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慈悲、利他、自度(1 / 1)

心.行 马超 4861 字 2个月前

人人都说慈悲难做,而我却只道它很寻常。只要我们把握好当下的每个时刻,尽自己的心力去帮助他人,用真诚的心、包容的心对待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这便已经是一种“慈悲利他”的精神了。这样的力量很可贵。这种慈悲与我们光明灿烂的心性一样,即便我们身处的地点不同,所在的世界在变,可我们的觉性却依然纯明,我们的内心因有了慈悲而充满喜乐。

用自己的善念,去改变别人,也改变自己

还是在六朝时期,观音菩萨就已经获得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普遍信仰。大家如果学过历史就会知道,在那个时代,战乱频频,不仅下层民众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朝不保夕之中,就连上层的那些士大夫们也在锦衣玉食中惶惶而不可终日,天天都在为未来的命运而担忧。越是乱世,人们便越是需要救苦救难的力量。这位大菩萨就是以能解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难而著称,而她为了解救人们脱离苦海,还有三十三种变相,能救十二种大难,关于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济度众生的传奇故事更是难以计数,比如“马郎妇观音”的传说,就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据说,唐代元和年间,在陕西某地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天天拎着篮子沿街卖鱼,可大家都不知道她姓什么、叫什么,只是被她绰约的风姿、如花的容貌所倾倒。每当有人问她鲜鱼的价格时,她都说:“这鱼是要用来放生的,可不能买去就杀掉啊。”大家觉得这个姑娘倒有些意思,于是人们就纷纷传言,村子里有个美貌的卖鱼女,她的鱼不能吃,只能放生。

时间一长,这村子里的青年才俊对美丽能干的卖鱼女便生起了爱慕之心,他们纷纷托人上门来求亲,这其中不乏既英俊又多金的贵公子,也不缺满腹诗书的大才子。

卖鱼女可犯了愁。她说:“求婚的人这么多,可我只能嫁给一人。要不这样吧,我家祖辈世代信佛,如果哪位能在一夜之内背诵《观音普门品》,那我就嫁给谁。”

这些年轻人一听纷纷赞成,于是“呼啦”一下全都走开了,回家憋着劲儿背诵《观音普门品》。第二天,这些人挨个背诵《观音普门品》,那情景多少有些像学生们在先生面前背书。结果还不错,有二十多个人能够流利地背诵出。卖鱼女又犯难了:“我一个人,怎能同时嫁给这么多人呢?依我说,若是有谁能在一夜之间将《金刚经》背诵下来,那我就嫁给他。”

可是到了第二天,能将《金刚经》完整背诵下来的人还有十多个。卖鱼女就说:“这样吧,我这里有七卷《法华经》,三日后你们再来我家,若有人能完整背诵出来,我就嫁给他。”三天之后,这十几个人又来到卖鱼女家中,可这次只有一位马姓青年能够完整背诵出来,于是卖鱼女依照约定,择定好日子,嫁到了这位马姓青年家中。

白天,锣鼓喧天,乡里街坊都来马家看热闹,大家都说还是马家小子有福气,听说新娘子又美貌又能干,还知书达理。于是有人就说,怎么不把新娘子带出来,让乡里乡亲、亲戚朋友的都见见。卖鱼女却对他说:“我身体实在不舒服,可否先休息一下?”

马姓青年是个厚道人,便自己出去应付宾客了。晚上本该洞房花烛夜,可这位美貌的卖鱼女却突然离世了。青年十分哀伤,第二天又请宾客到家中帮忙备办丧事。眼看着花容月貌的大姑娘在短短一夜之间就命归黄泉,喜事成了丧事,大家想想都觉得难过。

下葬后,乡亲们劝小伙子想开些,不要太悲伤了。这时有位老僧慢慢走过来,在问明原因后,他用手中的锡杖掘开坟墓,大家刚刚还看到美貌少女葬入土中,此时眼前却赫然出现了一副黄金锁骨。

“这卖鱼女本是观音菩萨化身的。她是来教化大家,让你们看破生死无常之事,善思因果轮回之理。”老僧说完就凭空飞走了。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画家、匠人绘画造像的主要题材,而这位卖鱼女也被唤做“马郎妇观音”。

