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回风》的标题取自首句。《悲回风》是一首愤世嫉俗的作品,也是一首绝妙的抒情诗。回风即旋风,旧注指谗佞,看来不单指谗佞,较多的指那个腐朽的社会及其最高的统治者。关于本篇主旨,汪瑗《楚辞集解》说:“此篇因秋夜愁不能寐,感回风之起,凋伤万物,而兰茝独芳,有似乎古之君子遭乱世而不变其志者,遂托为远游伤古之辞,以发泄其愤懑之情。”
在《九章》的其他各篇中,作者一般都采用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的方法,惟独这首《悲回风》是通篇抒情而很少叙事。作者以其沉痛的心情,反复抒发内心的情感,所谓“愤怒出诗人”,“发愤以抒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屈原的作品大都蕴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性,而集中表现这种悲剧意识和审美意象的就是《悲回风》。
本篇具体写作时间难以确定。有作楚怀王及楚顷襄王时几种意见。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作于屈原自沉汨罗的前一年秋天,其说最为近似。
[原辞]
悲回风之摇蕙兮①,心冤结而内伤②。物有微而陨性兮③,声有隐而先倡④。夫何彭咸之造思兮⑤,暨志介而不忘⑥!万变其情岂可盖兮⑦,孰虚伪之可长⑧!
[注释]
① 回风:旋风。摇:摇动,摧残的意思。
② 冤结:冤情填胸,郁结不散。
③ 物:指蕙草。微:指蕙草本性微弱,难挡风寒。陨:落,凋零。性:通“生”,生命。
④ 声:指风声。隐:指起于无形,令人不觉。先倡:指肃杀之秋的先导。此以风摧蕙草,喻谗人残害贤良。
⑤ 彭咸:传说殷代的贤臣。造思:追念。
⑥ 暨:通“及”。犹思及,想到。志介:性情和志向耿直坚定。不忘:令人不能忘怀。
⑦ 万变其情:指谗人情意万变,工于巧诈。盖:掩盖。
⑧ 可长:可以长久。
[赏析]
深冬季节,天色晦暗,万木摇落。暮年的屈原形容枯槁,弱不胜力。忽然旋风骤起,把遍地的白草卷入呼号的苍穹。
悲伤啊,旋风中摇动着蕙草,郁结在心中的忧愤难消。柔弱的蕙草易被摧残啊,秋风无形却能产生巨大影响。我为何对彭咸如此追慕啊,他那高尚的志节使人永不能忘。纵有万变忠心岂能掩盖啊,虚伪的假象怎么能久长。
屈原睹物生情,大感悲恸,旋风凶暴肆虐,那些弱质的香草如何能躲过命运的厮杀!自己虽然活在人世,恍如落生在无尽荒凉的沙漠。谁能理解自己内心的深冤,谁又是自己堪与言说的人?他只感到满身满心都是郁结不去的伤痛。他仿佛感到自己就像一棵柔弱的香草,随时都会被命运的旋风撕碎裹挟而去。自己的生命本来如此柔弱,又怎堪如此深重的痛楚?眼看生命不会长久,更何况奸佞的疯狂迫害,好比肃杀秋风起,万物即将零落哦!然而,就在这极度的孤单伤痛中,在无一人肯听他叹息的时候,他的心追思着古代先贤彭咸。即使在这穷途末路的暮年,他仍然抱着耿直坚定性情和志向。可叹、可恨楚国朝中那些奸诈的小人,他们情意万变,巧于伪饰,在暗中百般嘲笑他。屈原仍抱着坚定的信念:谗人再诡计多端,也无法掩盖,虚伪的鬼影又怎能长久?
