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捭阖篇(1)(1 / 1)

捭阖的本义是开合。捭就是拨动,阖就是闭藏。鬼谷先生认为一开一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是掌握事物的关键。开合之道,也即是捭阖之术,在古代常被纵横家作为权变的根据,被广泛地运用到其游说当中去。捭阖之术又与天地之道相通。天地之道就是阴阳之道,所以,捭阖之术也就是阴阳之术。捭阖阴阳的意思就是变动阴阳四时,即发挥施术者的主观能动性去变阳为阴,变阴为阳,从而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之一

【原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译文】

考察过去的历史,生存在天地之间的圣人是芸芸众生的先导。观察阴和阳两类事物的开合变化以判断事物,了解生存和死亡的关键,筹划万事万物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过程,通达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发现引起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人世间,从古至今,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一致的。虽然事物的变化没有止境,但是他们最终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是阴或是阳,或是柔或是刚,或是开或是闭,或是松或是紧。

【事典】

苏代献计

苏秦之弟苏代也是一个机智的人物。一次,他听说赵惠王要攻打燕国,觉得这对赵、燕两国都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决定劝赵惠王改变这个主意。

见到赵惠王后,苏代先不提这件事,却对赵惠王说他在易水河边看到一件新鲜事:

有一只很大的河蚌张着壳在河边晒太阳,柔和的阳光照在它白嫩的肉上,真是舒服极了。可是,这时从河蚌的后面偷偷地走过来一只精瘦的柔和鹬鸟。它真是饿极了,举起尖利的长嘴巴,向河蚌露出壳外的鲜嫩的肉一口啄去。

河蚌受到突然袭击,急忙夹紧坚硬的外壳,把鹬鸟的长嘴牢牢地夹住了。

鹬鸟进行了一番挣扎后,毫无作用,河蚌的硬壳夹得越来越紧。鹬鸟狠狠地说:“河蚌呀河蚌,你不要这样凶狠,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不是要干死渴死吗?我就等着吃你的死蚌肉了!”

河蚌的那一块嫩肉依然在鹬鸟的嘴巴里叼着,十分疼痛,可是它也不甘服输,嘲笑鹬鸟说:“你要吃我的肉,我就要你的命!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也非干死饿死不可!”

它们两个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这时。有个渔夫远远看见这边的动静,就疾步跑了过来.伸手把它们都逮住了,放进了鱼篓。这样鹬鸟和河蚌都成了渔夫家餐桌上的美餐了,鹬和蚌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赵惠王听得津津有味,很感兴趣。这时苏代趁机转入正题说:“我听说大王要出兵攻打燕国,但您是否清楚,燕、赵两国国力相当,赵国在几年之内不可能把燕国打败,那样势必出现两国长期相持的局面。而强大的秦国一旦看见燕、赵都疲惫不堪的时候,一定会像易水边的渔夫那样趁机从中渔利。这时赵国又会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请求大王在发兵攻燕的这件事上要三思而行啊!”

赵惠王听完苏代的一席话后,终于恍然大悟,即刻恳切地说:“我们不能做鹬和蚌那样的傻事。去让秦国得利。出兵燕国的事以后就别再提了。”

曹冲机智救库吏

东汉末年,丞相曹操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制订了许多严刑苛法。属下稍有失误或过错,就可能受到重罚。

有一天,一名库吏发觉收藏在仓库里的曹操坐骑的马鞍,被老鼠咬坏了一点,吓的寝食难安,心想:“这下可完啦,丞相如若追究起来,恐怕我这小命就难保了。”

他这样想着,就去找了一根长绳子,想把自己捆绑起来去曹操处负荆请罪,希望得到从宽处理。

路上,他碰到曹操的小儿子曹冲。

曹冲见状,奇怪地问:“您把自己绑起来,这是要干什么呀?”

