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捭阖篇(2)(1 / 1)

卧薪尝胆的智慧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中详细记叙了吴越争霸时越国采取的“捭阖”策略。越国战败时采取了“阖”的策略,忍气吞声,暗中积蓄力量,用种种措施来慢慢转化不利形势。当形势一旦有利于自己时立即采取“捭”的策略,主动征战,一举吞并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范蠡时任越国上将军,辅佐越王勾践,与文种同拜为大夫,是越国的重要谋臣。勾践三年,勾践不听从范蠡进言,进攻吴国。吴王夫差大破越军于夫椒,越王只聚拢起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越王向范蠡求教,范蠡建议到:“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侍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勾践同意了范蠡的建议,派大夫文种去向吴求和,文种跪行叩头说:“您的臣民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伍子胥劝阻了吴王。

文种回越国后,建议用重财贿赂吴国的太宰噽,勾践便让他给噽献上美女珠宝玉器。噽劝说吴王,赦免越王将对吴国有利。伍子胥进谏说:“勾践是贤明的君主,大夫种、范蠡都是贤能的大臣,如果勾践能够返回越国,必将作乱。”吴王最终赦免了越王。

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卧薪尝胆,内用文种,外用范蠡和柘稽,国势日渐昌盛。勾践从会稽回国后第七年想向吴国复仇。大夫逢同进谏说:“国家刚刚殷实富裕,如果我们整顿军备,吴国一定攻打我们。凶猛的大鸟袭击目标时,一定先隐藏起来。现在,吴军压在齐、晋国境上,对楚、越有深仇大恨,在天下虽名声显赫,实际危害周王室。吴缺乏道德而功劳不少,一定骄横狂妄。越国不如结交齐国、楚国、晋国,厚待吴国。吴国志在中原称霸,对待战争一定很轻视,这样我国可以联络三国的势力,让三国攻打吴国,我们趁它的疲惫才可以攻克。”勾践同意了这种策略。

又过了两年,吴王伐齐。文种建议向吴王借粮,借此来揣度观察吴王对越国的态度,吴王将粮食借给了越国。子胥说:“君王不听我的劝谏,再过三年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噽和逢共同谋划,在君王面前再三再四诽谤子胥。君王开始也不听信谗言,于是就派子胥出使齐国,听说子胥把儿子委托给鲍氏,君王才大怒,说:“伍员果真欺骗我!”子胥出使齐回国后,吴王就派人赐给子胥一把剑让他自杀了,吴王重用噽执掌国政。

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黄池会盟诸侯,留太子与老弱守国。在范蠡建议下,勾践发兵伐吴,袭破吴都,杀吴太子。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也不能灭亡吴国,就与吴国讲和了。

勾践二十四年,越军再度围困吴都三年后破城,吴王请求与越王讲和,勾践想答应吴王。范蠡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了,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您天天劳累,不就是因为吴国吗?谋划伐吴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弃,行吗?且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您忘记会稽的苦难了吗?”最后吴王自杀身亡。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周元王封称他为“伯”。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商鞅巧用因间

商鞅,卫国人,又叫卫鞅。他年轻时胸怀大志,智谋超群,先在卫国谋事,不被重用,便到魏国,又不被重用。后来,秦孝公诚招天下各国贤能之士,卫鞅闻讯,遂弃魏投奔秦国。他向秦孝公论说富国强兵、变法革新的道理,孝公听了十分高兴,拜他为丞相,并通令群臣:“今后国政都要遵从卫鞅的指示去办,谁敢违抗,就是违抗寡人,就是抗旨不遵,一律办罪!”卫鞅在秦国受到重用,采取吴起“徙木立信”的方法,取信于民、施行变法。数年后,举国大变,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库充足,百姓勇于公战,不愿私斗。秦国富庶天下,秦孝公决定兴师伐魏,取回商于之地。这时,魏惠王才后悔当初没有听相国公叔之言,活活把一个大人才卫鞅丢失了。

公元前353年,齐、魏两国交战,魏师大败。卫鞅闻讯后认为伐魏取商于的机会到了,便对秦孝公说:“现魏国大败于齐国,我们可趁机伐之,即可逼其东迁,又可据我山河之固,向东争取各诸侯。到那时,秦国自然是天下的霸主了!”孝公大喜,依其言,任命卫鞅为大将,率兵伐魏。秦军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出发,直奔魏国,大兵压境吓坏了魏惠王。这时,公子卯挺身而出,说:“我曾和卫鞅是朋友,臣愿领兵前去迎敌,先讲和,如若不成,再用兵。”魏惠王稀里糊涂就答应了。

