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情感之道(1 / 1)

《诗经》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被浓重的商业化气息包围,仿佛被捆绑在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上。我们需要品味自己的情感世界,更需要去体察他人的酸甜苦辣。

大彻大悟之61、爱情,要学会付出

道家讲究缘法,能够成为情侣的人自然便是有缘人。但人们常常感叹爱情不易长久,相爱简单相处难,有时候不经意的磕磕碰碰,就改变了它的性质,令某个人失去了最初的感觉,心灰意冷。**会消散,留下的就是一种更为长远的关系。想要天长地久,就要动点脑筋,多多维持和经营这段关系,这就需要无私的奉献。

体谅对方是心灵上的付出,两个人如果都能尽量体谅对方,灵魂就能渐渐合二为一。缘分来之不易,爱情需要用心珍惜。茫茫人海,有一个贴心的爱人与自己相伴,任何时候都不会觉得孤独,那是怎样的一种幸运,又是怎样的一种幸福与满足。

爱是主动给予,而且这种给予是无私的,不索取任何回报。

一位女士以十分抱怨的心情告诉善导大师,她恨透了她的丈夫,因此非离婚不可。善导大师于是给了她一项建议:“既然已经走到这个地步,我劝你尽量想办法恭维他讨好他。当他觉得不能没有你,并且以为你深爱他时,你便断然跟他离婚,让他没有你而活不下去。”女士觉得善导大师不愧为智者,给她出的点子妙极了。

几个月过后,女士又来找善导大师,善导大师说:“好了,现在你可以和你老公离婚了。”她说:“什么?离婚,才不呢!现在我从心里爱着我的丈夫了!”

爱、希望和耐心是人生幸福的三元素。爱换来爱,爱让希望添上翅膀,使内心永远充满活力。爱即仁慈、宽厚;爱即坦率、真诚。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源于爱。爱是光明的使者,是幸福的引路人。爱是“照耀在茫茫草原上的一轮红日,是百花丛中的绚丽阳光”。

无数幸福的念头都从爱的呼唤中生长出来的。暖意融融的欢快幸福之中总有爱的精髓。爱是无价的,不能像商品那样能买卖。爱为自己的拥有者祈神赐神,一个心中拥有爱的人,幸福总会伴随他,爱与幸福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爱,痛苦会转化为幸福,伤心的泪水也会化作甘泉。

真实的爱应不给人压力、不计较得失。

一个少女走进一座寺院,向禅师倾诉她的烦恼,她不明白一直追求自己的男孩为何不再理会自己。禅师说:“你先告诉我,你是怎样对待这个男孩的?” “我认为女孩子对待爱情要矜持,所以,尽管他对我很热情,我却不敢表露我对他的喜欢,只是平平常常地跟他交往。”

禅师说:“这就是问题所在,我这里有一盏油灯,现在你点亮它。”女孩依言点亮油灯,油灯烧了起来,明亮温暖。没多久,火焰变小了,女孩说:“是不是要再添一些油,它才会继续燃烧?”禅师摇摇头,只见那火焰越来越小,最终熄灭了。

禅师说:“人与人的关系讲究缘法,也讲究方法,你和他互相爱慕,便是有缘,但你一味等待对方付出,自己没有一点表示,他的爱就会像灯芯一样燃尽。”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千百年来,人们讴歌纯洁的爱情,每个人都希望在茫茫人海,遇到一个相伴终身的爱侣。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在对待爱情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不同的方式。故事中的女孩费解他人的爱情为何冷却,禅师告诉她:爱是双方的,火焰想要燃烧得久,就要不断补充灯油。爱情就是这样一个得到与付出不断交替的过程。

现代人总想追求浪漫,希望爱情关系中随时都有**,但真正长久的爱隋靠的并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付出与照顾。人们形容夫妻关系就像左手与右手,虽然平淡,却谁也离不开谁。在闹矛盾的时候,不妨想想对方的心情,与其用左手打右手,不如用左手抚摸右手,这种温柔才合乎爱情的本质。

可欲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爱情不是得到,只是一种单纯单单纯纯的感情。

爱情本应和谐,不要有控制的欲望,不要有占有的欲望,不要幼稚,不要“小资”。人因爱情而美丽,却不要让爱情因人而毁灭。

无论是否相信道家师的爱情,请尽情享受,痛苦、快乐、悲伤、欣喜,一切都需要积极面对。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碰到的人,都有爱和被爱的相互责任。我们为他们树立爱的榜样,将会对他们如何去爱别人产生重大影响。当我们表达爱心的时候,别人会看着我们,而且会把我们当作学习的榜样。

乐善行德并不在于求一时一地的回报。怀着一颗真挚的心,让爱的种子撒播人间,这些种子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沃土.并在大家的心中生根、发芽、结果,看到幸福之花在人们的胸中绽放,看到仁爱之心像星星一样遍布人间,这样你也将收获更多,才能更加明白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因此,学会付出,学会爱。其实就是学会善待,学会承受,学会最大限度地给予别人理解。多少年之后,你一定会真实地发现,你今生最大的并属于你自己的财富就是你学会了付出,你学会爱别人。

【悟道小站】:爱是无偿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帮助,更是彼此心灵的感应,既然选择了爱,就要真诚的对待它,珍惜它,而不是在拥有时无视它的存在,而在失去后才知道后悔。

