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不等于懂得说话的学问,敢说不见得知道说话的艺术。人生若想高质量,说话就须高水平,办事也得高质量,凭借一流的口才,一流的办事能力,就能创造一流的人生。一个男人,如果能真正做到掌握语言艺术的精髓,掌握办事的诀窍,并加以运用,就一定能做到说话有水平,生活有色彩,人生有魅力。
学会说服别人接受自己
在劝说别人的过程中,统计数字和调查研究有很大的说服力。比如,“事故多发地段,请注意安全”和“这里一个月有3个人死于车祸”。后者的作用会大得多。当然,如果不是非用不可,统计数字应该尽量少用。如果数字成堆,往往会使听者感到厌烦。
人,无论他成就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抑或拥有多大的财富,总是需要有人和他讲讲贴心话儿。特别是当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许,成就越大的人越是需要有人说贴心话。
贴心话不是敷衍出来的,若没有真挚的感情基础,无论怎样亲切的语气,也不过是口蜜腹剑的毒药,它骗人害人,全是冰冷的毒针。
能对一个人说出贴心话,足见感情的深厚和爱意的浓重,那语气流露出来的关切和注意,让人感到慰藉和温情。贴心话还可以消除敌意,增进理解。一笑泯恩仇是潇洒的,但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但贴心话则不然,它简洁而亲切,排除了一切虚伪的成分,说的都是实打实的,直接说到心里去。
人人都喜欢贴心的话儿,因此在希望别人赐予的同时,自己也要尽可能多地对自己的亲人恋人朋友说说贴心话。这样,你就成了别人的心灵导师,接受你的关怀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贴心话是把自己的真心表露给他人,话虽小,事却大。贴心话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雪中送炭!贴心的话就是“人人关怀我,我关怀人人”的最好体现。这正适合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的精神!
我们在研究说话的技巧之前,必须多接受别人的话语,也就是要先做个良好的“听话者”。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与感情,必须使用语言为媒介。与人谈话的目的,不外是为获取对方的意见或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应知“口利似剑”,应小心才好,这里提供一些技巧,分述如下,作为参考。
1.谈话的态度
在谈话时不应抢,更不就强,必须多听;发言时,必须态度和善,谦虚中肯,要给人有好的印象,如此听话者也很乐意接受你的劝说。可是有一些人,由于具有强烈的发表欲,无论在任何场合都是喋喋不休的,甚至硬要别人聆听他的话,这种人,大部分是属于歇斯底里的性格,所以其说话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发表欲望,其内容并不新颖丰富,只是为了使别人注意他而已。因此,这种人的谈话除非用强制的手段,召集别人,否则根本没有人愿意自找这份麻烦的。
2.说话的重要
说话时如果不加思索,想到就说,个人的弱点,完全暴露,片言之误,可以启万口之讥。一个人的人格,与出言吐语,有直接关系。
出言温文尔雅谓之君子;出言亢爽磊落谓之豪杰;出言藏头露尾,谓之阴狠;出言暴戾恣睢谓之莽夫;出言油腔滑调,谓之小人;一言既出,人格判然,此其关系一。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了解,大半有赖于说话,说话技巧好,一席话说得人家心悦诚服,芥蒂冰释;说话技巧坏,措辞失当,引起误会,感情日恶。换句话说,同是一句话,有说话技巧的人,说得人家产生好感,心悦诚服,没有说话话技巧的人,说得人家动气,肝火上升,此其关系二。