慈悲利他是一种菩萨境界,不过我们倒也不必觉得这种境界太难达到,更不要把“自己做不到这样的境界”当成不肯行善的借口。如果我们能做到与他人同悲共苦,我们能对他人的善行生出欢喜心,那么,我们距离菩萨的境界便已经不遥远了。

世人一说起观世音菩萨,往往先会想到她“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做度人舟”的大悲精神。可这种大悲之心又岂是只有菩萨才具备?我们世间的每一个人,在内心最深处都有这样一种情怀,特别是当我们遭受到别人的欺凌、伤害与憎恨时,我们往往对“被伤害”这种滋味有更加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这样的体认,使我们自心底生起一种与万物结为一体的感觉。当我们狂喜时,我们很难感受到别人的喜悦感是什么东西,但是,当我们被侮辱、被伤害、被欺凌时,我们却会对更为弱小者产生深深的怜惜感。

菩萨与我们不同的是,他所要救助的对象不论强弱、不分贵贱,只要有人呼救,他就会出现。菩萨的慈悲没有分别,没有界限。或许我们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无法做到别人一有困难,我们就出现——毕竟,我们不是会腾云驾雾、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但人的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这一点才是关键。

你的善念,会通过一言一行表露出来,善念是无法伪装出来的。只有同时具备智慧和慈悲的人,才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善念,去改变别人,也改变自己。从观音殿出来后,几个朋友便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有那种在生活中不断践行慈悲利他精神的人?如果有,那么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大家一人一语说个不停,可我倒觉得,在一脚踢开了“我执”,认识到“众生与同一”之后,慈悲心便自然生出。

一切烦恼,皆是因“我”而起。如果没有“我”,那一切烦恼也将烟消云散。嗔恨、嫉妒、抱怨、愤怒,也是这样。我们不肯对他人慈悲,不肯用自己的善念去与别人相处,大抵也是因为自己心中的那份“我执”。

每次到不同的寺院,我都愿意在观音殿里多待一会儿,说不上什么原因,但是特别喜欢那种与菩萨像对视的感觉。没错,那就是一尊泥塑彩绘的像,或者是一块石头雕琢而成,或者是贵重金属铸造而成。不论是哪种材料,在没有经过匠人的双手之前,不过是一堆毫无生命力和艺术美的材质而已。直到匠人们用一颗灵心、一双巧手,按照心中的菩萨形象开始塑造时,真正的庄严才渐渐展现出来。

我在想,如果一个人没了智慧和慈悲,那么便与那些泥土、石块、金银铜铁没有什么不同了。菩萨像的慈悲,是因为匠人描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慈悲;而我们心内的慈悲,并不需要别人来描画,我们自己就可以描画出来——当然,这得是在我们有了慈悲心之后,才可以将它呈现出来。刻意地描画,总是不如自然而然地做出来更好。一着刻意,便失去了自然。于是,慈悲也失去了本有的意义。

观音菩萨变化身形度脱众生的故事许许多多,不论故事里被度化的人是谁,不论故事的内容有怎样的不同,但结局都是一样的。这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不论采取什么法门来修行,我们最后要达到的地方,要实现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慈悲救难与向善转念

人们的心灵,就好比是一块土壤,在这心田里有可能开出鲜花,结出果实;也有可能种植出庄稼,培育出香草。当然,长出个毒草野苗之类的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如果你不懂得清理心中的垃圾,不知道清除内心的杂念,那么你心田中长出的毒草迟早有一天会把你内心的光明遮蔽住。

如果你滋养心田的养料全是慈悲正念,或者是豁达积极的念头,那么你的心田自然会开出快乐的花朵,结出智慧的果实。但是很遗憾,世间的一些人并不是这样去做的。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愤怒,对社会充满了仇恨,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看不惯什么事情,但却又不肯用自己的言行来传达爱与美善的力量,反而把各种愤恨发泄到他人身上。

当人们遇到生活中的困苦时总喜欢高呼:“慈悲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快来救我!”可当他们的内心世界难以安宁、不得自在的时候,又是怎么去做的呢?狂乱、抑郁、怨恨、咒骂,可唯独没有自省与自悟。当内心世界不够平静时,我们便很难真正地做到打开心门、迎接一切,更不要说是拥抱自己的生命了。