大彻大悟之62、爱要大声说出来

《周易》上讲:“乱之生也,以言语为阶。”语言,是我们交流和沟通的手段。学会用爱语与身边的人交往是十分有用的。爱语不怕多,但它可以带来快乐,也可以带来伤害。

人们常说:“爱语一句,满室芬芳”。爱语可以皆大欢喜,爱语好像花香,芬芳淡雅,无人不爱!爱语如布帛,让人温暖心怀,爱语如阳光,可以把温暖散播四方,可见爱语十分重要。

在生活中,常有人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身边的人,出言不假思索,以为没什么,对其他人,则出言谨慎。其实,身边的人虽然熟悉,其实更需要充满爱意的言语沟通,这样的交流会滋生很多乐趣。

男女双方接触交往,有“那个”意思了,就要“表示”。怎么表示?这就可算是一种艺术了。从古到今,由于历史原因,首先需要表示的多半是男人。而示爱的成败,往往是恋爱成功与否的关键,对最终能否走入婚姻殿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小说中的阿Q。对吴妈有了意思,吴妈对阿Q也似乎无恶意,按说,也许只要阿Q示爱委婉一些,艺术一些,吴妈就有可能让阿Q“心想事成”。可阿Q毕竟是阿Q,他的示爱太呆板、太直露,只是跪在吴妈面前直绷绷地说:“我和你困觉!”从旁观者的眼光看来,在那个特定条件下,阿Q这样做本质还是“不坏”的。一是真诚,阿Q敢为爱下跪,不简单;二是憨厚,说话直奔主题,不耍心眼。但他遭吴妈断然拒绝,也正是在这太直露上失败的原因。动不动就明目张胆说“困觉”,封建社会中一个封闭的女人能接受吗?你把吴妈当什么了?

而现代人的示爱就浪漫多了。对女孩子有意思,就三天两头不是送鲜花就是电话问候。等对方有点好感了,就得寸进尺,邀人家看电影、喝咖啡、跳舞、逛街……一瞅机会,就很自然很关切地抓住人家的小手,无比心疼的样子说:“你冷吗?”边说边准备把自己的外衣脱给别人穿,让人好感动!被幸福冲昏头脑的女孩非但不拒绝你拉手,心里恐怕还在希望你吻她!以后的发展怎么样,还用说吗?

年轻人如此,连现代的黄昏恋也不逊色。老太问:“你为啥这么老了还想成家?”老头答:“人老了,儿女都在忙自己的事,有个小病小灾的无人照料。再说,很多话也难以和儿女沟通。找个伴拉拉家常,摆摆龙门阵多好啊……”这样一说,老太就动心了。可不是吗?独居老人都是这想法啊!接下来,天天在一起聊天打麻将、打太极拳、练气功……日久生情,久而久之,老头就达到了自己第一次见面没说的目的———暖被窝。

由此可见,“困觉”虽是爱的最终结果,但不可明示,只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阿Q太露骨,吴妈自然受不了。现代人有文化,聪明浪漫,曲径通幽,善于表达,“功到自然成”。

有一个女人非常擅长经营她的婚姻,她的丈夫对她可算是百依百顺。刚结婚时,女人的朋友经常打电话跟她聊天,每当对方问道:“你现在还好吗?”她总是一脸幸福的笑容并回答道:“我很幸福!他对我很好,一旦我生病了,他就比我还紧张,还时刻叮嘱我并喂我吃药……还有他的厨艺很好,我很喜欢吃他做的饭菜……我工作忙的时候他就收拾家务,比我打理得还好……”而在她这样说的时候,她的丈夫一定就在她不远处边做自己手边的事边竖直了耳朵在听,心里自然是甜蜜不已。其实,刚开始时他只会炒鸡蛋,收拾屋子也只是心血**才干的。听了妻子在别人面前这样夸他,他就更愿意去做了,后来成了一个“模范丈夫”,他就会自觉地调整和修饰自己的言行,以期符合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位妻子正是深深懂得了“背后鞠躬”的奥妙,从而轻易地征服一个原来并不怎样的男人。

佛学上常说:“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语言是说给别人听的,语言也是要讲究慈悲的。慈就是给别人快乐的语言。悲就是给别人痛苦的语言。以慈悲心,说慈悲语。这个世界一定是和谐的。

当你决定把语言传播时,一定要给别人带来快乐。不要传播会给别人带来伤害的语言,或会给别人生活带来不便的语言。

我们的衣服脏了洗一下就干净,我们要是把言语说脏了,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它洗干净了。聪明的人用甜美的语言让事实增值,愚蠢的人用糟糕的语言让事实贬值,大多数的人只用语言简单地说出事实。与人相处时,道理亦然。

一个家要温暖和睦相处,每个成员都要学会爱语。这个家一定会到处都充满爱,让人留恋,这样的家才是心灵真正的港湾,大伙肯定都愿呆在家里,不会随便往外跑。

在朋友之间,也要学会爱语,就算很熟悉的朋友之间,这种爱语也不能缺少,因为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会把爱更深地传递。

爱语,是关怀的语言;爱语,是爱护的语言。我们大家没有一个不喜欢听爱语的,而爱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说的!同样的一句话,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友好,对人的帮助,能够帮助增长别人的信心、善行,这就是爱语。

【悟道小站】: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沟通工具,语言分很多种,妄语、恶语、绮语等,这些都会对人造成伤害;只有爱语,它像春风细雨,给人们带来温暖。

大彻大悟之63、相濡以沫是真爱

《庄子·大宗师》中有这样的句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这一古文的原意是:泉水干了,为了保住生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