3.掌握会话的条件
会话是极简单的事,你问我答。问话须清楚,答话勿繁琐,其要领如下:
(1)温和婉转。对话第一要婉转,能婉转才有磁力作用,有磁力作用,才能使听者表示同情和赞赏,这样才能使对方接受你。
(2)明达不紊。对话的语句,虽然不多,却也要说得条理清楚,理由明达。其秘诀在于句句精要,而又层次分明,先后有序,应该说的话,用最经济的说法,表达出来;不必说的话,一句都不说,这种措辞组织,都须有相当分寸,事前当然要有一番预备的,否则临时应付,必多遗漏,必多泛语,去明达二字已远了。
智慧箴言
一个人要让别人接受自己,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知冷知热的关怀,别小瞧几句无足轻重的贴心话浯,它最能钻进心灵深处,使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你。
巧妙赞美别人
很多人都知道怎样奉承,却很少有人知道怎样赞美。这也正说明了很多人赞美别人是有限度的。所以,一个人不要乱说一气,任其夸大,评价失衡。
如一对成年人举行结婚典礼,主持人面对两个相貌平平,甚至还有点缺陷的男女,却夸张地赞美二人是郎才女貌、珠联壁合,让人听了实在是感觉不舒服,甚至有一种明显的异味。
语言是有弹性的,同样一句话、一个意思,怎样表达出来,都是很有讲究的。像上述情况,我们也可以避开他的身体不谈,而夸奖他的气质非凡、才华出众,有内在的美。也就是说,所有的奖励也都恰如其分,否则不但让对方听了反感,僵了人际关系,而且还会令你自讨没趣。
历史上有一位臭名昭著的马屁精冯希乐,他是一个热衷于夸张拍马的人。有一次,他去拜访林县令,赞叹道:“大人的仁义之风,感化了本地的虎狼,使他们不敢在本县做恶,纷纷离开了这里。”夸奖过不久,就有村老来报告:“昨夜大虫连吃三人!”
冯希乐夸张得脱离了实际情况,无视野兽吃人的本性,信口雌黄,说野兽被县太爷的仁义教化所感动,这真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所以,我们在夸奖别人时,一定要夸他那些实实在在的优点,当然也不要夸得大过分,赞美人本应是好事情,但若口无遮拦,犯了忌讳,好事也变成坏事,这也正是“有人一句话把人说笑,有人一句话把人说跳”的差别的原因。即使赞美者和受赞者关系很密切,也要注意,不能一时兴起就不问三七二十一了。
黄经理和沙经理很要好,志趣相投,嬉笑怒骂无所不通,私下里没有保留的余地,甚至对方的忌讳也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一次聚会上,黄经理有点儿喝多了,为了表达对沙经理的曲折经历和能力的敬佩,他举起酒杯说:“我提议大家共同为沙经理的成功干杯!总结沙经理的曲折历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成大事的人,必须具备三证!第一是大学毕业证;第二是监狱释放证;第三是老婆离婚证!”
话音刚落,众人哑然,沙经理硬撑着喝下了那杯苦涩的酒。这“三证”中的两证无疑是沙经理的忌讳,他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也不想让人们议论,但黄经理与他太好太熟太没有界限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称赞与自己的关系很好的人时,如果是当着其他人的面,千万不要冒犯他的忌讳。毕竟每个人都有一点儿个人隐私,学会尊重朋友的忌讳,不要开那些残酷的玩笑。
一位小伙到同学家去玩,见到同学的哥哥后,就来了一套公式:“大哥你好,见到你真高兴!久闻你的大名,如雷贯耳,百闻不如一见!’
