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职场生存的根本条件——实力(1 / 1)

潜伏职场谋生50招 孙朦 9250 字 1个月前

头脑要时刻保持在“充电状态”

当今世界的知识有两大特点:一是积累多,知识量大,多得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二是增长快,发展快,快得千变万化,任何一项知识和技术都只有暂时性的意义,这使得人才资本的折旧速度大为加快,

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你今天不懂的东西,到明天早晨就过时了。现在有关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观念,也许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将成为永远的过去。”

现在知识老化得很厉害,每1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知识就要翻一番。每个人都不能光靠过去所学的知识,而要不断地学习。

人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来自不断的学习。因而,学习能力是一个优秀员工必备的素质。 学习能力远比其他能力更为重要。一个现时有能力的人,哪怕他是硕士、博士,还是高级工程师,如果不注重学习,也会落后,变成一个“能力平平”的人;而一个暂时能力不是很强的人,只要坚持学习,善于学习,一定会成为一个能力出众的人。因此,会学习的人是最有前途的人,也是最有希望成为优秀员工的人。

不断学习是最佳的工作保障

竞争在加剧,实力和能力的打拼将越加激烈。谁不去学习,谁就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谁就会落后。职场中有些人,不去学习,不去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是去抱怨公司、老板对自己不够重视。实际上,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不养成学习的习惯,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老板怎么会青睐你呢?

比尔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对朋友说:“我的老板一点都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

朋友问他:“你对那家贸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吗?对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搞通了吗?”

比尔摇了摇头,不解地望着朋友。

朋友建议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建议你把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连怎么修理影印机的小故障都学会,然后再辞职不干。”

看着比尔一脸迷惑的神情,朋友解释道:“公司是免费学习的地方,你什么东西都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比尔听了朋友的建议,从此便默学偷记,甚至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研究写商业文书的方法。

一年之后,那位朋友偶然遇到比尔,问道:“你现在大概多半都学会了,准备拍桌子不干了吧?”

“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不断加薪,并委以重任,我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了!”

“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却又不努力学习;而后你痛下苦功,通过学习以后,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当然会令他对你刮目相看了。”

学习是不断提高自己的阶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高学历,而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机会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过程就是努力学习,不要老是抱怨没有机会,不要老是抱怨没有伯乐,只有通过学习,通过执著的努力,才能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才。

未来的竞争就是学习的竞争

“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好。”这是彼得·圣吉对职场人士的忠告。学习已经成为职场人士赖以生存的手段。

未来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学习的竞争,谁学习得更快、理解得更深,谁就会走在发展的前列。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职场人面临着社会、技术高速发展和高频变革的挑战,面临着更新观念和提高技能的挑战,因此要建立终生学习的目标。

某科技公司挑选产业部经理,该职位的热门人选陶欣意外落榜,而该职位被公司新招聘来的一个“外人”获取。

陶欣在该公司已工作4年,平时工作勤恳,连年获得“优秀员工”称号。上司有意栽培她,多次提出送她去进修,但陶欣每次都以工作太忙,并有家庭拖累为由,婉拒上司的美意,从不为自己“充电”。

一个多月前,老总得知原产业部经理有离职意向后,开始筹备挑选“接班人”,尽管有人提议陶欣为候选人,其他员工也一致看好她,但老总最终新招了一名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外语水平俱佳的“外人”填补空缺。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职场人士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像刘吉这种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员工,只满足于完成本职工作,而无“充电”、学习的意识,就只有做“老黄牛”的份,是与升职无缘的。

学习是一种修养,一种进步,一种提高,一种责任,一种需要。在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时代,人们才感受到什么叫做“下岗”。市场经济在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又怎能停住进取的步伐呢?停止不前,就等于后退。就像部队上流行的说法:“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当一名好员工,就应该不断地学习,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这不仅仅是眼前工作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面向未来,迎接未来挑战的长远需要。

对于优秀员工的成长来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从不懂到懂,直到成为专业能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不学习将失去竞争力,好员工永远把“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勤奋和好学的基础上,员工也自然而然会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新思路、新做法,这样的员工才称得上是优秀的员工。

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把握未来

学习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开阔,思路才会更清晰,我们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在企业里,无论你从事的是何种岗位,都有义务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出最大的价值,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如今的事物发展之迅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这就要求每个员工都有一个更新的思想,不断地接受新的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固守已有的知识,到最后只能被技术所淘汰,被社会所抛弃,也不可能有更好的创造,更谈不上为企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效益。

新知识、新技能是把握未来的金钥匙。作为一个员工,你已经掌握了工作所需的一切知识和技能了吗?即使你今天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并保持工作的高效率,那么明天呢?明天你是否掌握了能推动公司不断向前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惟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发生了石油危机,日本体积小又节油的汽车迅速抢占了美国汽车市场。就在日本汽车横扫美国市场时,许多独立营业的汽车经销商不再经销美国底特律出品的各型汽车,转而代理丰田、本田和马自达等品牌的日本汽车。