生命无论落魄到何种地步,都没有理由绝望,所谓自助者得天助,只要自己咬紧牙关挺住,终能得到扶助。也许就是那关键的一助,你便步出沼泽,踏上平坦的大道。

课堂上,教授和自已的学生们做了一个游戏。教授让一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下自己最爱的20个人的名字。学生照做了,写下了一连串自己邻居、朋友和亲人的名字。

教授说:“请你划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学生划掉了一卟邻居的名字。教授又说:“请你再划掉一个。”学生又划掉了一个她的同事。

教授再说:“请你再划掉一个。”学生又划掉一个……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了四个人,学生的父母、丈夫和孩子。教室里变得异常的安静,同学们静静地看着教授,都一个个变得沉重起来。教授平静地说:“请再划掉一个。”这个学生迟疑着,十分艰难地做着选择……她举起粉笔,划掉了自己父母的名字。“请再划掉一个。”教授的声音再次传来。这名女生惊呆了,她艰难地举起粉笔,缓慢地划掉了儿子的名字。紧接着,她“哇”的一声哭了,样子非常痛苦。

等到她平静后教授才问道:“和你最亲的人应该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养育你的人,孩子是你亲生的,而丈夫是可以重新去找的,但为什么他反倒是你最难割舍的人呢?”同学们静静地看着那位女同学,等待着她的回答。

女生缓慢而又坚定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先我而去,孩子长大成人后独立了,肯定也会离我而去。而能真正陪伴我度过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

婚姻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状况,痛苦、磨难、坎坷、艰辛,都要互相勉励,互相支持,互相祝福,共同承受生活中的一切,即使平淡、朴实也幸福、快乐。别等待爱人为自己做什么,不要总想着等待别人先付出,自己应该学会体贴他、爱护他、鼓励他,只有这样,两个人的心才会贴得更紧。

纪晓岚曾回答乾隆的提问:篮子里放的什么东西?为什么篮子里放的物品叫“东西”,不叫“南北”呢?

纪晓岚说:“南属火,北属水,水火是无法放在篮子里的。东属木,西属金,金木才能够装在篮子里。”

按照纪晓岚的说法,爱情应该叫“南北”。因为爱情有水的温柔,有火的热烈。浓烈的爱情使人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有人说,爱情=围城。进去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外面的人不懂爱情而说不出来,出来的人对爱情迷惑而说不出来,只有围城里的人知道如何解释爱情,但他们都没出来。

的确,爱情到了居家过日子的相处,就会因为柴米油盐而少了当初那份浪漫。无怪乎有人戏称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有多少人会愿意谈一辈子恋爱呢?

爱情要自己亲身去体会和感受,而不是言语能表达的了的,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爱的真谛。说到底,爱情是一种感觉,是在拥有的时候让我们快乐,失去的时候让我们痛苦的感觉。没有了感觉也就不会有爱情。爱情是快乐与悲伤的综合体,爱情是甜蜜与痛苦的代名词。

真正地爱一个人时,其实并不需要许多招式,你只要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用心去体会对方的快乐和痛苦,并在对方感到失意时及时伸出温暖的双手。人生在世,最真挚的情意是相濡以沫的情意;最难忘的帮助是身处困境时候的帮助。

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受此打击,一病不起。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僧人解释道,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

很多人只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很多人最终会离你而去,而能够陪伴你终生的人却是你丈夫,与他分享人生的每一个瞬间快乐吧。与爱人共患难,同甘苦,共同享受美好人生。别等爱人为你做什么,直该相互体贴,相互鼓励,做到真正的相濡以沫。

在婚姻之中,大多数柴米夫妻的日子,平平淡淡地过着。两双手撑起一个家,两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两个人的世界,酸甜苦辣,冷暖自知。需要相互精神上的慰藉,情感上的理解,饮食起居上的关爱,需要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需要**面前的忠诚可靠……这便是相濡以沫。拥有相濡以沫的婚姻,便是成功的婚姻!拥有相濡以沫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

【悟道小站】:爱情会慢慢转化成不可割舍的亲情!爱从来不只是轰轰烈烈,相濡以沫更是爱的最高境界,是人生的幸事。

大彻大悟之64、黄金有价亲情无价

《庄子·人间世》中讲:子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天下有两个足以为戒的大法:一是天命,一是道义。做儿女的敬爱双亲,这是自然的天性,是无法从内心解释的。”

显然,“义”,包括子女对父母的孝。血缘关系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在亲情问题上,儒家特别强调“孝”,道家则认为“孝”与“慈”是联系在一起的。

国人一般特别重视亲情和友情,作为儿女是不可能选择父母的,作为一个个人而言,你是不可能选择社会的,但是你可以改变社会。“义”所强调的上下的社会结构,是只要有人类就始终存在的,但“义”本身就是适宜的意思,也是正当的意思,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发生转移。

从出生开始,我们接受父母、甚至祖父母对我们的照顾,吃喝拉撒,所有的一切,我们视为理所当然。更长大点,当我们有自由的意识时,我们感觉到父母对我们的约束。我们喜欢在父母的目光下去追逐自由。等到我们拥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社会圈子的时候,我们便忘记了后面在张望自己的父母。我们觉得父母的关心是罗嗦而不是爱,我们从来不知道要去对父母好,对亲人好,直到有一天,当发现自己只有亲人可以依靠时,才知道父母,亲人一直都在默默地爱着我们。