对方的脸一下子变红了。原来,他同学的哥哥因打架斗殴,蹲了许多天的监狱,刚出来,这个小伙子根本不明情况就“久闻大名”地恭维了一番,不料却揭开了对方的伤疤。
张之洞任湖北总督时,适逢新春佳节,抚军为了讨好张之洞,设套招待他,不料席间抚军与张之洞因长江的宽度争论不休。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张之洞认为是七里三,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眼见气氛紧张,席间,谁也不敢出来相劝。
这时位列末座的江夏知县陈树屏说:“水涨七里三,水落五里三,制台、中垂说得都对。”这句话给俩人解了围,都抚掌大笑,并奖赏树屏20锭大银。
陈树屏巧妙且得体的言词,既解了围又使双方都有了面子。这种赞赏就充分考虑了听者的心理和当时的境况。
1.说话要根据个人特点而定
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因而有特点的赞美比一般的赞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年人总希望别人不忘记他“想当年”的业绩与雄风,同其交谈时,可多称赞他引以为荣的过去;对年轻人不妨语气稍微夸张地赞扬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并举出几点实例证明他的确能够前程似锦;对于经商的人,可称赞他头脑灵活、生财有道;对于有地位的干部,可称赞他为国为民、廉洁清正;对于知识分子,可称赞他知识渊博、宁静淡泊,当然这一切要依据事实,切不可虚夸。
2.赞美别人要适当
注意观察对方的状态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如果对方恰逢情绪特别低落,或者有其他不顺心的事情,过分的赞美往往让对方觉得不真实,所以一定要注重对方的感受。
3.赞美别人得意的事
每个人跟你谈到他认为得意的事情时,往往希望得到热烈的回应。因此,当别人谈到自己得意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妨给予适当的赞美。例如,当上级谈到最近做成了一笔大生意的时候,你可以通过像“不得了,我还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大的订单呢”这样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智慧箴言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什么人说什么话。赞美别人,不单单是甜言蜜语,更重要的是根据对方的文化修养、个性性格、心理需要、所处背景、语言习惯乃至职业特点、个人经历等不同因素,恰如其分地赞美对方。
忠言未必逆耳
一种苦味的药丸,外面裹上糖衣,就改变了苦涩的口感,使患者容易一口吞进肚子里去。于是,药物进入胃肠,药性发生了效用,疾病就治好了。善于批评批评者,即使批评他人,也能做到“忠言不逆耳”,老少都爱听。
1. 欲擒故纵
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广为流传,是“欲擒故纵”的典范。“擒”的意思是捉拿;“纵”的意思是放走。诸葛亮捉拿孟获后又放走孟获,是利用七擒七纵的计谋,不断扩充领土,通过征服孟获,去征服整个南方的少数民族,欲擒故纵法体现的是机智和敏锐。它既需要智慧和耐心,更需要善于把握战略,当纵则纵,当擒则擒。
某公司有一位主管由于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策略,而把他自己负责的车间管理得秩序井然,工人们严守纪律,自愿为公司效劳。这是因为每当发现有人生产态欠佳,或者是生产过程中出了什么差错时,他会在下班后,把那人叫到办公室,然后亲切地问他:“最近你家里还好吧?在我的印象里,你一直都是个守纪律、工作热情高而且技术不错的人,把工作交给你,我很放心,希望你能再接再厉!”他这样一说,那位职员早已是羞红了脸,非常诚恳地跟主管交代原因,以后他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毛病。
这位主管确实高明,他根本用不着粗着脖子去训导有错的职工,而是明知你错,却偏偏要夸你不错,欲擒而故纵,让你自己去知错、改错。这样,既照顾你的面子,又鼓励了你,还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可谓一箭双雕。如果你也是管理人员或者老师、母亲,不妨试试这种欲擒故纵法。
2. 不伤人自尊
委婉式批评也称间接批评。一般采用间接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的余地。其特点是不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
某钢铁厂的厂长有一次看见几个工人在车间里吸烟,而旁边正好有一块写着“严禁吸烟”的大招牌。
他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走过去,递给他们几支烟,然后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掉这几支烟,我将感激不尽。”吸烟的人立即知道自己违反了规定。
3. 对事不对人
当发现不良苗头,由于某种原因又不便正面对责任者提出批评时,便可通过“点事不点人”或“点单位而不点名”的方式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既点出问题,令对方受到震动,又维护对方的面子,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某单位为整顿劳动纪律,召开员工大会。会上领导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单位的纪律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同志表现较差。有的迟到早退,也有的上班时间聊天……”
这里,用了不少模糊语言:“最近一段时间”、“总体”、“个别”、“有的”、“也有的”等等。这样,既照顾了对方的面子,又指出了问题。它没有指名实际上又是指名,并且说话又具有某种弹性。
4. 给人一段反省的时间
有时,无声的批评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个学生上课喜欢讲话,往往弄得老师很不高兴。有一天,这个学生又与老师闹别扭,师生因此议论纷纷。得到报告后,班主任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很冷淡地让他坐下,然后故意很长一段时间不跟他说话,露出不悦、甚至气愤的神情,对学生爱理不理。学生在被冷落的气氛中产生了心理压力,在自我反省中自觉体会到班主任对此事的态度,开始后悔自己的无礼和过火。等班主任打破沉默,问他的时候,他的口气软下来,心服口服地认错了。
这位班主任有意设置的沉默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不满和责备,形成心理压力,迫使他反省。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批评方式可谓微妙而有效。
