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管理之道(1 / 1)

一个企业如何跨越失败壁垒,走向成功呢?有人说要靠高瞻远瞩的战略,有人说要靠富有创意的营销策略,也有人说要靠独到的投资眼光。实际上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根本答案。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一个管理者对微若河砾的管理细节的关注和恰到好处的处理。

大彻大悟之51、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第六十章开宗明义:“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意思呢?直译很简单,治理大国就像煮小活鱼一样。老子是告诫执政者,要遵从社会自然秩序,不能朝令夕改、随意搅动、胡乱折腾,否则国家就会出乱。

我们知道,处理一条大鱼并不困难,随便你怎么处理,都会做出来一道大菜。但小鱼本身价值已很小,如果处理不善,则小鱼除了一堆小刺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 的故事主角,是商朝汤王的御厨“伊尹”,伊尹以“调和五味”作比喻,向汤王说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深得汤王的赏识,后来被任命为宰相,这便是”鼎烹说汤” 这个典故的由来 。

就是说即使是家常烹调一道美味的鱼汤,也是要用像治国一样的心境的。一个能容得下鱼汤的锅,就好比在上者所需具备的那种海纳百川的胸襟。治国就像做菜,要了解文武百官的优点缺点,加以调和,凡事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懈怠慢。就算是烹煮一条小鱼,也是要很精细的花心思,去琢磨,不能污七八糟、粗锤乱棒的瞎折腾。调好一锅小小的汤不容易,但是要把它熬坏,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比如说选料不精,心思不到,技艺不高,照看不周等等,都会使汤难以下咽。

后来伊尹看出夏朝的气数已尽,就向汤王建议,要“讨伐夏桀、拯救人民”,并帮助汤王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成为商朝第一贤相。他又向汤王进谏说:“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就是说:要做天下的君王,这不是靠武力能得到的。必定先敬业修德,知晓仁义之道,才能赢得天下人的拥护。

伊尹在朝五十余年,历经五位君主,功勋彪炳。死后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他葬在商汤的陵寝旁边,来表彰他对商朝的贡献。原来治国与做饭,只是工作不同而已,它的道理其实是相通的,所以只要能通晓宇宙之“道”,就能掌握好世间的万事万物!

这里所说的“道”,体现在各方面是不同的。比如说下棋有棋道,插花有花道,喝茶有茶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那么我们的“食道”,就是“五味调和”了!而其中的这个“和”字,一向就是中华民族最推崇的传统道德。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老祖宗的《易经》、《道德经》等都是以大自然为导师,遵循和研究大自然定律,向大自然学习;而西方人都是以心理学、行为科学、灵修等来研究探索人类的成长。其实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东方的智慧更为深入。

在生活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却有太多人不怕麻烦,自己给自己设置一些“圈套”,自己给自己制造了很多的“危机”!然后他们又开始研究最新最复杂的管理理论,用一些连自己都搞不懂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结果是忙上加忙。而最好的方法往往就是最简单的方法!

什么是简易呢?《乐记"乐论》中说:“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意思是说,最高、最大、最好的音乐一定是平易近人的,最高、最善、最好的礼仪则一定是简朴的。“大乐与天地同物,大礼与天地同节。”这就是简易。越是复杂的就越是简单的。《易经》中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归结为一位数——1,而其余的数都是由1递增而来,万物的变化不是增加就是减少。其计算方法归结为两个基本符号:阳爻和阴爻。就像计算机中的二进制0101一样,两个符号演变出无穷的信息数据。《易经》就是通过阴阳两个符号的不同组合演绎出八卦与六十四卦,由此而演绎出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无穷万象。

变易是指八卦和六十四卦本身就是从自然现象的变化中演绎出来的,变是一个常数,变是有规则和规律的,变化的形态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不易是指自然法则。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关键是度的把握。

老子曰:“道法自然”、“稀言自然”、“治大国若烹小鲜”都是对简单思想的生动描述。

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不是生物学的细胞分裂吗?

老子还倡导“无为”。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在英文中“无”就是“Nothing”,表示什么都没有。而在中文中,“无”的古文解释为“看不见的有”,所以“无为”就变成了“看不见的有为”。我们现代的管理不是也强调“没有管理的管理才是最高境界的管理”吗?让每个员工都焕发出“我要做”的态度,而不是“要我做”的态度。这样不是更好?而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化管理为无形,采取攻心的策略才能做到,正所谓“无为而无所不为”。

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被称为三大盛世,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倡导无为而治,实施政令简单明了。

具体到一个人,如果能将自己的行为以道德的范畴为基准,时刻将大道的德性紧存在心里,将它作为指导自己为人处世的法则,那又何愁自己不被他人敬仰?又何愁自己不能成为圣明的领导者?