不知自省的人,直到生命沦陷的那一刻,也不能觉知到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会遭受那许多苦难。而假如你有了足够的觉悟力,你就会明了,心头的烦恼与生活中的困境都是有先后次第的。从我们心头生起的每一个恶念开始,便会迅速地表现在行为上,而我们的行为又会对自己的生活与人生轨迹产生影响。这一连串的作用力最终又会反射到我们自己的身上。就好比我们把一块石头投入水中,这石块激起了水波,一圈圈**漾开来,向四周扩散出去。

当然,良善的、美好的心念也是如此。只不过,善念反作用在我们身上的结果则是圆满而喜乐的。陷入逆境中的人如果足够警醒,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他们就会立即停止咒骂与抱怨,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心头的恶念生起,然后马上止息它,转变它,自然眼下的逆境也可迎刃而解。如果一个人一边呼号着、一声声地唤着“观世音菩萨救我”,然后又一边不断地生出恶念,那么他注定是要继续沉沦下去,而得不到拯救与出离。

我相信佛菩萨的心中装着每一个凡人,我也感恩他们的慈悲愿力,可我总是觉得,与其在陷入困境时高呼“菩萨救命”,倒不如先从自己的心念上转变。慈悲救难是菩萨的愿力,向善转念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履践的修行。

向善,一方面是说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让自己心灵趋向善意。这种善意不需要虚情假意的礼貌和客套,这种善意应该是发自内心,因为你看到了其他人的善,也看到了其他人与你一样都拥有的光明的心性。

别再想生活中某个人在某件事上对你不起,也不要计较你与别人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放下“我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他人的想法全是错误的”这样的绝对化念头。很多时候,我们看别人不顺心,难以对一些人生起真正的善意,全是因为我们对自我的固执,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他人都是自己的对手,他人的观念全是错误的、好笑的、不可思议的,唯有自己,才永远是对的。这种偏执害得我们听不进去别人那与自己向左的看法,听不进去别人因好心而提出的建议,也害得我们把善性之光隐藏在善妒好争的外表之下。

同时,我们也要相信这个世界终究是美的,是善的,不管我们经历了多少辛酸,也不论我们受到过多少不公,请一定要相信,每个人的心性是圆满美善的,用这样的心去看世界,自己的人生境遇也将趋向一种圆满的结果。

还记得多年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只有用心观照才能看得正确,生命的精髓不是肉眼可以见到的。”这句话出自《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我并没有细细地读过这本书,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句话的认同。用一颗善心观照世界,你将发现这个世界无处不美好,用一颗喜悦的心去观照生活,你的生活里也便充满了全然的喜悦。多少人都在说希望自己人生能有更多的精彩,可是,这种精彩或者快乐,是把充满慈悲与喜悦的心投射到生活中才能获得的。这种心灵的修炼其实从孩提时代就应该开始。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的心灵还没有受到外部世界的染污,他们思想单纯,所以也更容易接近一种极致的幸福感。

入得凡俗,出得红尘

说起观音菩萨,人们立刻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那位身披白衣、手持玉净瓶、面容慈祥、略带微笑的女性形象。其实,观音菩萨的化身很多,比如鱼篮观音、水月观音、杨柳观音、滴水观音等等,佛经上说观音菩萨以慈悲心故,有三十三种化身,众生要以何种身被她度化,观音菩萨就会显何种身来救度众生。

在藏传佛教造像中,有一种“四臂观音”,她经常出现在雕塑或唐卡上。四臂观音通常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相状,一种是寂静相,一种是忿怒相。自然,不同的相状代表了不同的意义,有着不同的表法内涵。

呈寂静相的四臂观音通身为白色,皎洁如月光,给人一种清净、温柔的端庄感。黑发在头顶结成一个发髻。她头戴宝冠花蔓,身上佩戴着璎珞宝珠等各种装饰,面相饱满又温和。看她细眉弯曲如画,我们就能想见她的心底该有多温柔、多慈悲。她能够容得下天下一切众生,愿意不辞疲惫地度化世人。哪怕是历经千劫万劫,她也不会舍弃谁。不论这个人犯下多大的罪过,也不分贵贱贤愚,只要她能发现这个人内心那么一点点的善良,她都愿意不辞辛苦地来救度。

在一莲花月轮之上,四臂观音双腿结跏趺坐,两只主臂放在胸前合掌结印,略微打开的手掌上还捧着一颗摩尼宝珠。另两只手,一只手中持一水晶念珠,一只手则拈有八瓣白色莲花。一双慧眼含笑,凝视着六道众生,你或许只需要与那双眼睛对视一下,只一刹那,便可解脱。观音身上所着天衣全用花蔓装饰,身上发出彩光,如同旭日照耀着人间,显得既庄严又美观,这种力量很柔,很美,让人乐于亲近,也给人带来温暖祥和。

