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看来,快乐并非来自于物欲的满足,而是来自于心灵的智慧。在这个“忙乱”的社会里,很多人将快乐寄托在心灵之外,寄托在票子、位子、房子和车子以及一些虚荣的攀比之上。如此,郁闷和烦恼便得以滋生,物欲开始膨胀。因此,学会喜乐之道成为人们获得快乐的有力保证。
大彻大悟之41、知足常乐
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有这样的话:“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段话的原意是:“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所以知识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
胡九韶是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可见,知足,是一种心态。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需三餐。简单,再简单一点,这就是生活。
也许有人会说,知足,意味着满足现状,不再追求,会对社会发展不利。但我所说的知足,不是意味着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而是在物质追求上不要计较太多。
知足常乐,要求我们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宠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也许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但知足常乐,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帮助我们在 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知足,不是夜郎自大,而是知现在所得已足矣,对将来所求并不足。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用一颗进取之心去开创未来。
生而为人免不了一些不快乐,有时是个人原因导致,有时也可能是社会或者自然因素让人不快。早在远古时期人们便探讨如何寻找解决办法,使自己快乐。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大音希声”,还说“音声相和”。所谓“大音”就是洪亮的声音,但因为进入了高度和谐的状态,不同的声音汇合成一种和谐的声音,听起来就好像是一个声音,在其中洪亮的声音听上去却显得很小很小。
这就是“道”的奥妙,“道”的背后本身是一个旋律,是快乐的根源。宇宙是一首歌,人生是一首歌,只有唱好人生之歌,宇宙之歌才能快乐。
并非笃信某一宗教就能让人获得快乐,而是对某一种东西、某个人生目标有虔诚、专注的信念,人人都能够获得快乐。在过去,那些舍生忘死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坚定的信念获得了无尚的快乐。不存在只有道家才可以获得快乐。而是说,获得快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境界可能都能够达到,但是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只是道家获得快乐的方法与其它的宗教有所不同。
每个人都希望天天快乐,到底什么叫快乐?
“快”字,含有高兴、愉快、顺畅这样的含义。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快,喜也,从心,夬声。”他把“快”字解释为“喜”。“喜”字上面是一个“士”字,古文字里“士”是表示一种武器压在那里,就是说人必须有安全感,首先有了安全你才能快乐。“喜”字下面还有两个“口”,表示的是两个器皿,这个器皿不是用来吃饭的,而是作为我们内心情感、思想交流的通道。器皿就是一个交流的通道,这说明要交流、交通以后,才能“喜”。“快”就是通过交流达到顺畅的意思。
再看“乐”字,繁体字的“樂”中间是一个“白”,两边是绞丝旁,下面是一个“木”。中间的“白”很重要,这个“白”并不是黑白的白,最早这个“白”是指人头骨。以前人死了都是天葬,放到大自然里面去,时间久了,血肉没有了,但是骨头留下来了。后来人们把人骨捡过来了,架在木头上,两边用藤(丝)把人头骨捆住,然后用膝盖骨或者木棍去敲这个人头骨。
这个景象可能大家想象的时候会感到很害怕,其实这表示着悲哀背后有欢乐,苦中作乐。敲打人头骨的时候,按照东西南北中不同的位置,就会发出不同的声响。这就是所谓的宫、商、角、征、羽,也就是五音,就是敲人头骨发生来的声音。这就是最初“樂”的含义。可见古人并不是把死亡看作可怕的事情,从死亡当中得出快乐。这个就是原始时期,或者说非常早的时期人们如何产生音乐,音乐可以使人快乐,音乐就是从这里来的。
知足者,贫苦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有这样一个故事:黄昏时分,卖烧饼的夫妇数着一天的收入,比前一天多了两块钱,两人相视一笑,非常满足;也是在这个黄昏,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仅因为所持股票的股值下降30个百分点而自杀。这不禁让人感叹,对于身外之物——钱,为什么有的人看得这么重?
总有人忘记了今天,苦苦寻找记忆中快乐的昨天或是展望并未到来的明天。拥有的,不知足;得到的,不珍惜。也许“宽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的心态不是人人都能拥有,但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知足,而且我们也该学着知足。
【悟道小站】:有哲人说过: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并无特殊原因而快乐的人,他们仅仅因快乐而快乐。因为,他们懂得知足。
大彻大悟之42、穷亦乐,通亦乐
《庄子·让王》中讲“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志乎丘首”。
“穷亦乐,通亦乐”,穷和通是相对的。财富不是说人人都可以平等的获有,因为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可能会得到更多的财富,有的人财富少一点,但不能因为你财富少一点你就不快乐。但是你有了财富,如果被财富捆住也不快乐。你可以放开,不要做守财奴,财富留点自己用,其他拿去做善事,支持这个社会,你就得到了很大的快乐了。
“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乐不在穷通这方面,而是因为你有道德。“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就是说穷通是变化的。寒暑表示时间,春夏秋天转化,什么时候穷,什么时候是富,这是不一定的。
我们讲“富不过三代”,你现在可能很富,可是哪天说不定你变穷了。你现在很穷,可是哪一天你也可能变富,穷富都是在转变当中的。所以,不要把这个东西太当做一回事,而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这才是幸福,才是快乐。许由、共伯都是这类的典型人物。《庄子》告诉我们,要保有一颗热忱的心,才能真正获得快乐。
《道德经》中的“七善”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那么,如何修养自我?《道德经》最重要的一句话叫“上善若水”。就是像水一样的性格,你就会快乐。
我们先来看“善”这个字形。“善”上面有一个羊头,表示最初“善”跟羊头有关系。伏羲的“羲”也有一个“羊”,说明是一个崇拜羊的部落。底下的“口”也是器皿,还是讲人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然后才慢慢变成道德的范畴。
回到财富的话题,我们知道,财富不是说人人都可以平等的获有,因为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可能会得到更多的财富,有的人财富少一点,但人不能因为财富的多寡而不快乐,或者是被财富束缚手脚成为一个守财奴,这些都无妨让人获得快乐。只有多行善事,用自己的财富支持社会,人的价值得到满足,快乐便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庄子认为,人们一直疲于奔命,寻求其所谓的幸福。其实,幸福原本就在我们的生活不远处。只是由于人们太在意物质上的富裕,太追求一种形式化的生活了,而将幸福的真谛忽略了。
有的人认为“人生苦短,去日无多”,不如寻欢作乐,过把瘾就死,这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金钱至上,“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就是幸福;而有的人以“宁做中华断头尸,不做倭奴屈膝人”的慷慨激昂、赴汤蹈火为幸福;有的人以“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的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为幸福。幸福到底在哪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有了不同的人生。
在陕西南部山区有一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农民,他常年住的是漆黑的窑洞,顿顿吃的是玉米、土豆,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个盛面的柜子。可他整天无忧无虑,早上唱着山歌去干活,太阳落山又唱着山歌走回家。别人都不明白,他整天乐什么呢?
