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会在心底生出疑问:佛门常说不能“着相”,《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然如此,为何要供养佛像呢?让人们供养佛像,这岂不是“执著”于一尊木雕石刻的偶像吗?
供养佛像有这样两个含义。一是报恩。佛门认为,这个世间的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有恩德,这话可真是不夸张。喜欢旅行的朋友,我想会比较深有感触。你盯着地图摆弄半天却也找不到行进路线时,你因为迷失方向而焦急不已时,你头疼脑热、身体不适时,总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或多或少。
好吧,如果你不是一个喜欢出门的人,或者没必要出门,你只喜欢宅在家里,看喜欢电影,听喜欢的音乐,读喜欢的书籍,但是,如果没有其他众生的工作,你如何能欣赏眼前的画面?如何能听到悦耳的音乐?又如何在文字中驰骋想象?而众生对我们的恩德又岂止是这些呢?而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便是父母、老师。没有父母的生养,我们自然也不会存在了;没有老师的教育,我们不能明白事理,没有知识文化,活着也如同死尸一般。
佛菩萨同样也是我们的老师,佛陀更被誉为“天人师长”。是他们的教诲,成就了众生的法身慧命,是他们在辛苦地度化世人,化解众生心头的热恼。没有佛法,我们便无法安顿身心;没有佛菩萨的教化,我们如何解脱痛苦,获得安乐?以花果供佛,这是为了感恩他们,忆念他们,如同我们每年过的“教师节”那样,感念这些心怀慈悲的人天导师。
供养佛像的另一个意义便是以佛陀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这多少有些“见贤思齐”的意味。不要意味佛陀是神灵,也不要把他当成能够左右我们命运、赐予我们祸福寿夭的主宰者。佛陀早就说过,每个众生都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佛也是由凡夫修成的,他与众生有何差别?如果有,那么便是悟与不悟。
每当我们走进大殿,望见端坐含笑的佛陀,可不要先想着求他给我们带来什么。修行是为众生,但也可以是为自己,你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修行,是为了生命更加美好,而不是索取更多的东西,用这些物质来填充我们空虚的心灵。
每一天,我们面对佛像时,如果我们仅仅是想着给他上柱香,供些供品,让佛菩萨满足我们的各种心愿,那么这与等价交换又有什么区别呢?当我们来到寺院里,不论是面对那绵绵不断的香火,还是各种各样的佛前供品,如果我们不能有一颗美好而充满善念的发心,那么任何佛像或供品都只能是对这位天人导师的一种亵渎。他不需要人们用所谓的供品来“讨好”他,而佛门也不是众生花些钱来买个心理安慰的处所。
我们向佛菩萨学习,不仅是要学他们的慈悲,学他们的智慧,更是要学习他们存心立愿,这种胸怀可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来的磨炼,通过真实的修行才能得到的。
所以,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陷入人际麻烦时,想想佛陀是如何修忍辱行,如何发慈悲大愿的吧。我们所经受的一切,其实也不过是修行之旅上的小插曲而已。若是把人生看得长远些,说不定我们还要感谢自己当前所经受、过去已经受的种种磨难呢。
佛是我们学习如何做人的榜样,那么供品便是学习的工具,起着表法的作用。一个有心人,他不会在意寺院中熙熙攘攘的求福祈愿的场面,反而会把目光锁定在表法的佛像、供品上。寺院里的一切一切,无不向人们讲述着道理,有些关乎做人做事,有些关乎修行觉悟,你认为来一趟寺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愿,你跪拜在佛像前是为了求东求西。可我要告诉你,人的心愿是无法满足的,因为人被无明遮盖了慧眼清心,各种愿望聚合在心底,那不就是个无底洞吗?无底洞何时能够填满?
