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延伸”了智人的生态媒介中,有一个占据了特殊的位置:电。这种特殊性并没有被忽视,事实上,可以说很多媒介研究都密切关注着电子技术在塑造经验形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20世纪无疑是电主宰的世界: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e Simmel)关于紧张生活加剧的著名见解,以及美国学者斯蒂芬·科恩(Stephen Kern)在世纪之交时对空间与时间感知的研究,都成为备受瞩目的经典之作。后者认为,电灯和电影使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概念更加清晰。就媒介的历史而言,从蒸汽机到电的转变对媒介逻辑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随着这个转变,一种新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它汇集了不同的需求: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和信息。
但这仅仅是对于电的批评态度的开始,随着该技术—或者可以说,这种自然力量—的使用分布到各种各样的设备中,这种批评态度只会愈演愈烈。就媒介反思而言,案例不胜枚举,且都备受关注。想要遵循一种主题性而非严格按时间顺序的标准,来进行媒介理论的部分重建,那就不能不从马歇尔·麦克卢汉开始。事实上,麦克卢汉将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都献给了电子媒介分析,或者至少是从《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Media)一书开始。在这本书中,我们发现,一个视觉的、字母化的社会,遇到了一个电子的、听觉的环境,从此所产生的混杂能量创造了一些让我们完全没有防备的危险关系:“我们的个人和集体生命已经变成了信息过程,正是因为有了电子技术,我们将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置于自身之外。”电是最终的延伸,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媒介—讯息,我们很快就会明白其中缘由。
另一位加拿大媒介研究者德里克·德克霍夫(Derrick de Kerckhove)的作品也受到电子媒介的深刻影响,作为麦克卢汉理论的优秀弟子,他把握住了电子媒介的混杂特征:在其第一部作品中,这位学者强调了电的延伸特征,并指出电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控制论的大脑,或者说,这个大脑“突出了与外部世界的控制论互动”。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到目前为止,“世界的控制论反馈在大脑上还需要时间”。随着电使虚拟现实成为可能,世界通过界面的消失在触觉上变得可探索(即能动的)。这些观点被吸收到了他的《文化肌肤》(Pelle della Cultura)一书中,在这里他想要说服我们,电为“生化电子人生态”(ecologie cyborg)创造了条件,这种生态即迫使我们的身体不断与之汇集的环境。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影片《终结者》和《机械战警》的热播,机械人的隐喻变成一种崇拜。美国传播学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专门就电子媒介有助于决定社会行为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基本论点依旧涉及空间性,因为电子媒介使空间维度归于无效,而在社会学中,空间维度被视为一种情境的构成要素。这位美国媒介学家认为,电子媒介不能被视作以前的媒介,即在具体情境中使用的工具,因为电子媒介已经显示出,作为一般类别的场所并将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置于其中,这一概念并不符合电子媒介:“如果我们想要把媒介的相遇纳入情境的研究之中,那我们就必须放弃把社会情境局限于特定场所、特定时间的面对面相遇这一概念,我们必须考虑‘获取信息的模式’这个更广泛、更具包容性的概念。”
最后一句引言让我可以进入问题的另一个层面。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电被视为信息的同义词,就好像后者囊括了前者所包含的一切。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关联,甚至是极其重要的关联:毕竟,计算机、网络和我们用电来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关于信息的。一定是这个原因,促使了哲学家卢西亚诺·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创造了一个术语“inforg”[42],以便将焦点从最“传统”的生化电子人的延伸维度—根据他的说法,生化电子人是笛卡尔和人类中心说这些遗产的结果,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在道德上也是难以接受的—转移到更面向人—信息整合的方向。但在我看来,正是这种面向信息导向的含义需要修正和重新考虑,以理解电的应用如何恰好提供了人—机器混杂的需求。最后,是神经生物学家埃德加·道格拉斯·阿德里安在1928年使用了“信息”(informazione)一词,来指代神经纤维中电脉冲的释放,扩展了其含义并将“讯息”(messaggi)传递的概念转移到了电生理学的范畴。
