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道,最圆满的人生之路(1 / 1)

心.行 马超 2782 字 2个月前

修行不是要我们刻意地抛弃财富,去过一种极端贫穷的生活。修行是为了让我们的内心通向清净、圆满,培养出人生智慧。沉溺于富贵之中同刻意地追求贫穷都不是明智的生活方式。真正智慧的生活方式用“中道”二字便足以概括。所谓中道,便是不落极端。沦为金钱的奴隶固然不好,但事事不努力,把消极懒惰等同于淡泊宁静,更是一种糊涂的做法。

在笑容满面的弥勒佛两旁围绕着四位表情严肃,甚至还有些怒容的天王。他们与山门殿的哼哈二将似乎很像,但仔细一瞧,还是颇有不同。这四位猛将便是“四大天王”,他们手中的法器各自表现出不同的佛理,同时也表露着不同的人生态度。

乍一看到四大天王圆瞪的双目、倒竖的双眉,多少还是让人有一种胆战的感觉。不过,在他们威严的面孔下,却隐藏着一颗护持善法、护国安民的慈心。

说起四大天王,人们并不陌生,甚至还能如数家珍地说起这四大天王的名称以及各自的职责。这四位天王真是了不起,他们不仅是佛教的护法神,也是世间众生的保护神,想来很多人在供奉这四位威神盖天下的天王时,心中的感念要多过崇敬吧。

除了这四大天王,还有所谓的“四大金刚”,很多朋友曾把二者混为一谈,其实他们并不是一回事。佛教的四大金刚分别是五台山的泼法金刚、峨眉山的胜至金刚、须弥山摩耳崖的大力金刚和昆仑山的不坏尊王永住金刚。四大天王在人们口耳相承的传说中被说成是天界的魔王,后被佛陀收服而成了护法神。尽管我不确定这故事是否有出处,但每次仰头看着弥勒佛身边的这些护卫,心中还是会被他们的威严表情深深地震撼那么一把。

或许你会觉得,在笑容可掬、亲切可人的弥勒佛身边放置这些身材魁梧、剑眉高耸的金刚造像似乎有些不大适宜。可是,慈悲与勇猛从来就不是互相冲突的啊。一边是慈悲大度,一边是威猛英武,于是,慈悲者更显慈悲,威猛者更显威猛。这也是在用两种不同的手段去度化不同的众生。

佛法之伟大,便在于它随着世间众生的根性而使用不同的手段来开启他们的内在智慧。用佛家的话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帮助我们修行的良师益友。你觉得事业上遇到挫折很痛苦吗?那么正好让你有时间去考虑以后的人生规划,所以很难说事业上的失败到底算不算是“失败”。你被心上人拒绝了,你觉得很痛苦吗?可你正好可以让自己在痛苦之中想清楚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到底是什么类型。看来,失恋也并非一点好处也没有。

若是人们在困境面前如此转念一想,那么,人生中哪里还能有“绝境”啊。所谓绝境,无非是自己不肯放过自己,不肯让自己的心灵稍稍地有那么一丝喘息的机会,凡事都计较,每个时刻都在算计着,结果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任何起色,自己的心灵也日益困苦不堪。身累心更累的人们如果无法学会转念,做不到自我解脱,他们首先想到的地方就是寺院。到寺院里走上一遭,望一眼天边的红霞,看一看面前的佛像。那些或慈悲或开怀的表情,多多少少能让人们心头的烦恼减轻一些。

对于那些有心之人来说,他们在走进一座寺院之后可并不单单是拜佛烧香许愿还愿,或者单纯地来排解心头烦恼。他们也许会对寺院的历史颇感兴趣,进而不断探究,或者对自成一色的建筑格局十分关注。但不知你算不算得上是个真正有心人,是否留意过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是否探寻过这些法器各自所含的意义。

请允许我先从东方持国天王说起,他手中所持的法器是一把琵琶,琵琶上有弦,代表着我们做事要有张有弛。这就好比弹琴,琴弦过松,则难以弹出声音,更别说是弹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了。但是,如果琴弦过紧,它就会断裂,说不定还会伤到手指。唯有张弛有度,才能弹奏出乐曲,这也才是符合“中道” 的做法,而“中道”被认为是一种大智慧。不落两边,没有分别,远离极端,超越了是非爱憎,超越了苦乐有无,这样的人生岂不快哉!

