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梦一般的颠倒生活(1 / 1)

我们都渴望获得真实的幸福,让自己的心灵永远安住在平和安详之中,可是,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把自己带离了所希望获得的幸福生活。颠倒执着的妄心,时刻侵蚀着我们原本清明的心灵。假如我们能了解到痛苦和烦恼产生的根源,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修持获得真实利益,复归清明心灵的;可是,假如我们一再执迷,就只能在无明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了。颠倒的生活,往往被我们视作“真实“,孰不知,它正是我们颠倒思维下的产物。

因缘生法自性空、唯识无义都是般若。如果能用般若的智慧调心,自然愿意安住在第一义谛那里,不再停留在虚妄分别心的境界!——妙境法师

第七讲 梦一般的颠倒生活

我们都渴望获得真实的幸福,让自己的心灵永远安住在平和安详之中,可是,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把自己带离了所希望获得的幸福生活。颠倒执着的妄心,时刻侵蚀着我们原本清明的心灵。假如我们能了解到痛苦和烦恼产生的根源,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修持获得真实利益,复归清明心灵的;可是,假如我们一再执迷,就只能在无明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了。

这样梦一般的颠倒生活,还被很多人所执取而不肯选择放下。世间众生,无一不在迷惑颠倒中庸庸碌碌了此一生。敢于面对颠倒妄心并积极对其进行调治的人,不敢说他是不是能成佛,但他确实能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获得真实幸福的人生。

我们越是执著于逃避痛苦,就越是会陷入痛苦的境地。佛家的智慧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以一种不加分别妄想,也不加颠倒执著的平常心态来对待身边的事情和生活里的境遇,只有在如此的心态之下,才能使心灵获得解脱,挣开烦恼的枷锁。只有当我们既不执着于逃避痛苦,也不执着于追求快乐的时候,我们就所渴望的内心安宁和快乐自然而然地就能到来了。

(1)迷乱颠倒,处处障难

在遭遇挫折、碰到困难时,我们总以为通过求神拜佛就能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其实这就是一种颠倒的想法。只有内心首先转变,环境才会随之发生改变。而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知道一味地向外部世界去找寻改变命运的办法,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力量。

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把满足口腹之欲、男女欢爱当作毕生的追求,觉得人活一世这么短暂,自然不能亏待了自己,于是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便也成为了他们腐化堕落的理由!这不是迷惑颠倒又该是什么呢?

我们渴望成为人人羡慕的成功人士,我们拼命地追求物质生活,把财富当作让自己心灵安宁的赌注,要知道,财富如水流,一切都是留不住的,把自己内心的安宁建立在如此就能轻易流失的东西上,其结果必然是当我们失去财富时,内心也会随之一同崩溃。

《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如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这是说我们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一念无明起时,就生出种种颠倒妄想,把地水火风这四种组成身体的物质看作是真实的身体所永远拥有的,把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看作是自心的本来面目,孰不知这六尘并非真实而恒存。这样的颠倒妄想,就像害了病的眼睛一样,看到天空中开着花朵,看到天上有两个月亮。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颠倒的事情经常发生:明明是自己内心偏执,容不得和自己相左的看法,却总喜欢说别人的想法都有问题;明明是自己的眼睛生了病,看不到真实的情况,反而说天空中盛开着花朵。

那么,什么是“颠倒”的知见呢?所谓颠倒的知见也就是妄念妄见。

在佛教里有这么四种颠倒:常颠倒、乐颠倒、我颠倒、净颠倒。

常颠倒即把无常的事情相状认作是恒常不变的;乐颠倒即是把苦难认作快乐,佛家认为我们这个尘世一切皆苦,而人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反而认苦为乐,不思解脱和出离;我颠倒,就是说世间一切本没有一个独立恒常的主体“我”存在,包括我们自己的这个肉身也是这样,而人们却以为在这个世间存在着独立恒常、没有变化的自体;净颠倒,就是说我们这个身体,时时刻刻都有废质排出,本来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留恋的,而人们却认为这个人身洁净可爱,还在身体上附之以种种装饰,并以此为美丽洁净。

