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谨言慎行,学会察言观色的技巧(1 / 1)

必要的口才是谋事的关键。你不能改变社会只有改变自己,成长才能成熟,成熟才能成功。学会察言观色、谨言慎行,藏起所有的锋芒与锐气,脱胎换骨。自古仕途多诡谲,爬得越高很有可能就会跌得越重。所以要谨言慎行,为人处事符合大众的基调。这其实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也是一种泰然自若的修养。

说话讲究有分寸

每个人都有嘴,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办事,并且把事办得很有分寸。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人和事,也就有不同的禁忌。生活有禁忌,做人有禁忌,说话更应该有禁忌。如果说话没有禁忌,张口即来,毫不考虑后果,那么社会就没有秩序可言了。说话的禁忌说到底就是分寸的禁忌。

俗话说的好:凡事都要有个度。说话也一样,也要根据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的不同,相应地调整其长短轻重严松快慢,这样才叫说话有分寸。有了分寸,才能把话说圆。而有说话者总要有听话者,也就是说,一个人“张嘴说话”时最少要面对一个以上“听话”的人,说话的目的是要向对方传送某种讯息,如果没有分寸,你传送的讯息就会出现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握好说话的分寸也就是把握好说话的禁忌。说话时,遣辞用句之间,分寸更大。讲话不但要注意对象与你关系的亲疏、对象跟你的辈分、对象跟你的性别,尤其讲话的音调、修辞用字的轻重,都要有分寸。你没有拿捏好分寸,后果就会很麻烦。尤其是当你求人办事的时候更要注意,这样才会顺利办成事。

为“祸从口出”圆场

生活中有些人快人快语,有啥说啥,口无禁忌,嘴无遮拦,假如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大家彼此比较了解,知道这是你的个性。假如在陌生之地,不熟悉你的人中,不分场合地点,不分谈话对象,一律口对着心,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万万不可的。由于多方面原因所限,你不能保证你想的都对、说的都对,而且听话人的接受能力也不同。

某单位A患了癌症,本人并不知晓,家属到处求医问药为他治疗,效果不错。B在看望A时,大大咧咧地直说出来。A经受不住突然的刺激,病情急剧恶化不幸死亡,引起死者家属的不满,从此两家结怨。

万万记住,不要动不动以心直口快为挡箭牌,心口一致固然好,但要加个把门的,该直则直,该婉则婉。即使需要直接对别人提出批评时,也应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语气、声调,站在关心爱护的角度,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让对方理解你的批评是真为他好,从而引起他发自内心的自我批评,这样才会起到批评的作用,收到好的效果。控制不住不当之言似乎没什么了不起,是小节,但这种小节却常常使人“跌份”。

俗话说:“瘸腿骡子卖个驴价钱。”这话损点儿,但是领会其精神,却值得深思。有的人工作辛辛苦苦,能力也不比别人差,可就是打不了满分,究其原因就差在那张嘴上,正是一黑遮千白。有的人干工作也很卖力气,能力弱点,但言谈举止都很得体,当说则说,不当说从不多言多语,因而颇有人缘。

说话太直会得罪一些人,更容易激怒虚伪的人,他们会等待时机报复你。被你冒犯的朋友会成为你最棘手的敌人。想与某人断交时,不要突然断交,而要渐渐减少情分,更不能讲在当面。

要做得好,就要像交际场上的圆场大师学习,看看他们常常使用的圆场术:折衷有道。

往往有时一个问题的出现,当局者只看到问题的一面,旁观者清,有意地提及问题的另一面,使之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

相传古时某布政使请按察使喝酒。席间,布政使因自己的儿子太多而表示忧虑。按察使只有一个儿子,又为儿子太少而发愁。一案吏在旁边说:“子好不须多。”布政使听了这话,于是说:“我的儿子多,又怎么办呢?”那位案吏回答说:“子好不愁多。”二人皆大欢喜,大加赞赏,一起举杯痛饮。

把握分寸,步步深入才好办事

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掌握说话的分寸和为人处世的技巧,这样做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顺利地实现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弗利特曼和弗利哲两位教授,曾对学校附近的一些家庭主妇作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以调查在求人办事时怎样才能将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们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彼得太太:“这儿是加州消费者联谊会,为具体了解消费者之实况,我们想请教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好吧,请问吧!”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两个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种肥皂等简单问题。当然,这样的电话,还打给了许多人。

过了几天,他们又打电话了:

“对不起,又打扰你了,现在,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我们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你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本来是件容易被拒绝的事儿,但最后却被同意,什么原因呢?只因为有了第一个电话的铺路。相反地,对于那些没有打第一个电话,而直接在第二个电话中就提出拜访请求的用户,却多数遭到了拒绝。最后,两位教授以百分比作为结论。用前一种方法答应他们的占52.8%,而后一种只有22.2%。

由上述可知,向人有所请托,应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由浅及深、由轻加重才是,如果一开始就有太大的请求,一定会遭对方断然拒绝,应该拿捏好分寸,不能太急,要让别人一步一步地接受你的说法,最后答应帮你办事。

