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圆满总要贵人扶(1 / 1)

心.行 马超 4475 字 2个月前

在天王殿后面通常塑有韦陀菩萨的立像。这位大菩萨可比前面的哼哈二将、四大天王显得“平易近人”多了。单看他相貌堂堂、表情和悦,就知道这位菩萨一定“很好说话”,可其实这位韦陀菩萨的责任却十分重大,他不仅要降伏扰乱人心的邪魔,还要护持修行者和善良的人。

我们专心修行,还真离不开这位面如书生、实则勇武的大菩萨的护卫。正所谓“圆满总要贵人扶”,这位韦陀菩萨就是我们修行道路上的贵人啊!

转过天王殿,我们往往会发现在弥勒佛像后面还有一尊身材高大的立像,这人仪表堂堂,英俊威武,他没有四大天王那般高高在上,虽然面目威严,却又给人一种容易亲近的感觉。在生活中,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感觉,有些人看起来凶巴巴的,似乎很难相处,但若是你拿出真心与之交往,说不定还会埋怨自己当初的想法,你会在心底说:“这人其实也蛮好的嘛!”可见啊,不论是看人还是看事物,都不能从表相入手。佛家也是这样讲的,不要执迷于表相,而要用心去看事物的本来面目。

这个立像就是韦陀菩萨。这位韦陀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的最后一尊,他原本是婆罗门教中的一位天神,后来归入佛门,成为护持佛法和出家修行人的护法神。佛陀曾经叮嘱过韦陀菩萨,要他护持佛法,镇伏魔军,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韦陀菩萨的造型与观音、普贤等都不相同,他化现为一勇猛武将的形象,手中持有金刚杵。每当他见到有修行人被邪魔外道所迷惑,就会迅速赶过去,降伏邪魔,以使修行人能安下心来,专心修持。

韦陀菩萨的主要职责是护持佛法道场,他背对着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日夜护卫正法,不辞疲惫。佛经故事里说过,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诸位天神将佛陀遗体火化之后便收取佛舍利,还商议着建造佛塔供养佛舍利之事。帝释天说佛陀生前曾答应给他一颗牙齿供养,因此他就用七宝瓶装好佛牙舍利,正准备回去好生供养,可是在半路上却被罗刹给抢了去。韦陀奋力追到罗刹,夺回了佛牙舍利。

这一路行过来,我们在前面看到的哼哈二将也好,四大天王也罢,他们手中都有不同的法器,这些法器又各自蕴含着不同深意。同样,韦陀菩萨手中也有一件法物,这便是韦陀杵,当你仔细地观察,会发现在不同道场,韦陀杵所放的位置也有着极大的差别。

把韦陀杵扛在肩上,这种形象多见于那些大型寺庙,若有云游到此处的僧人可以在这里挂单吃住三天。但如果韦陀杵是平端着放在手中,那便说明这个寺庙规模中等,来此挂单的僧人只能吃住一天。若是韦陀杵竖立起来,杵着地面,那么抱歉了,这是个小寺庙,无法为云游到此的僧人提供吃住。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中供奉的韦陀造像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有着极大不同,平遥双林寺的这尊韦陀体格壮硕,右臂紧紧地握拳下垂,左臂端起,肘部向外张开,充满动感的造型将其力大无穷、勇猛善战的特点表现得颇为精妙。若是远远看过去,你会真的以为那里站着一位身穿铠甲,随时准备着与恶人搏斗,护持修行者的神将。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双林寺的韦陀造像的姿态不仅与其他寺院大不相同,而且他所在的位置也不同。在一般寺院里,韦陀像都在天王殿弥勒佛像的背后,可双林寺的这座韦陀塑像却立在观音菩萨身边,成为自在观音的保护神。这里有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倒颇为有趣。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生日,文殊菩萨交代给韦陀将军一项任务,让他把一担礼物挑到观音菩萨所在的普陀山。观音菩萨早已得知这个消息,他心想这正是度化韦陀的一个好机会。

韦陀将军挑着沉重的担子,驾着祥云,着急忙慌地向南海行去。也许是一路上走得太快,韦陀将军感觉很是疲累。眼看马上要到普陀山,韦陀却找了个清净的地方打算休息一下。本来是打算休息一会儿就继续赶路,可也许是天气太热,走得太累,韦陀便打起盹来。