他说:“我渴了有水喝,饿了有饭吃,夏天住在窑洞里不用电扇,冬天热乎乎的炕头胜过暖气,日子过得美极了!”
这位农民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从不为自己欠缺的东西而苦恼,这就是他能感受到快乐的真正原因。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所拥有的,远远超过了这位农民,可惜总被自己所忽略。你的收入虽然不高,但粗茶淡饭管饱管够,绝无那些富贵病的侵扰;你的配偶或许并不出众,但他(她)能与你相亲相爱,白头到老;你的孩子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他(她)却懂得孝敬父母,知道自力更生……人生该珍惜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还有位老太太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伞店老板,小女儿当上了洗衣作坊的女主管。于是老太太整天忧心忡忡,逢上雨天,她担心洗衣作坊的衣服晾不干;逢上晴天,她深怕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天天为女儿担忧,日子过得很忧郁。
后来一位聪明人告诉她:“老太太,您真是好福气!下雨天,你大女儿家生意兴隆;大晴天,你小女儿家顾客盈门;哪一天你都有好消息啊!”天还是老样子,只是脑筋变了一变,生活的色彩竟然焕然一新。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因此,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有人曾问过一位快乐的老人:“你为何会这样快乐呢?你一定有关于创造快乐的不可思议的秘诀吧!”“不!不!”老人回答,“我只是选择‘幸福’而已。”
可见,会享受人生的人,不会在意拥有多少财富,不会在意住房大小、薪水多少、职位高低,也不会在意成功或失败,只要会数数就行。“不要计算已经失去的东西,多数数现在还剩下的东西。”这个十分简单的数数法,就是选择快乐的绝佳智慧。
【悟道小站】:肚子饿得不行的时候,有一碗热腾腾的拉面放在你眼前就是快乐;累得半死的时候,扑上软软的床也是快乐。快乐与否,关键在于心态。
大彻大悟之4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在《庄子·至乐》一篇中,有这样的话:“天下有至乐无有哉?……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上面这段话的原意是: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果真不是快乐呢?我观察那世俗所欢欣的东西,大家都全力去追逐,拼死竞逐的样子真像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人人都说这就是最为快乐的事,而我并不看作就是快乐,当然也不认为不是快乐。那么,世上果真有快乐还是没有呢?我认为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烦恼的。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这里有个典故:一日,庄子叹气。弟子不解,问道:“先生一向乐观大度,今日为何悲歌哀叹?”庄子道:“天下有至乐的国土吗?有可以养生全身的诀窍没有?身处当今乱世,干什么正当,不干什么无凶?住在哪儿为安,逃向哪儿无险?依就什么可靠,舍弃什么无忧?喜欢什么合理,厌恶什么无祸?”。
弟子道:“天下人所尊崇的,是富贵、长寿、美丽;所喜好的,是身安、厚味、美色、美服、音乐;所鄙弃的,是贫贱、病夭、丑陋;所苦恼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昧、身不得美服、眼不得好色,耳不得好音乐。以上不就是常人的好恶避就、养生全身的道理吗?先生还有何高见?”
庄子道:“倘若不能如愿,则大忧而惧,其对待生命的态度,岂不是很愚蠢?想那贪富者,辛苦劳作,积财很多而未能用尽,其养身之法是知外而不知内;想那求责者,夜以继日,思虑好坏,其养身之法是知疏而不知密。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呢?其养生之法是知远而不知近。”
弟子道:“先生之意,是说富贵、长寿等都是外在的东西,都不足以真正地养生。对吧?” 庄子点点头,又道:“烈士是为天下所称赞的人,未足以保全己身。你说烈士是该称善还是不该称善?若以为善,不能保全自己;若不以为善,却能保全他人。古人道:忠谏不听,则闭口莫争。伍子胥忠谏强争,结果被吴王害了性命;如不争,伍子胥又难成忠臣之名。你说怎样作才算善行?”
