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在古代专指黄河;“伯,长也。”(《说文》)河伯,即黄河之神。然而,河伯最初并非河神,而是一个部落的名字。在四五千年前的黄河下游,生息一个古老部落。因最先定居于盛产莲荷的菏水、菏泽(今山东菏泽一带),故这个部落的酋长就叫河伯(参见何光岳《楚源流史》)。传说,河伯名叫冯夷。
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最怕的是水患,历史上,黄河决堤酿成的巨大悲剧数不胜数。河伯,曾在治理黄河中发挥过重大作用,他死后,被东夷、华夏各族奉为河神、社神。殷墟卜辞中有祭河和祭“高祖河”的记载,已把河神当作始祖神、部落神来祭祀。
按照古代的礼制,诸侯国只祭境内山川。《礼记·王制》:“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又说“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地者,则不祭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为什么楚国却祭境外的河神呢?
夏代时楚人祖先芈姓季连,因居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其部落便以楚为号。楚丘濒临黄河下游,也是九河分支的中心地,南邻河伯部落,与河伯部落关系密切,受河伯治水之益较多,所以也接受了河伯文化的影响,尊河伯水神为自己的社神,有祭祀河神的传统。
楚人自黄河之滨南迁到长江之滨后,时间虽然已长达千余年,但仍保留着先楚祖宗时代祭祀河伯水神的习惯。直到春秋末年,楚都郢都被吴国攻陷,王室又因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接着,王族白公胜又发动政变,使楚国势力大为削弱。楚人再度打到黄河老家去的理想,业已破灭。于是,自楚昭王时开始,王室便已放弃祭祀河神的习愤,而改祭楚国境内的江、汉、雎、漳四水。
但是在楚国民间,百姓仍沿袭古俗不衰。因此,反映在屈原创作的反映楚国民间祠祀神灵的祭歌《九歌》中就有《河伯》一篇(参见《东夷源流史》第十八章《河神的崇拜及河伯族的来源和迁徙》)。河伯本指黄河之神,至战国时代人们把各水系的河神统称河伯。由于黄河与洛水相距不远,洛水在黄河之南,不是远离楚国的其他水系。而战国时楚国的势力范围已达到黄河流域的南侧,故这时楚国已经开始祭祀河伯。
本篇或正是写河伯与洛水女神前期相恋之事。在美丽的洛水,居住着一个美丽的女神宓妃。她,就是河伯的妻子。河伯的妻子宓妃性情**,曾与后羿相恋,故有后羿“射夫河伯”,“眇其左目”,河伯上告于天帝请诛后羿之事。屈原在《天问》中有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亦或者,女巫为讨得河神的欢娱,祈求河神不为水害,使五谷丰登,百姓平安。河洛之神相爱虽有来历,但《九歌》的主旨是祭神,是在歌颂天神地祇人鬼,本篇不妨理解为主祭者随着河神对黄河所做的一番巡礼。
[原辞]
与女游兮九河①,冲风起兮横波②。乘水车兮荷盖③,驾两龙兮骖螭④。登昆仑兮四望⑤,心飞扬兮浩**⑥。日将暮兮怅忘归⑦,惟极浦兮寤怀⑧。
[注释]
① 女:通“汝”,你。九河:黄河下游河道的总名,相传夏禹治理黄河时开了九条河流,故称。这里泛指黄河的众多支流。
② 冲风:暴风,大风。横波:横起大波。此句亦作:“冲风起兮横波”或“冲风至兮水扬波”。
③ 乘:乘坐。盖:车顶。
④ 驾两龙:指河伯用两条龙为自己拉车。骖(cān):四匹马拉车时两旁的马叫骖。螭(chī):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⑤ 昆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
⑥ 浩**:形容心绪放达,无拘无束。
⑦ 怅:惆怅。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认为是“憺”字之讹,为安乐的意思。
⑧ 极浦:遥远的水边尽头。寤怀:睡不着而怀念,形容思念之极。
[赏析]
这个一个逸兴湍飞的浪漫的爱情故事。你可以想象一个曼妙的女子在黄河之滨,讲述她与俊美的男神欢会畅游和**的故事。她的神情迷离清婉,她的语气却轻松淡然。她本身就是一个谜。
这支恋歌可以分为三部曲。此上为第一曲:浪漫之旅。
这位风神飘逸的女神性情开朗大方,毫无忸怩做作之态,她一到黄河就邀请男神,一起去观赏黄河下游纵横交错的河流。这真是雄奇壮阔的景观,前面,暴风掀起波涛,波浪向银山玉城一样陡立而起。他们乘坐的用荷叶做车盖的水车,前面有两条神龙驾车,旁边有螭龙两条拉车,水车飞驰穿越银涛玉城,他本在飞溅的浪花中开怀大笑。
莽莽大河,纵横数千里,他们驱车逆流而上,来到了黄河的发源地昆仑山。他们站在高高的昆仑山上,望着他们飞驰而过的无数条河流,心情舒畅,意兴飞扬。不知不觉之间,红日西沉,暮色四合,欢乐的一天就要过去了,他们竟忘记了回家,只怀念那遥远的水乡。诗中写河伯龙螭为驾,荷盖饰车,一路冲风破浪,疾速奔驰,了无阻碍,正显示出一位大河之神的身份和气派。亦表现出水神河伯携爱侣出游中那种欢快愉悦,以及其不可一世的心态。