我特指的一个方面,归根结底是平淡无奇的,也许是造成对以下研究抱怀疑态度的原因。这种研究把生化电子人看作是一个科幻实体(最好的情况下),或者是一个应该避免的严重威胁(最坏的情况下)。在物理学中被区分的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引力互动、强核与弱核互动、电磁互动—只有最后一个能对生物的活动产生直接的、可观的、相对可控的影响。因此,支配世界某些方面的力量也是支配生命运行某些方面的力量。在我看来,这种基本的能量连续性,正是将电置于绝对特殊的媒介行列的位置,如同那些一无所长的生物们(《一无所长但非一无所知的动物》,第29页),我们认为自己可以延伸至那些媒介;所以说,电会引起异常亚稳化的再可塑过程。只有我们之前通过致幻物质看到的共生过程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麦克卢汉终归是对的),但由于其信息成分,我们无法像对待电一样很好地将其控制。
我的这些陈述也许让人想起了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著名小说,小说中的弗兰肯斯坦博士通过电的触击使一具拼凑的尸体获得了生命。电作为一种神圣的存在,赋予毫无生气的物质以生命,这样的神话早在弗兰肯斯坦出现之前就根植于我们的想象中。实际上,在詹姆斯·克莱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和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将电与磁统一之前,也就是在18世纪下半叶之前,磁化或带电的身体产生的奇特现象都能得到科学的描述和超自然的解释,以至于人们还真的谈论起了一种电力神学。正是在18世纪下半叶,人们对电现象的关注大大增加,这些关注既满足了资产阶级沙龙的玄学幻想,又激发了欧洲和不久之后建立的美国对科学的极大兴趣。然而,实话实说,玛丽·雪莱的直接灵感是来自一位博洛尼亚医生,尽管他本人处在全意大利科学争论的中心,但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所说的正是路易吉·伽伐尼(Luigi Galvani)。
路易吉·伽伐尼与另一位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Alessandro Volta)之间争论的主题是电的本质。在那个时代,人们还不知道“电物质”(materia elettrica)是什么,以至于电经常被描述为一种流体、一种空气(气体),或其他隐喻,好让人们对这种奇怪现象有一个初步概念。人们甚至不知道,自然电(大气层的电、闪电的电)和人工电(在莱顿瓶中储存的电)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引起争议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直觉(可以说是这样),与其说是关注物理世界的不同电力,不如说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从潜力而言,是具有革命性的—即电是生命有机体的内在属性,是由生物有机体生产而非简单传送的实体。这就是本节标题中的那只可怜青蛙的来历,以科学的名义,它被以最残暴的方式肢解:在被载入史册的伽伐尼的第二次实验中,这位博洛尼亚医生注意到,如果把解剖后的青蛙的脊髓放置到一个金属表面上,会产生两栖动物的四肢肌肉运动,这点要归于—正如他于1791年发表的论文《电流在肌肉运动中所起的作用》(De viribus electricitatis in motu muscolari)中宣称的—动物自身的电。其他的我们都了解到了:伏特一再尝试推翻或至少贬低这些发现的意义,但电生理学仍然继续其发展路线,直到成为现代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尽管有这些发现,青蛙的模棱两可—它的扭动可归于两个“不同的形而上学”,即伏特的电物理学和伽伐尼的电生理学—并没有让伽伐尼亲眼看到自己的发现得到承认。
既然现在我们知道有机体会产生电,而且这种电与我们在宇宙中发现的电性质相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个非凡之物呢?许多科学家—一些人称他们为“空想家”,另一些人则干脆说他们是疯子—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从电的连续性中看到了改善人类生存状况的机会。当人们谈到电和空想,以及改善人类生存状况的意图时,就不能不提到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这位塞尔维亚科学家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他也与另一位科学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进行过争斗—为交流电照明的普及做出了贡献。