或许你会说:“我来到佛前,不为求取功名财富,就想求个内心安宁,求个身心自在,无所牵挂。”可是这些又哪里是能求来的呢?若是可以在某一天求来,那岂不是说也会在某一天失去?真正的身心自在、了无牵挂,并不是求佛求菩萨就可以“求”来的。我们在做事情时认认真真去做,就好比用画笔涂抹着自己想象中的世界一样。在描绘的时候,我们关注着自己的画笔,关注着自己的念头,用心画好每一笔。事情做完了,图画画好了,我们心中能坦然放下。如此甚好,这才是自由自在。老实地说,佛像前供奉的什么,都是有相有状的物品,可我们要觉悟到的智慧却是无相无形的。从有相到无相,生命必然要经历一个转变。
唯有无求,方才身心自在。对于我们来说,很多时候心若安好,人生才是晴天。
净土在心头,修行在人间
在走过那许多的寺庙禅院之后,我不禁在想,尘世的苦,尘世的烦,是不是只会在寺院的晨钟暮鼓中才能消融殆尽?可是,我却从来都没有想到过,所谓的尘世与那传说中的净土,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
有人说,净土就在自己心上,只是我们从来不曾看见。
有人说,净土在哪里?其实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描绘出自己想像中的净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还有人说,净土啊净土,只有死后才能去到那里。当然,只有良善的人才有这个资格。
到底是心被尘世所迷,还是心本就沾染了尘埃,这个问题一直被人们探讨着。伟大的人间智者佛陀曾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但以妄想分别执著,不能证得。”可见,人们的心灵天性就是清净而无染的。
只是人们太过盲目地追求着一些东西,他们偏执地以为自己不断追求的东西是对生活完全有益的,于是,人们用两只手拽着自己想要的一切:财富、欲望、名利、地位……他们的一双眼睛看不到自己的内在世界,而完全被外面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东西层层包裹起来。直到人们觉得累了,痛了,在欲望的苦海里挣扎得厌倦了,他们才又回想起,哦,原来自己还有一颗心,是完全归属于自己的,而外界的那些东西,并不是自己此生忙碌的目的所在。
要知道,真正能让我们感觉疲累或放松的主宰者不是你的上司、老板,也不是你的工作、家庭,而是我们那颗心。这也正是我们一直不自觉的。
我们总是幻想着,在天之尽头,某个神圣的地方,有那么一个法力无边的人,他能帮我们解除心灵的痛苦,把我们从疲倦和困重中释放出来。而且更了不得的是,这个人能满足我们的一切愿望,比如,有求就要有应,有愿就要实现。求得越多,人们心中的挂碍也便越多,痛苦也便越大——小的心愿实现了,总会有更大的愿望;好的愿望应验了,又希望不怎么良善的愿望能够应验。
人们来到寺院拜佛求佛,有多少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那些心愿,而并非是来安然放下自己的欲求和追逐呢?佛陀告诉我们“放下”,放下生命中沉重的负担而挑起人生中应尽的责任,可是,世间那么多人,却是放下责任而偏执地要捞取那些带不来也拖不去的东西。
每一天,我们都在感叹着自己生活的艰辛困苦,羡慕着、嫉妒着别人的命运遭际。当你抱怨造化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巨大差距心生怨恨时,你究竟有没有想过,其实这人生中的各种际遇并非全是天意造化如此这般,而你完全没有一点儿主动权。佛家有言,心念变,世界变,人生命运变。
所以说,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在自己的心念上掌握,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世外净土,而每一个人便都是这净土世界的主人。当然,你有权利选择让自己的心安顿在清净祥和的世界里,也有权利选择一个混乱暴力的世界。每一个人是自己心灵的主人,可是很少有人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心念,不能断绝那纷乱的念头,不能清除那些充满愤恨与暴力的念想。甚至在大多数时候,我们被别人操控了情绪的悲喜,却不自知。