“由于我的工作失职,马鞍被老鼠咬坏了。”

曹冲想了一想,连忙帮他解除了绳索,劝告道:“您不用着急,我自有办法救你的。”

于是,曹冲去找了把小刀将自己穿的衣服戳了许多小洞洞,活像老鼠咬坏的一样。完事后,便装成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去见曹操,一脸苦闷地说:“父亲,您看,这衣服给老鼠咬成这样。听说,老鼠咬坏了衣服,主人一定凶多吉少。我真有点发愁呀。”

曹操听了不禁哈哈大笑,摸了摸儿子的头,劝慰道:“你别听人瞎说,绝没那回事,这纯属是迷信,胡说八道!”

曹冲拜别父亲后,去见那个库吏,胸有成竹地说:“现在,您可以去自首了,我保您没问题!”

库吏还有点将信将疑,便犹犹豫豫地将自己捆绑了前去向曹操请罪。

曹操见状,诧异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啊?”

库吏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工作失职,仓库里的马鞍被老鼠咬坏了一点。”

曹操哈哈大笑道:“孩子的衣服穿在身上都给老鼠咬坏了,马鞍挂在桩子上,不是更容易被咬坏了吗?算了,算了。”

说着,曹操让左右替库吏解除了绳索。

库吏跪谢了曹操,又马上跑到曹冲那儿,千恩万谢了一番,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当忍之时则忍

从古至今,艺术家或文人雅士的印象是感情丰富、浪漫细腻,这种人似乎与政治沾不上边,然而中国却出了好多位“艺术家帝王”,如陈后主、宋徽宗,最出色的当属南唐后主李煜了。

李煜本是文人,但依靠祖辈传下来的基业,这个南唐皇帝当得倒也逍遥快活,每天写写词、赋赋歌。谁知,好景不长,宋太祖的铁骑打破了他的好梦。宋军数十万雄师攻破建康。身为一国之君的李煜,此时不想办法召集群臣采取措施,却回后宫,去问老婆,真是让人好气又好笑,究竟是不是男人?实在是太没主见,太软弱了。

小周后倒显得比李后主还镇静,她首先想到朝政机密,急命执事女官带领众人一起动手把朝臣们的奏章抱出去焚掉,然后又令他们把珍奇墨宝、贵重典籍和价值连城的名画都抱出去焚毁。顿时,雍和殿前烈焰飞腾,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浓烟如愁云惨雾四处飘散。六宫美人儿也忘记了宫禁严规,个个惊恐万状地跑出来,围向小周后。此时,小周后也没有了正宫娘娘的尊容仪态,娇美的风体颤抖着蜷缩在宫女中间。众人哭声、叫喊声混作一团。

此刻,李后主必须立即做出决定:殉国还是投降,因为宋军的攻势越来越猛,还有小周后和众美人们期待的目光。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宋兵已冲到第一重宫门。这就由不得李煜了,他只好身着白衫,头戴纱帽,迈着沉重的脚步带领皇族与属下出宫递上降表。平南将军曹彬率部下把被俘的李煜等40余人押解到船上,从水路奔赴大宋国都汴京。曹彬久闻李后主是一位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词人,如今同乘一只船,他好奇地凝视着李煜那俊秀的容貌,果然不凡,但此刻却现出一脸怅然若失的神色,不禁对他轻蔑地一笑:如此懦弱之君,焉有不亡国灭族之理?难为他还当了这么多年皇上。

船舱里的李煜闭着双眼一语不发,内心像涌起翻江倒海的波涛:南唐建国已有四十载了。昔日南唐之主,如今沦为亡国之君……一切皆如东流水,痛定思痛,心中暗自吟诵《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吟罢,暗自感慨万分地想:真有点后悔,不该轻信谗言,乱杀忠良!更不该在国家大事上一再优柔软弱!

