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余将董道而不豫兮(1 / 1)

《九章》包括屈原所作的九篇诗歌。这些诗歌不是一时的作品,是由后人辑录在一起的。正如朱熹《楚辞集注》所说:“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至于这九篇作品从什么时候编在一起,现在则不能确考。按王逸《楚辞幸句》,《九章》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据西汉刘向《九叹》:“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说明至少在刘向时九篇作品已经编在一起。

从各篇内容来看,显然不是按写作时间先后排列的。郭沫若《屈原赋今译》认为:“《九章》中,《橘颂》一篇,体裁与情趣都不同,这可能是屈原早期作品……《橘颂》以外的八章,便是失意以后的自述,大抵《惜诵》较早,可能是初受疏远时所作。《抽思》《思美人》次之,《悲回风》《涉江》又次之。《哀郢》毫无疑问是顷襄王廿一年,郢都破灭于白起时所作。《怀沙》《惜往日》大抵就是蝉联而下的作品了。”

《九章》的思想内容与《离骚》接近,反复地抒写诗人的理想,揭露批判楚国的黑暗政治,描写被疏远或流放在外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的心情。但在表现手法上与《离骚》有所不同:多直抒胸臆,文笔比较朴素,想象夸饰成分极少。《九章》采用象征、隐喻、移情、独白、幻觉、梦境、潜意识、荒诞、时空交错、神话思维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表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诗人自我形象,这也许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孤独者形象。

惜诵:惜诵以致愍兮

“惜诵”就是以痛惜的心情,来陈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遭谗被疏之事。《惜诵》以首二字为篇名,结构和内容很像《离骚》,有“小离骚”之称。全诗叙述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始末和自己对待现实的态度。其中,诗人对自己未来的道路逬行了探索。他先后考虑过伺机求仕、离楚他适、变节从俗,但最终都被否定了,而选择了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道路。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大约是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失位后不久所作,与长诗《离骚》一样,主要反映了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境遇和怨情。

[原辞]

惜诵以致愍兮①,发愤以抒情。所作忠而言之兮②,指苍天以为正③。令五帝以折中兮④,戒六神与向服⑤。俾山川以备御兮⑥,命咎繇使听直⑦。

[注释]

① 惜:痛惜。诵:陈言。洪兴祖《楚辞补注》:“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致愍(mǐn):招致祸患。

② 所:所陈之言。作忠:为忠。一说“所”为古誓言的习惯术语。

③ 指:上指。正:同“证”。为证:作证。

④ 五帝:指传说中的五方天帝: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折中:判断。

⑤ 戒:告诫。六神:说法不一,朱熹以为指日、月、星辰、水旱、四时、寒暑。向服:对证事理的是非曲直。王夫之《楚辞通释》:“向,对也。服,事也。对质其事理也。”

⑥ 俾(bǐ):使。山川:山川之神。备御:一齐陪侍,即陪审的意思。

⑦ 咎繇(jiù yáo):亦作“咎陶”,咎通“皋”,即皋陶。传说舜时掌刑律的官。听直:听取是非曲直。

[赏析]

因有人在楚王面前进了谗言,说自己不忠于楚国及其国君,使屈原蒙冤被逐,故写作本诗抒发忧愤之情。依据全诗内容,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以上为第一部分:招祸。

首二句交代自己写作本诗的原因。“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开篇直抒胸臆,势如破竹;蓄积已久的悲愤感情如洪流决堤,**,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秋瑾《吊屈原》云:“楚怀本孱王,乃同聋与瞽。谤多言难伸,虫生木自腐。臣心一如豸,市语三成虎。君何喜谄佞?忠直反遭忤。”由于屈原受到诽谤太多了,难于向楚王申诉清楚,他只得指天作证,表明自己对于国君忠诚不二,并申诉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的冤屈。这些冤苦太深,也由于现实的黑暗,屈原甚至异想天开地设想组成一个天庭的审判法庭,请五帝来判断,请六神来对证事理的是非曲直,让山川之神一齐来陪审。这个设想非常神奇,对自己蒙受不白之冤是很有力的辩护。

[原辞]

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①;忘儇媚以背众兮②,待明君其知之。言与行其可迹兮③,情与貌其不变④;故相臣莫若君兮⑤,所以证之不远⑥。吾谊先君而后身兮⑦,羌众人之所仇也⑧;专惟君而无他兮⑨,又众兆之所雠也⑩。壹心而不豫兮B11,羌不可保也B12;疾亲君而无他兮B13,有招祸之道也B14。

