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今世今生与过去、未来相互交错,净土佛国与凡尘世间相互连接。这里是大雄宝殿,是一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众多信士最为重视的一个地方。在这明耀跳跃的烛火中,在这飘逸着清香的鲜花中,有人来寻求安宁,有人来感悟智慧。不论是跪倒也好,起身也罢,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都充满了一种敬意。哪怕你就真的是为了世俗之事来到此处,你也终将收获满心的清净圆满。
整个世间的变迁在这里都已经停滞了。这里只有慈悲、喜悦、善心,这里充满了“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的韵意。多少人于此处找到了人生之旅的意义,多少人在这里觅得了圆满生活的真谛。对于我来说,我则在这里寻找那个最本真的自己,最自由、最快乐、最洒脱的自己。
作为寺院中的正殿与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中供奉着本师释迦牟尼佛。这里是僧人们朝暮修学佛法的地方。每天清晨,“当当当”的钟声响起,僧人们穿戴整齐,来到大殿里。也许外面的天色才刚蒙蒙亮,也许这正是一年中最冷最冻人的时候,也许大殿外面细雨纷纷,勾起人们思乡的情怀。可是,这些都被挡在了大殿之外。诵经声中,什么对家乡的思恋、对酷暑严寒的畏惧,都化为乌有。
在大殿里面,只有庄严和清净,还有一颗颗虔诚的心,一颗颗怀着天下众生的心。悠长的诵经声响起,一字一句,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很难言说,但是,每一个字音里都释放着无限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穿越时间与空间,泯没沉痛和欢喜。
记得在黄梅四祖寺,那天我起得正早,便立在大殿外听师父们在殿里诵经。洪亮的声音穿透了厚重的大门,那声音一直落在我的心上,久久不散——是的,我也着相了,我对于这诵经声生起了一种执著。但我喜欢这诵经声,因为它能让我的心灵顿时充满喜悦与安然。
大殿里,哪怕是普普通通的供桌或摆设,你都会感觉它们庄严无比,似乎有了灵魂与生命,它们和着僧人们诵经的节奏,跳动着,舞动着,以一种与昨日不同的全新姿态告诉世人:来到这里吧,给自己的心灵安个家!
在大雄宝殿里,细心的人可以注意到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种姿势,这三种姿势,其实也各有说法呢,当然,这些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学问。
第一种,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之上,这种手印名为“定印”,表示一种禅定状态;右手伸直下垂,这叫做“触地印”,表示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过去的生生世世为众生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些牺牲,唯有大地能作证明。这种姿态的造像,便是“成道相”。
为了众生的平安喜乐而牺牲自己的,其实在这个世间有许多。他们不是要做给谁看,也不是要让历史存留下自己的什么功劳。很可能他们是在一些特定的时刻,慈悲心被唤醒、被触发,自己用慈悲成就了别人,同时圆满了自心、成就了自我。
所有这一切,唯有大地默默知晓,因为这些都是在坚厚的大地上所做的事。
第二种,依然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屈指做环形状,这种手印名为“说法印”。显然,这种姿态的造像便是“说法相”,表示佛陀说法时的姿势。
第三种,佛陀取站姿,左手下垂,右手屈臂上伸,这是“栴檀佛像”。据说是佛陀住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陀的容貌身形所做。左手下垂的姿势名为“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右手上伸名为“施无畏印”,表示能除众生一切疾苦。
在一些寺院的大雄宝殿里,我们可以在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两边看到各有一位比丘,一年老,一年轻,他们同是佛陀的弟子。年老的那位是迦叶尊者,较年轻的那位是阿难尊者。佛陀涅槃之后,迦叶尊者继续带领种比丘参悟佛法。
有些寺院的大雄宝殿中供奉的并不是一尊佛,而是三尊,而且这三尊佛的容貌几乎没有差别,只是他们所结手印不同。根据大乘佛教教理,这样的造像用以表示释迦牟尼佛的法、报、化三身。
中间的那尊是法身佛,也名“毗卢遮那佛”,表示在一切法界,佛教的真理即是佛身,宇宙万法也是由此佛而出。在佛教密宗中,把法身佛称做大日如来,视为至高无上的本尊。
法身佛的左边一尊,那是报身佛,名“卢舍那佛”,表示在证悟绝对真理之后而获得的佛果,所显示的是佛的智慧身,
右边的这一尊是应身佛,也称为化身佛。佛为教化众生,总会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机而变化所现之身。他随缘住世,以慈悲心和大智慧成就世间众生,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只是用微妙的佛法浇灌众生干涸的心灵。
化身佛即“释迦牟尼佛”,说起这尊佛,想必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就是那位出生在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也许世人很难想象,这位出身高贵的悉达多太子,为何舍弃荣华和尊位,离开爱妻与幼子,而一定要选择那世间最苦、最难行的道路呢?