后来,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评论说:国破家亡之后,李煜应该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丢掉了祖宗创下的基业,应该到宗庙前痛哭,并向百姓谢罪。但是他根本没这么做,而是去倾听教坊乐手演奏《别离歌》,惋惜自己再没机会与宫娥彩女寻欢作乐了,这样,不亡国才怪呢?其实李煜何尝不想国力昌盛,但是性格使然,让他在皇帝的位子上实在是勉为其难。

这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李煜是在金碧辉煌、翡环翠绕、钟鸣鼎食、诗词歌赋的南唐深宫里长大的,又从未冲杀疆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成了李煜胆小怕事的性格。

即使在亲兄弟之间相处,他也常常是表现得很懦弱、忍气吞声。

兄长李弘冀被皇父立为太子后,打了一次胜仗。吴越几十名降将被带到建康城郊。皇父有旨:不杀俘虏。可是他背着圣上,抢起寒光闪闪的钢刀,像砍大萝卜似的,一个个降将的头颅骨碌碌地滚落下来。有的人头还双目瞪得如牛眼,嘴巴啃地,沾满泥土。那血淋淋惨烈的场面,令人目不忍睹,吓得李煜多少日子,几乎每个夜里从梦中惊醒都不寒而栗。

忍却也帮了李煜的忙,他以隐忍之计逃过了长兄的迫害,这可能也是迫于无奈吧?李煜怕自己遭到兄长李弘冀的迫害就自称“钟山隐士”;并自己动手刻了“钟山隐士”、“钟锋白莲居士”等数枚以为藏书、题画之用的印章。终日埋头于填词、书法、绘画或者同宫女们戏耍,隐居在深宫中,对朝政不闻不问。李煜迫于长兄的嫉恨,以这种办法,还真的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江南名城南唐国都建康终于被宋军攻陷了。宋朝大将曹彬押解被俘的南唐主李煜抵达汴京,监于明德楼下听候发落。

翌日,献俘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宋太祖对南唐亡国之君的处置。李煜跪伏在明德楼下,浑身如筛糠似的抖动,听太监宣读圣旨的:“皇恩浩**,封李煜为违命侯。”李煜暗想,谢天谢地,谢不杀之恩。他被俘后就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下来了。

可又想:“违命侯。”究竟是个什么封号呢?他细心一揣摸,其中含有讥讽与侮辱之意。他的心顿感难受,但总算没死,也就忍了。不忍还又能如何呢?面对宋朝的欺凌哪一次不是忍气吞声,何况此次与每次不同,自己已是亡国之君。

太监读完圣旨,又说:“圣上不杀你,并赐园林宅第一座,你还不快接旨谢恩!”李煜这才如梦初醒,连忙三拜九叩谢太祖龙恩,侍立楼下。

宋太祖驾崩,御弟宋太宗即位后,小周后常常被召进宋宫,说是侍候皇上燕乐,一去就是很多天才能放出来。至于她进宫到底做些什么?作为她的丈夫李后主一直不敢想象。只是她每次从宫里回来就把门关得紧紧的,一个人躲在屋里悲悲切切的抽泣。有一回,李煜实在憋不住了,破门而入,俯身安慰。谁知,小周后霍地起身,满脸是泪,可怜无助地号啕大哭。那宋太宗乃赳赳武夫,温柔不足,粗暴有余,只知对她发泄摧残,哪如她与李煜夫妻绵绵的情义。

李煜无可奈何。如今国破家亡,做了宋朝天子的阶下囚,除了把哀愁、痛苦、眼泪往肚里咽,还能说什么?处于这般境地,要想保身,除了忍,又能做什么呢?

在一个乌云蔽日、细雨绵绵的天气里。囚禁李煜的宅第,传出侍妾们为他祝寿的如泣如诉的歌声。这是李煜最近蘸着血和泪铸成的一阕《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当小周后和黄保仪频频举杯为李煜祝酒时,宋太宗的赐酒到了。可怜的李煜喝了两杯后就中毒死了。

原来,囚禁李煜的小院,昼夜都有宋太宗设下的耳目出没。李煜侍妾们的歌声一传出,就被耳目记下歌词奏报朝廷。歪打正着,宋太宗为把小周后接进宫,一直要谋害李煜,正愁没理由。有了这个借口,当即派人鸩杀了李煜。李煜死时只有42岁。