[注释]

① 离群:排斥出群体之外,指受到孤立。赘肬(zhuì yóu):身体上多余的肉瘤。肬同“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如赘肉之无所用,而为人所憎也。”

② 忘:忘掉,此指心里不存在。儇(xuān)媚:轻薄讨好人之心。背众:违背众人,与众不同。

③ 迹:足迹,作动词,引申为可以印证。

④ 不变:此指内外始终如一。

⑤ 相:察视。

⑥ 证之不远:用以做证明的事例无须远求。

⑦ 谊:通“义”,作动词,即认为合乎义。身:自身。

⑧ 羌:楚方言,乃。众人:指朝廷群小。仇:敌视。

⑨ 惟:思。惟君,一心为君王着想。

⑩ 众兆:众多之人。雠,同“仇”,指仇敌。

B11 不豫:不犹豫,不动摇。

B12 保:自保。

B13 疾:力,极力。

B14 有:借为“又”。招祸之道:招致祸患的途径。

[赏析]

以上为第二部分:申诉。组成一个天上的法庭后,屈原开始了正式的申诉。这一段申诉词包括三个内容。前四句,写竭忠事君,专心无二。自己竭诚事君,反而被众人排斥如身上多余的肉瘤。因为自己不懂得献媚取巧,才能背离了献媚邀宠的群小,遭到孤立和排斥也就在所难免。韩非说,君主和臣子的利益是不一致的,竭尽忠诚的服务君主,就等于站到了众庸臣的对立面。众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君主虚与蛇尾,与屈原的为人截然不同,因此势如水火。这是屈原所不能明说的,因此他希望贤明的君主能够了解他的忠心。故前四句言自己被谗谤的原因,此实望君参验而实证。那么如何才能了解他的忠心呢?紧接着的四句,屈原认为,辨别忠奸无须远求,言语和行为就是线索,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就是他忠诚的表现。至此,屈原得体地恭维楚王:知臣莫过于其君,而验证的方法并不难求。这句官场俗语在这里增加了说服力。第八句以后,写招祸的原因。自己考虑问题总是先君主而后自身,心里只有社稷和君主,这是遭到众人仇恨和排斥的原因。至此,屈原满怀悲愤地说,自己一心为君王着想却连自身都不能保,极力维护君主别无他念,却成为自己招致祸患的途径。“壹心而不豫兮”四句申述自己言行的动机,一切皆是为楚王着想,并无他意,却因此招祸。屈原在这里,反复申明自己对楚王的忠诚,含蓄而悲愤地戳穿了庸臣们结党营私、虚伪狡诈的嘴脸,以致忠臣义士无容身之地,而读者也可以从中看到楚王的昏庸。

[原辞]

思君其莫我忠兮①,忽忘身之贱贫②。事君而不贰兮③,迷不知宠之门④。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⑤;行不群以巅越兮⑥,又众兆之所咍⑦。纷逢尤以离谤兮⑧,謇不可释⑨。情沉抑而不达兮⑩,又蔽而莫之白B11 。心郁邑余侘傺兮B12,又莫察余之中情;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B13,愿陈志而无路。退静默而莫余知兮B14,进号呼又莫吾闻;申侘傺之烦惑兮B15,中闷瞀之忳忳B16。

[注释]

① 思君:为君王考虑。莫我忠:没人比我更忠。

② 贱贫:按屈原本属楚王同姓贵族,但至屈原之世,已属同族中的远支,故称出身贱贫。

③ 不贰:无二心。

④ 宠:宠幸。

⑤ 志:即“知”,指能想得到。一本“志”下有“也”字。

⑥ 不群:不屑与小人为伍。巅越:跌落。指获罪失位。

⑦ 咍(hāi):楚方言,讥笑。一本“咍”下有“也”字。

⑧ 纷:多。逢尤:遭遇罪责。离:通“罹”,遭受。谤:诽谤。

⑨ 謇:迟迟不敢言的样子。释:指将真相解释清楚。一本“释”下有“也”字。

⑩ 沉抑:心中沉闷、压抑。不达:不畅。

B11 蔽:指君王受群小蒙蔽。白:表白、辩白。一本“白”下有“也”字。

B12 郁邑:即“郁悒”,愁闷。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

B13 固:本来。烦言:指要说的话烦多。结:指疏理在一起。诒:通“贻”,赠送,即传达给对方。

B14 静默:沉默不语。莫余知:“莫知余”的倒文,没人理解我。

B15 申:重重。烦惑:烦忧迷惑。

B16 中:内心。闷瞀(mào):忧闷烦乱。忳忳(tún):愁闷不舒的样子。

[赏析]

