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代无门禅师的这首诗,真是道出了人生的另一番境界:无执无取、不贪不恋、自在舒展、心内不烦。我们若是能够抛开内心的烦恼,人生时时处处便是好风景;我们若是能够消融生活里的苦闷和困境,生命就会绽放出应有的光彩。当我们把平常心真正地融进了现实生活,我们时刻都会处于一种禅悦的状态之中。只要获得了真正的觉悟,怎样的生活都是幸福。
禅在哪里?禅不在书本上,禅不在禅堂里,禅不在深山古寺里,禅就在我们每个人举心动念的当下。——净慧法师
第十讲 全无闲事挂心头
平常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禅心”,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平衡内心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的各种矛盾冲突,这就是一种禅的智慧。所以,把平常心的理念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作为一种实现精神解脱和心灵拯救的途径。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精神危机存在的严重性和普遍性,而经由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来激发内在潜能,激发内心活力,从而保持一种平和的心理状态的理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其实这个过程并不复杂,我们只要放下心头的“闲事”,看破它们的真实面孔,了解到一切事情无非是因与果的产物,我们自身的潜能也会在平和的状态下被开发出来,正所谓定能生慧。有人说通过禅修可以使自己迅速达到内心平静祥和的状态,并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促进潜能发展,这话是有一定根据的,而且通过静坐、禅修、观想等放松身心的活动,也能有效地消除挂在我们心头的闲愁与烦恼。
其实,世界上存在的各种痛苦和烦恼都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源自我们的内心。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是我们内心世界不够平和、过于计较和执著的产物。因此,我们要学会“平常”:把事情看得平常,把自己看得平常,把外部环境看得平常,把人们的欲求和渴望看得平常,而不是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全部心思都用在追求欲望上。
佛教里所说的保持平常心,并非要我们远离现代社会(事实上我们谁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开现实生活而寻求内心的解脱和自由),而是要我们在生活中通过修持内心而实现自心的快乐,或称禅悦,以这种喜悦和满足来对治内心的贪求和欲望,从而实现内心的清净平和,保持心理平衡,开启生命潜能,这才是平常心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终极落实。
(1)平常心带来禅悦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每时每刻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负面思想。这些负面思想也可以被视作“闲事”,因为它们对于我们快乐幸福的生活没有任何助益,它们就如同一颗颗毒草一般,占据着我们原本平和安宁的心灵。每天我们都想获得平静,可是总会因为生活中的某一件小事而导致我们情绪失控,愤怒、恐惧、急躁、忧虑……全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匮乏和不安,以及各种限制性的想法,而平常心告诉您: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缺少,我们在生活中样样都充裕。只要不把这些“闲事”挂在心头,时刻惦念,我们的心在当下一刻便是清净安乐的。
我的朋友说:“正是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我们的心永远不能安定下来。所以,我们只要能把握住未来,就能使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可是,我对这个说法只能同意一半,我倒是认为只有我们先把自己的心安定下来,才可以把握得住未来。只有当下安宁的心境才能提供给我们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
心灵的安宁与自在,到底是个怎样的状态?在当今这个噪杂的环境下,我们的心又该如何达到澄净安宁的状态呢?通过体悟平常心,是否真的能够实现自省,获得心灵的解脱呢?
在说到我们该怎样克服烦恼这个话题时,有位朋友说他根本就克服不了,他抱怨说他只要一闲下来就几乎没有心里安宁的时候,但人又不是机器,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在忙碌。他也曾想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来克服内心的烦恼、焦虑等等不良情绪,可他经常是坐下来刚安静了几分钟,心里的各种负面情绪就纷纷涌上来,搅得他只想破口大骂。所以,他经常说:“我不能控制自己的烦恼。”
我想下面这个禅宗小故事很适合我的这个朋友。
话说在日本德川时代,一个远道来的僧人找到盘珪大师,说:“我这个人脾气十分暴躁,即使出家了也经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性子,请大师指点我,怎样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呢?”