曾经,他也是个享受着宫廷奢华生活的英俊王子,可是宫廷里的舒适与安逸并没有让他沉湎下去,反而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穷苦人的无助、老病弱者的痛苦。宫廷中的悉达多太子永远是孤独而寂寞的,因为再动听的歌声、再出众的美色、再充足的财宝,都只是更增添了他心中的苦闷与忧愁。
落寞或是繁华,不过是物质世界在瞬息之间的转变,何必因为世间之无常而忽喜忽悲呢?大雄宝殿里的佛陀,告诉人们的不仅是圆觉智慧的高妙精神,也在奉劝世人:莫要被短暂的快乐遮盖住无限的灵性智慧。满眼倾城春色,终究也不过是过眼的繁华,恰如春去秋来,一切都在转瞬的变化之间。
大殿之中,佛像静默。可我们知道,佛陀不仅以言示教,他也在以身示教,而这也正是后世人们尤为感佩他的原因。
有些大殿所供奉的三尊佛像并非是三身佛,而是象征着三个不同世界的佛。中间的那尊,是释迦牟尼佛,掌管着我们这个世界。右边的那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没错,就是净土宗所崇敬的那尊佛。他端坐于莲台上,双手交互相叠放在足上,在掌心中有一莲花,表示接引众生来此净土世界。左边的一位则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他结跏趺坐,左手持一钵盂,表示甘露,右手持一药丸,或者是手持尊胜诃子果枝,也有的药师佛造像右手垂下,做接引状。在一些画像上,药师佛通身颜色为蓝色,明澈透亮,庄严非凡,使人一见便顿感无比清凉,心中热恼顿时消解。
这三尊佛合称为“横三世佛”。在佛像旁边通常有两位菩萨造像。立在释迦牟尼佛旁边的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侍奉于药师佛身旁的则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站在阿弥陀佛旁的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六位大菩萨是三位佛的上首弟子。
既然有横三世佛,那么自然就有竖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端坐在正中的为释迦牟佛,是现代佛;坐于东边的为过去佛迦叶佛,西边的那位便是未来佛弥勒佛。
也许你会感觉这样的排列很是陌生,因为大殿中最常见的是“横三世佛”,这种“竖三世佛”的造像却比较少见。
在有些寺院的大殿中,只供奉着一尊毗卢佛,他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像。毗卢佛端坐的莲台为千叶莲花,在每一张莲瓣上,都可见一尊小佛,这是应身佛释迦佛。《梵网经》中有言:“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可见,这一只莲瓣便代表了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莲座代表的就是广大无垠的华藏世界。那么它有多大呢?佛说,虚空有多大,这华藏世界就有多大。华藏世界除了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之外还有极乐世界、胜莲花世界等等。虽然“世界”很多,但无非是名相上的区别而已,在法性上却是没有任何分别的,我们没必要在名相上打转,毕竟,那只不过一个虚妄的概念而已。
有位朋友看到人们恭敬地对佛礼拜还很不理解:“为何人们都在对着木雕泥塑的造像礼拜呢?”实在地说,这礼拜中也并不一定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人们礼拜佛菩萨,自然是他们值得众生这样钦敬。他们的慈悲大爱便是洒在人间的阳光,能够照射到世间的任何一个角落、照射进世间任何一个众生的心中。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便是“佛”。这就是说,一个真正圆满的人,不仅是自心的圆满,行为上的圆满,而且他也能通过种种方法成就他人、圆满他人。但是佛菩萨并不会把众生的觉悟全部归功于自己,他们想到的只是把自己获得觉悟的方法告诉大家,“看,像我这样思考,像我这样做,像我这样行,你们的心灵就能解脱”。佛是大觉悟者,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心已经圆满就舍弃掉众生。
其实,“觉他”并不是佛菩萨的“专利”,觉他的范围也并不是只局限于帮助他人获得心灵的觉悟。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先做一个完善而圆满的人。诚然,世间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使自己变得完善——从心念、思维到行动、做派。
无私无我,才能无惧无畏,一旦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生命之光才能真正地明亮起来。世间多少人,修行是为“我”,成道是为“我”,就连有人问他修行的原因,他也离不开一个“我”——“我要此生成就,我要解脱心灵上的烦恼”。自然,我曾经也是这样——现在似乎要比以前有些进步了,不过不大。自觉与觉他,并没有什么截然的先后顺序。不能自觉,觉他便只能是空谈;不能觉他,那自觉又有何用?
