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那么,如果陷入了不安或恐惧,什么样的做法最不好呢?是逃避,是什么都不做吗?
岸见一郎:是的。阿德勒没有对神经症和神经质做出严格的区分,这两者的区别如下:
神经症人群面对课题的时候,会非常明确地止步不前;神经质人群不会止步不前,但会放慢步调,给人一种对前进这件事情很犹豫的感觉。这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内心都想要逃避课题。阿德勒用了“神经症式的生活方式”这个说法。这类人面对人生课题采取的态度是“逃”。逃避需要理由,理由就是恐惧或不安。
如果毫无理由地想要逃避课题,不仅周围的人不会允许,自己也会无法认可吧。这种情况下,就算不是神经症或精神病,人也会利用生病作为借口。尽管我说这是“利用”,人们也会反驳说“又不是我自己想生病的”。
举例来说,有一个孩子不想去上学,但是如果他跟父母说自己今天不想去上学,父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所以孩子会开始肚子疼或头疼。这些症状绝不是装病。孩子没有撒谎,而是真的出现了症状。阿德勒用“制造症状”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现象。
孩子会制造出自己最擅长的一种症状,这话听起来可能像有什么语病一样,但阿德勒说,孩子确实会利用自己最弱的器官。呼吸器官弱的孩子可能会哮喘发作,肠胃弱的孩子可能会肚子疼。
真的出现了相关症状的话,家长就不会说“头疼也要去上学”这样的话了。孩子自己也会觉得,“其实我真的想去上学,但出现了这样的症状也没办法”,因此不觉得为难了。明明是自己决定的事情,却要怪罪到生病上。
向学校请假的时候,也必须由父母来联系。如果没有理由,学校的老师也不会准假。我就曾经跟自己的孩子商量过请假的理由。我打电话给老师说:“孩子说他今天不上学了。”因为上不上学由孩子自己决定,而不是由父母决定。说到底父母只是个传话的,所以在和老师沟通的时候,父母能做的也只有传达孩子的话而已。
我跟老师这么一说,老师肯定会问“怎么了”,于是我回答说:“孩子说他今天肚子疼,不上学了。”然后,电话那头传来了老师焦躁的声音。因为老师一点也不觉得孩子可以自己做出请假的决定。如果能跟孩子解释说,生病的症状本身只不过是用来跟老师交涉的必要工具,不必真的制造出症状。这样一来,孩子以后就不会出现症状了。
就算拿肚子疼作为理由,也没必要真的肚子疼吧。去不去学校是孩子自己决定的事情,家长没必要反对。只要说“今天想请假”就好了,没有必要真的头疼或者肚子疼。如果能这样告诉孩子,孩子之后就不会再利用生病的症状了。
不仅是症状,不安和恐惧也同样可以被利用,即利用不安和恐惧逃避课题。
C:因为大家通常觉得逃避是一件很懦弱、很不好的事情。所以,必须制造出一个自己和他人都能接受的理由。我自己也是,觉得上班太苦了想休假的时候,内心也会抗拒。
岸见一郎:没错。但是,我觉得偶尔逃避一下课题,犹豫一下也没关系。不过,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就不用再制造出不安这种情绪了。
A:但我觉得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产生恐惧或不安,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就像防卫反应那样。
岸见一郎:确实有这种情况。人一产生恐惧心理,就会想要逃离危险。为了坚定马上逃走的决心,因此制造出了恐惧。一感到恐惧,就顾不上多想,只管赶紧逃跑了。
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感受到恐惧时,的确需要逃离那个现场。不赶紧逃走的话,就会被卷进事故或灾害里,这种情况当然是存在的。因此,几乎可以称之为本能的恐惧感,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是必要的。
只不过,如果你的目的是逃跑,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情绪并不一定是必要的。就像对想请假不上学的孩子来说,病症也不是必要的一样。
A:原来如此,没有必要白白感到不安。
我可以再问一个问题吗?有时我被父母或学校老师训斥的时候,脑袋里会变得一片空白。如果说,出自本能的恐惧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那恐惧有时也会让人两腿发软,愣在当场一动不动,不是吗?
岸见一郎:确实如此。因为太过恐惧,当场呆住,身体不能动弹的情况也是有的。
如果能预先设想一下,出现这种情况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提前决定好,那么一旦真到了那个时候,就不会被恐惧吞没,而是能开始行动了。重点在于,哪怕是面对第一次经历的事情,也不要依赖情绪或症状,而是要思考该怎么应对。
改变世界的第十七步
不要用情绪或者病症当借口,想想该如何应对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