这四种颠倒的认识,就是根源于我们自心的执著,因为这执着而要满足自己的一切欲望。比如,为了装点自己的身体,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就杀掉动物,用它们的皮毛制作成各种衣物。比如,我们以为自己的身体可以恒常存在,就希望世间一切的事情发展都要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前进,一旦外境和自己的愿望不相符合,我们就生起烦恼和嗔恚。正是因为这些颠倒的想法,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造出了许多恶业。及时觉悟的人,尚且知道戒除自己过多的欲望,如实地去观修自己的内心和行为,以期利益众生。而那些不能觉悟的人,反而认为自己的欲望是正确的,比如把他人的财产抢占为己有,看中了某个貌美的异性也一定要占有,不仅不知道愧悔,还以为自己手段高明。当前看起来确实很开心,但是可怕的罪业却会跟随他们一生一世。

对于那些沉陷在颠倒妄念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的,假如能够顺利,那也只是目前如此而已。

有个农夫,他提着一只桶走在农场里,那只桶里装着刚挤好的牛奶,这也是他收获的第一桶牛奶。这个农夫心想:假如我把这桶牛奶卖了,就可以去买几只小鸡来,我可以边养鸡边养牛,这样收获就可以更多些,我可以拿着自己挣的钱去买建筑材料,把我的老房子装饰一新,这样我就可以向我心爱的姑娘求婚了,我们婚后会有很多可爱的孩子,假如他们不听话,也不肯来农场干活,我就要好好修理他们一顿,就像这样……

这个农夫扬起手正要练习一下怎么打小孩,没想到却把手里的桶给打翻了,牛奶流了一地,而那个农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化为乌有……

生活在颠倒妄念之中的人们,并不愿意安于当下的宁静平和,而一定要去找寻一些根本不可能的东西。比如,眼前的快乐和收获他们不愿意珍惜,而一定要抛下现有的幸福去追寻遥不可及的梦幻。

那么,我们平时所说的理想和颠倒妄想是不是一回事呢?它们当然是有区别的了。理想至少要有具体目标和行动步骤,属于可以实现的愿景;而颠倒妄想则是人们心猿意马的想象,既不可能给自己带来真实的幸福和利益,也不可能真正地填补内心的空虚,只能徒然增添心灵的重负。

说到空虚,这世界上有很多人在想办法该去怎么填补它。具有正确知见的人,会采取正确、如法、合理的行为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可那些不能具有正确知见的人,想到要填补生活的空虚,那就离不开财色名食睡了,而这五种欲望,则被佛家称为“地狱五条根”。这五种欲望,我们在世间生活是离不开的,应该把它们看得淡一些,不要做计较和强求,适度就好,但是千万不能过分地贪求。一旦起了贪心,就使我们头脑昏沉,颠倒迷乱。

有朋友可能觉得奇怪:颠倒迷乱,难道不好吗?

那么,浑浑噩噩地过活就好吗?

我们身陷极度物质化的世界里,假如自己不能用正确的知见——比如佛家所说的“八正道”去体悟生命之无常变幻,不去观察自心的真实意愿,那么,这个心上的负累必定越来越重,自己的生活自然也难以得到改善。

也许有时我们会问自己:我的痛苦是什么?有的朋友会觉得自己目前经济状况不好,很是痛苦;有的朋友刚刚经历感情风波,因为失恋而感到痛苦;还有的朋友因为亲人去世而感到伤心痛苦……但是,这些痛苦都还容易医治,而对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惑不解的痛苦才是真正的难以解除。而更有一些朋友,并不会因为内心的颠倒迷惑而感到有什么痛苦。迷而不觉,这样的颠倒,那实在是很可怕的!

佛陀把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经验比喻为一场梦,梦里出现的一切都并非是实相,而是一种因缘聚合才出现的假相。我们总喜欢根据自己的好恶而执假为真,从而造成自己内心的迷惑和痛苦。

我们在梦里争名夺利,患得患失,可是,当我们大限到来的时候,功名财富哪一样是能带走的呢?