观音菩萨在空中看到韦陀睡得正香,便掀起一个大浪,拍醒了正在酣睡中的韦陀将军。韦陀被惊了这一下,才想起来还有很重要的事情没办完。于是他急忙挑起担子,向普陀山走去。不一会儿,掩映在翠竹苍柏间的寺院楼阁就进入眼帘。这时,韦陀才算松了口气。

不过,观音菩萨给他设置的磨难似乎还没停止。因为不知从哪里窜出的三只猛虎正以惊人的速度朝着韦陀奔来。作为神勇大将,韦陀自然不会把这些猛兽放在眼里,他把担子放在地上,做出与猛虎搏斗的架势。

可猛虎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他,而是他肩上挑的那些礼物。还没等韦陀反应过来,老虎们早已冲过来把礼物撕咬得稀烂。韦陀将军一时傻了眼,他正发愁要如何向观音菩萨交代,却听到一个声音说:“前面站着的可是韦陀将军啊?”

韦陀回头一看,说话的正是观音菩萨。因为没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韦陀十分愧疚,他木然地站在那里,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

观音菩萨便问:“刚才你急匆匆地赶来,可是有事?”韦陀就把文殊菩萨交代给他的事情以及他是如何来到普陀山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给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听后微微笑道:“看来,你这大半日的工夫全白费了啊。”

“是呢,是呢。谁能预料,这些给您庆生用的礼品竟被老虎给吃干净了!”韦陀低着头说,“难以预料的事情真多啊。想来人们在世间忙忙碌碌,为了自己的目的连命都可以不要,可到头来呢,还是一片空空,什么都带不去。早知道如此,我就不这样急匆匆地赶来了。不瞒菩萨,我这一路上,都没有好好欣赏景色呢。”

“你说的不假!世上人每天都活得很累,他们这样匆匆忙忙地活,直到生命走到尽头,方才后悔起来。唉,人们都在追逐外物,为了带不走的东西,反而让自己活在烦恼、疲累中。”观音菩萨有意点化韦陀,因此才这样说道。

韦陀到底还是悟性很高,他双手合十,对观音菩萨说:“能趁着年轻力壮时好好修行,这才更重要。可是,我却发现有些修行人总是半途而废,好可惜!敢问大士如何才能让这些人专心修行呢?”

“当有心魔生起,或者有人来干扰生事,众生自然难以继续修行。韦陀啊,你就做佛门的护法吧,若见有邪魔前来滋扰,你就要护持一切修行之人。”韦陀将军领命之后,便成为佛门中的护法神。因为他是经过观音菩萨点化的,所以,双林寺中便把他的塑像立在了观音像身边。人们若是来到双林寺,多要拜一拜这位大善菩萨。

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相传,在数千年前,有位清秀可人的花仙,她爱慕上了威武英俊的小神韦陀。虽然韦陀对此毫不知情,但这并没有阻挡得住小花仙对心上人的思恋。这种思恋之情是如此浓烈,以至于她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忘记了自己是在宫规森严的天宫。

后来这件事不知怎么的,竟传到了玉皇大帝耳中,神仙净土,岂能容得下这男女私情,更何况动了凡心,本该就是死罪。还好,玉帝只是将花仙贬为一种不起眼的小花,在每一天,她只有一个时辰开花。花仙并不因此怨恨,痴情的她只在韦陀出行的那个时间段才尽情绽放,希望把这最短暂的美丽送给最心爱的人。

或许,这故事中的小神韦陀与那位把守道场的韦陀菩萨并非同位。那么,端坐在莲台之上的佛陀又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呢?

世间真挚的爱情,很好,很感人,那是短暂人生中最闪亮的光芒。可是,再真挚、再感人的爱情,也不过是因缘际会,短短如许岁月中,却要因为当初的一点动心而留下万千的苦痛。有人说这不值得,人生中可以为之努力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创建事业,为什么要把满腔热情耗费在对脂粉红颜的追逐上。也有人说,只要是真正爱过了,就应承担起以后的一切,不论那结果是悲是喜,都不能有丝毫怨言,既然当初爱了,又何必要抱恨终生?