卫鞅得知旧友公子卯领兵前来迎战,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们曾经是好朋友,亲如手足。虽然现在各事其主,各为两国之将,但我仍不忍心大动干戈,互相残杀。我想与你讲和,相会于玉泉山,乐饮而罢,如同管、鲍之谊。你若肯答应,幸示其期!公子卯看了信,说:“正合我意!我俩真是不谋而合呀!”谁知,他高兴得太早了,他还真以为卫鞅只带三百人在玉泉山等他饮酒呢!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卫鞅见公子卯中计而来,身边除少数人外,并无重兵,十分高兴,便与他开怀畅饮。正欢宴时,忽听一声炮响,卫鞅忙示意左右士兵,迅速拿下公子卯,将其押上囚车,送回秦国。同时,将那些随从释放,赐酒压惊,让他们戴罪立功。然后,卫鞅亲率大军冲进魏军营地,俘虏魏军大将。接着,挥师直逼魏都安邑。魏惠王得知后大惊失色,忙派人前去求和,卫鞅说:“若要我退兵,除非将西河之地(即商于之地)尽割于秦国才行。”来人应允,回去即如实报告,魏惠王无奈,只得忍痛割地,将西河地图献给卫鞅。卫鞅取回了失地,受到秦国臣民的交口称赞。秦孝公为嘉奖卫鞅的功绩,封他为列侯,将所取商于之地分给他,号商君,人们又称卫鞅为商鞅。

之五

【原文】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译文】

开启之术,就是公开的,可言及的,属于阳的方面;闭合之术,就是关闭的,沉默的,属于阴的方面。阴阳和谐,那么开启和闭合就很恰当。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荣誉、名声、爱好、财富、得意、喜欲等,都是属于阳的方面,叫做开始;所以说死亡、忧患、贫贱、苦辱、毁损、失利、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都是属于阴的方面,叫做终结。凡是那些遵循阳道进行游说的,都称作开始,从谈论有利的方面开始论述;凡是那些遵循**进行游说的,都称作终结,从谈论不利的方面作为谋略的结果。

【事典】

鲍叔直谏齐桓公

管仲在齐国任相二十年的时间,齐国大治,政治清明,百姓各得其所,安居乐业,齐国一跃而成为东方大国,周惠王赐命齐桓公为侯伯,确定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从幽地回到临淄,齐桓公大宴群臣,宣布喜讯。举起酒爵,对鲍叔牙道:“寡人能有今天,首先要感谢寡人的师傅。这些年,亚相为振兴齐国呕心沥血,不胜操劳。这几个月又游历诸侯各国,阅尽天下大事,亚相辛苦,来,美酒一爵,寡人恭敬!”鲍叔牙举爵道:”臣周游列国,浪迹天涯,所到之处,无不对大齐有口皆碑。主公仁至义尽,亲盟诸侯,扶贫济倾,匡正王道,乃先贤所为。天下臣民,交口称赞,颂歌盈耳。”齐桓公听得心花怒放。鲍叔牙又道:“臣这次离开齐国不到半年,可回来一看,只觉耳目一新,但见车水马龙,摩肩接踵,五行八作,百废俱兴,大齐之地,无乱鸟飞禽,而有凤凰献仪;无旱魃水魅,而有五谷丰登。此乃主公恩德点化,得天意,顺民心。”桓公更加高兴,高高举起手中的酒爵,喜笑颜开,群臣豪饮。

饮酒间,管仲道:“亚相行程万里,造访过名山大川,见识过芸芸众生,不妨让亚相尽兴而谈些奇闻趣事。主公与臣等且伴美酒,足不出户便可神游八方,岂不乐哉?”

桓公点头道:“仲父所言甚是,那就请亚相讲讲见闻吧!”

鲍叔牙起身道:“老夫今日登堂,见四壁辉煌灿烂,君臣喜笑颜开,无方寸之乱,无丝缕之忧。老臣非分,想说点弦外之音。常听人言,物极必反。如今齐国外盛内强,主公切不可高枕无忧,众臣切不可沉湎于美梦佳景。纵观六合,尚有东夷窥视大齐,戎狄觊觎中原,更有南方蛮楚,依仗汉江天堑,与我大齐匹敌。中原诸侯,虽也有北杏之会,鄄、幽之盟,可究其内心,却各怀芥蒂。和盟诸侯,仁义感化,不在一朝一夕。贵在以恒,贵在始终如一。齐国既施仁义,却又纳诸侯贡品,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礼节之数,有来无往。久而久之,必得诸侯反戈,望主公深思。虽说齐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天行无常,如遇**风**雨,颗粒不收,国内无备,秋贮耗尽,齐国岂不重蹈穷途?昨日老夫见市井臣民,挥金如土,不事节俭,趾高气扬,一味炫耀。日久天长,必成骄纵**奢,一败国风,二伤国力。由是观之,老臣斗胆妄言,臣愿主公不忘出奔莒国,兵败长勺;愿仲父不忘槛囚之客,荣辱柱上曾有生死较量;愿宁戚不忘贩牛山下,朱颜华贵不忘衣衫褴褛;愿众大臣不忘盔甲在身,却难抵曹沫手剑相劫……河满则溢,月盈则亏,齐国骄傲,霸业必毁一旦。老夫谵语妄言,主公宽恕,众臣体恤。”