之二

【原文】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译文】

因此圣人要一直把握住事物变化的关键,审视体察事物变化的先后顺序,度量一个人能否随机应变,考查其能力大小,比较技巧上的优劣。人的贤良、不肖、智慧、愚蠢、勇敢、胆怯、仁义,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有的可以开启使用,有的可以闭藏不用;有的可以举荐,有的可以屏弃;有的可以轻视,有的可以敬重;这些都依靠无为之术来掌握。考察确定对方的才能虚实有无,要通过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和欲望来判断对方的志向,先略微排斥对方所说的话,等对方敞开后再加以反驳,这样来求得实际的情况,可贵之处在于得到对方的真实意图,然后用沉默来挑动对方发言,以判断是否于己有利。或者敞开心扉让对方予以展示,或者封闭心扉了解对方诚意。敞开心扉,是因为与对方的情意相同,封闭心扉,是因为与对方的情意相异。判断可行与不可行就是要弄清对方的计谋,探索其中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计谋有与己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这要确立自己的意向并加以信守,但要先顺从对方的意向。

【事典】

司马熹的连环捭阖术

历史上还有许多使用连环套式“阴阳捭阖”术的例子。

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同时宠爱着两个妃子阴姬和江姬。两人都想争作王后,故明里暗里用手段,经常争斗。

纵横策士司马熹见有利可图,便暗中派人游说阴姬说:“做王后的事可要重视。争到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争不到手,性命不保,还会祸延九族,早晚被对方收拾掉。要想胜利,最好找司马熹出主意。”阴姬闻言,便请司马熹献策,并许以重金谢礼。司马熹答应下来,便施展出连环“阴阳捭阖术”。

他先找中山王,说要外出到邻国走走,刺探对方消息,再回来谋划强国之策。中山王自然高兴,给他备上礼物,让他先去赵国。司马熹见过赵王,闲谈中说:“原听说贵国出产美人,可我转了几天,没见过一位超过我国那位阴姬的。”赵王一听,来了兴趣,忙问长得怎样?司马熹绘声绘色地描述道:“眉清目秀,明眸皓齿,眼似秋波戏潭水,腰如杨柳舞轻风。真乃倾国倾城之貌!”赵王一听,恨不得马上弄到手里,忙问司马熹:“可不可以把她弄到这里来?”司马熹故意顿了一下,悄声说:“她是我们大王的宠妃,我怎敢添言?请千万别声张出去是我讲了这些,否则,我的脑袋就保不住了!”赵王冷笑一声,咬了咬牙,下定了非弄到手不司的决心。

司马熹一见目的达到,忙离开赵国跑回中山国,向国王报告:“赵干昏庸至极,又残暴无比,只知道杀杀、攻攻,道德极差,沉于酒色,迷于音乐,只知道玩女人。我已得到可靠消息,说赵王看中了阴姬,正想方设法把她搞去!”“岂有此理!”中山王一听,勃然大怒,骂道:“竟敢到我碗里抢食!”司马熹故作焦急地说:“冷静,大王!目前赵国比我们强大,我们能打得过他们吗?赵王硬来索取,不给吧,我国就亡国。给吧,大王您就会被天下人耻笑,连自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决说怎么办吧!”中山王何尝不明白形势,也是又气又急,便急不可耐地打断司马熹的话头,向他求教。司马熹故意顿了一下,凑进前说:“我看有一个办法可以打消赵王的这个念头。大王立刻把阴姬册封为王后,让赵王死了心。当今,还没有哪个人敢索要别人的王后做妻子的。若有此举动,必引起列国公愤,别国也会出兵帮助我们。”“好!就这么办。”中山王如释重负地笑了笑,马上传令封阴姬为王后。赵王听后,果然也死了心。阴姬对司马熹千恩万谢,自然给了他不少好处。

循序渐进的为臣之道

刘大夏是明朝弘治年间的人,为人正直敢言,为官清正廉明,孝宗期间任两广总督,因治河有功,政绩卓著,就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因当时因政务紧急,皇帝急诏他赴京上任。但刘大夏迟迟不到任,孝宗就又几次派人前去催唤,他才来到。进京之后,刘大夏并不立即上朝,却托病在家休养,并屡次上疏要辞掉尚书一职。孝宗心中略感不快,觉得他是有意和自己过不去,又不知其中缘故,便宣召他入见。