弟子似有所悟:“先生是说:名可害生,追求美名并非养生之道?”庄子未置可否,继续说:“今世俗之所作与所乐者,我也不知其乐果真是乐,果真不乐?我看世俗之所乐,不过是举世群起追赶时髦,蜂涌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何求,都自以为乐,我也不知是否真乐。不过,我视无为恬淡方是真乐,而世俗却不以为然,以为是大苦。”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认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庄子道:“对,对!无乐方为至乐,无为方可保命。天下是非果未定也,不过,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有无为可以保命。为何这么说呢?你想:天无为而自清,地无为而自运。此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恍恍炮炮,不知所由;恍恍惚惚,不知所出;万物纷纭,皆从无为而生。”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想: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追求权位的人最希望的是掌握绝对权力,四海天下,莫非我土,所有的人都匍匐在自己的脚下,为自己的一举一动、一怒一笑而颤栗。
追求财货的人最希望的是拥有大富大贵,钱堆北斗,米烂陈仓,顿顿珍馐美味,天天华服新装,越姬燕黛,尽收我房。
追求名声的人最希望留个让人人崇敬景仰的清名,要学那泰山顶上一棵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但是庄子过来了,他轻轻一拂,把上面这些人下在棋盘上的子都给抹到了地上。他说:“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外篇·刻意》)
我们试想一下,位高权重的人就真的快乐吗?
秦相李斯,位不可谓不高,权不可谓不重,但是官场风云何等诡异,李斯是个何等聪明的人,但是他最后还是落了个身死族灭的下场。临刑之际,他和儿子抱在一起痛哭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列传》)其实如果李斯早就心态淡泊,仅仅是能天天牵着黄狗打打猎这点要求就满足了的话,他也不会卷进无底的政治漩涡之中,正所谓:“眼前无路想回头”。
可见,身为高官,有时候在好多方面反而不如常人,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说宋国有一个农夫,冬天时没有御寒的棉衣,只好冻着。春天来了,他在暖暖的阳光下晒着,觉得真是太舒服了。因此赶快回家和妻子商量,准备把这个“秘密”献给国王,让国王也快乐一下。他竟不知道国王有高堂广厦和锦衣貂裘。
偎红依翠、锦衣玉食的宋王不会体会到春日煦暖阳光的乐趣,这只属于一个冬日里忍冻过来的农夫。宋王虽富甲天下,拥有四海,可他却无法拥有这种快乐。
有人统计历代的帝王,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昏昏然于声色犬马中的帝王,震怒于文武百官前的帝王,却始终无法享受到平民百姓最容易得到的快乐。幼年康熙能得到韦小宝和其打闹而视其为“宝”,但其他帝王却难有此际遇。当然这个事情也是小说中写的,但可看出皇帝又是何等的可怜。
道家讲究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他们所推崇的“空”和“无”并非简单的空、无。因此“至乐无乐”其实是一种高级快乐,即不想快乐,忘记快乐,才能真正达到快乐的境界。
【悟道小站】:道家思想是以修身养性为最高最重要的目标,快乐也好,荣誉也罢,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乐在其中,誉藏心里,绝对不会迷失自己。
大彻大悟之44、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秋水》是《庄子》一书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篇,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在这篇著作中,有“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的记载。它的意思是说:洞悉天下万物有盈有虚的规律,所以就得到也不欢喜,失去也不成天犯愁,要知道得失无常啊。
在庄子看来,自然的规律时得失无常,所以,得到了不要过分的欣喜,失去了也无需过分地悲伤。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失去了朋友,为此自责、内疚、伤感。其实,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自己越来越消沉。你的想法应该是:朋友离开你没有错,你离开朋友也没有错,结束友谊对于你们双方都是有益处的。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树上住着两只鸟,它们是好友,可有一天却因为一条小虫子打起架来,结果两只本来应该得到虫子的鸟却两败俱伤,小虫被另一只鸟吃掉了。从此两只相好的鸟谁也不再去觅食,终日郁郁寡欢,最终双双饿死在巢里。
假如它们认识到自己的友情已到尽头,各自分开离去,它们就能在大自然中练硬翅膀,繁衍生息,而不至饿死了。所以当友谊已经破裂后,就应马上从一种低迷的状态中醒来,投身到自己喜爱的事业中,这样你才可以生存,可以发展。
事实上,结束友谊的痛苦和不快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留下深深的痕迹,但是,不管是哪一方,这种不愉快的心情都不要延续下去,这样有害无益。
友谊结束绝非生活的结束,你必须拿出勇气才能消除这种痛苦。
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上弄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那老人又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
“是这样,”老人解释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都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结果也许出乎我们的意料。显然,老人的行为已经有了判断价值: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地放弃。有时,事物的价值不在于谁占有,而在于如何占有。
我们都经历过某种重要或心爱的东西失去的事情,其大都在我们的心理上投下了阴影。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并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而总是沉湎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没想到去创造新的东西。
为“得”而喜悦,甚至心花怒放;为“失”而忧愁,甚至痛不欲生:这不是缺点,是人的本性使然。人毕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不喜不忧不怒不哀那还是人吗?没有七情六欲,那世界岂不成了木偶的世界?正因为有了人的丰富多彩的表情,才使得这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因此“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绝不是让人在“得”的时候不要喜,在“失”的时候不要忧。即便小得大喜或小失大悲,也未必就是浅薄小人。这世界除了少数极优秀的人物,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有几个能做到古之圣贤所奉行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还有一些人,他们也许经历过太多的沧桑打磨,已心如死水,不再在乎荣辱得失,因此也不再对生活有任何的**,自然也不再为任何事而努力。在他看来,人生如大梦一场,一切都是过眼的云烟,风流人物也终将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就算被人类铭记,而自己早已淹没在荒烟蔓草间,所做的一切又有何意义?于是乎这些人无得失喜忧,消极于苍茫尘世,以空虚的灵魂演绎转瞬即逝的人生。
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却不是这样的。它有得有失,也有喜有忧,只是不被其所左右。它是一种洒脱,洒脱于自己曾经为其努力过,奋斗过,尽力过。有得,那是付出的回报,是人生意义的体现;有失,那是真实的缺憾,是要继续努力追求的方向。看淡了这“得”与“失”,我们才能轻松的高飞。胜不骄,败不馁,过去已成历史,纠缠于过去不但无法改变历史,而且只会错过当下,使其成为更糟糕的历史。“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于是只会在对过去的悔恨中越发悔恨,在循环的悔恨中越陷越深。得之,已过;失之,已过:得失都应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之。生命中注定有得有失,有艳阳也有暴雨,完美的人生不叫人生,所以,当得失到来时那就痛快迎接,痛快享受。得或失,皆人间烟火,都是活过的证据,都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都当感恩。
对“得”与“失”的态度也体现出一种独立与个性。只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到的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不必在乎别人对“得”与“失”的界定,如果以别人的评价左右自己的喜忧,整天活在别人的眼神中,岂不太累?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你已在追求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人生的快乐,因此不再为“得”而喜不自胜,也不再为“失”而悲痛欲绝,因为在随性追求之中便是喜悦而满足的。
“得”与“失”原不过是人生的两面,如何面对得与失,无所谓对错,但可以决定人生的质量。因得失而喜忧的,是凡人;无得失而无喜忧的,是虚无主义者;有得失而不被其左右的,才是智者。
【悟道小站】:生活中的得失是常常发生的,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失去不一定是损失,也可能是奉献。只要我们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一切都会变得可爱。
大彻大悟之45、人最好不要大喜大怒
在《庄子·在宥》一篇中,庄子写到: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人若大喜,定会损伤阳气;人若大怒,定会损伤阴气。阴与阳互侵害,四时就不会顺应而至,寒暑也就不会调和形成,这就必然伤害人的身心健康!
