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美人》诗题由篇首语“思美人兮,擥涕而伫眙”而来。“思”,思念;“美人”,指楚襄王。一说指楚怀王。明汪瑗《楚辞集解》云:“此篇作于《哀郢》之后无疑也。虽不可考其所作之年,要之在襄王之时而非怀王之时则可必也。其文严整洁净、雅淡冲和,文之精粹者也。岂年垂老,其气渐平,而所养益纯也欤?”(《楚辞集解》)一般认为该诗为屈原于江南放逐途中所作。
[原辞]
思美人兮,擥涕而伫眙①。媒绝路阻兮②,言不可结而诒③。蹇蹇之烦冤兮④,陷滞而不发⑤。申旦以舒中情兮⑥,志沉菀而莫达⑦。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⑧。因归鸟而致辞兮⑨,羌迅高而难当⑩。
[注释]
① 美人:喻指楚王。擥(lǎn):收的意思,在这里是擦干的意思。伫眙(zhù chì):凝视。
② 媒绝:没有媒人,指能牵线让作者和君王沟通的人。阻:阻碍不通。
③ 诒(yí):即“贻”,赠,送给。
④ 蹇蹇:忠直之言。此谓因忠直之言而遭冤。
⑤ 陷滞:指沉积于心。不发:不能抒发。
⑥ 申旦:通宵达旦。戴震《屈赋注》:“申旦,犹言达旦。申者,引而至之谓。”
⑦ 沉菀:郁结。达:通。
⑧ 丰隆:古传说中的云神。不:不相助。
⑨ 因:凭借。归鸟:北归之鸟。时屈原放于江南,此指归返北方郢都之鸟。
⑩ 羌:乃。迅高:飞得又快又高。难当:难以担当致辞捎信的任务。
[赏析]
以上写相思无寄。诗歌展现了三幅连续的画面。先是企望:诗人因思念心中的美人,擦干眼泪,凝视远方,热切地期待美人的来临。拭泪而望,盼之切也。望而不见,继之以泪。日日思之而不见,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盼之至也。接着是煎熬。没有牵线的人,又有道路阻隔,身陷孤境,束手无策。虽有满腹的话要倾吐,却语不成章,无法寄达。内外交困,进退两难。是什么话竟如此“口难开”?因忠直之言而遭冤,沉积于心不能抒发。有道是,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伸。想说的话在心里转悠了千百遍,通宵达旦想要表明心迹,可是心思郁结无法达到。此写诗人情郁于中,闭塞不通。在深刻的绝望中,诗人只好借助想象的翅膀,聊以寄托忧伤。因此有第三幅图画:望天祈祷。诗人抬头看见天上的白云,鸿雁从云下飞过,于是默默地祈祷:希望浮云为我捎信啊,可是,丰隆这个云神不听命令;想托鸿鸟为我传书啊,可是,鸿鸟疾速而去远走高飞。浮云和鸿雁都无情地抛弃了他,刚刚萌生的一点希望的诗人,现在彻底陷入绝望中。前两层是眼前实有之情境,后一层是想象之情境。想象之境使实有之煎熬变得更加难以忍受,诗人抒情千回百转,读之使人萦回肠断。
[原辞]
高辛之灵盛兮①,遭玄鸟而致诒②。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③。独历年而离愍兮④,羌冯心犹未化⑤。宁隐闵而寿考兮⑥,何变易之可为!知前辙之不遂兮⑦,未改此度⑧。车既覆而马颠兮⑨,蹇独怀此异路⑩。勒骐骥而更驾兮B11,造父为我操之B12。迁逡次而勿驱兮B13,聊假日以须时B14。指嶓冢之西隈兮B15,与纁黄以为期B16。
[注释]
① 高辛:即“帝喾”,古传说中的帝王。灵盛:充满灵性。
② 遭:遇。玄鸟:燕子。致诒:即“致贻”,赠送礼物。传说帝喾送聘礼给神女简狄以通婚姻,后简狄吞食玄鸟蛋而生契,是殷之始祖。
③ 媿:即“愧”。易初:改变初衷。屈志:委屈自己的志向,即委曲求全。
④ 历年:历经岁月。离:同“罹”,遭受。愍:忧伤。
⑤ 羌:乃。冯:即“凭”,愤懑。未化:未消。
⑥ 宁:宁肯。隐闵:忍受忧患。寿考:犹言终生。
⑦ 前辙:指以往的经历。不遂:不顺利。
⑧ 度:态度。指誓死守节的态度。
⑨ 颠:颠仆,倒下。
⑩ 蹇:发语词。异路:与众不同的道路。
B11 勒:勒住。更驾:再次驾车。
B12 造父:古传说中善于驾车的人。操:操作,指驾驭。