我们活在世间,若能把凡事都做得恰到好处,我们的身体才不会疲累,心灵也不会被凡尘琐事束缚,不仅事情会做得圆满,人生境界也能呈现出一个圆满的状态。大家不妨仔细想想,我们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让心灵永无休息、让思维永不停歇,这样难道不累吗?但是,我们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又不能不靠着物质来生活。我们不是木刻石雕的佛像,自然需要吃喝用度,所以,完全没有物质也不能继续生活下去。对于物质追得紧,身心疲累;不去经营,那么就只能混吃混喝地过日子。可是,如果我们能对物质与心灵把握一个度,平衡一下二者,那便还算是接近于中道的生活了。

做事做人都应该这样。中道二字,易说好写,可是不好践行,所以才有了修行炼心的必要。过一种充满禅意的生活,让心灵与身体保持平衡,也不能让物质与精神过分地偏于一端。

南方增长天王,手中所持法器是一把利剑,它既象征着用智慧的利刃斩断世间之烦恼,安心修行,也是在提醒世人,做事要利索果断,不要拖拖拉拉。如果有人整天对你说这些大道理,恐怕你会烦死了,就像我一样,离那些只会讲大道理的唐僧越远越好。可是,这一尊尊造像却在不动声色中揭示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只看你能不能悟到,这可真是极高明的说法形式了。

西方广目天王,他的法器是一条神龙,象征着世间一切事物无不是在变化之中,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真理,所以佛家讲“无常”,说“无我”,正是因此。可是,面对变化我们不应惊慌,更没必要恐惧,我们要做的,是用一颗灵敏的心去适应变化,唯有适应,才能从容。

还剩下一个北方多闻天王,他的法器是一把伞,表示“遮盖”,可到底要遮盖的是什么呢?在这个瞬息变化的世间,总是充满了种种**,有些**让人心乱神迷,以至于忘记了自己此生为人应承担起的责任;有些**使人原本清净的心中多了许多邪恶杂念,以致做出种种错事,而自己也在心魔的圈子中不停打转,找不到让心灵停靠的地方,所以,不能抵挡**的人,不仅自己会活得很累很痛苦,而且还把这种痛苦加在别人身上。可见啊,世间的**要时刻提防,要保护好自己那颗本来清净纯明的心灵,不要被染污了。

四大天王手中的法器就是在向我们说法,向我们揭示了一种生活态度。尽管塑像不会说话,不会行动,可他们固定不动的画面不就在昭示着一种修行法门吗?当然,如果你只是低头想着应该往功德箱里放多少钱才能满足心愿,你自然看不到这些“说法”的塑像了。

其实,对我们说法、开悟智慧的又岂止是这些造像呢?智慧源自于内心,但更是根植于生活中。佛陀所讲的道理虽然精妙高深,但每一个佛理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觉性的人,他会认为生活中的一切、身边的一切,即便再寻常,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启示。

曾经听友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求知若渴的青年,他特别希望勤奋学习,然后迈进知识的殿堂。他是如此地努力,以至于他做梦都梦见自己在跋山涉水之后来到一个地方,这里有两扇门,一扇门上写着“此处通往学问的殿堂”,另一处则通往一间教室,那里有高人在讲课,内容就是如何抵达学问的殿堂。但是很遗憾,这个青年选择了第二扇门。

我们总希望自己能在某个时刻、某个地方,接受到特别难得殊胜的启示,或是寻找到人生的终极真理。我们总是随着乌泱泱的人群来到传说中灵验稀奇的地方,希望在这里有异乎寻常的发现。但是,我们在如此急迫而匆忙地寻找时,却忽略了那些所谓的启示与真理,原本就在生活之中,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一个求财求富贵的人,他头脑里想的是用供品来获得神佛的欢喜,从而赐予他财富,因此他全然忘记了站立在他面前的佛像所代表的慈悲、宽容、淡泊行事。他看不到佛菩萨带给他的启示,他想的仅仅是那四个字“有求必应”,而完全看不见佛菩萨造像所表达出的人生态度和一种生活的方法。盲求瞎拜,无益于心灵的成长,也无助于生活的改造。

如果忽略了对生活的体验,我们将失去一次次身心成长的机会;如果来到寺院只是为了满足欲望,那更是和心灵的解脱、智慧的觉悟背道而驰。静静地看一朵花开了又落,难道不好吗?好好地品一杯禅茶,于茶水中觉察心灵的变化,难道不好吗?来到天王殿,除了拜佛求神,再留意一下天王造像所表之法,思考一下他们所象征的人生态度,难道不好吗?

如果人生真的是一场修行,那又何必行得如此匆匆?一步一步慢慢来,难道不好吗?

刚柔相济,慈威并施,是真慈悲

人们常把那些善良慈悲之人唤做“有一个菩萨心肠”,可知佛菩萨都是“善良慈悲”的,而大度、慈悲、良善,似乎也成了佛教的一种品格,成为人们对佛教道德观的全部概括。

可是,佛门中既有慈悲心肠的菩萨,也有怒目圆睁的金刚、天王。刚柔并济,这才是真正度人的好手段。一味慈柔,结果很可能是助长了世间的歪风邪气,所以,还得有人站出来,拍拍自己的胸膛,用些强硬的手段,守护道场,守护佛法。

佛菩萨的慈悲对世间一切生灵敞开,可那天王、力士所表现出来的勇武强悍,也未必不是一种慈爱——如果能引得迷途众生重归正道,那么金刚怒目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众生的爱护呢?见多了慈眉善目的佛菩萨造像,偶尔看一看威猛的天王,特别是留心一下他们的表情,或许你心里会有另一番感觉。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出家人总是和和气气、待人慈悲,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不过在禅宗故事里,倒是随处可以见到动辄就喝骂弟子的禅师。当弟子有疑问时,他们不是高声断喝,便是一禅杖打来。不明禅意的人,往往会感觉这些禅师严格而苛刻,完全没有一点慈爱的样子。可是,在这严厉之中却也有对弟子的关爱、对众生的关怀。