卡特就在这样的一家汽车经销商店工作。他曾推销克莱斯勒的汽车达10年之久,对它的各种车款,甚至活塞的位置都了如指掌。当老板宣布现在开始改销丰田汽车时,卡特很不以为然,他不愿了解这些汽车的有关知识,也完全不知如何推销这些外形古怪的小东西。这种排斥心理影响了他的表现,导致他在向顾客推销时,最后总是说:“老兄,这种车和我们过去销售的大不相同。如果你决定不买,我绝不会怪你。”

不用说,卡特的业绩和薪水直线下降。

另一名推销员汉姆则不然。他看出自己对美国车的知识即将失去效用,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请教丰田汽车的业务代表,尽心学习有关新车的种种知识,因而了解到自己公司代理的这种新车将给市场带来极大的震撼。事实上,汉姆正是劝说老板改销日本车的人之一。由于他的热心推荐和乐观态度,汉姆不久就成为业绩最好的业务员。也正是由于他提议改销日本车这一举措使老板对他大为赏识,最后老板竟邀请他成为合伙人。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更新更全面。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掌握多种技能,才能获得更多的机遇。

“活到老,学到老”的箴言在现代社会被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技术再好也有变的时候,而且在现代变得很快。能力再强,也有不适应新兴产品的时候。因此,拥有良好的教育是现代企业员工所不可缺少的东西,而且这种教育是持续的、变化的、多角度的。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

职场支招:

身在职场一定要懂得学习,时刻给自己的大脑“充充电”。因为学习是一种修养,一种进步,一种提高,一种责任,一种需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

发现你的优势

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具有什么优势,认为自己平淡无奇,甚至一无是处,所以老是羡慕别人条件那么的优秀,而自己一直被自卑的心态所主导。

2006年,美国管理学大师盖洛普推出他的全球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对职场人士的思想来了一次大清洗,让许多人明白了他们的平庸之谜——没有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一个企业需要有它的优势,有它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而一个人同样必须具有竞争力,要想脱颖而出,那就必须具有独特而有效的优势;否则你就和其他职场人士一样平淡无奇,要想超越对手,走向成功,自然也就变得遥遥无期。许多人或许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关注自己优势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个困惑:许多人对自己审视一遍后,却看不到自己具有任何过人之处,而看别人却觉得对方充满了闪光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自身的优势,有时甚至把优势看成自己的缺陷,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有一天,小蜗牛疑惑地问妈妈:我们为什么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重又硬的壳呢?

妈妈笑着回答说:因为我们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可又爬不快。所以需要这个壳来保护我们呀!

小蜗牛又问道:毛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重又硬的壳呢?

妈妈笑着说:因为毛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又反问道: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这个又重又硬的壳呢?

妈妈只好回答道: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呀。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那谁来保护我们啊?

蜗牛妈妈安慰小蜗牛道:所以我们有壳啊!

人往往眼里只盯着别人身上的优势,充满着羡慕,也试图跟别人在这些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自然是以己之短,比彼之长,结果把自己否定得一无是处,于是抱怨着造物主的不公平。例如,我们有很多人喜欢羡慕别人有过人的口才、头脑聪明、很会搞关系、知识渊博……也眼睁睁看着别人凭借着这些优势蒸蒸日上。在备受打击之下,许多人便开始抱怨自己有这个那个缺陷,其实这往往正是自己的潜在优势,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势。优势就像玉石一样,在开发成玉之前,很少有人认出这块石头是块玉,往往会把它当成废物一样扔掉。所以对于你所认为的缺陷,你应该好好地反思,这是否真的是你的劣势?是否能转化成你的优势?在此,我们给大家讲述一个大家所非常熟悉的人物,从他身上看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金庸先生的名著——《射雕英雄传》里的传奇人物郭靖天生智力不高、反应慢,练起武来非常笨,江南七怪教他武功时,教一招往往教几百次也教不会,7年下来武功进步非常慢,几度让江南七怪绝望得想放弃,郭靖也几次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太笨,根本不是习武的料,也由于自己的笨,很难与人交往。但是正是因为郭靖的笨,他练武时非常地执著,最后练成了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和左右互搏等上乘武功,终究成了一代大侠,而比之聪明几倍的杨康却成了跳梁小丑;同时也正是郭靖的笨赢得了黄蓉的欢心,而比之聪明的欧阳克只有望洋兴叹。

