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乔布斯留给世人——无懈可击的经营理念(3)(1 / 1)

五、煽情的营销口才

如果你购买苹果电脑,那么你一定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人。在我看来,购买苹果电脑的人都富于创新精神。他们不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的人,他们的梦想是改变世界。这正是我们所要服务的人群。

——史蒂夫·乔布斯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纵观古今中外,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际交往的频繁和扩大,口才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翻看古今中外的历史,口才的效应无与伦比。历史上,毛遂自荐,救赵于危;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墨翟陈辞,止楚攻宋。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天下三足鼎立的策略基础,“舌战群儒”更是力挽狂澜的宏论雄辩,无不是靠着卓绝的口才取胜。

晏子出使楚国。得知这个消息的楚灵王问群臣道:“晏子身材矮小,却很有名气。现在在诸侯中间,我们楚国是最强大的,我想侮辱他,显显我国的威风,你们有什么办法?”大臣们便给他出了主意。

于是楚国在郢城东门旁边连夜挖了个小洞,楚王吩咐守门的士兵:“齐国使臣来到时,把城门关闭,叫他从洞里进去。”

第二天,晏子身穿破皮袄,坐了一辆旧车子来到了东门外,要求开门进城。守城的士兵见是齐国使臣,便指着旁边的小洞说:“您从这个洞进来吧,绰绰有余,不用开城门。”晏子说:“这是狗门,不是人出入的地方。出使狗国时,从狗门进;出使到人国时,就应该从人门进。”楚灵王只得叫人打开东门,让晏子进城。

灵王一见晏子,马上就问:“齐国没有人吗?”晏子答道:“齐国的都城人多得张开袖子使大地成荫,洒汗水象下雨一样,走路时肩膀碰肩膀,站着脚挨着脚,怎能说没有人?”灵王问:“那么为什么叫小人出使我国?”晏子回答:“我们国家派出使臣有个规则:有道德的人去有道德的国家,没有品行的人到混乱的国家去。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我个子矮,行为又不出众,所以到楚国。”楚灵王被说得面红耳赤,可是心里却很钦佩晏子。

吃饭中间,有几个卫兵,带一个手被捆着的犯人从客厅下走过。灵王便问:“罪犯是什么地方人?”卫士答道,“齐国人。”灵王问:“犯的什么罪?”卫士回答:“偷东西。”灵王回过头来对晏子说:“齐国人喜欢偷东西呀!”

晏子知道这是有意安排好来嘲笑自己的,就站起来做出认真的样子回答道:“我听说江南有一种桔子,移到江北,就变成味苦的枳子了。为什么呢?因为土质不同。齐国人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开了。楚国的风俗使得他这样,这与齐国有什么关系?”

灵王说不出话来,半天叹了口气说:“我本想戏弄你,现在反而让你戏弄了。”于是,十分恭敬地招待晏子。晏子的口才帮助自己和齐国免遭楚国羞辱。

当代社会,口才的效应同样突出,口才的应用无处不在。少年时代,孩子与家长沟通,在学校里谈笑自如,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好的口才可以让自己脱颖而出、引人注目;长大后求职、面试、升迁、创业、经营、销售无不需要好口才的相助。

像许多著名企业家一样,史蒂夫·乔布斯是全球著名的演讲家。他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俘获了成千上万个称得上“苹果系统忠诚者”的客户、员工和同僚。

在乔布斯28岁时发生的一段故事,至今还在流传。当时苹果公司已经成功上市,他本人被称为十分傲慢的青年企业家。有一天,乔布斯与当时百事可乐公司的主席——44岁的约翰·斯库利坐在房顶平台上俯瞰哈得逊河。两人看着哈得逊河两岸美丽的风光,聊着开心的话题。乔布斯心里有个由来已久的想法要说出来,那就是争取斯库利加盟苹果公司,他直言不讳地问道:“你是想下半辈子继续卖甜水,还是想找一个机会来改变世界?”这句话问得非常傲慢,也很大胆,也很乐观。改变世界,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一般人是没有胆量说出口的,但正是这句话打动了心里同样埋藏着坚定信念的斯库利,为了改变世界的梦想,他决定加盟苹果公司。

乔布斯相信自己天生就是改变世界的,他从不害羞地承认这一点。也正是这种远大的抱负,使他身边的人相信自身是从事改变世界的工作,富有**和使不完的力量。乔布斯的演讲也从来都十分令人感动,就像他轻易就可以说服斯库利一样,无论是客户、同事还是员工,都能从他的讲话中得到力量。