B13 迁:迁延不前。逡(qūn)次:即“逡巡”,徘徊不进。
B14 聊:姑且。假日:假借时日。须时:等待时机。
B15 指:望。嶓冢(bō zhǒng):山名。隈(wēi):山水弯曲的地方。
B16 与:及。纁(xūn)黄:纁,借为“曛”,落日时的天光,此指黄昏。期:期限。
[赏析]
以上写守志待机。仰望苍穹,诗人神思飞越。遥想帝辛,有黑色的神鸟(燕子)为他赠送礼物。而诗人却在这僻远的山野穷愁困厄。以上为第一层,承上写渴望向楚王申诉。第二层由悠悠往事回到了现实。这么多年,诗人苦苦煎熬,历经忧患,由于遭受诽谤,蒙冤被流放,内心对奸佞的愤懑无一日止息。自己活得这样艰难,究意是为哪般?可是改变忠君爱国的节操,又为改变自己最初确定的志向深感羞愧。在身荣富贵与忠君爱国之间,诗人宁愿选择忍隐苦痛终生,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沧海横流,风云激**,诗人眺望寰宇,毅然决然地选择自己的志向。这需要多么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啊!既然选择了这个志向,就意味着选择了艰难,选择了穷愁困厄。放眼前途,诗人明知此路不通,也决意不肯改变方向。既使在这条路上车覆马翻,也宁愿独抱孤忠,选择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不遂”“车覆马翻”,可见诗人透过战火烽烟,弥望风尘岁月,明知楚国将亡的前途,依然选择追随祖国,这需要大无畏的勇气,有舍生忘死我的精神,也是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人之处。这一层写诗人怀抱忠君爱国之志、九死而不悔的抉择。第三层,诗人的思绪又穿透苦难的现实,把目光投向高高的苍穹,那里有他永恒的理想。在那里,他是最高的神,可以驾驭一切,可以任意实现自己的理想:
驾驭骏马重新起驾啊,请造父为我执鞭。慢慢地走不必疾驰啊,姑且等待好的时机。指着嶓冢山的西边啊,约好黄昏在那里见面。
“更驾”,希望重新获得任用。“须时”,诗人选择等待时机,对楚王仍怀希望,希望召回任用。“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以与美人黄昏相会,情深深,意切切,诗人楚王的期望愈炽,殷切呼唤、热切期待之情,呼之欲出,仿佛可以听到诗人激动的心跳。
[原辞]
开春发岁兮①,白日出之悠悠②。吾将**志而愉乐兮③,遵江夏以娱忧④。擥大薄之芳茝兮⑤,搴长洲之宿莽⑥。惜吾不及古人兮⑦,吾谁与玩此芳草⑧?解萹薄与杂菜兮⑨,备以为交佩⑩。佩缤纷以缭转兮B11,遂萎绝而离异B12。吾且儃佪以娱忧兮B13,观南人之变态B14。窃快在其中心兮B15,扬厥凭而不竢B16。
[注释]
① 发岁:一年的开始。
② 悠悠:迟缓的样子
③ **志:纵情。
④ 遵:循,沿着。江:长江。夏:夏水。娱忧:娱乐解忧。
⑤ 擥:采集。大薄:草木丛生之地。芳茝:白芷,香草。
⑥ 搴:拔取。长洲:长长的水中陆地。宿莽:经冬不死的草。
⑦ 不及:未赶上。古人:指古代的贤明君主。
⑧ 吾谁与:“吾与谁”的倒文。玩:赏玩。玩此香草,喻志同道合,共慕高洁。二句表示生不逢时之意。
⑨ 解:采折。萹:萹蓄,一种野草。薄:丛生。杂菜:各种野菜。
⑩ 交佩:交插在一起佩戴在身上。
B11 缭转:缠绕。
B12 遂:终于。萎绝:枯死。离异:散落变质。此四句与前文采集芳香相对照,代表平庸,不知美丑。即下面所说“南人之变态”。
B13 儃佪:徘徊。
B14 南人:指郢都群小。变态:指性情、爱好不正。
B15 窃:私自。快:快慰。中心:心中。
B16 扬:发扬。厥:其。满,指身上所佩满的香草,喻盛德。不俟:不待。
[赏析]