在生活之中也是这样。我们自己有所成就,也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成就他人。当我们把自己的成就完全归功于自己,把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完全当做是自己的功劳时,那还真是始终脱不了对“我”的偏执,烦恼也只能更多罢了。
如何了却那个“我”?那就只有不断否定旧有的“我”,每一天都让自己向完善、圆满的智慧生命不断靠近。佛菩萨就是这样一路行来的。
佛菩萨成就了别人,也圆满了自己。而我们,只有先去做一个圆满完善的人,然后才能谈如何去觉悟、去践行。如果自己都不能做过完满的人,还如何谈得上“觉他”呢?拜佛,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吧:人身难得,人生苦短,是要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过活,还是要不留遗憾地走完人生路,全看自己的心如何把握了。
地狱或天堂不在身外,而在心内
深红色的大门,高高的门槛,一进门抬眼便能看到高大庄严的佛像。他们微微地笑着,虽然不能再走得近些,把他们脸上的表情看个仔细,可从大殿里祥和的气息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佛祖对众生的那种大爱。他是个真正的觉者,觉者不会把自我与他人生硬得隔开,也不会把尘世与净土做个明确的分别。觉者告诉我们,地狱或天堂不在身外,而在心内。
梁上悬挂着经幡,不时地,还有缕缕清香飘来。这种香气让你断定此时此刻此地,你已经远离了俗尘中的杂事,即便是在走进山门之前你还在为工作业绩焦虑,或者因为不怎么融洽的人际关系而苦恼,可一旦来到这里,你就会发觉,红尘之外别有一番美好。
这里是大雄宝殿。悠扬的唱经声飘进你的耳朵,落定在你心头,你的心头端坐着一尊佛。实际上,你的心就是一尊佛,只不过平时你的精力全放在日常琐事上——并不是说日常琐事阻碍了我们的修行,而是说,我们有时候并没有体认到,处理琐事就是一种修行,越是不起眼,越是零碎,越是让人厌烦,这时间反而越是觉得漫长,正好,这时间也可拿来修炼内心。
不要觉得零碎的时间、琐碎的事情,就一定会成为生命中的困重。也不要对生活里的挫折和坎坷抱有过多的恐惧感。所有这些无非是一种经历而已。修行是发现当下的真实的我,这个“我”不会深陷在流转不息的杂念里,也不是平常所见的那副小肚鸡肠的模样。这个“我”能够如实地接受当下发生的一切,不去逃避,也无所希求,自由地接纳,自由地处理。也正因如此,这样的“我”,才是真正安静平和的。
这种境界,虽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可这世界上还是有人做到了,成就了。这个人就是佛陀。他具足无上圆觉智慧,他降伏了邪魔外道,给人们指明了修行之路。因他能够包容万有,所以被赞为“大”,因他善于降伏外道才可称之为“雄”,大雄宝殿里,他含着微笑端坐在中央。
那么,这位释迦牟尼佛给人们指明的修行解脱之路是怎样的呢?
佛陀对众生说,“你的生命由你自己主宰”,不论你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你都有权利选择以后的生活如何。你的心呈现出怎样的状态,你的人生便会相应地出现变化。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为什么那些心态平和,充满善念和慈悲的人,他们即便身处贫困也依然能乐呵呵地过好每一天?他们的人际关系良好,身心健康,你可以笑他们“没见过世面”,但一个人活得是否快乐幸福,与见过什么世面有必然的关联吗?
如果你问这群人:“为什么你每天都过得有滋有味,很快乐、很开心的样子?”