因此,一步一步地引别人接受,慢慢地诱别人上钩,既是找人办事儿的小技巧,也是嫁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

下面就是你在说话时应该注意到的几点提示:

1.做事方面

(1)对待别人的请求可以同意接受,但是不要“保证”,应该代以“我尽量或我试试看”的字眼。

(2)上级交办的事情当然要接受,但是不要说“保证没问题”的话语,应代以“应该没有问题,我将全力以赴”之类的话。

这就是为了万一自己不能做到所留出的后路,而且这样说实际上也没有损害你的诚意,反而更会显示出你的审慎,别人就会因此更加信赖你!事没有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2.做人方面

(1)与人交往,不能够口出恶言,更不能说出“誓不两立”这样的话,除非有“杀父夺妻”之仇。不管是谁对谁错,最好闭口不言,为了以后需要携手合作的时候还有“面子”。

(2)对别人不要太早的下判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都没出息”之类的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的一辈子很长,变化也很多的!也不要一下子判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者“这个人能力高强”。总之,应该多用一些“是……不过……如果”之类的话语。

把话说满有时也有实际的需要,可是还是保留出一点空间的好,既不会得罪人,也不会使自己陷入困境。总的来说,多用中性的或者不确定的话就对了!

为人处世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心里有个“小九九”。

为人处事36计:

俗话说的好:“凡事都要有个度”。说话也一样,也要根据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的不同,相应地调整其长短轻重严松快慢,这样才叫说话有分寸。有了分寸,才能把话说圆。

办公室里的说话艺术

办公室是一个充满原则、纪律,讲求策略的场合,更是一个充满利益冲突的是非之所。同事之间相处,从周一到周五都是朝九晚五,在一起的时间甚至比自己的家人还多。相处久了,问题就多了。就拿说话来说,在办公室里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需要认真揣摩。一般情况下,在办公室中需要经常说一些话题,这不仅仅是工作的需要,更是同事之间和睦相处的需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话题。

话题一,家庭财产之类

疑问:家庭财产之类的私人秘密让别人知道有坏处吗?

不是你不坦率,坦率是要分人和分事的,从来就没有不分原则的坦率,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心里必须有谱。就算你刚刚新买了别墅或利用假期去欧洲玩了一趟,也没必要拿到办公室来炫耀,有些快乐,分享的圈子越小越好。被人妒忌的滋味并不好,因为容易招人算计。

相应对策:无论露富还是哭穷,在办公室里都显得做作,与其讨人嫌,不如知趣一点,不该说的话不说。

话题二,薪水问题

疑问:薪水问题可以交流吗?

很多公司不喜欢职员之间打听薪水,因为同事之间工资往往有不小差别,所以发薪时老板有意单线联系,不公开数额,并叮嘱不让他人知道。同工不同酬是老板常用的手段,用好了,是奖优罚劣的一大法宝,但它是把双刃剑,用不好,就容易促发员工之间的矛盾,而且最终会掉转刀口朝上,矛头直指老板,这当然是他所不想见的,所以对“包打听”之类的人总是格外防备。

相应对策:如果你碰上这样的同事,最好早做打算,当他把话题往工资上引时,你要尽早打断他,说公司有纪律不谈薪水;如果不幸他语速很快,没等你拦住就把话都说了,也不要紧,用外交辞令冷处理:“对不起,我不想谈这个问题。”有来无回一次,就不会有下次了。

话题三,私人生活

疑问:私人生活在办公室说好吗?

无论失恋还是热恋,别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更别把故事带进来。办公室里容易聊天,说起来只图痛快,不看对象,事后往往懊悔不迭。可惜说出口的话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

把同事当知己的害处很多。职场是竞技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对手,即便是合作很好的搭档,也可能突然变脸,他知道得越多越容易攻击你,你暴露的越多越容易被击中。

比如你曾告诉她男友跟别人好了,她这时候就有说头:“连老公都不能搞定的人,公司的事情怎么放心交给她。”职场上风云变幻,环境险恶,你不害人,同时也不得不防人,把自己的私域圈起来当成办公室话题的禁区,轻易不让公域场上的人涉足,其实是非常明智的一招,是竞争压力下的自我保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先开口打听别人的私事,自己的秘密也不易被打听。

相应对策:千万别聊私人问题,也别议论公司里的是非短长。你以为议论别人没关系,用不了几个来回就能绕到你自己头上,引火烧身,那时再逃跑就显得被动。

话题四,野心勃勃的话

疑问:野心勃勃的话会对你有什么威胁?