以上写自修待机。包括两层意思。前八句写诗人去野外采摘芳香的花草。春天来了,万物发荣滋长,正是鸟语花香、寻芳览胜的好时节,也是充满希望的季节。可是,等待是难熬的。在这烂漫的春日,诗人要纵情欢乐。嫩红的太阳徐徐升起,诗人沿着江水、夏水行走消解忧愁。江堤上,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官宦、富商家的女眷绮红翠绿,翡翠金银耀日。风流公子追蜂逐蝶,嬉笑之声顺着江面传到远方。诗人独去草木丛生的地方采集白芷,到水中陆地拔取经冬不死的香草。望着采集的芬芳花草,诗人不由得感叹,可惜我没有生长在古时啊?如今要和谁一起玩赏芬芳的花草?深刻的孤独又重袭而来。遍览四周,谁与自己志同道合,不禁兴起生不逢时之慨,亦反见世之污移不堪。九至十二句写“南人”的丑态。他们把采集到的杂草野菜,五彩缤纷插在头上,缠绕在身上,直到萎落、枯死、变质,还洋洋得意地自以为美。可见南人的庸俗与丑陋。第三层写自己摒弃“南人”的价值观点,为自己的坚守而**。“娱忧”,在同一个段落出现两次,足见诗人忧愁之深重。这是“以乐写哀”的手法。片刻欢愉转瞬即逝,忧愁的日子大把大把地攥在手中,重重抑郁像乌云又席卷而至。诗人自谓要纵情欢乐以销忧,可是忧愁何曾断绝?此刻,诗人虽在江畔采花,心中一刻也没有停止对“美人”的思念。“儃佪”,写诗人的无奈无聊。在这大好的春天,诗人以戴罪之身,穷愁闲置,“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虽身在此,而心在彼。当此无聊之际,且看无聊之人,暂得片刻逍遥吧!“南人”的嗜好真是变态,他们用杂草野菜装修饰自己,还要将身子扭几扭,真是“标致”极了!看看他们丑陋的表演,“我”心中暗暗庆幸选择的芳香高洁的美德,“我”又何必在乎这些群小的评价和鼓噪呢?相形之下,“我”不知要比这些群小高多少个层次,这不正是“我”得到重用的资本吗?且稍安勿躁,让“我”抛弃对这些群小的愤懑,等待属于“我”的时机吧!看满园春色姹紫嫣红,希望还会远吗?
这一节,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寓愁于乐,用采摘芬芳花草的意象,寄托自己对高洁盛德的追求。即使在这忧愁困苦的日子里,诗人亦不忘修炼自己,时刻准备奔赴自己的使命。
[原辞]
芳与臭其杂糅兮①,羌芳华自中出②。纷郁郁其远蒸兮③,满内而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④,羌居蔽而闻章⑤。
[注释]
① 芳与臭:芳香与污浊,喻贤愚或忠佞。杂糅:间杂、相混在一起。
② 羌:乃。芳华:香花。闻一多《楚辞校补》云:“按出字不入韵,疑此二句上或下脱二句。”
③ 郁郁:形容香气浓烈。蒸:散发。远蒸,犹言香气远播。
④ 情:性情。质:本质,指真情和美德。信:确实。可保:保持,守而不失。
⑤ 居蔽:居处偏僻。闻章:名声卓著,即美名远扬。
[赏析]
以上写有才必有时的信念。这一节是上一节的总结。首二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诗人在江畔与“南人”一起采集花草,一芳一臭,烁烁昭彰。“羌芳华自中出”有两种理解,一是花朵的芳香依然无法遮盖。即诗人相信臭不侵芳,芳必胜臭,邪不压正;二是君子的芳香是灵魂的香气,是从心中发出的,即诗人强调君子必须加强自我修养,优秀才能胜出。此处比喻贤愚忠佞混杂在一起,也有两种理解,一是昏君庸臣不能识人,才使“芳”落入“臭”中,好比诗人混杂在“南人”中,好比苏轼混杂在“引泥沙泥浆者流”中;二是优秀的人才必将脱颖而出。结合上下文看,第二种理解比较合理。三四句仍从“芳”引出。若问“花儿”为什么如此芳香?深邃的内心和本质必将发光。你若花开,清风自来;你只管精彩,老天自有安排。诗人相信,美好的志向深藏在心,住处虽然封闭也能美名远扬;真情和美德确实能够守而不失,即使被流放到天涯海角也无损分毫。
[原辞]
令薜荔以为理兮①,惮举趾而缘木②。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蹇裳而濡足③。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固朕形之不服兮④,然容与而狐疑⑤。
[注释]
① 薜荔:香草名。理:媒人,中间人。