智慧箴言
忠告,对于帮助他人的和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这种人不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忠告于对方。也就是说,不爱别人的人不会给予他人忠告的,不被爱的人也同样得不到忠告。因此,我们应该欢迎忠告,更应该给人以忠告。
及时弥补自己的疏漏
“人有失足,马有漏蹄。”同样,在人际交往中,无论凡人伟人都免不了发生言语失误的情况。这或多或少会给人际交往带来负面的影响。因而错话说出以后如何进行补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使错误能够及时得以补救,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境,最要紧的是掌握必要的纠错方法。
1. 及时掩饰
为自己打圆场最主要的是不刻意回避掩饰。如果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不妨用转移目标或话题的办法,岔开别人的注意力。如果别人已有所觉察而问题并不严重,稍作解释一下即可。如果性质较严重而且已引起了别人的不快甚至反感,就要立刻诚恳地道歉,然后较为郑重地做些解释,当场予以解决。拖得越久,后果越不好。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加上他已上了年纪,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并未去玻利维亚,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的滔滔大论之中了。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有三个补救办法可供参考:
(1)移植法,就是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2)引申法,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3)改义法,巧改错误的意义。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有这样一位数学老师,他走上讲台时同学们忽然大笑起来。他莫名其妙,这时坐在前排的一位女生小声说:“老师,您的扣子扣错了!”
他低头一看,可不,衣服的第四个扣子扣在第五个扣眼里。批评学生吧?不该。马上改过来好吗?也行,不过总有些尴尬。
他灵机一动,微笑着说:“老师想心事了,匆匆忙忙赶着来与你们相会。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好笑的,我想起你们有的同学做作业时,运用算术公式不也这样张冠李戴吗?好吧,下次我们共同注意吧!”
这位教师用自嘲的语言既为自己解了围,还转移了学生对他衣服的注意,起到了相似教育的作用。
把自己失败的经历告诉对方,并不等于自我贬损,相反会使对方戒心大减,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个人产生好感,换取心与心的坦诚交往。
2. 鸿雁传书
有一次,一位男士和妻子吵架了,闹得很僵,妻子一气之下搬到朋友家去住。事情已到了这种地步,他束手无策。恰好来了位朋友,见此情景,忙献计献策,要他给“嫂夫人”去书请罪。他依计而行,写了一封信给妻子,向她解释自己近来公务繁忙,不能多分担家事,全靠她一个人操劳,并表示感谢她的支持;接着又说自己这几天心情烦躁,说话有点儿“冲”,伤害了她的感情,诚恳地请求原谅;最后向她表达了他不变的爱,并希望她能早点儿回来,他和孩子都离不开她。妻子接到信后,当天就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后来每想到此事,他都很庆幸自己采纳了朋友的建议。也许,我们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话难以启齿,当面说更不便,于是借助书信,给对方一个缓冲的余地。这种方法不仅能让你毫无顾忌地**内心的看法和情感,而且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智慧箴言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素质、还是一种美德。它不仅是个人面就的奠基石,也是一个执政党,一个国家先进,进步的催化器……停止你的叛逆,放下你的架子,知错能改吧,因为它真的善莫大焉。
面对窘境,囫囵吞枣
俗话说“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生言语失误。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它造成的后果或是贻笑大方,或是纠纷四起,有时甚至不堪收拾。
会说话的人在发生口误以后,都会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或者矫正之术,来避免言语失误带来的难堪局面。但是摆脱失误的关键是一定要及时改正失误,承认自己说错了话,要把错误的话“吃”下去,要是在失言的时候,仍然死守自己的城堡,恐怕后果会很严重。
口误之后,要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比如,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做如下补充……”这样就可以把失误抹掉。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有人低声提醒他说错了,里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没有去玻利维亚。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这个口误就已经淹没在他后来的长篇大论之中了。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改正,还有运用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当然,也有坚持错误而把自己拖入麻烦之中的例子。
同样是一位美国总统。l976年10月6日,美国在任总统福特和竞争者卡特为总统选举而举办的第二次辩论会上,福特对《纽约日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做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说“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这是明显的失误,当时立即遭到记者反驳。但反驳之初,佛朗肯的语气还比较委婉,意图给福特以订正的机会。他说:“问这件事的时候,我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难道在肯定苏联没有把东欧化为其附庸国?也就是说,苏联没有凭军事力量压制东欧各国吗?”