15岁那年,她参加了全市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不大的体育馆座无虚席。然而,她发挥得并不好。本应该打好的球,她都没有打好。比赛结束后,观众散去了,其他队员也散去了,只有她坐在长凳上伤痛不巳。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误的。

一个人在体育馆不知呆坐了多长时间。突然感觉有些饿了。准备收拾东西回去,就在此时,她一回头,看到不远的看台上,还有另一个人静静地在那里坐着。她抬头的一刹,正好与她相对的是妈妈。

她扔下所有的东西,疯一样跑上看台,一头扑进妈妈的怀抱,放声大哭起来。她一边哭,一边大声责问妈妈,怎么不去看她。

妈妈怜爱地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人生最难的路需要自己去走,别人帮不了你,就连妈妈也帮不了你。”

她问妈妈:“那别人都走了,你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

妈妈说:“孩子,无论你多难,妈妈都会站在你的身后,永远地看着你……”

第二年,同样在这个体育馆,同样的比赛,不过,她战胜了对手,也战胜了自己。后来的岁月中,她取得过许多不同级别的乒乓球冠军。

有一个记者曾采访她,问她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时,她说:“我能有现在,是因为这些年来我的妈妈一直默默站在我的身后,不计成败地关注着我。她的眼神温和、慈祥,充满着鼓励、信任、欣赏以及期待……”

有个记者困惑地询问:“每个人身后,都有着母亲温暖的关注。有的人甚至远在异国,依旧被母亲牵挂着,不过为什么没能像你一样成功?”

她的回答很简单:“那是因为我比别人更在乎母亲。”是啊,一个人,只有懂得珍惜别人给予的爱,在乎别人给予的爱,才会让爱产生伟大的力量,从而引领自己创造出人生一个又一个奇迹。

就个体来说,社会结构存在着可调节的空间,但是对人类群体来讲,结构秩序本身是不能改变的。庄子在反省这个社会问题时说,作为儿女始终希望让父母得到安宁,作为臣子,都是希望能够让君主放心,这是一个最高的标准。虽然有心这样做,但是事实上往往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一定存在着心理愿望和现实两者之间背离的情况。因此,庄子的名言是“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遵从于自己的心灵,真正地主宰自己的命运。

我们无需否定友情、爱情的存在,友情也有真诚地,爱情也有伟大的,但是,自古以来,亲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感情。我们常听到友情变淡,爱情消失,但从未听到过父母对儿女的爱会消失。我们在享受父母给予爱的同时,也有对父母给予回报,其实,他们的要求很简单,也很容易做到,他们只是希望能够多和你相处,多和你见见面,聊聊天而已。

亲情不只是我们人类才有的,动物也有亲情。“虎毒不食子”,因为它们有亲情;“乌鸦反哺”,这些说的都是动物之间的“亲情”。

孔子说:“以孝治天下。”社会上有说:“百善孝为先。”在佛教里有《父母恩重难报经》。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亲要及时,我们何必等事后才后悔呢?在当下我们要想社会有秩序、家庭有伦理、各人具有良好品德,应该好好善待亲情、孝道。

因此,不论你要面对多少风雨,记得你的身后永远有你的家人。他们永远是你的支持者,他们是你受伤后寻找安慰的港湾,促使你不断进步的动力。爱他们,就像爱自己一样。这种爱,是最无私的,也是最有回报的。没有亲情的人是可悲的,请爱你的家人,让亲情围绕你的身边。

【悟道小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去爱自己的父母,将孝道发扬光大。

大彻大悟之65、和谐人际,和谐生活

子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事之仁者。”这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段话,大意是:孔子说:“人们想要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一定要事先准备好他的器具。居住在此国,便须奉事此国中大夫之贤者,并须与其士之仁者交友。”

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和为贵”,讲究为政仁和、为人谦和、民风醇和、家庭和睦,强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子贡,是孔子的七十二门人之一,孔子很器重他。齐国的执政大夫田常,由于国内有很多人不服他,于是,他想通过攻伐鲁国来树立自己在国内的威信。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便对学生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祖先的坟墓都在那里,你们为什么不去解除它的危难呢?”

子路、子张和子贡先后提出申请,希望自己能担当解救鲁国的重任,但孔子并没有准许子路和子张的请求,只准许了子贡的请求。于是,子贡稍作准备,开始前往解救鲁国。在』临行之前他请教先生自己这次出行应该注意些什么,孔子说:“仁!”子贡又问:“在他国,怎样才能达到仁的要求呢?”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事之仁者。”孔子先用工人想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锐利作比方,引出了为仁之方,那就是“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事之仁者”。人的关系和谐了,等于工人有了好的工具,这样办事就方便多。

子贡听从先生的教导,先到齐国去说服田常,告诉他攻打鲁国并无利可图,而攻打吴国则对齐国以及他本人非常有利,田常同意了。接着子贡又到吴国去劝说吴王,请他联合越国去对抗齐国。最后他又到越国让越王只以兵器粮食支援吴国而不出兵抗齐。结果几个国家都卷人了战乱,鲁国就此避免了血光之灾。

子贡凭借自己卓越的口才和对列国形势的了解,再加上先生的教导,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而齐、吴、越三国不过是他战略部署上的一颗棋子罢了。很显然,从这里可见,“仁”是和谐人际关系、求得和谐生活的一个条件。