乔布斯是世界上最擅长讲商业故事的人。他拥有远大的抱负,又能将自己的好点子清晰地表达出来。l981年,乔布斯亲自撰写了苹果第一份商业计划书。在这份计划书中,乔布斯将麦金塔喻为“无曲柄”电脑。当乔布斯将这份计划书呈给董事会过目时,里面的话语一下子就激发了董事会的兴趣,董事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从下面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乔布斯出神人化地讲故事技巧:

“我们这个时代的个人电脑,就如同需要手摇曲柄才能发动的汽车一样,还有待完善。笨拙的用户界面,就好比个人电脑的曲柄,为了使用电脑,用户首先必须学习一大堆无比复杂的指令和操作。现在刚刚进入80年代,个人电脑行业就风生水起。在市场上不同品牌的电脑中,有的内存较大,有的硬盘容量大,有的屏幕是彩色的,有的则能显示更多列数字,但无论哪种都还需要一个启动它们的‘曲柄’。”

乔布斯描绘的未来蓝图,成功地征服了董事会的高管们,让这个项目顺利地实施了起来。有效的沟通是让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要知道,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恐怕就难见天日了,更不用说推动社会前进了。乔布斯是一位卓越地讲故事的高手。

有乔布斯参加的苹果产品发布会,简直就是一场艺术盛宴。乔布斯的幻灯片固然设计典雅,但这仅仅是其演讲艺术的一个侧面。他的演讲总是不失风趣与幽默,且能让听众受到启迪,产生力量,感到激动。

乔布斯的演讲舞台总是经过精雕细琢,与他的新品宣传所配合,丝毫也不会马虎。在iPad的推荐会上,舞台没有布置成讲台的形式,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把舒适的真皮椅子和一张小圆桌,充满寓意。乔布斯出场后,在椅子上坐下,从容地拿起桌子上的iPad,开始展示iPad的各种功能。这巧妙地暗示了iPad是为了让你的生活变得更舒服更有趣而生的。

乔布斯还会在舞台上设计一些令人惊喜的东西。在2005年9月的一次演讲中,乔布斯突然宣布,麦当娜的所有相册都可以用iTunes欣赏,接着,舞台屏幕上出现了这位流行巨星。她通过网络摄像头与乔布斯开起了玩笑,说她对她的歌曲不能从网上下载感到不满。在演讲中插入视频,有助于突出演讲效果,有时,这比单纯的演讲更具有说服力。

乔布斯善于通过煽情来控制媒体及舆论,用口才来打动和引导消费者。他的营销口才不断塑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而且为苹果公司的形象和业绩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节在荆棘中采集鲜花

一、没有竞争,就没有成功

我之后几年的目标就是一直保持对微软的领先优势,直至网络环境普及到微软无法垄断独大为止。

——史蒂夫·乔布斯

无论是弱肉强食的自然界,还是优胜劣汰的人类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自然界发展的历史就是“物竞天择”淘汰的历史,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百舸争流”的竞争历史。竞争,就是成功的动力。

在自然界中,竞争体现了生存的成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中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日本人想把一种肉质十分鲜美的四破鱼从国外运到本国销售。但四破鱼对运送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运到日本时所剩无几。人们便在其中放入四破鱼的天敌——鲶鱼,这招果然灵验。鱼运到日本时只死了几条。原来,当四破鱼遇到天敌时,求生欲被激发,全力抵抗鲶鱼,于是在竞争的磨砺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提高。对自然界的生灵来说,与其说是竞争,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残酷考验,有了竞争,它们才有了生存的勇气与动力。

在人身上,竞争则体现了人生价值的成功。“事无大小,人无高低,均在竞争中生存。”玛格丽特·撒切尔小时候,她的父亲总是告诫她:无论何时都不要让自己落在别人后面。撒切尔牢牢记住父亲的话。每次考试,她的成绩总是第一,在社团活动中也做得最好,甚至坐车也尽量坐在最前排。后来,撒切尔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惟一的女首相,成为了众所周知的“铁娘子”。可见,在人类社会这股激流上闯**的人来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具备良好的竞争意识,竞争,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同样,在商场中,也免不了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选择了竞争,就注定了只能在荆棘中采集鲜花。