本段对河伯纵情游赏的想象十分神奇,却并非凭空臆造。《山海经·海内北经》载:“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他们从黄河下游溯游而上,最终站在昆仑山上,是因为古人认为昆仑乃黄河之源,《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史记·大宛列传》:“河所出山曰昆仑。”那么他们站在昆仑山上,却为什么“惟极浦兮寤怀”呢?因为昆仑虽是作者的故乡(帝高阳的发祥地),但河伯所怀念的家却是在遥远的河上(对屈原来说就是郢都)。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屈原认宗亲的思想,这种思想贯穿着他的全部作品,贯穿着他对楚国楚君和楚国人民的精诚之爱。
[原辞]
鱼鳞屋兮龙堂①,紫贝阙兮朱宫②,灵何为兮水中③?乘白鼋兮逐文鱼④。与女游兮河之渚⑤,流澌纷兮将来下⑥。
[注释]
① 鱼鳞屋:以鱼鳞筑造的屋子,取其光彩闪耀。龙堂:壁上画龙的厅堂。
② 紫贝:是一种珍美的水产。阙(què):宫门前面两边高耸的望台。朱宫:一作“珠宫”,珍珠做的宫。
③ 灵:神灵,这里指河伯与洛水女神。
④ 鼋(yuán):大鳖。《古今注》:“江东呼鼋为河伯使者。”文鱼:鲤鱼。古人认为鲤鱼跳过龙门就变成龙(见《三辅黄图》等书)。鱼与龙在神话中能互相转化,所以鲤鱼又叫龙鱼、龙鲤,是一种“神鱼”。
⑤ 女:通“汝”,指河伯。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⑥ 流澌(sī):解冻时河中流动的冰块。“欲渡黄河冰塞川”,河里的浮冰被古人当作河神的“垂迹”,所以河伯又名“冰夷”。郭璞注:“冰夷,冯夷也。《淮南》云:‘冯夷得道,以潜大川。’即河伯也。《穆天子传》所谓‘河伯无夷’者,《竹书》作冯夷,字或作冰也。”冯夷、无夷俱冰夷的音转,夷者大人也,冰夷就是冰人。
[赏析]
以上为第二曲:蜜月嬉戏。浪漫的旅游结束后,河伯兴怀归之思,于是与洛神双双回到水中宫殿共度蜜月。水神的宫殿是如此神奇而美丽:用五彩缤纷的鱼鳞皮砌筑的屋宇,闪烁着斑澜的光泽;雕绘蛟龙的大堂,炫示着河伯的煊赫声威;紫贝堆砌的城阙,珍珠做的宫殿,是如此富丽堂皇。“灵何为兮水中?”提问轻松诙谐。河伯与洛水女神在水中做什么呢?这是对他们亲昵之事的隐讳提法。此或正是朱熹于《九歌序》中所谓“或不能无亵慢**荒之杂”,诗人“去其泰甚”的作法。
新婚蜜月,无尽的欢欣,除了在水中宫殿的温柔缠绵,河伯与洛神嬉游而下。此时他们不再像出游河源时那样威风凛凛急速赶路的情景,他们改乘白色的灵物大鳖,边上跟随着有斑纹的鲤鱼(按: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画中有神人驾龙车,鲤鱼在旁边游动的画面)优游水中。洛女与河伯在水中的小岛上嬉戏游玩,最后顺流而下,看到的是浩**的黄河之水缓缓而来。这一幕场景显得宏大而深沉。
《左传》多次记载楚国盛产贝类和珍珠,作者通过对河伯水中宫殿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河伯高贵的身份和非同凡响的声威,烘托了洛女与河伯夫妻生活的幸福和融洽。他们乘坐白鼋沿黄河水而下,在小岛上嬉戏,这幅情景优美而富有诗意,生动地描写了情侣间结伴同游的愉悦情怀。这一段把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糅合在一起,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思与奇想,展现了奇妙的艺术境界。
[原辞]
子交手兮东行①,送美人兮南浦②。波滔滔兮来迎③,鱼邻邻兮媵予④。
[注释]
① 交手:执手,握手,古人将分别,则相执手表示不忍分离。
② 美人:指洛神。浦:水边,河岸。
③ 波:波涛。滔滔:滚滚。
④ 邻邻(lín):通“粼粼”,一个接着一个,形容众多。媵(yìng):送别。
[赏析]
以上为第三曲:依依惜别。欢愉和幸福的生活很快就要过去了,转眼到了分手的时刻。洛女和河伯两手交握,十指相扣,难舍难分,不忍分手。
洛女唱:与你握手告别向东行。河伯唱:我送你到南方的水滨。
背景:那波涛滚滚而来,热烈地欢迎河伯的莅临,那成群结队排列成行的鱼儿伴随着河伯,为他护驾。
洛女唱:滔滔河水前来将你欢迎。河伯唱:鱼儿列队来送我踏上归程。
美人一代一代,凄芳一春一春。哀怨一秋一秋,凄芳一年一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虽恋恋不舍,眷眷惜别,但终须一别。波涛来迎,随从已至,美人称自己不能不离去了。送别场面写得如此缱绻、动情,以至“南浦送别”,竟成为后世叙写离情别绪的脍炙人口的典故。末一个“予”字,不仅点出了主人公,而这样的安排或许也暗示了楚国人民对作者的感情。
[小结]
这首诗歌写得浪漫瑰丽,既有登昆仑之巅的开阔敞亮,驾黄河之水的雄奇,又有温柔缱绻、儿女情长的柔情,后世“送别南浦”“南浦美人”的典故,即出于此篇。与其说这是祭祀河神的祭歌,不如说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诗歌的主人公是河伯,巫女是为了娱神,以求得河神的保佑,但屈原并非简单地作为一首祭歌来写,而是熔铸了自己的爱国情思。