桓公略显尴尬地举了举手中的酒爵,道:“大家同饮,同饮!”管仲抓住时机,道:“主公,鲍叔之言发自肺腑,难得一片真诚。今日君臣聚会,一醉方休,何不用韶乐虞舞,以享时光?”桓公脸上复现了笑容。

鲍叔在别人高兴之余却说出当年落难之事,以辱相劝,逼其冷静下来,沉重反思,一扫宴会上欢乐气氛,给醉醺醺、热昏头的君臣们一瓢冷水,给齐桓公以强烈的反差刺激,劝其纠正了不良的骄傲心理。

李牧之死

公元229年,秦将王翦讨伐赵国。赵国君臣十分恐惧,唯有大将军李牧不畏强秦,愿领兵抵御王翦。赵王大喜,授予李牧兵权,并派司马尚与他共同抵御秦军。

李牧是鼎鼎有名的大将,因镇守边疆抗击匈奴有功而被封为武安君。所以,秦军一听李牧来抗击,吓得不敢出战,为此秦王很发愁。这时,有人献策用反问计可除掉李牧。秦王欣然应允,遂派人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郭开是个贪财爱富的势利小人,专门陷害忠良。他见秦使送来黄灿灿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银子,笑逐颜开,马上答应了对方的一切要求。几天后,他就在朝野上下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和司马尚四处招兵买马,图谋不轨!”又说:“李牧早存叛意,怨恨赵王不给封侯!”等等。

这些流言蜚语在大臣中间造成混乱,不久,又传到赵王耳朵里,使赵王对李牧产生了疑心。加之郭开又整天在赵王面前说三道四,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结果,李牧出兵才两三个月就被调回。赵王任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为将,率兵御敌,李牧却被无端关押起来。身陷囹圄的李将军始终不知自己为什么被囚。一天,一个狱卒来给他送饭,李牧便向他打听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狱卒看看左右没有人,就悄悄对他说:“不瞒将军你说,这是大王听信郭大夫诬蔑你的谗言,说你里通外国,犯了杀头的大罪呀!”说完,捂着脸哭了。李牧这才恍然大悟,长叹一声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与他同朝共事这么多年,没想到他如此狠毒!”功勋赫赫的李牧将军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奸臣诬陷,含冤而死了。

第二年,王翦得知李牧已死,异常惊喜,急率秦军主力袭击赵国,赵葱等抵挡不住气势汹汹的秦军攻击,慌忙上阵迎战,不到一个时辰就败退下来,赵军顷刻之间大败,逃的逃、亡的亡。秦军乘胜前进,很快攻克赵都,俘虏了糊涂昏庸的赵王。

买马何必要内行

有游说之士谒见赵孝成王,问道:“我听说大王将派人去购买马匹,有这回事吗?”

赵王回答:“有这事。”

说士问:“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派人去?”

赵王说:“没有找到会相马的内行。”

说士就问:“大王为何不派建信君去呢?”

赵王答道:“建信君要处理国家大事,何况他又不懂得相马。”

说士又问:“大王为何不派纪姬去呢?”

赵王回答:“纪姬是女人家,不懂得相马。”

说士继续发问:“如若买来了马匹而且特别强健,对国家有什么补益呢?”

赵王回答:“对国家没有补益。”

说士追问:“那么买来了不强健的马匹,又会对国家造成什么危害呢?”

赵王答道:“对国家没有什么危害。”

说士就说:“这样说来,买来良马与坏马都一个样,既无补于国,又无危于国。可是大王要购买马匹,仍然要等待一个内行。如果是治理天下,就不一样了:任命官吏有失误.国家就会破亡成为废墟,社稷祖先都将得不到祭祀,可大王却不寻求内行而把它交给了建信君,这是什么原因呢?”赵王没有理由回答。

说士进一步申述:“郭偃之法有所谓‘柔痈’的说法,大王您知道吗?”

