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美德、智慧、修养,是我们处世的资本。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意气用事人和必失
人际沟通是一门学问。一个人来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不仅要与同事沟通,更要与领导沟通。下属如果能与领导进行有效沟通,对建立并保持良好上下级关系,对自己以后的成功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是我们古代文化留下来的训诫,直到今天这个信条仍然是指导青年人做人做事的重要法则。很多青年人血气方刚,常常为了一时意气而做出不恰当的事情而后悔莫及。
忍耐有时候是一种策略,忍耐不是逆来顺受的退让,也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它是一种暂时性的后退,而真正的目的是更好的前进。因为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从来占据绝对优势的力量,在和对方相比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忍耐是一种积累力量慢慢崛起的策略。历史上的大英雄都曾经是一个小角色,没有人是永远的胜利者,在你还是一个小角色的时候,就要忍受一些苦难,这是你成长的必由之路,在忍耐中常常可以不断地成熟起来。
人世间,有不少人一生不懂得用理智的缰绳控制情绪的野马,一辈子凭一时冲动,凭意气行事,痛快倒是一时痛快了,却造成了彼此的深刻伤害,招致了许多惨重的损失!有的人,因为受了上司一点不公正的批评,便情绪冲动,愤然一走了之,丢了工作,生活从此漂泊无着,一步步陷入困境;有的人与恋人发生了点矛盾,一时赌气扭身而去,一去杳无音讯,他年相逢,已是人各有属,隔河相望,愧悔何及!有的人于悲愤无奈之时,摔碟子砸碗,撒泼打滚,找领导告状,就想拼个鱼死网破。你不让我活好,你也甭想好活。有人因小事而拳脚相加,以殴打解决问题,结果小事演变成大事,酿成一连串的苦果,叫你一辈子脱不尽干系。人之鲁莽不智如此,令人扼腕。同样的悲剧,古代有,如今有,绵绵不绝;乡间有,城里也有,盈耳塞目。
怀才不遇是经常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是需要忍耐的。一是由于自己的才华没有被人发现,所以也就不可能被重用;二是虽然胸怀大志,满腹文韬武略,但是生不逢时,像姜太公那样,不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助纣为虐上,而要与明主相顾,如同鸟就要择良木而栖一样,贤士要审时度势,择主而事。这样就要忍受一时的贫穷、困苦,忍受一时的不得志,而不能为了眼前的功名利益放弃自己的追求。真正有大志的人,即使是平生不得志,也会廉洁自守,刚正不阿,不会依附权贵,更不会与奸人同流合污。不怕失败,也不畏惧别人的嘲讽,矢志不渝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他就能忍受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精神折磨和肉体创伤,等待时机。而在时机不对、机遇不佳的时候,要沉住气,耐住性子,慢慢去寻找一个适于自己发展的环境,切不可操之过急。
王猛慧眼识君,他不是见一个君主便要委身于他,而是经过耐心的分析,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上司,这也是怀才不遇之忍的一个重要方面。王猛本来是汉族的知识分子,他出生在青州北海郡剧县,年幼时因战争动乱,他随父母逃到了魏郡。而苻坚是氏族在长安建立秦之后的一位君王。当时,汉族人的东晋政权还依然存在,王猛为什么要投奔到氏族苻坚的手下呢?这是因为王猛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了极为认真的选择。他心里明白:一个人再有才能,如果没有一个聪明能干的上司,其才能是无法发挥出来的。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上司,本身就是一个人才能和智慧的体现。王猛年轻时,曾经到过后赵的都城——邺城,这里的达官贵人没有一个瞧得起他,惟独有一个叫徐统的,见了他以后非常惊奇,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徐统便召请他为功曹,可王猛不仅没答应徐统的召集,反而逃到西岳华山隐居起来。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应该干功曹之类的事,而是要帮助一国的君王干大事,所以他暂时隐居山中,观察社会风云的变化,等候时机的到来。
公元351年,氏族的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渐强大。公元354年,东晋的大将军桓温带兵北伐,击败了苻健的军队,把部队驻扎在灞上。王猛身穿麻短衣,径直到桓温的大堂求见。桓温请他谈谈对当时社会局势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边把手伸到衣襟里面去捉虱子,一边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他问王猛说:“我遵照皇帝的命令,率领10万精兵凭着正义来讨伐逆贼,为老百姓除害,可是,关中豪杰却没有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来讨伐敌寇,长安城近在眼前,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来,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桓温沉默了好久都没有回答,因为王猛的话正暗暗地击中了他的要害。他的心思实际上是:自己平定了关中,只得个虚名,而地盘却归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为他人做嫁衣,还不如拥兵自重,为自己将来夺取朝廷大权保存力量。桓温听了王猛的话,更加认识到面前这位穷书生非同凡响。过了好半天,他才抬起头来,慢慢地说道:“江东没有人能比得上你。”
后来,桓温退兵了,临行前,他送给王猛漂亮的车子和优等马匹,又授予王猛高级官职“都护”,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征求老师的意见后,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继续隐居华山。王猛这次拜见桓温,本来是想出山显露才华,干一番事业的,但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考察桓温和分析东晋的形势之后,认为桓温不忠于朝廷,怀有篡权野心,未必能够成功,自己投奔到桓温的手下,很难有所作为。这是王猛第二次拒绝人的邀请和提拔。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前秦的苻健去世,继位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苻生。他昏庸残暴,杀人如麻。苻健的侄儿苻坚想除掉这个暴君,于是广招贤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听说王猛不错,就派当时的尚书吕婆楼去请王猛出山。苻坚与王猛一见面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样,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双方意见不谋而合。王猛觉得眼前的苻坚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对象。于是,他十分乐意地留在苻坚的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公元357年,苻坚一举消灭了暴君苻生,自己做了前秦的君主,而王猛成了中书侍郎,掌管国家机密,参与朝廷大事。王猛36岁时,因为才能突出,精明能干,一年之中,连升了5级,成了前秦的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为苻坚治理天下出谋划策,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公元375年,王猛因病去世,终年51岁。苻坚这时才38岁,他为失去这位得力的助手十分痛心,经常悲伤流泪,不到半年头发都斑白了。