职场人士也一样,不要老是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在某些方面你可能确实不具备那些优势,也难以比得上别人,如果老在这个领域里与别人对比,可能会产生“人比人烂,货比货扔”的消极心态,你应该要去寻找你自己的优势。优势并不一定是那些很显眼的东西,有时身上的缺点正是自己的优点,比如说有些人很厚道,常被一些人误解为傻,可就是这样厚道的人,人们才对他放心,才乐于与之交往,结果一旦升职加薪,升谁大家都有异议,而唯独升他,大家没有任何异议;而相比之下,显得非常聪明、非常精明的人,常被同事们所厌弃和排挤。所以说,造物主在每个人身上安排的优势各不一样,有时你的优势可能会以一些假象呈现,需要你去发掘;对于身上的一些所谓的缺陷,一定要对它进行审视,说不定它就是你要寻找的优势。

职场支招: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优势,只是优势常常以各种形态存在,有的潜藏在深处,有的甚至以看似弱点的形式出现,需要你去发掘。

30岁,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俗话说:男人30一技花,女人30豆腐渣。不管是“一枝花”还是“豆腐渣”,30岁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只有一次,而对于站在30岁门槛的职场人而言,30岁注定将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的转折点。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劲风下,有的人不幸被裁失业,有的人冒险跳槽另觅好职位,有的人谨慎卧槽纹丝不动,有的人满心期待久违的晋升。成功人头上那个耀眼光环依旧引领职场的**,然而更多的职场人却在年关之际,为自己那低得可怜的薪水弄得愁容满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屡屡发生呢?

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职业定位含糊不清

所从事的行业、专业与自身的个性、兴趣不相匹配。归于这类原因的人可以说最为可悲。当你缺乏正确清晰的职业定位时,无论做什么都会提不起兴趣,也无法将热情带到工作中,每天在职场中所做一切无非只是为了按时拿到勉强糊口的微薄薪水。试问此种情形下,你如何取得优异的工作成绩?如何与身边同事的旺盛斗志持续抗衡?当他人纷纷往前奔跑之时,你却在原地踏步、止足不前,高薪有何理由落到你的头上?

2、缺乏明确职业规划

现在周围不少人盲目跟风,惟高薪是举。趁自己年轻,A公司做做,B公司混混,一年换一个东家,回头却发现干的都是毫无联系的工作,或者干脆趴在原地不求上进、但求安稳,于是“媳妇熬成了婆”,同批入司的已经跑了老远升了官加了薪,晚进公司的人也在策马扬鞭、奔起直追,唯有自己楞在原地,到了30岁蓦然发现已然升为了职场“老大”,但昔日的风光早已不复存在。平时不关注能力提升,更没有对自身职业发展做可持续的规划,升迁之路遥遥无期,高薪更是空中楼阁,怎一个“惨”字了得?

3、职场核心竞争力低下

职场核心竞争力是职业人士生存的利器,也是体现个人商业价值的重要依据。顶级就业力专家闫岭在JCP超级规划家特训中提到,一个人薪资水平的高低通常由其商业价值的高低而定,商业价值越高,其薪资就高,商业价值低,则薪资就低。因此,无论你在哪家企业任职,也不管该企业是否知名,作为职业达人必须不断积累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断提升商业价值,成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日想着混日子,迟早会被老板炒鱿鱼,空想高薪高职岂不是白日做梦?

30岁,这是许多人职业生涯的一个门槛。他们已经没有了工作初期的新鲜感,对职场充满了焦虑与倦怠,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未来如何保障?他们的倦怠和迷惘,不仅因为他们是企业人,更因为他们还是社会人。作为企业人,他们按照职位的标准来做事,从而得到相应的报酬。但作为社会人,这些报酬并不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员工在企业的任职结束,也意味着交易的结束,企业就不再对这个员工的未来负责了。但员工却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创业机会。

在保障制度缺失的社会里,一个职业经理人是不可能不产生焦虑与倦怠的情绪的。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很多企业中,甚至连为员工买个保险都舍不得,如何谈得上为员工的未来设计?

职场的倦怠,是因为这些人实在看不清楚职业的未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今日的努力只是在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锻炼了自己”,但这种锻炼如果不能成为行业顶尖,事实上对未来的益处也是有限的。

选择创业,在很多职业人看来,也是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彷徨的一种途径。

他们选择创业,就是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是为了获得保障。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是创业人数很高的一个地区,这固然和机会多有关系,但深层次上,恐怕他们更需要的是要通过创业来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主张。

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包括对财富、社会地位的渴求和“实现自我”。很可惜,大多数工作是很难满足这些人生目标的,工作至多能获得小康或者“中产”,“实现自我”的就更少了。大多数职业人过了40多岁就会走下坡路,能在职业上持续上升的只是少数。

