我的话。”
第二天,田单又率士卒攻城,冒着敌人的箭矢、擂石等,挥舞鼓槌击鼓,激励将士终于攻克了狄。
之二
【原文】
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由可入,可揵可开。”
【译文】
内就是进献游说之辞,揵就是固守谋略。距离远反而相亲近,是因为有相契合而未显露的德行;距离近而被疏远,是因为志向不相契合;投靠却不被使用,是计谋得不到赞同;离开反而又被任用,是因为谋略后来得到印证;每日在君主跟前却不被使用,是措施不合适;相隔很远却相思念,是计谋合乎自己的心思等待对方来议决事情。所以说:“不了解事物本来的性质而去做,必定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不了解对方情况而进游说之辞必定会被否定。掌握实情,才是把握了内揵之术。这样才能运用自如,既能进献说辞,又可固守谋略。”
【事典】
陈轸理说秦王
陈轸离开楚国到了秦国,张仪对秦王说:“陈轸如果做了大王的臣子,会常常把秦国的情报泄漏给楚国。我不愿和这样的人共事,希望大王赶走他。他如果要去楚国,大王就杀了他。”
秦王说:“陈轸怎么敢去楚国呢?”
秦王就把陈轸叫来,告诉他张仪的话,并说:“我相信你的话。你想去哪里?我会为你准备车辆。”
陈轸回答说:“我想去楚国。”
秦王说:“张仪认为你会去楚国,我也知道你要去楚国。除了楚国,你还会去哪里?”
陈轸说:“我一旦离开秦国,就非要去楚国不可,以顺从大王和张仪的谋划;同时表明我并没有私通楚国。
“如今的楚王是圣明的君主,昭阳是贤能的相国。我作为大王的臣子,假如经常把秦国的情报透露给楚国,楚王肯定不会收留我为臣下,昭阳必然不愿和我共事。我想借此来证明我并没有私通楚国。”
陈轸离开后,张仪又来了。他问秦王:“陈轸最终想去哪里?”
秦王说:“那陈珍,是天下的机变之士。他仔细地打量着我说:‘我一定要去楚国。'我就没有什么办法了。我顺势问‘你如果一定要去楚国,就说明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呀。’陈轸回答说:‘不仅是张仪这样说,路上的行人都知道。从前,伍子胥于他的君主,天下诸侯都想让他成为自己的臣子;孝己敬奉双亲,天下人都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儿子。出卖仆人侍女,不出里巷就有人要,说明是好仆人、好侍女;被人休掉的妇女再嫁给同乡人,说明是好妇女。我如果不忠诚大王,楚国怎么会使我为臣那?”这样忠诚尚且不被人信任,我不去楚国,又会去哪里呢?”
因为秦王认为陈轸的话有道理,从此就待他很好。
陆逊软退反进
公元234年,孙权亲自率兵十万,去攻魏的合肥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派陆逊、诸葛瑾领一小部分兵马去打魏的襄阳(今湖北襄樊)。但围攻不久,吴兵却多染时疾,魏明帝又亲率大兵增援合肥,故孙权无奈撤兵而回,同时派使者通知陆逊、诸葛瑾。哪知使者半路上被魏兵掳去。诸葛瑾闻知大惊,忙派人告诉陆逊,赶紧撤兵。
陆逊接到信后,毫无动静,依旧催促手下种植生长周期短的蔓菁以供军队食用,依旧和手下众将下棋玩乐。诸葛瑾不知就里,忙亲自来见陆逊。陆逊说:“要退,也得用计撤退。魏兵知大帝退去,必全力对付我们。我们若落荒而逃,必被全歼。”当下,陆逊命诸葛瑾率人督管战船,陆逊不但没撤,反而率兵拔营,向襄阳进逼。
魏兵久已畏忌这位曾出奇谋火烧刘备阵营七百里的大将,见吴军逼来,不知玩什么花招,忙退守城里。这时,诸葛瑾已派人沿江排开战船,吴军有秩序地登上战船,安全撤走了。
这就是“环转退却术”,实要退,表面上却在进攻,让敌人摸不清真实意图,不敢贸然围击。
吴帅陆逊就是这样凭借了计谋才得以安全撤兵的。
刘邦问计韩信献策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并很快发展成燎原之势。9月.项羽在会稽郡(首府在今江苏苏州市)杀掉了秦朝的命官,举兵反秦。这时韩信已长大成人。陈胜失败以后,项梁于公元前208年打过淮河,到达了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并招兵买马,扩充队伍。韩信便带着他的宝剑.投奔了项梁。做了一个无名小卒。