如果福特当时明智,就应该承认自己失言并偃旗息鼓,然而他觉得身为一国总统,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绝非善策,于是继续坚持,一错再错,结果为那次即将到手的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刊登这次电视辩论会的所有专栏、社论都纷纷对福特的失策做了报道,他们惊问:“他是真正的傻瓜呢?还是像只驴子一样顽固不化?”卡特也乘机把这个问题再三提出,闹得天翻地覆。
高明的辩论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决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的人会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人又会认为这是他们不谓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一次司马昭与阮籍一同上早朝,忽然侍者前来报告:“有人杀死了母亲!”**不羁的阮籍不假思索便说:“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弑母亲呢?”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认为他“有悖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言语的失误,忙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母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
一席话,竟使众人无可辩驳,阮籍避免了杀身之祸。其实,阮籍在失口之后,只是使用了一个比喻,就暗中更换了题旨,然后借题发挥一番,巧妙地平息了众怒。
在现实生活中,借题发挥也大有用武之地。在一次智力竞赛中,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
一名女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这个答案恰好颠倒了三者关系,引起哄堂大笑。
当这名女生意识到错误后,立刻大声说道:“笑什么,解放这么多年了,封建的旧‘三纲’早已不存在,我说的是新‘三纲’。”
主持人问:“什么叫做新‘三纲’?”
这名女生说:“现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上级要为下级服务,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当前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小皇帝,家里大小事都依着他,岂不是子为父纲?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比比皆是,岂不是妻为夫纲吗?”她的话音一落,场上掌声四起。大家为她的言论创新叫绝,为她的应变能力叫好。
智慧箴言
承认口误总是会给人带来遗憾,更高明的解决之道是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与人谈判的高超技巧
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在风云变幻的谈判桌上,能娴熟地运用与灵巧地发挥卓尔不群的语言,需要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精明的谈判者往往在措词上都十分谨慎。唇枪舌剑之间,容不得半点儿闪失。
谈判中,双方的接触、沟通与合作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的,说话的方式不同,对方接受的信息、做出的反应也会有差异。例如,当对方阐述某一观点而你没能准确理解时,你可以说:“对不起,我没能理解你的意思。”你也可以说:“你讲的是什么?我不明白。”前者极其婉转、客气地指出了没能理解对方讲话的意思,将责任归于己方。后者虽然也说明没理解对方讲话这一客观事实,却暗示责任在对方。
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别很微妙,对方的反应也因此而不一样。所以,在谈判中,语言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某出口公司的一位经理在同某国商人洽谈大米出**易时,开头是这样的:
诸位先生,我方指定首先由我向各位介绍一下我方对这笔大米交易的看法。
我们对这笔出口买卖很感兴趣,我们真诚地希望贵方能以现汇支付。不瞒贵方说,我们已收到了某国其他几位买主的订单。因此,现在的问题只是时间,我们希望贵方能认真考虑我方的要求,尽快决定这笔买卖的取舍。当然,我们双方已是老朋友了,彼此有着很愉快的合作经历,希望这次洽谈会进一步加深彼此的友谊,这就是我方的基本想法。
这几句开场白,措词得当,简明扼要地表明了主要观点以及达成的协议。一般地讲,在阐述问题时,要论点突出,论据充分,逻辑层次清楚,简明扼要。在解释问题时,可以详细、具体一些,避免使用一些鲜为人知的行话、术语,尽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在谈判中,各自的语言都是要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的,因此谈判语言的针对性要强,做到有的放矢,具体要根据各种不同情况而定。
1.主管的谈判技巧
身为主管,无论是面对公司外的客户,或者公司内的员工,常常都要用到谈判技巧。能否善用这个技巧,往往关系到事情的成败。例如,求职者要求五万元的薪资,但是公司提出四万八千元,求职者可以表示:“如果上班半年,我达到了公司的目标,那么能不能帮我加薪到五万元?”