我想他们不会说出“生命正能量”之类的话,他们也许只是笑着望望你,告诉你,他们心里很少会有妒忌、算计、抱怨、嗔恨之类的念头,他们的话语是那么的朴实无华,以至于你听了他们的话后会在脸上露出不屑的表情。
但是,他们会继续对你说,他们最初的时候完全是出于“害怕”的心理才让自己做好事、存好心的。因为他们怕自己那些不怎么良善的念头和行为会给自己带来殃祸。可渐渐地,他们发现存好心、做好事,确实能让自己内心很快乐。后来他们又学习到如何克服自己性情中的不良习气,比如怎样控制愤怒和冲动——哪怕一点点这样的习气都不能残留下来,这是他们要做到的目标。然后,他们还了解到如何观察世间万物的成住坏灭,并从这种观察中生出一种智慧来。因为有了这种智慧,他们能够控制住内心多余的欲念,不贪求什么,但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积极而精进地把握每一天的光阴。
这些人姓名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修行者”。
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有人把旅行当做修行,有人把艰苦劳作当做修行,有人说“我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但求自己内心安稳”,他们觉得这也是修行。
所谓修行,不拘形式,但看自心。你选择旅行,那是因为你希望在旅程中遇到真善美的东西,遇到那个真正完美、真正充实的自己;你选择艰苦劳作,是因为你晓得唯有“身心合一”才能给生活增添更多的快乐,让人生充满真实的意义;你选择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诚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众生,很好,这确实是能让内心真正安稳、踏实的好法子。
佛陀从来没说过“死亡就是解脱”这样的话,他对众生说,跳出欲望的束缚,自由地接纳万有,而不是根据自我的执著而判断出好坏分别并执著于这种分别。
贫穷就一定是不好的吗?或者一个人饱尝寂寞孤独,就一定是痛苦的吗?若你执著地想,这就是很痛苦的事情,那么你的内心时刻都会被这种痛苦包围——而这种痛苦就是你自己加诸到自己身上的。这一点很重要,却经常被我们所忽视。于是这种对“自我执著所造成痛苦的忽视”就成为了我们深陷烦恼、不可出离的最大原因。
怎样做,才称得上是“不执著”?《善夜经》中有言:“过去之法不应追念,未来之法不应希求,现在之法不应住著。若能如是,当处解脱。”对过去之事不加追念,对未来之事不做奢望、希求,对现在的境况不去贪着、分别。若是真能这样去做,那便是不执著,当下就可让心灵轻松解脱。
人生的束缚全在于自我的执取。有些人,只执取好的东西;可有些人却不论好坏都要执取,比如怒火、仇恨、暴力、烦恼、各种过度的欲望,等等。以前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人啊,万不可沦为欲望的奴仆!”现在,不得不加上一句:“人啊,切莫因为执著那些变化无常的东西而伤了自己。”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对那些无常变化的事物而牵动心灵的宁静,那么你便成了当下觉悟的那个人,也就是——佛。
从有相到无相
当你跟随者心灵的指引来到佛殿里,以恭敬地心望着面前高大威严的佛像时,你一定不会忽视掉佛像前摆放的各种供品。鲜花、佛灯、水果,清幽的香气飘散在大殿里,明晃晃的烛火舞动在佛像前,所有这些都仿佛是要把你引领到一个安静又祥和的地方去。
看着供桌上那许多供品,你可以赞叹也可以惊奇。不过要记得,佛前供品也有着许多学问,每一种供品都有着特殊的内涵,都在向我们表示佛法教理。
比如佛前的杯中清水,象征着身语意的清净。而且水是很容易找到的,你不需要花高价去购买,也不需要做什么杀生造业的事情,在供水时人家也不会生出吝啬心。用很普通的东西去供养佛陀,只要发心纯正那便可以了。
佛陀告诉人们,水有八种特性,这八种特性分别表示了八种吉祥。
水之凉性,表示执守戒律、一心清净。当然,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多余的欲望过滤掉,我们的内心也会无比自在。
水之清澈,象征众生心中原本的清明智慧。
水之轻柔,是向众生展现身心之健壮。每一个众生的心灵原本洁净而充满能量,你或许不知道,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喝下水,我们感觉喉咙里很清爽、舒服,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应该语言美妙,说善语,出善言,而避免说伤害他人的恶言恶语。
水很柔软,表示众生的意念应该以柔顺为佳