不久,项梁在定陶(今山东定陶)一战中,被秦军偷袭,不幸阵亡,于是韩信又归到项羽的部下。做了项羽的郎中(侍卫)。韩信便利用这种身份,经常接近项羽,并且屡次给项羽献计献策。可是,项羽根本看不起韩信,从来不肯采纳他的意见。韩信见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就想离开项羽.另谋出路。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起义军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随后,项羽也率军入关。并在同年2月自封为西楚霸王,以梁、楚九郡作为自己的封地。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分封了18个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中王,以偏僻的巴蜀、汉中地区作为封地,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为了阻止刘邦向东发展势力.项羽又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
4月,各个受封的诸侯王都率兵回到自己的封地,刘邦也前往南郑。当时项羽只给刘邦三万人,但是愿投降刘邦的就有好几万人,多数是项羽的部下。这时郁郁不得志的韩信便从楚营逃跑,投到刘邦部下。刘邦让他当了一个称为连敖的小官,韩信大失所望。
有一次,韩信等13人犯了法,被处以斩刑。其他人都一一被杀掉了.就要轮到韩信。正在这时,韩信突然仰起脸来,看见了刘邦的亲信夏侯婴,便有意大声呼喊:“汉王不是想坐天下吗?为什么还要杀壮士!”夏侯婴觉得这话非同一般,便回过头来端详了一番,只见韩信体魄魁梧,相貌堂堂.便把他放了。经过交谈,夏侯婴很赏识韩信的才干,后来就把他推荐给刘邦,刘邦就让韩信当了治粟内史(管理粮饷的官)。
以后,韩信多次去找萧何,跟他交谈。在接触的过程中,萧何逐渐发现,韩信有胆有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希望能够重用他。刘邦没有采纳。当时刘邦的部将和士卒多是关东人。他们到了南郑以后,经常思念故乡,不愿意长期留在巴蜀、汉中地区,所以逃亡的部将就有几十人。韩信见萧何多次向刘邦推荐自己,刘邦始终不予理睬,便十分苦闷。
一天夜里,韩信悄悄离开南郑,逃之夭夭。萧何得知韩信逃走,认为事关重大,追人要紧,也没有向刘邦报告,就急急忙忙亲自去追。有人见萧何匆匆离去,以为萧何也跑了,便跑去向刘邦报告说:“丞相开小差了!”刘邦听了,如雷击顶,大吃一惊。萧何足智多谋,又与刘邦共同起事,刘邦没有萧何,就像失去了左右手,所以成天坐卧不安,非常生气。
两天以后,萧何突然来见刘邦。刘邦又气又喜,责怪他为什么私自逃跑,萧何向刘邦解释说:“我哪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韩信。”刘邦不以为然骂道:“逃亡的将领有几十个,你从来没有去追赶,你说去追韩信,这明明是在欺骗人。”萧何赶忙向刘邦解释说:“大王,你不知道,那些逃亡的将领才能平庸,并不难得,像韩信这样的将领才是举国无双。大王若是只打算长期在汉中当王,不谋进取,不用韩信倒也可以。但是,如果想争夺天下,缺了韩信,就没有人为你领兵征战,您的愿望就实现不了。所以用不用韩信,就看你今后做什么打算了。”刘邦一听,急忙说:“我也很想向东发展,哪能长期呆在这里当上不争气的汉中王呢?看在你丞相的面上,就让他当将领吧。”萧何说:“即使你让他当个将领,他仍然不肯留下。”
刘邦犹豫了一会说:“给他个大将当当,怎么样?”萧何十分高兴,立即赞同说:“太好了!”