对于乔布斯来说,微软无疑是苹果最大的竞争对手。20世纪80年代,微软用自己的操作系统软件与厂商结盟,控制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行业,彻底压倒了苹果模式。在市值方面,苹果公司与微软也差距悬殊,微软的市值在当时是苹果的5倍。但即使在微软公司如日中天的时期,乔布斯也从不示弱。

比尔·盖茨白手起家的传奇经历以及微软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许多企业家视比尔·盖茨为自己的偶像。但在狂妄地乔布斯眼里,他所带领的苹果公司最终一定能打败比尔·盖茨和他创立的微软公司。他总是在大众面前宣称:“苹果桌面系统的创意被微软抄袭了。”尽管公众也没弄清微软到底抄袭了苹果什么创意。但是乔布斯执意控告微软侵权,虽然最终苹果败诉了。

面对强大的微软公司,乔布斯从未认输过。1997年,乔布斯回到跌入谷底的苹果公司。不久,他会见了比尔·盖茨。在这次会面中,他一本正经地对比尔·盖茨说:“比尔,桌面系统全是由我们两家公司控制的。”如果不了解内情的入,一定会以为苹果与微软在桌面系统上势均力敌,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时97%的个人电脑都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仅有3%的电脑使用苹果的操作系统。恐怕除了乔布斯,所有人都认为微软才是计算行业的龙头老大。

然而,正是这样不服输的精神.让乔布斯带领苹果真正超越了微软。或许,没有人会料到处于技术最前沿的微软也会“软”下来。直到2010年,一切都发生了逆转,乔布斯把苹果送到了纳斯达克的巅峰。当然,不是微软不够出色,而是苹果太出色了。此时,戴尔公司的市值排名78位,而苹果的市值却差不多相当于8个戴尔公司。乔布斯创造的商业奇迹将所有人震得目瞪口呆,甚至当时的华尔街都认为:“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和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之间的PK告诉我们,没有竞争,就没有成功。成大事者,必会面临大的竞争对手。竞争意味着生存,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发展,更意味着成功。在竞争中,会有胜利与失败,会有喜悦和苦恼,但竞争能催人努力,让人拼搏,使人进步。只有积极上进的人,才能在竞争中克服各种困难而成才;只有懂得竞争之道的管理者,才能在竞争中使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企业的竞争力左右着企业的命运。那么,该如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呢?这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企业在行业内占据优势的业务。

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中一组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因素,而竞争力又由资源和能力构成。因此,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对公司资源和能力的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辨识可以首先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人手,从中发现企业的竞争力,然后再确定哪些竞争力能够构成核心竞争力。

具体操作可分为三个步骤。(1)资源和能力分析。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测度企业内外部资源和技术能力及支撑能力指标的表现。(2)竞争力分析。比较该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表现,找出相对于其他企业的优势资源和能力,从中界定出该企业的竞争力组合。(3)核心竞争力分析。对竞争力组合因素,逐一检验是否符合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即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和竞争战略,与企业的目标和长远规划相一致?是否具有价值,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对最终产品中的顾客利益有突出贡献?是否具有独特性,独具特色和个性,有助于企业进行差异化经营?是否难于模仿,难以被其他企业学习?是否不可替代,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替代?是否能提供进入市场的潜能,衍生出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有利于扩大经营范围?将不符合特征的因素予以剔除,最后得到的一组资源和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得到保护和管理,提升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当然,通过以上程序也可以发现企业需要建立的核心竞争力,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面对失败,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我才30岁,我还能作出贡献,我还希望有所成就,但是这一次公司的调整已经让我失去工作的动力,我几乎没有工作可做,连例行的管理报告也从未看到过。在苹果,我们共同取得了很多的成就,所以我希望我们可以有尊严地且友善地分道扬镳。

——史蒂夫·乔布斯

古人曾说过:“胜者不骄傲,败者不气馁。”当你取得成功的时候,决不可骄傲;而遇到挫折与失败后,决不能气馁。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成功是一时的,失败是正常的,成功者不应表现得自己仿佛高人一等,而失败者不应该失去进取的信心。这些态度都是不应该有的。

畏惧失去往往使人变得更加胆怯,但如果你不畏惧失去,并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正如俗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样,你就会发现失去并不可怕,或许那正是你的转机。

乔布斯从小就被领养,因此他从很小的时候就曾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的价值是什么?我在这个世界能做什么?”

