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见一郎:关于不安,我们还必须思考一点。不安不是单单一个人自己的内心就能产生的现象,而是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不安是一种指向某个人的情绪。阿德勒把这里说的某个人叫作“对象”。
A:愤怒之类的其他情绪也是这样吗?为什么呢?
岸见一郎:愤怒也是一样的。无论是愤怒还是不安,都是为了促使他人行动。
A:“促使他人行动”是什么意思?
岸见一郎:如果一个人感到不安,别人肯定没法放着他不管吧?还有,如果有人对自己发脾气,自己可能会因为害怕而听从对方。
C:我工作的地方就有这样的人,感情用事,乱发脾气,周围的人都很怕他。但是,人发脾气或发泄其他情绪的时候,能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目的性吗?难道不是一不留神就发怒了吗?
岸见一郎:没错,阿德勒说这就是“有计划的”。比如,有的人在气头上会破坏东西,但不会破坏自己真正珍惜的东西。那些喝了酒就说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的人,也是骗人的。
A:记得我小时候在夜里醒来,看到父母不在身边就会哭。我以为这是因为自己感到了不安。这种不安也有目的吗?
岸见一郎:小时候的你,是为了什么而哭的呢?
A:我也不知道。
岸见一郎:你当然不知道。如果问一个人他哭的“目的”是什么,对方通常答不上来。假设你现在处于同样的情境下,设想一下你就明白了。现在的你不会再哭了吧。
A:哭的目的,是为了呼唤父母到自己身边。是这样吗?
岸见一郎:是的。但是,感到不安又是“为什么”呢?
A:因为父母不在自己身旁。
岸见一郎:并不是这样。感到不安是为了哭。
A:为了哭所以感到不安,为了呼叫父母所以才哭,是这样吗?
岸见一郎:就是这样。孩子哭了,父母肯定不会不管。他们会立刻来到孩子身边,说着“没事吧”“别担心”之类的话,拼命地安抚孩子。
要问“为什么哭了”“害怕什么”,说不定会得到“因为太黑了”这样的回答。但是,如果真的是因为怕黑而感到不安哭了起来,那自己去打开灯就可以了。
然而,恐怕就算开了灯,不安也不会消失的吧。不安的“原因”,并不是一个人在一片漆黑中睡觉这件事,而是为了让父母来照顾自己这个“目的”,才制造出了不安这种情绪。为了让父母来照顾自己才制造出不安情绪,这个思路才是合理的。
因此,就算房间里亮起来,孩子还是会抓着父母不放。不能因为周围亮了,就放弃不安。想想不安的目的,就会理解孩子的行为了。
只要弄清不安背后的缘由,就会明白其实不哭也是可以的。
A:那应该怎么做呢?
岸见一郎:你想要怎么做呢?
A:想要父母陪在自己旁边一起睡。
岸见一郎:那么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好了,不哭也可以。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他从中学时就开始在家闭门不出,已经十年了。当得知母亲想要去做咨询后,他就诉苦说自己感到不安。他说,你去做咨询的时候,我可能会去死。这样一来,母亲在做咨询的时候,就会对孩子担心得要命。
这个年轻人感到不安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为了把母亲留在自己身边。如果父母不予回应的话,他恐怕会做出更过激的行为。
但是,如果想要父母待在自己身边,直接说“可以陪在我身边吗?”不就好了。“希望你能陪着我,今天就不要去做咨询了吧。”如果能像这样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不安的情绪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吧。
改变世界的第十九步
不要用情绪去控制他人,要用语言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