我们所处的世界,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的投影。你不能理解焦虑满怀之人为何每天都愁锁双眉,你也不能理解贪婪悭吝之人为何总是会与人为敌。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都活在自己制造出的妄念之中,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事情是,他们自己并不知晓,甚至知道了也毫不在意。很多人往往把自己的想法认作真实,把这个因缘聚合而成的世界认作永恒不变的事实。他们给自己的心灵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反过来却埋怨这个世界让他们不自由。
记得在某座寺院的大殿门外,有位满脸倦容的香客。通过交谈才知他千里迢迢来到这座寺院,只因他听说这里香火鼎盛,十分灵验,便从老远赶奔过来,希望能在这里圆满实现自己的心愿。其实他所求的无非是要过上更好更富裕的日子。确实,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因为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念想:真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可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就不好吗?或许我们正在被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我们正在因为薪水太低而发愁未来的生活;读书的人在考虑着如何寻求更好的出路;已经工作的要么想着加薪升职,要么想着跳槽走人,无非是为了获得更多关注和利益。
我们一遍一遍地否定当下的生活,而偏执地认为自己现在的日子如何如何不好过,只要求过神佛就一定能有所转变。请注意,佛是觉悟的人,他不是神,他也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但他却已经获得了无上的觉悟。他告诉我们的道理很简单,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无常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同时,他也告诉我们,自己的命运始终由自己来掌握,因此,人是自由的——只要他愿意沿着佛陀指明的这条路努力地践行下去。
对于世间众生来说,妄念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大家对自己凭空制造出的每一个心念都认作真实。如果这心念充满了慈悲,充满了博爱,那么倒也不会给生活造成什么困扰。可世人所执著的心念偏偏全是与愤怒、嗔恨、贪婪有关。
难怪有人说自己找不到净土呢!他们用一块黑布遮盖住了自己原本纯净的心灵,用各种欲念填充空虚的生活,而不想做出丝毫改变。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个人偏见,用这些偏见去认识这个世界,自然无法得到圆满的真相。
世间众人沉溺在妄念之中无法自拔,而他们却对生活于禅悦安宁之中的人们嗤之以鼻。当一位修行多年的朋友对别人说他一直生活在净土之中时,还引来了许多嘲讽。那些人在讥讽他:“你既然在修行,为何你不去出家?”
若心中有太多牵绊放不下,出家又能如何?况且,人自出生开始,便也踏上了漫漫的人生修行之路。所谓修行与宗教无关,这是一个生命寻找真我的漫漫征程,也是一个生命不断觉醒,乃至发现本心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付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妄念,或者说,是我们自己,因为妄念也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
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看来此言不虚啊!
很多时候,人们也在考虑如何摆脱妄念带来的困扰,从妄念的控制中逃离出来。可有些人半途而废,有些人却咬着牙坚持下来。是的,这并不是一条轻松就能走完的路。这不是你穿着草鞋,手拿拄杖,一步一步地慢慢走来,就可以走到心中向往的佛国净土。
所谓妄念,其实是对外境所生起的各种念头。这些念头是因外境而生,自然也会随外境而灭、而变。在我们没有恋爱时,心中对爱情充满了各种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我们在年少时总幻想着有朝一日会找到一个真正喜欢的人,然后对这个人很好很体贴,两个人牵手走过百年人生路。可一旦我们品尝了爱情的果实,不管它是甜是苦是酸是涩,我们心中的爱情理念都已经与当初不尽相同了。受过情伤的人会痛骂爱情是骗人的东西;求爱而不得的人会灰心丧气,认为爱情与痛苦是孪生兄弟;在爱河中沐浴甜蜜的人用最优美的笔触描绘爱的绚烂与伟大。