庄子认为,人不能过度地处于欢欣和愤怒之中,否则会伤害人的身体,生活中无论面对何种事情,都应敞开心扉,把过度快乐和愤怒放之于外,不要压抑自己,保持平常心态。
来看下面的故事:
有一位男孩,平时脾气暴躁,每次发作如台风过境。他在盛怒之下,把桌上的晚餐全部都挥向地上,他的女朋友面对满地狼藉目瞪口呆,在他旁边的小孩子也吓得哭着躲向阿姨身旁。事情的起因只不过是两人之间一场小小的口角,见女朋友坐到一旁去流泪,他下一个动作竟是俯身去拾碎片。他是个无法控制自己脾气的人。
愤怒使人失去理智思考的机会。许多场合,因为不可抑制的愤怒,使人失去了解决问题和冲突的良好机会。而且,一时冲动的愤怒,可能意味着事过之后付出高昂代价的弥补。在实际生活中,愤怒导致的损失往往可能是无法弥补的。你可能从此失去一个好朋友,失去一批客户;你的形象可能从此在领导眼里受到损害,别人也从此开始对你的合作产生疑虑。
愤怒时最坏的后果是,人在愤怒的情绪支配下,往往不顾及别人的尊严。并且严重地伤害了别人的面子。损害他人的物质利益也许并不是太严重的问题,而损害他人的感情和自尊却无异于自绝后路,自挖陷阱。
我国医学讲“七情”——气、怒、忧、思、悲、恐、惊为人体发病的“内因”,这七情对人的健康是有很大伤害的,其中尤以生气为重。有研究表明:当过分激动、紧张,特别是大喜大悲时,由于中枢神经的应激反应,可使小动脉血管异常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心肌收缩增强,使冠心病患吝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不仅如此,脾气暴躁、经常愤怒还是强化诱发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而且会增加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他是一种典型的慢性自杀。因此,为了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须学会控制自己,克服愤怒,动不动就怒不可遏的毛病。
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要做到大事小事都想用理智来衡量,是不太现实的;而且,人们大部分的行为,往往是以感情为出发点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请学生到他家做客。刚一到家,他夫人就因一点小事而生气,进而当着客人的面,推翻了桌子。这位学生见状,十分不快,说道:“就算是师母,也要有个师母的样子,真是太过分了!”说完便要离开。
苏格拉底很平静,他说:“上次我造访你家,不是有只母鸡从窗外飞进来,把桌子弄得乱七八糟的吗?那时,我不是都没有生气吗?”
对象是人就生气,一旦换成母鸡便无从愤怒,苏格拉底用妻子的言行教育了弟子:人都难免有生气恼怒的时候,这时若把对方一个物,而不是人,则可以让心情暂时恢复平静。如果把对方看作人,你很可能咽不下这口气,所以很愤怒。
心理学专家认为,人受到伤害时,愤怒是正常的反应,而当下的念头便是想给攻击你的人当头棒喝,譬如自己向来尊敬的人,如果作出令你伤心的事情,你很可能立即给对方以回击;受了陌生人的气,恨不得用原子弹炸他。
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如果仅仅是白了头,那么还有染发剂可以应付,问题是发愁生气还会给人体造成多方面的损伤,具有令你的皮肤长出色斑等多方面的危害。所以,能不生气就不生气,能少生气就少生气,做事情之前,先整理心情。只有这样,心情才能愉快,身体才会更健康。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不愤怒。七情六欲是人的本能。我们只所以告戒大家不要愤怒,那是因为我们容易误用“愤怒”,并不是我们就由此而永不愤怒。
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比我们的身体更为宝贵,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身体。健康的身体能够促进人们在工作上的努力,使得人们不断进步。许多人因为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致使自己的机能减弱、能力丧失。因此,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具体的说:有这样几点:
(1)不要因为别人发脾气,你便怒不可遏。最好约束你自己,无论这种自制是怎样的吃力。
(2)对事不对人。说“这件事情真的让我很恼火”是针对事件,说“你怎么搞的,怎么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就是针对人。
(3)不要把不满情绪发到无辜的人身上。不要不别人当作替罪羊,这样没有任何作用,相反会让你的情绪失控,发完脾气后你会后悔莫及。
【悟道小站】:人生在世切不可大喜大悲,还是平淡些好,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会为我们建立更融洽的人际关系带来好处。
大彻大悟之46、做人要懂得乐善好施
在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乐书论》中:有这样的句子:“闻征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意思是说:听到徵声,会使人乐于行善,喜欢施舍;听到羽声,使人端敬好礼。
“徵”,是五音之一。相当于现在首调唱名中的so音。“徵”为五音之第四级,居“角”之次。古人以为,“徵属火,事之象”,“羽”,也是五音之一。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la音。“羽”为五音之第五级,居“徵”之次。古人以为,“羽属水,物之象”。
有位长者不但家财万贯,心地也很善良;他觉得与其只有自己享受庞大财产,不如帮助大家都衣食无缺,因此大开善门,对于遭逢苦难病痛的人,无不付出爱心去救济。那些被救助的人都对长者既感恩又赞叹;后来长者的名声传开来,不只全国人民敬爱他,连邻国也赞叹他的爱心。这些人间的赞叹声上达了天堂。
有位天人得知长者受到那么多人爱戴,心想:我以前在世间也是乐善好施,所以才能感召天福,命终后往生天堂;但是,这位长者所做的好事胜过我,将来他的福报是不是会超过我?天人心生嫉妒,打算让长者退失道心。于是,他幻化为一位平常的人,来到长者面前说:“你将宝贵的财产布施出去,不会心疼吗?辛苦赚来的钱应该留给子孙,你这样不断地布施,有朝一日会把财产花光。”
长者面露笑容回答:“天地万物滋养众生,我的财产若只给一家人享用太可惜,不如让天下人来享用。”天人佯称:“据我所知,如果勤于布施,将来会堕入地狱!”长者觉得很奇怪,为非作歹才会感召地狱的苦报,布施行善的人,怎么会堕入地狱?天人见长者不信,便幻化出地狱的景象,告诉他:“你看!这些在地狱中受苦的人,以前都是在世间布施的人!你如果不相信,可以去问他们。”