赵王说:“我没有听说过。”

说士说:“所谓‘柔痈’,泛指国君跟前的亲近佞俸之人.以及宠姬、优者、美女等等,这些人,都可以趁国君酒酣耳热之际,向国君提出自己非分的要求。这些人如果在宫内得到国君的首肯,外面的大臣们就会为他们徇私枉法。人们十分谨慎地防备自己憎恶的人,可祸患往往却发生在自己溺爱的人身上呵。”

之六

【原文】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言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音,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译文】

运用开启和闭藏的法则,都需要从阴阳两个方面来检验。所以与从阳方面的人谈论要依据崇高的事例来试探,与从阴方面的人谈论要依据卑小的事例来试探。以卑小的事例迎合卑微的人,以崇高的事例适应伟大的人。按这样的方法进行言谈,没有什么事情不能了解出来,没有什么事情不能探索进去,没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实现。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游说一人,游说一家,游说一国,游说天下。做小的事情,没有内的限制,做大的事情,没有外的限制。损益、去就、背叛与复归,都可以依据阴阳来驾驭。面对阳气,就可以采取行动,面对阴气,就应该停止或闭藏;面对阳气,就活动出去,面对阴气,就隐藏进入。阳气运行最终复归于阴,阴气运行最后返归于阳。以阳气而运动的人,道德就会增长;以阴气安静的人,形势就会生成。以阳气求于阴气,需要以道德来包容;以阴气求于阳气,需要施加以力量。阴阳互相追随,是由于遵循开启和闭合的法则。这是天地之间阴阳运行的总规律,也是游说的基本方法,是一切事情的前提,也称作天地之门。

【事典】

范雎智当宰相

范雎本是战国时期魏国使臣须贾的一介门生,由于辩说才能突出,为人所忌恨,被相国魏齐毒打,并欲将他置于死地,秦国出使魏国的使臣爱其才干,暗中救范雎一命并把他带回秦国。但范雎到了秦国后,并未受到重用,整日只是受到粗茶淡饭的招待,备受冷落。但范雎作为胸怀韬略的雄辩之士,并未着急。他仔细分析秦国的内外环境,认为秦昭王既有外敌的忧虑,更有内患的恐惧。而秦昭王最担心的是内患,因为当时朝中有太后和朝中“四贵”控制朝廷,威胁昭王地位。范雎相信昭王一定会上门求教,所以采取闭合的手段,静待时机。不久时机终于到来,范雎利用昭王封赏的机会,修书一封,向秦昭王表示:“我有几句话说给您听,这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大事,说对了请您采纳,不对我情愿离开秦国。”然后接着绕了一个大圈子,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希图引起昭王的重视,但他心中想说的话并不说出来,而是故意卖关子,等昭王召见。

果然,昭王极想听听范雎有何高见,于是宣他入宫。范雎一入宫,却呆头呆脑,装作什么也不了解的样子,径直往离宫走去。宦官急了,对范雎喊道:“等候大王召见,不要随意走动。”范雎一听,这才回过头来故作惊讶地说:

“秦国还有大王吗?可是我只听说有太后和相国,哪里有什么大王啊?”

范雎此言故意说到秦昭王的痛处,虽令宦官们大惊失色,但他心中有数。果然,秦昭王听到此言急忙迎出,将范雎请人上座,并说:“寡人早就应该亲自聆听先生教诲了,只是忙于政事,并早晚向太后请示,未得空隙,今天有缘面晤,请先生赐教。”但是范雎只是默然不语,深藏不露。秦昭王于是摒退左右,再次向范雎请教。昭王问:

“先生有何高见呢?”

“不敢,不敢。”

范雎谦虚两声,依然沉默。昭王遂长跪垂询,范雎仍然是“不敢,不敢”。这么一问一答重复了三次,范雎依然采取闭藏之术,含而不露。秦昭王有些失望和灰心,他终于忍耐不住,急迫地追问道:

“难道先生不肯指点寡人吗?”