佛家看来,爱分两种,一是凡夫之爱,一是“法爱”。凡夫之爱不过是因为原始欲望的左右而追逐自己喜欢的异性,就好比猎人追着驯鹿,这爱中充满了贪欲,永远没有餍足的时候,因而内心也永远是痛苦的。这种痛苦,不是别人施加给自己的,而是因为自私又迫不及待地要占有对方才造成的。

而“法爱”则是清净、没有贪欲执著在其中的,法爱之中没有染污烦恼,没有丝毫的占有和欲求,那是一种纯净无比却又很难做到的爱。这种爱为我们指明了解脱的大道。可是,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

法爱是不需要条件的,它不是为了填补自己的需要,也不是要满足自己的欢乐,它和肉欲无关,也不是建立在对方为自己付出的条件之上。那不是自心的执著,也没有因一厢情愿而产生的烦闷,不会在经受无常变化之后给我们带来彻骨之痛。

一切因缘,无非是刹那生灭,姣好的容颜是这样,被人歌颂的爱情也是如此。确实,爱情本身没有错,只是人们偏偏要那么执著地看待这处于变化之中的东西,不仅为此伤人伤己,更因为自己得不到而做出过分的事。这不就是因为看不破那所谓的“爱情”吗?

因爱而癫狂,为情而放浪,听起来这是多么的不羁,多么的热烈。可是在癫狂之后呢?一切都会归于寂灭,而自己的贪爱之心所造成的伤害却会永久存在。有智慧的人,才不会选择这条道路。

再看看昔日万般情深的恋人,最后不要说那往日的深情是否还在,两人没有彻底翻脸,没有从爱侣变成仇家就已经不错了。

可是,佛陀绝不是让所有众生都出家,都做出如他一样离家别子的选择。爱情不是错误,家庭也不是挂碍。真正的挂碍是自己那执著而顽固的自心。如果你能看透繁华爱情背后那生灭变化无常,一切都有因缘牵绊的本质,你还会因为得不到所爱之人而伤心伤神吗?

昙花一现,只为韦陀,这故事确实很动人。可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传说故事之中。我们也表演不出传说中的唯美浪漫。生活本该是轻松自在的,不过一直有个前提,你的心灵也是轻松自在的。用自在之心看爱情难题,想清楚,看明白,自己日夜惦记的人,其实也不过是人生情海中的一朵浪花,倏忽生起又倏忽落下。不要说,所有的痛苦都是别人带给你的,如果你的内心不存在执著,那么谁又能伤得了你?

爱情本没错,只是现今有太多的人简单地把爱情与情欲的满足联系在一起。有人为了得到“爱情”而不择手段,他们丝毫不觉得其实这种对异性的喜爱也是一种幻觉,一种欺骗,特别是那种因对方外在容貌而深深迷恋的感情,更是幻觉中的幻觉。人的容貌再美丽,但一次意外,一场疾病,哪怕是渐渐流逝的岁月,都会带走这种美丽。因为美丽而生出的爱恋,也会随着美丽的消亡而不复存在。这岂不是一种幻觉吗?更可笑的是,多少人为了这种幻觉而欲死欲活,或者不惜伤害他人。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爱情真是一剂毒药,既然爱情这么可怕,那我还是远离它吧。”而事实上,越是这样想的人,往往越难以抵挡欲念的力量。真挚的爱情很可贵,但如果我们心中装着慈悲众生的大爱,那么就只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成就感,而不会是痛苦,更不会因为所谓的“失恋”而痛苦不堪。

记得以前去某座寺院,一位年轻女子跪倒在大殿前,低声轻诉。她希望菩萨能赐她一段好姻缘,让她的爱情生活幸福快乐。我静静地看着她,在她起身的时候,感觉过去的过去,遥远的某个时代,许许多多的人也是这样,跪倒在佛像前,为自己求一段美满姻缘。所谓姻缘,也是“因缘”,只有内因外缘各种条件都具足了,两个人才会有相遇相识,若是这内因外缘还在继续起着作用,那么便有了后面的故事。

可是,不论我们是为这份姻缘欢喜,还是为它哀伤,既然是一种有为法,那么注定会有消亡的时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即便没有发生意外,两人相守直到白头,可终究也逃不脱死亡。生命终了的时候,两个人还是分开了。