【悟道小站】:治国也好,做菜都要按规律、步骤一点点地来,否则就会出错。而复杂的问题,最好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解决,因为管理的技巧越简单越好。

大彻大悟之52、会授权——领导的基本功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有这样的话: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它的意思是说:治理天下必须无所事事,如果事必躬亲,经常有事需要处理,就不能治理天下了。

在老子看来,一切有为之治都会使天下之人“**其性”而“迁其德”,因此“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就应当“莫若无为”。无为,然后能无不为;无为,然后能有作为。统治者应该以清静无为、无欲无争规正自身,人民就自然地回归于纯朴,社会就自然地趋于安定,自会呈现国富民安的太平世界。相反地,如果事必躬亲,经常有事需要处理,就不能治理天下了。

有一本企业管理的书中给领导者下了个定义:“精明的领导者就是自己不亲自干事,而是能让别人拼命干事。”这话虽然听起来刻薄,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领导者,必须通过指挥别人来完成具体工作。因为一个人的时间、知识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即使自己每天不停的工作,也不可能亲自去做每一件具体工作。如果你想使单位的各项工作都更富有成效,就必须学会向下属授权,这是做领导的基本功。

在尧的时代,舜作司徒,契作司马,禹作司空,后稷管农业,夔管礼乐,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专门负责驯化用于作战的野兽。尧不管具体的事,悠悠然地只做自己的帝王。那么,这九个人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做臣子呢?这是因为尧懂得这九个人的才能和长处,然后量才使用,而且让他们每个人都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尧因此而统治了天下。

企业管理是综合管理的工作过程,许多管理者认为事必躬亲才能确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结果往往是很多精力放在处理具体事务上,而不能好的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其实,对管理者来说,在企业管理主要有三大任务,一是定好战略,二是管好班子,三是带好队伍。所以必须学会让下属解决具体问题。

干好具体工作,方法就是给予下属充分做事的权力,避免陷入具体事务的纠缠,能授权的事情就不要亲自做。有的领导却恰恰相反,他们把过多的精力倾注到具体事务上,事必躬亲,亲力亲为,于是大小场合都有他的身影,大小事情必亲临指挥,没有他在,下属什么事都不敢拍板。如果是这样,就算有三头六臂也不够用,一天到晚忙得晕头转向,不仅容易忽略重点,“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而且容易挫伤下属和员工的积极性。

在企业组织管理中,如何有效授权,使各级员工都真正参与到企业组织管理工作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作为企业领导者,可能有时感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但未必知道没有适当授权,也是影响员工工作效率和积极性的因素之一。成功的领导者就必须学会授权,能把员工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每位员工都能全力投入工作,并能衔接部门、上下级的工作联系。能够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让员工自由学习、汲取教训、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还能将整个组织的价值观和个人愿景与团队分享,建立融洽的工作关系,能够指挥若定、全心投入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也许这种管理模式会使一些领导者觉得有威胁感,权力下放,可能使有些领导者担心自己会变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这就要把握“要放手但不能撒手;要统揽全局不要包揽一切”度的问题,既要放权,又不失去统揽全局控制。领导者如果不授权,也许不会存在“失控”的危险,但同时也使企业无法获得新的突破,业绩难以有更大的进步。

那么,作为领导者,应怎样授权呢?

——要注意激发受权者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授权的目的,是要下属凭借一定的权力,发挥其作用,以实现既定的领导目标。但如果受权者有权不使,或消极使用权力,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必须制定奖惩措施,对受权者进行激励,引入竞争机制。

——要给受权者明确责任。要将权力与责任紧密联系起来,交待权限范围,防止受权者使用权力时过头或不足。如果不规定严格的职责就授予职权,往往成为管理失当的重要原因。

——要充分信任受权者。与职务相应的权力应一次性授予,不能放半截留半截。领导者给职不给相应的权,实际是对所用之人的不尊重、不信任。这样,不仅使所用之人失去独立负责的责任心,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一旦有人找他们,他们就会推:“这件事我决定不了,去找某领导,他说了才算。”

——授权要注意量体裁衣。要根据受权者能力的大小,特别是潜在能力的大小来决定授职授权,恰到好处地让每个受权者挑上担子快步前进,不要有的喊轻松,有的喊压死。

领导者授权,能使下属产生参与感,也能使员工的满意度、工作效率、技能等得到充分发挥,领导者还能从日常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思考企业的发展规划、班子和员工队伍建设。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是事必躬亲自己做每件具体工作,而是凝聚全体员工向同一个方面不懈地努力拼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员工都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奋斗。

【悟道小站】:领导者应少干一些作茧自缚忙自己、包办代替抑人才的傻事,多做一些大胆放权的开明之举,集中精力想好大事,抓好大事。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大彻大悟之53、给不同性格的员工发展空间

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说: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若以强力作为或暴力把持,都将自取败亡。世间的物性不同,人性各别,为政者要能允许差异性与特殊性的发展,不可强行,否则就变成削足适履了!所以理想的政治应顺应自然,因势利导,要舍弃一切过度的措施,去除一切酷烈的政举:凡是奢费的行径,都不宜施张。

由此引申到现代管理中,就是不要什么事情都不留余地管得过死,要懂得给部属搭建好工作平台,尤其是给不同性格的员工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所谓性格,是指人对客观事实的牢固立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中表示出的个性心理特点。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性格是一个人个性的中心,它直接影响到人的行动方式,进而影响到人际关联及工作效力。因而,在治理进程中,依据人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是进步管理程度的主要手段。

孔子有三个著名的学生:子路、冉有、公孙赤,他们性格各异,子路鲁莽冲动,冉有谨慎,公孙赤则机敏,几人都很有才干。且看孔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如何,对于子路,孔子说:“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对于冉有,孔子说:“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对于公孙赤,孔子说:“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路、冉有、公孙赤三人皆是栋梁之才,孔子不言三人非仁,只言不知,寓意深含。这说明孔子更看重的是他们才华后面的人品,看他们是否仁,从一定意义上讲,仁就是诚信仁德。