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历史上多少有才能的人由于投错了主人而遗恨终生。王猛在动**不安的形势下,正确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所以才有他事业的成功,才有他一生的辉煌。他忍住一般人求遇心切,急于求取功名富贵之心,认定了真正的人选,才投身仕途,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大至国事,小到家事,多少人间悲剧、惨剧、闹剧,皆源于关键时刻的失误和错误决断;而这些致命的失误,又源于人的情绪冲动、不理智、不成熟。可见,意气用事,确为人生的一个蒙面杀手。这个杀手藏在人的心里,人们往往对它不在意,缺乏警惕。这也告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尽力去选择一个你认为合适的领导,这样你的事业才能顺利发展。
为人处事36计:
历史上的大英雄都曾经是一个小角色,没有人是永远的胜利者,在你还是一个小角色的时候,就要忍受一些苦难,这是你成长的必由之路。在忍耐中常常可以不断地成熟起来。
不要因为小事斤斤计较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总会遭遇到挫折和失败,情绪的平衡因此受到破坏,假如把什么都闷在心里,久而久之难免会得忧郁症。其实,无害的合理宣泄,能够疏导你心中的怨气,化愤怒为力量,可以使自己尽快地走出阴影,轻松愉快地度过生活的每一天。
每次,当你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的时候,心中的怒气大有决堤之势,那么,这时你不妨确立一个“假设敌”,把无限的不平之气都发泄在它的身上。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当和人起争执的时候,就会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然后坐在田地边喘气。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劳努力,土地也越来越广。但是,不论房地有多大,只要与人争论生气,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绕3圈。爱地巴为什么每次生气都绕着房子和土地绕3圈?所有认识他的人,心里都起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说明。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地又已经大了很多,他生气,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跟房子转圈,等他好不容易走了3圈,太阳都下山了。爱地巴独自坐在田边喘气,他的孙子在旁边恳求他:“阿公,你已经年纪大了,这附近地区的人也没有人的土地比你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个秘密,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上3圈?”爱地巴禁不起孙子的一再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道:“在我年轻时,每次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会绕着房地跑3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小,我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就这样,我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工作,才有了今天这样大的房地。”
孙子又问:“阿公,我不明白,现在你年纪老了,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为何还要绕着房地跑呢?”他笑着说:“因为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走3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何必跟人计较?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我们应该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在生活中,一切逆境都不是生活的大不幸,其实,最大的不幸是没有能力应付突如其来的厄运。不管你怎么愤怒、消沉、自暴自弃都是无济于事的,相反,如果你能化愤怒为力量,那么,你就能成就大事,借厄运之机磨练意志,扭转不利的局面,成为生活的强者。
生活中总有烦恼,遇事不妨冷静的想想,比如说,我真的会被他气死!这件事快气死我了!相信你对这种情绪绝不陌生吧。可能你和你身边的同事都曾这样怒吼过。每天的繁忙周而复始,没有人能够逃避挫折和生气。
说到生气,生大一点,就叫愤怒。甚至愤怒到找对方理论,打电话把对方痛骂一顿,立刻找人申诉,警告胁迫对方,或者干脆以拳头暴力解决。有些人还会摔东西、捶墙、踢桌子、大吼大叫、暴跳如雷。
就这样,情绪的平衡完全遭到破坏,假如把什么都闷在心里的话,久而久之难免会损害身体,影响工作,耽误前程。所以,当我们的情绪不平衡的时候,应该合理宣泄情绪,疏导心中的怨气,化愤怒为力量,使自己尽快走出阴影,轻松愉快地投入工作。不过并不是人人都会合理宣泄情绪,因为并非人人都能做情绪的主人。因而,在日常生活中,那种大吵大闹、大打出手,甚至一蹶不振的人便是明证。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心目中只有自己,而且他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事事要占上风。
即使你真的见识比别人高明,这种态度也是要不得的。你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使他窘迫到无路可走,才觉得满意。这种习惯使你与朋友或同事疏远,没有人会提供给你一点意见,更不敢向你进一点忠告。你本来是很好的一个人,但不幸你有一点爱和人抬杠的脾气。
惟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中十有八九没有绝对的是与非,你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而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错的。把双方的总和再行分配,你至多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有这毛病的人,大概都是聪明人居多数,或者叫自作聪明的人吧。他也许是热心的,想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使人敬服,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不必去费心做更高深的研究的,至少在日常谈话时,又何必争一个谁对谁错呢?为这些事发生口角,搞得不痛快,真的划不来。平时谈话时,轻轻松松,不要太认真,这才是恰当的待人方法。别人和你谈话时,他根本没有准备听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自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对方不会乐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随时摆出像要教导人的神气。
下一次你的朋友或同事进献你一个意见时,你若不能即刻赞同,你最低限度要表示可以考虑,但不可马上反驳。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聊天,你更要注意,意见的纷争会把一切有趣的生活变得乏味的。
倘若你夫人问你:“我的发式好吗?”你回答:“不好。”我的衣服好看吗?”“不好看。”或者她说:“这双黄色的鞋子真漂亮。”你却偏要说:“不如黑色的。”她说:“孩子应该早点起床。”你却说:“迟点也不要紧。”试想,这是如何的煞风景啊!