若是说人们不需要爱情,这似乎也不太合理。在这个世界上,绝少有人天生地就向往孤独,哪怕是性情再怎么古怪、孤僻,他也总希望这世界上能有个人懂他、珍惜他。可真正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让情欲迷乱了自心,他们会把小爱升华为大爱,这也是佛家经常说的慈悲之心。

在古印度曾经有个修行人,据说他不被世间的财宝、美色所**,因其品格高洁而成了众多追随者的师父。他也以为自己已经摆脱了情欲的控制,但他在一个明媚的春日遇到一位美貌绝伦的女子时,他还是动情了。他后来反省,就说:“哎呀,都怪我自己的这双眼!若不是因为眼睛捕捉到了女子,我又怎么会动心呢?真是的,这双眼睛阻碍了我修行的道路。”说着,他就刺瞎了双目。

真正阻碍他修行的是他那颗执著的心,而不能怪罪自己的眼睛。有禅心、有悟性的人,他们在看到大好春光时,既会发出“春光明媚,春花娇美”的赞叹,也会感觉到春去秋来,生命苦短,所以生出要精进修行的决心;他们在看到美丽的妙龄女子时,既会有对青春美的喜爱,但也能觉察到人体肉身不断变化、衰老,美丽的容颜也不会永久留存,因而不会被美色所迷惑,不会为因对异性的迷恋而让心灵饱受煎熬。

真正的爱,它更多的有一种奉献、牺牲的精神在里面。这种感情里,没有“我”这个东西存在,一旦它转化为一种对全体人类的大爱,我们内心深处将不会再有烦恼痛苦,你用大爱看着众生,你会感觉原来众生是如此可爱,而你的这种情感会反作用在自己身上,其结果就是永远安住在喜悦、安宁之中,没有失去爱情的恐惧和焦虑,也不怕有人夺走你喜爱的人,因为你已经没有了控制欲,也不曾把某个异性当做你独自占有的物品。

这样的大爱,应该就存在于我们的心性中,它有个孪生兄弟叫“无我”。

延伸阅读:

雍和宫:形象奇异的密宗造像

在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有一座北京市内现存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明代时,这里曾是太监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则成为四皇子的贝勒府,这位四皇子就是那位频频出现于电视荧屏上和各种穿越故事中的四爷雍正。此后,在雍正三年,这里又成了皇帝的行宫,“雍和宫”应该是在此时命名的。直到乾隆九年,这里才改做喇嘛庙。

红色的宫墙,黄色的琉璃瓦,还有那飘动着的各色旗幡,在空气中弥漫的佛香,再加上这里跪拜叩首的信徒,随意走动的游人,就像一幅画面,迷离而又真实,此生与来世,佛国与人间,就如此交织在一起。

迷离又真实的,不仅仅是寺院里祈福祝祷的人们,似乎我们一颗悬在半空的心,也能在这种氛围里找到依托。是啊,尘世再好,也总免不了有离情别苦,命运再顺,也总会遇到坎坷纠葛。若是我们能使自心安然,那么不管是在佛国还是在人间,无论置身何处都好,只要自心能安住在宁静与喜悦之中,即便身陷尘劳又能怎样?

雍和宫内保存的造像与汉地佛教造像有着极为明显的不同,这里的佛教造像表现形式很多样,不论是佛像,还是本尊、上师、护法神,都雕绘得那么形神兼备,充满雪域艺术特色,给人们一种充满原始粗犷之美的心灵震撼。不论是他们手中各式各样的法器,还是丰富动人的表情,仿佛都能钻透你的灵魂一般。你就在那香雾缭绕的大殿里,与佛国相望着,看似不远,可又无法完全接近。

不论是大威德怖畏金刚,还是六臂勇保护法,他们与汉地常见的那种平和慈悲的佛像都有明显不同。这些金刚护法面貌之狰狞,让人望而生畏,但是在敬畏之后,却生起了对佛法的恭敬,由此内观自己的心念,生怕有那么一点点的不敬而给自己招致来生死大祸。

在雍和宫,人们还经常能见到一些双身拥抱造像,有人称之为“欢喜佛”,其实造像呈**状并不是要表现色情,而是要宣说清净、无染杂。人之出生,本就是赤条条而来,想来修行也该用一颗明空赤露之心,去探寻佛门的终极奥义。