以上为第三部分:陈情。前四句承接上文,陈述自己对君主的忠贞无二。诗人运用对比,首从自己对君主的思念程度,次从忘记自己卑贱出身的角度,突出自己对君主的无上忠诚。卑贱者欲攀龙附凤,安能不尽心竭力?故言自己卑贱出身,表明自己为了君主可以肝脑涂地,同时还表明,自己从未把荣辱富贵放在心上,考虑问题总是先君后己。可是尽管这样泣血尽忠,却得不到君主的一丝眷顾。“迷不知宠之门”,暗示自己不献媚邀宠,不投机取巧,不与小人同流合污,而这,却成了他的“致祸之源”!“忠何罪”四句叙自己一片忠心却不知因何被逐,不屑与小人为伍却获罪失位。哪怕得罪受罚倒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样的后果遭到全国人的讥笑。这真是有理无处说,有冤无处伸,让人悲愤莫名,气结填膺啊!“纷逢尤”四句,写自己想把蒙冤的真相上诉给楚王,可是君王受群小蒙蔽。“纷”写自己遭受的罪责之多,真是众口铄金、百口莫辩。“心郁邑”四句写自己郁闷失意,却没有人能体察自己内心的苦衷。本来有很多话要上达给楚王,愿意一诉衷心却苦于陈情无门。“退静默”最后四句写自己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退而默默无言,则世人以为自己罪有应得,没有人知道自己蒙受不白之冤;进而大声疾呼,却又怕无人愿意听一个落难蒙冤者的表白。这一段着重写自己陈情无门的苦闷,在上一段“相臣莫若君”的基础上,进一步写“荃不察余之忠”(《离骚》)。这是第一段指天发誓的原因,也是下一段梦中占卜的基础。

[原辞]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①。吾使厉神占之兮②,曰有志极而无旁③。终危独以离异兮④,曰君可思而不可恃⑤。故众口其铄金兮⑥,初若是而逢殆⑦。惩于羹者而吹齑兮⑧,何不变此志也⑨?欲释阶而登天兮⑩,犹有曩之态也B11。众骇遽以离心兮B12,又何以为此伴也?同极而异路兮B13,又何以为此援也B14?晋申生之孝子兮B15,父信谗而不好B16。行婞直而不豫兮B17,鲧功用而不就B18。

[注释]

① 魂:梦魂。中道:半路上。杭:通“航”。无航,失去航船。此将登天比作渡水,故称无航。

② 厉神:古代传说中主杀罚决断的神。占:占梦。

③ 曰:由此句至下文“鲧功用而不就”,均为厉神替屈原占梦后所做的答辞。志极:远大志向。无旁:无在旁相助的人。

④ 终:最终。危独:处境危险孤立。离异:指遭受排斥,离开朝廷。

⑤ 思:思念。恃:依靠。

⑥ 铄:熔化。这句说人言可畏。

⑦ 初:当初,指怀王朝。逢殆:遭遇危难。

⑧ 惩:警戒。羹:热汤。将菜切细做成的一种冷食。齑(jī):本意指腌制过的韭菜,也泛指经腌制、切碎制成的菜,引申指细、碎。此谓曾被热汤烫过的人,为戒备再次烫伤,在吃菜时也要吹一吹。意谓有过不幸遭遇,就应更加谨慎小心。

⑨ 变此志:改变原有的志向。

⑩ 释阶:不借助阶梯。

B11 曩(nǎng):从前。态:态度。

B12 众:指朝廷群臣。骇遽(jù):惊恐慌张,指胆小怕事。离心:不能同心。

B13 同极:指共事楚王。

B14 援:帮手。

B15 申生:晋献公太子。

B16 不好:不爱。献公宠幸骊姬,听信她的谗言,将申生逼迫自杀。

B17 行:行为。婞(xìng)直:刚强正直。不豫:不犹豫,做事果断。

B18 鲧:古代传说中大禹的父亲,治水未成,被舜杀害。用:因。不就:未成。

[赏析]