所以你不可做一个固执的人,不要做一个没趣的朋友,不要为小事争执不休,因为小事会升级为大事。
但是,假如你能及时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计较,可能多半是不能任怨、任谤。有人嘀嘀咕咕、唠唠叨叨或恶意批评时,你的忍耐力会比较差。说到计较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疲倦,人太累时就比较没耐性,冒火发脾气的几率大增,通常会以咒骂来泄愤。因此,当你想要生气时,要多想一下,为了一点小事,你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同时也解决不了问题,这是为什么?如果你遇事能够这么想的话,一定能够避免与人生气,从而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平衡,快快乐乐地过一生。
为人处事36计:
其实,人最大的不幸是没有能力应付突如其来的厄运。不管你怎么愤怒、消沉、自暴自弃都是无济于事的,相反,如果你能化愤怒为力量,那么,你就能成就大事,借厄运之机磨练意志,扭转不利的局面,成为生活的强者。
聪明人懂得从批评中学习
如果赞美鼓励是人们收到的最好的礼物,那么批评对很多人来说却是受不了的,但你会发现你运气好一点的话,你收到的赞美和批评是差不多的。尽管大家不爱听批评,不可否认的是没有批评,没人指出错误(尤其是一些重大错误)常常会导致人生的失败,我们不能希望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是婉转的,这里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
虚心使人进步,批评使人成长。但人不是生来就乐于接受批评的——我们批评别人和被人批评时的心态究竟该怎样呢?
个人觉得对批评的接受度如何,主要看自己了解自己的程度以及批评者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如果对自己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而批评者的言论明确、具体且对改善自我有帮助的话,应该是会欣然纳言的吧。
虽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愿意接受批评的人,也还算是大致了解自己的水准,有时话题一旦触及自身,判断基准就容易发生变化——这都需要通过提高修养来完善。
批评很少来自朋友。一方面这是因为朋友通常会顾及对方的感受而尽量回避当面批评,而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人在交朋友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回避那些与自己见解不同的人,抑或会有意无意地疏远曾经批评自己的人。偶尔的情况下,朋友会提出中肯的批评,而被批评者通常相对容易接受,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他既然能够交到那种在必要的时候当面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那么他本身的性格中就具备认真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特质。
来自陌生人的批评,相对来看很可能最容易对其视而不见。这也许是因为陌生人与自己的关系最少,甚至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同时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的名声越大越在意公众评价的原因之一,因为名声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陌生人的评价可能就从一个极端到达另外一个极端——对爱惜自己名声的人来说,陌生人的评价可能最重要。
理论上来讲,几乎每个人都懂得批评的价值,但实际行动上,接受批评要多难就有多难——把想法转换为相应的行动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对长期通过“从行动中获得想法”而进化的人类来说更是如此。
几乎所有成年人都会在一定的年龄段之后产生这样的感受;“原来他们(长辈)说的真的是很有道理的,要是早知道就好了……”进而对很多过往被他们认为是“陈词滥调”、“老生常谈”的东西产生认同感。
在正常情况下,工作岗位中来自领导的批评相对来看可能最有价值,但几乎99%的情况下,人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拒绝接受批评。当然,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即刻开始辩解——就是人们常说的“找借口”。
辩解的欲望是那么强烈乃至于在那一瞬间批评者会使尽浑身解数去找借口,力图使自己的错误显得情有可原、合情合理。而这种行为会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不断被强化,进而使一个人“拒绝成长”,甚至严重一点说就是“拒绝进化”。
有趣的是,这种人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其原因也许在于大多数人都害怕犯错,讨厌批评,所以善于自我辩解的人往往在团队之中更容易获得大量的共鸣。所以,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种习惯会使一个人成为团队中的害群之马,最终团队将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必须将其剔除。长远来看,如果这种人真的最终有机会了解自己因为拒绝接受批评而失去的究竟是什么的话(其实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因为他正是因为不懂得反思才拒绝接受批评),那么他将像那些在许多年之后才发现父母说的话很有道理的人一样悔之晚矣。
那么,面对别人的批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
当你知道别人在谈论你的缺点时,先冷静一下,不要急于为自己辩护。仔细地倾听一下,对方在说些什么,因为从反对你、批评你的人那儿,你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训。有时候,批评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完善自我。
人们不得不承认,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的恶意诽谤攻击外,有一部分批评确实是由于自己的弱点和失误给了对手可乘之机。因此,在生活或工作中,与其等待敌人来攻击我们,倒不如我们自己先检查一下自己。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最严苛的批评者,在别人抓到我们的弱点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认清并处理这些弱点。