人性格的差异,基本上可以分为内向型与外向型。我们经常发现领导在评价下属时有个很不好的习惯,爱品评其性格缺陷,好象性格不好是跟品行不端一样严重的问题,内向总是与孤僻,不开朗,好走极端等词语相关联的,不言而喻,内向是一种极不好的性格,意味着职业素养的低下。

生活中性格内向的人确实有时不象外向的人那样受组织欢迎,适应能力也相对差一些,但是内向的人往往是很好的倾听者和执行者,性情温和,与世无争,容易在合作中达成和谐。内向的缺点是沟通性较差,外人无法获知其真实想法,更无法进入其内心世界。

外向的人热情开朗,活泼积极,反应迅速,适应能力强,缺点是不随和,缺乏谦逊,没有耐性和恒心做事情。

外向性格更具有成功潜质,但是性格内向的成功者也不在少数,比如亚洲首富李嘉诚就是一位生性腼腆、内向而不喜主动交谈之人,即便在已步入事业巅峰的今天,即便出席高贵场合,不知凡几,他仍不是个滔滔不绝、谈锋犀利的人。可他腼腆的另一面,勤勉、好学成为他致胜的关键性因素。他谦虚沉稳的外表下面,蕴涵着勃勃雄心,做什么都想做到最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努力去做。所以说上天造物总是有他的初衷的,草木各有各的特点才称得上姹紫千红,各样人行为的各不相同才使得这个世界绚丽多彩,如果大家都一种个性,就像满世界只开一种颜色的花朵,那么还有什么美丽可言。互补促和谐,没有千人一面,也没有千篇一律,这是大自然的和谐之道。

用人讲究德才兼备,黎民百姓缺少诚信,问题倒还不大,而身居要职缺少诚信,就势必为害一方。因此,考评一个人能否得到任用,德才两方面是应当重点考验的,至于说到该人的性格,也不是什么大事情,如果这人确实德才兼备,性格上的小毛病也不要太较真,做老板没有容人的胸襟哪里成得了大事业。

古时东方皋相马只关注马的精、气、神,而不理会马的牝牡骊黄等表象,也是同样的道理,做老板的需要虚怀若谷,包容一切,面对一个员工要冷静观其行,听其言,测其智,达其情,审其美,量其才,综合考评一个人,来决定对他的任用,绝不可一叶障目。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道锁。一种管理技巧只能对某类人有效,对另外一类人可能就毫无作用。因此作为领导有必要好好研究一下自己的主要员工,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喜好追求是怎样的,他的性格特点优缺何在等等都是做管理的所需要掌握的。作为管理者,如果能够用心去研究底下的人,你才会发现每个人的可爱之处,才会明白每个人适合做什么。

人都是有性格棱角的,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现如今职场上只有单向选择,老板有权选择员工,而员工却无权选择老板,除非甩手不干自己当老板,因此作为员工除了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似乎没有别的办法,找出自己的性格缺陷,积极改变,去适应老板的工作作风和企业大环境方为打工上上策。

【悟道小站】: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个性和才能,并安排员工到合适的岗位上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才能。这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大彻大悟之54、多些激励少些指责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讲: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意思是说:断绝智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没有分别计较的忧愁。则可以免除世俗之忧,也就是与世俗的“忧”隔绝开来。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

“唯之与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激励与指责的效能是有差异的。比如,一个上司对待自己的下属,是指责更有效,还是激励更有效呢?答案肯定是激励绝对胜过指责。

来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天晚上,索尼董事长盛田昭夫按照惯例走进职工餐厅与职工一起就餐、聊天。他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以培养员工的合作意识和与他们的良好关系。这天,盛田昭夫忽然发现一位年轻职工郁郁寡欢,满腹心事,闷头吃饭,谁也不理。于是,盛田昭夫就主动坐在这名员工对面,与他攀谈。

几杯酒下肚之后,这个员工终于开口了:“我毕业于东京大学,有一份待遇十分优厚的工作。但是,进入索尼之前,对索尼公司崇拜得发狂。当时,我认为我进入索尼,是我一生的最佳选择。但是,现在才发现,我不是在为索尼工作,而是为课长干活。坦率地说,我这位科长是个无能之辈,更可悲的是,我所有的行动与建议都得科长批准。我自己的一些小发明与改进,科长不仅不支持,不解释,还挖苦我赖**想吃天鹅肉,有野心。对我来说,这名课长就是索尼。我十分泄气,心灰意冷。这就是索尼?这就是我的索尼?我居然要放弃了那份优厚的工作来到这种地方!”

这番话令盛田昭夫十分震惊,他想,类似的问题在公司内部员工中恐怕不少,管理者应该关心他们的苦恼,了解他们的处境,不能堵塞他们的上进之路,于是产生了改革人事管理制度的想法。之后,索尼公司开始每周出版一次内部小报,刊登公司各部门的“求人广告”,员工可以自由而秘密地前去应聘,他们的上司无权阻止。另外,索尼原则上每隔两年就让员工调换一次工作,特别是对于那些精力旺盛,干劲十足的人才,不是让他们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主动地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

美国的员额有限公司是一家发展迅速、、生意兴隆的大公司。这个公司办有一份深受员工欢迎的刊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每月都要通过提名和刊登照片对工作出色的员工进行表扬。