范雎这才舒展金口,说道:“我千里投奔大王,不就是为了向您谈谈我的意见吗?但是我与您交道很浅,却向您陈述治国安邦的大计,纠正您的失误,这是掉脑袋的事,虽然我做好了受惩罚的准备,却不知您心意如何,这就是您三次问我,我却不敢对您陈述的原因啊!”说到这里,范雎又停顿了一下,继续观察昭王有何表示。昭王立即说道:“请先生放心直言,不要有所顾忌”

于是,范雎施展他的辩说之才,以十分诚恳的态度,引古证今,从三皇五帝说到当今朝政,从外交说到内政。最后建议秦昭王外结韩魏,远交近攻,内肃朝政,清除太后势力。说得昭王连连点头称是,欣然采纳了范雎的计策。

范雎先“阖”再“捭”,“捭”、“阖”结合,终于使游说成功,之后又深得昭王信任,成为秦国杰出的宰相。

妙谏田婴弃攻城

战国时期,齐威王的小儿子田婴封号为靖郭君。他起初担任齐国的将军之职,在马陵之战中担任主帅,与军师孙膑配合,打败魏国军队,迫使魏将庞涓自杀。因为立有战功,田婴被提拔为齐国的宰相。

后来田婴因为位高权大,有些居功自傲。他为了发展私家势力,要在薛地建造城池。他的宾客有许多人劝谏他不要建造薛城,他听了很生气。他对守门官说:“这些宾客们太烦人了!整天在我耳边说东道西,我都听腻了。从今以后,我不接见宾客,你也不要给他们通报!”

有一天,来了一个齐国人,对守门官说:“我就请求对靖郭君说三个字,多说一个字,就把我烹死!”守门官听了他的请求,认为情况特殊,就向田婴报告了。

田婴心想:真有不怕死的人,反正他只讲三个字,听听也无妨,就允许了。那个齐国人得到了田婴的允许,就快步走进大厅,说:“海大鱼。”说完这三个字,他再不多说一字,转身就往外跑。

这三个字,让田婴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就说:“请留下来!你到底想要说什么呢?”

这个客人却做出满脸害怕的样子,说:“小人不敢把死当儿戏!”

田婴说:“不要这样,请你再接着说下去。”

这个客人见田婴有些松动,就放开胆子说:“相国,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客人说到这里又止住了,故意吊起田婴的胃口。

田婴此时更加好奇了,说:“海里的大鱼怎么样?你快说!”

客人说:“我怕越说越多,罪过越来越大。”

田婴迫不及待地说:“我不怪罪你,你就放心说吧!”

客人这才说:“海里的大鱼,渔网不能捕捞它,鱼钩不能钓住它;可是如果它游**到陆地上,失去了海水,那么蝼蛄、蚂蚁都能很得意地欺侮它。现在齐国,也就好比是相国赖以生存的海水,相国长期有齐国的庇护,还要建造薛城干什么呢?失去了齐国,就是把薛城筑得像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益处呢?”

田婴说:“听君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于是田婴就放弃了建造薛城的计划。

“宁为鸡首,毋为牛后”

苏秦为楚国奔走合纵,他游说韩王道:“韩国北边有巩、洛水、成皋等要塞,西面有宜阳和常阪为险阻,东有宛、穰、洧水阻隔,南有陉山之险。国土方圆上千里,带甲兵士几十万人。天下的上等好弓弩都是韩国出产的,貉子、少府制造的时力和距来等弓弩的射程都可以达到六百步开外。韩国的士卒双脚一齐用力发弩,一口气可以发射上百支箭,都可以穿透敌人的胸膛。韩国士兵使用的刀枪剑戟等兵器,都出产于冥山、棠貉、墨阳、合伯等地。如邓师、宛冯、太阿、龙渊等名剑在陆地可以宰杀马牛,在水面上可迎击大雁,遇到敌人则马上斩杀。其他如坚固的铠甲、盾牌、皮靴、头盔、护臂护腿、钩弦的指套、盾牌的系带等器物,没有一样不具备的。以韩国士卒的勇敢,再披坚固的铠甲,足踏强弩,手执利剑,一人可当百人,不在话下。

“以韩国这样的强劲;再加上大王十分贤明,却准备西向侍奉秦国,自称是秦国在东方的属国,为秦王修筑行幸的离宫,接受秦国封赏的冠服,为秦国四季助祭,恭顺地服从秦国人,普天下既羞辱自己的社稷之神又招人笑话的蠢事,再没有超出这个的了!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慎重考虑这个问题。大王一旦侍奉秦国,秦国肯定会要挟您割让宜阳与成皋,今年割让了这两个地方,明年他们会要求更多的地方。给他们吧,哪有那么多的地方供应呢;不给吧,就会前功尽弃,甚至遭到秦国的打击。何况大王您的国土终有一天会割尽,而秦国的贪欲却永远不能满足。用有限的国土,来应付无穷的贪欲,这就是所谓用钱去买祸患与仇怨呀!没有经过战争,国土却已经被削夺了。

“我听俗话说:‘宁肯当鸡的嘴巴,也不做牛的屁股。’如果大王西面垂手侍奉秦国的话,那又和牛的屁股有什么两样呢?以大王如此的贤明,又有强大的韩国军队作为后盾,如若被人称作‘牛屁股’的话,连我也会替大王感到羞愧的。”