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当达尔文完成其不朽的著作《物种起源》时,他已意识到这一革命性的学说一定会震撼整个宗教界及学术界,同时也必然会招来不少的批评、指责甚至辱骂。因此,他主动地开始自我批评,并耗时15年不断查证资料,不断向自己的理论发出挑战,以批评来完善自我,使自己的理论更加无懈可击。
当别人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采取防卫姿态。不管正确与否,人们总是讨厌被别人批评,喜欢被别人赞赏。我们并非动物,而是理智的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理智就像狂风暴雨下的汪洋中的一叶扁舟,往往不堪一击。
在别人谈论自己的缺点时,急于为自己辩护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反而会贻笑大方。尚福尔告诉人们:“流言蜚语是一只纠缠不休的黄蜂,我们对它绝不能轻举妄动,除非我们确信能够打死它,否则,它反击我们时会比先前更凶猛。”我们不妨表现得更聪明一点,也更谦虚一点,大气地说:“如果让他知道我其他的缺点,恐怕他还要批评得更厉害呢!”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成为圣人,因此,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做一些蠢事。也许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想起年少时做的傻事,自己都会脸红。
艾森豪威尔是一位深谙自我管理艺术的人。几十年来他一直有个记事簿,记载一天中有哪些约会。家人从不指望他周末晚上会与他们去参加家庭聚会。因为他们知道,艾森豪威尔常把周末晚上留作自我反思,评估自己一周中的工作表现的时间。周末晚上,艾森豪威尔独自一人打开记事簿,反省一周来所有的面谈、讨论及会议所涉及的事项。他自问:“我当时做错了什么?有什么是正确的?我还能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表现?我从这次经验中能吸取什么教训?”这种每周例行的检查有时会弄得他很心烦,有时他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莽撞。当然,随着年事渐长,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少。保持这种自我分析的习惯,对他的帮助非常大。
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每晚都进行自我反省。在年轻时,富兰克林发现自己有十三项严重的缺点,其中三项是:浪费时间、关心琐事及与人争论。睿智的富兰克林知道,如果自己不改正这些缺点是成不了大事的。于是,他每周都会选择一个要克服的缺点作为努力目标,并每天记录取得成功的是哪一项。下一周,他再努力克服另一个缺点。就这样他与自己的缺点奋战,整整持续了两年。当然他受益匪浅,最后成为一位受人爱戴、极具影响力的伟大人物。
艾尔伯特·哈伯特说过:“人们一天起码有5分钟是糊涂的,智慧似乎也有盲区。”由此看来,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只要你能够去改正,缺点就会愈来愈少。
你应该对那些批评你的人表示欢迎和感谢。因为,从反对你、批评你的人那儿,你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教益。
为人处事36计: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最严苛的批评家,在别人抓到我们的弱点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认清并处理这些弱点。
向最优秀的人看齐
曾经有一个科学实验,用玻璃板把一条具攻击性的鱼和另一条鱼隔开。刚开始,这条攻击性的鱼不断碰撞玻璃板,企图捕食另一条鱼,过了一段时间,它终于放弃了。当科学家把玻璃板移开,这两条鱼都在各自的领域中活动,互不侵犯。
我们人类也一样,一旦我们的目标受限,我们就很难有所发展。陈安之曾经说过:“当你想要得到一切最美好的事物,你必须把自己变成最好的人,以成为行业中世界最顶尖为你人生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话,你一定可以实现你所有的梦想。”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阐释优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优秀,是一种习惯;优秀,是一种潜质。在职场中,向优秀者看齐,你将无往而不胜,好习惯决定好业绩,在工作中,优秀将为你的业绩鼓掌。
人在职场,短时间内保持优秀并不难,但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并不容易。身在职场的人,稍不留心倦怠感就会突然袭来,这就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把优秀作为一种习惯一直坚持下去,让“优秀”的思维深植于自己的内心,让“优秀”的观念进入自己的基因中,溶入自己的血液中。
在一个古木参天的大森林里,长着一棵古老的松树。一株蔓藤发现了它,便一个劲地缠绕在它身上,向上攀缘。蔓藤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爬到了松树的顶端。蔓藤很高兴,觉得自己在空中舞弄腰肢,袅袅婷婷的,好看极了。再低头看看被缠住的老松树,整天板着脸,总是一个姿势,难看死了。
于是,蔓藤得意地嘲笑松树说:“你不觉得自己很悲哀吗?身段呆板,模样平庸,叶无色,树无花;你瞧瞧我,生长迅速,有花有叶,妩媚多姿,赏心悦目。”
松树听了蔓藤的话,平静地说:“我没什么可悲哀的,也许我的姿势不够漂亮,但我能永远保持挺拔向上的姿势。”
冬天到了,大雪覆盖了森林,山上很多长得茂盛的树,都被雪压得变了形,那株盛气凌人的蔓藤,也早被大雪冻死了。
春天很快到了,松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挺拔。一只猴子路过这里,它惊讶地发现,松树是这座山上惟一活下来的大树,它忙问松树:“如此恶劣的环境,你为什么还能成功生存下来?”松树回答说:“我每天想到的都是,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难怪无论时光怎样流逝,松树都保持着一种向上的姿势。挺拔向上的习惯铸就了它的优秀。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跟一些优秀的人交流,自己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虽然每个人成功的道路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模仿的,但有些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总结他们的一些经验,可以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