这个公司每年的庆功会更是新颖别致:受表彰的员工于每年8月来到科罗拉多州的维尔,在热烈的气氛中,100名受表彰的员工坐着架空滑车来到山顶,领奖仪式在山顶举行,庆功会简直就是一次狂欢庆典。然后,在整个公司播放摄影师从头到尾摄下的庆功会全过程。工作出色的员工是种欢迎、开心和热闹的场面中的中心人物,他们受到大家的喝彩,从而也激励和鼓舞全体员工奋发向上。

美国的一些企业就是这样以多种形式的表扬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 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象“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 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激励是一门艺术。作为一个管理人,必须要重视激励,善于激励,学会激励的艺术、技巧和方法。就现代公司管理看,能否具有激起别人**的能力,已成为衡量管理人的标准之一。

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领导者,无不善于运用这种手段激发其部属的工作热情和斗志,为实现特定的领导目标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渴望得到鼓励,是每个人皆有之的心理需求。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这种心理需求尤为强烈。特别是那些天性比较懦弱、羞怯的人,更需要领导的鼓励,因为鼓励可以增强他们的毅力,树立信心。因此,适当的夸奖与鼓励是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悟道小站】:只有做好员工管理和员工激励企业才可以得到发展,只有做好员工管理和员工激励企业才不会出现人才流失。

大彻大悟之55、大处着眼,细出着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的一段话。其意思是说:解决难为之事要从容易处着手,做太事要从细小处入手;凡是无下的难事,都必定从容易开始;凡是天下的大事,必定从微小的事情做起。

在老子看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对事物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具体理解。他认为,事物在“难”的形成前,有一段相对的“易”的过程;在“大”的堆积前,必有细小的积累。善于做事的人知道“难易相成,高下相倾”的自然规律,抓住其易为的,贴近其难为的;积累其细微的,成就其伟大的。告诫人们不可好高骛远,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而应扎扎实实地重视开头细微的,看重容易的点滴基础;看重扎扎实实的“图难”、“为大”的过程,最终才会筑成人生大业的千丈高台,成就辉煌的生命旅程。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稍加留心每一件事情的细微之处,就能感受到它的妙处。

一位年轻人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海上油田钻井队。在海上工作的第一天,领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时间内登上几十米高的钻井架,把一个包装好的漂亮盒子送到最顶层的主管手里。他拿着盒子快步登上高高的狭窄的舷梯,气喘吁吁、满头是汗地爬上顶层,把盒子交给主管。主管只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就让他送回去。他又快速跑下舷梯,把盒子交给领班,领班也同样在上面签下自已的名字,让他再送给主管。

他看了看领班,犹豫了一下,又转身爬上舷梯。当他第二次登上顶层把盒子交给主管时,已浑身是汗、两腿发颤,主管却和上次一样,在盒子上签上名字,让他把盒子再送回去。他擦擦脸上的汗水,转身走向舷梯,把盒子送下来,领班签完字,让他再送上去。

这时他有些愤怒了,他看看领班平静的脸,尽力忍着不发作,又拿起盒子艰难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爬。当他上到最顶层时,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他第三次把盒子递给主管,主管盯着他,傲慢地说:“把盒子打开。”他撕开包装纸,打开盒子,里面是两个玻璃罐,一罐咖啡,一罐咖啡伴侣。他愤怒地抬起头,双眼喷着怒火,射向主管。

主管又对他说:“把咖啡冲上。”年轻人再也无法忍受了,“叭”地一下把盒子扔在地上:“我不干了!”说完,他看看倒在地上的盒子,感到心里痛快了许多,刚才的愤怒全释放了出来。

此时,这位傲慢的主管站起身,直视他说:“刚才让你做的这些,叫做极限承受训练,因为我们在海上作业,随时会遇到危险,这就要求队员一定要有极强的承受力,只有承受各种危险的考验,才能完成海上作业任务。前面三次你都通过了,可惜,只差最后一点点,你没有喝到自己冲的甜咖啡。现在,你可以走了。”

年轻人懊悔地离开了,但是他却从这件事上吸取了教训,立志一定要做一番事业。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后,他成了一名油田钻井队的队长。

细节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因为,它是人们用来表现自己的一个工具。利用好了,可以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不好,就会适得其反。所以,为人处世千万不要小看了细节。

某公司的一个重要部门出现了空缺职位,董事长决定聘用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来担此大任。可是,接连几天的招聘,都没有一个人可以通过董事长的“考试”。

一位30岁左右的留美博士前来应征。不料,董事长通知他凌晨一点去参加考试,考试的地点是董事长的家里。留美博士凌晨一点准时按响了董事长家的门铃,但许久不见有人前来开门,直到早上八点,董事长才将他请进屋里,准备应答考题。

董事长问他:“年轻人,你会写字吗?”博士回答道:“会。”董事长拿出一张白纸让他在上面写一个做人的“人”字,写完后,董事长平静地说:“今天的考试就到这吧!你可以回去了”。博士不解地问道:“就这样吗?”董事长深深地点点头。

第二天,该公司召开了董事会,董事长郑重地宣布,该名博士是最后获得总经理位置的人。他说:“一个这么年轻的博士,论才学与智慧绝对不是考虑的问题,所以我为他出了一个更为困难的题目。首先,我要他凌晨一点来我家参加考试,是考验他的牺牲精神,他做到了;我又让他在门外空等了7个小时,这是考验他的忍耐力,他也做到了;接着我又考了他的脾气,看他是否在见到我时对我犬发雷霆,然后摔门而去,结果他没有,见到我以后仍然笑容满面,这项考验他也通过了;最后,我又考验了他的态度,我让他写一个连5岁小孩都会写的字,他也肯写,说明他具备了谦虚的态度。像他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我们公司怎么能放弃呢?所以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录用他。”