妄想、分别、执著,都是颠倒迷乱的表现,而一切痛苦和烦恼就是从这里来的。而我们的习气,就偏偏要执着于如梦似幻一般的世界。我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说服自己“我的每一个欲望都是正当的”。在如此颠倒迷乱的念想中,我们只能落入一个又一个的循环之中——被痛苦、焦虑、烦恼所包围。

我们经常在问自己“为什么我活得这么痛苦”,这个问题的答案正要问我们自己——为何任凭自己处于颠倒迷乱的境地,却不肯觉悟。

那么,为什么陷于颠倒迷乱的人障难就多呢?有什么好的解脱办法吗?

这实在要让他自己去解脱自己。

生活中的“障难”、“不自在”,在已经获得觉悟的人看来都根本算不上什么,不过是生活本身的样子,是成就我们的磨刀石。比如,别人的怒骂和指责,在颠倒迷乱的人看来,这就是天大侮辱,是天大的委屈,一定要和这个骂我的人理论一番,他把这种辱骂经常挂在心上,挥之不去,甚至在晚上休息时也会因此而辗转难眠。这样的痛苦,只能说明来自他的执著。可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已觉悟者,或者正在修行的人的身上,他们会怎样做呢?哎呀,这个我可实在说不好,因为我并非是这样的人。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会把他人的辱骂、指责当做磨练自己心性的机会。觉悟者便是在种种磨砺中成就的。所以,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痛苦,反而是消解业报,磨砺心性的好机会,于是,欣然承受着。而那个辱骂他的人,见他面带微笑不说话,自然就住口了。假如换做是未开悟的人,他是绝对会一句一句还回去的;而那个骂人着,自然也会一声高过一声地继续大骂。您看,哪个方法更舒服些呢?

觉悟者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的吗?当然有了。因为他们具有一颗平常心。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颠倒迷乱,愿意用平常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一切。心性的磨砺是一生的事情,可在觉悟的人看来,这个过程尽管漫长,却充满了禅悦!

(2)贪婪无厌,也是颠倒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明明自己拥有得已经很多了,却还是很难感觉到快乐和喜悦。我们时常也在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可一旦我们的心被繁杂的事务所包围时,我们便不得不停止内在的观照和探察,使生命重又陷入痛苦之中。

从前有个贫苦的人,和同乡一起去沙漠里寻宝,希望能找到些许宝贝来改善自己穷迫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在沙漠里找了好些时日都没有半点儿收获,两人所准备的食物和水已经用完了,假如再不尽快走出这片大沙漠,恐怕他们都要死在这里了。

这个贫苦的人就向天神祈求道:“我只是个苦命的人,凭着体力养活自己,现在我和我的伙伴濒临绝境,假如我们能得到食物和水,我们将对您的帮助感激不尽的!”

这个贫苦人祈祷完后,身上再没有一点力气,只能躺在沙漠上听任黑夜降临。待他醒来后,发现自己的身边有些甜饼和几罐水,他连忙唤起同伴,在他们吃喝完毕后,顿觉身上充满了力量,于是互相搀扶着在沙漠里继续前行。

走了大半天,他们被脚下的一个什么东西绊倒了,这个贫苦人和他的伙伴一时好奇,便在脚下挖起了沙子,这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大箱子埋在了这里。他们打开箱子后,马上被里面的金银珠宝所吸引,这两人兴奋地抬起箱子在沙漠里艰难地行进。

这个贫苦人边走边想:“我的经济状况比我的同伴要差多了,这么一箱宝贝统统都归我,恐怕我这一辈子也花不完啊。”想到这里,他就两手一松,放下箱子,蹲在就大喊大叫说肚子很疼,他的同伴关切地劝他休息一下再走,而这个贫苦人却趁着同伴不注意,一拳打到同伴的太阳穴上,可怜这个好心的同伴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这贫苦人看着满满一箱子宝贝呵呵地笑了起来,可是他马上又发愁起来:在这样一个大沙漠里,他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搬动这个箱子。正当他自责时,一个黑色的神灵出现了,这神灵对他说:“我能满足你的一切心愿,但是,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那就是不论何时何地,你都要保持喜悦满足的心情,一旦我觉察到你有任何的不快乐,我就会收走你的灵魂。”