韩王听完后,怒形于色,他捋起袖子,手握长剑,仰天长叹,说:“我就是战死,也不会去侍奉秦国。今天您用楚王的高见教导于我,我谨以我们韩国参与合纵联盟。”

时运不佳的李广

李广,是陇西(甘肃东部)成纪(甘肃泰安县北)人。他的祖先李信,就是秦王嬴政时期追获燕国太子丹的那个大将。他的家原先住在槐里(陕西兴平县东南),后来才迁到成纪去。他家世世代代都练习射箭,熟习射法。公元前166年,匈奴部队大规模地侵入萧关(甘肃环县西北),李广以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他骑马射箭的技术很高明,杀死、俘虏了很多敌人,于是被选拔出来做侍卫文帝的武官。李广经常跟随文帝外出巡视和游猎,每逢冲过深沟,破除障碍,或是跟猛兽搏斗,总是奋勇当先。文帝对他很赞赏,说:“可惜呀,你生得不是时候!假若你生在高祖打天下的时候,封个万户侯又算得什么呢!”

等到景帝一即位,就派李广做陇西都尉,后调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的时候,李广担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兵征讨,在昌邑城下的战斗中,他夺得了敌军的帅旗,立了大功,出了名。只是因为他私下接受过梁王给他的将军印,平叛回京后,没有得到奖赏,调去做上谷(河北西北部)太守(公元前148年,景帝改郡守为太守)。匈奴每天都来跟李广交战。因此典属国(处理外族事务的官员)公孙昆邪有一次流着眼泪向景帝说:“李广的才能,真是天下无双。他自恃本领高强,不惧怕匈奴,经常出战,硬打硬拼,我担心他会战死的。”于是,景帝就将他调去当上郡太守。北方边境几个郡的太守,他差不多都担任过,不管在哪里,都以跟匈奴大力作战而得名。

匈奴又大规模地侵入上郡,景帝派一个亲信的宦官到李广部下接受军事训练,参加抗击匈奴。有一天,这宦官带领了几十名骑兵,放开马向敌方奔去,忽然遇着三个匈奴人,就和他们打起来。那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那宦官,把那些骑兵也差不多全杀光了。这宦官逃回去告诉李广,李广说:“这一定是专门射雕的能手。”于是立即带了一百名骑兵追上去。那三个匈奴兵没有骑马,走了几十里就给追上了。李广命令手下骑兵左右散开,从两翼包围过去,自己亲自拉弓搭箭射他们,结果射死了两个,活捉到一个。一问,果然是匈奴人当中射雕的猎手。李广他们刚把那个俘虏捆好,上马准备回去,远远望见有几千名匈奴骑兵奔驰而来。匈奴兵看见李广只有百把个人,以为是汉军派来诱骗他们中计的疑兵,后面一定还有大批人马,都产生了戒心,赶快爬上山头布置阵地,以防不测。李广手下的那些骑兵,吓得心惊胆战,想赶马飞快逃跑。李广对他们说:“我们已经离开大营几十里,在目前这种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们这一百人要是向回跑去,敌人追着用箭射我们,我们马上会全部完蛋。现在我们停下来,匈奴兵一定认为我们是主力部队派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必然不敢来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们发出命令:“前进!”他们前进到离匈奴阵地只有约两里路的地方停下来,他又发出命令:“一齐下马,把马鞍全部卸掉!”这时,骑兵们都发急了,说:“敌人这么多,而且距离我们这么近,万一情况紧急,又怎么办呢?”李广说:“敌人以为我们会退却的,现在我们都下了马,卸去了马鞍,故意不走,这样,使敌人更加相信我们是来诱骗他们的。”果然,匈奴兵始终不敢动手。匈奴阵地上,有一个骑白马的军官走出阵来监护他们的队伍,李广看见了,立刻上马,同十多名骑兵飞奔过去,一箭将他射死。然后李广再回到自己的队伍中,卸下马鞍,叫士兵们都把马放了,各自随便躺下休息。这时,恰巧天快黑了,匈奴兵一直捉摸不定,不敢前来攻击。到了半夜,匈奴兵总以为汉军埋伏在附近的地方,要乘夜间去袭击他们,于是就连夜全部撤走了。天亮后,李广才带着手下的这一百名骑兵回到大营。大军本部不知道李广所去的方向,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过了很久,景帝死,武帝即位,大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应该重用。因此,武帝把他从上郡太守任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那时,程不识担任长乐宫卫尉。程不识和李广从前同样是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驻防的,他们带兵、打仗的做法却不一样。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编制和一定的行列,只选择水草充足的地方就驻扎下来,听任将士们自由活动,晚上也不打更巡逻警戒,司令部里的公文表册十分简单。然而,他也还是派出哨兵深入侦察敌情,队伍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危险。程不识却严格要求部下遵守纪律,注意部队的编制,晚上派人打更巡夜,军中官吏对于考勤、考绩等文书簿册工作办理得清清楚楚,丝毫不苟,有时忙得通宵不能休息,可是也从来没有碰到过什么危险。程不识常说:“李广带兵十分简单,敌人即使突然来袭击,也无法取胜。他的部下也安闲舒服,都情愿为他出死力。我带兵虽然忙乱一些,可是匈奴也奈何我不得。”当时,李广和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更害怕李广的战略,士兵们也多喜欢跟随李广,不喜欢程不识。