一见到刘大夏,孝宗就责备他说:朕授你兵部一职,是对卿的信任,你为何拖延不来上任?”刘大夏叩首道:“臣年已老迈,且疾病缠身,恐实难当此重任。”孝宗见他紧皱双眉不说话,知道他肯定有未尽之言,就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刘大夏说:“臣以为如今天下,已是民穷财尽,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社稷危难,甚至天下大乱。何况兵部职掌国家要权,倘有半点疏忽,就会突发难以预料之事,将不堪设想。故老臣思虑再三,恐力不胜任,所以迟迟未敢赴任,只是想让陛下再选择合适的人选,承担此重任。”

孝宗听后,觉得他言过其实,便不解地问:“自高祖皇帝开国以来,征敛有常制,赋税有常,民生有保障,且连年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未闻民穷财尽之事,卿今日何故出此危言?”刘大夏见皇帝询问实情,正好趁此机会陈述自己在外看到的实际情形,只有引起皇帝的充分重视,才能进一步革除征收税制上的弊端,也才能推行兵制改革。他就直言不讳地说:“陛下居深宫之中,耳闻多是阿谀逢迎之辞,对民间的实情恐难了解。陛下以为征收有常,其实并无常制。臣在两广任职多年,所见所闻,颇有领略,从广西征取铎木,广东征取香药,每年仅此两项就耗费数以万计,其他更可想而知了。”

孝宗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太过分的地方,又问:“如今兵士境况如何?士气怎样?”刘大夏说:“士兵的生活与百姓一样穷乏,士气也普遍低落。”孝宗还对此迷惑不解,他奇怪地问:“兵士驻扎有日粮饷,出征有月粮饷.怎么还至于穷苦?”大夏回答说:“您是按时按量给士兵分发了粮饷,但将帅侵吞克扣,数目达一半之多,哪得不穷!”孝宗这才恍然大悟,不觉叹息道:“朕在位十几年了,尚不知天下军民贫困至此,真是枉为万民之主啊!”于是,立即下诏禁止各地过分的供献,同时整饬军纪,严惩了有关的长官,煞住了长官私扣粮饷的恶劣风气。

刘大夏见皇帝已经了解了事情,为自己上任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才走马上任,接过兵部尚书的大印。从此,孝宗皇帝更加亲信刘大夏了,只要遇到难以决断的事,必召他前来询问,常常言听计从。

过了一年,遇到京师大旱,刘大夏借机再次上疏孝宗,称兵政的弊端还没有完全革除,乞求退休还乡。明孝宗知道他又有什么新的花样,当然不准,让他详细开列所应革除的弊端。于是,刘大夏把兵政十害逐条列出呈上,孝宗看完奏疏,觉得切中要害,便赞许地采纳了。

孝宗越来越器重刘大夏,经常单独召见他,把他当作了知己朋友,经常像一对老朋友一样地与他促膝而谈。一次,孝宗诚心诚意地问刘大夏:“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朕又怎样做才能如古代帝王一样呢?”刘大夏也诚恳地回答说:“想学习古代的帝王并不是太难,要注意的问题是,求治不宜过急,过急了就必然造成一定的混乱。凡任用官员和施行政事,可以召见内阁官员及执政大臣当面商议,与他们诚心诚意地交换意见,听取各方面的情况介绍后,再去施行新的政策和法令也不迟。这样,不仅能集思广益,也可以赢得众人之心,求得顺理以达到天下太平。”

孝宗听完了觉得受益匪浅,在刘大夏的辅佐下,孝宗虽然没有成为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圣明的帝王,也还算是一个不太坏的皇帝。

找个榜样让人学

秦王召见魏相信安君,信安君不想去秦国,苏代替他游说秦王说:“我听说过:忠心的人不一定都是聪明人,而聪明人未必都忠诚。现在我希望向大王陈述我浅陋的看法,可又担心大王的臣下会认为我不忠于大王,因而招致杀身之祸,希望大王能明察我的用心。