这一节,屈原以一“悲”字统领全篇。这个“悲”,悲得深重,悲得广大无边。这是个人不幸遭遇的“悲”,更是国家浊世群魔乱舞、鬼影曈曈、生逢末世之大“悲”;这是现实和历史所有正直光明贤臣的“悲”,也是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老人投向世界的大悲悯。屈原所以是屈原,就在于他在任何时候都相信历史脊梁的存在,并具有一往无前的力量,如果现世中没有,他就去寻找先贤: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他在任何时候都相信,乌云遮不住太阳: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这是信念的力量,是心灵不灭的灯。
[原辞]
鸟兽鸣以号群兮①,草苴比而不芳②。鱼葺鳞以自别兮③,蛟龙隐其文章④。故荼荠不同亩兮⑤,兰茝幽而独芳⑥。惟佳人之永都兮⑦,更统世而自贶⑧。眇远志之所及兮⑨,怜浮云之相羊B10。介眇志之所惑兮B11,窃赋诗之所明B12。
[注释]
① 号群:呼叫同类。
② 草苴:杂草。比:相合在一起。以上二句喻小人物以类聚,拉帮结派。
③ 葺鳞:修饰其鳞片。自别:表示自我异样,即自我炫耀的意思。比喻小人巧加粉饰以自我表现。
④ 蛟龙:喻贤者。隐:隐藏。文章:光彩。
⑤ 荼:苦菜。荠:甜菜。不同亩:不在同一地里生长。
⑥ 茝:白芷,香草。幽:幽僻处。
⑦ 佳人:屈原自喻。永都:永保其美。都,美丽。
⑧ 更:经历。统世:世世代代。贶(kuànɡ):通“况”,善。自贶,犹自况,自许。“而”一本作“以”。
⑨ 眇:通“渺”,遥远的样子。远志:远大的志向。及:至。
⑩ 怜:爱。相羊:同“徜徉”,形容白云漂浮不定。
B11 介:耿介。所惑:所疑,指不能取信于人。
B12 窃:私下。明:表明。
[赏析]
“鸟兽鸣”六句写秋冬之景,似都有所指称:
鸟兽鸣叫把同伴呼唤啊,鲜草枯茸杂合就没有芬芳。鱼儿叠起鳞片显示自己特别啊,蛟龙隐藏起它身上的纹章。苦荼甜荠不在一块田里生长啊,兰花芷草在幽深处独含清香。
在黑暗的人生境遇中,屈原相信自己的美德和才华卓绝于世,只可惜被污秽所吞没。正邪本不两立,是非善恶真伪难于并存。虽然没有那样的巨手扫除阴晦,但诗人坚信:想那君子是永久美丽的啊,经过几代之久能自求多福。这是世间一切心怀善念的人的执着信仰,对真善美的祝愿,也是播撒在人们心田的甘霖。
想到这里,诗人的心情松快了些。他仰望苍穹,看见白云在天上徜徉,无限感叹地说:
我远大的志向所达到的高度啊,像白云在天空自由飘浮。忠诚抱着远大志向感于世事啊,私下赋诗来表明心志。
在这个无法言说的世界上,诗人独抱云之志向,可惜空有一腔热肠,眼见壮志难酬。这份情怀与谁堪与言?也许付诸笔墨,才是最好的见证。
[原辞]
惟佳人之独怀兮①,折若椒以自处②。曾歔欷之嗟嗟兮③,独隐伏而思虑④。涕泣交而凄凄兮⑤,思不眠以至曙⑥。终长夜之曼曼兮⑦,掩此哀而不去⑧。寤从容以周流兮⑨,聊逍遥以自恃⑩。伤太息之愍怜兮B11,气于邑而不可止B12。
[注释]
① 惟:发语词。独怀:独抱情怀,与众不同。
② 折:折取。若:杜若,香草。椒:香木。自处:兀自独处。
③ 曾:同“增”,不停地,一次又一次。歔欷:哀泣声。嗟嗟:叹息。
④ 独隐伏:隐居蛰伏,即孤独地自我隐藏起来。