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
每个人身边的资源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成功的道路没有可比性。但是一些优秀的人,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善于抓住机遇。一个企业家这样说道:“在社会上混,80%靠人际关系,20%靠个人努力。”他的这句话不一定适合每个行业和每个人,但是他说出这样的话,显然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
他所说的“关系”,并不是指像一些小企业那样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谋取暴利,这里的“人际关系”指的是资源,而资源又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靠人脉,也就是“人际关系”。这个社会,机遇不是随时都有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的,机遇是短缺的资源,如果有几个人在同时竞争一个机会,他们都符合这机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机会该给谁,当然是看谁的人脉好了。并且,人际关系多的人会比人际关系少的人有更多的机遇。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最典型的例子是:现在应届生这么多,而社会招聘的职位少,尤其是一些好的单位,想应聘的人很多,同样一个职位有很多人都符合要求,单位可不会因为有很多人都符合要求就要这么多人,职位只有一个,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很符合这职位的要求,同时又在这个部门有熟人,那这个职位多半是会给这个有关系的人。有人觉得这单位这样做是很过分的。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是用人单位的招聘负责人,当几个通过考核的应聘者选哪个都无所谓的时候,那当然会给自己的同事做个顺水人情,把机会给那个同事的朋友。试想:如果他把这个机会给那个同事的朋友的话,那以后这个人可能会跟那个同事有些不愉快。并且,招来的人是同事的熟人的话,同事对那个人知根知底,不至于给自己添乱子。
有了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懂得利用人际关系带来的资源。这并不是说交朋友就是为了获得什么好处,有目的性的交朋友,而是说当亲朋好友有资源可以为自己所用的时候,可以想着如何去利用这样的资源,当自己有资源的时候,也可以提供给朋友。另外,人和社会比起来是很渺小的,一个人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大家能够互相提供资源,那么自己会拥有更多的资源。
另外,创业更是需要资源的,很多创业者都是看身边有什么资源,自己能够利用周围的资源做些什么,然后慢慢做起来的。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白手起家,虽然也有成功者,但是那毕竟是极少数。如果自己不能有很大把握成为那极少数的人,那还不如好好利用周围的资源,从自己能够做的做起,慢慢扩大人脉和积累资本。
会做人做事
通常把“做人”放在“做事”的前头是很有道理的。先是“做人”才是“做事”。在当今社会上,人是不可能不跟别人打交道的,既然要打交道,那首先涉及到如何“做人”。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够去做好事情。
要在做好了人的基础上做好事情,“做事情”也分不同的事情,有些事情,主要是靠个人勤奋努力完成的,例如我们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这样分内的事情,主要靠自己。而有些和人打交道的事情,则不是勤奋就可以的,例如营销、管理类的工作,该说什么话,事情该怎么处理最好,不是靠个人努力的问题,这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做事”的含义了。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来到人世,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外,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是自己发展的结果。所以,人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
优秀的人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远在天边的,他们就在你我的身边。确立高远的人生目标固然重要,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也同样重要。因为他们的言行会真切地融入你我的生活;有了对他们的感动,我们才有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前方的信心与勇气。
为人处事36计: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来到人世,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外,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是自己发展的结果。
养成专注于一件事的态度
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曾经跟踪调查一组小提琴练习者,统计他们每周练琴的时间。结果发现其中的佼佼者练琴时间长达一万个小时,而略逊一筹的学生练琴的时间也在八千个小时左右。佼佼者与略逊一筹者之间不仅是2000个小时的差距,更是专注程度的差距。
其实,世界上许多成功者虽然资质平平,才华也并不突出,却取得了远远超越他们实际能力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其他人没有的专注精神。试想,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时,成功离他还会远吗?