2.谈判时学会放弃取舍
放弃的每件事物,都要换取一些回报。例如,主管要求员工在一个月内拟出项目,但是员工回复无法如期完成,主管可以提出:“如果下个月你能完成这个项目,我会多给你两个月的时间,去完成其他工作。”
3.在谈判中谋取更大的利益
在谈判中,要学会说自己没有决定权,必须获得上层的允许。例如,客户要求在周末加开课程,你拒绝时可以说:“我没有权力在周末时使用教室。”还可以引用专家的意见。例如,几个部门的主管不希望员工浪费上班时间去受训,培训部门可以说:“总裁参加过这个培训,他告诉我说这个培训非常实用。”
智慧箴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准确、恰当、流畅、灵活的语言表达依赖于灵敏、快捷、活跃而周密的思维。说话的方式不同,对方接受的信息、做出的结论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做一个会办事的下属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杨修自以为学富五车、才智出众,因而恃才傲物。他生活在曹操的营帐里,却很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常常口出狂言,做事也是自作主张。曹操十分不悦,最后终于找了找了个借口把杨修杀掉了。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将不如卒、君不如臣”的情况屡见不鲜。如果你是一位聪明的手下,却遇到了一位无能的领导,你该怎样做才能不但不使自己落入被压抑的境地,反而使上司愉快地接受你的建议呢?
李先生是一家知名的网络公司的总经理助理。他的顶头上司王总原先是搞技术的,对企业管理一知半解,却经常直接插手管理部门的事,把管理的层级体系搞得乱七八遭。其他部门虽然表面上敢怒不敢言,但私下里无不怨声载道,让李先生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倍感吃力。
经过思考,李先生决定采用兼并策略。他对王总说:真正意义上的领导权包含着技术权威和管理权威两个层面,王总的技术权威已牢固树立,而管理权威则有些薄弱,有待加强。”王总听后,若有所思。
李先生巧妙地赞同了王总的立场,结果获得了成功。后来,王总果然越来越多地把时间用在人事、财务的管理上,企业的不稳定因素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公司运营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李先生的各项工作也顺风顺水,渐入佳境。
赞同上司的立场,不失为向上司提出意见的上策。首先,它没有排斥上司的观点,而是站在上司的立场,最终是为了维护上司的权威,出发点是好的;其次,这种策略是一种中和的方式,能够充分考虑到上司的自尊,易于被上司所接受,效率较高。
1.要对领导少说“不”
少说“不”,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要多从正面去思考自己的观点;其二,要少从反面去否定和批驳上司的意见,甚至要通过变通的办法避免与上司的意见产生正面冲突。
例如:你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根据业务发展情况需要配一名专管业务的副手,这时你想提拔一位擅长业务、有经验的下属担任此职,而上司却准备从其他部门派一名这方面业务的外行人任职。在这种情况下,你可把话语多用在部门经理应具备的条件和你所提人选已具备的条件上,而不应用在反驳上司所提候选人上。这样做可以避免与上司发生直接冲突,又能把话保留在自己所提人选上。
对于那些敢于直谏的下属,上司头痛的往往不是他所提的意见有多么地难以接受,而是下属提意见的方式让他们受不了。比如:经理您用刚才说的观点完全错误。我觉得事情应该这样处理。或是:经理,您的做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应该……你把上司的想法或做法一棍子打死,不用说他是你的领导,就是一般的同事、朋友都是很难接受的。你让上司脸上挂不住,上司自然对你心存芥蒂,你的意见被采纳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2.不可恃才傲物
在上司面前,你最好不要表白出“我比你聪明”的倾向。
在某公司的职代会上,公司讨论了一个方案。小陈发言:“我认为,还应该加入一点,我经过对这个方案的多方面考虑,认为有些不太理想的地方。我提出来,如果有什么不妥当的话,还请各位专家指正。”小陈的上司只是冷漠地听了一回,无所表示。此后,小陈在领导的眼中其地位显然就降低了。其原因就是他不懂得领导心里,自以为比领导聪明。
3.领导采纳你的建议时也不可洋洋自得
作为员工,一定要注意的是不可恃功自负,当得知领导改变了自己的错误决定,采纳了你的建议后,不要洋洋自得,不要多提此事,以后,领导定会更加重视你的意见。