“如今大王派人去魏国代替信安君为相,以加强秦、魏两国的邦交,我却担心此举会加重秦、魏两国之间的猜疑。如果此举是想杜绝魏与赵国的往来,我又担心会更进一步加强赵、魏之间的联合。那魏王是十分宠爱信安君的呀!认为他是智能之士,所以待遇地位特别地尊崇!魏王畏惧、尊重秦国,这一点非常明确!现在,大王派到魏国去的人如若不被任用,那么您派人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若被任用,无疑是让魏王舍弃宠爱信用的人而任用自己畏惧的人,这会使魏王深感不安的。同时如果让信安君丢弃万乘强国的相位,也是难于办到的事情。让别国的君主处在不安的境地,让别国的相国干他难以办成的事情,用这个办法来加强两国之间的亲善关系,肯定不会维持多长时间的!所以,我担心秦、魏两国之间的猜疑会进一步加重呵。

“况且魏信安君如果去职,赵国的谋臣们肯定说是因为秦国的缘故,秦国也肯定会让他们信任的人在赵国执政。这样赵国固然尚存,可魏国却失去了与秦国交往抗衡的这个筹码,赵国安全了,可魏国却面临危机。那么魏国的君主就有与秦国决一死战的想法,民众也会坚定保卫国家的信念,所以我担心魏国和赵国的关系会愈发紧密。

“大王您想不想既加强与魏国的邦交,又让赵国小心侍奉您呢?最好的办法是让信安君在魏国执政并尊崇他的名号。信安君如果侍奉大王,魏国就很安全,他自己也十分尊贵;如果背叛了大王,魏国就将面临危险,他自己也会失去权位。这样一来,信安君侍奉大王,他既会为魏国的君主尽忠,也会看重自己的权位,同时还能竭力完善加强秦、魏两国的邦交。赵国的执政一定会说:‘魏国的族望名声并不比赵国高,国土也不比赵国广大,信安君辅佐魏国以侍奉秦国,秦国对他很好,国家得以安定,自身也取得尊崇。可现在我们和秦国结怨,自己的军队成为挨打的靶子,国家处于被削夺的危险境地,这不是好办法。和外国结怨,致使国君深感忧患,国家面临困境,这不是好事情。他们就会后悔早先和秦国结怨的过错,希望得到有利的结局,肯定会割地给秦国用来结交和侍奉大王,这样大王不费举手之劳就可以取得赵国割地这么大的利益,这是连尧、舜都梦寐以求却不能办到的事情呀!我希望大王能考虑考虑。”

之三

【原文】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译文】

如果要运用开启之术,贵在周详完备,如果要运用闭合之术,贵在隐藏保密。周详保密中最重要的在于微妙而与道相追随。让对方开启,是为了判断对方的实情,让对方闭合不言,是为了结交对方的诚意。这样做的方法,都是为了能使对方显露实情,以权衡比较谋略的得失程度,圣人也是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考虑的。如果是不合适的谋略,圣人也只能自行考虑谋划了。所谓开启,就是或者开启而展示使用,或者开启而收纳闭藏;所谓闭合,就是或者闭合而采纳使用,或者闭合而屏弃不用。开启和闭合,是天地之间运行的规律。开启和闭合,也是阴气和阳气的变化运动,四时节令的开始和终止变化也如同开启和闭合一样,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事物的离返与复归都是由开启与闭合的变化来实现的。

【事典】

息壤盟誓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使秦国的车能通到韩国的三川,与周室接壤。我死后才可永垂不朽吧?”

甘茂说:“请让我出使魏国,联合共同伐韩。”武王就让向寿作为甘茂副手一同出使。

甘茂到魏国后,对向寿说:“您回去向大王报告,就说:‘魏国已经同意,但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只要事情能成功,功劳就全部归您。”