在办公室里大谈人生理想显然滑稽,打工就安心打工,雄心壮志回去和家人、朋友说。在公司里,要是你没事整天念叨“我要当老板,自己置办产业”,很容易被老板当成敌人,或被同事看作异己。如果你说“在公司我的水平至少够副总”或者“35岁时我必须干到部门经理”,那你很容易把自己放在同事的对立面上。

相应对策:因为野心人人都有,但是位子有限。你公开自己的进取心,就等于公开向公司里的同僚挑战。僧多粥少,树大招风,何苦被人处处提防,被同事或上司看成威胁。做人要低姿态一点,是自我保护的好方法。你的价值体现在做多少事上,在该表现时表现,不该表现时就算韬晦一点也没什么不好,能人能在做大事上,而不在说大话上。

不乱说话不等于不说话,一定要分场合。谈公司里的事情最好在比较适合、公开的场所,比如部门主管征询意见时,你不说就不妥,或者开讨论会时,该发言就不能闷着,老不说话老板以为你没主意,但私底下的闲话少,麻烦也少。

那么,哪些话可以在办公室畅所欲言呢?

1.表现出团队精神的话

现在企业中非常强调团队精神,每一个上司都很希望他的下属表现出团队精神。章林想出了一个连上司都赞不绝口的好计划,同事高玲对此十分羡慕,心中也不免有几分嫉妒。不过她转念一想,与其拉长脸孔,暗自不爽,不如偷沾点他的光。于是她就趁着上司夸奖章林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说道:“章林的主意真不错!”

在这个人人都想出人头地的社会里,一个不嫉妒同事的下属,会让上司感到此人心地善良,富于团队精神,因而对你另眼相看。

2.巧妙躲避你不知道的事

上司问你某个与业务有关的问题,而你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千万不可说:“不知道”。“让我再认真地想一想,下午3点之前给您答复好吗?”这样的回答不仅暂时为你解了围,同时让上司认为你在这件事情上很用心,只是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问答。不过,事后你可得补足功课,否则你就真的没法交待了。

3.以委婉的方式传递坏消息

你刚刚才得知,公司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出了问题。如果你立刻冲到上司的办公室里报告这个坏消息,就算不关你的事,也只会让上司质疑你处理危机的能力,弄不好还惹来一顿责骂,把气出在你头上。此时,你应该以不带情绪起伏的声调,从容不迫地说出:“我们似乎碰到了一些情况……”千万别慌慌张张,也别使用“问题”或“麻烦”这一类的字眼,要让上司觉得事情并非无法解决,而“我们”听起来像是你将与上司站在同一阵线,并肩作战。

4.说服同事帮忙的话

小卢有件棘手的工作,无法独立完成。他想找小李帮助,因为小李是这方面的高手,可是怎么开口呢?小卢找到小李说:“小李,我这有个计划,自己实在搞定不了,帮个忙吧!”小李面露难色,“我这段时间也挺忙,你还是看看别人有空没有,比如老郑!”小卢说:“小李,这个计划没你帮助,确实是不行啊!”小李见小卢态度诚恳,为了不负自己的好名声,就答应了小卢的请求,帮他完成了工作计划。不过,求人办事之后,千万不要忘记答谢,否则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愿意帮你的忙了。

5.承认过失但不引起上司不满的话

犯错误在所难免,但是你承认过失的方式,却能影响上司心目中对你的看法。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非常重要,因为推卸责任只会让你看起来像个毫无责任心,软弱无能、不堪重用的人,不过这不表示你就得因此对每个人道歉,诀窍在于别让所有的矛头都指到自己身上。坦然承认却可淡化你的过失,转移众人的视线。

6.不露痕迹地减轻工作量的话

首先,强调你明白这件任务的重要性,然后请求上司的指示,为新任务与原有工作排出优先顺序,不着痕迹地让上司知道你的工作量其实很重。若非你不可的话,有些事就得延后处理或转交他人。你可以这样说:“我了解这件事很重要,我们能不能先查一查手头上的工作,把最重要的排出个优先顺序?

为人处事36计:

僧多粥少,树大招风,何苦被人处处提防,被同事或上司看成威胁。做人要低姿态一点,是自我保护的好方法。你的价值体现在做多少事上,在该表现时表现,不该表现时就算韬晦一点也没什么不好,能人能在做大事上,而不在大话上。

打破交际僵局有高招

人际关系状况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一个人如果拥有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就会是幸福的,个性也会得到健康发展:而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他的幸福感会下降许多,伴随他的更多的将是孤独、寂寞、自卑和疑虑。

古今中外无数成功人士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个成功者,无论其成就大小,无论其历史地位高低,总能把人、把事做得很漂亮,都是一个人际交往中的高手,也都特别善于处理各种难题或矛盾。

做人大处要方,小处要圆,即“求大同,存小异”。对于死板的人要先“圆“后”方”;对于狂妄的人要采用震慑的方法;对于城府深的人要有防范;对于口蜜腹剑的人敬而远之。

一位刚出校门的实习老师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嫩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怎样的尴尬!对这位实习生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渡实习关呢?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这位实习生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不安安静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这里就是巧妙地运用装作不知道,避实就虚,即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闹”这一虚像。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他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的可能,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局面。

人际交往中会出现僵局,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种类型的人身上:

1.惟我独尊型

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社交的中心,在交际中态度生硬,以我为轴,希望对方就范,依从于己,不轻做姿态,做出友好的表示,遂出现双方互不交往、冷漠相向的“僵持”局面。

2.看重差别型

人们相互间有着级别、地位、贫富、知识、能力等形形色色的差别。此时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会自我感觉良好,习惯于俯视看人;处于低劣地位的一方,会平生一种傲然之气,绝不屈从于人。这使得双方关系无法沟通和发展。

3.使性弄气型

众多情况下,交际局面本是不会出现“僵持”现象的。正当交际关系将要深化、发展时,一方的行为举动却引起另一方的消极反应,由此而使性弄气,关闭心扉,态度转阴,本来可以顺利发展的关系却冷淡下来。

4.相斥相克型

大自然中有些关系是相吸引的,有些关系是相排斥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有些人在一起自然投机融洽,有些则似天生对头,前世冤家,互相不服气、不顺眼,怎么也发展不了关系,有冰炭不同器的味道。

简单来讲,能适时地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人免丢面子,是圆场的一大原则。然而,台阶怎么搭?圆场应该怎么打呢?

1.克服自我意识,树立开放思想。考察交际“僵持”现象,会注意到这个事实:即这种现象通常是在两类人身上发生:一类是清高自大的人,一类是内向孤傲的人。他们的显著特点是自以为是,自尊心强,自我封闭。要打破交际“僵持”局面,首先就要克服自我意识,树立开放思想,淡化“我”字,主动交往。

一群二十年后相见的老同学中,有一男一女是老同桌,因而说话遮拦便少一些。但女同学不久前丈夫因病去世,男同学并不知道,因而在玩笑中一无顾忌地提及其丈夫。另一同学知情,便忙阻止,但他不知其详,玩笑开得更为厉害。阻止的同学只得说出实情,这个男同学可谓无地自容,非常尴尬。不过他迅速回过神来,先是在自己脸上打了一下,之后调侃地说:“你看我这嘴,几十年过去了,还和当学生时一样没有把门的,不知高低深浅,只知道胡说八道。该打嘴!该打嘴!”女同学见状,虽有说不出的苦涩,但仍大度地原谅了老同学的唐突,苦笑着说:“不知者不为怪,事情过去很久了,现在可以不提它了。”

一旦因失误而造成自己不好下台,最聪明的办法是:多些调侃,少些掩饰;多些自嘲,少些自以为是;多些低姿态,少些趾高气扬。像上面的无意中触人隐痛的男同学那样,用调侃自嘲之法,低调退出,便容易轻松地找到可下的台阶。

谁都有可能碰上难下台阶的情境,但只要能多想办法,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也并不是太难的事。要给自己找个台阶,所有的好方法有一个共同点:都要在窘境中及时调整思路,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改变眼前的被动局面,想方设法争取主动。

2.注重方式技巧,尊重微妙关系。交际中的“僵持”局面是要打破的,但这本身是十分微妙的,其中还可能有一些不好明说细究的关系。所以此时的方式和技巧尤为重要,方式适宜,技巧圆润,就可以圆满达到目的;否则可能显得唐突,或者适得其反。

3.显示人格魅力,取得对方尊重。打破交际“僵持”局面是双方的事,单靠一方是不能实现的。诚然,主动积极,发扬风格,自己首先做出主动姿态,是必要的,值得肯定的。但这同时也是为了唤起对方的响应,给对方以震动和感召。

为人处事36计:

做人大处要方,小处要圆,即“求大同,存小异”。对于死板的人要先“圆”后“方”;对于狂妄的人要采用震慑的方法;对于城府深的人要有防范;对于口蜜腹剑的人敬而远之。

人之私,切莫说

假如有人将秘密告诉了你,你会将其隐私很神秘地告诉你自认最亲近的人吗?比如你的恋人、你的亲人,你的最要好的朋友。如果你掌握了他人的隐私,你会怎么办?

朋友之间,尤其是同志朋友之间,在没有向公众公开之前,互相保护大家的隐私,应该是一个默认的交往规则。每个人都有他不愿公开的秘密,我们应对他人的隐私给予尊重。朋友之间虽然应该真诚相对,但我们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尊重他人隐私不仅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法的。过分“关心”他人的隐私,很可能会让你失去朋友,所以切记尊重别人的隐私。

培根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所以,好朋友之间常常会分享自己的私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满足倾诉的欲望,通过倾诉缓解压力,释放心情。既然是隐私,就绝对要保守秘密。其实很多好朋友反目都是由于不注意保守秘密造成的。要想保持良好的友谊,最好不要去打听朋友的隐私,同时也不要把自己的隐私告诉别人。如果朋友主动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了你,那一定是他特别信任你,你要做的就是把他的话忘掉。

所谓“隐私”指的是不愿告诉他人或不愿公开发布的个人事务、情况、生活细节。隐私权是属于公民个人的法定权益,尊重隐私在人际交往中也是有礼貌的表现。

子曰:“人有私,切莫说。”意思是别人有隐私,绝对不能说出来。别人跟你诉说他(她)的隐私,就是把你当作知心朋友。一旦你说出别人的隐私,不但会让你们在友谊的道路上距离更远,还会使你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所以要尊重别人的隐私。