清澈干净的水是没有味道的,这说明修习佛法可以帮助众生清除一切身心障碍,获得完善圆满的智慧。
水很甘甜,表示修行之人应享百味食
水能养胃,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特性,表示修学佛法的众生因心灵清净、常存善念而身体健康无病。
礼佛供佛,但看初心,我们的心若能时刻像水一般清净而平静,则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意之中。清净又平静,那便是宠辱偕忘,波澜不惊的人生境界。诚然,人这一生之中哪里就能避得开灾难祸乱,即便安安稳稳地度过一世,可是各种挫折波动也是常有的。
内心脆弱的人,总喜欢抱怨,一遇到挫折和坎坷就会怨天恨地,仿佛自己便是人世间最不幸的那一个。抱怨越多,对外界环境的对抗就越深,最终伤害的到底还是自己。该承受的一定要狠下心去承受,这世间的种种事情来到我们身边,无非就是让我们经历的,而经历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目的。
也许你会说,嗯,人世间的各种经历就是为了磨炼我们,这个就是目的了。
其实,你错了,世间万事对我们心灵的磨炼也是一个过程,而其最终目的便是教给我们彻底真实地做自己,得到一种心灵的觉悟。这种觉悟才是真正的目的,而这种觉悟的力量也是惊人的。
除了在佛前供清水,鲜花也是经常能看到的供品。每次看到供桌上那些红紫黄白各种颜色的花朵,总是会想起佛经故事里所说的“天雨宝花”的场景,无数鲜花从半空飘然而落,那种香气一定也不同尘世的吧!这香气之中散发着慈悲、光明、智慧,这香气不仅能抓住我们的嗅觉,还抓住了我们的心。没有觉性,或者觉性不够的人,会执著鲜花的香气,执著它们的美丽。
于是,原本很好很庄严、美到极致的场景反而阻碍了人们的心灵开悟。
将鲜花供于佛前,象征着一种美好,一种庄严。虽然鲜花的香气终有一天会消散,鲜花的美丽总有一天会凋谢,可这段承载了美好心愿的时光却作为一种表法的手段而点醒了无数心怀苦恼的众生。佛法即是心法,当我们看到庄严、美丽,散发着缕缕香气的花朵时,总是能观想到诸佛菩萨的端正光明之相,并由此而生起无量的欢喜心、清净心。若是能因了这个发心而不断修行下去,利益众生,那么这些供于佛前的鲜花纵便枯萎,也自然留一段馨香在人间,留一份美好在众生心田。
供养鲜花本也是为了庄严我们自己的内心,庄严清净的道场,这是一种利益大众的事情,所以在选择鲜花时也有一些事情需要注意,比如一定要选择那种“色好、多香、柔软、细滑”的鲜花,这样的鲜花供养在佛前才能让大众生出欢喜心,一份喜悦一份吉祥,都在这其中。
可是,在欣赏佛前盛放的鲜花时我们也不要忘记,这花朵,无论它多么地鲜艳美丽、香味美妙,它们总有凋谢的时候,或早或晚,或是顷刻败落,或是能绽放个把天,总会枯萎,惨败。你不要见了那枯萎惨败的花朵就觉得厌弃,要知道,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子的。
何不仔细想想,在我们风华正茂时,我们对人生做过多少期盼和憧憬。年少时,我们向往爱情,总想找个相爱的人,然后执子之手,长相欢好。但是在经历过岁月变迁之后,谁还会真心地去为对方已经衰败的容颜而热烈歌颂?
再想想我们对富贵功名、名利地位有过多少追逐?在过往的岁月中,我们又是怀着多少不甘心和各种迷妄心于焦虑不安中度过了本该轻松宁静的生活?
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当年拼命追逐的不过是瞬息即逝的东西,就好比那些鲜花一样。人这一生是如此匆匆,我们忙着看外面的美景,却忽略了庄严自己的心灵;我们忙于精心算计,却忘记人生的有限性。从呱呱坠地到命将止息,从青春绽放到容颜残败,你若细细想来,不过就是朝夕之间而已。
这个道理,世人何曾不明白,可愿意于宁静淡泊中安稳生活的又有几个?
所以啊,若是你见了佛前鲜花盛放的姿态,也不妨想一想它们枯萎残败时的样子。你会想到,人生既有绚丽绽放的时候,就会迎来彻底衰败的那一天。那蹒跚而龙钟的老态何曾是你少时候能够想到的?可如果你想到了,那么你便也心灵开阔了——人生不过若此,争夺什么,执著什么,渴求什么,即便你得到了,也无法让时光逆转,逃脱生命终会逝去的结果。
小小一束鲜花竟然能对我们演说出如此多的人生哲理,但这些道理也只有真正有心的人才愿意听,愿意思考,愿意打碎旧的自己,给自己制造一次新生。
寺院里、佛像前经常可以看到袅袅升起的香雾。佛香,表示的是一种信愿,当我们闻到香气,看到佛香上燃着的火花,就应该从内心提起要修学戒、定、慧的信念。
佛前燃灯点烛也是一种象征。灯烛不停地燃烧着,他们所发出的微弱光亮却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虽然这力量很微小,可奉献自我的精深却值得我们效法。如果现在提到“舍己为人”,可能有人会轻蔑地一笑,然后回敬道:“这是什么年月了,还讲这么不切实际的话。”可是,如果没有了其他众生,那么我们自己又该如何生存下去呢?