呈寂静相的四臂观音不论是其造型姿态,还是手中所持法器,均有不同的象征含义。那四双手臂表示佛家的“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白色身体则告诉我们:“众生的自性原本清净无垢,不染尘杂,一切烦恼与障碍都不会阻挡我们的觉性智慧。”菩萨头上所戴的五佛宝冠象征着五种佛的智慧,五色天衣则象征着五方佛,黑色发髻代表本心不染。结跏趺坐表达着不住于生死,而手结双印则表示不住涅槃。在佛家看来,不论是生死轮回还是涅槃寂静,其实无非于一心之中可得,不做分别妄想,不做执著挂碍。于一切事相中保持内心的清明,自然是一种大自在大快乐的境界。可这种生命状态极其不易得到,正因其不易得而愈发显得难能可贵。可即便如此,也不应该对其生出一分执著之心来。一旦执著,那快乐便着了魔,那自在也不再是自在,而成为了阻挡我们继续提升自己内在生命的障碍。

四臂观音前面的一双手臂合掌放于胸前,这种姿势告诉人们的是,智慧与方便相合一。对于修行者来说,智慧与方便并不是分别开来修学的,而应该互相摄持,在方便之下积累智慧资粮,在智慧之下修习方便资粮。这便是密宗中双运的教理。

明眼人还能看到在四臂观音的另两只手中持有不同法物,左手的莲花象征清净祥和、没有烦恼,右手所持的水晶念珠,据说观音菩萨每拨动一颗珠子,就会救度世间的一个人出离苦海,让他得到心灵的解脱。

清净安宁,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圆满的心理状态。佛家说清净,可这清净也并不是要我们远离人间,不要接触凡尘杂务。有些人往往说自己在生活中烦心事太多,总是不能得到片刻的清净安宁,于是向往能找到一个真正安静的地方,在这里修行身心。可若是这样的修行,恐怕最终也不能得到什么结果。真正的修行在红尘,在人间。真正的修行者他们知道,有修为,人间便是天堂,这天堂不是在死后才能进入,而是在当下就可拥有。

或许你会觉得,菩萨身后所绘的背景美则美矣,但过于让人眼花。那么就去看看菩萨的双眼吧,看那眼中流露的慈悲与智慧,你的心,会因此而得以安宁。

我想,正是因为他心中的大慈大悲,才使他的外表如此平和宁静,让人欢喜、亲近,世间众生内心深处的慈悲也正是被这种平和的外表所唤醒。来到他面前忏悔过去罪过的人,有之;带着供品到他面前还愿的人,有之;既不发愿也无所求而只是为了望一眼他,感受一下那种慈悲力量的人,更是难以计数。

呈忿怒相的四臂观音通身蓝色,共有四个头颅,分为两层,下面三颗头颅,而上面则有一颗。这四颗头颅颜色各异,最上端的为灰色,下层中间的头颅为蓝色,左边的为红色,右边的则是白色。在四只手上,分别持有月刀、头盖骨做的碗、水瓶、匕首等物。不仅这些器物看起来可怖,四臂观音那忿怒的面孔也令人望而生畏。可是,很多信徒并不觉得胆寒,反而能由衷地感觉到一种安全。是啊,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时刻在变化,没有什么事情能彻底保持不变,而我们始终是害怕变化的。因为我们不能预计这变化对自己有益还是有害。我们太需要有一种什么力量来保护自己了。

于是,信徒选择了祈求佛菩萨来保佑,因为他们始终相信,不管佛菩萨的相状有多么奇特,手中的法器有多么骇人,至少,佛菩萨的内心始终是柔和慈悲的。

其实,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变化,哪怕是呈现出一种对自己不利的局面,我们也该相信,自己的生命之花始终都是怒放的,自己的生命始终都是在自己的心念之中不断得到滋养的——只是要看这心念如何了,内部的力量往往能给外部境遇注入一种影响力,不管你或者不信。

在寺院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千手千眼观音造像,通常这种造像都十分高大,需要我们仰起头来观望,可是,我们始终难以看清楚这高大造像的面庞,以至于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自己与佛菩萨、尘世与彼岸总是相距得那么遥远,难以企及。