⑤ 涕泣交:涕泪纵横。汪瑗《楚辞集解》:“自鼻出曰涕,自目出曰泣。”凄凄:悲凉哀伤。
⑥ 至曙:至天明。
⑦ 终长夜:整个长夜。曼曼:即“漫漫”,悠长。
⑧ 掩:抑止。不去:不能摆脱。
⑨ 寤:醒来,此指起床以后。从容:舒缓的样子。周流:周游,游**。
⑩ 聊:姑且。自恃:自娱。
B11 太息:叹息。愍怜:忧伤哀怜。
B12 于邑:同“郁悒”,苦闷。
[赏析]
无罪被逐,心头冤结。流放荒僻,孤独和悲伤疯长。人是依靠相互取暖的,不能离开他人而能独自生存下去。诗人连用了两个“独”字,在极其孤独中,无以为伴的诗人,独持自己的美德和才华,宁可与自己的芳华为侣,亦不肯变节从俗。在陌生的异地独自隐居,对楚王和楚国的忧思却没有一刻停止:
只有佳人有独特胸怀,采摘若椒而独抱幽芳。我经常叹息眼泪汪汪,独自隐居但忧思难忘。我泪流不断内心凄怆,忧思难眠一直到天亮。漫漫的长夜已经过完,我的心依旧还在悲伤。起床后我慢慢地游**,姑且徘徊来驱散忧伤。可怜我痛苦唉声长叹,胸闷气短不可能舒畅。
忧伤像一把细细的小刀,把生命割碎。诗人用很多的笔墨写自己的忧伤之情,却没有一句重复,是由于使用了第一人称的独白方式,同时掌握了丰富的词汇。诗人从叹息、流泪的神情、胸闷气短的感受和昼夜忧思难忘的等多个角度,表达了自己像大海一样深广的忧伤,并用很多联绵词,如“歔欷、曼曼、从容”,将这种凄怆之情渲染的特别浓郁。
[原辞]
糺思心以为纕兮①,编愁苦以为膺②。折若木以蔽光兮③,随飘风之所仍④。存仿佛而不见兮⑤,心踊跃其若汤⑥。抚佩衽以案志兮⑦,超惘惘而遂行⑧。
[注释]
① 糺:同“纠”,纠结,纠缠。纕:佩带。
② 愁苦:一本作“愁若”,即若木。膺:指胸衣。犹今背心、兜肚之类。
③ 若木:神话中的树木。
④ 飘风:狂风、旋风。所仍:任凭其所为。此指不再把小人的迫害放在心上。
⑤ 存:存在,即现实。
⑥ 踊跃:犹沸腾。若汤:如沸汤。
⑦ 抚:抚摸。佩:身上的佩饰。衽:衣襟。案志:强按捺住内心情志。
⑧ 超:同“怊(chāo)”,怅恨。惘惘:迷惘的样子。
[赏析]
忧愁郁结缠身,就像穿上了衣服:“忧思郁结变成了佩带,苦闷交织变成了内裳。”以神来之思,新颖之喻,表达了愁思之深。但诗人仍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挺立:“攀折若木来遮挡阳光啊。”在日夜的隐伏思虑中,诗人已经不把小人的迫害放在心上:“听凭那狂风把我吹**。”诗人此时感到:
眼前的一切模模糊糊看不清啊,我的心像开了锅翻腾不止。整一整衣裳稳一稳神啊,走吧,恍恍惚惚若有所失。
虽然一层一层的巨大的黑暗被心灵磨洗,丑恶的现实仿佛看不见,但诗人仍心如沸汤难以平静,以致不得不依靠抚摸玉佩衣襟安神,在迷茫悲伤独自前行。在诗人的心里,始终有两股力量交替作战。这就是正与邪,善与恶,忠与奸。邪恶的力量是强大的,诗人多次用旋风、狂风比喻奸佞的迫害。但更为强大的是诗人的心灵,他一次次把黑暗的邪恶力量拂去,从苦难的心灵深渊站立起来。
[原辞]
岁曶曶其若颓兮①,时亦冉冉而将至②。蘅槁而节离兮③,芳以歇而不比④。怜思心之不可惩兮⑤,证此言之不可聊⑥。宁溘死而流亡兮⑦,不忍此心之常愁⑧。孤子吟而抆泪兮⑨,放子出而不还⑩。孰能思而不隐兮B11,照彭咸之所闻B12。
[注释]
① 岁:岁月。曶曶:即忽忽,快速而过的样子。若颓:像物坠落,形容快速而不可止。