这贫苦人一听,马上同意了。就这样,在暗黑神灵的帮助下,他带着一箱子珠宝回到了家乡。以后的日子里,这个人依靠那箱珠宝和暗黑神灵的帮助,拥有了世人想要的一切:财富、地位、声望、健康、美女……渐渐地,他开始忘乎所以,他每天都觉得内心快乐无比,他也从来不去努力行善,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了,而暗黑神灵对他的表现也很满意,于是,每当这个以往的贫苦人有了什么欲望和要求,暗黑神灵总能满足他。

渐渐地,这个人由于狂妄自大、薄情寡义而招致了乡邻甚至家人的一致愤恨,他的妻子儿女离开了他,他的亲戚也早就和他断了来往,尽管他要求有更多美丽的女子来陪伴他,但这些女子和他在一起时也都显露出愤恨的神情。他搞不懂为什么大家都恨他,都不愿意和他说话,这时,他的心开始动摇了,因为他开始觉得不快乐不幸福起来。

某天,这个人到郊外散步,他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坐在草地上悠闲地晒着太阳。他对着这个老人说:“喂,老头儿,看你倒是活得很自在嘛。”

“哦?您好,尊贵的人。我一直活得很自在,很开心啊。尽管我什么都没有,但我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所以我觉得我什么也不缺。”

“哈哈,从前的我,也像你一样,穷得叮当响。可是后来,我很幸福,因为我答应了暗黑神灵的要求,我现在很幸福。”这个人洋洋得意地说道。

“那么,为什么你这个幸福的尊贵人要独自到这里来呢?”这老人眯着眼好奇地问。

“唉……”这人长叹一声,便把自己是怎样发迹起来的过程都告诉了这位老人,“其实,我现在也觉得自己很怪,明明什么都有了,但心里还是不舒服,总觉得缺少些什么,但我就是不知道我缺少的究竟是什么。我也告诉自己我是幸福快乐的,但其实我并没有觉得幸福快乐——特别是最近几年。”

“那么,你想变得幸福快乐吗?”老人嘿嘿地笑道。

“当然想啊,可是我该怎么做呢?”这人露出了一脸苦相说道。

“这个简单,把你的灵魂交给我,你就能永远幸福快乐了。”说完,这个穷老头儿摇身一变,化作了暗黑神灵,狞笑着拖走了这个人的灵魂。

当我们一味地追求自己的欲望时,我们只能变得越发地贪婪和自私。有些人以为拥有得越多,自己就越快乐,可是当他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呼唤,忽略了对身边的人给予爱和悲悯,他们的灵魂注定会活在黑暗和纠结中苦度。

所以,不要觉得自己不够快乐就一味地抱怨自己经济条件是多么拮据,物质生活是多么匮乏,看淡了这些物质享受,让自己活在平常心的观照下,我们的生命才会焕发出本真的面目,我们才能体验到真实的喜悦。

可是,我们生而为人,是不可能没有欲望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对治过多的欲望,还归清净的本心呢?佛陀有言:“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见《佛遗教经》)若想解脱一切苦恼,我们就要常怀知足之心。能够让心静住在知足之中的人,他们就能得到喜悦、快乐和安稳、富足。对于那些常觉知足的人来说,即使是孤身一人躺卧在土地上,他们的内心也是充实而安乐的;对于那些不知足的人来说,即使身处天堂,也不能让他们满意。不知足的人,他们也许拥有大笔的财富,但由于内心的贪婪,他们永远不知道餍足,所以他们始终是贫穷的;那些知足的人,也许生活贫困,但他们内心世界丰足充实,所以他们仍属于富足的人。不知足的人,经常被五欲所牵绊,内心难以得到解脱,自在;这些被欲望所牵绊的人,他们的内心是痛苦而难安的,所以,这些人在知足者看来是值得怜悯的。