向寿回国向武王汇报后,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到后,武王询问其中的缘故,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两处的税赋积蓄在这里很长时间了;名义上是县级,实际上相当于郡城。这次大王背靠几处险要,行军千里去攻击它,相当困难。我听说张仪向西吞并了巴、蜀,往北攻占了黄河以西地区,向南夺取了上庸,各诸侯国并不认为是张仪能干,全都归功于先王。魏文侯派乐羊率领魏军进攻中山,三年时间才攻克。乐羊回国后汇报自己的战功,魏文侯向他出示了整整一箱子诬告信。乐羊大礼参拜文侯,并说:‘这件事不是我的功劳,全是主君的功绩。’如今我是一个寄居的外乡人,樗里疾、公孙两个人,如果怀着对韩国的偏爱向大王提出建议,大王一定会听信。这样一来。大王就欺骗了魏国,而我会遭到公仲明的怨恨。“从前,曾参住在费邑,费邑有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和以往一样,继续织布。一会儿,又有人说:‘曾参杀了人。’他母亲仍然继续织布。一会,一个人又告诉她:‘曾参杀了人。’他母亲害怕了,丢下织布梭,翻墙逃走了。像曾参那样贤能的人,他母亲又那样相信他,但是听到三个人同样的说法,慈母也难于信任到底。

“如今,我不如曾参那样贤能,大王对我的信任程度远不如曾参母亲对儿子的信任,怀疑我的人也不会仅仅是三个人.我担心大王会因为我丢下织布梭呀!”武王说:“我不会听信谗言的,可以和您盟誓。”于是,就和甘茂在息壤盟誓。到甘茂真正率军围攻宜阳时,战斗五个月还没有攻兄。樗里疾、公孙二人与甘茂不和,便去劝说秦武王。武王准备采纳,便召见甘茂,把他们的意见告诉了他。甘茂只回答说:“息壤之盟还在吗?”武王恍然大悟,马上改了主意,他调动全部军队,交由甘茂率领围攻宜阳,终于攻占了宜阳城。

淳于髡亡鹄请罪

以博学著称的淳于髡,是战国时齐国有名的谋士,被齐威王任为大夫。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多次在出使别国时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威望,为齐国立下大功。

有一次,齐王得到了一只珍贵的鹄鸟,命令淳于髡将这只鹄鸟献给楚王,以利两国邦交。从齐国的都城到楚国的都城,路途十分遥远,要长途跋涉一个月,不但异常辛苦,而且鹄鸟非常娇贵,万一途中死了或是逃跑了可是要被治罪的。这是一桩不简单的事情,但他还是承担了这项任务。

谁知淳于髡刚一走出齐国都城,就不小心把鹄放跑了,他的几个随从都惊惶失措,以为这次一定活不成了。可是淳于髡却没有慌乱,他略微思考了一下,继续提着空鸟笼往楚国去。他来到楚国都城,晋见楚王,将空鸟笼献上后恭敬地说道:“我奉齐王之命前来献鹄,可是途中过一条河,我看鹄口渴想要喝水,便打开笼子把它放出饮水,没想到它却一去不再回头。这是我的失职,我愿意以死谢罪。不过,我担心人家说您为了一只鸟而使一位士人自杀,害您背负不仁的恶名,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我又想再买一只相似之鸟来代替,但这样既欺骗了我国的齐王,又侮辱了您楚王,这样做也不妥。我更想逃往他国,可是这样虽然能保全自身,但会影响两国的友好关系。为此,我心甘情愿地前来接受任何惩罚。”

楚王听完了他的话,对他的诚实非常感动,赞赏他有胆有识,不但没有责难他,反而对他给以重赏。

六百里变成六里

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占领了秦国的曲沃。此后,秦国准备伐齐,可齐、楚两国的交情好,秦惠王很忧虑。他对张仪说:“我想讨伐齐国,可齐、楚交情正好,您替我想个主意,该怎么办?”

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好车辆与钱财,让我去试试吧。”

张仪南行到了楚国,他对楚怀王说:“敝国君主最喜欢的人莫过于大王,即使是我张仪,也最愿意做您的臣子;敝国君主所憎恶的莫过于齐王,即使是我最讨厌的也是齐王。现在齐王业已深深地得罪了敝国,敝国准备讨伐齐国,可贵国却与齐国关系甚好,所以敝国君主无法遵从大王的号令,我也就不能够替大王服务了。大王如若能够关闭边塞,与齐国绝交,我会请秦王把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奉献给大王。这样一来,齐国就肯定会被削弱;齐弱了,一定会听任大王驱使。若在北边削弱了齐国,西边又对秦国有好处,还可获得商於地区这一利益。这对楚国可是一举三得的好计策。”

楚王十分高兴,在朝廷上宣布说:“我取得了商於六百里的土地。”

群臣听到后都向楚王表示祝贺。陈轸来得迟,仅仅他不表示祝贺。楚王就问:“我不动用一兵,不伤亡一人,就取得商於之地六百里,我自认为十分明智。大臣们都向我表示祝贺,只有你不祝贺,是什么缘故?”