② 时:时间,此指生命的期限。冉冉:渐渐。将至:将尽。
③ 薠、蘅:皆香草名。槁:干枯。节离:枝节枯折。
④ 歇:消失。比:聚合。不比,指飘散。
⑤ 怜:哀怜。惩:制止。
⑥ 此言:指上面所说的“存仿佛而不见”等企图自我解除内心痛苦的话。不可聊:不可靠。
⑦ 溘死:忽然死去。流亡:灵飞魄散。
⑧ 常愁:无穷无尽的忧愁。“此心”,一本作“为此”。
⑨ 孤子:即孤独之人,屈原自比。吟:悲吟。抆:擦拭。
⑩ 放子:被弃逐的人,亦屈原自比。
B11 隐:暗暗伤怀。
B12 照:比照。所闻:所传闻于世的那样。
[赏析]
美人易老,才华易凋。岁月大把大把地凋零,生命亦日益老朽,留给生命的时光已经不多。但诗人爱国思君的痴心仍未改变,又好像印证自己的预言是假的:
岁月流逝迅速如山崩,生命的极限渐渐来临。青杜蘅脱节叶凋零,芳萆香歇枝叶不葱茏。可怜我的痴心无可救药,证明以上的表白并不可靠。
忠君爱国超过爱惜自己的生命,无法脱去的是愁思缠身。诗人理解了贤人彭咸的作为,亦决定效仿先贤而去:
我宁肯暴死而随流水,不忍心愁云经常笼罩。孤儿呻吟着擦拭眼泪,弃子被放逐不能返回。谁能想到这些不隐痛?我终于明白了彭咸的作为。
被君国驱逐和抛弃,让诗人深陷孤儿和弃子的心灵泥潭,产生生命的零余感和飘零感。出来的都是要还的,诗人已决定回到来处。王夫之《楚辞通释》:“彭咸之隐痛,其情亦然,以我例之,正与同也。”
[原辞]
登石峦以远望兮①,路眇眇之默默②。入景响之无应兮③,闻省想而不可得④。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⑤。心羁而不开兮⑥,气缭转而自缔⑦。穆眇眇之无垠兮⑧,莽芒芒之无仪⑨。声有隐而相感兮⑩,物有纯而不可为B11。邈蔓蔓之不可量兮B12,缥绵绵之不可纡B13。愁悄悄之常悲兮B14,翩冥冥之不可娱B15。凌大波而流风兮B16,托彭咸之所居。
[注释]
① 石峦:小而尖的石山。
② 眇眇:同“渺渺”,辽远的样子。默默:艰险的样子。
③ 入:进入,指前进到荒野之境。景:同“影”,人影。响:声音。无应:无回应。言其荒无人迹,与世隔绝。
④ 闻省想:耳闻、目视、心想。不可得:皆空无一物,一片空白。极言其孤寂之处境和心态。
⑤ 戚戚:悲凄的样子。不可解:不能解脱。
⑥ 鞿羁(jī jī):马缰绳和马络头,此指被束缚。不开:放不开。
⑦ 缭转:缠绕。缔:结。指气结不舒。
⑧ 穆眇眇:静而远的样子。无垠:无边无际。
⑨ 莽芒芒:形容旷野一片苍茫的样子。无仪:无形状。指失去本应有的草木繁盛的样子。
⑩ 声有隐:声不发出来。相感:相感应。
B11 纯:纯白,高洁。不可为:谓本性如此,不是故意做出来给人看的。
B12 藐:通“邈”,遥远。蔓蔓:通“漫漫”。不可量:不可测量。
B13 缥:通“飘”,极然。绵绵:连绵不断。纡:通“虞”,度量。“不可纡(虞)”与上句“不可量”互文见义。
B14 悄悄:忧愁的样子。
B15 翩:疾飞。冥冥:高远,深远。
B16 凌:乘。流风:通“游风”,顺风浮游的意思
[赏析]
“我登上高山向远处眺望啊,漫漫长路死一般的寂静。”为了排解忧愁,诗人登高远望。他情不自禁地向家乡郢都眺望,但见前途辽远而艰险。此地相距郢都千山万水,即使插上翅膀也难以到达。诗人想到了自己的前途,同样是渺茫而充满艰险啊!
