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将万历朝作为明朝走向覆灭的分水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万历皇帝懒政,多年不上朝,搞得国家机器运转失灵。其实,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的因素也很多,其中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因素就是官员不作为成为常态,出现一拨又一拨的“纸糊阁老”“泥塑尚书”。
从主观看,是官吏太可恨;从客观看,症结还是出在万历皇帝自己身上。明朝懒政的皇帝很多,万历皇帝更是很好地遗传了家族基因。他的爷爷嘉靖皇帝沉溺于道教,敷衍应付朝政是常态。他爹隆庆皇帝虽然一本正经上朝,也是凡事都依赖大臣,自己甘愿垂拱而治,落得清闲。到了万历朝,万历皇帝怎么就行不通了呢?
其实主要原因是朝政总得有人处理,自己不做,就得选对能人干吏来干,否则朝政就会运转失灵。看嘉靖皇帝用的人,远的不说,近的就有夏言、严嵩、徐阶,虽然内阁首辅一直在掰腕子,且严嵩这人声名狼藉,可是依然不能否认其处理朝政的水平,因此嘉靖皇帝才能不操心。
隆庆皇帝更不用说,虽然做皇帝没几年,可是碰到徐阶、高拱这些内阁首辅,都是一等一的能人。他俩虽然个人都多少有些瑕疵,如徐阶溺爱儿子,纵容儿子在家乡乱搞;高拱太小心眼儿,无法与阁臣共事,挤走了一个又一个阁臣,但一码归一码,他俩对朝政都是又上心又有办法,自然将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万历皇帝不是没有好的人才,像前期的张居正,更是旷世罕见的能臣干吏,既有干实事的动机,又有做大事的手腕,因而连徐阶、高拱想干的很多大事,都被他做了,也初步改变了明朝中期呈现的颓败气象。可是万历皇帝却把张居正来个死后抄家,家破人亡。明朝律法规定,抄家罪行主要有三点:谋反,叛逆,奸党。当万历皇帝下旨抄张居正的家后,正直大臣左都御史赵锦上疏提出异议,认为张居正“未尝别有异志”。万历皇帝给出的理由是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用这十二个字给张居正定了性。万历皇帝认为自己还宽大了,“本当剖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伊属居易、嗣修、顺、书都永戍烟瘴。都察院其榜居正罪状于省直”。
万历皇帝的说辞看似煞有介事,也没人真正对张居正死后的悲剧起到转机作用,可是万历皇帝的行为却起到极坏的连锁反应,那就是传递出一个干实事不会有好下场的要命信号。“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什么用人导向,就出现什么样的人,于是从万历朝开始,明朝官员鲜少出现实干型人才。
用人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在对待实干型人才态度上,更是用人导向的风向标。实干型人才本身就面临巨大风险和挑战,现实中,往往事情做成了,有遭人嫉妒、枪打出头鸟的危险;事情失败了,就成为别有用心者名正言顺攻击的口实,干得多也就有可能错得多,被人攻击的也就越多,不干事就不会露头,也就没有错可纠。有了张居正这个前车之鉴,也就等于告诉实干型人才这就是干实事的下场,于是官吏混日子自然成了常态,大家都成为“一味甘草,二字乡愿”的油篓子,在你好我好的一团和气中、在轻松安全的环境中混日子。万历皇帝只能陷入无人可用,发再多牢骚也没作用的地步。
无论是从平民到权臣再到死后被抄家的经历过大喜大悲的一生,还是“一条鞭法”等改革谋略对当时后世的深远影响,都使张居正毫无争议地具有了影响深远的传奇色彩。虽然张居正的权术充满钩心斗角的意味,而其改革主张也受到许多前人甚至前任首辅的影响,但张居正忧国忧民的初心却是令人称道的事实。
嘉靖十五年(1536),张居正十二岁,在荆州府参加考试。荆州府知府李士翱前一晚做了一个梦,梦见天帝给他一个玉印,吩咐他转给一个孩子。第二天他阅卷的时候,一份试卷引起了他的注意,再看考生姓名——张白圭。于是因一个不在意的梦开始产生了联想,李士翱把他叫了过来。
李士翱问他:“你的名字白圭有什么寓意啊?”
张居正回答:“先秦的白圭,是研究治生之道的鼻祖,又是商人和政论家。本朝的白圭,是正统七年的进士,曾任山西巡抚,历任工部及兵部尚书。我这个白圭,将来也是救民救世的人,所以叫白圭。”
嘉靖十六年(1537),张居正从荆州到武昌应乡试。
阅卷的考官把张居正的试卷呈给湖广巡抚顾璘。顾璘仔细看完考卷,发现此人小小年纪竟然能写出如此气势恢宏的文章,连连叫绝,赶紧让人把张居正叫来。
顾璘问他:“你年纪这么小,长大后有什么志向呢?”
张居正的回答更加让他吃惊:“学生常听父母言及,昔行曾祖父生平急难振乏,常愿以其身为褥荐,而使人寝处其上,使其有知,绝不忍困其乡中父老。学生当以曾祖为效尤,宏愿济世,不仅以身为褥荐,即有欲割取我耳鼻,当亦乐意施与!”
张居正这种胸襟抱负也延续到从政全部过程,因而针砭时弊,多次向嘉靖皇帝上疏表达破旧立新的政治主张,即便因对严嵩专权、整个朝局乌烟瘴气而在苦闷中休假回湖广老家,他也依旧在诗文中屡次表达自己心系国民的高尚情怀。
后来,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集大权与帝师荣耀于一身,却并没有忘记初心,而是充分利用大展拳脚的机会,将政治主张付诸行动,进行了系统的改革,让理想成为现实,既改变了朝局慵懒现象,也改变了国家颓废局面,更减轻了人民负担疾苦,成为初心的捍卫者与践行者。
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无数人将入仕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耀,甚至大多数读书人也将“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信条和毕生追求,通过各种途径入仕者犹如过江之鲫,但真正彪炳史册者却如同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平庸者除少数时运不济外,太多官油子或开始便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抱负,注定只能碌碌无为;或虽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初心,却因中途经不起考验与**,自甘堕落腐化,成为严嵩、和珅之类的奸邪之徒;或从此内敛圆滑,进取心消磨殆尽。而张居正的一生虽然不乏争议,但坚守崇高理想初心的举动及利国利民的功绩却始终值得人们致敬与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