广义上来说,无论是创业还是做职业经理人,都是一个“生意”。因此很多人会按照“生意”的成本、风险和收益来综合考量。

职业经理人选择创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现阶段的中国,创业的机会很多,而且创业的风险未必比打工的风险高多少,而其收益却要高很多。

在中国,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平均2到3年跳一次槽,中国民企的平均寿命为3到5年,企业并不能对你的职业前途做出什么保障,在中国做职业经理人,风险其实是很高的。很少有职业经理人能把握自己的职业命运,他们的命运总是被别人掌握或者左右。这是一种令人感到悲哀的现实。

在西方,由于市场经济长期的发展,市场比较规范,雇主和雇员之间也有一种长期的心理契约,因此大家都会选择“长期博弈”。但在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短期博弈”,当企业对员工没有什么承诺时,就不要指望员工对企业有什么忠诚。

在欧洲国家,从社会地位和收入上来讲,普通白领甚至也要好过小老板。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的状况,中国的普通白领收入远不及一个小老板。

在中国这个社会福利保障有待完备的社会,你的人生要过得好,就需要你今日所做的投资是能为你的人生带来长久收益的。可惜的是,在现阶段的中国职场中,职业生涯通常是高度不确定的。

因此,如果当创业的收益远大于打工,但风险却不见得就比打工大很多时,付出也未必比打工多很多时,一个理性的选择似乎就是“创业”,“三十而立”的古训更推动了这种焦虑的现实转化。

这个出路不是职业的出路,而是人生的出路。大多数有能力和胆识的人做出的投资选择便是创业。

然而,一个纯粹职业人真的是不值得肯定的吗?这也未必。职业人生的肯定来自于对未来的保障,它需要社会福利保障的完善,也需要企业的成熟和长期稳健经营,当然也需要我们的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

职场支招:

如果当创业的收益远大于打工,但风险却不见得就比打工大很多时,付出也未必比打工多很多时,一个理性的选择就是“创业”。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有人把成功比喻成一架梯子,中间的横木是平时的努力与积累,而两边的长木就是机会。只要平时有充分的准备,积累得多,等到机会来临时,就能一举突破,胜利的曙光在你眼前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相反,如果平时积累的不够,准备的不充分,没有足够的知识,即使机会摆在眼前,你也只会让它白白流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人人都在期待一个能让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一些人只懂得躺在**两眼望天,抱怨良机难逢,其实对于这种人来说,即使机会真的来了他们也抓不住的。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机会,其主要在于你是否会把握住机会。有的人把握住了机会,就会取得成功。有的人却只能对着机会叹气,因为机会只属于那些立定志气,并为之辛勤耕耘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美国副总统亨利·威尔逊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当他还在摇篮里牙牙学语的时候,贫穷就已经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威尔逊10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在外面当了11年的学徒工,每年只能接受一个月的学校教育。

在经过11年的艰辛工作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一头牛和六只绵羊作为报酬。他把它们换成了84个美元。他知道钱来得艰难,所以绝不浪费,他从来没有在娱乐上花过一个美元,每个美分都是经过精心算计的。

在他21岁之前,他已经设法读了1000本好书一一这对一个农场里的孩子,这是多么艰巨的任务啊!在离开农场之后,他徒步到100英里之外的马萨诸塞州的內蒂克去学习皮匠手艺。他风尘仆仆地经过了波士顿,在那里他可以看见邦克希尔纪念碑和其他历史名胜。整个旅行他只花费了一美元六美分。

在他度过了21岁生日后的第一个月,就带着一队人马进入了人迹罕至的大森林,在那里采伐圆木。威尔逊每天都是在天际的第一抹曙光出现之前起床,然后就一直辛勤地工作到星星出来为止。在一个月夜以继日的半劳努力之后,他获得了6个美元的报酬。

在这样的穷途困境中,威尔逊先生下决心,不让任何一个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溜走。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深刻地理解闲暇时光的价值。他像抓住黄金一样紧紧地抓住了零星的时间,不让一分一秒无所作为地从指缝间白白流走。

12年之后,他在政界脱颖而出,进入了国会,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威尔逊总统虽然出生于贫苦家庭,但那并不妨碍他进步,他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走向了成功。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

失败者谈起别人获得的成功,他总会愤愤不平地说人家是如何如何的碰运气。就像是别人的成功都是靠运气得来的。而他们自己却从不行动,总是希望有一天机会和运气也能垂青他们。

他们认为成功是降临在“幸运儿”头上的一件偶然的事。孰不知,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那些成功者是不会浪费这么多的时间去想如何的得到机会,他们是耽误不起这么多的时间的。他们忙于解决问题,忙于再发现问题,再解决。他们的目的就是把一件事做好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幸运的垂青。

杰克·伦敦在19岁以前,还从来没有进过中学。但他非常勤奋,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自己从一个小混混成为了一个文学巨匠。