“我走进这无影无声的寂寞世界啊,连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都不可能。”诗人边走边沉思,不知不觉到了空旷之地,耳畔所有的声响都无回应,看、听、想都一无所获,只有无边的寂寞。
这里只有无穷的愁苦没有一丝欢乐啊,满心是解不开、驱不散的愁绪苦情。我的心被束缚不得舒展啊,像被千万条绳索把它捆紧。
缠绕不散的忧愁苦闷又袭上心头。本以为远望可以舒忧,没想到忧愁从未离身。诗人想,真是没有一点快乐啊,那么,还是回去吧,可是居处悲凉,更不能排解。在这茫茫的天地,何处可以安身,何处可以获得片刻的人生欢乐?诗人仰头望天长叹:心中有束缚解不开啊,气血郁结不能打通。
辽阔无边四周一片寂静啊,莽苍苍空****无像无形。秋声虽小可使草木感应啊,蕙草虽本性纯真却难抵秋风。
诗人缓缓漫步,四周无垠没有边际,苍茫茫没有任何形态。楚国敬奉神帝祇的巫师们不是说,心声是可以相互感应的吗?为什么自己如此高洁的灵魂却得不到美好的回应?为什么自己如此思君念国却无任何感应?洪兴祖《楚辞补注》云:“此言天地之大,眇眇芒芒,然声有隐而相感者,己独不能感君何哉?物有纯不可为者,己之志节,亦非勉强而为也。”侧耳听,宇宙间似乎有声音在微微地相互感应,寂静在丝丝地发出回音。不是心神不能感应啊,只是美好的心神相互间才能感应。在佞臣操纵中的昏君又怎么能接收自己美好的心声啊?纯洁美好的事物都无奈陨落,重重困境让诗人感到自己犹如活在囚笼中,寻思过千百遍该往何处去?同流合污、横行不法是君子所耻,诗人是不会走这条堕落的路。那么,远走高飞吧!诗人又绝不会背叛自己的祖国,该怎么办呢?筹量无数个来回,诗人说:
思绪悠远不可度量啊,悠悠长长不能绕回。满怀忧愁自感悲苦啊,远走高飞也没有欢乐。乘着大风大浪随风飘逝啊,悠思寄托在彭咸所居之处。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水,圣洁的水,汩汩不绝的水,日夜奔流吟唱的水,也许是最好的归宿。“未若追随先贤去,滔滔江水掩风流。”
[原辞]
上高岩之峭岸兮①,处雌蜺之标颠②。据青冥而摅虹兮③,遂倏忽而扪天④。吸湛露之浮凉兮⑤,漱凝霜之雰雰⑥。依风穴以自息兮⑦,忽倾寤以婵媛⑧。
[注释]
① 峭岸:陡峭的山崖。
② 雌蜺:虹有内外两层,古人称内层色彩艳丽者为雄;外层色淡者为雌,又别称蜺。标颠:最高处。
③ 青冥:青天,太空。摅:舒展。
④ 倏忽:快速。扪:抚摸。
⑤ 湛露:浓重的露水。浮凉:形容露水盛多而清凉。凉,一本作“源”。
⑥ 漱:涤口。凝霜:凝结的寒霜。雰雰:纷纷散落的样子。
⑦ 风穴:风洞,古代传说生风的地方,在昆仑山上。自息:指休息睡去。
⑧ 倾寤:翻身醒来。婵媛:眷恋之情。
[赏析]
在那活棺材一样的囚笼世界,在思虑极度困境的诗人,只有凭借神奇的想象,为自己打开另一个神奇瑰丽的世界:
登上陡峭的高山之巅,坐在雌霓的最高之点。占据青天挥舞着彩虹,忽然我又抚摸着苍天。我饮用串串浓露,我含吸点点繁霜。我枕着风穴山休息,忽然醒来不禁惊惶。
此节承上文在空旷之地漫步,忽然产生的神奇。“据青冥”“扪天”是诗人希望仍回朝廷,实现自己的宏伟政治理想。“摅虹”比拟自己的雄伟的气魄、志向和才华。“吸湛露”“漱凝霜”象征诗人高洁的情操和自我修炼的绝世才华。世人巨大的自信源于他不世之才德。
在高天之上,诗人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才是挥洒世界、驭使神灵万物的自由之身,才是统御世界的全能之神。那么,枕着风穴山休息的诗人,为什么忽然醒来不禁惊惶呢?