可见,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仅靠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左右着你未来的成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行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要只顾追求所谓的大事、难事,结果连眼前本份内的小事、易事都没做好。停下来、静下来,做好本份内的每一件小事、易事。

【悟道小站】:“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因此,做人也好,做管理也好都应该学会从小事和细微处做起,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大彻大悟之56、管理者要有容人之量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记载:“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翻译过来就是说:能够认识自然规律的人就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会公正平等;做事能公正平等才会周全无遗,周金无遗就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就合乎道,合乎道就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难。

我们知道,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以人才为基础的竞争,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定要善于容纳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为己所用,这才是一个企业的成功之道。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出色的经营之神,他运用《道德经》中的思想精华,全力经营自己的事业,成就了大宋三百二十年江山,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的管理非常了得。

赵匡胤很有容人的肚量,并且重视人才,表现出了一个帝王应有的自信和大度。有一次,他慨叹道,要是有古时桑维翰那样的宰相就好了。宰相赵普听了心里自然有些不舒服,就说有了他你也不会任用,因为桑维翰是一个非常贪财的人。赵匡胤说,贪财怕什么,有才能才重要,要是有那样的人,赏赐他十万贯就把他的屋子撑破了。

没想到,过了几天,君臣之间还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小插曲。当时天下还没有统一,吴越国君送了赵普十瓶海鲜,赵普也没怎么在意,放在屋檐下了。正好赵匡胤来探望赵普,看见了就问是什么东西,赵普觉得没什么,就说了实话。赵匡胤很想知道吴越国君送给他什么,结果打开一看,全是黄澄澄的金子。

赵普哪料到是这个,一看就傻了眼,跪地连称死罪。赵匡胤相信赵普,很大度地哈哈一笑,说收下吧,他们还以为天下大事是你这个书呆子说了算呢。一件大事,就此化解,赵匡胤的度量可见一斑。如果说赵普是他最信任的大臣,所以他能容人的话,那么王著的故事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王著原是后周臣子,一次,在赵匡胤召开的宴席上喝醉了酒,突然思念其故主,当众喧哗,群臣大惊。赵匡胤也是后周臣子出身,毫不怪罪,只是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却不肯出去,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被左右硬是搀扶出去。

第二天,就有人上奏,要求对王著严惩,赵匡胤没有理会。他说王著只是喝醉了,世宗时候,我就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呆子,哭哭故主也没什么,由他去吧,终究没有追究此事。

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非常尊重和重用读书人。一次,他有一个疑难问题,宰相赵普也回答不出,就询问翰林学士陶毂、窦仪,他们当场准确地回答出了。赵匡胤大喜,深有体会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自此,他开始鼓励手下的文臣武将多读书,弥补自己的不足。赵匡胤用人能够不拘一格,不问资历。他常常命令大臣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并且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的情况,将他们的长处和才能随时记在一个本子上。每当官位有缺的时候,他就翻阅本子里的记录,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

《宋史》对赵匡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在位十七年之间,考论治理成就,道德仁义之风,宋绝不亚于汉、唐。赵匡胤算得上一个难得的开国之君了。

一个团队总是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人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出色,但也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差劲,再逊的人总有一方面较他人一日之长。一个成功的领导人不在于他自己能做多少事情,而在于他能很清楚地了解每个下属的优缺点,在适当的时候派“逊色”的员工去做他们适合的事情,这样往往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同样,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有容人之量,也许说是容人之智更恰当,工作就是工作,千万不能夹杂自己的个人喜好。也许你今天看不起的某个人,他日正是你事业转机的得力之臣。

俗话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道家、儒家、佛家,都主张宽容。度量,是对他人长处、短处和过错的一种包容。度量大,能得人心、团结人、纳众谋,以成其强大,对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十分有益。

领导者一定要有容人之量。有些人缺乏容人之量,特别是容不得超过自己的人,习惯于搞“武大郎开店”,凡是比自己高明的人一律不用,嫉贤妒能,总是担心政绩被其抢、名誉被其夺、位置被其占。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进而排斥人才、压制人才,甚至打击人才。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是生产力、战斗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才是兴企之本。令人欣慰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现代企业中已蔚然成风,对各种各类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管理的科学机制已比较健全,并有效运行。

身为企业的领导者,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集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把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而且领导者要善于经营人才,识才、用才、爱才、聚才是领导者一项基本职能,也是一个成熟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才干。

【悟道小站】:用人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发掘、发挥属下的一技之长。用人不当事倍功半;用人得当,事半功倍。

大彻大悟之57、职位高还需品德高

《道德经》讲: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认为:要强为定会失败,要把持定会失去。因此圣人自然无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受损。人们办事情往往在快要成功的时候会失败,所以说在快要成功的后期要像开始那样谨慎,就不会失败。

在老子看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职位高还需品德高,要常修为官之德。,是境界要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二是胸怀要宽。古今中外,凡能成就大业者,多是心地坦**,胸怀宽阔的人。

曹操当年在军中能享有较高的威望,大小将士都乐于为他卖命,对他唯命是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从自己做起,以次使将士心服口服。在寿春城大战袁术后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曹操班师回府时,路经一带麦地,曹操传令大小将校,不得践踏麦苗,违者斩。事也巧奇,曹操的坐骑受惊乱跑,踩坏了大片麦田。