根据藏密的说法,观音有六种,即马头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圣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这六种观音分别度脱六道众生。在一些寺院里,千手观音与十一面观音组合成为一尊的造像也十分常见。

我们先来说说比较熟悉的千手千眼观音,这种观音在天台宗里被称作“大悲观音”。据说,在久远劫前,观音菩萨看到人间痛苦甚感难过,于是在佛陀面前发下誓愿,要度尽天下所有的苦难众生。为了能更好地度脱众生,他把自己的身体化成四十二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又成为一尊观音。但是,这世间的疾苦真多啊,冥顽不灵的众生可也真多啊,以至于观音菩萨根本应付不来。后来,阿弥陀佛对他说,倒不如把身体合为一个整体,只留下那四十二只手臂,在每一只手的掌心中长出一只眼睛,这样就能看到世间众生更多的疾苦,同时也有更多的手臂能够扶持众生。

还有一则传说故事,与这个十分相似。在遥远的过去——当然,我们已经不能知晓这是在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遥远的过去。观音菩萨随千光王静住如来修行。他闻听了如来所讲佛法后随即发下誓愿,要让六道中的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安乐,让他们出离苦海,永生善道。可是,这度脱众生的工作实在太难太难了,他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多到我们难以计数,也难以相信,可是后来他发现,自己做了那么多努力,六道众生的苦痛竟然丝毫没有减少。

不难想到,这是一件多么使人感觉受挫的事情啊。观音菩萨开始怀疑自己的力量,悲观地认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都太微弱。因这一念悲叹,他的身体倾时四分五裂。这种痛苦,我们是无法体会的,因为世人难以有如此深大的誓愿,更是很少有机会经历这种坚定的信念被自己怀疑时的痛苦。

但是,观音菩萨心中残留的那一点信念到底还是起了作用。正是因为这一点信念,观音菩萨碎裂的身体不仅复原了,而且还生出了一千只手臂,每一只手心中间都有一只眼睛。此时的观音菩萨在被十方诸佛摩顶之后再次发出誓愿,将为世间无量众生做大福利,千只手臂用以护持众生,千只眼睛用来观察六道各个角落,看哪里有众生需要救度,便尽全力使其得以安乐。

在雕像和绘画上,完全表现出千只手臂、千双眼睛的作品并不是很多见,最常见的是用四十二只手臂代替那千只手臂。在手中还有各种器物,比如莲花、如意宝珠、锡杖、经书、宝镜等等,每一种器物自然也有各自的寓意。

在藏密中还有一种观音菩萨,名为十一面观音,顾名思义,这位观音菩萨有着十一张面孔。在大乘佛教里,菩萨修行有十个阶位,这称为“十地”,十一面观音象征着观音菩萨在修完十地果位之后功德圆满,可到达第十一地,这正是佛的果位。

一般来说,十一面观音前三面的相貌慈悲而温和,这是观音菩萨见到那些心怀善念、身做善事的众生而生出的欢喜、慈爱之相;左边三面呈现出忿怒相,这是菩萨在见到恶行、恶念之人时因为慈悲他的罪过而生出的救苦离难之相;右边三面是白牙上出相,是观音菩萨见到众生所行净业三福时发出无比的赞叹;脑后的一面为爆笑相,这是菩萨为了劝导那些怀恶众生而做出的怪笑,目的是劝其弃恶从善;头顶上的一面为佛面。十一面观音多为四只手臂,一只手结施无畏印,其余三只手中分别持有佛珠、莲花、宝瓶。

这些形象复杂,面容奇特的观音造像都是藏密中所特有,其象征意味十分浓厚,但不论是如何表法,无非都是苦口婆心地向众生劝说着“人身难得,何不珍稀宝贵的光阴好好修行;佛法难闻,可不能纵情欢乐而让无明遮蔽了心性上智慧的光芒”。

如果不是走进山门,一步步地走到观音殿前,用心地去感受菩萨造像中所流露出的庄严安然,以及难以言说的平和,恐怕我们对这位以慈爱而著称的大菩萨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民间所流传的“凡所希求,无比灵验”的故事当中。

当我们心中还有所求时,终究还是因为我们自己看不破、放不下,即便观音菩萨法力无边,能够满足众生的正当愿望,可心灵的修行之路,注定要比求得世间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更来得踏实而舒坦,这种的坦然感觉也只有修行者自己才能体悟到。