一位青年画家碰到了法国著名画家门采尔,他当即向门采尔请教说:“尊敬的先生,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工夫,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
门采尔微微一笑说:“年轻人,请倒过来试一下。要是你能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就准能卖掉了。”
博恩·崔西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一次做好一件事的人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的人要好得多。”富兰克林将自己一生的成就归功于“在一定时期内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这一信条的实践。做事专注是年轻人的一种良好习惯。只有把专注于工作当做你的使命并努力去做,你的工作才会变得更有效率,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从小就是出了名的心灵手巧的人,在父亲的造船作坊里,他迅速掌握了修理航海仪表的技术,工匠们夸他“每根手指头上都刻着好运纹”。事实上,在拥有自己的工作台之前,小瓦特就把课余时间消磨在车间里,观察大人们干活,静静地思考。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事,无论他准备做、正在做,还是暂时中断,他的心思都在上面。这样的人所取得的进步,是那些三心二意的人望尘莫及的。
他中学毕业后来到格拉斯哥,为格拉斯哥大学修好了一批天文仪器。自从得到一台老式蒸汽机模型,弄清它的缺陷,意识到改进它的可能性后,他沉浸在对大气压、真空、冷凝、传热、冲程、能量、效率等错综复杂的环节的思索中,在工作中、在散步时、在水壶边、在**……他不停地考虑那个模型和环环相扣的难题,一旦有所得,就扑到实验室里检验。蒸汽机一旦成功,将对工业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瓦特撇开其他事情,一心扑在蒸汽机上,他写信告诉朋友:“除了这台蒸汽机之外,我对任何别的事情都一概不加考虑。”就是这样一个人,在15年的时间里,把60多年中无人改进的震天响的矿井蒸汽机变成了可以牵引轮船和火车的动力机器,他自己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显赫的社会地位。
詹姆斯·瓦特之所以获得了财富和地位,就是因为他养成了专注的好习惯。
古往今来,凡是卓有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专心致志,集中突破。同理,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一个懂得集中精力专注做好一件事的人往往不会像一般人那样浪费时间,他们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因为专注,他们脱颖而出,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培根说:“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习惯,习惯养成性格。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习惯决定你的命运,习惯决定你的成功。
盖尔克是西门子中国区第一任销售总经理,他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电器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本人也因此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取得了他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后来,有位记者采访他:“你可以透露一下成功的秘诀吗?”盖尔克说:“秘诀谈不上,我从1983年开始在西门子工作,用中国人的话说已经有19年的工龄了。我始终有一个座右铭:工作要专心致志,一次只做好一件事。近20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的信念,在西门子的市场部、产品销售部都工作过,如果说取得了一点成绩,这就是其中的原因。”
一个人只有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才能在工作中做出好业绩,才能把工作做好。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勤奋和对某个目标持之以恒的毅力。他说:“我专心致志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好像世界上只有这一件事。”当你专注于眼前的工作时,你就会发现你获益匪浅,你的工作压力会减轻,做事不再毛毛躁躁。对工作专注,还能促使你更加热爱公司,从工作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进而创造更好的成绩。
征服你自己,你就会征服每一个人在奋斗中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心态的不同,是成功者与普通人的区别。
专注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只有播下专注的种子,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优秀的职场人之所以能在竞争中常胜不败,之所以事业有成,之所以不可替代,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寻常人所不具备的专注精神。
专注可以自知,专注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要想创造出比其他人更大的价值,除了忠诚、责任、态度、敬业外,你还要具备专心和专注的精神。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令人吃惊的成绩。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无论做任何事,专注于自己的专长,心无旁骛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才是重中之重。一个人不会因为打翻一篮子鸡蛋就一无所有,但是会因为缺乏专注而满盘皆输。急功近利、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心存杂念,都是成功的绊脚石和拦路虎,这些习惯会让你输得一无所有!
为人处事36计:
专注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只有播下专注的种子,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优秀的职场人之所以能在竞争中常胜不败,之所以事业有成,之所以不可替代,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寻常人所不具备的专注精神。
习惯成就人生
好的习惯不仅能促使一个人成功,而且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坏的习惯不但会导致一个人的失败,而且可能过早地扼杀一个人的生命。好的习惯可以使你受用一生,而坏的习惯足以让你痛苦一世。好习惯养成得越多,驾驭自己的能力就越强。坏习惯养成得越多,则越容易使自己放纵。
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别,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
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惟方式、处事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和行为形成的。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像轮子的转动一样。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启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如此。习惯的力量——不经意间会影响人的一生。
有一位禅师,带领一帮弟子来到一片草地上。他问弟子们,怎么可以除掉草地上的杂草。弟子们想了各种办法,拔、铲、挖等等。但禅师说,这都不是最佳办法。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禅师说:明年你们就知道了。
到了第二年,弟子再回来看时发现,这片草地上长出了成片的粮食,再也看不见原来的杂草。弟子们才明白最好的办法原来是在草地上种粮食。
这是禅师的智慧——用粮食根除杂草。我们在培养习惯时,是否可从禅师那里领悟借鉴呢!好习惯多了,坏习惯自然就少了。
