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学佛法的智慧来解决心理病痛,化解生活中的烦恼,应对情绪危机,这个理念我们并不是头一次听说。在很多关于佛学与心理分析的书籍——如巴厘?马吉德所著的《平常心:禅与精神分析》——都有过把佛学和心理学相结合,来对治人们的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的理论说明,并用具体的事例来加以阐释。
佛家最为关注的,就是人的本心自性。因此,也把佛学称为“心学”、“内学”,因为它主要就是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探索人们心灵深处的秘密,并从心灵出发,来灭除种种烦恼,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宽适。
佛家有言: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说这世间以及出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为心的造作而化现出来的,所以,不必执著,也不必留恋,因为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因缘聚合,但各种条件散尽,事物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各种事物现象的本身是没有主宰的,它们也并非是常住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无常。
那么,我们该如何寻求心灵的解脱呢?
我们只需心不散乱地安住于本来的境界之中,您会发现,平常心并无任何神秘和特殊的地方,它只是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一旦我们放下执取,连修持这个概念也不再执取,我们的颠倒梦想、一切烦恼便会自然瓦解。外境怎样,于我清净之心又能如何?
这样的心理状态便是觉——也即:平常心。
莲花生大师说,我们那光明灿烂的觉性有各种各样的名称:“有人称它为心,或心性;有人称它为梵,或大我;有人视它为无我的教义;有人直称它为心而已;有人称它为般若,或圆满智能;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或佛种;有人称为大手印;有人称为唯一本体;有人称为法界;有人称为阿赖耶,或一切种;有人只称它为平常心(觉)。”
——见《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莲花生大师造,刘巧玲译
想要获得开悟,其实也不过是清除掉过去的心念,不要留纤毫痕迹;打开自己的心灵,义无反顾地向着未来走去,而不要受到眼下一切境遇的干扰,不论是顺境还是逆缘,都不做停留;再有,就是以一颗不造作的心观察并体悟当下的心境。这样平实无奇的修行,就是生活本身。
假如您已经明白了平常心的真相,那么请把它作为自己最亲密的伴侣,让它随时进入到你的生活中来吧!或者也可以,让自己时刻活在对平常心的观照之下。我们当以自己这颗本然天真、没有造作的心看待世界,看待众生,能够在种种不安和变动之中稳住我们那颗动**不安的心,放下计较、放下功利,我们的生活定然会晴空万里、云淡风轻。把平常心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经由体悟我们的心,来找到烦恼的根源,而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我们以开放的胸怀来面对世界。来吧,朋友,当你愿意打开你的心灵,窗外的景色会让你感到心旷神怡!
在下并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书中所说到的那些处理负面情绪、清除心中烦恼的办法,只是希望能为朋友们提供一点参考。真心希望大家能生活得更好更幸福,不论你是否有信仰,也不论你的信仰是什么,末学都祝愿您能在平和的心境中创造生命的奇迹,体悟当下的快乐!
感谢初景波博士一直以来的帮助、鼓励和支持,感谢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们为本书付出的心血,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对我给予的关爱,感谢那些关心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感谢子阳居士,感谢我的挚友,是你说过“当我们开始努力前行时,远方已不再遥远,起点成了终点,终点亦是起点”,是你的话一直在鼓励着我!谢谢!感恩你们,感恩生命!
马超
2012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