长者走到一个人面前,问他:“你为什么会堕入地狱?”这人为了迎合天人,回答:“就如他所说,以前我常常布施财物帮助别人,因此死后堕入地狱。”“接受你帮助的那些人呢?”他们都往生天堂了。长者欢喜地说:“让人人幸福是我的心愿,既然曾受我帮助的那么多人都能往生天堂,只有我一个人堕入地狱,实在不算什么,我还是很高兴!”
此时长者的神态是如此诚挚而感人,天人受到很大的震撼,既感动又惭愧,地狱的景象也消失了。他恢复天人的身形,对长者说:“之前我告诉你的话,都是我一时起了嫉妒心,想要动摇你布施救济的心念,而颠倒因果的谎言。事实上,行善能得天福,而你这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心怀,修得的境界更胜过天福,是无限清净光明的菩萨境界!”菩萨道遥远漫长,走在这条路上,有时受人感恩、尊重,有时受到嫉妒、毁谤,这一切都必须以清净的智慧与坚强的毅力去面对,否则心随境转,动辄退失道心。
恒常保持初发善念时那分单纯与虔诚的心,不受人事是非污染,是悟道最重要的事。因此,我们应时刻守住清净的本性,受人赞叹不骄傲自大,受人毁谤也不退转道心,这样才是真正的乐善好施。
乐善好施,是世界上既古老、又普遍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社会文明,为全人类所共有。美国马克·吐温讲过:“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且盲人可感之,聋人可闻之。”
英国雪莱说“慈善的倾向是人类心灵所固有的,我们被自己驱使去为他人谋求福利。我们做了使人幸福的事之后总感到满意。”
莎士比亚也说:“没有慈悲之心的是禽兽,是野人,是魔鬼。”同情弱者、济危解难是人们通常具有的一种心态。康德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能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一是人们头顶上灿烂的星光,一是人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标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济贫帮困、“慈心为人,善举济世”的优良传统。从村落家族的义社、义米、义塾到宗教寺院的救济贫病的善行,从政府开仓赈灾到社会的慈幼济贫,古代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乐善好施的记载。如中国清朝时期的武训,靠乞讨兴学,目的是让更多的贫穷孩子能够上得起学、能够受教育,算得上中国早期积极从事慈善活动的楷模。中国“乐善行施”薪火不断,世代传承,铸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行善的传统美德,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乐善好施并非是对人们的一种硬性规定。就以发生地震为例,不能要求人人都向地震灾区捐衣捐物。没有捐衣捐物者,严格地说,不能说是错误。捐多捐少完全出于自愿。自愿捐献者多是出于爱心,出自慈悲。乐善好施既然不是一种义务,那么乐善好施者也没有因其行善而要求享有某种权利,譬如要求对其乐善好施在媒体上加以报道或给予某种荣誉。
乐善好施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自我牺牲的行为,是在道德上的升华,而非出于某种外在的压力。所以说,乐善好施者的心灵的呼唤,是一种本色的情意,一种恻隐之心的感受,而绝非追求浮华名声。
【悟道小站】:常怀善良之心。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善解人意,无论世事怎样变迁,这些善良的品行始终是人们所追求的。
大彻大悟之47、乐在心态
《易经》中讲道:“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黄中通理”,实际上是说祛除杂念。没有杂念,气血顺畅,获得以往从未有过的力气,事业就兴旺。
这是一种快乐状态,即使是繁忙的上班族也应该每天抽一段时间调整自我。譬如每天进入办公室,先用5分钟闭目养神,把眼睛闭起来,把什么事情先忘记,5分钟以后睁开眼睛开始一天的工作。这就是清洗灰尘,心灵的灰尘清洗掉了,人就会干劲十足,满怀信心的面对一天各种复杂的局面。
有这样一个旅客,在沙漠里走着,忽然后面出现了一群饿狼,追着他来要群起而噬。他大吃一惊,拼命狂奔,为生命而奋斗。当饿狼就要追上他时,他见到前面有口不知有多深的井,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谁料那口井不但没有水,还有很多毒蛇,见到有食物送上门来,昂首吐舌,热切引项以待。他大惊失色下,胡乱伸手想去抓到点什么可以救命的东西,想不到竟天从人愿,给他抓到了一棵在井中间横伸出来的小树,把他稳在半空处。于是乎上有饿狼,下有毒蛇,不过那人虽陷身在进退两难的绝境,但暂时还是安全的。就在他松了一口气的时刻,奇怪的异响传入他的耳内。他骇然循声望去,魂飞魄散地发觉有一群大老鼠正以尖利的牙齿咬着树根,这救命的树已是时日无多了。
就在这生死一瞬的时刻,他看到了眼前树叶上有一滴蜜糖,于是他忘记了上面的饿狼,下面的毒蛇,也忘掉了快要给老鼠咬断的小树,闭上眼睛,伸出舌头,全心全意去品尝那滴蜜糖。
初看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觉得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让大家领悟“享受生活每一刻”。然而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有些困难属于过去,有些困难属于未来,我们当下的任务就是解决每一个现在可以解决的问题,争取获得每一个我们现在可以获得的机会。
一位父亲下班回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道。“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哦,”