“和谐”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宝贵遗产。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儒家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能提供丰富的启迪和借鉴。在社会主义和谐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满足的前提;同时,个人对于自身行为的选择也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前提,而绝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那些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行为方式等相一致的人,作为发展和扩大自己人际关系力量的对象。同时,人际关系群体也时刻在物色和接纳新的“知音”。因此,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是一种鼓舞人的斗志、振奋人的精神,使之奋发向上、开拓开取的积极作用。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群体之中,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自身价值取向等也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会毫无例外地、直接或间接地渗透于人际关系中,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及情绪上的影响。一种是产生乐观、开朗的情绪,让人更加热爱学习、愉快工作和快乐生活;另一种是使人感到压抑、孤寂、苦闷和彷徨,严重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一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从另一侧面说明良好人际关系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精神资源。

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友善的人际关系。社会和谐的基本体现就是人的行为的和谐,倡导善行、贬斥恶行,社会成员用积德行善来规范和约束自己,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体现出善心、爱心、关心。

宋代政治思想家、诗人杨万里在他的《庸言》中说:“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意思是说,人做好事,即使做上一百件也还不够;做坏事,即使做上一件也很多了。坚持为善,切忌为恶,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是多么可贵。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平等、诚信。健康、文明的关系,但它绝不是不讲原则,不讲是非的庸俗的关系,不是和稀泥,一团和气,更不是虚情假意的虚伪关系。因此,我们应努力把握好和谐的精髓,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氛围,也给别人带去和善的享受。

【悟道小站】:“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人与人的“交往应该以对方为中心”, 学会容纳别人,提倡宽和处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充满爱和阳光。

大彻大悟之6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三国·王萧《孔子家语》中的话。大意是说:与善人处,就像住进了有香草的屋子里,时间长了,就闻不到香气了,自己完全消融在其中,与之化而不觉。与恶人相处,就像进入了咸鱼铺子,时间久了,也闻不到臭味,消融其中,同样与之融化而不觉。我们何不选择善人与之同化呢?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每个人都容易受到周围风气和身边人的习性品德的影响。因此对于明智的人来说,一定要选择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环境居住;而作为已经在社会中独立的年轻人,更要注意选择好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和没有不良习气的朋友,这是自己不断进步,事业有成的前提条件。所以君子应当谨慎选择他的朋友和生存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给我们以启示: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去世,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在《孔子家语》有“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有方,仕必择君”,同样在《论语·季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其实,都是这个意思。

孔子认为,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对自己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友,对自己有益。同谄媚的人交友,同当面奉承背后使坏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对自己有害。

因此,交友要选择,多交益友、畏友、密友,不交损友、逆友、贼友。这些古训都说明交友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学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清代冯班认为:朋友的影响比老师还大,因为这种影响是气习相染、潜移默化的,久而久之就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

一只虱子常年住在富人的床铺上,由于它吸血的动作缓慢轻柔,富人一直没有发现它。一天,跳蚤拜访虱子。虱子对跳蚤的性情、来访目的、是否对己不利,一概不闻不问,只是一味地表示欢迎。它还主动向跳蚤介绍说:“这个富人的血是香甜的,床铺是柔软的,今晚依可以饱餐一顿!”说得跳蚤口水直流,巴不得天快黑下来。

当富人进入梦乡时,早已迫不及待的跳蚤立即跳到他身上,狠狠地叮了一口。富人从梦中被咬醒,愤怒地令仆人搜查。伶俐的跳蚤跳走了,慢慢腾腾的虱子成了不速之客的替罪羊丢了性命。然而,虱子到死也不知道引起这场灾祸的根源。

因此,在选择朋友时,你要努力与那些乐观肯定、富于进取心、品格高尚和有才能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保证你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获得好的精神食粮以及朋友的真诚帮助。这正是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

相反,如果你择友不慎,恰恰结交了那些思想消极、品格低下、行为恶劣的人,你会陷人这种恶劣的环境难以自拔,甚至受到“恶友”的连累,成为无辜受难的“虱子”。因此,选择朋友很重要。

人生在世,总希望能结交几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青年人热情纯朴,血气方刚,尤其喜欢交朋友。可当我们走到暮年,回顾从前,试问有几人能与我们在人生之河中同舟共济,彼此共赏那河流中的一幕幕烟云过眼、风云变幻呢?一时友易,一世友难,在友谊的咏叹曲中多是流星划过天空,却少有孤海中的航标灯明明灭灭结伴长久的前行。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曾强调:结交朋友,不可不察交友之道。无数的事例证明,朋友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命运影响极大。

大干世界,芸芸众生,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生在世不可能只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做朋友,而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朋友,其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异。在与这些人做朋友的时候,不是说要放弃自己的立场、观念和志趣,而是要能够吸取他人的长处以利于自己。但应该记住的是,不同的朋友会带给你不同意识的冲击,这个时候,一定要站稳立场,不偏不倚,顺应中庸之道。

综上所述,交友是十分重要的事,交上益友,一生幸福;交上损友,一生祸害。朋友间不应以金钱财物为重,而要以道义相交、气味相投、志趣相通为重。你要多与一些志向远大、兴趣相投、见识广博、正直、诚信的人交朋友。

【悟道小站】:儒家教育人交朋友要交好的朋友,不要结交不好的朋友。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我们更应该谨慎交友,这样,对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更大的帮助。

大彻大悟之67、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中有这样的话:子日:“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很好理解——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亲近。”在这里,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含有寓仁义于交往的意思。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关键的概念:一是“德”,一是“邻”。“德,就是美德,是从自己一方讲的;“邻”就是邻居、朋友,就是天底下所有愿意走在一起的人,这是从别人一方讲的。