同样的一种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你不能说他们的感受都是错的,但你更不能说他们的感受就都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些感受中都有各自的偏执存在,都不能揭示出事物的真相。所以,别人的这些言论没必要完全相信,更没必要去执著。你只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不断生起的智慧去观察、去思考就好。
不去纠结那些妄念,它们自然不会扰乱你的心,你自然能很轻松地找出人生的方向和出路。所以,你会活得很轻松、很自在。但是,真正能做到不去纠结妄念,却不是嘴上说得这么容易了。我们不仅要对整个世界有一种无常的认识,而且还要清楚,自己的意识,自己的心念,也是无常的。因此,你不必为刚才自己忽然生出的愤恨而担惊受怕,只要你将妄念转变过来,便是正念。当你因某人的言论而心生愤恨时,你能马上意识到这个心念的危害性,这就已经是觉悟的开始了。然后,转变它,在内心中瓦解你的妄念。
如何转变?如何瓦解?其实方法很多,这些方法都出自于佛家智慧,而我们只要记住一点,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它不能被我们所掌控,因此它如何变化,都可以说是虚幻的。世间万物的存在性也不过是一种相对与相待,知道这一点,我们也就不会钻牛角尖地要在不确定中寻找依托,在不稳定中渴求永存。
一旦你觉知到物质世界本来是这样变化无常、转瞬即变,那么,你还要执著于它,就真的是自找痛苦了。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明白,我们无法握住空气,也不能攥住流水,外部的物质世界就是这样。
再去看看我们的情绪,好或坏、欢喜或恼恨,还不都是与外境有关?别人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不论对你有伤害也好,有帮助也罢,都只当是一种记忆就好,是记忆就总会有过去的时候。为了记忆中的事情而纠结万分,这是多么愚痴的一种做法啊。就好比我们经常把梦幻中的事物当做真实存在着的一样,这些都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记得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从前有个十分富有的长者,他有一座华丽的大房子,可这间房子却只有一扇门。这一天,高大的房子突然失火,大富长者先逃了出来,却发现自己的三个孩子并未逃出。原来他们只顾着在房子里做游戏,丝毫没有觉察出自己已经身处险境。大富长者急红了眼,就对孩子们大喊道:“我这里有羊车、鹿车和牛车,坐在车子上可有意思了,你们还不出来玩儿吗?”三个孩子一听有这么好玩儿的东西,便争先恐后地从火宅中奔跑出来。
对于贪玩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身陷火场是多么危险的事,在孩子们的眼中只有游戏。可我们不也是如此吗?我们身陷于欲望之中不肯出来,只知道寻欢作乐,并把贪图享受作为快乐人生的唯一资本,却不知道这享乐原本是一种苦,更是一种祸。有人为了追求刺激而纵情声色,有人为了享受生活而不惜把别人的财富占为己有。到头来,他们真的快乐吗?
或许你会说,唉,看看那些食不果腹的人吧,他们没钱没地位,岂不是更苦?
那么,被仇恨、贪欲、无知、嗔恚、妒忌所包裹着心灵的人们不是更苦吗?看起来,他们过着光鲜的生活,可毒素却不断蚕食着他们内心的清明,光鲜刺激的生活并不能带给他们安全感,甚至还助长了心中的焦虑、恐惧和不安。
有人说,其实他自己也明白人生中有各种苦,可没办法,出离不了啊。放不下精彩的游戏,也放不下自己追求很久并已经到手的东西,比如金钱、美色或社会地位,等等。在人性之中,确实存在着真善美的因子,但也充满了贪婪和惰性。世界上那些虚幻不实,变化多端的事物都在**你、腐蚀你,而等你发现自己被欲望的猛兽吞吃掉时,再想回头却已经太晚了。
对于那些发现世界永恒变化才是人生真相的人来说,他们起初对未知事物也是充满恐惧感的。可是,一旦他们觉察出恐惧感对于自己改造生命丝毫无益时,就会转而去寻求新的方法。如果因缘适当,说不定他们就会踏上寻求内心宽坦任运的修行解脱之道。
当人们真正地接触到修行解脱之道时,他们便对世界的喧嚣繁华失去了兴趣,无论是美色还是爱情,金钱抑或名利,都对他们再没有半点儿吸引力。以前那种如猎狗追踪猎物般贪求外境的事情,此时在他们看来毫无意义。
不要觉得,这些修行人看破了红尘,活得很没意思。他们只是不再对红尘如此这般地盲目迷恋、执著而已。他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已经锻炼出了定力,外界的刺激和**,丝毫不会影响到他们。