以上为第四部分:梦劝。陷入重重困境的屈原被逼得“灵魂出窍”。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要登天,可是灵魂却在中途停滞不前。所谓“登天”,是指屈原欲在朝廷任职,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魂中道而无杭”写他遭受到巨大的挫折。这时,他看见了主杀罚决断的厉神。屈原请厉神为他占卜吉凶。至此,是本段的引子,从而引出下面一段厉神的劝言。从第三句诗到最后是厉神的答话,其中,“终危独”句为屈原问语:“我又问:是否要遭受疏远?”厉神的话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从“曰君可思而不可恃”到“犹有曩之态也”,厉神劝他改变忠君的志向。厉神讲了三个理由。其一,屈原虽然志向远大,可以没有旁人帮助他。他现在是挨打的“落单孤雁”,处于“众叛亲离”的高危境地,自顾不暇,何谈理想?其二,君主不可以依赖。即说君主可以思念,却不可以依赖。在专制时代,失去了君主的支持,实现政治理想不过是一句空谈。但君主又是不可以依赖的,如果一味忠诚君主,一旦被君主抛弃,就会“死”得很惨,而众说一词的谗言可将真金融化。正因为楚王不信任他,所以才致群小毁谤丛生,众口铄金,把屈原这样的天才级别的大师毁于笑谈之间,使屈原一再被驱逐,被贬谪。当初,屈原就是依靠君王而惹下祸端。厉神在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被热汤烫伤过,吃凉菜也要吹吹呀!用这个细小的例子,有力地批判了屈原固执不改变忠直的志向,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已经有过不幸遭遇,此后就应更加谨慎小心。其三,屈原如果仍像从前那样,不改变态度,那么,他就丧失了实现政治理想的阶梯。朝廷群臣怕与君主离心离德,又怎能和你志同道合?楚王亦不施以援手,屈原孤零零的一个“罪臣”,有再好的“美政”,又有何用呢?因此,厉神劝屈原改变志向,变节随世从俗。第三层,“晋申生”最后四句,厉神用申生和鲧的史例,说明孝子忠臣被说成不孝不忠古已有之。这两个例子侧重点不同。申生以父子之亲,且对父至孝,却因谗被迫自杀,可见谗言可斩断最坚固、最亲密的至亲关系。鲧刚强正直,做事果断,却被说成治水未成而被杀,可见美好的品德和劳苦功高在谗言面前也不堪一击。这样说来,屈原因谗获罪,又有什么奇怪,有什么值得忧郁苦闷呢?这个“梦”反映了屈原内心的矛盾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同时,通过厉神的规劝对比,彰显自己忠贞的节操。

[原辞]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①,忽谓之过言②。九折臂而成医兮③,吾至今而知其信然④。矰弋机而在上兮⑤,罻罗张而在下⑥。设张辟以娱君兮⑦,愿侧身而无所⑧。欲儃佪以干傺兮⑨,恐重患而离尤⑩。欲高飞而远集兮B11 ,君罔谓女何之B12 ?欲横奔而失路兮B13 ,坚志而不忍B14 。背膺牉以交痛兮B15 ,心郁结而纡轸B16 。

[注释]

① 造怨:制造别人对自己的怨恨。

② 忽:忽视。过言:过分之言。

③ 九折臂:多次折伤臂膀。成医:因有经验,自己也成了良医。

④ 然:如此,这样。

⑤ 矰弋(zēng yì):拴着丝绳的射鸟短箭。机:射箭时所用的机栝,此作动词,指扣机待发。

⑥ 罻(wèi)罗:捕鸟的网。张:张设,设置。

⑦ 设张:设置,安排。辟:开。此指朝中群奸,暗设伤人的机关,张开来使人遭祸。娱君:使君王快意,高兴。

⑧ 侧身:隐避其身。朱熹《楚辞集解》:“言谗贼之人,阴设机械,张布开辟,伤害君之所恶,以悦君意。使人忧惧,虽欲侧身以避之,而犹恐无其处也。”

⑨ 儃佪(chán huái):徘徊。干:求。傺:通“际”,际遇、机会。

⑩ 离:同“罹”,遭遇。尤:罪过。

B11 集:鸟栖止在树上。

B12 罔:不。罔谓:岂不要说。女:汝,你。何之:何往。

B13 横奔:狂奔乱跑。失路:迷失路途,离开正道。

B14 坚志:意志坚定。不忍:不忍去做。

B15 背膺(yīng):背与胸。牉(pàn):剖分为二。交痛:指胸、背交相疼痛。

B16 纡轸(yū zhěn):心中绞痛。

[赏析]