盘珪大师说道:“你这个性格倒真的很奇怪,一般来说出家修行的人都应该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了啊。要不这样吧,你现在表现一下,发发脾气,让我看看,这样我才能给你指点啊!”
“可是我现在没办法给您看啊,因为我现在没什么脾气。”这个僧人答道。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表现给我看呢?” 盘珪大师好奇地问。
“这个我也不知道,因为我的脾气来的时候无法预料。”这个僧人说。
“哦,既然这样,那么这样暴躁的脾气就不是你的本性,不然,你就应该能够随时展现出来给我看。既然这暴躁的脾气并非你的本性,那么你就好好想一下你出生时是不是就带着它来的,假如不是的话,你就该了解到脾气是可以控制的了。” 盘珪大师笑着说。
我们的烦恼也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世上,并非就是带着烦恼来的。脾气来自于自心之中,烦恼也是如此。当我们说:“啊,现在我没有脾气,我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其实就是在说,脾气并非我的本性,所以它是可以控制的。现在,我们告诉自己:烦恼并非我的本性,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它将去向哪里。我只知道,烦恼就是烦恼,但它和我没关系。
以平常心调控情绪,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烦恼,以及其他的负面情绪,因为它们正消耗着我们的能量,而且还给我们制造更多的麻烦、带来更多的困境和不安。在平常心的世界中,我们首先学会的是控制。控制自己的烦恼。然后是接受,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心中数不清的烦恼、怨恨和恐惧、忧虑。接下来是正视它们。想象这些烦恼是来我家做客的客人。我们面对面地坐着。你是你,烦恼是烦恼。你们是根本没有任何联系的两个个体。我们感觉它、观察它,或者可以和它对话。然后,不一会儿,它们就溜掉了。
全无闲事挂心头,人生便是好时节。全无闲事挂心头,人生从此是平静。
每天早上,我们两眼睁开,心里便已经充斥了无数的“闲事”了:我今年会不会加薪;我的策划书没写好,上司会不会大骂我一顿;我们课室的某大姐总说要请我吃饭,今天不会再拖着了吧……你肯定会说,哟,这么能是闲事呢?我心里所想的每一件事都和我的生活密切相关呢!
好吧,那么这些事让您心里舒服了吗?让你活在喜悦中了吗?没有吧,只是让你白白地感觉到烦恼,每天都牵肠挂肚的,活得那么不踏实,这样的生活,您觉得幸福吗?
这些闲事挂碍并不会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也不会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深刻,不过它们能让我们烦恼无比、很不自在那是可以肯定的。其实我们都渴望平静的心灵,可以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可以让我们以最佳状态应付生活里的各种难题。每当我看到嘴角上翘、双目微闭、一派安详的佛菩萨造像时,我都在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佛菩萨那般安逸自在?因为我们把原本简单的生活变得复杂化了,把原本简单的人性变得复杂化了。当我们开始揣测着别人心思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把自己陷进了复杂的人际圈子;当我们想要争取更多利益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被物质欲望捆绑了心灵。所以,欲求越是少,心内便越是安宁,没有尔虞我诈,也不必因为要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做坏事,这样活着坦**又自在,这何尝不是真切而简单的幸福?