17岁时,他被一本书上的一段话所震撼:“如果你能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在某个时候你的假设定会成为现实。”乔布斯把这句话深深记在了心里,在生活和工作中进行不懈的反思,反求诸己,因而他很早就得以逃离了“畏惧失去”这个人生的最大陷阱。

乔布斯在重组后的苹果公司里地位下降,虽然他继续承担了苹果公司发表演讲的代言人角色,但他在苹果公司的工作却毫无意义。他对那一时期的工作是如此描述的:“公司重组届,我被安排在苹果公司大楼的对面的一栋小楼工作,我戏称它为‘西伯利亚’的小楼。我给公司的每位管理人员都打了电话,确认他们都有我的电话号码,希望他们有需要时可以找我。虽然他们都热情地接受了,但是从未有人打过电话给我。我在公司上班已不同以往,除了接一两个电话、看几封邮件外,我几乎看不到关于公司管理方面的文件。有时也有人过来安慰我,表示同情,但或许他们也只是出于一种礼貌性的表达。我无法忍受这样的场景,它让我感到十分沮丧,因此通常我会在两三个小时后便打道回府。几次后,我已无法承受那种精神的折磨,便决定不再到公司上班。我想那里也不会有人真正关心我。”

如此无聊、无价值的工作让乔布斯无法再忍受,毅然在1985年9月17日,向苹果公司提交了辞呈,他不畏惧离开他曾与沃兹一手创办的苹果公司,不畏惧失去现有的一切,他那非凡的勇气和抉择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递交了辞呈,回到家里的乔布斯还对众多媒体发表了声明,他与苹果公司已经无缘继续前行,他要破釜沉舟,开创新的事业。

1985年,乔布斯在向苹果公司保证不会运用公司内部的技术或专利的情况下,对外公开了他的创业计划,并提出将从公司带走几个人。

乔布斯对新公司的描述是:“只因我们彼此都非常熟悉,对彼此的能力也大有信心,且是真心对待彼此,所以我们目前并未有任何商业计划,也不会做任何事情,我们只希望成立一家小公司,可以影响它的命运,把它变成一个充满趣味的工作场所。”

这是乔布斯为选择人才而对新公司进行的独特的描述,虽然新公司几乎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却让很多人以为这将是一家极具影响力的公司,将让他们回到苹果公司成功的起点。正因为乔布斯的具有影响力的说话,很快,他便招揽到了新公司的核心成员。

乔布斯一直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服输的精神,这让他能够在沉浮未定的生意场向着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大胆前行。

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经历失败。失败会让一个人一蹶不振,萎靡不振,消沉并且不知所措。失败也会让一个人重振旗鼓,审时度势,努力并且锲而不舍。

不气馁是勇气,是失败的克星,一个人只要怀有不气馁的信念,失败充其量是自己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失败不过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失败对自己来讲就像过眼云烟,没有过不去的坎,坚持不懈是自己的信念,勇于尝试是一种胆略,敢于行动是一种勇气。

肯德基快餐店的创始人哈伦德五岁的时候,父亲在一次意外中生故,不久母亲改嫁他人,哈罗德就此成为一个流浪的孤儿。

哈伦德14岁的时候,因为各种无法解决的困难,无奈的辍学了,来到印第安纳州的农场,先后从事;餐厅的保洁工,清洗汽车的清洁工,电车的售票员。艰苦的工作带给哈罗德的是,没有欢乐的少年。

16岁谎报年纪,参了军,在军队磨练了哈罗德的意志,想尝试自己喜欢的工作。军队回来以后的岁月里,哈伦德开过打铁舖,生意尚未开张就宣告破产。

哈伦德认识了一位自己钟情的姑娘,坠入情网,但是美梦不长,这位姑娘就远走高飞,哈伦德的第一次爱情迅速宣告破灭,带给哈伦德是无情的沧桑。

哈伦德重新振作,尝试卖保险,失败了,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一份轮胎推销业务,也失败了,自己苦心经营一条渡船,失败了,在尝试开一家汽车加油站,也失败了。失败就像梦魇一样跟随他,岁月匆遽而过,哈伦德的人生不堪回首。