事情发生后,曹操不愿践踏自己制定的法纪,便找来行军主簿,要依法整治自己,曹操深明大义,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于是抽剑就要自刎。众人再三劝说后,曹操于是采取折中的办法“割发代首”。三军见状,哪个还感拿鸡蛋去碰石头?这种看来,先作出样子对领导者树立威信,取得成绩十分重要。

在台上说得唾沫横飞,还不如身体力行做一回来得有鼓动性,有号召力。嘴上说的天花乱坠,讲的振振有辞,做起来又是另一套,倒不如不做。因为这样言行不一,无异于在脸上刻下“伪君子”几个字,让人看了骤生反感之心。一个领导者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起带头表率作用,才能服众。更何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自己愿意做的事,才能要求别人也去做;只有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才能要求别人也去做。

《大学》认为领导用人的根本在于修身,修身的根本在于正心。孔子说:“自己率先端正了,天下还有谁不敢端正?”傅玄说:“领导立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而后才能身正,身正才能让左右的人正;左右正而后才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才天下正。反过来说,天下不正要从国家建设做起,国家不正要整顿朝纲,朝廷不正要整顿文武百官;左右不正,当领导的就要从加强自身修养做起,自身不正要从修身做起。修养的对象越贴近,所带来的影响、效果越久远。大禹、成汤肯责备自己,所以国家兴旺,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是大端正!端正了自己,就端正了自身;端正了自身,就端正了别人。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陆宣公曾经说:“贤能而迷茫的威仪不是真正的威信,威严而慈悲的领导使人怀念》”所以说威仪与信誉,是领导用人的两大支柱,至于恩惠则是小的方面。

战国时期的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开始实行变法。商鞅深知推行新法的关键在于民心,必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于是就在国都的南门竖起一根3丈高的木桩张贴告示说,如果有人把这根木桩扛到北门去,重赏10两黄金。但围观的群众只是用猜疑和好奇的眼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没有一个人敢上去扛木桩。

商鞅知道百姓不相信他下的命令,便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赏金提高到50两黄金。果然有一个人跑出来说决定试试.他真的把木桩扛到了北门,得了50两黄金的赏赐。老百姓为此都说:“左庶长办事认真,下的命令一点不含糊。”

从此,他下的命令和推行的新法令,没有人敢不执行的。第二年,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故意唆使太子犯法,给商鞅出难题。为保证新法的推行,同时因为太子不便施刑,商鞅说通了秦孝公、遂将公子虔处以劓刑(割掉鼻子),将公孙贾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从此秦国国内大治,没有贵族、大臣敢触犯新法了。

《论语》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也是告戒领导者必须品行端正,谨慎从事,以身示范。

在我国农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看干部的什么?群众看干部如何说,更重要的是看干部怎么做。上梁不正下梁歪。做领导的念外了经,做歪了事,部下和百姓自然是以歪就歪。相反,做领导的要使部下听命于己,要取信于百姓,建立良好的领导形象,应先自己规规矩矩,扎扎实实地做出个样子来。

领导乃世人的榜样,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喜怒哀乐,直接影响到部属和群众。如果他自身的行为规范得体,即使不制定任何法令(规章)、制度,人们也能自然地效法他的行为,走正道、做正事。然而,如果他自身的行为不正,胡作非为,即使制度严格的法令、法规,人们也不会执行。

【悟道小站】:领导内心端正了,处事就没有偏私。端正自心,首先要端正自身,自身端正了,家庭就能端正,国家就能端正,天下就能端正。

大彻大悟之58、用什么人成就什么事业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条清澈无底的河流,往往不会有任何鱼虾繁殖,同样一个人如果太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不但交不到朋友,就连任何事业也很难有所成就,因为任何人都不愿意与他来往,使他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世间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人也是如此。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但本人是大德大才的旷古奇才,用人也以德才兼备为准则。蒋琬、费韦、姜维都是诸葛亮精心选拔为他理政、治军的接班人。蒋琬入蜀初期任丰都县长,刘备下去巡视,适见蒋琬饮醉,不理事,大怒,要杀他。

诸葛亮深知其人的能力和德行,便为之说情。刘备敬重亮,听其言,才不加罪。后亮提拔琬为丞相俯长史,亮每次出征,琬都足食足兵相以供给。亮常赞琬为人“忠雅”,可与他辅佐蜀汉王业。亮死前,密表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流。”亮死,琬执政,其人大公无私,胸怀广阔,能团结人,明知时势,做到国治明安。蒋琬病,荐费玮代之,费为人明断事,善理事,知军事,他在任时边境无虞,魏人不敢正窥西蜀。姜维继诸葛亮复兴汉室之志,屡次北伐,虽无大胜,但魏兵也不能侵入。及司马昭派大军代蜀刘禅昏庸不听蒋维派兵扼守阴平之议,邓艾得以偷渡而直捣成都,刘禅出降,并令姜维降,姜维想假降待机杀钟会以复兴汉室,其夙愿虽不实现,足见其人忠烈。