若你以为,修行就是远离尘世,那么你就错了!如果你不能让自己在喧嚣中安静下来,那么不论你到哪里,内心都是一片嘈杂。不要认为,净土就在天之尽头,或者在死后的世界,若你能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你所在的任何地方便都是净土,都是天堂。
事在世间做,佛在人间成
过去,总以为佛家讲因果、讲三世、讲轮回,不过是为了躲避今世的烦扰,而给自己找一个平衡心理的借口。在寻找来世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假装视而不见生活中的磨难,用看破标榜着自己的麻木。
直到走过三门,进得寺院中,方才知晓,麻木不是修行所要的结果。真正的修行,也绝对不是要我们无视人世间的疾苦,而是要用一颗慈悲的心去包容万物,化解一切。纵然人生中有许多崎岖坎坷路,当我们用禅心观照那许多挫折时,才真的想明白,看清楚,外境如何不过是心的映现。
修心,心正了,事儿也顺了。这便是最实在的修行。用智慧改变生命,用无念代替杂念。这可不是要人们个个都去遁入空门。当然,有些人入了空门,也未必能抛去心头的烦恼;有些人虽身在红尘,却也能活得自在快乐。
修行,无关乎形式,而只注重内心。身在尘劳也好,心在世外也罢,追求心灵的宁静坦然并不是说一定要脱离世俗生活。佛菩萨都没有贪恋净土的美妙庄严而不辞辛劳地来世间度脱众生,那么我们就更没有理由一定要跑到一个什么世外桃源去闭关,从此之后就完全隔断了与尘世的关联。
外部世界并不是阻碍我们获得平静安乐的敌人,只有偏执和欲望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降伏的敌人。修行不是逃避,不是在我们遇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挫折之后去选择躲开麻烦。有修为的人往往是迎着挫折和困难坦然自若地走上去。遇到幸运的事情他们不会得意忘形,遇到挫折困苦也不会轻易地放弃人生。
只想着依靠清净的环境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安宁的状态,这是多么自私而可笑的事情啊!有些修行者试图逃开一切可能伤害自己、让自己的心灵产生烦恼的事物,这本身就已经偏离了修行的意义。我们来到寺院,可以是为了欣赏它的建筑,也可以是为了朝拜佛菩萨,对他们表示感恩和崇敬——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当我们拜倒在佛菩萨的塑像面前时,那也是一种交流,你可以说是与佛在交流,但其实是你在与你自己交流,小我与大我的交流,真心与妄心的交流。
如果我们没有了解到这个道理,即便把膝盖跪得生疼,把鲜花水果摆满整个供桌,那么对于心灵的解脱、智慧的觉醒也是徒然。都说学佛修行,其实也是在学做人。因为佛陀实实在在的和我们并无分别,只不过他已经觉悟,能够时刻保持着喜悦、清醒、圆满的状态。而我们这些“凡人”之所以时刻被苦恼、忧愁、恐惧干扰,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彻底消除心头的妄念与偏执。
世间有多少人都把“解脱”二字与生命的终结相联系。仿佛只要这个生命走到尽头,就可以完全没有烦恼与牵绊了。可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活的那几十年岂不是要一直在烦恼与痛苦之中不断挣扎了?这样的活法还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
解脱不是生命的结束,也并非是在死亡之后来到一个彼岸世界。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保持一种觉悟的状态。可悲的是,明白道理的人很多,每当他们谈论起自己的心得体悟时总是口若悬河,可他们就是不肯把自己明白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地去践行自己所证悟的道理。
比如,我们经常说“要活在当下”,可到底怎么做才算是活在当下,每一个人自然有自己的见解,其实也很难明确地判断出谁的见解就一定正确无误,能够适用于所有人。我们嘴上说得很好,“我要全然地活在当下”,可是我们具体的做法就不那么漂亮了。我们吃饭的时候想着明天的工作量,我们休息的时候却又在盘算着单位里的哪个人千万不能得罪,工作的时候我们想着目前的任务多么枯燥无味,自己应该什么时候跳槽。结果呢,吃饭时的乐趣我们享受不到,休息时我们的体能得不到补充,工作时的胡思乱想让我们的效率明显下降。