明朝的王室成员朱载育曾写过一首散曲《山坡羊?十不足》,以淋漓的笔触描写了人的贪欲: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献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取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那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坐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这真可谓是欲壑难填!即使不是大限到来,恐怕有些人的贪欲也会把他们自己害死的。

俄国文学家克雷洛夫曾说过:“贪心的人想把什么都弄到手,最后结果却是什么都失掉了。”看看身边那些快乐自在的人,哪一个不是少欲、知足的,而那些整日愁眉苦脸、心神难安的,估计有不少是在为怎么满足自己的要求而烦恼。当我们想要的越多,我们失去的便也越多;当我们珍惜、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将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足。

我的一个好朋友,她当时和男朋友结婚就是所谓的“裸婚”,两人租房子住,也没有大摆婚宴,更没有成队的花车,但我的朋友说她感觉很幸福。办婚礼确实办得很一般,但她可以拿着节省下的钱和爱人去蜜月旅行。在她新婚几个月后,我和她聊起来,她说她内心的幸福感就是因为自己要求的少,她说:“我的爱人对我很体贴,把我照顾得很好,而且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偶尔会有小吵架,但很快我们就和好了。他没有送我婚戒,但却很支持我的事业;他没能买下商品房,但我们的感情很甜蜜。对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责任心是不能拿钱来衡量的。”

学会知足,以平常心看待物质条件,摆脱虚荣,不仅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安乐,也能使心灵更舒坦。还有什么能比得上拥有一颗自由而宽坦的心而更好的呢?当我们以平常心对面对物质财富,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禁闭了自己原本应有的幸福感。这种平和超然的心态,正是把平常心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才能获得的。

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是物质高于一切,于是,我们拼命地追求物质,把追求物质利益当作是人生最大的目标,同时也把占有物质资源当作是成功的标尺。我们原本灵明的心,早已被物质化了,等到我们日益感觉到心里的重负难以承受时,才又想到向内心深处探寻让自己快乐、安稳起来的灵丹妙药。

要想使内心平静祥和,就应当用平常心克服内心的贪、嗔、痴以及种种欲望,以平常心体味平常的生活和平常的快乐,以平常心克制因物质而衍生出的各种名利欲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体验到人生的喜悦与祥和。

(3)平常心下,清明自在

很多上班族朋友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每天大清早起来之后脑子里一片木然,昏昏沉沉、空空****的,同时又觉得心里沉甸甸的,仿佛是有什么东西压在自己心上一般。

这种内心昏暗、沉重的状态可真不怎么样!我们最初会以为是压力太大了,我们需要发泄,需要排遣自己的苦恼,于是我们纵情声色,我们抽烟酗酒,我们去歌舞场所寻求一时的快慰。然而,这些做法只能让我们的内心愈发地昏暗沉重。真正的宁静祥和不是要我们远离热闹,远离人群,选择离群索居的生活,而是我们不论身在何处、与谁相处、做什么事,都能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平静,喜悦。这种状态正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

如何把内心的昏暗沉重转变为清明自在,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调节自己,控制自己——这种控制只是用在最初的时候,当我们把内心的修习当作一种乐趣,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我们便不再需要控制自己,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喜悦、完满、圆融的。

身边的某个朋友曾经十分怀疑“平常心”到底能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帮助。她经常说的就是:“保持内心的平静,这话谁都晓得!可是,在目前这个环境里,谁还能保持得了呢?我不去竞争、不去拼命,生活怎么能有所改善呢?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我想确实很有助于心理健康,可惜不适用于现代人,更不适合发展事业,获取财富。”

随遇而安难道很难做到吗?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的啊!内心的快乐并不能以金钱来衡量,但是,内心平和快乐的人,必定是性格良好,心理较为健康的,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谋求发展才是真的游刃有余。因为内心快乐平和的人,会把积极的心态传染给身边的朋友,没有谁愿意和怨天尤人者相处。