广为世人崇敬的莲花生大师在《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里,向我们开示道:“世上纷纭万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内解脱,就像空中的云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灭”。可见,要清除一切烦恼,确实要靠我们在心念下功夫。当妄念生起,我们不必惊慌,更不必为了避开烦恼而脱离生活。烦恼并不是生活之中,而在我们的心上。
安宁而自在的心灵,有助于我们发现更深层的自我,并藉此实现生活上的祥和、幸福,不过,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由,还有助于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能在现实情景中时刻保持平常心的人能迅速调节自我状态,恢复生命活力的原因。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保持良好心态能够显著提高人们的免疫抗病功能,积极正面的情绪、平和安宁的心境,这些都能让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好地投入工作,帮助我们抵抗疾病的入侵。
内心的安宁与自在,并不仅仅是妄念逐渐减少,喜悦渐渐增多,而且时刻都能应对外界的各种变化,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强,这样不动不摇、无忧无恼的清静状态,正是开放而觉悟的、圆满和智慧的。我们的心,能够产生各种苦乐经验,但同时我们的心也可以通过一系列修行方法来加以控制。这里所说的修行方法并不一定就是宗教仪式或宗教实修,毕竟对于上班族来说,我们能在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之中脱离开来而安静修心的时间还是太少太宝贵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谛观内心,觉察自己的当下感受,并且善于运用观想的能力来对治各种烦恼,尽管这听起来很难,似乎我们自己完全没有能力来对治心中的病症,但是,我们只要明了一点就可以了:我们的心,它本来就是觉悟而开放的,任何的繁杂与执着都不是心的本性。
一旦我们学会并善于瓦解内心的烦恼,学会以平常心看待一切,并了解到平常心理念是指导我们进行精神训练的一大方法,我们就会愿意以开放的胸怀利用生命里的感觉、思维、日常的生活经验等等作为医治烦恼的方法。而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就是,我们将活得快乐而又智慧,并很快地就能看到生命的曙光,实现人生的价值!
(2)从平常心生起无畏
有一天晚上,一位老禅师正独自在室内阅读经典,一个强盗手持砍刀满脸杀气地闯了进来。
禅师看也看不这个强盗,只是平静地问:“你来有何贵干啊?”
“少废话!老子来拿钱!”强盗挥着砍刀粗声大气地说道。
禅师仍旧看着手里的书,答道:“钱袋在墙角的柜子上,你自己找吧。”
强盗疑神疑鬼地看了看墙角的柜子,那里果真有关布袋子。于是大步走过去,拿起钱袋就要走人。
禅师这时大喊一声:“先等一下!”
强盗吓得一哆嗦,站在原地呆住了,动也不敢动。禅师淡淡地说:“帮我把门关好,谢谢。”
可是这个强盗却放下钱袋惊慌失措地跑掉了。多年以后,当他和别人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还是心有余悸,认为这是他一生当中最为可怕的一次经历。
内心一旦处在平静状态,就能生出无畏和智慧。所以,当我们遭遇意想不到的事件或是变故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害怕、担心、恐惧,因为这些情绪都会搅乱我们原有的安宁。
佛教中的无畏是出于无我无私的平等、慈悲精神而对众生的帮助,而我们也可以把无畏的精神用在指导现实生活中。在我们不得不面对困顿的环境、巨大的变化时,内心多少都会有些抗拒感。但是我们越是抗拒,就越是会增添自己内心中的痛苦。平常心的生活法则告诉我们平静地面对一切,承认并且接受当下的一切,降服恐惧并唤起内心的无畏,必定是要通过平常心的观想才能通达的。
我们可以这样想一下,恐惧并不是我们的敌人,对于某事物的恐惧很可能就是我们的动力。比如,对于贫穷的恐惧促使我们产生“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的想法,而在这种想法的作用下,我们便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积累下财富。对于考试失败的恐惧,会使我们产生刻苦学习,认真思考的动力,而这种动力一旦成为了习惯,我们自然就不再有害怕考试的感觉了。
那么,对于死亡的恐惧,又带给了我们什么呢?通过努力地生活,积极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在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时也不忘记把幸福带给别人。保持这样的心态,便足以使我们忽略掉“死亡”这回事了。而且,既然人人都要死,为什么我们要怕它呢?当我们能明白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而一切恐惧都能在平常心的调治下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生命将会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挫折和磨难也成为了财富。
