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他必定是孤独的,但他不会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觉得孤苦无依,更不会因为平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而改变自己的初心。在人生的舞台上,不论我们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最终都是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之中。唯有真的勇士,他们对自己、对世界的洞察才更深刻,才真正敢面对自己,而不是选择在烦恼、痛苦面前不断逃避——唯有不逃避,才能铸就真正强大的自己。
五百罗汉,孤独的行者
“罗汉”这一概念在印度就已经形成了,但是罗汉信仰却形成于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法师曾翻译过一部《法住记》,这里倒是对罗汉的名号、属性有了定位,自此之后罗汉信仰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关于五百罗汉的传说版本有很多,他们的身世也成为人们探讨的一个焦点。有人说“五百”是个虚数,极言其多而已;有人说历史上的罗汉岂止是有五百位?有了一定证悟境界的都可以算是罗汉了,而寺院里经常见到的十八罗汉也好,五百罗汉也罢,都不过是一个典型代表罢了。
在一些寺院的大殿里,我们总能看到有许多比丘造像,这些比丘造像神态各异,相貌也各不相同,他们之中有长眉瘦脸的,有善目慈眉的,有面容狰狞、呈忿怒状的,还有的表现出一副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样子。
不过有些朋友恐怕要有疑问了:这小小的庙堂,与真人大小无别的造像,怎的就能有五百之多?这能放得下吗?
在许多寺院里供奉的五百罗汉,普遍被认为是佛陀灭度后第一次参加佛经结集的五百位比丘,也有一种说法是五百位跟随释迦牟尼学法传道的修行者。不过,在任何一部佛经中都没有记载过这五百位罗汉的名字,所谓“五百”只是言其数量之多而已。其实,五百罗汉是从十八罗汉发展而来,十八罗汉又是由最初的十六罗汉增加而来。
罗汉,即是阿罗汉的简称,是佛陀得到弟子所能修证的最高果位——当然,这是在部派佛教时期。到了大乘佛教时期,人们所能修证的最高果位不再是罗汉,而是菩萨果、佛果。
不过,能修证到罗汉果位也已经实在难得了,能在这一世里修得身心六根清净,断除无明烦恼,这又该是历尽多少磨难才能成就的啊?在这条修行的旅程中,他们注定是孤独的,因为世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体会到他们对心灵解脱的渴求,对无上智慧的向往。可这个世界原本也是“孤独”的,我们拥有的财富不能随身带走,我们费尽心思争取到的地位也会随着我们身形消亡而不在,甚至地位与财富的丧失还在在生命消亡之前。那么,陪伴我们数十年的亲人爱侣呢?有了他们就不会孤独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亲人爱侣和我们一样,也会因疾病意外和自然规律而归于永恒的寂灭。到头来,能够陪伴我们自己的,就只有我们自己了。
如果想明白了,你会发现这种孤独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没有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孤独感,我们才会向内心深处寻找另一个世界,而不是在乱糟糟的尘世间来回打转。有了这种孤独感,你会在某一天的某个时刻豁然发觉,原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幻觉而已——所有的一切都在瞬息变化之中,不论是存在银行里的钱,还是锁在保险柜里的珠宝,丝毫不能挽回已经过去的时光。有人为了一场幻觉而仇恨、痛苦。有人拼命要得到对外界事物的掌控权,结果不但没有丝毫收获,反而徒增许多烦恼。
人们为了梦幻中的事情而烦恼,这听起来很是有意思。但千真万确的是,我们天天就是这样度过的!可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觉知到世界上万物的存在不过是一个过程,乃至宇宙也是如此,从来都是有生有灭,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他们也能觉知到,把自己本该自由空灵的心寄托到容易变化的事物上,用转眼就不存在的事物做心灵的安慰,这是一种多么可笑的行为!
可是,觉知到这个道理还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是如何让自己的心灵安顿下来。禅宗史上有“慧可安心”的故事,慧可能够“安心”,那是因为他遇见了菩提达摩。可对于我们现在人来说,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明师呢?