汉王刘邦答应立韩信为大将,就想马上召见韩信。萧何见刘邦把拜将这样的大事,看得如此轻率,就立即制止说:“大王素来傲慢,不讲礼节,现在拜大将就像招呼一个小孩儿那样,这正是韩信要逃跑的原因。”接着萧何又向刘邦建议:“既然你拜韩信为大将,就必须选吉日良辰,沐浴更衣,戒荤戒酒,表现出诚意,然后搭起坛场,召集群臣,按照礼节,亲自授印才行。”刘邦只好答应下来。
当时,刘邦手下的将领听说要拜大将,都非常高兴,像过节日一样,到处喜气洋洋。等到拜大将的那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登上将台的竟是“无名之辈”的韩信。全军上下,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拜将仪式结束后。韩信被让到上座,刘邦问道:“萧丞相多次在我面前推荐你,你有什么锦囊妙计呢?”韩信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刘邦:“大王要东征,夺取天下.你的对手难道不正是项羽吗?”刘邦回答:“是。”韩信接着又问:“你自己权衡一下,论勇悍仁强,你和项王相比,谁强?”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不如项王。”
韩信见刘邦还有点自知之明。便又继续说道:“是呀,我也认为你比不过项羽。我曾在项羽手下干过,很了解他的为人。他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声怒吼。能吓退成百上千的敌人。但是他缺乏头脑,不善于任善用能、统御良将,所以这不过是‘匹夫之勇’:项羽待人还算恭敬慈爱,谈吐也比较温和。部下有了疾病,他又很同情,为他们分忧,并把食物分给他们。但是当部下立了功,应该封赏时,他犹犹豫豫,迟迟不肯把印绶颁赐给人家,这不过是那些见识浅的‘妇人之仁’。”接着,韩信指出。项羽虽然称霸天下,统御诸侯,却违背义帝的盟约,分封亲信,所以诸侯都不满意:项羽为人残忍,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天下多怨,百姓不服,所以项羽名为霸王。实际上很不得人心;项羽貌似强大,但很容易由强变弱。他对刘邦说:“如果你能反其而行之,任用天下勇武之士,有什么强敌不能被您诛灭?如果您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功臣,谁还敢不唯命是从?如果您统率仁义之师.并利用许多将士思念故乡的心情,进行东征,有什么敌人不被您打得落花流水?”他认为。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率领的秦军死伤不可胜计。项羽又把降卒二十余万全部活埋,只有他们三个例外,秦中父老对他们三个早已恨之入骨,项羽硬是把他们三个分封为王。另一方面,刘邦入关之后.秋毫未犯,并废除秦时苛政,与秦百姓实行约法三章,所以人人都希望让刘邦在三秦地区称王;对项羽违背盟约,把本来应封在关中的刘邦封到偏远的南郑,三秦地区的百姓也愤愤不平。所以韩信对刘邦说:“如果您举兵东征,三秦地区可以传檄百而定!”
这里韩信精辟地分析了灭秦后的形势,不仅预测到秦汉之间必将争夺天下.并且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利弊得失,指出项羽虽然强大,但是他只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诸侯不平,百姓多怨,所以会由强变弱;刘邦虽然弱小。但是只要顺应民心,适时东征,迅速平定三秦,就会由弱变强,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刘邦听了,喜出望外,感叹自己跟韩信相见恨晚。接着就根据韩信的计策,着手部署兵力。一方面让萧何守南郑,巩固后方,负责向前方输送兵员和粮饷,一方面调兵遣将,亲自率军进攻关中。
之三
【原文】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日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译文】
所以圣人建立功业,以得到实情掌握内揵之术的办法预先把握万事万物。由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开始,先引用《诗经》、《尚书》验证自己的学说,然后加以改进或者发扬,讨论用与不用、掘弃与保留。想要一致的,用内情相合的方法;想要分离的,用外情相离的方法。把握外内之情时,必须明白道术,推测判断未来的事情,出现疑难予以解决。没有决策错误,建立功业树立道德。治理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君臣上下之情相契合。君主昏暗不行善政,百姓离乱不辨事理,就是上下之情不相契合。内心自以为贤明,对外不采纳贤者的主张,就应该用激昂飞扬之辞去游说。如果命令自己前来,就应该迎上去接受使用。如果是情意不合而被命令离去,是因为过于直言。应该灵活变化,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树立进退的基本原则。
【事典】
范雎除乱党
范雎说:“我在山东时,只听说齐国有个田单,不知道有齐王;听说秦国有宣太后、穰侯、泾阳君、华阳君、高陵君,没听说有秦王。能掌握国政,才能称得上国君;能兴利除弊,才能称得上国君;有生杀予夺的威力,才能称得上是国君。如今太后独断专行;穰侯出使他国,回国后不向大王汇报;泾阳君、华阳君杀伐惩处,无所顾忌;高陵君定事情情也不请示大王。国家有了这四个权贵,不出危险是不可能的。文武大臣都屈从于四个权贵,眼里哪还有秦王!像这样下去,怎能不大权旁落,政令又怎能出自大王之手?