世间的一切众生就好比是海中的浪花一样,一朵浪花激起了另一朵浪花,但浪花的生起和消灭,都不过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不论浪花以何种面目显现,都与大海是本性同一的。我们与其他众生也是一样。那浪花便是个体,大海好比众生。浪花的出现只是时空因缘中的一个现象,十分的短暂。对于这个短暂的时空现象,智慧的人不会执著地认为这就是“我”,或这就是“别人”。因为他们知道,心中一旦有了分别便生出烦恼万千。
同时,这佛前的烛火灯光也代表着光明与智慧。一个人若是没有了智慧,便将永远听由无明业力的摆布,沉陷在痛苦和烦恼之中,一时一刻也不能获得心灵上的清净自在。
这个世界就像是梦境一般,既绚烂缤纷,又变化多端,让人难以捉摸。在有智慧的人看来,既然这外面的景致不是永恒停留的,那么就珍惜它,在当下细细地欣赏它。或许,这景致并不是自己所想见到的,或许这景致不仅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反而还会让自己见了之后就心生厌烦。没有智慧的人在咒骂这个世界,抱怨这个世界,而有智慧的人却在想:“哪怕这个世界带给自己的全是坎坷与折磨,自己也应该好好去欣赏,把心灵与这世界相融。”
明耀的烛光不断地闪动、跳跃,这份光明也给众生带来欢喜和希望。烛光倒映在不同众生的眼中,不同的人,其所见、所思、所悟、所想自然也是不同。愚痴的人想到的仅仅是这烛火很明亮,却丝毫不能唤醒心中沉睡的灵性。而追求觉悟、渴望过上有灵性的生活的人,却会因为跳动的火烛而想到生命的跃动,想到如何坚强地跨过生命的寒冬,想到如何以一己之躯去服务众生,想到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热量的人,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
很久以来,我们为了滋长所谓的幸福与快乐而在世界各处忙碌着、追逐着。人们追逐着物质的丰富和欲望的满足,若是适度,本也无可厚非,可过度地索取终究不能让我们真正快乐起来。看一眼那闪动的烛火,这佛前的烛火自然没有空中的太阳那般光芒耀眼,可佛前的烛火却也一样地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它在用一种动态的方式向人们表法,告诉众生,物质世界变化的是那么快,人生的时光又是如此的短暂,千万要把握好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费了它,不要等到了生命的终了才开始后悔,悔恨自己在青春年少时只知道追求那些带也带不走的东西,而忽视了对心灵的关注、对觉性的领悟。
只要我们放眼看看身边那些为了满足过度的欲望而犯下滔天大错的人们,看看他们在生命终了时那双充满恐惧和悔恨的眼睛,你便会明白,在这个世间,真的再没有什么比内心安宁来得更重要。心安,生活便安乐。心安宁,你就不会有怨恨,不会在嗔怒中做人做事,所以你自然不会结下冤家。你不怀着嗔恨和贪欲,这个世界便已经对你张开了双臂,用爱来迎接你。
内心生出一分安宁,世界便多一分和平;内心生出一分慈悲与爱,你的人生注定会充满意义。跨越了小我之爱,摒弃掉仇恨,我们就不会有恐惧。没有恐惧的生活,真好!望一眼那不断闪动、跳跃的火烛,佛说,你的心灵此刻便已安宁。
说完鲜花和烛火,我们在来聊一下佛像供的各色水果吧。以水果供佛不在于多,也不拘是什么种类,但看供养者的心是否真诚恭敬,是否怀着对众生的慈悲大愿。以水果供佛,不仅表达着人们对诸佛菩萨的感恩心和恭敬心,同时这也是一种表法。佛前水果代表着普劝人们修善因,得善果。所以佛前所供的水果象征着“果报”。说起“果”,很自然地你会联想到“因”,有果必有因。
比如,那些供在佛前的水果,若是在供养之后,趁水果还很新鲜便取来分给大家一起食用,这就是一种善因。而你所得的善果或许不是什么中个大奖几百万,而是得到了营养,有一副好身体,这个善果其实也不错。可不要把那供佛的水果放到腐坏然后又拿去丢掉,这样实在太过浪费了。佛像不需要吃饭吃水果,这供养的水果其实也是另一种的布施,谁需要谁便可以食用,这岂不比把水果供成烂泥又再丢掉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