诚实地面对恐惧和焦虑,只有大胆地去面对,它们才能化解。佛罗伦斯?西恩女士在《失落的幸福经典》中讲过:“人只要愿意去做他一直害怕的事,反而就不需要去做了”,同样的,人只要敢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痛苦、挫折和磨难,他反而就不需要去经受了。并非真的有什么神灵能免去他要承受的磨难,而是任何磨难在一颗平常心的指引下都已经变得寻常不怪,再不会激起强烈的反应,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我的好朋友说,我们之所以存在着恐惧,是因为我们对事物了解的还不够,要想战胜我们的恐惧心理,培养出无畏心,不仅要学着积极地看待恐惧、直面恐惧,还要主动接近引起我们恐惧的对象,学着去化解它们,和它们相处。永远不要站在恐惧的对立面上去想问题,不然我们将会陷入更深的恐惧之中。
从前,有个家庭条件十分优裕的少年整日里都是郁郁寡欢的样子,这个少年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却又拿不出好办法来。他家的某位亲戚说:“我听很多人都在谈论在我们这里的大山深处有一位智者,他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十分喜欢帮助他人解决难题,我看就把令郎带到那位智者那里,请他给帮帮忙,或许能让令郎不再继续愁闷下去。”这少年的父母听后欣然同意,就派了一个忠实可靠的仆人带着这个少年去找那位智者。
他们费尽周折终于到了一座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这个少年觉得很累,不想继续前行了,仆人就提议先休息一下,然后再去探寻智者的住处。少年便同意了。就在这两人坐在大树下休息的时候,一位相貌堂堂的青年好奇地走过来问道:“看二位的样子一定是远道而来的吧。”
“对啊,对啊!先生您好啊!”仆人笑呵呵地说。
“您好,老伯。我看这个小兄弟闷闷不乐的,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啊?”这个青年关切地问。
“我家主人是这里的富豪,我家公子勤奋好学,为人诚恳,况且我家主人家运正旺,哪里会出什么事情呢!我家公子一直都不开心,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呢。听说这里有位智者,不仅学问高深,而且最喜欢帮助别人解决难题,所以我们就来拜访他了。”这个仆人说。
“哦?那我倒想问问你,小兄弟,你有什么烦恼吗?能和我说说吗?从这里到你们要找的那位智者的住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这青年一边说,一边仔细地打量着面前这个大约十五六岁的少年。
少年略带羞涩地说:“您知道吗?我整天都活得很忧虑,我很害怕。”
“是吗?能把你心里害怕的事情告诉我吗?”这青年和颜悦色地说道。
“我担心我父亲的身体会突然生病,因为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旦他倒下了,我们富裕的生活也就不在了;我担心家里会招来小偷,因为我家是这里有名的富户,一定有很多贼都盯着我们家的财宝呢;我还担心我母亲会变老,我的母亲美丽端庄,人人夸赞,可是假如哪一天她老了,丑了,驼背了,走路也没力气了,我又该怎么办呢?先生您说,这些问题是不是很严重啊?我每天就为了这些忧虑,我觉得人生里充满了恐惧,因此我才闷闷不乐。”这少年一口气说完。
“小兄弟,你听我说。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是人就有生老病死。你担心你的父母,这是你孝心的表现,但是仅仅就因为对生老病死的恐惧而扰乱自己的生活,这可就不是明智的表现了。生老病死是人生中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比如说你,你现在是个很瘦弱的小男孩,可是以后你会成为强壮的男人。比如说我,我现在是个年轻力壮的人,可终有一天我会成为你家仆人那样的老者。我们不可能对自然规律做出任何改变,所以,不要去害怕这些变化,而是要感谢这些变化。没有变化,生命就不会呈现出这么多姿多彩的样子来。”
“还有,小兄弟,你要记得,每一个人的财富也是在变化的。勤劳善良的人们,会因为自己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勤劳工作而获得更多的财富;而那些为富不仁、好吃懒做、堕落邪恶的人,纵使有再多的财富,也总有一天会把家业败光的。假如你现在就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你就不会因为担心财富会失去而感到恐惧了,因为你的心很好,你会珍惜手中的财富和自己的福报。记得,你只有给出去了什么,才会收获什么的,这个道理是亘古不变的。”青年缓缓地说完。
“哎呀,我看先生您的学问也不少啊!说不定您比那个传说中的智者还要有本事啊!”老仆激动地说。
青年摆摆手,说道:“哪里哪里,我也只是说一些自己的感悟而已,希望能帮得到你们。走吧,我送你们去那位智者的住处,请问你们知道他家的具体位置吗?”