说到这里,想起了小K,我的同学。他就很善于调节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当下的情绪。他往往是把天大的事情都能看得很淡,很轻松。有人说他这是“游戏人生”的态度,可是小K在工作上取得的销售业绩还是很不错的。有人说他是“故作高人”,可是小K也有郁闷和苦恼的时候,只不过他善于做自我调节,总能把心底的阴霾清除干净,然后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困难之中。正因为他能及时调整状态,所以他并不会经常感觉到心理负担很重、生活压力太大,更是很少会有内心昏暗、沉重的感觉。

当我和他谈论起“随遇而安的生活理念是否适合现代人”这个话题时,小 K觉得要想保持内心的宁静安乐,并非一定要过贫苦的生活,也不是一定要我们放弃努力和拼搏。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在一切事情面前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小K认为这并不是要我们在面对好的工作机会时就要彻底放弃,或是不去积极争取,而是要注意在各种结果面前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所谓的保持平常心,不是过分地强求、一味地追求,更不是挖空心思地掠夺,也不是随波逐流、不做努力、不思进取。小K说其实平常心就是一种不执着的生活态度。对于这话,我十分认同。

如果想要把我们内心的昏沉转为轻安、舒适、清明,就应该接纳真实的自我。

那么,何为“真实的自我”呢?

那个身居高位的不是“真实的自我”,那个穿金戴银的亦然;那个辛苦劳作的不是“真实的自我”,那个吃喝享受的亦然。

真实的自我,并不是我们成为了什么特别的人之后的那个“我”。真实的自我就是宁静、祥和与喜悦的。没有对抗,也没有僵化,没有顽固,也没有昏沉。这样的自我,只有当我们完全静下来时,它才能呈现出来。

而要体验到内心的平和安静,就要通过平常心的观照来得以实现。

在提及“平常心的生活理念”是否具有普世价值时,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古代某国家的一个商人带领一个商队乘船渡海去别的国家经商。他们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上,海中的神灵听说这个领头的商人很有智慧,见识也很广,就想试探一下他。海神出现在领头的商人面前,说道:“我听闻你足智多谋,很有见识,我打算考考你,假如你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就放你们顺利渡过大海,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葬身在这里。”

领头的商人不慌不忙地说:“可以啊,请您出题吧。”

海神问道:“我手里捧着一捧淡水,你说这广阔无垠的海水更值钱,还是我手中的淡水更值钱?”

领头的商人哈哈笑道:“当然是淡水更值钱咯!海水尽管很多,可是对于又饥又渴的人来说根本没有用处,这就等于没有价值;淡水尽管很少,却能在关键时刻救活一个人的性命,所以它是无价的。”

海神对这个答案感到十分满意,很也佩服这个商人的智慧,就运用神力,把这些商船平安地送到目的地了。

可见真正对人有助益的东西才是最为宝贵的,所以,平常心的理念不仅在我们面对压力、缓解焦虑时很需要,即便是在平时的生活里,我们能保持这样的一种心态,回归到安静的那个自我,也是一件幸福的事。而经由平常心的体验,我们能把内心的杂乱统统清除掉,进而摆脱内心的昏沉,进入到清明而安详的当下。

值得注意的是,平常心作为每个人各自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感悟,是没有可比性的,它不像考试分数那样,有一个直观的可比性。我之所以说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的一个朋友经常会这样说:“我的心态现在好多了,至少比某某要好,我的平常心比他的更多些”,或者“某人的平常心要比我多,我应该赶上她,绝对不能落在她后面”。平常心是不能用来比较的,因为它的本意就是要消除各种计较和盘算,让我们活得坦**和宽适。

禅宗有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平常心的体验也是依照不同的经验主体而有不同表现的。我们只需要观照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就好,没必要拿别人作为参照。要知道,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一旦我们要用什么标准来对平常心做个比较,这已经是走向了“平常”的反面;而一些人试图刻意做到“平常”,那更是对平常心的曲解,一切刻意做出的“平常行为”,更是一种颠倒迷乱的表现。净空法师说,佛法崇尚的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可见,平常心绝不是在颠倒状态下的表现,而是一种清净真实、无有杂念的平静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