刚柔相济,慈威并施,听起来这似乎更符合佛家所说的中道。有时仔细想来,在世间做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我们天天都在说,对人应该宽容大度,可有些时候威严那么一回、严厉那么一把,似乎更显得“有人情味”一些。太过慈软的心肠,往往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在某些特殊时刻,强硬与威猛反而更能保护自己、救度众生。

可见,寺院里的一切无一不是在向我们“表法”,比如当我们看到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悦相,就会在心中生起慈悲、喜悦的念头,去行慈悲众生的事情;看到弥勒佛憨厚的笑容和圆鼓鼓的肚子,就会想到做人做事当大度宽容,留宽容心,现慈爱相。无量无边的道理,都在这具体的造像中得以显示,这总比一味枯燥的说教要更让人容易接受。

不过,这些表法也只有用心观察、体悟,才能从中见到智慧。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进得山门之后,放不下尘世杂务的人一味地在求,而把尘世杂务看得淡然、愿意从此活得坦然的人却笑对弥陀。

但愿,慈悲者因见了勇猛的天王像而培植出无畏,但愿,凶狠者在见过慈柔的弥陀像而生养出慈悲。慈柔应有度,勇猛亦复如是,一切道理都尽在天王殿的弥勒像和天王像中。

延伸阅读:

桑耶寺:自然生成的释迦牟尼佛像

在西藏山南地区的桑耶镇境内,有这样一座寺院,它始建于公元8世纪,号称是吐蕃王朝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内建筑按照佛教的宇宙观而布局,寺院的中心佛殿乃是融合了藏、印、汉三种建筑风格,因此也被人们称为“三样寺”。但它还有一个名字,桑耶寺。

在公元8世纪,来自古印度乌仗那国的密宗大师莲花生进入西藏。他传播密法,度化当地众生,还主持修建了这座桑耶寺。在桑耶寺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一件十分不可思议的圣物,那便是一尊自然形成的释迦牟尼佛像。天然形成,没有人工痕迹本就已经难得了,可更神奇的是,这尊造像据说还经过三世佛的加持,所以灵验无比。说实话,当初一心想到那里去,就是为了一睹其风采。可能是因缘不够,在做了许多准备之后也未能成行,无奈之中也只好听朋友们的一番描述,来解解心头之痒了。

作为受人推崇的一位圣尊,释迦牟尼佛的造像绘画在很多藏传喇嘛寺中都能见到。桑耶寺这里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身如金色,面庞安然,微微垂下的眼皮显得很是可亲。他头上戴有宝冠,那宝冠上装饰着许许多多的宝石——我也是听从桑耶寺回来的友人所说,很遗憾,没有亲眼一见,也只能根据友人的讲述和资料图片来想象一下了。

可是,无论如何调动自己的想象力,都很难满意地描摹出这尊大佛的形态,至少对我来说,我是不敢轻易去对人描述他的,唯恐一不小心,失了敬意。说他庄严,可无论哪座佛殿、哪尊佛像,都是庄严神圣的;说他慈悲,可任何一位佛菩萨对于众生都是怀着慈悲心肠的。

这尊释迦牟尼佛像眉间有一白毫,仿佛无声地观照着大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观照着三世的落寞繁华,观照着世间每一个人的心底最深处。自然,我也在他观照的范围之内。每每一想到这个,我便有种很难说明的感觉。一方面,我希望慈悲的佛陀能看到我内心的忧虑、恐惧,另一方面,我又担心他看到我内心中那些阴暗的想法。

我一直为自己心底的一些阴暗想法而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比如有那么一个时期,对财富的巨大渴求,我的这种对财富的渴求感被许多朋友说成是“对成功的追求”,是值得称许的。但很快我就发现,对财富的渴望已经成为我心头的一颗毒瘤。没有钱的时候,我迫切地需要它,并且为了维持生计而忙忙碌碌。但是,我常想,如果有一天,我变得非常富有,那么我的境况并不会比现在更好。是的,那个时候我会有充足的钱去购买我喜欢的东西,可这些真的需要吗?这个样子的生活,难道就真的是我梦寐以求的吗?我被财富吸引住,在金钱的圈子里打转,表面上看起来生活很富足,但这是牺牲了许多时间和个人自由才得来的,唉,得不偿失啊。

若是佛陀知晓了我的这些念头,不会笑我吧?可我却希望他能将我心底的一切看得十分透彻。有些时候,把阴暗的念头拿到太阳底下晒晒,总比一直闷在心头更好。人不要害怕欲望,也不要为了自己那些不怎么美好的念头而自责,正是因为这些杂念存在,我们才能找到修行的意义。

如果以后找到机会,我肯定要来桑耶寺的。我想告诉那尊佛像:你是天然生成的,我的心也是。我的心与你一样,原本都是纯净光明的,虽然我还要为沾染灰尘的心灵做一些很必要的功课,但我会坚持着走下去,一直走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