还是学着自己给自己安心吧。尽管我们在人生的修行路上十分需要明师的指点,但这也是随缘随机的,万不可以此作为一种执著和期盼。我不知道那五百罗汉是如何熬得过寂寞,斗得过心魔,可到底,他们是做到了。如果我们悟到了那样一种觉性,那么无论我们是工作、读书,还是忙着个人的生活,做着任何一件事,都能观想到“不执著”、体察到“无分别”,那我们不管置身何地都会心存安然,尘世与净土也全在一心间,无所谓出离不出离,也无所谓解脱不解脱。因为我们本身就没有任何缠缚,本来就没有什么挂碍。
看看世间众生,谁都不愿意受苦,谁都巴望着脱离苦海、趋向乐土。可是,我们又在不停地制造恶因、苦因。于喧嚣繁华之中,人们在享乐中沉溺,总是嘴上说着“人生苦短,须得尽欢才好”。而那些不愿意就此糊涂一生的人们,则远远地观望着狂欢着的世人。尚在温柔乡中缠绵的人,还在美酒美食中大吃大喝的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的人,他们都在嘿嘿发笑,他们会说:“瞧啊,那些人多有意思!他们竟然不喜欢金钱、美色、权势和名利。”可是,这些惯会嘲笑别人的家伙,他们也有后悔的时候。等到他们尝够了自己制造的苦果,才会真心羡慕起那些孤独而清醒的修行者。
当然,直到尝尽苦果还依然执迷不悟的也大有人在。
五百罗汉,他们注定是孤独的修行者。世间的人们都只顾得自己寻欢作乐,却不知道宝贵的年华过去就不会回来,造下的恶业转眼就成为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可是即便孤独又能如何?灵心一闪,觉悟顿开,整个人生都已经不同昨日,整个生命都被点燃,这样的感觉自然不能被那些只知道玩乐的人所体会。
只顾低头走自己的路吧,何必在意旁人对你的唠唠叨叨!从姿态各异的罗汉像前离开,我觉得他们不再是孤独的了,因为已经有更多的人踏上了与他们一样的人生修行路。
罗汉息心,尊者杀贼
对于这世间的每一个人来说,不论他们有怎样的追求,或者获得如何了不起的成就,恐怕能做到“息心”、“杀贼”的人并不算多。
息心,不是要我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麻木不仁,亦不是让我们对痛苦或快乐都无动于衷,更不是让我们放弃一切,不作努力。息心不仅是要勤修善法,灭一切恶行,止息自己过度的欲望和不善的念头,更是要让自己的心心念念都处于一种清净无暇、光明向上的状态之中。
听起来,这或许很像一堂人生励志课。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平日里心灵那么累,那么沉重,早就应该给它一些时间,让它自我净化、卸下多余的负累,然后再次饱满地回归,再带着我们于尘世之间修行、探索。待心灵再次疲累,就再来一次自我净化。如是,便是在人间不住地修行,岁岁年年,总有那么一天,心中莲花遍开,脸上笑容明媚。
杀贼,杀贼,当然不是去杀活生生的贼人,而是要把心中的杂念烦恼、分别妄想如同对待贼人一样,把它们一一剿灭。当它们出现在心头时,不要说:“我先去观察一下它,分析一下它,看看这个分别妄想是个什么东西。”而是要一棒子打杀了它,听到“打杀”二字你一定会觉得这是一场异常残酷的斗争,其实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纠结。杀贼,便是要提起正念,以正念作为武器,杀破心中的烦恼、分别、妄想。
在每个人的心上,总会有浮躁困扰的时候,也总会有平静喜悦的时候。我们总是还来不及看清楚自己心上的烦恼或喜悦,马上就被其他的烦恼或者喜悦所搅扰。所以,莫要因心头的烦恼、焦虑而坐卧不宁,因为它们在不断变化,迟早也会散去。同时,也莫要太执著内心的喜悦和开怀,它们同样是由于各种因缘条件聚合而成,与焦虑、烦恼一样,也不是永恒常存的,而是刹那间就在不断变化着的。
不论我们如何修行,是在旅途中觉悟自心,还是通过学习古往今来哲人的智慧来启迪自己,我们都应该明了的是,心灵的修持是人生修行路上头等重要的一件事。或者说,修行也是在修炼自己的心。
诚然,修行是为了对治贪嗔痴,减少我们本性中过多的欲望,但修行并不是要我们“对抗”欲望,而是化解它——在观想到自己的一切欲望无非是因变化无常、虚幻不实的外境生起之后,自然而然地会减少对外境的渴求和执著。