但这不是全部:他还是无线技术的发明者,或者至少是第一个直观地了解无线技术运行原理的人,尽管这个发明者身份与古烈尔莫·马尔科尼(Guglielmo Marconi)之间又有争议。至于他以人类福祉为天职的倾向,我们可以追溯至他在190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关于人类能量的增加》(Sull’incremento dell’energia umana)—其中我们能看到,特斯拉对以电为媒介的通信将如何发展给出了相当清晰的预测:“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儿。无线通信即将全面抵达人类世界—就像飓风来袭一样。假设有一天,在一个全球网络中将有六个大型无线电话交换机,能够把地球上所有的居民彼此连接,不仅通过语音,还要通过视觉。这一天肯定会到来。”他首先生成了X射线,发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线圈,一般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多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怪异性格和他对赚钱之事的完全无能,使得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过得并不如意。
不过,特斯拉从未进行过以人机混杂为目的的实验。尽管他有效地利用了点亮手握灯泡引起的轰动效应,但他始终只在电物理学而非电生物学的领域内活动。然而,其他科学家则更专注于电在生物领域的潜在应用,罗伯特·贝克尔(Robert O. Becker)博士无疑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作为纽约雪城退伍军人医院的骨科医生,他更多地进行临床实践。频繁地接触截肢或断裂等外伤,促使贝克尔寻求根治这些重伤的方法。在他的书中,他浓缩了多年来关于电场再生特性的研究,从直接测量蝾螈和青蛙的残肢再生过程得出了信息。尽管他知道再生因素与有机体的生物复杂程度成反比,但他仍然继续从与电场的关系中寻找能够解释再生功能的信息。贝克尔没有得出科学上可行的解决方案,尽管今天我们有足够有力的证据,来了解电场对细胞内和细胞外的影响。他的未能成功可能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技术限制或该项目的艰难性所致,但他的首创性为生物电流(bioelettricità)的研究运动打开了大门。这项研究不仅是要了解细胞再生与电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试图明确,暴露在我们所在环境中的持续且大量的电磁波是否会造成有害影响。
如今,在充分利用生物电流能量持续性的前提下,最先进且在临**最成功的领域当数脑机(brain-machine)和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s)领域。在这里也不乏一些敢于突破极限的人,比如菲利普·肯尼迪(Philip Kennedy)博士,他发明了亲神经电极(neurotrophic electrode)并为之申请了专利。亲神经电极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设备,可以将大脑信号记录、转换,并发送到一台无线连接的计算机上。由于负责为研究授权的美国政府机构(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认为有关实际的生物相容性的数据并不安全,从而否决了他的继续研究,这使肯尼迪决定将电极植入自己身体中。不惜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肯尼迪只是想要证明,这种技术对闭锁综合征(sindrome locked-in,或sindrome del chiavistello)患者的治疗究竟有多大益处。这种综合征患者有意识且清醒,但由于全身随意肌完全瘫痪而不能动,也不能说话。在一些猴子身上进行了亲神经电极的实验已经获得了一些令人信服的数据,但自我实验的失败—源于伤口感染—使肯尼迪无法收集大量数据。然而,由于兼容性数据非常令人鼓舞,这项研究至今仍在继续。
应用假体领域的顶尖人物无疑当数巴西神经科学家米格尔·尼科莱利斯(Miguel Nicolelis)。他既是一位优秀的传播者,也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但他之所以为大众熟知,是因为这一壮举:一位截瘫患者在尼科莱利斯的实验室接受治疗后,凭借着一副意念控制的外骨骼,为2014年巴西世界杯成功开球。得益于电与其能够在多种媒介上转化和传输的事实,通过脑对脑接口(interfacce brain-to-brain)实时分享感觉运动信息也变得可行。在这种实验的初始阶段,实验者会训练一些老鼠(编码器)对触觉或视觉刺激做出反应,直到它们达到95%的反应准确率。其他一些老鼠(解码器)则接受了另一种训练,它们能够对颅内微刺激做出反应。在真正的实验性阶段中,当编码器老鼠尝试执行某项特定任务时,大脑活动被传送给解码器老鼠,以使后者执行相同的任务。实验结果显示,成功率远远高于随机性。