对朋友,首先要讲信用,言出必行,不能失去原则。生活中总有类似情况发生,我们相信某人,将隐私告诉他人,并要求保密,可是总有人会泄露出去。这类人有的无心,有的藉此来换取他人的亲近、取悦对方:你看,我和你多铁,把好朋友的秘密都告诉你了,你和我还有什么不能掏心窝子的话呢?殊不知,你能将最好朋友的秘密告诉他人,那么你身边的这个人会怎么想?你就不会将我的秘密告诉他人吗?以秘密交换秘密,你永远不会再有诚信。把对方的隐私当成自己的秘密,做人就成功了一半,这才是真正的朋友。为朋友守信,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就是为自己良心、道德操行上押了信用筹码。

对朋友我们要保留隐私,那么对陌生人,甚至是小人,你还要照办吗?有人说,小人本身是无信用的,和他讲道德无疑对牛弹琴。那么,对方无德,你是否也要效仿?工作中,无意知道对方的隐私,你是否自做聪明沾沾自喜,以为把握了他人的把柄可以为我所用呢?总听有人抱怨小人在周边环绕,缺乏良师益友。在与小人的较量中,你想过没有,你又是什么角色呢?

一天,一个人被小人困扰,请大师帮助打小人,大师赠其一柄木剑,嘱咐他挂在椅子后面的墙上。此人回去后乖乖挂好木剑,有一天木剑突然掉下来,刚好打在自己身上,哦,原来自己就是小人。确实,如果你是小人,你就不要埋怨小人对你更小人。

我们常说,祸从口出,言多必有失。保留应保留的隐私,在职场上也会给你带来默契,避免烦扰和不必要的纷争。

公司,新调来一个职员,同事小李发现竟然是自己同住一个小区的小王。那段时间,小王被几个人打得遍体鳞伤,据说他和一个大款的老婆有一腿。之后,小王也认出对面熟悉的陌生人,脸上马上现出一种异样的表情。两个人分在同一组工作,配合却不愉快。小王的举动,按有些人的话,很小人很不地道。他总是把文件整理到很晚才拖延上交,故意出些小差错,然后向主管汇报小李待他不热情,不愿配合。盯住所有与小李说话的人,拐弯抹角地套话,话里有音地警告小李少管别人的闲事。他排挤小李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担心自己的婚外隐私泄露,只要对方在公司里一天,他就一天不踏实,呵,看来人不能在外人面前有短处。

最初,小李在忍耐,他不愿与小王有正面冲突,毕竟还要一起工作。可是,当对方变本加厉影响到自己的工作业绩时,他终于忍无可忍了。原来,无意间知道他人隐私也是对方痛下杀手的理由,面对小王的刁难,你知道他是怎么处理的吗?是把小王爆打一顿解解心头之气?打人,很简单,除非工作不干辞职走人。是当着众人面羞辱,把他的婚外情公开?他是小人,自己是否还要比他更小人?这是损人不利己,两个人的关系剑拔弩张,以后还能默契工作吗?也学小王造谣中伤,去打小报告?自己不是那样的人。换句不好听的,如果狗咬了你,你也要去咬狗一口吗?怎么办?怎么办?那么,就私下警告一下?

下班后,他把小王请到办公室里,平静地对他说:“我感到你似乎对我总有一些敌意,如果咱们的家不是住得很近,也许我们会相处得更好。”这时,小王的脸开始发红,证实了一切。“我今天只想对你说明一下,我是来工作的,对工作以外的其他事情毫无兴趣,包括他人的隐私、爱好和家庭,即便我无意中知道了别人的一些私事,也只不过把它当成过眼的风景。”小李吐字清晰,态度不卑不亢,却赢取了主动。只听对面轻轻出了一口气,随后,他又换成轻松的语气,话里有暗示:“就像路边的野花,我虽然看见了,但绝对不会去采。”

你想想看,此时,出现了什么戏剧效果?对,敌意化解,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只听小王轻轻说声:“对不起,咱们一起去吃晚饭好吗?”以后,他们成为一对好搭档,所谓的小人排除。

其实,拥抱你的敌人并不难,世界上最完美的战胜是化敌为友。工作中,总有人说,遇到小人你要毫不留情,要比小人更小人。小人之所以能立足,一定有超越常人的道数,与小人谋事,你是想把精力浪费在对付小人身上,还是将矛盾、敌意化解更为妥当?职场上,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隐私也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把握分寸,以宽容平和的态度对待他人隐私,给双方留有自由呼吸的空间,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

任何场合,尊重他人的隐私,会为你树立诚信与威信。哥们儿之间,保留隐私好为人。

为人处事36计:

我们常说,祸从口出,言多必有失。保留应保留的隐私,在职场上也会给你带来默契,避免烦扰和不必要的纷争。

人不可贪图虚名而得实祸

名是一种荣誉,一种地位。有了名,便能够享有很大的权利;有了名,则往往会万事亨通,光宗耀祖;名确实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

《庄子·逍遥游》里有一句话:“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这是引用了许由不愿居天子之名这个典故,劝诫凡人不可妄图虚名。

许由是颍川阳城人,是尧帝的老师。尧有心把天下让给许由,尧是怎么说的呢?他一开始举了两个例子。说这个天上要有太阳和月亮的话,那就没有必要点着“爝火”了。这个“爝火”,就是火炬的意思。说以火炬这个莹火之光,去比日月之明,“不亦难乎”!这里“难”,作“不可”解。就是根本没办法比。然后又说这个天总是会下雨的,这个“时”字,就是“合明宜的”、“适时”的,也有解作“按时令季节及时降下的雨”,这个叫“时雨”。两者在这里都可以说通。那天上有雨降下来,人们还去灌溉的话,这样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是徒劳的吗?尧就认为许由来当这个天子,那天下就一定太平了。“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这里“尸”就是“为主”的意思。不是有那么个词叫“尸位素餐”吗?就是这个“尸”。“缺然”呢,就是不足的样子。就是说尧觉得自己能耐没有许由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来做。

许由的回答是,天下在你尧的治理下,已经是大治了。那我取代你来做这个天子的话,这样不是只是为了天子这个“名”吗?然后许由又说:“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这里说“名”为“宾”,那什么是“实”呢?在这里,“天下已治”就是“实”。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说的“功成,名遂”。也就是功一成,天下得到治理,那自然就有名声了。所以说,“名者,实之宾也。”然后“吾将为宾乎”,我怎么会没有实际的作为而贪图那虚无之名呢。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育意义在于:真正的“名”是实际行为成果的一个附属品。所谓主与宾之分,功劳是主体,有功因此有名。如一个人真的有道德,接受了奖赏,就是实至名归;如果他没有道德而只有名声,那这名声就是徒有虚名。诸葛亮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淡泊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是一种人生所能达到的极高思想境界。这是一种现代人所缺乏的从容态度,是对人生和世界深彻感悟的一种超越。大多数人,都想自己能得到功名,有一个好名声。从古到今也确实有不少名仕,以自己的高风亮节赢得好名声,流芳百世,英名长存。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鲁迅先生就不贪图名誉,曾经谢绝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早在1927年,瑞典考古探险家斯文·赫定来中国考察研究时,就和鲁迅的北大老同事刘半农商量,想要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通过鲁迅的老朋友台静农写信征询本人的意见,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像鲁迅先生这样高尚杰出的人物,不追名逐利自会英名长存。

有这样一个寓言,值得我们深思:

在一个森林的草坪上,几只小鹿争论着彼此什么地方最值得炫耀。一只公鹿刻意地甩甩头,骄傲地说:“美丽的鹿角最神气,最帅气。”

小鹿的头上除了些微的鹿茸外,什么也没有,都不免自惭形秽,羡慕不已。

“难道我们一点优点也没有吗?”有只小鹿不服气地说。

“不错!”公鹿立刻顶回去,“尤其,你们的四肢又细又瘦,难看死了。”

这时,突然狮子出现,了大家惊骇之余,四下拼命窜逃。摆脱了狮子的追逐之后,大家回头一看,却见公鹿狼狈不堪地在树丛中挣扎:“救命啊!我的鹿角被树枝卡住了。”就在它进退不得之际,非常不幸,狮子也追到了。

小鹿细瘦的四肢,虽然不起眼,足为逃生的工具;公鹿美丽的鹿角,虽然最醒目,却是丧生的累赘。这则寓言清楚地启示我们:人不可贪虚名而得实祸。

现实生活之中却有不少人把“名”弄歪了,追名逐利,不择手段,为求名而做事,本末倒置。如果一个人热衷于追求虚名,无疑是在饮鸩止渴,给个人成长、事业发展都会留下祸患,就会应了那句俗语——“图虚名,得实祸”。

法院就曾审结了一起利用他人贪图名利之心,以能够入编图书《名人之光》、入选“世界名人”为诱饵,以收取版面费、金牌、金匾、证书费为名,骗取176名被害人人民币28万余元的诈骗案。两个案犯都是北京古都一城文化发展中心经理。经法院审理查明,2007年3月至9月间,案犯二人注册成立北京古都一城文化发展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金雅园某房间,以“世界名人管理科学院”的名义,以入编图书《名人之光》、入选“世界名人”需要收取版面费、金牌、金匾、证书费为名对被害人实施诈骗。先后共骗取被害人176人共计人民币287747元。诈骗者固然有罪,但上当者若非贪慕虚名,也不会受人蒙骗,损失钱财。

花花世界,万千**,若妄图功名,人心自会受蒙蔽,必会走上邪途。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伐走过人生,保持淡泊的心态,不计得失,不惊荣辱。“低调做人,潜心做事”才是我们人生的正途。