公元前129年,李广从卫尉调升为将军,领兵北出雁门(山西代县西北),攻打匈奴。这一次,匈奴兵多势盛,打败了汉军,活捉到李广。匈奴首领单于一向听说李广本领高强,命令部下说:“如果捉得李广,一定要活的给我送来。”匈奴兵俘虏了李广,见他受了重伤,就让他躺在一张网里,挂在并排的两匹马中间抬着走。走了十几里,李广一路装死。当他偷眼看见旁边有个年轻的匈奴人骑着一匹好马时,就突然纵身一跳,跳到那青年的马上,夺了他的弓箭,把那青年推下马去,快马加鞭,向南飞驰而去。李广一口气跑了几十里,又会合了军中的残余部队,带着他们退入雁门。当时,匈奴派了几百名骑兵追捕李广,李广一面飞跑,一面拿着那夺过来的弓箭转身射杀了不少追兵,才得以脱险。李广回到京城,朝廷将他交送执法官审问,查明李广损失的军队太多,本人又曾被敌人俘虏,论罪该判死刑。后来李广缴纳了赎罪金,才改判为削职为民。

转眼间,李广在家住了几年。他和从前颍阴侯的孙子灌强都住在兰田县南山脚下,常常到山中去打猎。一天晚上,李广带着一名随从骑马出门游玩,跟人家在田野间一起饮酒,回家的时候,路过霸陵亭。霸陵县尉喝醉了酒,吆喝着拦住了李广,不准他过去。李广的随从对他说:“这位是前任李将军。”县尉说:“就是现任的将军夜间也不准通行,何况还是从前的呢!”勒令李广在那里住了一夜。过了不久,匈奴兵又侵入边境,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将军韩安国。韩安国被调到右北平(河北建昌县东),不久,因病去世。武帝又起用李广,派他接任右北平太守。

匈奴听说李广在镇守右北平,称呼他为“汉朝的飞将军”,一直避开他,好几年不敢入侵那一带地区。

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远远望见草丛里一块石头,以为是只老虎,一箭射去,箭头全钻进去了。他走过去一看,自己也觉得奇怪,接连对石头又射了几箭,却无论怎样也射不进去了。李广每住在一处,只要听说有老虎,总是亲自去射猎。在镇守右北平时,有一天去射老虎,那只虎猛地纵身扑过来,抓伤了他,但李广还是把它射死了。

李广为人廉洁,得了赏赐都分给自己的部下,吃喝都和士兵在一起。他一辈子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为两千石的高级官员,家里还是没有多余的财产,也始终绝口不谈个人家产的事情。李广身体魁梧高大,他的左右两臂又长又灵活,可以伸缩自如,像猿臂一样。他射箭的本领也可说是天生的,虽然他的子孙以及别人跟他学习,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的。李广口齿迟钝,很少说话,平常与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在地上划成阵势,比赛射箭,输了的就罚酒。他把比赛射箭当作唯一的游戏,一直到死都是这样。李广率领部队行军,如果碰到饮料和粮食缺乏的时候,士兵们不全喝遍了,他不到水边去;不全吃遍了,他不尝一点东西。他对待士兵宽大和蔼,要求不严酷,不使士兵感到麻烦琐碎,因此,士兵都爱戴他,情愿听他使用。作战时,虽然敌人离得很近了,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的,他不发箭;只要一发箭,必然是弓弦一响,敌人就应声而倒。正因为这样箭不多发,所以他领兵出战,好几次被围受辱;射虎,也被虎扑伤了。