[原辞]
冯昆仑以瞰雾兮①,隐岷山以清江②。惮涌湍之磕磕兮③,听波声之汹汹④。纷容容之无经兮⑤,罔芒芒之无纪⑥。轧洋洋之无从兮⑦,驰委移之焉止⑧。漂翻翻其上下兮⑨,翼遥遥其左右⑩。泛潏潏其前后兮B11,伴张弛之信期B12。
[注释]
① 冯:同“凭”,凭据,依靠。瞰:俯视。
② 隐:义同“冯(凭)”。岷山:中国西部大山,古人认为是长江发源地。岷,一本作“”。清江:澄清江水。
③ 惮:惊恐。涌湍:汹涌湍急的流水。磕磕:水流撞击石头发出的声音。
④ 汹汹:形容波涛发出的声音。
⑤ 纷容容:大水纷纷流淌的样子。容容,同“溶溶”。无经:水流横溢,不遵河道。
⑥ 罔芒芒:广阔无边。无纪:无序,即乱流。
⑦ 轧洋洋:水势凶猛,相轧击。无从:不知从何而来。
⑧ 驰:奔驰。委移:即“逶迤”,绵延曲折。焉止:止于何处。
⑨ 漂翻翻:形容水面起伏。
⑩ 翼遥遥:形容水的波浪像鸟翼搧动。“遥遥”,借作“摇摇”。
B11 泛:同“泛”。潏潏(yù):水涌动的样子。
B12 伴:随同。张弛:指潮水涨落。信期:指潮水消涨的一定日期。
[赏析]
昆仑山之巅乃天宫所在,诗人站在昆仑山上透过重重云雾俯瞰,看见澄清长江水从发源地岷山隐隐而下。诗人被这气势雄浑的江水震惊了:
登上昆仑俯瞰云霁,背靠岷山细察长江。轰鸣的激流令人恐惧,汹涌的波涛使人紧张。水面宽广得没有边际,心里迷茫得没有头绪。滔滔的碧浪从哪里来?滚滚的波涛到哪里去?波涛飞舞忽上忽下,江面摇**忽左忽右。潮汐泛滥或前或后,时期分明潮涨潮落。
滔滔的江水为什么让诗人特别惊惶?朱熹《楚辞集注》:“清江,去其浊秽之流也。”斯言是也。然,昆仑山乃楚之发祥地,帝高阳所起之处,高阳为水德之神,为楚国正本清源,乃帝高阳之所望,也是屈原的愿望。同时,屈原发心沉水,不免对水细望。水,大地上大水纷纷流淌。水流横溢,不遵河道。如此浩瀚的清流能否洗去浊世的污秽?若诗人投身水中,化为清流,能否洗去世间的污浊?
此段写急流,写波涛,写江面,写潮汐,撼天动地,气势雄浑,细读其中意境,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原辞]
观炎气之相仍兮①,窥烟液之所积②。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③。借光景以往来兮④,施黄棘之枉策⑤。求介子之所存兮⑥,见伯夷之放迹⑦。心调度而弗去兮⑧,刻著志之无适⑨。
[注释]
① 炎气:地上升腾的热蒸气。相仍:相因,相继不断。
② 烟液:指烟云中的水气。积:指凝聚成雨。窥,一本作“窃”。
③ 相击:相激**。
④ 光景:时间,岁月。往来:往来于天地、山川之间。
⑤ 施:用。黄棘:带刺的一种灌木。枉策:指制成弯曲形的马鞭。朱熹《楚辞集注》:“黄棘,棘刺也。枉,曲也。以棘为策,既有芒刺而又不直,则马伤深而行速。”
⑥ 介子:晋介子推,随晋文公逃亡,有功而未受赏,后隐居绵山,誓死不出仕。所存:所居,即介子推隐居之处。
⑦ 伯夷:殷代贤人,殷亡,不食周粟,逃往首阳山。放迹:逃亡时的遗迹,即首阳山。此二句是说追寻古贤人的遗迹。亦是说对古贤的追慕和效仿。
⑧ 调度:考虑,安排。弗去:不再离去。
⑨ 刻著志:刻意表明自己的志向。无适:不再他往。无,一本作“所”。
[赏析]
巡游天地之间,诗人在刹那之间阅读了人间四季,而为之兴起悲喜:
我观察夏天蒸腾的热气,我窥视秋天笼罩的烟云,我悲伤冬天降落的霜雪,我倾听春天波涛的轰鸣。我凭借着日光月影上下往来啊,我用弯曲的黄棘神木充做马鞭。
光阴一页页地翻过,似乎听得到倥偬的马蹄声。诗人就从这样的人间走过。此番巡阅,似在看流痕的岁月,看人世的风景,看自己的鸿爪雪泥,场面宏阔,气势苍茫。诗人借光影在天地间来往,用黄棘做的马鞭很弯,他骑着神马去探访他心灵的伴侣,他向往的前贤:
寻访介子推隐居的遗迹,探访伯夷戢死处首阳山。考虑再三决定不再离开前贤,刻意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再他往。
离开祖国不忍,远走高飞也没有乐趣,诗人决定效仿前贤,永留自己的志向和德操。
[原辞]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①,悼来者之悐悐②。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③。望大河之洲渚兮④,悲申徒之抗迹⑤。骤谏君而不听兮⑥,重任石之何益⑦?心絓结而不解兮⑧,思蹇产而不释⑨。
[注释]
① 曰:即:“乱曰”之意。冀:希望。往日的一切希望都已破灭,故说“怨”。
② 悼:伤。悐悐(tì):同“惕惕”,警惕,忧惧的样子。
③ 子胥:伍子胥。传说伍子脊被迫自杀后,吴王夫差将他尸体投入江中,尸体像奔马一样飞驰大海。自适:顺从自己的心意。
④ 大河:黄河。洲渚(zhǔ):水中陆地。大者称洲,小者称渚。
⑤ 申徒:即申徒狄,殷末贤臣,多次向纣王进谏不被采纳,于是抱石投河而死。抗:同“亢”。迹:行迹。抗迹,犹言高尚行径。
⑥ 骤:屡次。
⑦ 重任石:指身负重石投水而死。何益:君终不悟,故说何益。
⑧ 絓(guà)结:打了结子,起了疙瘩。
⑨ 思:思绪。蹇(jiǎn)产:曲折纠缠。释:解开。这最后两句,洪兴祖《楚辞考异》说“一本无”。陆侃如、闻一多根据《哀郢》中有相同的两句,认为是后人误加于此,应当删去。汤炳正則认为是简所致,也主张删去。但屈赋里,有不少同样的或相似的句子重复出现。如“芳与泽其杂糅兮”一句,重复出现于《离骚》《思美人》《惜往日》;“驾八龙之碗妓兮,栽云旗之委蛇”两句,重复出现于《离骚》《远游》。因此《悲回风》这最末两句重复出现于《哀郢》中,是否应当刪去,还值得研究。马茂元、姜亮夫就认为这两句是原诗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本不可少。看来这个问題专家们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为谨慎起见,本书仍保留。
[赏析]
从上文的“隐岷山以清江”,到这一节的“浮江淮而入海兮”“望大河之洲渚兮”。岷山在古蜀郡,今四川省内。淮河在今河南、安徽、江苏等境内,屈原在《悲回风》中的行程可能是经岷山,然后淮河长江。岷山在汉水北部,由岷山到江淮。经历了汉水北部,在淮河流域,可以想见黄河,即“望大河之洲渚”,总行程方向是由楚西北往东走。
一个伟大的灵魂所深感遗憾的,并非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一生的梦想破灭。即使在生命的最后,诗人关心的仍是祖国的前途:“我怨恨过去的希望落空,我忧虑来日的情况危急。”诗人清楚地看到楚国即将灭亡的命运,而楚王已听不进忠臣的进谏,那么,自己存留于世还有什么意义?为了表明自己的节操,诗人表示:“我要顺江淮浮游入海,去追随伍子胥满足己意。”此处引伍子胥的史例,除了表明自己对君国的忠诚之外,亦暗示楚国驱逐忠臣,听不进忠臣的谏言,楚国的命运将与吴国类同。“从子胥而自适”,一个“从”字是屈原对自己人格和才情的认定,他秉持坚贞,生死不渝地热爱着祖国。“自适”,与上文“独隐伏而思虑”“思不眠以至曙”遥相呼应,诗人在千百次的思虑后,对自己的未来已经作出抉择,语气中透着一种解脱后的松快。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呢?诗人没有明言,而是再援引一个史例:“我遥望着黄河的沙洲,悲伤申徒狄品行高尚。一再劝谏君王不听从,抱石沉江又有何用场?”然而诗人因为挂念着国难民苦而“心头郁闷不舒畅,愁思百结难消释”。