智慧箴言
当你在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后,不要总想着表现自己一下,而应懂得用自然而巧妙的语言将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归于领导。这样做,能显示你自己慷慨大方的品质和对领导的忠诚。这样也能在领导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而且也可能会换来他同样的回报。
做一个会说话的朋友
交朋友,要保持弹性。所调弹性,也可以说是对人的一种宽容。大部分人交朋友都弹性不足,因为他们交朋友有太多的目的,比如:看不顺眼的不交,话不投机的不交,有过不愉快的不交。
为人处世有自己的主张,也没有什么不好。这里所说的弹性,是指有不交的朋友。你看不上眼的人并不一定是小人,甚至他们还有可能会是对你有所帮助的人,你如果拒绝他们,未免太可惜了。
说话办事,要做到不卑不亢,圆滑中有果断,果断中有圆滑,做到“做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让你的话合于人心,给人如沐春风之感,自然柔和亲近,言听计从;同时,我们还要记住老人们常说的“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办事要善于洞察人心,尤其是当你有求于人时,更是要见风使舵,见机行事,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才能逢凶化吉,转难为易,从而促进你办事水到渠成。
身份和地位是交朋友的一大阻碍,也是树敌的一个原因,你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博士,就不去理会一个工人。在“交朋友的弹性”这件事上,身份、地位也会使你交不到朋友。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完美主义用在与人的交往上实在是不明之举,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你一旦盯住这些不放,那无疑会放大了这些缺点,人也变得爱挑剔不可容忍,试想这样的人你会愿意与他交往吗?这种弹性不足的人,在我们生活中会经常遇到。
因此,想要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就应该多着眼于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样你也自然会变得宽容许多。许多看似不可交往的人,也就可能成为你的朋友。看看那些在社会上好友多多、到处吃得开的人,都是那些心胸宽阔、随和豁达的人。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结交的朋友指的是广义的朋友,因为普通朋友和“知己”还是要有所分别的,对“知己”可能要“挑剔”一些,因为讲究投缘嘛,自然也要求“完美”一些,而且知己毕竟是少数。但“知己”也是由“朋友”发展而来的,泛交的朋友多多者,拥有知己的机会也会多于常人,因此无论是想拥有更多的朋友还是知己,都实在少不了掌握交友的“弹性”。
管仲年少时家庭穷困,曾经和鲍叔牙合伙做生宜,赚了钱,他分给自己的多,分给鲍叔牙的少。鲍叔牙根本不与之计较,也不认为管仲贪财。此后管仲多次为鲍叔牙出谋划策办事情,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每次事情都办得十分糟糕,鲍叔牙并不因此认为他是愚笨之徒。事实清楚地证明了这段友谊的结果:在管仲落难,被囚之时,又是鲍叔牙力荐管仲为相.使管仲成就了大业。
1.要以宽容之心对待朋友
你要允许朋友犯错误,也允许他们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人有过失,便看不起他,或是一棍子打死,或从此另眼看待对方,不要一过定终身。朋友所犯的错误有时候会给你带来一定的损害,或在某种程度上与你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否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过”,就是衡量一个人的家庭的一个标准。原谅别人是一种美德,有时尽弄到自己心里很不痛快,但却应该设身处地地为朋友着想,考虑一下自己如果在他那个地位会如何做,做错了事之后又有何种想法。
其实只要你乐意做,你的风度会让对方对你的敬重,因为你尊重了他,如果他还是高姿态,那是他的事。不过要化解矛盾还要看场合和时机,也就是说总得要有个借口,让他笑也不自然!当然,这里要原谅的是朋友本人,对于事情本身则应该讲清楚,该严格的决不手软。
2.不要滥用友情