“我们知道他住在这座山的不远处,他家附近有一片桃林。”少年回答说。
“哦,那很巧啊,我家就住在那里呢。”
“哎呀,难不成你就是我们要找的智者吧!”老仆高兴地说:“不过,我可没想到你竟然这么年轻,我们还以为传说中的智者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呢!”
“是否有智慧和人的年龄无关。智慧是从生活中来,而且我们只有让心平静下来,用心去体悟生活中的一切,才可能拥有更多的智慧。此外,人是否活得快乐,就需要看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了——当然,这还只是一个方面。比如你每天都在为很多事情担忧、恐惧,可是你所担忧的事情并不因为你的担忧和恐惧就不会到来,你的恐惧并不能消除生活中原本就该到来的变化。认识变化,就能消除恐惧了。当你能真正地让心平静下来,体察自己内心所恐惧的事情,恐惧反而就不会带给你那么强烈的感受了。”这个年轻的智者一字一句地说着。
平常心是一种让心灵获得放松的艺术,心灵宁静了,智慧才能产生,有了智慧,也才能唤醒我们的无畏。恐惧并不是件丢人的事情!妄图掩盖恐惧、无视恐惧的行为才是最要命的。因为这样并不会使我们生活中的难题得到解决。只有我们肯去面对恐惧,才能启动我们战胜恐惧的心。大无畏的精神并不是要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不计后果,也不是做事鲁莽和有勇无谋,它是一种豁达而又使人振奋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是平静之中。内心越是安宁、祥和,我们就越是能够超越痛苦,战胜恐惧。
吉美嘉威纽古仁波切有一句教言:我应该实证心性。在这种对心性的证量中,实现生命潜能的开发。而值得留意的是,即便是在对内在心性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也要保持平常。不要刻意地告诉自己“我在观照我的内心”。越是放松,越是平常,我们对心性的领悟就会越多越明晰。
我把我的这个想法告诉了身边的挚友,他问我,为什么要在观照内心之后才能产生大无畏的力量呢?
佛说,有欲望才有恐惧。那么,熄灭了欲望是不是就不会有恐惧了呢?可是,我们的哪些欲望要熄灭呢?是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有罪,都是错误的呢?
欲望是一种不满足的状态。为了填补空虚,满足这种状态,我们就会想尽办法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正当的手段不能满足,就会使用不正当的手段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做多了,就连他自己都会深深地沉陷在对自己罪过的恐惧之中。因此说,那些为了满足自己欲望就杀害人命的人其实是最恐惧的!所以,因为欲壑难填而产生的恐惧都是自己找的。
在欲望面前保持平常心吧,谛观我们的每一个欲望,而衡量它是否正当,一是要看这个欲望是否会伤害到别人,二是要看这个欲望是否会对我们自己有害。不要对自己撒谎,不要骗自己相信“满足自身欲望是上天给的权利”。合理的衣食欲望确实应该得到满足,但绝对不能发展成过分的贪得无厌。贪婪的人有几个能有好下场呢?还是平常一点吧,安心地做自己的事业,过自己的生活,不贪的人绝不会因为要满足过多对欲望而心存恐惧。放下贪执,通达内心的宁静,我们的烦恼就能减少一大半了。
其实,还有很多恐惧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好比前文的故事里所说的那个患得患失而终日里心情抑郁的少年一般,他担忧的事情尽管不无道理,但却实属多余。就因为这些患得患失的想法而徒然地增加了生命的重负,想来这也是是件可叹的事情。我们的生命没那么沉重,假如哪一天我们觉得自己的心灵变得沉重而疲累,那么就先观察一下自己的念头里是不是多了一些“莫须有”的忧虑和恐惧吧。
以前的我就是个喜欢“瞎琢磨”的人,每天总会有些很奇怪的念头,今天怕遇到小偷,明天怕出门被撞。倒是我的好朋友说了句很给力的话:既然生在这个世界上,就别总是担心害怕;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因为要承受恐惧,而是要创造奇迹的!