刘备死后,有诸葛亮及其后继者蒋琬、费韦、姜维等辅佐,刘禅这昏庸之王才得安坐帝位达41年之久。而曹操死后,其子曹坯篡位,魏立国虽有45年,但早在17年前司马昭就发动政变夺取曹爽的军权,魏政权已归司马氏,魏已名存实亡,魏政权实际存在只有28年。孙权死后,孙亮立为吴帝,内部不和,国势日弱,遂被晋灭。孙权后人掌权只有27年。三国相比,蜀汉政权较稳固,无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之事,这是因为德才兼备的贤臣辅佐之故。真正的诚实之人,真正的忠臣,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表现出他们优秀的品质。所以,以近知远,以微知明,也是识人用人必不可少的良策。

人不可能个个都是圣贤,也并非个个都是笨蛋。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种人个性都有其优点和弱点,都有能适合他们的胜任的岗位,高明的人总能抓住人性的优点,摸透人性的弱点,巧妙地引导和使用。如果能将各种不同个性的人放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就能发挥出意料不到的作用。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用人要圆,才能使人才各显其能,各尽其用。

《六韬·龙韬·论奖》中讲到,将帅有五种品德。即“勇、智、仁、信、忠。”将帅“勇敢者不敢冒犯;明智者心绪不可扰乱;仁慈者会爱人;诚信者就不欺骗人;忠实者就会忠心为国”。管仲在《管子*立政》篇中说,朝廷使用人才,需要审惧地掌握三个条件:一是道德品质是否与他所处的地位相称;二是功劳是否与他所享受的薪金待遇相称;三是才能是否与他所担任的官职相称。唐代杜佑也认为,如果以品质节操为首要,以才能技巧为其次,选用人才,必定会使人们加强修养,勤奋学习,以仁立于科举最优之列,怎么会使俊杰之才迟迟不能发挥作用、受到埋没而不被利用呢?通过排列比较这些人才,选取拔尖的人加以任用,一定会使许许多多人才受到震动,而被吸引,从四面八方来响应。这里主要是强调以德行为科举取人之本,认为取人才艺为次之。

对德才关系做了较为做了较为全面、较为精辟论证的,是宋朝的司马光。司马光明确指出德与才是不能分开的,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从德和才两个方面出发,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在用人时,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那么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因为有才而缺德的人是最危险的人物,比无才无德还要坏。司马光还说,人们往往只看人的才,而忽视了德。

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司马光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家,自然有他的思想家局限性,但是就德才关系本身的分析来看,论述还是比较深刻,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

用人以德为先,次之才学,也就是要防止重才而轻德的现象出现。有才而缺德,这样的人只能是好才,歪才,邪财。当然,只有德而没有才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才。缺才有德的人,是忠厚人,老实人,辛苦人,正派人,但才气没有了。这样的人是人,而不是做事所需要的人才。智慧有如源泉,行为堪为模范,这样的人可做导师;智慧可以砥砺他人,行为可以辅佐和警策他人,这样的人可做良师益友,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不敢做一点越轨的事,这样的人可做官吏;还有一种人,你要是只图眼前的方便快意,只要你叫他一声,他就会连连答应,这种人只能做奴仆。最好的领导用堪为导师的来辅佐自己;中等的领导用良友来辅佐自己;下等的领导用官吏来辅佐自己;失败的领导用奴仆来辅佐自己。

事业是人才创造的,人才的能力有大小、高下之分,人才的智慧有贤能、不肖之分。任用的人才能力不同,取得的成就就不同。用人不仅要对大德、大贤之人委以重任,而且要选用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对之委以重任。

【悟道小站】:以一己之力做事,只能成就有限的伟大;以用人为主体来做事,就能成就一个无限的伟大。所以说,一个管理者用什么样的人弊端成就什么样的事业。

大彻大悟之59、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这是《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的一段话。意思是说:一个真正圣明的人,从来都不会执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事情;他们常常想到的是他的子民或下属是如何想的,即“以百姓心为心”。道家的这种思想,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古时候,圣人一般都是治国的人,面对的是黎民百姓;而现在,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也应以“和之至”的个人道德修养,打造和衷共济的企业之舟,营造长足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人为根本的载体,由其初发心为原始动力,其身心应以天下为念,报效社会为本,以员工为亲人,进而促进与自然万物的融合,则可以实现德化企业、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有一家报社要调换总编辑,但新来的总编辑在这方面是一个生手,不仅没有在报界担任过任何职务,而且连一天的基层采访工作都没有做过,对编辑知识了解得非常肤浅,因此很多有资历的员工感觉不服气,当然他也。知肚明,知道大家对他不服气、不看好他,因此如果想要博得大家的支持与认可,就必须想一个好的办法。于是他想到只要能站在大家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从大家的利益出发,为大家着想,那么就一定会博得大家的支持认可,可是他又想到,自己还没有上任,对公司的各方面事情也不是很了解,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晚上一个人看电视,他偶然间听到电视中报道“打工族为花钱买房而烦恼”,此时,他的脑子一惊,觉得这是一个突破口,如果能帮大家解决住房问题,那么事情也许会出现一些转机。

于是,在他上班的第一天,他便在“就职演说”中微笑着对员工们说:“我今天刚刚来到咱们报社,我也知道自己的资历有限,别说是做总编辑,就是当普通资料查询员,恐怕对我来说也不够资格,因为我对资料的调查统计这方面只是略知一些皮毛,但是我希望大家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体验一下做记者的艰辛,那就是让我坐一坐新闻记者的大车,使我有一次真正的新闻记者采访体验,同时也通过坐大车体验一下同事们的艰辛,以便我将来去某个银行请求与他们合作,替本报同事们办一下郊区购房分期付款问题。”