为人处事36计:

如果一个人热衷于追求虚名,无疑是在饮鸩止渴,给个人成长、事业发展都会留下祸患,就会应了那句俗语——“图虚名,得实祸”。

处处留余地,事事不过头

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让一匹马退役,他们不会坐等它在比赛的中途突然倒下,成为众人的笑柄。办事也是一样,既要功利,又要讲感情;不做圣人,也不做小人。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讲求互利,满足各自所需,达到平衡。否则,事情就会停止,就会中断,这是做事的大忌。

砖混结构的楼房,在修建的时候,我们经常见到沿长度方向,隔一定距离要设计一条断开的缝隙,这就是“伸缩缝”。因为这种楼房也会“生长”,如果不留缝,时间长了会发生变形。修楼如此,做事如此,为人亦如此。留有余地岂不更好!

做菜时,先少放些盐,不够再加,这是留余地;新买的裤子,因为太长,去裁的时候叮嘱裁缝少剪点,生怕剪短了,这也是留余地;话不说绝,事不做尽,锋芒不会全露,得理让人三分,有福大家共享,这些都是留有余地。

古训道:“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食。”给自己留余地,进可攻退可守,飞翔就是天空,回归就是家园。给他人留有余地,实则为自己留退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把别人推上悬崖,自己也将身处险境。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过犹不及,凡事皆然。曾国藩说:“人生最佳的境界是花未开全月未满。”这是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是一种通透顿悟的智慧,更是留有余地的美丽。

懂得留有余地,就如掌握了一门高深至上的学问,使人举手投足间收放自如;懂得留有余地,就是深谙了一种处世哲学,在与人的交往中进退有度;懂得留有余地,就是破译了人生密码,做到善待别人赢得自己。

人际关系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表现出一种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本质性关系。利益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这是说,利益原则在人类的历史上只有暂时性的价值。

比如说,今天你带了一把伞去上班,碰巧天下起了倾盆大雨,于是你的伞可以恩惠到其他的同事,你可以选择与一位同事共打一把伞,你可以把她送到车站,本来她必须淋着雨去车站,或者因为等待雨的停止而耽误很多的时间。当你同她一起冒雨前行的时候,雨停了,于是她可以自己走了,因此,你的伞所提供的利益因为雨的停止而消失,这就说明了利益的历史性和暂时性。

人类社会是建立在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利益即是在利益动机支配下的人的关系。只有在出现了利益关系之后,人脉网络才能够被认为是可以“组织”起来的,而同样,只有在认识到了利益原则,才真正认识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具有利益关系的属性。许多人将利益原则与道德价值对立起来,原因就在于将利益原则仅仅做了经济利益的理解。利益关系的确是在经济活动中最先确立起来的,但是它具有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特性,它的本质含义超越了经济领域,而且它的历史发展也必然最终将这一本质确立于经济领域之外。

互利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的社会提倡奉献和利人精神,但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交往境界,很难要求所有人都做到这一点。

人为什么需要与人交往呢?尽管每个人具体的交往动机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动机就是为了从交往对象那里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实际上,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们社会的道德规范的。

所谓互利原则,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人们办事时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交往,也就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

现实中,人们常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有时候即使是因功利目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感情的沟通和反应;有时候虽然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还有,在人的各种交往中,有时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有时则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

换言之,人们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所以,按照人际交往的互利原则,人们实际上采取的办事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既然人际交往是互利的,是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那么,人脉交往的延续就有一个必要的条件:交往双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人际交往就会中断。也就是说,人际交往的发展要在双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人抱怨朋友办事不讲交情。其实说穿了,抱怨的一方往往是由于自己的某种需求没有获得满足,而这种需要往往也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我们不必一味追求所谓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轻率地抱怨别人没有“友情”。我们只需要坦率地承认: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办事的一个常规策略;需求平衡、利益均等,是办事圆满的一个必要条件。

人际关系既然是利益的关系,那么办事的最重要规则就是等价交换,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判断和选择。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人际关系建立的根本原则,那种把等价交换仅仅当作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看法。把它扩大到人际关系上面,交往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包含了商品关系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人的价值观念的产生远早于商品,商品等价交换是它派生出来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等价交换原则在商品关系中的体现。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有一个人,大家都说他是儒商,生意做得很大,各方面都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许多生意都是朋友介绍的,他的生意做不完。而有的人是一锤子买卖,自己当时合适了,就不管他人了,生意永远做不大。

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事不能办绝,给自己留出一定的余地,以备不时之需。特别是在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给别人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有余地,能使自己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做到余刃有余。给别人留有余地,也是自身修养的体现。

为人处事36计:

人际关系既然是利益的关系,那么办事的最重要规则就是等价交换,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判断和选择。