关健的朋友要留在关健的时候再用,不要把他们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就像遇到危险之前要保持火药干燥一样。倘若你迫不及待让朋友为你办事,日后还有什么能让他为你做呢?能够让你的朋友比一切都珍贵,珍贵之物决不应滥用。
友情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动力机器,但它毕竟马力有限,需要不时加油。为了让它发挥功效,正常运转,请注意别让友情超载。
3.妥善处理朋友间的麻烦
朋友之间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麻烦”,如争吵、意见不合、经济纠纷等等。
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情断义绝,甚至反目成仇;处理得及时妥善,就会尽释前嫌,和好如初。所以,及时妥善处理是最重要的。与朋友发生争论时,在交谈中,你的观点难免会与朋友的看法不合,这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求同存异。
马克思和恩格斯争论问题就是这样。当时法国科学家比·特雷莫写了一本书,马克思认为“很好”,恩格斯却认为“没有任何价值”。
通过一场讨论之后,马克思终于接受了恩格斯的看法;而对另外一些问题,则持保留态度。这样求同存异,避免了因争执过于激烈而伤害彼此友情,也是朋友间相互称颂的体现。
智慧箴言
观点不是义气,观点可以争辩,义气是容不得争辩的。所以,与朋友发生歧见时,观点上疏远了,感情上却不能疏远。
不伤感情巧说“不”
否定别人、否定别人的言论和行为,本是一件容易伤害感情、导致尴尬局面的事情,但在生活中,如果注意话语的含蓄和否定的技巧,就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的产生,使生硬的否定也有一副可爱的面孔,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否”的任务。
1. 以谬还谬
以谬还谬,也叫“将错就错”,类似于推理上的“归谬法”,即先假定对方是 E确的,然后按照这个思路做出一个新的结论,而这个新结论又是明显荒谬的,这样,后者的显然不成立也就证明了前者的错误,从而实现否定的目的。
甘罗的爷爷是秦朝的宰相。
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挑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不过,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秦王很不高兴地问道:“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甘罗就是利用以谬还谬的否定方法,没有直接揭露秦王的荒诞,而是“顺杆儿上”,引出一个更为荒诞的结论,让秦王自己去攻破自己的观点,并在巧妙中暗示其谬误性。
通过上面的这个实例,我们可总结出运用“以谬还谬法”的两个基本诀窍:
一是以谬还谬,模拟必须相当,谬说必须等值。如甲说:“我家的狗会讲话。”乙便说:“我家的驴会唱歌。”甲反问乙:“驴怎么会唱歌呢?”乙反问甲:“狗怎么会讲话呢?”这一反驳,由于驴和狗相当,唱歌与讲话等值,因而使甲哑口无言。
二是无中生有的“无”,必须是绝对的“无”。反之,就会给对方留下反击的空子,使自己陷于被动。比如,有人说:“我家公鸡下了蛋。”另一人说:“我家母鸡叫了夜。”这就出了漏洞,有懈可击了。因为母鸡不是绝对不叫夜的,这样的反驳就无法起到以谬还谬的效果了。
2. 笑而不语
微笑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当我们被一个需要我们立即表示赞同与否的问题难住而大伤脑筋时,也许微笑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甲说:“我想请你看一场电影,可以吗?”乙早有约会,于是微笑着说:“谢谢!”甲说:“你同意啦?”乙只是微笑,欲言又止。甲问道:“你有约会啦?”乙微笑着点头道:“嗯……是的。”甲只好说:“噢,对不起!”乙又微笑着说:“没关系!我也很抱歉!”
乙并没有生硬地或者“艺术地”说“不”,而是巧妙而自然地以微笑代言,最后让甲亲口讲出了“你有约会啦”的疑问式关注,他的注意力在这里已经不是他所希望的答案“乙的应邀”,而是:“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
然而,一句“对不起”和一句“没关系”,同时给双方下了台阶,并没有产生或留下不太令人愉快的气氛和印象。
智慧箴言
拒绝难免是一种伤害,但不能因此而犹豫不决。但同时要尽力维护对方的自尊。为了减少拒绝对对方的心理伤害,也使对方更易于接受,就必需设法维护对方的心理平衡,尽量减少对方的内心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