在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社会,随处可见的是忙乱与喧嚣,我们在熙熙攘攘之中经常弄丢了自己。我们总是以世俗所需要的模样表现出来,这样活得很累,也很没质量。我们追求自由地生活,做自己本来的样子,可能你会觉得这样做与这个不用心计就无法存活的社会是如此地格格不入。可是我们为何不仔细想想,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来活更好,还是要按照众人眼里喜欢的样子去做人更好?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倒没有必要过于纠结,也很难做出一个绝对的定论。不管是观音菩萨,还是其他的佛菩萨,不都是根据众生的需要而变化着身形吗?虽然他们的身形在变化,可那颗慈悲智慧的心灵却未曾改变。

修行者,应该既能入得了尘俗,又出得了红尘,不在众生眼中显得突兀,也不会为了讨喜而随波逐流。不论他从事什么职业,有何种兴趣爱好,他都始终是他自己,那一颗充满喜悦的心也一样不会被凡尘琐事所淹没。

延伸阅读:

泉州开元寺:历朝历代的观音造像

说起泉州,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它曾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不过,现在我们要说的并不是它丰富的物产,悠久的历史,而是追随着自己的本心,来到开元寺,从这里卸下旅程的疲惫,从这里清除满心的烦愁。

这座开元寺建于唐武后垂拱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了。在鼎盛时期,这里的僧众达千人之多。

在十多年前,开元寺曾对大雄宝殿内的五方佛像进行重修。出人意料的是,在佛像底座竟然被人找出许多石雕佛像。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在大佛像的肚子里取出一尊木雕佛像,后经鉴定认为是明朝所造。

但是,这些雕像为何要藏起来呢?是因为雕像上有什么特殊标志,可以给后人提供一种暗示?还是这些雕像隐藏了什么秘密,不可以让他人知晓?我想我还是暂且打住吧,不然,这谜团就该把我们的思绪带到千百年前了,无论如何猜测,终究也猜不出个结果。

在这些精美绝伦、造型鲜活如生的艺术珍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要算是观音大士的造像了,而且这些造像,出自于不同年代,其中不仅有女性观音造像,还有男性观音造像。

唐代带有胡须的观音大士雕像,其材质为辉绿岩,他安详地端坐着,头戴佛冠,胡须呈曲状,衣服上有华丽的装饰图案,腰带部位有一法轮,右手手腕已缺失,但仍透露出庄严相。此为少见的男性观音造像。

还有一尊印度风格的男性观音造像,刻于北宋至和年间。据说,这尊雕像的原产地是国外,后经过船运才来到泉州。这尊观音造像用花岗岩雕刻而成,造像两足交叉,挺身而坐,头戴佛冠,冠上还有阿弥陀佛像,身披袈裟,披挂璎珞,身后有一圆形护光屏。

再看另一尊女性观音石像,这是五代时期的作品,这尊观音面庞丰满如圆月,眉眼处的慈祥可亲使人看后便觉得心中很暖。她体态端庄,不落凡尘,双手手心向上、交互相叠放置在腰间。虽然石像上有许多明显的裂纹和损伤,但五代时期的观音造像在泉州可是仅此一尊,其价值之高也可见一斑。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尊刻于明代的千手千眼观音立像。此像头戴宝冠,两手合十,足踏莲座,为男性观音造像。在其身体两侧各有五百只手,形似孔雀开屏,庄严美观而又大气,在张开的掌心中间刻有一个小圆点,象征着眼睛。

1997年,于泉州开元寺挖出的这些造像中,不仅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观音造像,还有释迦牟尼坐像、阿弥陀佛坐像、六祖慧能大师坐像、泗州佛雕像、达摩祖师坐像等等,这些佛像都是不同时期的作品,所体现出的风格自然大不相同。可无论风格如何变化,雕刻工艺如何不同,我们都能从佛菩萨的造像之中看到一种别样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人浮躁的内心只在瞬时间就回复平静,洗去铅华,脱下世俗的伪装,回归真纯,给自己一脉天真。这种力量,也可以使原本充斥满怀的怒火顿时消散,融解于无形。

这样慈悲而朴素的力量,永远比争伐杀戮来得更动人心魄,以至于时间过去了百年、千年,这种力量依然在盛开,在怒放,把慈悲和善意播撒到众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