不要对抗!永远都不要对抗,不论是面对他人,还是面对自己的欲望、恐惧,还是其他的什么负面情绪。对于心灵的修习,无非是为了让自己更加自由,这样的自由,不需要通过苦行来得到,内心宽坦任运即是自由。
不过,从走进山门的那一刻,我也差点以为这会是一趟充满艰辛的旅程。从山门开始,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对智慧的觉悟,一步一步地来到天王殿、大雄宝殿,然后是伽蓝殿、地藏殿、祖师殿这些偏殿。从见到哼哈二将开始,一直走到四大天王的面前,走到弥勒佛、观世音、三世佛、地藏菩萨、伽蓝菩萨以及各位罗汉、祖师的面前,我没有觉得劳顿,反而还感觉卸下了一身的疲惫和满心的负累。
这一趟行程下来,我想我的心灵会比以往更加自由,所以,我希望各位也能如此。并非说只有来到寺院,了解一下佛像之表法、感受一下祖师之威望,对着花花草草发一通感慨,望望寺院里的什么建筑,然后说声“这里的历史很悠远”就能活得心灵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是没有条件的。可我们只有在真正觉悟之后才能做到如此。在这之前,我们还需要通过一些法门、通过一些事物来不断地觉悟。而不管是什么法门,或者多么神圣的事物,都不能脱开生活。修行本来就在生活之中。尽管寺院多数修在山中,可它未必就能全然清净。但看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寺院里那蹿着火舌的香炉,那高耸冲天的佛香,我们便能想到,人啊,对于自己生活的改变是多么迫切!可他们寻错了对象。自己的生活只能自己去改变,自己的人生也只能靠自己掌握。求佛做什么用?佛能用一颗慈心为我们指点迷津,可到头来,如何去做,可全在我们自己!
可能你会觉得,生活中束缚自心的东西太多,于是你选择了全面的排斥和对抗。可是,真正束缚你自己的绝不是什么外物。比如说,你觉得爱情不好,因为爱情还得人们悲喜交加。可是如果你觉察到爱情无非是因缘凑合的现象,也会随时生起变化,你自然不会过分地执著,你也不会因为执著而受尽情伤,或是为了满足情欲而伤害别人。
爱也是一种自由。当然,你只有得当地去爱一个人,这样才好。当我执渐渐减少,你会发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过是帮助我们觉悟智慧、趋向真善的道具而已。所以,修行者不会对常人所谓的逆境违缘而心生咒骂,说不定他们还会由衷地感谢自己生命中出现的逆境和违缘。
你可以说自己不想做什么罗汉,也不想做什么尊者。这很好,说明你并没有对这些名相产生贪求。但是,最普通的人,他们其实也是修行者,只不过采用的方法、踏上的途径不一样而已。修行调心,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确实没什么必要对其抱有神秘感。好比你前天出去游玩,那也是一种修行。因为你在游玩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感悟,你曾因为高速路上堵车严重而产生深重的憎恨,但马上又因为同伴的关怀或者其他什么人给你的一句良言而化解了心头的怨恨。
或者,你在工作时将一切处理得十分顺利,但你的同事却遇到了很多难题。也许这个同事与你发生过矛盾,你心里还记着他说的那些过头话。可你还是走过去,帮助了他。在两个人的相对一笑中,你们又成了职场上的伙伴。
看,这便是修行。它一点儿也不难,它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在大山深处,或者某一个远离人间的地方。虽说人间不过是剧场,我们每天都在上演着自编自导的戏,可修行却是千真万确的,正如同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悄无声息地不断变化着一样。
当心头的妄念已经止息,当欲望的控制已经摆脱,我们心灵上的枷锁也被截断。抬头望一眼万里无云天,油绿的枝叶间还透出一抹微蓝。当我们的心灵真正醒来的时候,生命也因此而与以往不同。世间万般好,唯有安心难。人生起落沉浮如何?命运坎坷多舛又怎样?我自禅心一颗,笑看人世风波。熄灭了欲念、止息了挂牵,人生何处不是碧海蓝天?