“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在国内树立绝对权威,”
亲自掌握外交大权。穰侯派出的使者假借大王的威望,任意和诸侯结盟或断交,联络盟国,讨伐敌国,没有人敢不听。伐攻战,取得的利益全归定陶,国家却因此凋敝,以致受制于诸侯;战争失利,百姓会产生不满情绪,祸害则将由国家承受。
“《诗》日:‘果实繁多会压断枝条,树枝折断会伤害树干;扩大封君的都邑会危及国家,尊宠大臣会削弱君主。’淖齿一度控制齐国政权,结果却抽了齐闵王的足筋,并把他悬挂在宗庙的房梁上,一个晚上就折磨死了闵王。李兑执政赵国,围困赵武灵王,一百天将他活活饿死。如今的秦国,秦太后、穰侯专权,高陵君、泾阳君辅政,没有人知道有秦王.这有些像淖齿、李兑时的样子。我今天尚能看见大王站立在庙堂之上,但是我担心将来秦国的当政者,并不是大王的子孙血脉了。”
秦昭王非常恐惧,便废黜了太后,驱逐了穰侯,罢了高陵君的官职,泾阳君逃出关外。
秦昭王对范雎说:“过去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他称作‘仲父’。我今天得到先生,也可以称您为‘叔父’。”
陈平离间逐亚父
在楚汉争战中,有一次楚军向汉军发动猛烈的攻击,不仅将汉军的退路切断,而且把汉王刘邦围困在荥阳城中,刘邦心里非常着急,请求把荥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项羽,以此作为讲和的条件,但是项羽没有同意。这时陈平急中生智想出一条妙计,他要汉王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离间项羽君臣。刘邦认为这是一个好计策,这时陈平趁着黑夜派两千名妇女走出荥阳城东门,楚军看到这种情形发动了进攻。而此时刘邦和陈平却打开荥阳城西门弃城逃跑而去。紧接着刘邦来到关中,收集残余兵士以备再战。
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任凭陈平使用而概不过问。
陈平花了许多黄金向楚军派遣了很多间谍,让他们公开散布言论,说麓将钟离昧等人做项王的将军,虽然立过很多战功,但却达不到封王的目的,所以他们想联和汉军,共同对付项王,分割楚地,然后各自称王。
消息传到项羽耳朵里,项羽果然对钟离昧等人产生了怀疑,不再相信他们了。
一次,项羽派使者到刘邦那里去,刘邦准备了最为丰盛的菜肴,让人送给使者。
送菜肴的人见到楚国使者,假装十分吃惊的样子说:“原来是项王的使者,我还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呢!”于是吩咐手下的人换上粗劣的饭菜给楚国使者吃,而将高级菜肴端走。楚国使者回去之后,马上就把见到的情况原原本本地报告给了项王。
项王听后果然大大怀疑起亚父来。亚父想要把荥阳城快点攻下,项羽却不相信。他的话,不肯听从。亚父听说项王对他产生了怀疑,心里十分恼怒,说道:“天下大事基本已成定局了,大王自己干吧!我请求您恩准我回老家去度过我的余生。”说完,亚父就走了。但是亚父回家途中还未到达彭城,就因背上的毒疮发作而死了。
这时陈平趁着黑夜派两千名妇女走出荥阳城东门,楚军看到这种情形发动了进攻。而此时刘邦和陈平却打开荥阳城西门弃城逃跑而去。紧接着刘邦来到关中,收集残余兵士以备再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进谏可谓随机应变的典范。邹忌曾担任齐威王(田因齐)的国相,齐威王之所以乐于倾听不同意见,邹忌起了很大的作用。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魁梧,容貌英俊。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像个闹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堂上征服了别国。”
邹忌在齐王得意而听不进谏言之时,采用了“以变求内”的策略,用刚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来讽谏齐王,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知道如果直接指出齐王的缺点,齐王接受的可能性不大。于是旁敲侧击,“计事者务循顺”先从别的地方说起,循顺势而为,因势利导,逐步将齐王引入“网”中,最后游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