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两种关系带来的必然后果,即“德若孤,必无邻,,与“德不孤,必有邻”。一个人如果有“孤德”,自己只对自己好,自己美自己的,那么必将固步自封,最后必成孤家寡人。这样的人,不会有人愿意和他在一起。

湖南大学的一位女大学生在返校途中,偶遇劫匪在大街上正实施抢劫,她冲上前去与之展开搏斗,歹徒震慑于她的凛然无畏,落荒而逃,事后她发现自己的钱包也不见了,她以为是在追逐过程中掉落的,所以并未声张,向同学借了些许钱后,平静地返回学校。几天后在与室友的交谈中,她无意中透漏了这个消息,室友劝她向老师反映,她笑笑了之,快言快语的室友传开此事后,不想招来了校内校外广泛的“无中生有,沽名钓誉”的舆论。她很伤心,她不明白自己见义勇为的行为怎么会是如此下场,难道这个世界的生存之道就是明哲保身和自私冷漠吗?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时的动机是不是一开始就错了,一度苦闷消沉。

事情的转机源自一封匿名的信件。信称,他是一个小偷,在和同伙窃得了她的钱包之后,又伺机下一个猎物,熟知她迎头而上,使他们的计谋终不得逞,事后,他思虑再三,在尽可能地退还了偷盗的物品之后,决定重返校园,从此做个好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考上姐姐的这所大学,并寄回了她的那个钱包。事情至此真相大白。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伪装的假相所迷惑和左右,以致失去正常的标准和判断。夸夸其谈者,其实腹内空空;道貌岸然者,其实蝇营狗苟;称兄道弟者,其实口蜜腹剑;学术等身者,其实欺世盗名。种种物象使得我们对他人的信任度和同情心大为降低,见到行乞之人可以熟视无睹,看到不义之事可以毫不动容,人与人之间凭空相隔一扇推不开的门,心与心之间无端横亘一堵看不见的墙。

一件小事和典型事例,可以看到心灵的伟大和善良,从而唤回良知和正义,使得社会上少了一个个坏人,多了一个个要将好人坚持到底的好人。他们在无形中树立起了一面对社会功利、爱人奉献、价值取向的标竿和旗帜,体现了时代的需求,折射出时代必须的一种精神,那就是仁者无敌。毋庸置疑,他们是整个社会的脊梁,将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丰碑。

在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各种各样的“好”,好的人、好的事,而且越“平凡”、越“生活”、越“鲜活”、越“真实”,越能唤起每个平凡人心中的美德。毕竟,人之初,性本善。

只要我们跳出了个人的狭隘,时时处处心向阳光,力所能及地做点好事,本本分分地做个好人,总会有那些被你的善意所鼓舞的人,被你的美德所打动的人与你同行。如此,丑恶将无处立足,邪恶将迅速枯萎,人们将生活得安定而又从容。

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不管时空距离是近是远,最终都会产生共鸣,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帮助和祝福。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我们坚持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结果,也是与我们长期奉行和平共处、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大政方针分不开的。

人际交往中,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高下,是决定与他人相处得好与坏的重要因素。道德品质高尚,个人修养好,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谊;如果不注重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就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交不到真心朋友。我们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一事当前往往从一己私利出发,见到好处就争抢,遇到问题就相互推诿,甚至拆别人的台;还有的看自己一枝花,看别人豆腐渣,处处自我感觉良好,盛气凌人。这些人生活中之所以难有朋友,归根到底,就是在自身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方面出了问题。

俗话说,让人一步自己宽。实际上,邻里间往往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得不可开交。双方遇事毫不相让,针尖对麦芒,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结果小事闹大,矛盾加深,结成疙瘩,久久不能得以解决。在邻里相处中,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若每个家庭都能经常注意自己的涵养,邻里间的矛盾就会减少。

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在儒家看来,品德高尚的人,不但不用担心自己缺少朋友,他还会在无形中吸引许多性情温良的人前来与他比邻而居,从而生活在一个人心皆善,远离虚伪欺诈的美好环境中。

【悟道小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人看来,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

大彻大悟之68、道不同,不相与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段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孔子说:“两个人走的道路如果不相同,哪他们便很难彼此在一起互阳谋划,成为知己好友。”

从孔子强调“君子群而不党”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来看,那种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关系圈子,表面上看似乎是朋友,但是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为孔子及儒家所讲的朋友是以“道义”为基础的一种人际关系类型。

孔子并不否认交朋友要有自己的目的性。但目的是为了“辅仁”,即彼此促进德行的提高,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上的利益。所以,不以道义为基础的人际之“合”都不能算是“朋友”的范畴。

人说志同道合、相交甚欢,那是很惬意的事情。当今时代,思潮激涌、观点殊异、个性突显,求同存异成为人际沟通、团队共建的一个重要途径。与什么样的人相处,怎样与人相处已经成为社会化的人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大量的励志书籍的流行,说明人的交往是人际最为凸显危机的方面。

原本是朋友,但后来因“道不同,不相为谋”,导致最后分道扬镳,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有“割席断交”的管宁和华歆。