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借钱去买那些无聊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躺在**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地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小孩安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父亲坐下来还在生气。过了一会儿,他平静了下来。开始想,也许他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想买什么有用的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父亲走进小孩的房间:“你睡了吗,孩子?”“还没有,爸,我还醒着。”小孩回答。“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10美金。”“爸,谢谢你。”小孩子欢快地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些零碎的钞票来,慢慢地数着。“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呢?”父亲生气地问。“因为这之前还不够,但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现在我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你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可见,无论工作令你有多烦恼和困苦,都不能够将气恼转移到家人的身上,这不仅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更是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愚蠢表现。在关注工作与成就的同时也关注心情与家人,这会让你的心更平衡,工作也显得更有意义。
有一位富人和一位禅师在谈论什么是幸福。
禅师说:“幸福就是现在。”
富人望着禅师的茅舍、破旧的穿着,轻蔑地说:“这怎么就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间豪宅、千名奴仆啊!”
世事无常,一把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间,富人沦为了乞丐。
正当三伏天,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禅师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禅师端来一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
乞丐眼巴巴地说:“幸福就是此时你手中的这碗水。”
心平则是福,幸福就是一种快乐的心态。我们的快乐就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态,放下就是快乐,幸福就在身边。其实,幸福本来就是把握现在。只有一个个现在串成的幸福,才是一生一世的幸福。
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更快乐,更幸福,而幸福的生活要自己努力争取来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就有了为之奋斗的欲望,为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人必须使自己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寻找乐趣,让单调乏味的工作充满生趣,使自己无忧无虑,身心健康,生活和平而安逸,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悟道小站】:可以这样说,乐观是心胸豁达的表现 ,乐观是生理健康的目的,乐观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乐观是工作顺利的保证,乐观是避免挫折的法宝。
大彻大悟之48、快乐需要追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快节奏竞争环境,把紧张、压抑、焦虑带给了每一个人。事业上的不顺、生活上的无奈、情感上的落寞,让人们心存烦躁而无法快乐。可是,让自己一直“烦恼”下去毕竟不是一件好事,快乐还是值得每一个人向往和追求的。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履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个人快乐的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的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
原来快乐如此简单,只要放弃一些自己难以承担的负累,少一些苛求,我们就可以做到知足常乐了。
在道家文化中,快乐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初级快乐、中级快乐和高级快乐。
1、初级快乐
就是有病治病,无病调养,去郁通中,宁心静气,这就是初级快乐。人有病当然是不快乐的,无病的时候经常要调养,气郁、压郁是使人最不快乐的。所以,为什么有些人得了抑郁症而自杀,很不快乐。不快乐就在于他堵塞了,不通。我们的生命从物质层面讲是因为血脉不通,堵塞了,出现肿瘤、脑血栓都是因为堵塞,不舒畅。再一个心情不舒畅,没人跟你交流,这都是生病时期不快乐。所以,初级快乐就是要通。怎么通?要宁心静气,使自己不急躁的一些方式。
2、中级快乐状态
《易经》里面讲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黄中通理”,这“个”中实际上是中空,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杂念。你没有杂念,你的气血就顺畅了,顺畅以后,美色就会表示在你的四肢,手脚有光泽,肌肉充实。你就有力气,有力气你就能干事,你的事业就兴旺。这是从形体上面说的。另外,事业也包括智力,因为你健康,你有好的心态,你的决策就不会错误。这里还包括环境,道家讲到人的健康、快乐,环境也很重要,许多环境会使人不快乐。
所以,它要讲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协调,就是风水的问题。古代风水典籍90%是道人写出来的,都是讲人跟天地呼应的问题。
3、高级快乐
高级快乐就是不想快乐,忘记快乐,你不要老是想着我今天要快乐,你把快乐这个问题忘了,你才能真正达到快乐。融于自然,我自己也不存在,我跟大自然完全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就会像鲲鹏展翅,扶摇而直上九万里那个境界了,毛泽东的《念奴娇·鸟儿问答》里也提到这个,鲲鹏是从《庄子·逍遥游》来的。这就是达到快乐。
德国哲学家福克说:“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的确,快乐是一种美好的状况,也就是没有不好或痛苦的事情存在,你觉得个人及周围的世界都挺不错。如何获得快乐呢?以下的五条渠道可为“不快乐”的人们提供参考。
一、主动寻觅、用心追求才能得到
追求快乐之道,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要了解快乐不是唾手可得的。它既非一份礼物,也不是一项权利;你得主动寻觅、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当你领悟出自己不能呆坐在那儿等候快乐降临的时候,你就已经在追求快乐的路途上跨出了一大步。