直到中年,哈伦德回忆自己的岁月,无不是一片灰色。更让哈伦德难以忍受的是,他的妻子离开了他,并且带走唯一的女儿,更不可思议的是,不允许哈伦德和自己的女儿见面,痛苦折磨着哈伦德,他想采取极端的办法,躲在草丛里潜藏10几个小时,绑架自己的女儿,也再一次的失败了。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不成功。已经没有人会认为哈伦德还能有什么作为,还能有什么惊人之举,更没有人相信哈伦德还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在所有的人的眼里,哈伦德几乎是一个倒霉蛋,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是一个不可能有作为的人,已经沦陷成为了社会的弃儿。

噩梦终究会结束的一天,就在哈伦德濒临绝望的时,收到了社会福利金105美元的退休金,哈伦德利用这点微薄的退休金开了一家店,想借此机会维持自己的生机,通过选择哈伦德在自己的故乡,开了一家快餐店--肯德基家乡鸡。这个时候哈伦德已经65岁了。

没有人会想到,一个誉满全球的快餐王国就这样诞生了。这个就像神话般迷人的故事,却是真实的。每当你走进肯德基快餐店里,看见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你会想到这个老人坎坷曲折的磨练吗,你会想到一个退休的老人,通过艰苦卓越的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功,传奇般崛起的经历吗?

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淡然而不屑一顾,从头再来。人生没有救世主,茫茫大海一切都要自己去寻找。苍茫大地一切都要自己不气馁的意志。主宰自己一生命运的恰恰就是自己。

三、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有人都在模仿我们,但是我们仍处于领先地位。苹果电脑再一次再次带动了整个产业的趋势,而这让我们乐此不疲。

——史蒂夫·乔布斯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快速扩张的大潮中,通过兼并和收购,将优秀的商业模式复制到新的企业,成为很多企业做大做强历程中的必经之路。

所谓“商业模式”,就是关于企业“做什么,如何做,怎样赚钱”的综合体。任何一种优秀的商业模式在日趋成熟的过程中,都付出了高昂成本,甚至是历经磨难的。一旦在实践中证明这种商业模式的比较优势后,如果能够将之成功复制到多个企业,那么,这套成功模式的单位成本将被“摊薄”。

在知识经济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沿着一个总结出来的捷径迈向成功,以一套成功的商业模式“打遍天下”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

苹果公司的技术和创新,引领了一个计算机时代的到来。随之,它的巨大成功吸引了大批的后来者。他们都想复制苹果的经营模式,在市场上与苹果分一杯羹,甚至超越苹果。但苹果掌门人坚持自我的发展策略,使他们保住了在竞争中的领先优势。

在2004年MacWorld Conference&Exp0上,乔布斯曾对微软冷嘲热讽:“我们推出的麦金塔系列在20世纪80年代引领了个人电脑产业的走向,在90年代,微软成功地抄袭了我们的创意,并且获得极大利润。如今,我们靠着Mac OS X在技术上遥遥领先,我认为微软一定还会再次抄袭我们。”当时微软正全面投入在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的研发上,而苹果的Mac OS X正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乔布斯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次洗刷微软的机会。当然,骨子里乔布斯是乐于被微软抄袭的。

也许,许多大公司都害怕自己的技术和创意被抄袭,然而乔布斯却一直以被抄袭为荣。因为被抄袭意味着你是领先的,并且乔布斯有这样的信心:那些追在身后的跟风者永远追不上苹果的脚步,当他们以为自己快要追上了,苹果将用新的创造再次将他们甩得远远的。这就是苹果与众不同的最强大的武器,做到在行业内领先。为此,苹果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一直在大幅增长,2003年,其研发投资达到4.71亿美元,并且光是研发部门的员工就高达2500名之多。此外,他们不仅致力于苹果电脑的主流研发,还不断进行着更多元化的尝试。

苹果公司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不断创新,永保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正如麦当劳之于肯德基之间的竞争,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也是斗得难解难分的一对“欢喜冤家”。1986年,美国一位普通店员的失误促成了可口可乐的诞生;十二年后,百事可乐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位药剂师手中问世。从那时起,“两乐”便在市场上燃起了熊熊烽烟,激烈的竞争从未间歇过。

自创牌上市那天起,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可以说一个是市场领导者,一个是市场追随者,从口味到价格、从定位到广告、从营销活动到明星代言、从商业文化到包装变迁……两者的竞争一直风起云涌,变化多端。2005年,可口可乐携手网游《魔兽世界》掀起红色旋风,随后百事可乐立即联盟《梦幻国度》刮起蓝色浪潮。西方一则曾获大奖的电视广告最能形象地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个彪形大汉无论如何也无法将粘在一起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易拉罐分开——该广告推销的是一种强力胶水。