后来,他拿给我一本书,让我去看书里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的太太患了重病,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
“我太爱你了,”她对丈夫说道,“因此我不想离开你。你可不能放下我去找别的女人,否则的话,我做鬼也要回来找你算帐!”
不久,这位太太去世了。最初几个月时间,她的丈夫对她的最后遗愿相当尊重,既不外出也不和别的女人打交道。半年以后,寂寞难耐的他邂逅了另一个女人,双双落入爱河,他俩还订了婚,不久就要结婚了。
可是,自从订婚那天起,每天夜里都有个女鬼找他,骂他不守诺言。那个女鬼非常聪明,竟能把他和新人之间所发生的事说得一清二楚。每当他送给他的未婚妻一件礼品时,她都可以把那件礼品作一番详细的描述。她甚至可以复述他俩之间的对话。这使他颇为烦恼,以致难以入眠,有人劝他去请教一位住在村旁的禅师。最后,这位可怜的男人终于在忍无可妨的情形下去向禅师求助了。
“你的前妻死去变鬼,你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她,”这位禅师说道。“不论你做什么,说什么,不论送什么给你的意中人,她都知道。她一定是个精灵鬼了。真的,对于这样一个精灵鬼,你应该钦慕才是。下次她来的时候,你不妨和她打交道,夸她聪明绝顶,无所不知,你对她自然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假如她能回答你一个问题的话,你就答应解除婚约,永不再娶。”
“我要问她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禅师答道:“你抓一把黄豆,问她,你手里究竟有多少粒?如果她答不出来的话,你就会知道,她只是你自己想像出来的产品而不再骚扰你。”
当天夜里,当那个女鬼再度出现时,他就依计大大夸奖她一番,说她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一点不错,”女鬼答道。“连你今天见了那位禅师事,我也知道。”
“你既然什么都知道,”他便抓了一把黄豆问道,“那你说说看,我手里究竟有多少粒黄豆?”
他等着等着,再也没有鬼来答腔了。
(引自徐光兴著:《东方人的心理疗法:禅的智慧与启示》,第217页)
生活中还有很多所谓的恐惧和忧虑正是我们自己臆想出来的。这些毒草会捆绑住自己的心灵,使我们丧失正确的思考能力和前进的动力。故事中的那个女鬼不过是臆想的产物,就使那个男人烦恼不堪,无法正常生活,可是,我们自己的烦恼不也正是我们自己臆想出来的吗?
我的这个好朋友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在自己的妄念之海中拼命挣扎,以为自己快要淹死了,可是假如大着胆子站起来,就会发现,原来海水才到自己的膝盖部分。可是,如果没有当初勇敢站起来的决心,我们也许真的会沉溺在妄念的海水中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要断除妄想,生出无畏之心,就要学会接纳无常,学会接受消失和离去。在平常心的体察下,我们将会逐渐地放弃“被动感”,而这也将预示着我们会克服心内的僵硬和执着,以及不健康的沉迷。假如想要学会接受分离和变化,安然于分离所造成的不快乐和痛苦,那么就在平常心的观照下去修持自己的私心吧。
(3)把自己交给大自然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能回忆起我们小时候的事情: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假如是在夏天,我们就和小伙伴坐在树荫底下讲故事,或者在溪流旁,脱下鞋子,站进溪流中,感受着清凉的水流冲在自己的脚面上,除了带走夏日的炎热,还能抚慰我们的心灵;假如是在冬天,也许会在一场大雪过后堆起一个个怪模怪样的雪人,或者摘下窗前屋后的冰凌,或者买上一串糖葫芦大嚼起来,完全不去理会考试的分数或者作业是否完成。
长大之后,我们的快乐又寄托在哪里呢?在酒精和香烟中?还是在情色宣泄中?还是在一堆钞票中?小时候我们最想去的地方不是歌舞场所,当然了,我们那时也不懂这些,我们想的只是去郊外游走,亲近大自然的怀抱。春天的花,夏天的草,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在大自然中它们随意而随性,我们随意而随性,没有拘束也没有烦恼。想到这些,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心胸一下子打开了,不去想怎么应对老板的苛责,或者如何躲过烦人的应酬。