二、天下所有的事情并非只有一个答案
追求快乐的途径很多,一般人认为自己一生只能成功地担任一种工作,扮演一个角色,甚至以为如果不能得到或办到这一点,自己就永远不会快乐,这种想法未免太狭隘了。不能达成目标固然痛苦,可是这并不表示你从此就与快乐绝缘了,除非你自己这样想。对事物应采取弹性的态度,不要冥顽不灵,记住最好的事不一定只有一个。当然这并不是要你放弃实际、可行、梦寐以求的目标,而是鼓励你全力以赴,使梦想实现。
三、只跟自己比,不和别人攀
从我们懂事以后,我们就感受到“成就”的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强烈。因此,青年人处处想表现优异,以为自己非得十全十美,别人才会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一旦发觉自己处处不如人时,就开始伤心、自卑,结果当然毫无快乐可言。所以你应该用自己当衡量的标准。
四、关心周围的人、事、物
假如你对某些人、事、物很关心的话,你对生命的看法一定会大大的改观。如果你只为自己活,相信你的生命就会变得很狭隘,处处受到局限。以自我中心的人也许会不断进步,但是却永远不易感到满足。
五、快乐不是没有烦恼
每个人都有烦恼,但并非人人都不快乐。遇到烦恼应该正视它的存在。根据专家调查研究,使人觉得满足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要太在乎别人的批评,换句话说就是脸皮要厚一点,不要因外来的逆流而屈服。不要因为别人的冷言冷语就伤心气愤,以为自己受了莫大的伤害。应该心平气和地反省一下,如果别人的批评是正确的,你就改进向上;如果别人的批评是不公正的,你大可一笑置之。
【悟道小站】:快乐应该主动追寻,有了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你就会很自然的心情开朗,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与信心。因此,生活中往往换个方式思考,你将大有收获。
大彻大悟之49、乐观看待输赢
我国古代关于乐观看待输赢的句子不少,如:“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道在弈中,弈外有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无一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人生输输赢赢,磕磕绊绊,如弈棋、如月亮的圆缺,总在输赢之间徘徊。有的人谈“输”色变,未“输”先衰,如雷打的茄子抬不起头;有的人输不馁、赢不骄,愈战愈勇,举重若轻。
“有时你以为输了,其实你赢了。”这是电影《美梦成真》里极为经典的一句话。输与赢并非那样冰炭相敌,水火不容,或几两纹银,或一顶乌纱帽,抑或几句刺耳的话就拳脚相见、对簿公堂,甚至闹个你死我活,其实除了原则上的大是大非外,大可不必为争一时威风。
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都说明了眼前的小输是为了换得将来大赢的道理。
那些视赢如命,为蝇头小利就闹得鸡飞狗跳的人,其人生必定布满荆棘;那些宽宏大量、虚怀若谷的人,其人生必定?“道是无晴却有晴”。比如你处在万人之上,别人仰视你,以为你是成功的,赢了地位,赢了荣誉,可是你却认为“高处不胜寒”,少了纯洁的亲情、友情,少了属于个人支配的时间、空间,所以你认为还是输了;反之你位卑职贱,活得平平淡淡,别人以为你是失败了,但你却拥有知冷知热的伴侣、孝顺的孩子、推心置腹的朋友,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都是千金难买的财富,你认为自己还是赢了。即使你输了你想得到的,但在此过程中,可能得到了更多更美的东西,等于你还是赢了,赢了经验,赢了过程。
可见,输与赢,只是看问题的角度而已,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古人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然而在生活的旅途中,输赢也是人生常事。虽说输赢是人生常事,但往往人生在仕途上、名利上、商场上、情场上,乃至事无巨细、鸡毛蒜皮的小问题上都输不起者为多数,人生也就真的那么可笑。虽然很多人在遇事烦闷、忧郁之极时就想出家,去信佛,去学那“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扮人无所不容。”祈求一种解脱。事实上出家人能善对人生输赢,嘴上讲得容易,真正做到也难啊!更何况是凡夫俗子呢。
纵观古往今来,回眸世间变幻,人间万象一览无余,无论帝王将相还是一介草民,无不是在风雨兼程,喜忧相随的沉浮中度过,喜于收获成功,忧于失落败局。试想红尘滚滚、芸芸众生,谁能超脱现实的变迁,谁又躲得过成败输赢沉沦。
苏东坡生就一副架鹜不驯的书生风骨,在湖州做官三年任满去朝京。拜访宰相大人王安石时,见安石大人的书桌砚台下压有一纸,一看是安石大人未作完的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不加思索,信手拿笔在下面写上了自己的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作与诗人仔细吟”。后王安石发现了,认定是苏东坡小子所为。于是,便叫徐伦拿来湖广“干部”名册,一看黄州正缺一名团练副使,王安石一纸公文将苏东坡从湖州太守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从此王安石就赠给苏东坡一双小鞋,管你舒服不舒服。从这件小事中,我们不难发现,苏东坡的卖弄带来的结局,输之惨状可想而知。
在生活的周围,常常耳闻与输赢有关的故事,有输有赢反反复复,无常在翻云覆雨间。显然,人生与输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相依相伴形影相随。
当我们把赢字拆开时,首先看到的是亡字,亡代表死亡,也就是说,要想赢,就得有不怕死的精神,试问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其次,我们看到的是口字,这个口字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想赢必须口碑好;二是,要想赢,必须要好口才。再往下面看,我们看到月、贝、凡,这三个字,这个月字代表日积月累,这个贝字代表金钱,人若想赢,关键的因素就是对金钱的态度,我们不能小看金钱的能力,也不能太在意它,把握一个适当的态度最重要,最后这个凡字,要牢记在心,只有不甘平凡的人,才能赢得一切。
