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利用不安(1 / 1)

B:我上大学的时候去新西兰留过学。那时正值2011年,有些人受到“3·11”大地震[1]的影响,从福岛跑到新西兰避难。他们说“福岛太危险了,想移居到这边来”,那他们的这种不安该怎么解释呢?

岸见一郎:这不是在逃避自己的课题。可能这些人确实感到了不安,但他们制造不安的目的不一样。

普通人感到不安后,会逃离自己必须面对的课题,他们制造不安的目的,是为了逃避。

但是,如果遭遇了地震、海啸,或者核电站事故,再想到今后的事情,人当然会感到不安。但他们可以把这种不安当成杠杆,下决心撬动新的人生。这不是逃避。

我再说一遍,我敢说有着同样经历的人,也不全都会感到不安。现在,很多年轻人面对着同样的情况,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对将来感到不安。

就算都感到不安,那么每个人制造出不安的理由或目的也因人而异。我在新西兰见到的那些来自福岛的人,他们就是把不安感当成契机,下定决心朝着新的人生迈进。通过上面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人的心理动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B:第一个阶段是想要逃避,因此感到不安或恐惧。

岸见一郎:没错。一般情况都是这样的。

B:但是,在那之后要怎么做,就因人而异喽?

岸见一郎:是的。实际上,一旦开始感受到不安或恐惧,就很难再摆脱它们了。所以,面对正在感到不安的人,就算劝对方没必要感到不安,他们也完全听不进去吧。

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安的情绪要如何处置。我不是说不可以感到不安,而是想说要把不安感用于更有建设性的目的。

我再举一个与其说是不安,还不如说是恐惧的例子:

人坐过山车的时候会感到恐惧,会害怕过山车的极速下降。但是,这是非常自然的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感觉不到恐惧可能才不正常。就算想尽办法去消除这种恐惧或不安,也很难做到。

因此,我会说:“像过山车之类的东西在极速下降时,虽然会感到极其不安或恐惧,但最好不要想着去赶走这些情绪。如果能通过某种方法让过山车停在最低点,它就再也没法冲上高点了。就算感到害怕,也不要去管它,要让下降的能量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上升的能量。”

我会劝别人说,你可能正在感受恐惧,但不要想着把恐惧的情绪怎么样,就放任自己恐惧下去吧。

B:就这样继续去感受恐惧吗?也就是说,只能忍着吗?

岸见一郎:不是说要忍着。我们要忍耐的不是恐惧,而是必须对恐惧做些什么的情绪。

因为不安和恐惧一旦产生,人就算想做些什么去打消它,也很难做到。

抬头仰望一片万里无云的晴空,看着看着,云一转眼就飘了过来,天可能会下起倾盆大雨。

但是,就算你想凭自己的力量阻止那片云,也是不可能的。总之,你只能继续看着那片云,直到它飘走。

就像这样,就算暴雨又下起来,雨后也会有晴天。从这个角度来说,没必要把恐惧或者不安怎么样,也不要去想要把它怎么样。

改变世界的第十六步

不去抵抗不安,而是化不安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