公元前123年,李广又调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山西右玉县北)出击匈奴。那次战役,不少将领都因为斩杀和俘虏敌人达到奖励标准,封了侯,偏偏李广这支部队没有什么成绩。又过了两年,李广担任郎中令的时候,要他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带领一万骑兵和他在一起。他们分两路围剿匈奴。李广大约前进了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他。将士们都恐慌起来,李广便派出他的儿子李敢向敌军冲锋。李敢领着几十名骑兵直冲过去,突破敌人的包围圈,抄过它的左右两翼,然后回到原阵地,向李广报告说:“敌人是容易对付的。”这样,军心才安定下来。李广命令士兵们摆成圆形阵势,人人面向敌军。匈奴兵疯狂进攻,箭如雨下。经过一阵较量,汉军死伤大半,箭也用得快完了。李广命令士兵们把箭搭在弦上,拉满弓准备着,他亲自用威力极大的硬弓,射死敌军的副将。接着,一连又射杀了几个,这样,敌军的攻势才渐渐和缓下来。战斗到傍晚,战士们都劳累得面无人色,可是李广的神色和气概还是和平常一样,精神焕发地指挥战斗。在这时候,他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巡视行阵,他的部下因此更加佩服他的勇气了。第二天,又和匈奴兵拼死作战,在这紧张的时刻,恰巧张骞的大军赶到了,敌人才解围而去。汉军已经非常疲乏,没有力量再去追击。这一次,李广几乎全军覆没,只得撤兵回去。事后追究责任,按照法律,张骞耽误了行程,错过了预定的日期,应处死刑。张骞后来出钱赎去死罪,降为平民。李广杀敌虽然有功,但部队损失惨重,功过相抵,也没有得到封赏。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奉武帝之命率领重兵大举出征匈奴。李广几次请求随军征战,武帝认为他年纪老了,没有同意。但是李广态度坚决,过了很久,武帝终于批准,任命他为前将军,率领先锋部队。出边塞以后,卫青抓到一个匈奴的侦察兵,知道了匈奴首领单于驻扎的地方。卫青贪功,就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去追击,而把前将军李广改调别的职务,将他合并到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一起,从东路进攻匈奴的左翼。这条路线要迂回和绕远一点,自然较费时间,而卫青率领的大军所走的路线,因水草很少,势必加速前进,无法在中途停留。这样,李广等就很容易落在后面,不能按预定的日期会师。因此,李广向卫青请求,希望他收回成命。李广说:“我的职务本来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你却调我从东路进军去攻匈奴的侧翼。我从少年时期起就和匈奴作战,如今才得到一个机会可以碰到单于的主力,我愿意担任前锋,先同单于决一死战。”卫青从京城出发时,武帝曾暗中吩咐,说李广时运不佳,不要让他当单于的正面,以免影响所要追求的胜利。而这个时候,卫青的好朋友公孙敖自两年前与匈奴作战不力削去了侯爵,这次以中将军的身份随卫青出征。卫青为报答公孙敖曾经救命之恩,也想让他同自己一起去和单于对敌,以便得功恢复他原来合骑侯的爵位,所以坚决要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坚决不接受这项命令。卫青根本不考虑李广的意见,他要长史(相当于秘书长)写好一道公文,并盖印封好,派人送到李广的指挥部。送公文的人说:“大将军有命令,赶紧到右将军的军中去,一切照文书上所说的办。”李广接到公文,很气愤。但这是军令,不能违反,于是,也不向卫青辞行就动身出发了。到达指定的军部,同赵食其合兵向东路出发。在行军途中,由于没有向导,因此走错了路,耽误了同卫青等会师的约期。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见这次汉军兵多将勇,来势汹汹,就急忙逃跑了。卫青没有能够捉到单于,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战果,只好收兵而回。在返回的路上,渡过沙漠,遇到了李广和赵食其。李广见过卫青之后,回到自己的军中。卫青派遣手下的官员拿着干粮和酒去送给李广,顺便问一下他们迷路的情况,卫青准备把东路军进军路线迂回辽远而又迷失方向的详细情况上报武帝,但李广不作任何回答和解释。于是,卫青派长史急迫地催促李广指挥部的其他官员赶快到卫青那里去听审。李广说:“他们没有罪,是我不小心迷失了方向,耽误了日程,我现在亲自到你们那里去听候审讯。”

李广回到指挥部,对手下的将领们说:“我从少年时代起,就与匈奴作战,大小仗打过七十多次。这次跟随大将军出征,本来很幸运地可以同单于的军队接触,没想到大将军又把我调开,让我走那条迂回绕远的道路,偏偏在路上又迷失了方向,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经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舞文弄墨的小官吏的侮辱。”于是抽出刀来自杀了。李广死后,军中将领官吏士卒等一行人都哭了。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是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不论是年老的和年轻的,都为他而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