② 举趾:提起脚。
③ 蹇(qiān):通“褰”,提起,揭起。濡(rú):沾湿。
④ 朕:我。不服:不适应。
⑤ 容与:迟疑不前的样子。狐疑:犹豫不决。
[赏析]
以上写举步维艰的困境。前四句以类取譬,采用《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以“薜荔、芙蓉”起兴,写自己不愿意从俗去求助于楚王身边的权臣,让自己重回郢都,以免玷污了自己高贵的人格。后四句叙自己矛盾复杂的心情:“向高处爬吧我不高兴,往低处走吧我也不想。”向高处爬不愿意自污,往低处走又不愿同流合污。思前想后,诗人自嘲自解地说:“固然是我不适应,我迟疑不前犹豫不定。”诗人以忠直耿介之心,在污浊的世界摇摆不定,左右为难,举步维艰。
[原辞]
广遂前画兮①,未改此度也。命则处幽吾将罢兮②,愿及白日之未暮也③。独茕茕而南行兮④,思彭咸之故也⑤。
[注释]
① 广遂:完全顺从。前画:从前的计划。
② 命:命运。处幽:幽僻之地。罢:疲惫不堪。
③ 愿及:欲趁着。未暮:喻年尚未老。林云铭《楚辞灯》云:“为安命居蔽而径撇下乎?又愿趁此时光,未至纁黄,尚有可为,所以狐疑。”
④ 茕茕:孤单的样子。
⑤ 故:故迹。
[赏析]
以上写献身理想的坚定决心。前两句写自己作出的最终决定。“广遂”,是在泥泞之途作出的艰难选择,几乎可以听到诗人在作出此选择后长舒一口气的释然。“未改此度”照应开头,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在“上下求索”的反复筹措之后,诗人仍坚守自己最初确立的志向。“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意思是,命中注定我要住在幽静之处啊,我将就此作罢。换言之:如果命中注定我要在这僻远之处穷困终生,我将就此不惜抛弃自己的生命。这句话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使命感,为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和大无畏的勇气。“愿及白日之未暮也”是说愿趁年轻有所作为。末句“茕茕”写其孤独处境,虽有伤怀之感,更多的是独持操守、独赴理想的坚定不屈。“彭咸之故”,王夫之《楚辞通释》:“故,故迹也。谓愤世沉江,彭咸之故事。”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无所畏惧。宋洪兴祖云:“此章言己思念其君,不能自达,然反观初志,不可变易,益自修饬,死而后已也。”(《楚辞补注》)
[小结]
《思美人》是一篇托男女之情表达君臣之思的诗歌。诗歌抒发了思念君王却又没有机会表达,无法接受变节、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始终执守高洁人格和坚守美政思想的信念。
这首诗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由“思念、等待、抉择”三个连贯的部分组成。在情感冲突上,一方面是楚王对他的抛弃,致使他的苦衷不能倾吐,外界客观的力量要他“变节而从俗”;另一方面,诗人在艰难地坚守正道,内在和外在的冲突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流,使人感到一种搏动的正能量。明黄文焕发云:“‘陷滞不发’‘沉楚莫达’‘扬厥凭而不俟’‘满内外扬’,是通篇立意大呼应处。‘前辙不遂,未改此度’,‘广遂前画,未改此度’,又一立意大呼应处。皆以后段承前段,翻案出奇。善扬则不患于不发莫达矣,世自抑我之遇,我自扬我之芳。有画之广遂,则不患辙之不遂矣,世自抑我之辙,我自伸我之画,故曰:‘情质可保,居蔽闻章。’居蔽即所谓陷滞沉菀,辙之不遂也;可保闻章,即所谓扬凭远杨,画之广遂也。文心一线到底,最为清澈。”(《楚辞听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