以上为第五部分:寻路。诗的前八句,诗人用悲怆的语气,阐述了一个千古常新的话题:忠臣会招来祸端。诗人写来跌宕起伏,先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自己心里不以为然,认为是夸大其词,然后运用一个比喻,极为沉痛地说,“九折臂而成医兮”,“九”,表概数,多次。朱熹《楚辞集注》析曰:“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自己经历了人生的巨大挫折之后,才明白了这句寻常之话背后的惨痛。继之,诗人用沉郁的语气,形象地描绘了自己陷入的巨大困境:朝着天上装好的射鸟短箭扣机待发,地上的罗网也张设起来。“矰弋”比喻诗人遭谗被疏;“罻罗”比喻朝中群奸,暗设伤人的机关,张开来使人遭祸。“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小人们设下种种陷阱坑害君王,“我”想效忠也没有了进身之路。屈原这样的忠臣在朝中竟无容身之地,真是左右为难。

在这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脱身无计的绝境中,诗人怎么办呢?“欲儃佪”八句是屈原在再三筹谋之后,替自己设想的三种出路:第一种,“儃佪”,等待机会。但又担心再次祸患降身。第二种,远走高飞。即像战国时常见的游说之士投奔他国,但这样做岂不是畏罪潜逃?岂不是在授人以柄?钱澄之《屈诂》:“言君又欲以远去为之罪。”第三种,“横奔而失路”,即朱惠说的“妄行失道”或陈第说的“违道妄作”(《屈宋古音义》),就是与坏人们同流合污,不顾道德礼仪,愿意干违法乱纪的事。但是诗人意志坚定,不愿意这么做。思前想后,去留两难,诗人感到“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前胸与后背如同裂开一般疼痛难忍,心里的忧怨纠结如同刀绞,痛苦万分,从而为最后的抉择蓄势。

[原辞]

捣木兰以矫蕙兮①,糳申椒以为粮②。播江离与滋菊兮③,愿春日以为糗芳④。恐情质之不信兮⑤,故重著以自明⑥。矫兹媚以私处兮⑦,愿曾思而远身⑧。

[注释]

① 捣:舂碎。一本“捣”作“梼”(断木)。木兰:香木名。木兰花,芳香洁净。矫:揉搓。蕙:香草。

② 糳(zuò):舂米使精。申椒:芳香植物。

③ 播:种植。江离:香草。滋:培植。

④ 糗(qiǔ):干粮。糗芳,此指用上述香草做成芳香的干粮。这里喻自己的高洁。

⑤ 情质:情实,真情实性。不信:不能取信于人。

⑥ 重著:反复地显示。自明:自我表白。

⑦ 矫:同“挢”,举起。兹媚:这些可爱的美物,即上述芳香美草。私处:独处。

⑧ 曾:借为“层”,多,反复地。远身:自身远离世俗。

[赏析]

以上为第六部分:抉择。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身心俱裂、心痛如绞的极大痛苦面前,屈原是如何面对呢?每一次破碎都是一种升华。在“行不群以巅越兮,又众兆之所咍。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的污浊朝堂上,屈原用芳香“喂养”自己:捣碎木兰再揉碎芳草,舂碎申椒来做充饥的点心。种上香草培植秋菊,希望能作春天芬芳的干粮。屈原通过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战胜强大的黑暗世界。“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照应开头,再次声明本诗的写作目的:只怕自己的真心不被人理解啊,所以反复述说,一再地表明自身。这部分的八句诗,用比喻之意最后得出结论,说自己还是保持自己美好的品德,远离这复杂肮脏的社会,坦然独处吧!即“身怀美德我独居隐退啊,再三深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小结]

《惜诵》全诗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诗歌一开始,就写诗人指天为誓,表明自己一心为君为国的忠诚,以及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的冤屈。接着诗人表白说自己在朝廷任职时,一直是“先君而后身”“专惟君而无他”,不想却“羌众人之所仇”,受到朝廷群小们的仇视,成了“招祸之道”。在陈志无路的情况下,他梦游天庭,问卜吉凶,想高飞远走或变节从俗,但终以“志坚而不忍”,最终选择保持高洁傲岸的品质,像空谷幽兰那样卓立于世。全诗既写激愤的心情,又写失位后进退两难的困境,抒情忧怨的感情酣畅淋漓,在艰难困苦中的抉择铿锵有力,写得波澜曲折、回肠**气,给人心灵的冲击和灵魂的洗礼。宋洪兴祖云:“此章言己以忠信事君,可质于明神,而为谗邪所蔽,进退不可,惟博采众善以自处而已。”(《楚辞补注》)正概述了本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