在培植平常心的过程中,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当我们愿意把自己完全交付给大自然时,大自然也不会让我们失望的。藉由和自然的对话,我们能很快地走出自我所关注的一切事物,走出我执,同时也能从不安和烦恼中脱离开来。不要吝啬我们的感觉,最大限度地使用我们的耳朵、眼睛和鼻子,去听去看去嗅,用我们的手去触摸,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能成为净化我们心灵的导师。
所以,我的朋友,当你因为人事问题而心生烦恼时,当你因为经济原因而愁眉紧锁时,当你由于感情破裂而悲伤心碎时,就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吧。也许你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郊外吸纳新鲜空气,也许你因为重度晕车而对远足郊游心生抵触。这都没关系!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新鲜感受并不是一定要我们坐上汽车花上几个小时去到郊外才能找得到,也不是去什么风景旅游地区,在人与人的摩肩擦踵中才能感觉得到。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
抬头看看天空,那阳光,那云朵,不都是大自然幻化的景象吗?最纯净的大自然,只能用最单纯的心去体察。观想大自然,体悟无常,在这条通往平常心的道路上,你并不是一个人在孤寂无助地前行。看看我们身边,还有无数朋友因为烦恼和痛苦而渴望寻求出路。我们都是一样的,都在为获得心灵的永久安宁而找寻出路。然而这真正的出路并不是要我们抛弃生活,抛弃自我,而是学会接纳。
说道接纳,我们最好的学习导师就是大自然。她接纳着我们的一切,接纳着我们肆无忌惮地破坏行为,也接纳着我们的过度开发。我们就像是一个个自私又淘气的孩子一样,而大自然却仍是接纳着我们的一切行为,偶尔地,她也会生气,通过她的怒气,我们知道,我们应当收敛些了!想到这里,我们是不是也要收敛一下自己的坏情绪了呢?
通过体悟自然,不仅能消除我们内心的恐惧,贪婪以及各种自私的欲望,还能对治我们心中的疑虑和不安,人生何其短暂,我们需要以希望和信心来填充自己的内在世界,以期能顺利地度过人生中的每一个难关。
不久前,我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禅理故事:
某座寺庙前有一株古榕树。一天清晨,有个小和尚起来打扫庭院,因为看见榕树下落叶满地,不禁忧心忡忡,十分不安,于是便丢下扫把,跑到师父堂前叩门求见。
师父闻声过来开门,一见徒弟愁容满面,便关切地问道:“徒儿,你这是怎么了?大清早就如此的忧愁啊?”
小和尚一脸忧虑地说:“师父,您日夜劝导我们要勤于修身悟道,可是我学的再好,人难免有一死的一天,到那时所谓的道不正如这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一样,被一堆黄土所埋没吗?”
老和尚听后指着古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的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的最密的时候,它们都悄悄的爬回了树上,开成了春天的花长成了夏天的叶。”
“那我怎么没看见?”小和尚歪着头问道。
“那是因为你心中无景,所以你看不见。”老和尚笑呵呵地说:“只要你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呢?”
禅理与自然总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开的。即便是再平凡、再普通的自然事物,也能成为我们化解心头烦恼的良师。有些时候,我们就如同这个小和尚一般,因为外部环境的一点点变化就心生不安,忧心忡忡,我们在变化中失去了人生的希望,看不到未来的曙光。可是,假如这希望和信念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不管到了哪里,不都能看到人生的另一番景象吗?