若你来到东配殿的牺牲坛上,会发现供奉着几尊造型诡异的佛像,分别是吉祥天母护法金刚、永佑金刚、大威德金刚、地藏王金刚以及财宝金刚。很显然,这些造像雕刻精美,造型复杂,或是身挂骷髅作为装饰,或是腰披兽皮,以显威猛。他们头戴佛冠,身挂璎珞,主臂拥抱怀中明妃,从身旁生出的其余手臂则持有不同的法器。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待要仔细观察这些造像的细节处,却又难以抵挡他们威严的目光。

双身造像为一男一女,那相拥之状也并无色情之感,男性象征金刚本尊的无畏气概和威猛力量可以挣脱世出世间一切束缚和障碍,尤其是心中魔障,而后自内心生发出无比的喜悦与光明,这正是智慧的力量;而女性则代表着方便与禅定,两者相拥其实无非是在说明在修行中智慧与慈悲要合一,同时也象征着禅定与智慧的合一,表达着一种悲智双运、定慧双修的理念。

雍和宫中藏有一尊十分珍贵的佛像,那便是法轮殿宗喀巴大师像前所供奉的释迦牟尼佛。这尊造像为铜质鎏金,头顶发髻如螺,两弯细眉似月,面容安详而端严,衣上的纹路呈水波状,让人见后生起无上的清净和安宁。

乾隆年间,西藏的颇罗鼐王将此佛像命人专程进献给乾隆帝,那应该是在1745年的农历九月,这尊佛像被供奉于雍和宫。虽然没有时间去翻阅史料,但我们不难想见,当时的场面该是如何庄严而神圣。

转过来,我们走进雍和宫的天王殿。那里面也有一位大肚子弥勒佛,只不过,他是很安然地端坐在须弥座上的罗汉**,而不是像汉地寺院天王殿里的弥勒佛那般,直接盘坐在须弥座上。他眉头大大地舒展着,一张笑口显得很是夸张,可也正因其夸张的大笑,才让人们在看到之后全然地放下了心头重负,感觉到生活原本就应该是快乐轻松的,慈悲为怀,宽容做人,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吗?

雍和宫大殿内,竖三世佛肃然沉寂着,中间的那位是现世佛释迦牟尼,西侧是过去世的燃灯古佛,右侧便是未来世弥勒佛。这三尊佛像有着满月般的面庞,细长的眼睛透露出无限的宁静,如夜色一样,让人看过一眼之后便可从一种混乱、烦躁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那嘴角的微笑,分明在宣示着自心灵性的美妙,只看你自己能否领悟到。

三世佛所结的手印各不相同,立在中间的释迦佛右手指尖向下,这便是降魔印;燃灯古佛则摆一转法轮印,因为佛首次对大众说法称作“初转法轮”;而弥勒佛则做出“说法印”。

在雍和宫的配殿里多供奉有密宗佛像,他们的形象变化十分丰富而且造型异常复杂,大部分佛像为“忿怒相”,比如之前提到过的东配殿中那位大威德怖畏金刚,就呈现出忿怒、可怖的面容。而在其右侧的六臂勇保护法(也就是六臂大黑天)居于藏传佛教密宗护法神的首位,民间还把他视为战神和福德神,他一张可怖的面孔,六个手臂,头上戴着骷髅冠,双脚踏在一头仰卧的白象之上。这种造像有着十分深刻的寓意:那六只手臂象征佛教修法中的“六解脱”,手中所持的法器能帮助众生断除烦恼欲念、增福德智慧、去除邪恶。尽管六臂勇保护法圆目怒瞪,相貌狰狞无比,但却能庇护众生,使大众于困苦烦恼之中得到解脱,帮助众生圆满实现心中善愿,因此这位护法神颇为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虔诚供奉的对象。

拜过了面孔可怖的护法神,我们再来拜一拜东配殿北端所供奉的吉祥天母,这是一位女性护法神。虽然她有如同六臂勇保护法那般的可怖忿怒相,但也有平和喜悦相。不过在雍和宫东配殿里所供奉的吉祥天母身现忿怒相,她身为蓝色,长有三目,怒目圆睁,脸上呈现出愤怒的样子,嘴里衔着药叉,红色的头发向上高高竖起。她坐着一头黄色骡子,左手持碗,内有血浆,右手向上举起,拿着一根人头骨棒。在骡子的鞍前有一账簿,这是吉祥天母用来记录人间善恶用的。在鞍后还挂着一只荷包,这荷包里面有瘟疫病毒,主要表示的是各种病痛灾难。虽然这尊吉祥天母看起来一副凶恶的样子,但她却能降伏恶魔,消除灾难,给善良的人们带来吉祥幸福。