管宁和华歆是东汉灵帝时人,两人原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然而,有一天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草,突然掘到一块金子,管宁对这块金子视而不见,但华歆却忍不住心动,把金子捡起来放在一旁。之后,两人一起读书,有一位官员坐轿子从他们门前经过,管宁视若无睹,但华歆却忍不住跑去外面张望,一脸羡慕的样子。于是,管宁割断了两人一起坐的席子,然后对华歆说:“从今天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在今天依然经常被我们引用,可见这句话是非常被中国人所认同的。这句话如果是从人生志向方面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很难长期共同奋斗。但是如果就具体问题的商量和策划,不同主张的人共同商量才更加有价值。因为许多有不同主张的人,其实往往是观察事物的角度或视野不很一致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能平心静气地坐到一起商量事情,往往能更加全面地考虑到事物的各个方面。

古人言,“道不同不相与谋”,这话放在古代较为封闭的人际环境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形态下,是行得通的。在文化和意识领域,古代读书人发生了许多著名的论战,甚至带来了政治对抗和社会动乱,在日常人们的交往中,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教育背景,都会划定人的圈子,思想隔阂、互相抵触,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道不同不相与谋思想的深刻遗毒,造就了一定程度上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禁锢和一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停滞。

这里的“道”意义是广泛的,不仅包括个性、品格、气质、爱好等个体的差异,也涵盖思想、文化、道德、信念等较大的范畴;既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人生发展的方面,也有各个社会利益阶层所坚持奉行的不二原则;“道”是用来遵循和执行,柔韧性比较强的人的内在的部分,坚持自己的“道”是做人的根本。

一般家庭对小孩子的教育是要跟品行学识好的孩子交往,与表现差的孩子划清界限,这个做起来是比较难的,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如何可以拒绝新鲜和多样性的东西。成人也不能例外,工作环境是个性各异的人、社交圈子是千差万别的人、家庭成员是口味不同的人,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经典的“中庸哲学”指引了工作、社交、家庭、情感等方面。“中庸”坚持了对差异的求同,对冲突的集中,对矛盾的化解,实际就是秉持了道不同相与谋的方法,为我们呈现了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

“道不同不相与谋”是择友的一个重要原则。朋友是要志同道合的,志不同道不合那也只会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孟子说过:“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论语·子路》)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且严正的朋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谊,并且都能以正直和德行相交,是可以为双方提供促进作用的。

在现实生活中,坐井观天必然故步自封,固执己见必然默守成规,封闭自我必然与世隔绝。信息网络生活时代,生活如万花筒般丰富多彩,把自己隔绝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不接触任何圈子外的人,不接受任何相异的观点,不试图对自己的认识作任何的改变,都不可能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你将堕入一个步步维坚,寸步难行的景况。

因此,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坚持道不同相与谋的思想对自身发展进步是有益的。在排斥对抗和激烈冲突的前提下,人人付出宽容和感恩的努力,就可以沐浴到大同世界和煦的阳光!

【悟道小站】: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使用的范围很广,尤其是在交友方面,我们更应加谨记。否则,我们的人生之路将会因此而出现偏差。

大彻大悟之6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问道:“有一句话可用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只有‘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一切,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孔子看来:讲恕道,就要推己及人。要推己及人,就要做到:自己不喜欢的,自己厌恶的,自己不愿干的,也就不要要求、不要希望别人去干,更不能勉强别人去干。所以,孔子对“恕”这一概念,直接解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即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而且也是对别人一种深厚爱的表现。自己不喜欢虚伪、讲假话,就不能希望、更不能要求别人虚伪、讲假话。自己不想犯错误,也不能希望别人犯错误。自己不愿意贫穷,也不能希望别人贫穷。自己所厌恶的事,强求别人去做,实质上是害人的一种表现。

因此,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是这个道理,创业经商也是这个道理。背其道而行之,其结局往往是身败名裂,不仅名誉扫地,弄不好,落一身债务不说,还有可能身陷囹圄。那样的创业,是创不出什么名堂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出现了不少皮包公司,这些皮包公司的老板们,仅仅凭借一张如簧巧嘴和“过人”的空手道功夫,这儿骗一点,那儿骗一点,也确实有不少人发了大财。但,俗话说,夜路走多了,总有撞着鬼的时候,这些皮包公司的老板们,有的结局很悲惨,不是被政府执法部门以投机倒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之名送进监狱,便是被债权人(上当受骗者)四处“追杀”,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昔日发家致富的美梦早已破灭,只能在心惊胆战中度日如年。

有这样一位姓秦的老板,这位小老板在本人的家乡农村,可以说十里八乡无人不晓,可谓大名鼎鼎。其实,这位秦老兄只是一位很普通的乡村个体屠宰户,本来靠精湛手艺已经挣下一点家业,可是他不甘心做小买卖,一心想做大老板。刚开始的时候,乡亲们买他的肉,都还及时给钱,毕竟人家是小本买卖么。后来,有许多人看他发起来了,有点眼红,就开始赊账,买肉的时候,不给现金,实在拖不下去的时候,就采取耍无赖的手法:我家里没有现钱,就是有粮食、棉花等等农产品,不行你就拿去。

秦老板抹不开面子,毕竟乡里乡亲的,但时间久了,他也学精了,我不是也可以如法炮制,对付养殖户?他在支付了一点点定金的情况下,就赶走人家一大群牛羊,屠宰销售后,还是不给人家现金,一方面有点钱自己一家人挥霍,另一方面,还要应付乡亲们的“扫**”(赊账),当然,还是有了不少结余,他把钱存起来,准备给自家盖房子。