他的话一出,立刻引起了下面员工们的一致认可,大家都说:“这个总编辑人不错,居然愿意体验咱们做记者的艰辛,更重要的是他竟然对大家一直忧心的住房问题这么热心,不拥护这样的总编辑,还能拥护谁呢?”接着台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就这样,虽然他在这方面是一个生手,但是他的笼络人心之术使他得到了员工们的支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这就是:凡能够得人心者,都能够成大事、得天下。

现代社会,人人都有自尊心。“你能迎合我的自尊心,我自然能为你办事;你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我绝不会顺从你。”这是人之常情。不仅自尊心如此,人人心中都是强烈的欲望,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明天,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人的最大的弱点,就是即使在临终之际,还在向往着美好,希望明天有幸福到来。

人人都有欲望,都有追求成功的愿望。贤能的人希望自己更贤能,尊贵的人希望自己更尊贵,富裕的人希望自己更富裕。会用人的人,往往利用人的这个特点,而为自己增加成功的砝码。

一个管理者,你如果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使人们认为你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导,还不如降低自己的身份,放下自己的架子,使他们认为你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人,是他们的真诚朋友,而实际上你是他们的领导。这样发展下去,在无形之中他们就抬高你的身份和地位,使人们的心目之中保存这种观念、看法。于是,你便提起人们的自尊心,去获取他对你的热烈拥护与衷心爱戴。

这样,人们不仅会心悦诚服地拥护、爱戴你,甚至心甘情愿地为你赴汤蹈火,为你效忠效力,心甘情愿献上自己的生命。但是,你作为一个领导,如果惟我独尊,狂妄自大,就永远难以赢得人们真诚的拥护与爱戴,更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老子说:“王侯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就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因此王侯们自称为‘孤’、‘寡’,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人们最讨厌的,就是‘孤’‘寡’,但王侯们却用它们来称呼自己。一切事物,减损它反而增加,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作为领导阶层来说,就是要能恰当地拟制自己,显扬他人。显扬他人实际就是抬高了自己,骄傲足以毁灭的事业,而惟我独尊、狂妄自大、放纵无礼同样足以毁害自己的事业。真正强大者不显示强大,真正高贵者不炫耀高贵。

老子还说:“江海所以能够成为河流百川所汇集的地方,乃是由于它能低于山川平地;要领导人民,必须对人民表示谦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处在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沉重;处在人民的前面,而人民并不感到难堪。”作为一位领导,要想获得拥护与爱戴,就要身处高位而不显高贵。

因此,得人心得天下,失人心失天下。信赖是人生最大的财寓,人心是创业者最大的权势。要想得人心,就必须坦诚以待,以心换心,正所谓:以百姓之心为心。

【悟道小站】:人是感情动物,人的一切行为动力都受感情支配。而获取人们感情的唯一方法,就在于你尊敬他、器重他、同情他、帮助他、爱护他等各方面的表现。

大彻大悟之6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其大意是: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俗话说: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出,行必果,这是做人的学问,也是领导用人的学问。

古代有位哲人,在谈到信用时说:“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以诚信待人,人必诚信;以欺诈待人,人必欺诈。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以大胆的行为,使敌人的精壮降兵,都变成自己的骁勇战士。在他起兵攻破采石乩后,**集庆,水陆并进,先攻破陈兆先的兵营,因而有许多陈营的将士投降了,对这些投降的将士,朱元璋决定好好使用他们,让他们为己效力。他在降兵中挑选精壮骁勇的士兵500人,直接归纳于军中。这500人都感到惊恐不安,朱元璋察看到他们内心的情况后,便筹划着怎样才能让他们安稳而不害怕,信任而不怀疑。最后,决定采取对他们的信任,而招致他们对自己信任的策略。在晚上进入营区由他们守卫,自己也解甲就寝,而且把自己原来的人员调开,仅留下降将冯国用一人侍寝在床前。

此后,人心大定,都相信了他的至诚。攻打集庆时,冯国用就带领这500降兵,首先冲锋陷阵,在蒋山下打败元军,威逼城下。各路兵马快速奔进,有威信,就不能役使人,没有威信,就不能使人服从。

现代社会,人们呼唤诚信,更敬重诚信的人。下面这个例子正是关于诚信的真实写照:

2010年腊月。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原定与暂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但他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到,此后几天,天津至武汉沿线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区可能因雨雪封路。他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春节前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

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

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因为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孙东林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钱不够,孙东林就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就这样,在新年来临之前,60多名民工都如愿领到工钱,孙东林如释重负。

“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2010年9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入选“中国好人榜”。

《诗经》中说:“白圭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语言上的污点,难以磨掉。”说话守信,行为果敢;有命令就去执行,有禁规就去阻止;法度不轻易改变,制度不轻易变更。领导需要这样来立信。领导立信于上,百姓遵守于上,百姓官员行于下。领导示信于人,就能得到人才;示信于国家,就能得到国家;示信于天下,就能得到天下。

因此,言语忠信,行为笃敬,就是在少数没有开化的民族中也行得通;说话不忠实、不信用,行为不诚实、不笃敬,就是在本乡也会处处碰壁。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没有信用就难以立起来。领导靠信义树立起来的权威,基础更牢固,更有持久性。

【悟道小站】:一诺千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对于一个企业的健康否则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好的管理者往往都是诚信处世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