切忌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从前,有两个猎人,一起去野外打猎。这时,一只大雁向他们飞过来。“我把它射下来煮着吃。”一个猎人拉开弓瞄准大雁说。“鹅是煮着吃,大雁还是烤着吃更香。”另一个猎人说。“煮着吃”、“烤着吃”,两人争论不休,最后来了一个农夫,于是他们要农夫为他们评理。农夫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把大雁分成两半,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两人认为有理,决定将大雁射下来,但这时大雁已经飞走了。

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分轻重缓急,机会来临稍纵即逝,如果我们过多地去追求一套完美的解决办法,或者力争达到统一认识,但等制定了一个完美方案或统一了认识后,这时机会已经错过了。

李开复博士在高校演讲,曾讲到紧急和重要事情的区别。这两个词有四种组合,紧急且重要的事、紧急不重要的事、不紧急但重要的事、不紧急且不重要的事。

紧急且重要的事:比如一些突发事件,而且非常重要,得马上处理。像学生临近期末考试,这件事很紧急,而且非常重要,对于这类型的事,我们要抓紧时间做好它。

紧急不重要的事:这类事件来得比较突然,但不是很重要。比如电话响了,朋友约你下午吃饭,这些事虽然紧急,但不太重要,漏听一个电话,少吃一顿饭对你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可以等到有空余时间再补回来。

不紧急但很重要的事:这类事很容易被忽视的,因为它不紧急,人们常常忽略它,但这些事却非常重要,对以后的发展可能影响很大。比如学外语,这件事是急不来的,得慢慢积累,但它却是非常重要的,不容忽视,但是有些人就不太重视它,只是偶遇挫折的时候警示自己要学好英语,但只是一时的**澎湃而已,却不能持之以恒。

不紧急且不重要的事:这类事可做也可不做,最好是抽空做好它,这样就可节约时间去完成其他事情。

做事有轻重缓急,我们要学会分清楚,不要把时间花在没有用的地方,要正确对待那些不紧急但很重要的事,往往这些事对你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它们摆在重要的位置,经常提醒自己去完成它们,要持之以恒。

根据你的人生目标,你就可以把所要做的事情排一个顺序。有助于你实现目标的,你就把它放在前面,依次为之,把所有的事情都排一个顺序,并把它记在一张纸上,就成了记事表。养成这样一个良好习惯,会使你每做一件事,就向你的目标靠近一步。

有了目标才能持之以恒,有了目标才不会迷茫。

有一位公司的经理去拜访卡耐基先生,看到卡耐基干净整洁的办公桌感到很惊讶。他问卡耐基说:“卡耐基先生,你还没处理的信件放在哪儿呢?”

卡耐基说:“我所有的信件都处理完了。”

“那你今天没干的事情又推给谁了呢?”老板紧接着问。

“我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了。”卡耐基微笑着回答。看到这位公司老板困惑的神态,卡耐基解释说:“原因很简单,我知道我所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我的精力有限,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于是我就按照所要处理的事情的重要性,列一个顺序表,然后依次一件一件地处理。结果,完了。”说到这儿,卡耐基双手一摊,耸了耸肩。

“噢,我明白了,谢谢你,卡耐基先生。”几周以后,这位公司的老板请卡耐基参观其宽敞的办公室,对卡耐基说:“卡耐基先生,感谢你教给了我处理事务的方法。过去,在我这宽大的办公室里,我要处理的文件、信件等等,堆得和小山一样,一张桌子不够,就用三张桌子。自从用了你说的方法以后,情况好多了,瞧,再也没有没处理完的事情了。”

这位公司的老板,就这样找到了处事的办法,几年以后,成为美国社会成功人士中的佼佼者。我们为了个人事业的发展,也一定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制出一个顺序表来。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制定一个顺序表,你会对突然涌来的大量事务手足无措。

有这样一个贪心人的故事。说是有个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想要块地。首领说,你从这儿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阳落山了,地主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

贪心人走不回来,是因为贪,贪得忘了他走路的最重要目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类人,他们不贪,可是也走不回来,因为他们拖拖拉拉,轻重不分。

工作和生活中有好多种走不回来的人。他们认为要做好这一件事,必须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须得去做更前面的一件事。他们逆流而上,寻根探底,直至把那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样子,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起初,个别的人也许知道,然而一旦忙开了,还真的不知忙什么了。

长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工作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而一个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工作中分清主次、先后,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成事情。

白手起家的查理·鲁克曼经过12年的努力后,被提升为派索公司总裁一职,年薪10万美元,另有上百万美元其他收入。他把成功归功于杜赫提谈到的两种能力。鲁克曼说:“就记忆所言,我每天早晨5点起床,因为这一时刻我的思考力最好。我计划当天要做的事,并按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

全美最成功的保险推销员之一弗兰克·贝特格,每天早晨还不到5点钟,便把当天要做的事安排好了,主要是在前一个晚上他会核实这一天定下要做的保险数额是否完成,如果没有完成,便加到第二天,以后依此推算。

由此可见,在工作中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们没有人能永远按照事情的轻重程度做事。但我们知道做事分清轻重缓急总比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要好得多。

为人处事36计:

长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工作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而一个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工作中分清主次、先后,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成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