类似的实验也在人类身上进行,通过利用动态意象的大脑激活模式,用脑电图(EEG)来进行信号记录,用经颅磁刺激(TMS)来传递信号。该实验的内容是,三对搭档通过脑对脑接口合作玩一场视频游戏:目标是发射大炮来保护城市免受来自近海船只上发射的火箭弹的袭击,同时保证援助飞机通过而不将其击落。在每对搭档中,信号发送者可以通过观察显示器来决定什么时候应该发射,或者应该停火,但他不能直接执行命令;信号接收者可以执行命令,但他看不到显示器。为了传达开火的命令,发送者必须想象一个右手执行的简单动作。这种大脑激活一旦被脑电图记录并被计算机编码,就会通过HTTP协议传达给接收者:刺激让他的手产生了一个无意识的向上运动,足以在触板上进行一次点击。有了这种刺激,接收者才能够开火。最后,应该记住,在50%的情况下,火箭弹被不应该被摧毁的救援飞机所代替。这种情况下,发送者只需要避免想象脑运动行为。实验组的这三对搭档中最好的一对达到了83.3%的准确率,其他两对分别达到了25%和37%,而控制组[43]则为0。三对玩家的表现有很大的波动,这可以归结如下:这是一个协作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对工具的熟悉程度及与工具的互动能力是成功的绝对性因素。无论如何,这只是众多前沿实验案例中的一个。
显然,视觉在这个有机体—生态媒介融合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正如我们已知的,视觉不一定是朝着主体—世界的方向表达的,而是一个关系的结果。毕竟,从案例研究和伴随该事业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大量活动、实验和研究来看,不可否认的是,光学媒介在所有混杂技术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当它们融合时,就会产生非常积极的结果,给盲人带来希望。在悉尼大学,格雷格·孙宁(Gregg Suaning)博士正在开发一种能够恢复视觉的技术,他试图通过一种将视觉信息转化为电子信号并传递该信号的方式,来让盲人们看见世界。
这些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些,我们还可以继续说下去。所有这些成为可能,都要归功于电这种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超级媒介。电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其他所有技术都会逐渐地被它吸收。从一种高效媒介开始,电成为我们的环境,并消失在我们的眼前:直到它突然不可用时,我们才会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有多么依赖它。于是,我们拼命地寻找一个插座,不得不在黑暗中摸索、扔掉变质的食物、不知道如何打发时间……这些只是最轻微的后果。如果这种无电状况延续到一个临界期之后,我们所了解的这个世界将会直接崩溃:研发、交通、医药、交易、人工照明、一切都会回到前电时代。
没有电,我们就不能对DNA编码,更不可能登上火星。当然,我们也就不用担心遭受原子弹的袭击了。事实上,我们有效控制电的时间只有一个多世纪,与文字或图像的上千年历史相比,这个时间无论从进化角度看,还是从社会角度看,都是极其短暂的。此外,在所有可能的媒介中,电是唯一一个能让我们的身体和环境使用同一个代码、交换同样的能量和信息来源,并成为一体的那个媒介。
我们尚未完全意识到这种情况,这意味着我们仍处于起步阶段,处于相互作用现象的延伸且不成熟的阶段。延伸是不稳定的、易变的、在结构上耗费较少的。今天我们满足于蜷缩在沙发上,漫不经心地摆弄一个屏幕,而这个屏幕是由电路构成的,它消耗电能,并受到人体电所控制:简而言之,我们将自己“限制”到一个状态中: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电。我们无法确定,这个最初的扩展阶段是否会进入内化或体化,但如果我们纵观一下智人的历史,便没有理由相信我们将会停止使用电,这是我们物种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毒品。
[37]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简称为“LSD”,是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由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在1938年合成。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属于非法药物。
[38] 又名“裸盖菇素”,是一种具有神经致幻作用的神经毒素。
[39] 这里指通过致幻物质,即大部分的毒品,来达到某种精神状态的那类人。下文“精神探索家”亦同。
[40] 心理学教授,LSD的倡导者,因吸食大麻而被监禁,越狱后重新被捕。
[41] 麦司卡林的通用名称为“三甲氧苯乙胺”,从生长在墨西哥北部与美国西南部的干旱地带中的一种仙人掌的种子、花球中提取。麦司卡林是有害的强致幻剂,没有医药用途。
[42] informazionali organismi,英文为informationally embodied organism,信息体化的有机体,或可理解为“信息电子人”。
[43] 控制组是指不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与之相对的是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