于是,我们抱怨连连,各种不自在。但这种不自在并不是外力施加到我们身上的。
很明显,上面的那些行为与“活在当下”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其实那也说明妄念随时随地都能生起存在,也间接地说明,修行无时无刻都有应该保持下去,不然就无法对付那随时都能生起的妄念。
活在当下,就注定了不能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真正的修行者不会刻意地逃避人间的嘈杂与烦乱,真正有慈心和愿力的觉悟者也不会放弃世间的苦难众生,而过着自己个儿的自在生活。这修行离不开尘世,佛也是在尘世中修成。若是离开众生而求觉悟,那算什么觉悟者呢?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便是佛。从字面意义上看一点儿也不难理解:自己证悟了真理,也让别人能够得到证悟,并且这种让别人也获得证悟的行为是圆满无缺的,这就是佛陀,了不起的觉者,证悟了世间殊胜道理的人!
这位觉悟者在证悟之后并没有放弃人间,也没有离弃众生,而是每天穿着简单的、粗糙的衣服,托着饭钵进城乞食。之后便对大众说法,把自己证悟的道理讲给世间众生。这其中既有身份尊贵的国王,也有身份卑微的乞丐,既有勇猛无畏的武士,也有能力平平的寻常百姓。总之,各色人等都在佛陀面前接受他的教法。虽然佛陀当时并没有想过“我现在对众生说法,我要利益大众”,可他的一切言行确实达到了这个效果。
也正是因为佛陀的不执著,他才称得上是解脱者。所谓解脱,便是破除了所有执著。你执著善或者执著恶,最后都无法真正解脱。当我们执著于要获得一番成就,要造福众生、利益众生时,我们的心灵就已经被套上了枷锁。诚然,有这样的发心还是很好的。但是,即便是充满良善的心愿,也不要去执著。佛陀说法教化了那么多众生,可他并不执著于这些。这也是为何称他为“无上的觉者”的原因。
读过《金刚经》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得通俗些,便是告诉我们不要执著于眼前的事物,也不要执著于自己的心念。原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去改造自己的命运,可是很多人却依然活得一塌糊涂。他们不明白的是,自己执著什么就会被什么牵着鼻子走。当你执著于欲望,你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为了满足贪欲,你开始学会不择手段,活得既疲累又痛苦,而且还时刻饱受煎熬。
在尘世之中,我们都该积极地做事,但最好保持随缘的心,不执著也不贪求。所以,我们的心灵必须要足够强大,强大到对一切外境不动不摇,不被欲望束缚,不被妄念困扰,面对困境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化解,同时也用心灵创造自己的未来。当然,这种强大的心灵力量并不是来寺院朝拜几次,或者跪倒在佛像前捐几个功德钱就可以得到的。若不是经过持久的累积,年深月久的修行,任何一个人,哪怕他再聪慧,都不能拥有这样的心灵力量。
我们每天早早起来,安排着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努力地做着事情,但是不要被这种努力和这些工作捆绑住自己,也不要把它们变成自己心灵的枷锁。我们的努力与积极,都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经历转化成一种营养,滋养我们的身心,让我们从这种努力之中收获心灵上的动力。
佛陀便是觉悟了的人,只是他明白,这觉悟不能脱离世间,不能脱离众生。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能脱离开世间与众生的,但我们要明白,许多事情,并不是全部为了自己。如是去想,“我执”便渐渐地丢开了。
修行在世间,原本就是如此,简单明了,但看你做或是不做。不论你走进哪所寺院,见到过多么有名气的大师,学习过多么神奇的法门,如若不能安安心心地在世间中修行,修炼自己的心念,那么永远都将是个不能解脱、得到心灵自由的人,而这种捆绑束缚的感觉,将成为你快乐生活的最大障碍。
延伸阅读:
东林寺:慈悲清净的接引大佛
庐山,它带着世人“匡庐奇秀甲天下”的赞誉挺拔在鄱阳湖畔,它的身影倒映在湖中,壮丽又奇迷。在这里,佛教盛极一时,不论是东晋南北朝还是隋唐宋时期,人们提到庐山,就会联想到那些著名寺院,而东林寺就是这无数寺院中的一座。
东林寺南对着香炉峰,位于西林寺之东。东晋南北朝时期,东林寺发展成为中土南方佛教中心,同时也成为净土宗的祖庭。东林寺山门的墙壁上写着“净土”两个大字,只需要稍稍抬眼,便可以瞧见。从“净土”踏入,那么出来时会不会真的就把满心的尘劳丢到天边呢?