“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是可口可乐的一则广告语,在播出后被奉为经典。这不仅是它应对竞争者的心声,也是其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诞生后的百余年里,可口可乐每一天都验证了这句话真理般的存在。

这句话其实放之四海而皆准。一直以来,模仿都是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惯用的招术,以前形容这种现象叫做“跟风”、“从众”,但现在它有了一个更加时髦的称谓,叫“山寨”。从2001年出现“山寨手机”、“山寨游戏机”,到后来的“山寨《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再到2008年的“山寨春晚”,诸多带有模仿性质的山寨现象层出不穷,山寨文化俨然成了气候,甚至有人惊呼“无人不山寨”。

但“山寨”的出路是什么呢?在中国的饮料市场上,非常可乐、汾湟可乐、中华可乐一度横空出世,掀起可乐大战,最后却以市场的低靡而告终。“山寨手机”只能草草地卖个低价,“山寨小沈阳”永远成不了台柱子,“山寨肯德基”唯有屈居在边远的中小城市,“山寨网络”总是提心吊胆被告侵权……因为山寨产品没有品牌附加值,自然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更谈不上什么消费者忠诚度了。

对一个企业或品牌而言,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能靠“克隆”或“山寨”,而要靠创新。唯有孜孜不倦地创新,才能保持企业或品牌源源不竭的活力、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从而保证“不被超越”。相比于“山寨可乐”的惨淡下场,娃哈哈、汇源等品牌并不“拾人牙慧”,而是坚持从国情出发,走自主创新道路,最终成为民族品牌的“领头羊”。例如2007年,汇源就在传统口味的橙、苹果、葡萄等水果品种之外,开创出奇异王果猕猴桃汁,由此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产品概念:“超级水果饮料”,不仅推动了果汁饮料从即饮解渴到营养健康的功能变革,而且使国内近乎饱和的果汁市场得到拓展,引发了新一轮的消费需求。

模仿是“拿来主义”,创新是独辟蹊径,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鱼”与“渔”之间的不同。无论是企业还是品牌,唯有掌握“渔”的技巧,不断创新,不断奋进,才能力争上游,处于领先地位,才能成为他人模仿的对象而永远“不被超越”。

四、成功没有尽头

苹果电脑公司最初是把软件与硬件集合于一身的,它的产品都充满创意,它更新了人们使用电脑的方式,但是如今的苹果公司已经失去了编写操作系统软件的能力,它已经接近死亡的边缘。

——史蒂夫·乔布斯

“成功”这个字眼,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往往是发财、升官、出名。其实,这些只是成功的万个具象之一。成功最直接的表现为“完成”或“达到”。因为目标是自己的,同时对目标的评估也因人而异,不一而足。

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红字》的作者霍·桑曾列举出享受成功的五要素:品质单纯;具备勇气;公而忘私;热爱工作;心安理得。尤其是“心安理得”,是享受成功绝对必备的因素。“半夜敲门心不惊”,与其说是一种素质,不如说是一种境界,是成功的主观性。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容易,难的是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更大的成功,因为从失败到成功仅仅意味着进步,而从成功到更大成功意味着超越。否则,因短暂的成功而停滞不前,失败很快就会来临。

离开苹果公司后的乔布斯,旱已未雨绸缪,暗自思忖着将通过“NeXT”电脑公司向所有人证明,他才是苹果公司的真正代表。因此,离开之时,他便从苹果公司带走了一批最出色的、最富有创意精神的员工,迅速创建了“NeXT”电脑公司。虽然“NeXT”公司并未使他名声大振,但是他很快便找到了成功的根源,把目标转向了电脑动画制作,创立了皮克斯公司,最终因皮克斯成功制作出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动画片《玩具总动员》而再次名声大振,个人身价暴涨逾10亿美元。

而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陷入了自身难保的境地。IT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蓬勃发展,虽然苹果公司抓住了其中一些机遇,但并未取得好的结果。苹果公司因缺少技术主心骨,在当肘就像是一艘随波逐流的大船,从80年代漂流到了90年代。90年代中期,苹果曾向戴尔寻求帮助。199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掌上电脑 Newton PDA,但因为当时市场对此款产品的需求量较低,l997年公司就宣布停产此产品。