诗人明知抱石沉江无用,但仍选择抱石沉江,不过怀抱忠贞,以死明志而已,又安望楚王悔悟?且以申徒狄的例子警策楚王罢了。一个“悲”字与诗开头的第一句呼应,使全诗笼罩在一种浓厚的悲凉气氛中。直至结尾,诗人仍让自己置身于天上,“望大河之洲渚兮”,透露出一种苍茫的酸楚的况味。“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望不断的绿水悠悠”,这是对楚国、对楚国百姓即将罹患灾难的悲悯情怀。宋洪兴祖云:“此章官小人之盛,君子所忧,故托游天地之间以泄愤懑,终沉汨罗,从子胥、申徒,以毕其志也。”(《楚辞补注》)
[小结]
《悲回风》是一篇抒情诗,诗人抒发忧愁郁结的情绪,表明自己高行亢节,不惜以死明志的抉择。“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死亡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屈原把死亡定义为誓死效忠祖国的坚贞,它的别名又叫永恒。
如果按照这首诗是屈原自沉汨罗的前一年秋天所写的这个说法,屈原虽然被放逐了,但他依然顾盼着楚国,系念着怀王,时刻想着回到宫廷,希望怀王有一天能够悔悟。可是,怀王已经到了至死不悔的程度,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可悲,叫他怎么不发出狂怒般的吼声。可是,诗人意识到“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自己的表白如同对牛弹琴无济于事。于是“登石峦以远望兮”“上高岩之峭岸兮”,又“冯昆仑以瞰雾兮,隐岷山以清江”。从登上不知名的高山,一直到自己熟悉的昆仑山、岷山,望着波涛澎湃的长江水,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在诗人这里完全变成了“智者悲山,仁者悲水”,诗人之悲情达到了极点:
我站在九天之上,眺望滚滚黄河从岷山招摇而下,激流汹涌,白浪滔天。纷纷大水越过河道,漫卷大地。我谛视这水,如同谛视我的生命,我的祖国,我的来处与去处;我站在昆仑之巅,眺望这四季的日历,一页叫春的欢喜,一页叫夏的炎热,一页叫秋的金黄,一页叫冬的悲凉,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埋在这里吧!我在这里生长,在这里欢歌,在这里哭泣,在这里忧愁,在这里彷徨,在这里创造,在这里求索,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埋在这里吧!
但是整诗歌也并非完全宣泄个人的冤屈。诗人以其瑰丽神奇的想象,营造了一种奇伟的宏阔意境,蕴含着不可端倪揣度的奇气,给人无尽的遐想。明汪瑗《楚辞集解》评曰:“此篇词气浑雄悲壮,骤而读之,虽若稠叠可厌,而熟读详玩之馀,则旨意实各有攸归,条理脉络灿然明白,莫作手也。尝闻之师曰:此篇议论幽眇,词调铿锵,体裁齐整。奇伟佚宕,如洪涛巨浪奔腾;涌涌舂撞,如汪洋大海之间。视之令人魄夺目眩,莫可端倪,非规规然从事于寻常笔墨蹊径间者,所可得而仿佛其万一也。”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悲怨、孤独、彷徨。诗以独白的口吻,感时伤物,由物及人。诗中又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如“仿佛”“惆怅”“相羊”,以及“愁郁郁”“居戚戚”“穆眇眇”“邈蔓蔓”“缥绵绵”“翩冥冥”等等,极大地增强了节奏感和语言表现力。后世宋玉的《九辩》一诗在抒情艺术上正是对此有所师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