良好的习惯可以大大地提高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效率。根据对几百位成功人士的调查显示,当问及失败的可能原因时,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坏习惯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你也许觉得自己轻而易举地就能克服坏习惯,但是事实上根本办不到。坏习惯像铁索一样紧紧地束缚住了你的一切,只有通过痛苦地、仔细地、精心地反复从事正确的行为才能加以纠正,而且要用无比坚定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每一次行为。这样,你才有可能成功。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总是抱怨无聊?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该工作的时候不工作,一到单位,就打开电脑,但不是工作,而是浏览花边新闻,或是和网友聊天。而一旦你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你的工作就会开展得很顺利,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情将会非常愉快。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你就不会总是向你的朋友抱怨工作不快乐了。
一个优秀的员工上班第一件事情不是上网聊天,而是处理自己的电子邮件,哪些该回,哪些不该回,哪些需要下载,哪些可以直接删除,哪些需要转给老板等等。
一个优秀的员工在下班之前会整理好自己的办公桌。可以想象一下,你下班一走了之,第二天早晨一上班,看到桌子上堆满的报告、回信、公文等等,你不会产生混乱、紧张和忧虑的情绪吗?这样的情绪会严重影响你的工作状态。建议整理一下你的文件,使你的办公桌干净整洁有序,在办公桌上只留下与你要处理的问题相关的资料。这种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对一天的工作状态确实能起到微妙的影响。因为一个人的工作情绪如果高涨的话,那么即使做再多的工作也不会感觉疲劳;倘若一上班看到的就是堆积如山的资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工作效率也会大受影响。
事实上,上面都是一些小的工作习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拖沓。我们总是在想,今天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了,余下的等明天吧。我们总是在想,应该休息一下了,何苦这么累呢?反正又不是为自己工作。我们总是在想,这周已经完成任务了,即使自己想出一个好的提案也不要急,等老板不吩咐任务的时候再拿出来,还可以显示自己的主动呢。于是,我们总是把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做,把这周的事情推到下周做,我们以为时间会等我们,可是我们错了。拖沓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会毁灭我们的一生。
杰森和约翰是邻居,他们的家坐落在离小村两公里远的山坡上,那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而且每到春夏交替的那段日子,山花与松叶所散发的清香就会弥漫整个山谷,惬意极了。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通往他们两家的路上,有一棵胡杨树挡在路中,每次开车路过时,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绕过它。
一天杰森和约翰在路上相遇了,他们商量要把这棵树砍掉,并且约翰想要明天就动手。
“可是……可是我明天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杰森说。
“那么就过几天好了,我想我们会干得很好的!”约翰耸了耸肩说。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约翰所预想的那样。几乎每次谈及此事,他们都会有一些意外的事情要去处理。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当他们须发斑白的时候,一天,两位老人再次在树旁相遇了。
“老伙计,我们真的应该把它砍掉了,要不然琳达和凯森他们会在这儿出事的。看,这家伙的体形越来越大了,占据了半条路的空间。”约翰望着已经长得粗壮如柱的胡杨树说。“是啊,这么久了,我们还是没有砍掉它,这回我们该用锯子锯喽!”杰森边说边蹒跚着向家里走去,他决心用小钢锯锯断它。
可是,由于他们已老迈,再也拉不动那把小钢锯了。
对一位成功者而言,拖延与苟且是最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你丧失掉主动的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推脱,你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它们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惟一的解决良方就是行动。当你真的着手做一件事时,你会惊讶地发现,你正迅速地改变自己和所处的情况。行动未必总能带来幸福,但没有行动却一定没有幸福。
如果你存心拖延,你总能找出成打的理由来辩解事情为什么不可能完成、做不了,而对事情为什么该做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把“事情太困难、太昂贵、太花时间”的种种理由合理化,要比相信“只要我们够努力、够聪明、衷心期盼,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头容易得多。这类人不愿许下承诺,只想找个借口。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为了没做某些事而制造借口,或想出千百个理由为事情未能如计划般实现而辩解时,正该面对现实好好检讨。
我们通常将上述所说的人称之为“摇摆人”,他们做事往往举棋不定、拖泥带水。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搁着今天的事不做而想留到明天做,在这个拖延过程中所耗去的时间、精力,实际上能够将这件事做好。每个人做以前积压下来的事时,都会觉得不愉快和讨厌!在当初可以很愉快、很容易地做好的事,拖延了数日、数星期之后,就会显得厌烦而困难了。
命运无常良缘难。在我们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有良机到来的一刻,但它总是一瞬即逝。我们当时不把它抓住,以后就可能永远失去了。
为人处事36计:
对一位成功者而言,拖延与苟且是最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你丧失掉主动的进取心。行动未必总能带来幸福,但没有行动却一定没有幸福。
年轻人别怕有压力
不知从几何时,“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成为了一句约定俗成的定律,并为领导们所“滥用”。尽管,它经常成为领导们下发无理指令的托词,成为上级“胁迫”下级的借口,但事后想来这句话不无哲理。
记得有一则寓言故事是这样讲的:一个森林里的一边,一头狮子母亲对刚出生的小雄狮说:“孩子啊,你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你至少要跑得比最慢的羚羊还要快!”而与此同时在森林的另一头,一只羚羊妈妈对怀中刚出生的小羚羊说:“孩子啊,你要在这世界上生存,你就得跑得比最快的狮子还要快!”
寓言总归是寓言,属人编出来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这么一个自然规律在起作用。在非洲中部的古兰河两畔都生长有非洲羚羊,然而,同样的水草、同样的气候、同一条河的两岸这种羚羊的数量却相差甚殊——左岸的数量远远大于右岸,而且左岸的羚羊普遍比右岸的强壮、有活力、奔跑速度要快。经过科学家的仔细跟踪研究发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竟是因为河的左岸存在为数不少的羚羊的天敌——土狼,而右岸却没有!
几年前在管理学上被炒得沸沸扬扬“鲶鱼效应”,实际上来源于西班牙渔民发现的如何将鱼儿保鲜的办法。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为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
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普通的煤炭与金刚石(diamond)其实是同属于一个族的,它们的组成都是单一的C元素,而它们的坚硬度大相径庭,价值更是天壤之别。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金刚石是普通煤炭在经受超过常压数万倍的压力下形成的——是因为压力造成了它们的差异!