当时的苹果公司董事长吉尔·阿梅里奥为重振苹果,想要开发出新一代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以期与装配微软操作系统的机器竞争,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不过他选择了向外征询合作公司。而乔布斯利用机会,通过向苹果公司证明了NeXT公司的实力,获得了与苹果公司合作的机会。1996年12月,苹果公司正式发布消息称将出资442美元并购乔布斯创建的 NeXT公司,并任命乔布斯为苹果公司的“特别顾问”。

乔布斯曾经说过:“我的偶像鲍勃·迪伦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最佩服他的一点就是,他拒绝原地踏步。很多艺术家在事业有成后,很难再创辉煌,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做最初令他们成功的事,而不再冒险去尝试新的事。如果他们敢于创新,他们或许能再创高峰。迪伦和毕加索一生都在经历失败。”

乔布斯没有把他的人生历程看作是在经营企业,而是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把自己当成一名开创者。这是他从对鲍勃·迪伦的崇拜中所获取的人生启迪,这让他能够创造出辉煌的事业,获得真正的成功。

成功没有尽头。在每个人的旅途中,都渴望每件事的成功。成功使生命多姿多彩,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更有价值。成功都不是单纯展现瞬间爆发力的百米赛跑,而是考验坚守信念的人生马拉松跑步。

“成功没有尽头,失败也不是终结,只有勇气才是永恒!”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我们不断做出调整,这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成功本身也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成功就是持续不断地储备知识应对持续不断的挑战解决不断出现的矛盾过程。

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是对自己的肯定。但如果飘飘然,沉迷在过去的成功之中,认为一次成功,就代表了最终的胜利,那就大错特错了。成功不是静止的,静止的成功只是暂时的成功。成功不是抵达某个目标,而是保持一种向上的趋势。人生就像接力赛,一次成功只是下一段路的起点。每一次的成功都只是一座山峰,还有更高的山立在成功的前面。成功不是孤立的山,而是连绵不绝的山脉。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如影相随的是失败,甚至是绝望。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不断奋斗,那就是人生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没有月光,可以欣赏星光,没有星光,还有我们温暖的目光给自己新生的力量。成功的喜悦在于体验生命旅途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用心体会,每一段都会留在记忆的深处,再绝望的境遇下,都会有希望的火苗存在。这是一种挑战,一个历程。从失败和绝望中寻找希望,找到的不仅是向前的勇气,更是成功的片段。

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一种心境,一种勇气。真正的成功,不会因某些成就而沾沾自喜。即使是感到自豪,也是心存感恩的,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不怕付出,成功不是取决于我们获得了什么,而是在我们如何持续耕耘现有的一切。可以说,成功不假求于外表,完全在于内心。只要你对某一事情感兴趣,持之以恒,成功不难,因为社会为你提供了一个可尽情表演的舞台。只要你有满腔的热情,执着与努力,肯为理想而勇往直前,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并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五、与竞争对手合作共赢

我们希望为客户提供全世界最好的个人计算机,而英特尔未来将开发出最强大的处理器产品。我们转到PowerPC架构已经有十年的时间,我相信未来十年英特尔技术将帮助我们制造出最完美的个人计算机。

——史蒂夫·乔布斯

《孙子·九地篇》中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意思是说,吴国人和越国人虽然一向相互仇恨、势不两立,可是,当他们同坐一条船渡河,遇到大风的时候,他们也能够相互救应,犹如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相互协调。

市场竞争是十分残酷的、无情的,但同时也是有情的、相互包容的。在市场上,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既是相互竞争的敌对关系,又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作为竞争对手,为了各自的利益难免会针锋相对,但是,从共同培育市场、维护市场的角度来说,竞争者之间又是一种同生、共存的双赢关系。

多年以来,苹果一直以“特立独行”著称。从l981年开始,苹果就一直沿用不同于大多数PC厂商的架构,并由此在全球PC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2005年,苹果终于向主流妥协,与英特尔公司化敌为友,开始采用英特尔处理器,同时也放弃了同IBM和摩托罗拉共同开发的Power PC架构。