延伸阅读:
灵隐寺:形象生动的五百罗汉
在许许多多寺庙,都有罗汉造像,也许不是五百位,但至少也会是十六位或者十八位。可是,有这样一个寺院,这里的罗汉造像特别值得一提,这便是杭州灵隐寺。聪明的你当然会记得,这座寺庙经常出现在影视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
灵隐寺的五百罗汉堂自明代起就已经存在了,并一度成为人们来灵隐寺朝拜的重点关注对象,之后便在战乱中被毁坏。清代初期重新修建的罗汉堂很是有名,不过我们现在见到的罗汉堂是现代重修的。
就目前来说,灵隐寺的罗汉堂应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座了。听住在寺院附近的朋友说,这座罗汉堂从平面上看呈“卍”字,表明心生万法,同时也表明佛陀的无限智慧和慈悲,大家普遍认为这种特殊意义的符号也是吉祥圆满的象征。
进到罗汉堂里面,你会发现在大堂中央有一座铜殿,它表现的主题是佛教四大名山,即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这四大名山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的道场,这四位大菩萨又分别代表着大智、大行、大悲和大愿,因此总有很多信众把这四座名山列入到自己的旅程计划中。
可人生时间实在有限,当你忙碌时,你在想:哎呀,我怎么还没挨到放假的时候呢?我怎么才能攒下钱去实现自己游遍四大道场的夙愿呢?当你真的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假期,你就又被很多事务缠住了身,或者迷住了心,比如你手头资金不够,比如你有许多人情债要还,比如你要宅在家里收拾房间,或者继续加班。不过,不管你是真忙碌还是假忙碌,是真虔诚还是假恭敬,这都没什么。来到灵隐寺的罗汉堂,一切问题分分钟就能得到解决。
这座体现着四大名山主题的铜殿造型十分精致,每一个细节都做得那么到位,有人说这座铜殿把四位大菩萨的慈悲行愿都浓缩在其中,对于这番评论,我表示十分赞同。从整体上看,这座铜殿气势磅礴,精美非凡,确实恍惚之间有一种感觉,自己被带进了一个远离俗尘的清净国土之中。
不过,这座铜殿可一点儿也没有远离人间,它已经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一位朋友说他感觉很是扫兴,因为他觉得佛教本应该是与世无争的,怎么还能列入到吉尼斯纪录中呢?这与佛门清净无争的说法很不一致嘛。
不过,我倒觉得这是件好事,正因为这座铜殿有了名气,才吸引人们来到它面前,说不定就会有人因为一睹它的气势和风姿而走进佛法,接受佛法。至少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确实被眼前的景象所深深地触动了。竟然还会莫名地感动起来,这与它所表现出的精美或气势无关,我的感动是因为匠人们都有一颗菩萨心肠,若不然,断不会造出这样震撼人心的作品来。
接着来说一下真正的“主角”,罗汉殿里的罗汉们。虽然这些罗汉造像都是近些年新塑成的,但他们的造型姿态着实值得一说。刚进到罗汉殿时,还真是被眼前的这些罗汉造像惊了一下,其实,在许多其他寺院也有罗汉造像,而且有的寺院里的罗汉造像还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可灵隐寺这里的罗汉像表情传神,姿态万千,目测一下这些罗汉像的高度,大约有两米左右。人站在这些高高大大的罗汉面前,顿时有一种崇敬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可这种崇敬之中,有多少应该归于塑造这些罗汉像的匠人呢?
这些罗汉的表情是那么生动,以至于你在看着他们时,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看到笑容满面的那个,你可能也会露出一抹微笑;看到神态安详、悠然自得的那个,你也许会把一年之中的烦恼事儿全部抛在九霄云外。这些罗汉并不是全都那么神态祥和,表情安然,偶尔地,你也会看到满脸怒气的罗汉,看他那架势似乎是要去与人寻仇,不过更多的可能则是他要降伏邪魔外道。
走在灵隐寺的罗汉堂里,按着顺序去看这些罗汉像,你一定觉得很有意思。看看这位的表情,再瞧瞧那位的眉眼,你会想如果在平时与人们交往也能如此轻松自在,那该有多好。确实,如果我们在平时不做分别、不带妄想地与人交往,自然也就不会有那许多烦心事儿了。
来一趟寺院,便是一次心灵旅行,如果不能让自己有所觉悟,有所收获,那么至少也不要再给自己的心灵添上包袱了。当你觉得,来寺院里不过就是烧香许愿,那你心灵上的负累自然更加沉重。因为你总会惦记着自己的希求,你不时地还在想着:“哎呀,这里的菩萨也不知道灵验不灵验,能不能满足我的心愿。”有了这样的念头,你怎能活得不累?
看看那些端坐的罗汉,我猜他们心中也有愿望,只不过他们的愿望与我们的不一样。心下怀着众生,他们的心愿必定广大,必定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存在各种纠结、各种计较。心大与不大,从这一点上便已然分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