其实,平常心也体现在大自然之中,它们以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姿态呈现出来。比如,脚下坚实的土地。当我们心情浮躁,心里充满了不安、疑惧和忧虑时,我们不妨看看自己脚下的土地,用手去触摸一下,感觉一下这坚实的存在。再比如,当我们缺乏信心时,或者当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上感到了疲累和厌倦,不妨观想一下火,那温暖、明亮的火光,它们能扫除寒冷,给我们带来力量,信心和干劲儿。或者,我们在愤怒、烦躁时,可以取一些水来,感受着水在我们的手上恣意流淌时的清凉和畅快,哪怕只是那么一两滴,便足以使我们狂乱的内心安定下来,给我们烦躁的心灵以滋养。又或者,我们感到思维迟钝、内心昏沉时,不妨聆听一下风声,感受一下当风吹拂着自己的皮肤、吹拂着自己的心灵时的那种畅快和轻松,柔和的风总会把好消息传达到我们耳边,把喜悦的种子埋进我们的心里,我们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风中奔跑的场景是不是就近在眼前呢?那时的我们为什么就不会觉得慵懒或是昏沉?是轻灵的风吹去了我们的迟缓和沉重,带给我们平和与灵动的身心感受。
不可思议吧,这就是大自然神奇的力量。大自然是无私的,它不会因为我们人类的大肆破坏而失去对人类的爱。她就如同母亲一般,而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她和我们沟通交流的手段。通过关注大自然,进而关注我们的内在“自我”,要知道,我们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不要想着和大自然对立起来,我们和她是统一的、和谐的。
东杜法王仁波切在《心灵神医》中就曾提到过以大自然的能量来治疗我们心里病症的观想方法。通过观想大自然的正面品质,我们能迅速获得精神觉醒,平衡心态,重建起人生的信念和生活的勇气。
通过和大自然的对话,我们能停止内心的混乱状态,恢复内心的平和、清净,时刻处在一种安然的状态下,在这样的状态下,往往会激发出我们的正向思维。所以,在工作没有进展,学习难有成效时,这就提醒我们是时候放下自己,亲近一下大自然了。在大自然的平和之中习得安宁,在安宁之中获得前进,这样,我们的心灵和身体才不会抗议。
平静、安详,是大自然最美的一面,也是我们人类最美的时候。智慧和无畏都从平静中来,而平静则是平常心在当下的一种状态。不要试图离开生活去追求平常心,也不要刻意地装作“平常”。一切都回到生活之中,回到自然之中,我们的人生需要以一种融合的姿态继续前行,而这正是在平常心的观照下应该获得的自省。
本书的前面,我们谈到了很多关于平常心的话题,我们可以把平常心当做一种处世的原则,或者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一种获得幸福生活和轻松人生的法则,总而言之一句话:假如我们脱离了日常生活去大谈平常心怎样怎样,这对我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是没有一点帮助的。当我们了解到平常心是什么之后,更重要的就是该如何把平常心融合进现实生活中。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每时每刻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负面思想。这些负面思想就如同一颗颗毒草一般,占据着我们原本平和安宁的心灵。我们都希望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停止纷繁的思绪,那么,心灵的安宁与自在,到底是个怎样的状态?在当今这个噪杂的环境下,我们的心又该如何达到澄净安宁的状态呢?通过体悟平常心,是否真的能够实现自省,获得心灵的解脱呢?我想,在这本书里,您会找到答案!
在这本书中,我和朋友们分享的这些小故事,都是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经常能遇到的,也许有的故事您觉得很熟悉,那是因为我们都曾如此这般地经历过,或是正在经受着故事中的人物所经受的痛苦。这都没关系!过去是什么样的,都已经是过去的了。只要我们能以一颗平常心微笑着面对人生中有可能出现的一切挫折、困难抑或是痛苦和不幸,我们终有一天能把自己的心磨炼成坚固如金刚,但又宁静深邃如同天宇一般。
平常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禅心”,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平衡内心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的各种矛盾冲突,这就是一种禅的智慧。所以,把平常心的理念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作为一种实现精神解脱和心灵拯救的途径。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精神危机的严重性和普遍性,而经由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来激发内在潜能,激发内心活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平常心”就是要我们活得更幸福,活出真实的自我来。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让一切都归于平淡,让一切都回到生活中去,禅意的人生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