优秀的人物总是有某些品质出奇地相似,杰克·伦敦也是一样。

杰克·伦敦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贫困与艰难,他整天像发了疯一样跟着一群恶棍在旧金山海湾附近游**。说起学校,他不屑一顾,并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偷盗等勾当上。不过有一天,他漫不经心地走进一家公共图书馆內开始读起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时,他看得如痴如醉,并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在看这本书时饥肠辘辘的他,竟然舍不得中途停下来回家吃饭。

第二天,他又跑到图书馆去看别的,另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一一一个如同《天方夜谭》中巴格达一样奇异美妙的世界。从这以后,一种酷爱读书的情绪便不可抑制地左右了他。

于是,就在他9岁时,他进入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德中学。他不分昼夜地用功.从来就没有好好地睡过一觉。天道酬勤,他也因此有了显著的进步,他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四年的课程念完了,通过考试后,他进入了加州大学。

他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在这一雄心的驱使下,他一遍又一遍地读《金银岛》、《基督山恩仇记》、《双城记)等书之后,就拼命地写作。他每天写5000 字,这也就是说,他可以用20天的时间完成一部长篇 小说。他有时会一口气给编辑们寄出30篇小说,但它 们统统被退了回来。

后来,他写了一篇名为《海岸外的飓风》的小说, 这篇小说获得了《旧金山呼声》杂志所举办的征文比 赛头奖。但他只得到了20美元的稿费。五年后的1903 年,他有6部长篇以及125篇短篇小说问世。他成了美 国文艺界最为知名的人物之一。

威尔逊总统虽然出生于贫苦家庭,但那并不妨碍他进步,他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走向了成功。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

杰克·伦敦也正是凭着同样的努力。才由一个小混混转变成为了一个文学巨匠。

歌德曾这样劝告他的学生:“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会丢掉那匹,聪明的人会把凡是分散注意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的去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学,学什么都精。所以很多失败者都是见人家学什么他也学什么。结果人家学的很好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学会。注定了要成为失败者。

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以后从此一蹶不振,只要信念还在,没有人可以将你击倒。

很多人一生都在抱怨自己没有机会,其实人生并不缺少机会,只是缺准备。所谓错过机会,不如说是在机会来临之前没有做好准备。那么,何谓机会?怎么才算有准备的人呢?

有一对兄弟,他们的家住在80层楼上。有一天他们外出旅行回家,发现大楼停电了!虽然他们背着大包的行李,但看来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于是哥哥对弟弟说,我们就爬楼梯上去!于是,他们背着两大包行李开始爬楼梯。爬到20楼的时候他们开始累了,哥哥说“包包太重了,不如这样吧,我们把包包放在这里,等来电后坐电梯来拿。”于是,他们把行李放在了20楼,轻松多了,继续向上爬。

他们有说有笑地往上爬,但是好景不长,到了40楼,两人实在累了。想到还只爬了一半,两人开始互相埋怨,指责对方不注意大楼的停电公告,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们边吵边爬,就这样一路爬到了60楼。到了60楼,他们累得连吵架的力气也没有了。弟弟对哥哥说,“我们不要吵了,爬完它吧。”于是他们默默地继续爬楼,终于80楼到了!兴奋地来到家门口兄弟俩才发现他们的钥匙留在了20楼的包包里了。

有人说,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反映了我们的人生:20岁之前,我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望之下,背负着很多的压力、包袱,自己也不够成熟、能力不足,因此步履难免不稳。20岁之后,离开了众人的压力,卸下了包袱,开始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这样愉快地过了20年。可是到了40岁,发现青春已逝,不免产生许多的遗憾和追悔,于是开始遗憾这个、惋惜那个、抱怨这个、嫉恨那个,就这样在抱怨中度过了20年。到了60岁,发现人生已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在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于是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余年。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想起自己好象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原来,我们所有的梦想都留在了20岁的青春岁月。

职场支招:

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当中,机会无处不在,你是否能够抓住机遇,就要看你的人生之网有没有支起。人因梦想而伟大,机会永远属于那些有准备并立即行动的人!

时刻做好学习的准备

学习使人进步,这是一句老话了,说了上千年,但是目前依然有自己的生命力,任何人都不能够否认它的正确性。做个虚心学习的员工,才能使自己在企业中立稳脚跟。只要我们寻找,生活中到处都有学问,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有个年轻人在河边钓鱼,他看很多人都在这里钓,觉得这里应该是有很多鱼才对。在他邻旁坐着一位老人,也在钓鱼,二人相距并不远。这个年轻人钓了半天,奇怪的是一条鱼也没有的上来。而那个老人却不停地有鱼上钩。一天下来,年轻人都没有收获。

天黑了,那位老人要走了,这个年轻人终于沉不住气,问他:“我们两人的钓具是一样的,钓饵也都是蚯蚓,选择的地方也不远,可为何你钓到了这么多条鱼,我却一无所获呢?”