陈轸回答说:“依我看,不但得不到商於之地,而且一定会有祸端,所以不敢随便祝贺。”

楚正不解地问他:“为什么?”

陈轸回答说:“那秦国之所以抬举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这一盟友。现在土地尚未得到,就先与齐国绝交,楚国就孤立了,秦国又为什么要尊重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如果是先割地,后与齐国绝交,秦国一定不肯干。如果先与开国绝交再去索要土地,必将上张仪的当。一旦证实被张仪欺诈,大王一定会十分悔恨。这样一来,西边有了秦国这一祸患,北方又与齐国绝交,秦齐两国的军队肯定会打过来的。”

楚王并不听劝告,说:“我的这件事非常稳妥,你闭住嘴巴别再说了,等着看我办的这件事吧。”

楚王就派人去与齐国断绝关系,第一个使者还没有回来,他又派人去与齐国绝交。

张仪回到秦国后,秦国派人出使齐国,与齐国暗中结为联盟。楚国派一名将军前往秦国接收土地,可张仪回秦国口一直声称有病不上朝。

楚王得报后,对大臣们说:“张先生认为我还未与开国绝交吗?”就派勇士前去辱骂齐王。

之四

【原文】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自其变化。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译文】

开启和闭合是事物运行的总的原则,也是游说变化的依据,一定要事先观察他们的变化。口是心灵的门户,心是灵魂的主宰,人的意志、欲望、思维、智慧、谋略,都要通过这个门户来表露,所以要通过开启与闭合之术来把握和控制。

【事典】

言行如一事可成

魏武侯派吴起担任西河的太守,西河西边就是秦国,秦国有个城池靠近秦魏边境。驻守这个地方的秦国士兵经常来西河骚扰边民,西河百姓久受其害,对秦军士兵恨之入骨。因此,吴起一来,就决心一定要将这座秦城攻下。

可是,吴起手下兵力不足,临时征兵又很难征到。怎么办呢?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一天,吴起叫人把一根车辕子搬到北门外面,并把它斜靠在北门的一侧,旁边贴着一张告示:“如果有人能将这根车辕子搬到南门外面,本太守将赏给他良田二十亩,上等住宅一套。”落款处是吴起的亲笔签名,并赫然盖着“西河太守”的大印。

消息很快传开了,许多人围着车辕子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可就是没有人动手去搬。

一直到傍晚时分,北门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看了看告示,又看了看车辕子,将信将疑地问那负责监守的士兵:“这是真的吗?”

“你没看见太守的大印吗?”那士兵回答。

小伙子心里还有些狐疑,但他鼓起勇气决定试一试。于是,他扛起车辕子,迈开大步,穿过繁华的闹市区,一直送到南门外面。小伙子身后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人,他们一方面嘲笑小伙子白日做梦,想得到飞来的横财,另一方面也想看看事情的究竟。

负责监守的士兵看见车辕子送到了指定地点,就领着小伙子进了太守府。不一会儿,小伙子出来了,他满心欢喜,手里拿着太守赏给的田契和房契。看热闹的人见了,眼红得不得了,后悔这么简单的事,当初自己为什么就没有试一试呢。

第二天,吴起又叫人把一石豆子放在东门之外,出告示说:“假如有人把这石豆子送到西门外面,本太守将像昨天一样给予奖赏。”落款处依然是吴起的亲笔签名和西河太守的大印。

这一次,人们都争着去搬豆子了。搬运的人同样得到了赏赐。自此以后,西河百姓人所共知,新来的太守言出必行,很守信用。您的地位才不会被动摇。”宗庙在薛城建好后,冯谖对主人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您将不会有什么忧患了。”

此后,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再也没有遭受过祸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