在慧远做寺院住持的那几十年了,寺中僧人曾有过多达数千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同行的师兄在夸张描述,但我对他讲述的东林寺历史倒没怎么留意听,因为我一心只想见识一下被朋友们一再提起过的接引大佛。
“不要怕热,也不要怕远,你们跟着我走就是了。”同行的师兄总是一副很开朗、笑呵呵的模样。若不是他生得过于瘦弱,真是可以与天王殿里的弥勒佛相较了,永远是那么快乐自在、悠然自得的样子,让人见了倒不至于嫉妒,反而真心羡慕起他修行者的生活来。
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倒也没觉得很热很累。山风微微吹过,到底是觉得不够痛快,我便对师兄说,如果这时候忽然来一阵子大风,那吹在身上才算凉快呢。师兄反而笑笑:“你啊你,人生中有些事就不能慢慢去体会吗?非得要来个一股子劲头儿,等什么都是快速地体验过了,兴味反而不在了。”
时间在脚下延伸开来,不知不觉地竟也远远地望见了那尊48米高的铜制大佛像。这尊佛像并不是古时候所铸造,而是最近这两三年才铸造而成。他一手捧着莲花,一手做出“接引印”,大佛全身呈金色,站姿。一路走来,都能看见蓝蓝的天空下衬着一抹金黄色,越看越觉得欢喜。大家慢慢地走在台阶上,倒不是因为对大佛起了怠慢心,而是实在不想让自己那急匆匆的脚步惊破了这里的宁静。
大佛立于须弥座上,越是向前走,距离大佛越近,我反而越是觉得油然生出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即便我仰起头也望不见他的五官,但却能想出这尊大佛的慈悲面庞,必定与其他地方看到的阿弥陀佛像毫无二致。他心中对众生的怜悯爱护,也一定与其他的佛没有区别。
是呢,世间万物所带给我们的感觉其实也是毫无差别的,有分别的那只是我们的心。下雨天,你觉得路滑,于是就对天公抱怨不已。可如果你爱上了一个喜欢在雨天散步的女孩儿,那么你自然会期盼着日日下雨,天天都能陪着她在雨中慢慢散步。等到你娶回这个女孩做妻子,年久月深,她也美貌不如当年,如若她再对你说:“咱们打着伞去雨中散步吧。”恐怕你会瞪着眼回敬她:“散什么步?你连晚饭都没给我做呢!”
瞧,同样的天气,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儿,却能让你生出不同的想法,做出不同的决定。分别心、我执心、妄想心……无非都是心灵的游戏而已。待我们的心清净了、安静了,便要踏着金莲,一步步地来到佛的面前。他垂下的手便是“接引印”,能把我们带到一个清净美好的庄严佛土。
可这佛土原本就在我们心上啊,你所要的光明美好、清净庄严,还不都是与阴暗丑恶、污浊杂秽同属于一颗心上?当我们的心灵上只留下光明美好、清净庄严时,我们的生活便成为了最为庄严的道场、最为美好的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