植物中南瓜应属最脆弱不堪一击的一类了,然而,它在劣境下所能承受的压力是惊人的。美国Amdre学院的老师学生们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用钢圈套在南瓜上来测量它所承受压力的最大值。开始他们以为最多不会超过500磅南瓜就会破,结果第三天发现南瓜完好无损,如是他们又加了500磅;再过了三天南瓜还是没破,他们再加了500磅……最后一直加到5000磅时,南瓜才开始出现裂缝!为什么南瓜能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呢?研究人员发现在外界压力不断增加时,南瓜的根部拼命地在地底下扩张延伸,拼命地吸取营养和水分,原本一般不超过2米的根结果布满了整个院子并坚韧无比。没有比这个被生物学上称为“南瓜效应”的案例更能说明压力能将弱者变成强者了!
事物的法则,永远是用进废退。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当压力存在时,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得就越快。适当的压力与竞争犹如催化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体内的潜力。
成功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现实世界的成功的大小直接与他(她)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的大小相关,尤其是与他(她)所能承受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各种各样的挫折都会不期而遇。同样,在工作中,你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压力。当你面对巨大的压力时,你应该保持镇静,理智应对,要相信自己有解决任何问题的能力。要化压力为动力,养成合理对待压力的习惯。
也许你吃过豆芽菜,但是你不一定自己种过豆芽菜。有人或许会说自己种过豆芽菜,那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种的豆芽菜都细细长长的,好像营养不良似的?可是市场上卖的豆芽菜,肥肥胖胖,看起来就是又嫩又脆,很好吃的样子。你知道原因在哪里吗?是的,种豆芽菜是有方法的。
在种豆芽的时候,把种子撒下去之后,要在种子上面盖一层塑胶板之类的重物。当种子要冒出芽来的时候,首先就会碰到这个塑胶板,为了长出芽来,有力地举起这层重物,这时,种子们会先茁壮自己,然后默契地一起往上顶,于是就长成了肥肥胖胖的豆芽菜。因为它们通过压力的考验,所以长得又胖又好!
有压力才有动力,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也是职场上的生存法则。当压力来临时,不要抱怨,要认认真真地面对,要正视压力,实现自我突破。
一位青年渔夫第一次出海打鱼时不幸遇到了台风,被困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他每天靠捕鱼充饥,大风凛冽,他不胜其寒。
就这样,青年渔夫终于熬过了两天。到了第三天,渔夫想,必须回到岸上,否则非被冻死不可。那时台风虽然过去,但海面上的风浪仍然很大,渔夫的小船在海中就像一片树叶,难以控制。
绝境之中,他手足无措。就在这时,他突然想起父亲的叮咛:出海时一定要在船上装一些石头,以防遇到大风大浪。于是他搬了几块大石头放在船舱里。果然,小船在风浪中平稳了许多,他也终于回到了岸边。
与此同时,他的父亲,那位老渔夫正在岸边等他。看着船舱的石头和满脸憔悴的儿子,老渔夫感慨地说:“孩子,你要记住,我们的一生都不能忘记带些石头——惟有负重,我们才能平稳地航行。”
“负重,才能平稳地航行。”在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同样不能忘记带上自己的石头,这石头,是负担,是责任,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工作,才能让自己的工作业绩突出,才能让生命之舟稳健地航行于岁月的长河中。
一个上海的学生到澳大利亚留学。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这位留学生的生活非常艰难。为了寻找一份能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洗碗……
后来,他开始在唐人街一家餐馆打工。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他看见报纸上刊出了澳大利亚电讯公司的招聘启事。留学生担心自己的英语不地道、专业不对口,他就选择了线路监控员的职位应聘。过五关斩六将,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三万五的职位了,不料招聘主管却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经常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这个问题再平常不过了。因为澳大利亚人普遍拥有私家车,无车者很少,但这位留学生刚到这儿,还属于无车一族。为了争取这个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
“四天后你开车来上班。”主管说。
四天之内要买车、学车,谈何容易?但为了生存,留学生豁出去了。他从朋友那里借了一些钱,从旧车市场买了一辆外表很丑的甲壳虫车。
第一天,他跟朋友学习简单的驾驶技术。
第二天,他在朋友屋后的大草坪模拟练习。
第三天,他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
第四天,他居然驾车去公司报到。
时至今日,他已经是澳大利亚电讯公司的业务主管了。
正是面临这种毫无退路的境地,人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努力争得属于自己的位置。对于一名职场人士来说,给自己一片没有退路的悬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给自己一个提升业绩的机会、一个向生命高地冲锋的机会。
诚然,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程度上,有了压力,就会给人一些紧迫感,进而使人更好更快地做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压力才能有动力”这句话是很正确的。
但是,这是要在一定程度上的,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就不一定了。如果给一个人的压力过大,过于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那么他还能专心致志,一门心思地做事吗?如果给一个人的压力过大,就可能造成事与愿违,甚至事倍功半的结果。所谓“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能承受的压力大小也就不一样,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时,有的人需要督促,有的人需要鼓励,有的人需要兼而用之,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量力而为,让压力所产生的动力发挥到最大程度。
为人处事36计:
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各种各样的挫折都会不期而遇。当你面对巨大的压力时,你应该保持镇静,理智应对,要相信自己有解决任何问题的能力。要化压力为动力,养成合理对待压力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