与赢生生相伴的是输,输字,我们把它拆开,首先看见的是车字,这个车字是前车之鉴的意思,不注重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也一定会重蹈覆辙;其次我们看到的是人字,这个人字代表人际关系,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如果不能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做事情必定会一败涂地;人字的下面是一字,这个一字指任何的事情都要一心一意;最后,我们会看到月和刂,这个月字,是指夜晚,夜幕降临,只有月亮没有太阳,人如果只有消极阴暗,没有积极向上的心,做什么事情都会失败;这个刂最重要,它是一把刀,人的心里如果始终背着这把防人的刀,最终会伤人伤己,有了它逢时必输。
生活中的输和赢,让多少平静的心纠结于此,又烦乱了多少淡然的思绪。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输赢成败乃兵家常事”。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乐观对待输赢,努力做个积极向上的人,看淡一切,为理想的目标心无旁骛的勇往直前。
【悟道小站】:很多情况下,赢了会让一个人停止不前,并因此丧失前进的动力。而输了也未必是坏事,从中吸取教训,与成功的距离或许更近。
大彻大悟之50、“内外合善”,多些赞美
“内外合善”,“内”讲的是你的内心有善心。《庄子》在很多地方都谈了很多善,善对人的作用,内心要善良。其次你在外要多做善事,多做善事使人获得心胸开阔,获得健康的一种方法。
我们姑且先不谈它是一种社会道德,就是从个人的健康来讲,多赞美别人或者多行善事,肯定有好处。你做了善事别人肯定要赞扬你,你拿点钱资助穷人,他肯定对你念念不忘,这里有一个积极的作用,积极的效应。这就是“内外合善”的价值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得又矮又胖而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小女孩躲在公园里面伤心地流泪。她想:为什么我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吗?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唱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歌,直到唱累为止。“唱得真好听!”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说话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后站起来独自走了。
许多年过去了,小女孩变成了大女孩,成了大女孩的她长得美丽窈窕,而且是小城有名的歌星。她忘不了公园靠椅上的那个老人。一个冬天的下午,她特意到公园找老人,但她失望了,那里只有一张小小的孤独的靠椅。后来才知道,老人早已死了。“他是个聋子,都聋了 20 年了!”一个知情人告诉她。姑娘惊呆了:那个天天屏声静气听她唱歌并热情赞美她的老人竟是个聋子!
是啊,一次不注意的赞美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人人都渴望被别人赞美,因为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试想:如果小女孩没有耳聋大爷的赞美,也许她会一直自卑下去,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行为专家认为,赞扬是认知行为的催化剂,它能刺激大脑皮层兴奋起来,调动人体各系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人体潜能。每个人都喜欢人家的赞美,只是大多数人把这种需求隐藏在内心深处罢了。受赞美意味着自己被别人认同、被接纳、被欣赏,代表自己的一种存在价值。
当然赞美也是有技术含量的。毕竟,赞美不等于恭维,赞美是一种由衷的喜欢和仰慕,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叹,会愉悦人的身心,给人以快乐和欣喜之感,这就属于真实的赞美,它传递真诚的友谊和爱,增进彼此的了解。相反,赞美如果发生偏离,或是不符实,就会给人造成虚伪的感觉,不但起不到作用,还让人反感,那么赞美就失去了它神奇的魔力。
有这样一个女人,走在街上碰到一小贩在卖毛线,女人凑上去看了看,就急着要走,小贩急中生智赞美她说:“你那么好的身材,买点毛线织件毛衣穿穿嘛!”他话音刚落,身旁的人便哄堂大笑起来,女人尴尬地走了。确实,她的身材看上去有些胖,与小贩的赞美有极大的出入。
可见赞美是件好事情,但并不是简单的事。若在赞美别人时,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赞美,也会使好事变为坏事。所以,赞美也要注意正确的方法:
第一,要发自真心。不是所有的赞扬都会博得人们的欢心,虚情假意的赞扬就会引起别人反感。因此,赞扬别人一定要出自内心,而不应该是糊弄别人的手腕和实现某种目的的权术。
第二,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赞美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性,失去真实的赞美就会变成献媚和阿谀,就会成为别人的笑柄。所以,赞美者在赞美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赞美他,他有哪些值得赞美的地方。如果,你从心里觉得他不值得去赞美,你又不想伤害他,那最好什么也别说。
第三,赞扬要适度。适度的赞扬,使人心情舒畅;否则,使人难堪、反感,感觉你在拍马屁。因此,合理的把握赞扬的“度”,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适度的另一个表现是赞扬的频率要适当。在一定时间内赞扬他人的次数越多,赞扬的作用就越小,对同一个人尤其如此。
第四,要防止空洞。赞美不能只是拍拍肩膀说:“你挺好”,“你不错”,“你是个能干的人”,而要紧紧抓住被赞美者最需要赞美的方面去发挥。
第六,赞扬的方式要适宜。即时说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赞扬方式和口吻去适应对方。如年轻人,语气上可捎带夸张些;对德高望重长者,语气上应带有尊重的口吻;对思维机敏的人要直截了当;对有疑虑心理的人,要尽量明显,把话说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
我们来到尘寰,食人间烟火,于凡尘中寻找一份恬然心境。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就应该懂得“内外合善”多些赞美,让每个人都笑靥如花。情感需要抒发才会体味其暖,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微笑,都会让我们的生活为此而充满温馨。
【悟道小站】:赞美他人会使别人愉快,被赞美者的良性回报也会使我们自己感到愉快,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