老人笑笑,“年轻人,这你就要多学学了,我钓鱼的时候,只知道有我,不知道有鱼;我不但手不动,眼不眨,连心也似乎静得没有跳动,这样鱼就不会感到我的存在,所以,它们咬我的钩;而你呢,在钓鱼的时候,心浮气躁,心里只想着鱼赶快吃你的饵,眼死盯着鱼漂,稍有晃动,就起钩。鱼不让你吓走才怪,又怎会钓到鱼呢?”

这位年轻人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第二天钓鱼的时候就尽力稳住自己的情绪,这样果然大有斩获,虽然还是没有那个老人的鱼多,但比起第一天来实在可以说是大丰收了。

我们每个员工都应该与这位年轻人一样,虚心地向自己身边的有才能之士学习,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才能改进自己,才能胜券在握。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学问、搞实践,一切都必须从基础做起。从起跑线出发,打好了基础,才能更深入地学习。

要学习了解公司制度、企业文化,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就可以学习到很重要的东西。有位秘书在一家公司实习,她通过接收各种文件,学习各种公文的写作格式,使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公文写作理论知识得到实实在在的“考核”,以后都不用再为公文写作而苦恼。而且通过这些公文的内容,她了解公司的第一手材料,更迅速的了解了公司。通过自己经手的各种文件,可以了解公司的宏观概况、重大举措和发展动态等问题。这样使那些对公司介绍的生硬的文字鲜活、丰润起来。她经过学习,很快适应了那家公司的工作,公司的老板对她很赏识认为她是个有潜力的年轻人。即使在我们与同事之间的相处中,也可以学到东西。那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例如,做人要讲诚信,重道义,严己宽人,谦逊求实,不能浮躁和夜郎自大。从同事身上学会为人处世之道,学会语言行为艺术,可以让自己做起事宋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工作中“处处皆学问”。

不管你有多能干,你曾经把工作完成得多么出色,如果你一味沉溺在对昔日表现的自满当中,“学习”便会受到阻碍。要是没有终生学习的心态,不断追寻各个领域的新知识以及不断开发自己的创造力,你终将丧失自己的生存能力。因为,现在的职场对于缺乏学习意愿的员工很是无情。员工一旦拒绝学习,就会迅速贬值,所谓“不进则退”。转眼之间就被抛在后面,被时代淘汰。

学习是每个员工的必修课,是缩小自己与优秀分子差距的最快最好的办法,也是实现职业升级的最为行之有交互方法。

现在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的例子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每个人所要做就是快速地改变自己,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知识型的员工。

身为员工,一天中除了工作的时间以外所剩的时间有限,学习需要挤出时间,见缝插针,点滴积累。

读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专业书籍和管理书籍,在工作之余阅读,吸收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补充知识养料,更好地服务于本躡工作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在向比自己不知道高明多少倍的入学习,是一种“掘金”式的劳动。读书的过程就是和专家对话的过程,书里凝结了专家、学者、优秀分子的知识精华。多读书,我们可以方便地获取专家、学者的经验所得,进而指导自己更好、更正确地做好本职工作。

参加研讨会也是个很好的尝试。因为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人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可以直接地形成观点的对碰,交换经验,交换心得,进而获得启发和动力。交换经验和交换具体的物品是不一样的。两个人交換物品之后,物品就不属于自己了。但是经验交流之后,每人都拥有了两个人的经验。

所以员工们应该更多地走出去,参加相关主题的讨论、研讨班,与别人分享经验,交换心得,开阔眼界,开阔思路。

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的目标,员工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成功实现晋升。

每个员工为了丰富自己都可以自我充充电。自掏腰包接受“再教育”是一个很多人选择进修的方式。当然进修的项目应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科目,其他还可以考虑一些热门的项目或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这类培训在以后的职场中会增加你的“分量”。

随着知识、技能的折旧越来越快,不通过学习、培训进行更新,适应性自然越来越差,而老板又时刻把目光盯向那些掌握新技能、能为公司提高竞争力的人。

未来的职场竞争将不再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他的前途会一片光明。

老板们喜欢的员工是那种像海绵一样的人,他们能够拼命吸收所在行业中的各种知识,“全面性、全时间”地学习,持续不断地自我成长。我们不但要精于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还应竭尽所能地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动向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迎接变革的需求,圆满完成老板交付的工作。

职场支招:

作为一名职场人士,要是没有终生学习的心态,不断追寻各个领域的新知识以及不断开发自己的创造力,你终将丧失自己的生存能力。

多实干,少空想

古来有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世界上有两种人,一是实干家,一是空想家。空想家们善于夸夸其谈、想象丰富、渴望强烈、甚至于设想去做大事情。而实干家则是去做!空想家往往不管怎样努力,都无法让自己去完成那些自己应该完成或是可以完成的事情。但实干家虽然没有空想家那样富丽堂皇的说辞,而总能获得成功。

实干家比空想家做得成功,是因为实干家一贯采取持久的、有目的的行动,而空想家很少去着手行动,或是刚开始行动便很快懈怠了。实干家具备有目的地改变生活的能力。他们能够完成非凡的事业,不论是开创一间自己的公司,写作一本书,竞选政府官员,还是参加马拉松比赛,以及其他事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空想家只会站到一边,仅仅是梦想过这些而已。

空想家往往受到人们的嘲笑,因为他们始终把自己的理想挂在嘴边,但却从不见他们为之奋斗。他们的谈话言辞激烈,谈到他们的理想热情慷慨,然而,他们却是行动的矮子。空想家是幼稚的,认为以自己头脑中知识可以拯救世界,但是世界却不这么认为,实施一次又一次的证明,空谈者的境地是失败,或是含羞蒙辱。

战国时候,秦国派王龁攻下上党,意欲进攻长平。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命令廉颇及部下二十多万大军守住长平。廉颇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视战争如儿戏,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可是,赵王一意孤行。仍然让赵括带领二十万大军去接替廉颇。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赵括是个空谈家,自以为读过兵书,于兵法一道十分谙熟,但总归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书本在他头脑中构筑的虚无飘渺的军事楼阁,在真切的刀光剑影下坍塌的没留下一点痕迹,赵括也因纸上谈兵,而被作为空想家遗笑千古。

报纸上曾经有这样一个竞答题目,如果有一天大英博物馆突然燃起了大火,而当时的条件只允许从众多的馆藏珍品中抢救出一件,问题是“你会抢救哪一件?”在数以万计的读者来信中,一个年轻诗人的答案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离门最近的那一件。这是一个令人叫绝的答案,大英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件件都是国宝,举世无双,与其幻想着件件都抢救出来不如抓紧时间抢救一件算一件。因为前者是不切实际的,完全属于一厢情愿。

良好的理论基础很重要,但是理论基础要不经过实践的检验,就不可能转化为实际应用有效的力量。无论是空谈者,还是空想者,大概在他们的头脑中,自以为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这是愚蠢而浅薄的,掌握理论是为了应用,有了目标要实干才能实现理想。否则,单凭理论异想天开,一定会导致重大的失误。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作为据点。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

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衔亭,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合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吩咐将士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合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

失街亭的错误到底该谁负责,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马谡是个虚有其表的人,没有什么真本领。诸葛亮起用他去守街亭,也是因为他平时在于诸葛亮谈论兵法的时候条条是道,手的孔明的喜欢。但刘备看出了马谡的本质,认为马谡空有其名言过其实,不能重用,诸葛亮不以为然,以至于遗恨千古。

空想家中就只会空想,做不成大事。要摆脱空想家的尴尬,就要尝试着去做一点儿你原本不喜欢的事。乍一看,这一建议似乎不合逻辑,不仅有点儿冒傻气,还带着点儿自虐的意味。然而,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空想家往实干家转变,那一点儿原本不喜欢的事只是实干的一个开端,实干家要做许多自己不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

身在职场的你,要时刻牢记,不要成为一个空想家,而要脚踏实地,多干实事。

人只有拥有梦想才能成功,一个没有想过成为将军的人永远只能做个被人指挥的士兵!大多数富有梦想的人都是以凄凉的结局而告终,空谈的梦想有时会成为束缚人手脚、让人难以割舍的赘肉。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激励了无数处在职场底端苦苦挣扎的职场人士,许多励志大师也常用这句经典话去四处煽情,确实,人需要有梦想,这样在职场拼搏中才有**和方向。但是并不是有了许多梦想就能成功,相反,因为梦想而成功的人非常少,大多数看似胸怀大志的人,现实中却一直在走下坡路,最后一事无成,甚至郁郁而终。职场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大谈他们的梦想,每一个梦想听起来都很美好,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很少见到他们真正坚韧不拔、全力以赴地去实现梦想;他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梦想,把它当作一句口头禅,一种对日复一日、枯燥贫乏生活的安慰。有些人甚至带着梦想活了一辈子,却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尝试实现梦想。

其实,空谈的梦想就像迷药一样,听起来很完美,似乎一下把自己提升到一个高度,好像真的一段时间后就能脱胎换骨,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其实,一个不付诸行动的梦想往往易让人活在一个精神世界里,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高,一些平淡的工作他们已没有兴趣,整天活在自己的梦想里作茧自缚;而且由于看不起身边的平凡工作,最后连个平凡人士也不如。