呈平和喜悦相的吉祥天母肤色洁白,表情温和而慈祥,头上梳着高高的发髻并且用各色鲜花装点。虽然她也长有三只眼睛,但那目光平静安详,和善的目光落在哪里,哪里就会生出吉祥。端坐在莲台上的吉祥天母右手拿着白色羽毛箭,左手所持的碗中装满了各种珠宝。

传说中的吉祥天母本来是婆罗门教湿婆大神的女儿。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进入禅定时,有很多外道邪魔前来扰乱,吉祥天母也在其中,不过那时她的名字叫做“玛哈嘎哩”。佛陀用法力降伏了外道邪魔,也使玛哈嘎哩得到教化。从此之后,她发誓守护佛陀的教法,成为佛教的一名护法神。凡是多行恶道、破坏佛法的人,都将受到她的惩罚。在藏传佛教寺院中均能见到这位吉祥天母的塑像,而以吉祥天母为题材的唐卡、壁画,历来受到人们的崇奉。

或许,你在这里无缘得见这位秀丽和善的吉祥天母,不过雍和宫内的木雕三绝也十分值得一观。在铜质鎏金的宗喀巴大师塑像背后便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五百罗汉山。这整个山体使用紫檀木精心雕镂而成,山体上还用金、银、铜、铁、锡铸成五百罗汉。这些罗汉或坐、或卧、或在思索佛法、或在安然休息,或是做大笑状,或是做醉酒状,其形象逼真、姿态多变。若你有机会能够走得近些,还能看到山体上雕刻出的松柏翠枝、寂静深谷,还有宝塔古亭,连最细微处都雕刻得精美无比。只不过很遗憾的是,在历经战乱之后,这山体上的罗汉就只剩下499位了,有人说“走掉”的那一位乃是去度化世间众人了,因为走得地方太多,看到的苦难众生太多,所以干脆就不回来,留在人间弘法度生。

雍和宫木雕三绝中的第二绝是一尊檀木大佛像。据说这根檀木可是用大批珠宝从尼泊尔换来的,乾隆年间由工匠雕镂成巨型佛像。在把这尊大佛安置好之后才又修建了万福阁,因此就流传下了“先有佛像,后立宫殿”的说法。这尊巨型佛像为一弥勒佛造型。与其他寺院的弥勒佛有所不同的是,这尊弥勒佛像头上戴有宝冠,颈部悬有佛珠,手臂上有一条黄铜制成的哈达,在腰间还挂着串珠的花篮。据说佛像的高度有26米,有8米还埋在地下,称得上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

下面再说一下雍和宫木雕第三绝,就是一座金丝楠木佛龛。也许你会说,佛龛啊,谁没见过啊。不过这里要说的佛龛可不一般。这座佛龛放置在万福阁东厢的照佛楼内,这楼是乾隆帝为母亲供奉旃檀佛而建的。楠木佛龛从地面一直到楼顶部,由两根闪耀着金色光芒的蟠龙柱子支撑,横梁上是金皮贴木,上面雕刻着许多龙形,中间的是双龙戏珠。这蟠龙柱和横梁上一共有大大小小的金龙99条。

在佛像背后,是一座火焰背景的围屏,也是用楠木雕刻而成,精美无比,世所难见。凡是看到这尊楠木佛龛的人,无不因其所展现出的庄严佛境而身心倾倒,几欲往生净土,以求脱下心上沉重的枷锁,让自己从身体到心灵都换个清净模样。

作为融合汉、藏、满、蒙建筑特色于一身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不仅珍藏着众多有着上乘艺术价值的佛教文物,而且还是现代人净化身心、放松压力的好去处。谁说要获得心灵的清净平和,就一定得去深山古林才好?即便是在闹市,即便周遭有车水马龙围绕,只要你能一步一步稳稳地从山门走到寺院,然后再一步一步地走遍整个寺院,只要你愿意在这种闹市的行旅中觉悟自心,那么,山门外的环境再怎么喧闹沸腾,与我们这寻归心灵的旅程又有何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