6月6日,乔布斯在旧金山举行的MacWorld Conference&Expo大会上正式宣布了这一消息。2005年之前有关苹果与英特尔合作的传闻就已传开,当乔布斯对听众们宣布苹果将采用英特尔处理器后,依然让所有人始料不及。接着,他在计算机上演示了多项我们常用的功能,如日历功能、电子邮件、修饰照片、网页浏览等,这些程序操作起来迅速便捷、毫不费力。短短两分钟的演示就让听众们弄清了新的英特尔处理器在苹果电脑上的运行情况,打消了苹果用户们的疑虑。

在2006年Macworld大会上,苹果公司发布了新款的MacBook Pro笔记本电脑,其配置依然是英特尔酷睿2微处理器。

“使用PowerBook笔记本电脑时,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些恼人的小问题。”乔布斯说,“一直以来,我们也试图将IBM的微处理器G5硬塞进PowerBook笔记本电脑里,但是因为它的能量功耗问题,我们现在决定不再继续这样做了。我们认为用如此小的空间来装G5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它设计得更巧妙,同时,我们也向一切可能存在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征询了意见。”

乔布斯最后解释说,之所以用英特尔酷睿Ⅱ双核微处理器取代现有的微处理器,是因为前者适合更小巧的笔记本电脑,同时能够带来更好的性能。

乔布斯与英特尔携手合作,象征着他迈入了事业的成熟期,他已不再停留于他自己喜欢的世界,而是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以适应现实世界。苹果公司与英特尔从化敌为友,不仅给苹果公司带来了成功,也让英特尔受益匪浅。

林肯任美国总统时,曾经有人批评他对待政敌的态度:“你为什么试图让他们变成你的朋友呢?你应该想办法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才对。”“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林肯十分温和地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林肯说得很有道理,将敌人变成朋友,是消灭敌人的一种方式。在现代市场中,竞争与协作是两个主旋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企业之间今天是竞争对手,明天就有可能成为合作伙伴;在某个地区是竞争关系,在另一个地区却要携手发展。所以,竞争对手之间需要具有一种共存共亡的意识,有竞争对手存在,才有自身发展的动力;蓄意消灭竞争对手,那么最终只能是破坏市场,自己也会遭遇失败。

无绳电话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始于2000年3月下旬。当时,广东两家著名的无绳电话厂商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恶性竞争”。步步高的广告词是:“步步高无绳电话,方便千万家。”美之声的广告词是:“无绳电话不清晰,方便又有什么用?”

两家针对性极强,竞争火药味极浓,大有剑拔弩张之势的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双方的竞争逐步升级,特别是步步高方面,更反应强烈。尽管步步高方面就此提出了强烈抗议,但是,美之声的广告照播不误。在这样的情况下,步步高方面当然也不甘示弱,迅即进行了措辞强烈的相应的反击。于是,一些媒体上也出现了极不利于美之声无绳电话的文章。一时间,无绳电话市场战火浓烈,引来社会各界广为瞩目。

这场针锋相对的广告大战持续了大半个月之后,双方的市场份额并没有相应的扩大多少,反而出现了滑坡的迹象。这时候,交锋的双方都开始冷静下来了,反思过去的攻击行为,一致认为互相攻击的结果对谁也没有好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毁掉整个无绳电话市场,或者蚌鹤相争,渔人得利。

于是,在2000年4月16日,僵持的双方终于打破僵局,相约在深圳一家酒店共进晚餐,共商大计。当晚8点钟,步步高老总段永平先生和TCL通讯公司总经理高孝光先生相聚,一番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和谈之后,终于化敌为友,决心共同开拓无绳电话市场。就这样,一场剑拔弩张的争斗终于在杯光烛影、桄赒交错中化解了:TCL方面作出全面的让步,将所有攻击性的广告全面撤下来,另外重新制作宣传广告。

TCL此举至少损失百万元,而且要耗资重拍另一版本的广告,耗资也需几十万元。值不值得呢?当然值得。TCL这样做,真正具有“吴越同舟”的共存意识,虽然作出让步会损失一点点眼前利益,但是,对于共同将无绳电话市场做大作透是极为有利的。步步高和TCL作为广东两大无绳电话生产企业,如果相互交战,就好像两只相对的雄狮去争抢过一座独木桥,结果是谁也过不去,一齐掉到水里,两败俱伤。

总之,虽然同行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应当既有竞争又有共存意识,共同维护市场,不要将市场毁灭了。同行不是冤家,而是双赢的关系,是你好我好大家的关系。不是消灭竞争对手,而是与竞争对手共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