有梦想不一定能成功,它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梦想能否真的将你带向成功,关键要看两点:一是你所设想的梦想是否可能实现,一个空洞的、虚无缥缈的梦想给人只有误导和迷惑;二是美好的梦想你有没有将它付诸行动,没有行动支撑的梦想是空谈,是白日梦;甚至像迷药一样迷惑你的一生。而要让梦想转化成现实,那就需要你的勇气和行动;很多有梦想的人之所以失败,就是他所梦想的和自己每天做的并不一致,脑海里憧憬着梦想,但每天手头上都是做些与之毫无关系的事情,最后让梦想胎死腹中。

职场支招:

人只有拥有梦想才能成功,一个没有想过成为将军的人永远只能做个被人指挥的士兵!大多数富有梦想的人都是以凄凉的结局而告终,空谈的梦想有时会成为束缚人手脚、让人难以割舍的赘肉。

持续学习提高自己

每个员工不是完美的员工,而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学习,坚持学习,这样和企业的节奏永远保持一致。

为了利用业余时间进修电脑课程,沃德参加了洛杉矶就业服务站电脑研习班。那天举行结业典礼,站长训词有一段勉励同学的话沃德觉得深具意义:每个月最少要看一本书;每个季度最少要进修一次;每年最少要旅行一次;要培养一个正当的休闲活动;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喜悦的心;每个人心中要有爱,要懂得回馈社会。

每季最少要进修一次,给沃德感触良多。社会的竞争是场马拉松比赛,别人在飞奔,自己怎么能停?所以,“再教育”是十分迫切需要的。青年人更应该把自己的精力与心思,放在收集、学习与研究那些以后的人生旅程上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学问与技能,这就是需“再教育”。

如何使自己成为人才呢?这不是说说或想想就能达成的,必须“教育”。所谓“再教育而使自己成为人才”,其定义可能有很多,从经济层面看,人才就是特别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简单地说,社会需要两种以上知识相叠相补充的人。例如机械工业很有发展前途,但是现在在机械工业里,已大量介入电脑应用,机器配上电脑则可成为附加价值层高的产品,因此其所需要的人才是既懂机械又懂电脑的人才,你若二者兼具,就是他们需要的人才,你的机会就比只懂机械或电脑的人为多。

上面这种知识重叠的例子,在现今社会里可以说是普遍存在。例如在美国制造业的大公司里,要想升任总裁或副总裁等重要职位,必须既懂该公司产品制造的工业,又要懂得企业管理,只有这种人才能将公司经营管理得好,否则你即使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一名优秀工程师而已,你最多做到工厂厂长,但却很难当上总裁。因此,在美国很多公司的工程师都跑到学校再去念一个企管硕士,如此努力地再教育自己,则会被公司视为人才,而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彼得·扎克说:“在人生的这场游戏中,你应当保持生活和学习的热情,不断地吸取能够使自己继续成长的东西来充实你的头脑。”显然,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10年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25%。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美国人认为: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于是,企业与公司里的上班族已成为学习市场上成长最快的人群。1992年,全美企业员工中仅接受企业正式拨款学习的人数就增加了400万,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5小时学习课程,因此全美企业员工的总学习时间增加了1.26亿小时,相当于25万名全日制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换句话说。大约要建好几十所和哈佛大学规模相当的新大学,才能满足企业员工的学习需要。目前,美国已有26家知名企业成立了自己的大学,学习的效益也日趋明显。在摩托罗拉,每花1美元投资在学习上,就可以连续三年提高30美元的生产力。“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被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瓦尔特·司各脱爵士曾说:“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已故的爵士本杰明·布隆迪先生曾愉快地回忆起这句名言。他过去常常庆幸自己曾经进行过系统的自学,而这一名言其实适用于每一个在文、理科或艺术领域内的成就卓著者。学校里获取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坚韧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靠劳动得来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他更为活泼生动,持久不衰,永驻心田,而这恰恰是仅靠被动接受别人的教诲所无法企及的。这种自学方式不仅需要才能,更能培养才能。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助于探求其他问题的答案;而这样,知识也就转化成为才能。无需设备,无需书本,无需老师,也无需按部就班地学习,自己积极的努力就是唯一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项目层出不穷,就业能力的要求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也在不断变化着,标准的提高,使得技术发展的要求与人们实际工作能力之间出现了差距,由此产生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失业在增加,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就业者;一方面争抢人才的大战异常激烈,另一方面又有大批在岗者被迫离开岗位。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夹临。企业对劳动力不再只是数量需求,更重要的是对其质量有了新的标准和需求。强化知识更新,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职场支招:

学习靠自己不断地努力和积累,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的上时代的发展速度,才能更好适应周围事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