当然,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再说别人的牛羊也不是白白得来。于是,在债主们追上门的时候,秦老板躲不过,就说只有粮食、棉花,或者,干脆把人家领到欠牛羊肉款的乡亲们家里,让人家拿粮食、棉花等农产品抵账。这中间,秦老板两头周旋,有时还可以得一点额外的好处。

不过,话也说回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秦老板的恶名,很快就在十里八乡传开了,没有人再愿意和他做生意,他只好辛苦自己去更远的几十里、上百里的地方施展。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买了拖拉机,还买了木料、砖瓦,准备盖自家的宅院。可是被他骗苦了的养殖户们,也不甘心被骗,四处打听他的踪迹。在躲不过的时候,拖拉机被开走了,准备盖房子的原材料也被一抢而空。但,秦老板还是恶习不改,反而更加变本加厉,最终被一位被他骗得极惨的养殖大户雇佣杀手打成了终身残废,为了保住他的小命,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最后,秦老板又是一文不名,真正又从终点回到了起点。已经残疾的他,再想翻本,已经无能为力了。

有一个漫画里面说的是“做人要厚道”,不想被人骗,就首先不要去骗人。一味靠骗人发家致富的人,很有可能最终如秦老板一样,两手空空不说,还有可能送了卿卿小命。人已“作古”,要钱何用?看来,大凡经商创业的有识之士,千万要吸取秦老板的教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的就是心灵的相通,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除了要正确理解自己的心理需要外还应该理解他人,这样才能尊重他人,获得友谊。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坚实的人缘基础。

【悟道小站】:人是复杂的动物,人与人交往也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情感,而此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处事方略。

大彻大悟之70、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在孟子看来,没有人能拒绝和别人打交道,所以没有人能在不照顾别人的情况下达成自己的目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那样回敬你。既要活出自我,也要为别人着想。

来看下面的故事:

像今天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曾经有一个小女孩厌倦了枯燥的家庭生活和父母无休止的管教。

她离开了家,决心要做世界名人。可不久,在经历多次挫折打击后,她日渐沉沦,最终走上街头,开始出卖肉体。

许多年过去了,她的父亲死了,母亲也老了,可她仍在泥沼中醉生梦死。

这期间,母女从没有任何联系。可当母亲听说女儿的下落后,就不辞辛苦地找遍全城的每个街区,每条街道。她每到一个收容所,都哀求道:“请让我把这幅画挂在这儿,行吗?”画上是一位面带微笑、满头白发的母亲,下面有一行手写的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

有一天,这个女孩子懒洋洋地晃进一家收容所,那儿,等着她的是一份免费午餐。她排着队,心不在焉,双眼漫无目的地从告示栏里随意扫过。就在那一瞬,她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那会是我的母亲吗?”

她挤进人群,上前观看。不错!那就是她的母亲,她站在那里,泣不成声。这会是真的吗?

这时,天已黑了,但她不顾一切地向家奔去。当她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

站在门口,任性的女儿迟疑了一下,该不该进去?终于她敲响了门,奇怪!门自己开了,怎么没锁?不好!一定是有贼闯了进来。记挂着母亲的安危,她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卧室,却发现母亲正安然地睡觉。

她把母亲摇醒,喊道:“是我!是我!女儿回来了!”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擦干眼泪,果真是女儿。娘儿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女儿问:“门怎么没有锁?我还以为有贼闯了进来。”

母亲轻轻地说:“自打你离家后,这扇门就再也没有上过锁。”

亲情需要理解,做晚辈的应多站到父母的位置上考虑,体会父母的苦心,多一份体谅也是一种孝道。这则故事提醒我们:应该学习爱,懂得爱与被爱的道理。并且要学着将这种爱用在最亲密的人身上。因为亲情不仅仅是血缘关系的维系,更是彼此的牵挂与关爱。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不愉快的事发生,不要为洒在地上的牛奶而哭泣,洒脱一些才会有更高的生活品质。多一些理解,多一分体谅,会让我们的心情更加愉快。

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位富有的面包师召唤来城里最穷的20个小孩,对他们说:“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条面包。”

每天早晨,这些饥饿的孩子蜂拥而上,围住装面包的篮子你推我嚷,因为他们都想拿到最大的一条面包。等他们拿到了面包,顾不上向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慌忙跑开了。

只有格琳琴,这位衣着贫寒的小姑娘,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之外,等其他孩子离去以后,才拿起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条面包。她从来不会忘记亲吻面包师的手以表示感激,然后才捧着面包高高兴兴地跑回家。

有一天,别的孩子走了之后,羞怯的小格琳琴得到一条比原来更小的面包。但她依然不忘亲吻面包师,并向他表达真诚的谢意。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发现里面竟然藏着几枚崭新发亮的银币。

妈妈惊奇地叫道:“格琳琴,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面包师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掉进去的,赶快去,把钱亲自交给好心的面包师!”

当小姑娘把银币送回去的时候,面包师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特意把它们放进去的。我要告诉你一个道理:谦让的人,上帝会给予他幸福。愿你永远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上帝的奖赏。”

荀子有言:“仁者必敬人”。尊重他人是一种高贵的修养,优秀的品格,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无论是谁,在受到别人尊重时就会体会到自身存在价值,从而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这就是尊重的力量。从世界范围来看,不管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是和平文化教育、世界公民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追求,即“相互尊重”。

“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行动的热情。 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没有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悟道小站】: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就是知道我们被爱、爱自己、爱别人。要知道,把自己的爱毫不吝惜地给予别人,对于爱的承受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